[爆卦]法國面積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法國面積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法國面積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法國面積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555的網紅中醫師 李嘉菱,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文茜的世界周報》 【塑膠似乎成為現代人類的上癮物,也成為世紀之毒。美國公共電視PBS特別針對這個世紀之毒拍攝紀錄片"塑膠之毒"The Plastic Problem,他們發現1929-1933年的全球經濟大蕭條時代,人類還是個講究"物盡其用,不要浪費"(DON'T WASTE)的社會,但問題出...

 同時也有6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週漏網東西軍角逐的選項是:「麵包糖超標」vs.「刺青被調職」。經過24小時的刺激票選之後呢,「刺青被調職」獲得53.7%的票數。 今天的主角是法國巴黎一個幼兒園老師,因為身上大面積的刺青遭到家長投訴,說他害小孩做噩夢,這位法國男老師名叫海蘭(Sylvain Helaine),是法國頗具名氣的刺青...

法國面積 在 HK|Couple|Food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11 15:35:34

🇰🇷#eatのSeoul【細細小法國】 - Day2 打算去小法國同南怡島呢兩個景點 好似我唔多用腦嘅人會覺得交通有多少複雜吧?! 又要一早起身 搭車又搭船 我暈喇😐 諗過自己坐車 諗過租車 最後決定one day tour 唔洗煩🙈 - @kkdayhk:小法國、南怡島、晨靜木公園 每位$567...

  • 法國面積 在 中醫師 李嘉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12-17 12:23:44
    有 6 人按讚


    《文茜的世界周報》
    【塑膠似乎成為現代人類的上癮物,也成為世紀之毒。美國公共電視PBS特別針對這個世紀之毒拍攝紀錄片"塑膠之毒"The Plastic Problem,他們發現1929-1933年的全球經濟大蕭條時代,人類還是個講究"物盡其用,不要浪費"(DON'T WASTE)的社會,但問題出在二次戰後的經濟復甦期,這時大眾媒體開始大量宣傳塑膠產品,甚至許多企業用謊言,將塑膠神話為一種"用完即丟"時尚的生活方式,人類還有救嗎? 環保專家說得很真實,他們說,"若你能有個機會認真想一下,你現在用的塑膠吸管,一次用完即丟後,它到哪裡去了?"人類若有機會了解,"塑膠能回收再利用"其實是個世紀謊言的話,也許我們還有逆轉的機會。】

    {內文}
    (PBS紀錄片<塑膠之毒>)
    海洋"游"在塑膠堆裡,江川被塑膠塞到窒嗆,海岸線成了塑膠集合場,垃圾場被塑膠塞滿,垃圾袋裡全是塑膠袋,塑膠之毒甚至飄在每天呼吸的空氣裡

    (蓋羅嵐\加州大學 工業環境學教授)
    想像一下,把9公噸廢棄塑膠鋪平的話,涵蓋的面積是整個阿根廷,或是六倍的加州

    塑膠,一個我們好像上了癮的,每天日常離不開之物,安靜卻深藏潛毒是塑膠最大的特色,它的壽命比我們一生之久 更久,我們幾乎忘了它得花上上百年之久才能分解,而且即使分解也不會消失,而是化為微粒子,傷害人類的食物鏈,好像千年倩女幽魂一般的存在。據統計,人類每天用掉5億個塑膠杯,塑膠袋3.3億個塑膠袋,到底塑膠是如何全面進入人類的,人類使用後又去了哪裡,是美國公共電視新聞網PBS的紀錄片,想討論的問題。1929-1933年的全球經濟大蕭條時代,人類還是個講究"物盡其用","不要浪費"(DON'T WASTE)的社會。

    (PBS紀錄片<塑膠之毒>)
    從廢金屬到橡膠 汽油 紙張,甚至動物脂肪(都反覆使用),人們會一次大量購買,並且裝收在車內

    問題恐怕出在二次戰後的經濟復甦期,這時大眾媒體開始大量宣傳塑膠產品,並且將"用完即丟"神化為一種時尚的生活方式。

    (乾淨如魔術)

    1955年的Life雜誌清楚可見,Throw away Living成為標題 成為風潮,十年後,1971年出現了"Keep America Beautiful"聯盟,一個由美國飲料與包裝產業成立,並出資的聯盟大力宣傳"塑膠 能讓生活乾乾淨淨"。

    (美國廣告)
    人類開始了汙染,也該由人類來停止

    於是塑膠以一種美麗的外表,全面進駐人類生活,我們養成了一種習慣"用完即丟"。

    (蓋羅嵐\加州大學 工業生態學教授)
    全球回收再利用的比率,我們估計只有9%,非常非常的低,而且並無改善的跡象,目前美國的回收使用率最多10%,即使在歐洲 也只約30%,但我認為 目前回收再利用塑膠製品,並非解決塑膠垃圾之途,我想更大膽的觀察是,回收反而讓問題更糟,(回收反而是問題 為什麼),因為即使回收塑膠,你也無法永遠使用它,到最後,你還是把它丟了,所以唯一能降低塑膠垃圾之法,是減少製造塑膠回收才不會變製造更多垃圾

    環保專家殘酷的點出一個事實,因為塑膠難以消失,它最後還是會被丟棄。丟棄後它到哪兒去了呢?致力於研究海洋垃圾問題的NGO組織,透過3年深入研究後,發表"南太平洋垃圾帶"報告,因洋流堆積了大量飄浮的塑膠垃圾,面積是美國德州的1.5倍。這是繼20年前科學家發現,位於夏威夷與美國西岸間,面積足足是3倍法國面積大的"太平洋垃圾帶"之後,又一最新的發現。

    換句話說,我們以為塑膠一丟眼不見為淨了,其實它流到這兒,我們的海洋成了你我隨手一丟的塑膠"掩埋場"。但最可怕的是,科學研究人員發現,塑膠製品最後分解而成,肉眼難以觀察到的"微塑膠",或微小的"塑膠粒",這是整部PBS紀錄片裡最扎心的片段。

    (洛奇曼\多倫多大學 生態學教授)
    團隊發現"微塑膠"在每隻魚體內,(每隻魚啊) 每隻魚,他們把每隻魚和胃部做了標本,每隻胃裡至少都有一個微塑膠,這個發現,我大為震驚,我對此已經研究了超過十年

    (PBS紀錄片<塑膠之毒>)
    這代表魚不是唯一吃下微塑膠者,如果人也吃魚,是否我們也將微塑膠吃入體內了,洛奇曼的研究 嘗試回答這個問題,方法是剖析魚體。

    (洛奇曼\多倫多大學 生態學教授)
    對於人體,目前所知甚少,有些研究者已經開始著手這領域,在我的實驗室裡我們試著釐清,微塑膠如何進入食物鏈裡,是否是透過藏身於動物胃部,而人類將曝露於風險,是當吃下魚腹或牡蠣類時,還是微塑膠將轉變為其他形式,再進入食物鏈裡,就像其他化學汙染物,這是我們還在釐清的部分,(所以我想問的是,就妳目前所知),(那麼妳還吃魚嗎),我還是吃魚,我還是吃,因為還有龐大未解的未知領域,
    另一個我仍然吃魚的理由是,沒錯,魚會吃下微塑膠,但是我知道在飲水裡,在空氣裡塵霾(也有微塑膠),這和我把魚吃下肚裡,其實並沒什麼太大差別

    不可否認的是,人類產出幾乎無法消滅的"怪獸",最終反噬的還是人類自己,2017年6月,愛爾蘭的研究證實,可以搭載病原體的微塑膠約等於細菌的大小,換句話說,它能穿透人體的細胞與器官。這使得各國已經開始啟動相關塑膠政策。

    (PBS紀錄片<塑膠之毒>)
    小島嶼加勒比海的多明尼加,禁止所有一次性的塑膠容器,包括發泡膠,蘇格蘭全面禁止塑膠棉花棒,盧安達全球第一個禁止塑膠袋之國,已經改變了全地景觀。

    (蓋羅嵐\加州大學 工業生態學教授)
    4成塑膠製品是一次性使用的,(4成啊),所以若我們能戒掉使用一次性的塑膠品,我認為我們就能解決4成問題

    人類還有救嗎?環保專家說得很真實,"若你能認真想一下","你現在用的塑膠吸管 一次用完即丟後","它到哪裡去了","又將造成什麼毒害",一點點的思想改變,龐大塑膠王國 就有改變的機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k1qBthKk48

  • 法國面積 在 苗可麗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12-17 09:12:03
    有 156 人按讚


    《文茜的世界周報》
    【塑膠似乎成為現代人類的上癮物,也成為世紀之毒。美國公共電視PBS特別針對這個世紀之毒拍攝紀錄片"塑膠之毒"The Plastic Problem,他們發現1929-1933年的全球經濟大蕭條時代,人類還是個講究"物盡其用,不要浪費"(DON'T WASTE)的社會,但問題出在二次戰後的經濟復甦期,這時大眾媒體開始大量宣傳塑膠產品,甚至許多企業用謊言,將塑膠神話為一種"用完即丟"時尚的生活方式,人類還有救嗎? 環保專家說得很真實,他們說,"若你能有個機會認真想一下,你現在用的塑膠吸管,一次用完即丟後,它到哪裡去了?"人類若有機會了解,"塑膠能回收再利用"其實是個世紀謊言的話,也許我們還有逆轉的機會。】

    {內文}
    (PBS紀錄片<塑膠之毒>)
    海洋"游"在塑膠堆裡,江川被塑膠塞到窒嗆,海岸線成了塑膠集合場,垃圾場被塑膠塞滿,垃圾袋裡全是塑膠袋,塑膠之毒甚至飄在每天呼吸的空氣裡

    (蓋羅嵐\加州大學 工業環境學教授)
    想像一下,把9公噸廢棄塑膠鋪平的話,涵蓋的面積是整個阿根廷,或是六倍的加州

    塑膠,一個我們好像上了癮的,每天日常離不開之物,安靜卻深藏潛毒是塑膠最大的特色,它的壽命比我們一生之久 更久,我們幾乎忘了它得花上上百年之久才能分解,而且即使分解也不會消失,而是化為微粒子,傷害人類的食物鏈,好像千年倩女幽魂一般的存在。據統計,人類每天用掉5億個塑膠杯,塑膠袋3.3億個塑膠袋,到底塑膠是如何全面進入人類的,人類使用後又去了哪裡,是美國公共電視新聞網PBS的紀錄片,想討論的問題。1929-1933年的全球經濟大蕭條時代,人類還是個講究"物盡其用","不要浪費"(DON'T WASTE)的社會。

    (PBS紀錄片<塑膠之毒>)
    從廢金屬到橡膠 汽油 紙張,甚至動物脂肪(都反覆使用),人們會一次大量購買,並且裝收在車內

    問題恐怕出在二次戰後的經濟復甦期,這時大眾媒體開始大量宣傳塑膠產品,並且將"用完即丟"神化為一種時尚的生活方式。

    (乾淨如魔術)

    1955年的Life雜誌清楚可見,Throw away Living成為標題 成為風潮,十年後,1971年出現了"Keep America Beautiful"聯盟,一個由美國飲料與包裝產業成立,並出資的聯盟大力宣傳"塑膠 能讓生活乾乾淨淨"。

    (美國廣告)
    人類開始了汙染,也該由人類來停止

    於是塑膠以一種美麗的外表,全面進駐人類生活,我們養成了一種習慣"用完即丟"。

    (蓋羅嵐\加州大學 工業生態學教授)
    全球回收再利用的比率,我們估計只有9%,非常非常的低,而且並無改善的跡象,目前美國的回收使用率最多10%,即使在歐洲 也只約30%,但我認為 目前回收再利用塑膠製品,並非解決塑膠垃圾之途,我想更大膽的觀察是,回收反而讓問題更糟,(回收反而是問題 為什麼),因為即使回收塑膠,你也無法永遠使用它,到最後,你還是把它丟了,所以唯一能降低塑膠垃圾之法,是減少製造塑膠回收才不會變製造更多垃圾

    環保專家殘酷的點出一個事實,因為塑膠難以消失,它最後還是會被丟棄。丟棄後它到哪兒去了呢?致力於研究海洋垃圾問題的NGO組織,透過3年深入研究後,發表"南太平洋垃圾帶"報告,因洋流堆積了大量飄浮的塑膠垃圾,面積是美國德州的1.5倍。這是繼20年前科學家發現,位於夏威夷與美國西岸間,面積足足是3倍法國面積大的"太平洋垃圾帶"之後,又一最新的發現。

    換句話說,我們以為塑膠一丟眼不見為淨了,其實它流到這兒,我們的海洋成了你我隨手一丟的塑膠"掩埋場"。但最可怕的是,科學研究人員發現,塑膠製品最後分解而成,肉眼難以觀察到的"微塑膠",或微小的"塑膠粒",這是整部PBS紀錄片裡最扎心的片段。

    (洛奇曼\多倫多大學 生態學教授)
    團隊發現"微塑膠"在每隻魚體內,(每隻魚啊) 每隻魚,他們把每隻魚和胃部做了標本,每隻胃裡至少都有一個微塑膠,這個發現,我大為震驚,我對此已經研究了超過十年

    (PBS紀錄片<塑膠之毒>)
    這代表魚不是唯一吃下微塑膠者,如果人也吃魚,是否我們也將微塑膠吃入體內了,洛奇曼的研究 嘗試回答這個問題,方法是剖析魚體。

    (洛奇曼\多倫多大學 生態學教授)
    對於人體,目前所知甚少,有些研究者已經開始著手這領域,在我的實驗室裡我們試著釐清,微塑膠如何進入食物鏈裡,是否是透過藏身於動物胃部,而人類將曝露於風險,是當吃下魚腹或牡蠣類時,還是微塑膠將轉變為其他形式,再進入食物鏈裡,就像其他化學汙染物,這是我們還在釐清的部分,(所以我想問的是,就妳目前所知),(那麼妳還吃魚嗎),我還是吃魚,我還是吃,因為還有龐大未解的未知領域,
    另一個我仍然吃魚的理由是,沒錯,魚會吃下微塑膠,但是我知道在飲水裡,在空氣裡塵霾(也有微塑膠),這和我把魚吃下肚裡,其實並沒什麼太大差別

    不可否認的是,人類產出幾乎無法消滅的"怪獸",最終反噬的還是人類自己,2017年6月,愛爾蘭的研究證實,可以搭載病原體的微塑膠約等於細菌的大小,換句話說,它能穿透人體的細胞與器官。這使得各國已經開始啟動相關塑膠政策。

    (PBS紀錄片<塑膠之毒>)
    小島嶼加勒比海的多明尼加,禁止所有一次性的塑膠容器,包括發泡膠,蘇格蘭全面禁止塑膠棉花棒,盧安達全球第一個禁止塑膠袋之國,已經改變了全地景觀。

    (蓋羅嵐\加州大學 工業生態學教授)
    4成塑膠製品是一次性使用的,(4成啊),所以若我們能戒掉使用一次性的塑膠品,我認為我們就能解決4成問題

    人類還有救嗎?環保專家說得很真實,"若你能認真想一下","你現在用的塑膠吸管 一次用完即丟後","它到哪裡去了","又將造成什麼毒害",一點點的思想改變,龐大塑膠王國 就有改變的機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k1qBthKk48

  • 法國面積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12-17 07:00:06
    有 6,192 人按讚


    《文茜的世界周報》
    【塑膠似乎成為現代人類的上癮物,也成為世紀之毒。美國公共電視PBS特別針對這個世紀之毒拍攝紀錄片"塑膠之毒"The Plastic Problem,他們發現1929-1933年的全球經濟大蕭條時代,人類還是個講究"物盡其用,不要浪費"(DON'T WASTE)的社會,但問題出在二次戰後的經濟復甦期,這時大眾媒體開始大量宣傳塑膠產品,甚至許多企業用謊言,將塑膠神話為一種"用完即丟"時尚的生活方式,人類還有救嗎? 環保專家說得很真實,他們說,"若你能有個機會認真想一下,你現在用的塑膠吸管,一次用完即丟後,它到哪裡去了?"人類若有機會了解,"塑膠能回收再利用"其實是個世紀謊言的話,也許我們還有逆轉的機會。】

    {內文}
    (PBS紀錄片<塑膠之毒>)
    海洋"游"在塑膠堆裡,江川被塑膠塞到窒嗆,海岸線成了塑膠集合場,垃圾場被塑膠塞滿,垃圾袋裡全是塑膠袋,塑膠之毒甚至飄在每天呼吸的空氣裡

    (蓋羅嵐\\加州大學 工業環境學教授)
    想像一下,把9公噸廢棄塑膠鋪平的話,涵蓋的面積是整個阿根廷,或是六倍的加州

    塑膠,一個我們好像上了癮的,每天日常離不開之物,安靜卻深藏潛毒是塑膠最大的特色,它的壽命比我們一生之久 更久,我們幾乎忘了它得花上上百年之久才能分解,而且即使分解也不會消失,而是化為微粒子,傷害人類的食物鏈,好像千年倩女幽魂一般的存在。據統計,人類每天用掉5億個塑膠杯,塑膠袋3.3億個塑膠袋,到底塑膠是如何全面進入人類的,人類使用後又去了哪裡,是美國公共電視新聞網PBS的紀錄片,想討論的問題。1929-1933年的全球經濟大蕭條時代,人類還是個講究"物盡其用","不要浪費"(DON'T WASTE)的社會。

    (PBS紀錄片<塑膠之毒>)
    從廢金屬到橡膠 汽油 紙張,甚至動物脂肪(都反覆使用),人們會一次大量購買,並且裝收在車內

    問題恐怕出在二次戰後的經濟復甦期,這時大眾媒體開始大量宣傳塑膠產品,並且將"用完即丟"神化為一種時尚的生活方式。

    (乾淨如魔術)

    1955年的Life雜誌清楚可見,Throw away Living成為標題 成為風潮,十年後,1971年出現了"Keep America Beautiful"聯盟,一個由美國飲料與包裝產業成立,並出資的聯盟大力宣傳"塑膠 能讓生活乾乾淨淨"。

    (美國廣告)
    人類開始了汙染,也該由人類來停止

    於是塑膠以一種美麗的外表,全面進駐人類生活,我們養成了一種習慣"用完即丟"。

    (蓋羅嵐\\加州大學 工業生態學教授)
    全球回收再利用的比率,我們估計只有9%,非常非常的低,而且並無改善的跡象,目前美國的回收使用率最多10%,即使在歐洲 也只約30%,但我認為 目前回收再利用塑膠製品,並非解決塑膠垃圾之途,我想更大膽的觀察是,回收反而讓問題更糟,(回收反而是問題 為什麼),因為即使回收塑膠,你也無法永遠使用它,到最後,你還是把它丟了,所以唯一能降低塑膠垃圾之法,是減少製造塑膠回收才不會變製造更多垃圾

    環保專家殘酷的點出一個事實,因為塑膠難以消失,它最後還是會被丟棄。丟棄後它到哪兒去了呢?致力於研究海洋垃圾問題的NGO組織,透過3年深入研究後,發表"南太平洋垃圾帶"報告,因洋流堆積了大量飄浮的塑膠垃圾,面積是美國德州的1.5倍。這是繼20年前科學家發現,位於夏威夷與美國西岸間,面積足足是3倍法國面積大的"太平洋垃圾帶"之後,又一最新的發現。

    換句話說,我們以為塑膠一丟眼不見為淨了,其實它流到這兒,我們的海洋成了你我隨手一丟的塑膠"掩埋場"。但最可怕的是,科學研究人員發現,塑膠製品最後分解而成,肉眼難以觀察到的"微塑膠",或微小的"塑膠粒",這是整部PBS紀錄片裡最扎心的片段。

    (洛奇曼\\多倫多大學 生態學教授)
    團隊發現"微塑膠"在每隻魚體內,(每隻魚啊) 每隻魚,他們把每隻魚和胃部做了標本,每隻胃裡至少都有一個微塑膠,這個發現,我大為震驚,我對此已經研究了超過十年

    (PBS紀錄片<塑膠之毒>)
    這代表魚不是唯一吃下微塑膠者,如果人也吃魚,是否我們也將微塑膠吃入體內了,洛奇曼的研究 嘗試回答這個問題,方法是剖析魚體。

    (洛奇曼\\多倫多大學 生態學教授)
    對於人體,目前所知甚少,有些研究者已經開始著手這領域,在我的實驗室裡我們試著釐清,微塑膠如何進入食物鏈裡,是否是透過藏身於動物胃部,而人類將曝露於風險,是當吃下魚腹或牡蠣類時,還是微塑膠將轉變為其他形式,再進入食物鏈裡,就像其他化學汙染物,這是我們還在釐清的部分,(所以我想問的是,就妳目前所知),(那麼妳還吃魚嗎),我還是吃魚,我還是吃,因為還有龐大未解的未知領域,
    另一個我仍然吃魚的理由是,沒錯,魚會吃下微塑膠,但是我知道在飲水裡,在空氣裡塵霾(也有微塑膠),這和我把魚吃下肚裡,其實並沒什麼太大差別

    不可否認的是,人類產出幾乎無法消滅的"怪獸",最終反噬的還是人類自己,2017年6月,愛爾蘭的研究證實,可以搭載病原體的微塑膠約等於細菌的大小,換句話說,它能穿透人體的細胞與器官。這使得各國已經開始啟動相關塑膠政策。

    (PBS紀錄片<塑膠之毒>)
    小島嶼加勒比海的多明尼加,禁止所有一次性的塑膠容器,包括發泡膠,蘇格蘭全面禁止塑膠棉花棒,盧安達全球第一個禁止塑膠袋之國,已經改變了全地景觀。

    (蓋羅嵐\\加州大學 工業生態學教授)
    4成塑膠製品是一次性使用的,(4成啊),所以若我們能戒掉使用一次性的塑膠品,我認為我們就能解決4成問題

    人類還有救嗎?環保專家說得很真實,"若你能認真想一下","你現在用的塑膠吸管 一次用完即丟後","它到哪裡去了","又將造成什麼毒害",一點點的思想改變,龐大塑膠王國 就有改變的機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k1qBthKk48

  • 法國面積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10-13 22:00:13

    本週漏網東西軍角逐的選項是:「麵包糖超標」vs.「刺青被調職」。經過24小時的刺激票選之後呢,「刺青被調職」獲得53.7%的票數。

    今天的主角是法國巴黎一個幼兒園老師,因為身上大面積的刺青遭到家長投訴,說他害小孩做噩夢,這位法國男老師名叫海蘭(Sylvain Helaine),是法國頗具名氣的刺青藝術家,他8年來,花了460小時,共5.7萬歐元(197萬台幣)在刺青上,而且他不只是全身上下布滿刺青,就連眼白也透過「人體改造」手術(Body Modification)染成黑色的,看起來很像外星人。海蘭還有另一個身分,就是老師,他在一間設有幼兒園的小學教書,學生年齡從2歲到11歲都有。不過就在去年年底,一名孩童的家長向教育當局抱怨,說他家的3歲小朋友在學校裡看見海蘭後,被嚇到一連做了好幾晚的惡夢。結果幾個月後海蘭就被校方調離幼兒園,只讓他接觸6歲以上的大童,讓海蘭非常難過。

    可是海蘭的學生真的有被他嚇到嗎?還是根本就只是家長大驚小怪?其實海蘭自己有提到,每次剛入學的新生第一次見到海蘭的時候,確實都會被他的外表嚇一跳,但過沒多久,小朋友們就會意識到海蘭就是一個很普通的老師,就有他的學生說:「任何人都不該光憑海蘭的外貌就下評論,他只是眼睛很可怕而已,其實人很好。」海蘭說其實真正會對他有意見或是有所顧忌的,反而是「別班小朋友的家長」,過去他還曾經被一個只是在網路上看到他的照片的家長莫名其妙投訴,導致他必須被調離班級七週。

    從海蘭的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刻板印象真的很難被打破,但我們希望透過今天的討論,讓大家更願意敞開心胸,接納並尊重與自己不一樣的人。

    如果喜歡我們的節目,記得幫我們在臉書按讚跟分享出去,或是在YouTube訂閱我們的頻道,如果想看更多的國內外新聞的話,也請您上YouTube搜尋寰宇新聞,我們下週見!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 法國面積 在 巴打台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09-25 10:45:00

    香港今日社論2020年09月25日(100蚊花旦頭)
    https://youtu.be/1641aizajk0

    請各網友支持, 課金巴打台
    (過數後請標明所支持的節目或主持, 把入數收據WhatApps 至 : 94515353 )
    - 恒生 348 351289 882
    - 中銀 012 885 1 086914 9
    ( 戶口名: Leung Wai in Tammy)
    - 轉數快FPS 3204757
    - PayMe 94515353
    - Paypal : tammyleung96@yahoo.com.hk

    巴打台購物網址
    https://badatoy.com/shop/
    巴打台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adatoyhk/
    巴打台Youtube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c27Xd9EBFnc2QsayzA12g
    ----------------------------------
    明報社評
    香港迪士尼樂園毗鄰一幅60公頃土地閒置多年,政府決定不再延長園方認購權。受疫情和民情影響,旅遊業可見將來難復舊觀,與其繼續在竹篙灣預留大片土地,讓園方慢慢考慮是否認購擴建,不如趁早將土地改作其他用途。當年政府為了爭取樂園落戶,對迪士尼作出太多讓步,現在要改劃竹篙灣土地用途,面對很多掣肘,發展新市鎮倡議雖好,可行與否仍需深入檢視,然而當局仍應設法地盡其用。本港土地供應不足,短中期約800公頃土地缺口,無望及時在2026年填補,竹篙灣60公頃土地有助紓緩情况,無法扭轉大局,遑論取代填海等中長期造地選項,香港覓地建屋,仍需堅持多管齊下,加快步伐。竹篙灣第2期填海計劃2009年完成,面積相當於3.2個維園,原本預留作迪士尼樂園第2期擴建之用。

    蘋果頭條
    沙田警區(刑事)潘岳謙總督察在記者會表示,奪命火列作屍體發現案件進行調查,交由沙田重案組第一隊跟進,受傷2男3女傷者年齡由70至90歲。男死者37歲,無業,有抑鬱及躁狂症紀錄,身上並無明顯傷痕,死因有待剖屍檢驗。現場發現有助燃劑,起火原因未明,有待進一步調查。死者在案發日早上疑病發與母親發生口角,母親離開單位避開,留下死者及其嫲嫲在單位內,至下午3時許,死者再度失去理性,撿起一隻鑊擲向祖母腳部,祖母腳部受傷自行離開單位到地下,其後街坊聽到單位內傳出玻璃碎裂及敲擊木頭聲音,稍後屋內冒煙起火,街坊約在下午4時03分報警,消防員疏散300人並將火救熄,由於單位內水喉被火燒毀爆裂,出現水浸情況,警員將積水抽走進行調查。

    東方正論
    白居易筆下的《賣炭翁》膾炙人口,一句「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形象地道出窮人飢寒交迫、掙扎求存的苦況。今日的香港,面對暴疫夾擊、中美角力等內憂外患,經濟一沉不起,百業疲不能興,更不堪的是港府止暴無能、抗疫無力、救市無方、錙銖必較,基層的慘況堪比當年的賣炭翁。實施近十年的法定最低工資,明年或迎來首次凍薪,意味基層生活苦上加苦。惟一節見則百節知,凍薪背後,何嘗不反映商界經營困難,由勞方到資方皆在捱?香港法定最低工資於二○一一年實施,當年最低工資時薪為廿八元,之後每兩年檢討一次,目前為三十七點五元。

    星島社論
    新冠疫情影響下,大部分直資、私立及國際學校選擇凍結學費,包括拔萃女書院、聖保羅男女中學及其附屬小學等名校。教育局公布今年僅四十五校申請調整學費,有校長坦言凍費旨在與家長共渡時艱。直資學校議會主席陳狄安指,除了疫情影響經濟外,相信凍費或加幅放緩,與當局提早公布預估津貼額,各校可更準確計算營運情況有關。教育局昨公布今學年直資、私立及國際學校本學年申請調整學費結果,僅四十五校申請調整今學年學費,較去年同期共一百七十九所學校申請,大幅下降,大部分學校選擇在今學年凍結學費。本報翻查各校網站及資料,發現不少傳統名校在四月底的申請結束前,已宣布會凍結學費,拔萃男書院今學年小一及中一學費分別維持在近四萬四千元及五萬元;連續三年加費的聖保羅男女中學及其附屬小學,今學年亦凍費,分別維持在六萬四千五百元及六萬三千元。

    經濟社評
    港府因應英國疫情惡化,決定將英國列入高風險地區名單,惟許多人有疑問,為何新措施要等到下周四才生效,恐有人會鑽空子,趁這段緩衝期回港避疫而可居家隔離,增加病毒輸入風險。當局是依足過去慣例,讓相關人士有足夠時間進行檢測及預訂酒店,但在這空窗期,亦須堵塞防疫漏洞,其間規定回港人士要在指定酒店或處所檢疫,同時亦應盡快將疫情嚴峻的西班牙和法國加入名單。港府昨天宣布刊憲,將英國列入高風險地區名單,下周四生效。屆時從英國回港,或抵港前14天曾到過英國人士,須持有72小時內病毒檢測呈陰性報告,以及已預訂香港酒店房間檢疫14天的確認書,方可登機。

  • 法國面積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0-08-25 23:00:11

    「這是一個巴黎的複製品,而我就住在巴黎,當然會被吸引,去了解那裏發生甚麼事,是甚麼人住在那裏。」巴黎攝影師Francois Prost去年到中國杭州,在仿照巴黎設計的天都城拍攝,然後回到巴黎後以極相似角度拍攝相關景物,將真假巴黎對照的相集在個人網站發佈。



    相集名為《巴黎症候群》(Paris Syndrome),一共有50張對比圖,因為刻意找出相同角度,並在拍攝時調整比例,整輯相令人有疑幻似真的感覺,分不清那幅才是真正的巴黎。

    因為巴黎文明 才有仿製品
    天都城位於杭州市郊,距市中心約30公里,是2007起興建的新城,面積相當於25個維園。建築商以歐式生活風格為招徠,規劃居住人口為10萬,然而因樓價高昂而極少人遷入,被稱為「鬼城」。直至近年價格回落,當地入住人數才稍為增多,現時約三萬人居住。
    Francois對天都城的第一印象,就是奇怪。從杭州乘的士往天都城,第一眼看到的是「艾菲爾鐵塔」,高108米,是原有鐵塔的三分一高度。「無可否認,鐵塔的確頗相似。因為時差,我有一點累,所以我有種非常奇怪的感覺,究竟眼前是真實還是幻象?」然而平日生活中熟悉的鐵塔,旁邊變成中國人打太極或跳舞的場地,令他感到強烈的違和感。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相關影片:
    【香港職人】手袋神醫甩皮甩骨都救翻生 改短皮帶收$700:世上無嘢整唔到!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JlYWNeg5Vxw)
    【採耳師】25歲港女採耳師棄教職赴台灣讀採耳課程 記者實試:「第一次清晒耳屎的感覺,好爽」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8uvIzhfy3hI)
    【重案解密】前G4長七洪立明任李澤楷「小小超」保鑣逾十年 暗戰張子強 :隨時冇命收工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BNL8NP5-H4)
    【6億身家奉獻徐濠縈】Eason停工侍妻女 幫阿徐抹鼻做跑腿 疫市賺少半億(壹週刊 Next)(https://youtu.be/EYsm9v8VSvc)
    【灣仔燒味老字號】17歲做大廚 自立門戶35年 油雞酒味濃 老闆:好做嘅食物唔會好食(飲食男女 Appledaily) (https://youtu.be/svAF8pKszw0)
    【深水埗兩餸飯】59歲大叔賣$32兩餸飯 月派100份送長者 由台灣派到香港:受過港人恩惠想回饋 (飲食男女 Appledaily) (https://youtu.be/kyvNU86ntio)
    【再現幕前零走樣】鄧上文生3個囝囝未夠數 計劃領養變六口之家 (蘋果日報 Appledaily) (https://youtu.be/umTq9XNR6sA)
    【頭條動新聞】Ep.4 林鄭月娥一個星期被放棄兩次有咩感受 (蘋果日報 Appledaily) (https://youtu.be/TulvTCk2ZQ4)

    #強國山寨 #果籽 #山寨 #巴黎 #杭州 #法國 #巴黎症候群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