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法國浪漫時期歌劇發展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法國浪漫時期歌劇發展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法國浪漫時期歌劇發展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法國浪漫時期歌劇發展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2萬的網紅杰宇的法文邂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 🇫🇷曾經,20元法郎上的著名人物有誰? 法國音樂大師德布西158歲生日!🎉 】​ ​ ​ 大家在學法文、去法國生活或旅遊的過程中,可能多多少少會接觸一些法國的音樂、法國的作曲家。有些朋友學了法文之後,會慢慢去了解法國的藝術、音樂,嘗試在法國欣賞當地的音樂演出,也有些朋友是為了到法國進修音樂,而開...

  • 法國浪漫時期歌劇發展 在 杰宇的法文邂逅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8-23 18:56:15
    有 1,237 人按讚

    【 🇫🇷曾經,20元法郎上的著名人物有誰? 法國音樂大師德布西158歲生日!🎉 】​


    大家在學法文、去法國生活或旅遊的過程中,可能多多少少會接觸一些法國的音樂、法國的作曲家。有些朋友學了法文之後,會慢慢去了解法國的藝術、音樂,嘗試在法國欣賞當地的音樂演出,也有些朋友是為了到法國進修音樂,而開始了法文的學習之路。​


    在158年前的8月22日,一位重量級的音樂家,誕生在法國巴黎東邊的 Saint-Germain-en-Laye。我們常常可以在電影、電視的配樂聽到他的音樂,而且,他也是「唯一」曾經出現在法國鈔票上的音樂家。法國在改用「歐元」之前,使用的貨幣是「法郎」,鈔票是每個人生活中的必需品,也因此,鈔票上的設計會放上具有代表性的「國家象徵」。而這位音樂家的照片,之所以被放在「法郎」上,就是因為他為法國開啟了「印象樂派」,是法國人非常重視的人物。​


    說到這裡,大家或許已經猜到了,這位紙鈔上的音樂家就是「德布西」« Claude Debussy »!昨天剛好是他158歲生日,他的事蹟又再次被提出來讓大家懷念,我覺得他的個性非常法國,他所做的事情也很有意義,所以我今天想分享給大家。不過我個人對於古典音樂不太熟悉,因此也希望對音樂有興趣,或是音樂人朋友能夠再多補充給大家一些資訊!​


    👉🏽不甩德國主流樂派,致力於「用音樂說法文」« parler français en musique »​


    雖然法國巴黎一直是歐洲藝術發展的重鎮,但在19世紀時期,整個歐洲音樂界,皆以「德國音樂」為首。因為那是「浪漫樂派」的年代,代表人物包括貝多芬、李斯特、蕭邦等音樂家,尤其,在德布西的年代,巴黎音樂圈人人推崇歌劇音樂家「華格納」(Richard Wagner),華格納正是德國「浪漫主義」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歌劇聞名,像是《漂泊的荷蘭人》等等。(朋友們!如果有華格納的粉絲,再麻煩幫我補充你們喜歡的作品)​


    但是!德布西很不合傳統,或是可以說,他叛逆得很「法式」。​


    雖然身邊的人總是在談德國音樂,但德布西憧憬著「法國自己的音樂」,他對於什麼風格、類型的音樂適合法國,有一套自己的想法。而且,認為德國的音樂,尤其是當時主流的浪漫樂派,並不適合放在法國。因此他拒絕德國主流的音樂。德布西創作初期的作品,歌劇《佩利亞與梅麗桑德》 « Pelléas et Mélisande »,被視為法國音樂對於德國音樂的回應。​


    德布西不喜歡當時西方古典音樂的「規定」,不喜歡作曲還要照著前人的規矩走。根據他德布西寫下的評論,他認為音樂的固定格式很沒意思,樂句一再「反覆」(反覆是指「一樣的旋律,一再出現在一部作品中」),只會顯得愈來愈無聊。​


    德布西不甩德國主流的音樂風格,把全新的音樂視野帶進了法國。他用自己「身為法國人的角度」思考:什麼樣的音樂適合帶給法國人欣賞?因此,法國人給他的音樂很高的評價,認為德布西不只做音樂,更是「用音樂說法文」。​


    他創作了很多創新的音樂作品,並且愈來愈具有影響力,帶領西方音樂的發展「走入下一個階段」—法國的印象樂派。​


    👉🏽 德布西被奉為音樂界的「莫內」​


    喜歡藝術的朋友,應該都聽過印象派畫家「莫內」 « Claude Monet » ,他也是一位法國人。​


    很多人一提到「法國」,就會想到「印象派」的藝術作品,而莫內就是19世紀「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印象派」著重「光影」的變化,在藝術畫作中加入了更多「忠於光線」的細節,是在法國發展出來的重要藝術流派。​


    同樣地,我們可以把「印象派」的概念放到「音樂」上,在音樂創作中加入更多「自然」的細節。而這正是德布西的風格。​


    雖然德布西覺得自己的音樂是屬於「德布西派」,而不屬於任何音樂派別(是不是很法國?),但是因為他的音樂非常「如詩如畫」« pittoresque »,充滿了「自然」的元素,人們認為這種風格跟印象派藝術家「莫內」很相似。有點把印象派「畫作」的創作手法,融入到「音樂」上創作的概念。因此,後世視他為「印象派」音樂的開創者。​


    如果朋友們對於印象派的音樂有興趣的話,可以聽聽看德布西的大作《牧神的午後前奏曲》« Prélude à l'après-midi d'un faune »。這部作品對於「夢境」,做出「忠於自然」的音樂詮釋,對於19世紀當時的歐洲音樂產生劃時代的影響,被視為西方音樂從「浪漫主義」走進「印象主義」的關鍵。我在看完這些資料後,再回頭聽這首曲子,就有不一樣的感受了!​


    德布西除了是音樂家之外,還是一位作家。他曾寫下很多文章,捍衛法國的傳統,反對德國主流音樂,被認為是法國的民族主義者。因為德布西的寫作帶有「民族主義」的色彩,再加上他的音樂具有「反華格納」風格(剛剛提到華格納是德國浪漫主義音樂家),所以,在二戰期間,法國跟德國開戰時,法國政府還曾經以德布西作為「反德國」的精神典範,用他的故事來激勵法國士兵的愛國精神。可見他對於法國的音樂發展的貢獻,已經擴展到政治、社會的層面,進而成為法國人永遠的精神象徵。​


    朋友們!你是否也跟我一樣對德布西有新的認識了呢?你們喜歡德布西的音樂嗎?說起法國音樂,你們還會想到誰呢?​


    歡迎在下面留言給我,這邊也特別邀請音樂專業的朋友們和我們一起討論!​


    #杰宇的法文邂逅​
    #法國音樂​
    #德布西​
    #印象派

  • 法國浪漫時期歌劇發展 在 古典不古典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7-22 11:37:52
    有 13 人按讚

    《德布西的反骨與創造》

    十九世紀末至一戰前的法國,專屬著ㄧ個可愛的名詞—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隨著工業發展使貧富差距擴大,ㄧ方面人民在物質上極度渴望與不安,另ㄧ方面將不安定感轉向投入藝術、文學、音樂。

    生於美好年代的德布西,擁有極挑剔的品味與藝術家態度,他甚至願意花上數週—只為了尋找一個喜歡的和弦,音樂作品更是一改再改,唯一一齣歌劇 “ 佩利亞與梅利桑”便耗時了11年創作與修改。

    德布西除了對自己極端嚴格,亦極擅於法式嘲諷,他總能針對人事物講出既苛薄、卻又令人難以反駁的評論。他覺得法國歌劇院的建築不像樣,嘲諷道:「路人以為是火車站,一旦走進去又發現是土耳其澡堂」;他對當時風靡全歐的作曲家華格納評為「美麗的日落,卻被人們誤認為日出」,而這句話在當代不中聽的言論,如今以時代宏觀看來,德布西其實早已預告了華格納在把浪漫樂派發展到最大化,推向浪尖之後,同時已終結了浪漫樂派的其他可能性。

    當然德布西的偉大不是因為批評了當代音樂之神華格納,畢竟嘲諷之話人人會說(尤其在法國),而是他就為著不屈服於德國強權與主流音樂的傲骨,竟真的開創了一個有別於浪漫音樂的新世界,就此捲起20世紀音樂的浪潮。不循舊例,不靠前人,他毅然捨棄傳統調式中的既定方向與安全感,選擇以各種和聲色彩描繪立體的音樂畫面;他打破了德奧樂句中鋪陳故事的舊有格式,音樂渾然天成不受限制,他恣意翱遊於東西方世界,作品甚至穿越時空到古代以至未來。

    我們無法檢查德布西的作品「給埃及女郎」是否真切描繪出古埃及樣貌,也無法驗證「牧神午後前奏曲」是否如實道出古希臘的傳說。然而我們能確認的是,時空是虛幻的,音樂語言是真實的,在德布西的音樂之中,我們哪裡都能去。

    德布西說話刻薄不討人喜歡,在音樂界的人緣也不甚佳,他跟另一個同時期的法國音樂巨擘—拉威爾,更不是什麼童話中人人稱羨的益友關係,倒是常唇槍舌戰互相攻擊,但現實世界從不缺乏ㄧ個道德品格零缺陷的完人,德奧浪漫主義敘述著一個又一個可歌可泣的故事,有時聽久也讓人疲倦。而現代旅行的科技便利早已遠勝百年前,身軀的移動自由了,卻未必能夠柔軟僵化的心。某些時候,我們何其有幸擁有德布西— 那是充滿無邊際想像力,能不受眼前現實束縛,真正遨遊天際的自由之心。

    文/楊尹賓

  • 法國浪漫時期歌劇發展 在 Mr. Rabbit 歐洲行旅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5-30 07:43:00
    有 65 人按讚

    #不能旅行的日子
    輕歌劇 "埃及豔后的珍珠" 免費線上觀賞
    .
    👉THE PEARLS OF CLEOPATRA (Die Perlen der Cleopatra)
    輕歌劇/喜歌劇 : 埃及豔后的珍珠
    .
    來自於奧地利作曲家施特勞斯(Oscar Nathan Straus 1870-1954),由於他跟著名的奧地利史特勞斯音樂家族同樣的姓氏,他們的年代相近,為了做區隔,作曲家本人特別把他的姓氏改成Straus ,少了最後一個s
    .
    ✍️
    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接受史特勞斯家族成員的建議,放棄學習寫圓舞曲華爾滋的音樂,當時最有名就是史特勞斯寫的圓舞曲,至今是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新年音樂會固定演出曲目
    施特勞斯 Oscar Straus 轉往德國柏林學習音樂,以及成為樂團指揮。回到奧地利,受到當時另一位作曲家 雷哈爾寫的輕歌劇 "風流寡婦"影響,他覺得他自己也可以寫出這樣的,開始轉往寫作歌劇
    .
    .
    🎵
    19世紀末期/20世紀初期 輕歌劇崛起
    .
    在浪漫樂派的後期,有華格納建立的樂劇,把歌劇發展到另一個高點層次,尤其是他寫的尼貝龍根的指環
    另一方面,輕歌劇/喜歌劇也在這個時期蓬勃發展,像是法國就有代表作曲家 奧芬巴哈,另外在德奧也有一些作曲家寫作
    .
    比起歌劇的嚴肅題材,輕歌劇/喜歌劇就是一種相對較為輕鬆的歌劇,故事比較輕鬆/荒誕/有趣,劇中會有對話,不像歌劇連台詞都要用唱的
    這樣的演出形式,最後發展成英美20世紀至今的"音樂劇"
    .
    .
    👉
    Die Perlen der Cleopatra
    .
    輕歌劇 "埃及豔后的珍珠" 是作曲家Straus 首演於1923年於奧地利維也納,這是他從德國柏林回到奧地利之後的作品。
    結合傳統維也納輕歌劇 (Viennese operetta)以及 德國柏林在1920年代的爵士樂元素
    .
    以西元前的埃及皇后Cleopatra 的故事做為題材,Cleopatra 也是大家所稱呼的埃及豔后
    整部劇圍繞Cleopatra 想要追求愛情的心境歷程,搭配皇室身邊的一些臣民互動,劇情帶點荒誕有趣讓人看得很輕鬆
    .
    .
    🎶
    德國柏林喜歌劇院 ( Komische Oper )跟導演Barrie Kosky一起合作,把這部已經有80年歷史的輕歌劇再次搬上舞台
    從整個舞台服裝布景,以埃及文化元素為基底,但是創造出一種非常現代,又有點非現實的舞台感
    .
    最大的看點是在舞蹈
    比起一般傳統歌劇,這次在重製版本的 "埃及豔后的珍珠" 用了非常多舞蹈場景作為劇目之間的轉換
    這個就滿像是當今的音樂劇手法
    好幾段的舞蹈場景都安排得非常精彩
    .
    .
    😁
    周末時光
    來欣賞這個源自1920年代歐洲的輕歌劇
    德國柏林喜歌劇院的這個製作是很新的新製作
    目前被迫關門無法欣賞現場演出,但是劇 "埃及豔后的珍珠" 有計畫在2021年重新再演,票價最高要85歐元❗️
    .
    現在大家可以在Youtube就能欣賞,不用飛去德國柏林,還可以省下85歐元的票錢😮

    .
    .
    .
    👇
    THE PEARLS OF CLEOPATRA Straus – Komische Oper Berlin
    ->
    https://youtu.be/Z282rZtb_dI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