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法國蝸牛寄生蟲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法國蝸牛寄生蟲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法國蝸牛寄生蟲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法國蝸牛寄生蟲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Hao的旅行筆記,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巴黎100 29 蝸牛🐌也是一個很有名的法式料理 台灣也很多餐廳都有在賣 不過這是個我不太懂的食物 我覺得拿來烤蝸牛的醬很好吃😋 很適合拿來沾麵包吃 但是蝸牛本身就…….🤔 是可以嘗試啦,但對我不算什麼美食😰 PS.這些食用蝸牛都是養殖的,不是路邊撿的 路邊撿的🐌隨便吃可能會因為寄生蟲死掉 拍...

法國蝸牛寄生蟲 在 CUP 媒體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0 07:31:10

【蝸牛烹屍考】⁣ ⁣ 一名男子用鹽「虐殺」蝸牛,被警方以涉嫌違反「殘酷對待動物罪」拘捕,引起廣泛迴響,不少網民更自白「謀殺」蜆、生蝦、蚊子等殘酷過程,教人不忍卒睹。⁣ ⁣ 蝸牛這種細小動物,外型不甚討好,大眾對其認識有限,卻是不少人餐桌上的最愛。在此,不如看看人類進食蝸牛的文化史,以另一角度了解蝸牛...

法國蝸牛寄生蟲 在 陳彥仁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4-23 11:28:00

劉芒說拜月老要列十項全能: . 如果我們沒交往,你和朋友拜月老會怎麼列出你的理想清單? . 當一個好芒內,要列出給月老的十項全能名單,才能有位完美戀愛對象;通常我只列五項,都是非常不具體的條件,凡如:比我高、幽默、學經歷不差、聰明、有上進心等等。 . 我來不及列,就認識你了,他回答。 . 今天4月1...

  • 法國蝸牛寄生蟲 在 Hao的旅行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8-31 19:43:40
    有 30 人按讚

    #巴黎100
    29
    蝸牛🐌也是一個很有名的法式料理
    台灣也很多餐廳都有在賣
    不過這是個我不太懂的食物
    我覺得拿來烤蝸牛的醬很好吃😋
    很適合拿來沾麵包吃
    但是蝸牛本身就…….🤔
    是可以嘗試啦,但對我不算什麼美食😰

    PS.這些食用蝸牛都是養殖的,不是路邊撿的
    路邊撿的🐌隨便吃可能會因為寄生蟲死掉

    拍攝地點/我忘了
    Instagram/h.y.c.hao
    Facebook/haosnote

    #europe #france #paris #snail #escargot #cuisine #food #travel #autumn
    #歐洲 #法國 #巴黎 #蝸牛 #秋 #旅遊 #美食
    #frankreich #フランス #旅行 #おいしい
    #europa #reisen #voyage #viaje

  • 法國蝸牛寄生蟲 在 徐仲風味學 從產地到餐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7-11-06 11:07:00
    有 134 人按讚

    《擒獸餐桌—蝸牛篇04》

    「這是不勾芡的阿美族蝸牛羹!」

    昨日是排灣族的南瓜蝸牛湯,今日是阿美族的野菜蝸牛湯,暱稱為土豆的朋友端上湯品,她的表情帶著一絲詭異,身為客家人的她,習慣將蝸牛的黏液處理乾淨,然而今天掌廚的Wusay,中文名叫陳艷庭,是位住在台東長濱的阿美族朋友,她表示族人喜歡讓蝸牛依舊保留些許黏液,這樣才有蝸牛味,因此蝸牛煮為湯品後,湯頭自帶勾芡效果。

    說句實話,喝起來還不錯,只是難為了土豆,因為她不習慣「勾芡感」,然而我們都知道,Wusay已經盡力表現她的貼心,因為放在湯中的蔬菜只有地瓜葉,一點也不「阿美族」,非常符合我這都市閩南人的胃口。畢竟這個族群以熱愛苦味著名,每次加野菜時總挑苦的放,享受所謂的苦後回甘,這是我難以理解和享受的滋味。

    「要讓蝸牛的黏液少一點,前處理很重要。」Wusay細心解釋她的觀點,若是將蝸牛碎殼取肉後,多數人喜歡以鹽巴、灰燼或可樂塗抹處理,但她認為應該先將蝸牛餓一星期,讓蝸牛體內的排泄物清掉,一如煮蛤仔前要先讓它吐沙,蝸牛也要,這樣煮出來的蝸牛不僅味道甘美,且黏液清洗不麻煩。

    耳朵聽著Wusay解釋,我的腦中開始翻閱過往記憶,似乎曾看過一篇文獻,指出每隻蝸牛頂多分泌2cc的黏液,假設經過挨餓和烹煮後,每隻蝸牛剩下0.1cc的黏液,此時我回頭看看眼前這鍋湯,一、二、三、四……差不多有二十餘隻蝸牛。嗯!算了,數學不好有時是件好事,我真的不該在訪談時想太多。

    Wusay表示在傳統的阿美族餐桌,吃蝸牛的方式就是帶殼煮湯,看看手邊找到什麼就丟進鍋中,有時蝸牛會和青蛙同煮,野菜的種類更是五花八門,若是要說經典的蝸牛湯配料,應該是刺蔥和山茼蒿,這兩者的風味真不錯。若是蝸牛肉有煮熟,牙籤很容易就能將肉挑出,假使沒熟,肉不易挑出,那一定要繼續煮,因為沒煮熟的蝸牛肉有寄生蟲感染的問題。

    「挑出肉後,我習慣將內臟去除,老一輩的族人則會一起吃,不過內臟的苦味太重了,我們這一代的阿美會選擇拿掉。」她歪著頭回想,說起內臟中只有一個部分會保留,那就是還未成型的卵,用快炒處理就是另一道菜,這個說法類似於排灣族的利曉鳳。

    此時另外一位阿美族朋友插嘴,表示布農族似乎會在蝸牛湯中放蒜頭,還有一位表示蝸牛肉以蔥、薑、蒜、醬油和米酒一起快炒,這樣最好吃。在一片討論聲中,多數人談的都是美味,這樣很好,台灣本就擅長在餐桌上以創意彰顯活力,然而在創意之後,是否能夠被總結為文化共識?

    這次的擒獸餐桌,我個人希望在記述之餘,思考什麼是台東的肉類滋味?譬如以蝸牛為例,這些天訪談了布農、阿美、排灣的朋友,他們對於蝸牛的傳統吃法是煮湯,偏向現代的方式是快炒,這些都是大方向,是否有辦法進一步做出規範?又或者要談談「規範」的必要性?

    我想起法國有一道『勃艮第蝸牛(Escargots de Bourgogne)』,這道菜餚被法國人認為是種文化資產,明令規定蝸牛品種必需是羅馬蝸牛(圓殼),且配料也有規定,如果過於創意做出來的菜餚,就不能稱為『勃艮第蝸牛』,於是在規範之後,觀光客有了參照物,在地文化有了保存機制,餐館也以文化之名賺到經濟,然後多年之後,在法國的蝸牛瀕臨浩劫,戶外已經難以找到野生的羅馬蝸牛,大多來自養殖場,且多是進口貨。

    這樣好嗎?

    我認為答案很唯心論,要看角度和立場。目前原住民朋友的蝸牛多是野生的非洲大蝸牛,屬於尖殼種,不同於羅馬蝸牛的圓殼,且繁殖力頗高,甚至稱得上是農害,多多捕捉目前看來沒問題。多數台灣餐廳考慮供貨穩定時,都會找蝸牛農場協助,養殖的品種大多稱為白玉蝸牛,其實就是白子化的非洲大蝸牛,目前只有台灣、中國、韓國進行商業飼養,大約30克以上採收。在眾多蝸牛農的臉書或網頁中,最讓我訝嘆佩服的代表是位於花蓮鳳林的法農蝸牛農場,他在臉書分享的各種資料真是精采,收集了各國養殖蝸牛的心得和感想。

    我看向一旁,幾位阿美族的少男少女歡樂吃著蝸牛,以手或筷子夾食,一臉滿足的幸福感,我突然想起電影麻雀變鳳凰中,茱莉亞羅勃茲不懂如何運用器具吃蝸牛的情景。

    法國人以文化經濟著名,連吃個蝸牛都能發展專屬的食器和禮儀,然而吃個蝸牛搞成這樣,究竟是過度假掰?或是高度文創?為何談起台灣的非洲大蝸牛,多數人就聯想到寄生蟲,享用法國進口的蝸牛,大家就覺得嘗鮮驚嘆?想著想著,一回過神,蝸牛湯已快見底,之前炒好的蝸牛肉更被搶食一空…….,我知道,是我想太多了。

    食物的本質在於快樂,吃不到,談什麼快樂?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