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沿岸流效應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沿岸流效應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沿岸流效應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沿岸流效應產品中有3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來看一下鄭明修老師的團隊的研究吧 風阻效應這個東西好妙 香港特別多拖鞋是都是大浪把拖鞋打上來嗎? 因為發泡膠箱的風阻效應大 落入海洋後其實很快就會上岸了 所以因為很快會上岸就沒機會漂太遠 而風阻效應低的東西有可能就是在海上漂久了 就會久到別的國家去了 是這樣嗎? 覺得很有趣呢! 再怎麼樣 海廢...

沿岸流效應 在 研之有物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0 22:34:22

【 #生科實驗室 #全球海漂垃圾大分析】  大海讓人心曠神怡,但海洋早已不再乾淨...  中研院 #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研究員鄭明修組成團隊,利用大數據運算分析25年來全球七大洋區的 #海漂垃圾,發現海漂垃圾逐漸從亞熱帶轉移到熱帶和極區,其中以太平洋區的海洋垃圾積累最嚴重。  🌊 【海...

沿岸流效應 在 CUP 媒體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4-21 04:17:20

【截斷的不是河流,是生命】⁣ ⁣ 中泰網民罵戰,焦點三變,由泰國網民的幽默回應、NMSL,轉到湄公河水源問題,使嚴肅的地緣政治突然映入眼簾。湄公河流經 6 國,河流連帶的生態及經濟圈,與東南亞 3 億人口的生計唇齒相依。截斷一條河,究竟影響有多大?⁣ ⁣ 作為全球第 12 大河流,湄公河源於青藏高...

  • 沿岸流效應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5-04 17:40:12
    有 34 人按讚

    🚩來看一下鄭明修老師的團隊的研究吧

    風阻效應這個東西好妙
    香港特別多拖鞋是都是大浪把拖鞋打上來嗎?
    因為發泡膠箱的風阻效應大
    落入海洋後其實很快就會上岸了
    所以因為很快會上岸就沒機會漂太遠
    而風阻效應低的東西有可能就是在海上漂久了
    就會久到別的國家去了
    是這樣嗎?
    覺得很有趣呢!

    再怎麼樣
    海廢問題都要源頭處理!

    //辛宜佳副研究員說明,風阻效應是將海洋垃圾推送到岸上和沿岸的重要因素,本次也是全球首度加入風阻效應來分析海洋垃圾走向。

    海漂垃圾的風阻係數(Cw)為 0~0.1,風阻係數高的垃圾有機會被風吹到岸上,風阻係數低的可能就漂浮在海面。Cw 越高,表示受到風的阻力越大,如大體積保麗龍,受風面大很容易跑到岸上;塑膠拖鞋 Cw 為 0,不會沉沒且風也吹不動,除非有大浪才會捲到岸上。

    鄭明修語重心長說道,「我認為,海上的垃圾不要處理,因為永遠都處理不完,應該從源頭根絕。」塑膠發明不過幾十年,已大量濫用,明明是很難分解的東西,卻往往用不到 10 分鐘就被丟棄。「全球塑化經濟要改變,各國政府必須訂定相關政策,如讓塑化產品變貴、禁用或用其他東西取代等,從源頭開始管控。」

    近年來,經濟發展較落後的非洲,做法卻最大刀闊斧。「很多非洲國家下水道都被塑膠袋堵住,造成淹水。他們認為既然無法處理塑膠垃圾,乾脆禁用。」目前有超過六成非洲國家都實施塑膠袋禁令,關閉塑膠工廠、全國不能進口塑膠袋等。

    「另外,污水處理也很重要!每洗一次衣服,人造纖維衣物會流出大量塑膠微粒,隨污水流入大海。」鄭明修補充:「雖然台北市污水處理率有 86%,但全台灣污水處理率只有 37%,表示還有 63% 污水沒經過處理就直接排入大海,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海洋廢棄物無國界,「全世界大海相通,現在連最遠的南北極、深度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都出現塑膠微粒蹤跡 。唯有全球海洋環境好,台灣海洋才會真的好。」鄭明修期待更多人關注並持續做研究,提醒各國政府了解海廢問題的嚴重性。//
    https://technews.tw/2021/05/02/analyze-the-global-distribution-of-marine-debris/?fbclid=IwAR13t13LUwG6M5whWAF9ZTRj0n6WyptzjJbfn3R1Y-KWGoOxPEDWgUmIw50

  • 沿岸流效應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5-04 13:53:38
    有 67 人按讚

    非核、減煤、護藻礁全都要?莊秉潔籲:支持三接外推方案 (05/03/2021 自由時報、莊秉潔教授臉書貼文)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議題爭論不休,非核、減煤、護藻礁都是相當重要的議題,對此,中興大學環境工程系教授莊秉潔表示,行政院的「外推+FS(R)U案」幾乎可以顧全這三點,希望民眾可以支持。

    莊秉潔今(3日)傍晚在臉書貼文 ,期望民眾能夠接受行政院的「外推+FS(R)U案」,他表示,這基本上已經是離岸接收站了,在接收站四面的堤內幾乎沒有藻礁,僅有一般海床。而堤外靠近藻礁生態的潮間帶有1.2公里寬,區間內的南北向沿岸流,可以讓潮間帶之藻礁生態與外海通,生態阻隔效應不大。

    這樣的做法,已經用了最大努力來維護藻礁生態,對原有填方區,甚至整個接收站、原懷疑有活藻礁區域,都沒有填方也不濬深,避免破壞所有生物礁的可能性。他也表示,「這應該是眾多方案中,為了實現對中南部民眾的減煤承諾,又為了最大保護藻礁生態的唯一可行方案。」

    莊秉潔表示,行政院提出的三接再修正方案,基本上就是結合詹順貴律師與他本人一直提倡的「外推+FS(R)U案」,不填方、不挖方,碼頭在水深22米以上,內堤、外堤都變短了,且堤型非常流線,水流也可以將堤外的藻礁生態的海洋生物帶到大海,降低生態阻隔效應。

    此外,他也指出,今年核二1號機除役,中火已幾乎無法降至1260萬噸之用煤電,只要核電一除役,三接供氣又補不上的話,中火就無法降到1260萬噸用煤電,也無法符合2017年林佳龍前市長與台電協商簽下的生煤許可量,屆時台中市長盧秀燕則可依空汙法撤銷台中電廠的使用執照,就得面對限電危機,到時候若不是核電延役,就是麥電不能夠除役,甚至連中火十部機組都要火力全開。

    他透露,其中一席碼頭將會設置一艘FS(R)U船,剛好可以解決海象不佳的問題,倘若海象氣象不佳的時候,這艘船將可駛往其他碼頭停靠。他也呼籲民眾可以支持這項方案,既可兼顧非核、減煤,又能夠救藻礁。

    >>> 國立中興大學環境工程系莊秉潔教授臉書貼文原始內容 <<<

    via 莊秉潔教授:"# 期望大家可以接受政院的[外推+FS(R)U案]

    這基本上已是離岸接收站了。因為接收站的四面的堤內幾乎沒有藻礁了(圖1),只是單純一般海床。而堤外靠近藻礁生態的潮間帶有1.2公里的寬。這區的南北向之沿岸流,可以讓潮間帶之藻礁生態如幼鯊與外海通,生態阻隔效應並不大。

    大部分都採納幾位用生命䕶住藻礁生態的勇士的看法,用最大力氣來維護這稀有的藻礁生態。対原有填方區,甚至整個接收站,原懷疑有活藻礁,完全不填方,也不濬深,避免破壞所有生物礁的可能性。

    弟參與許多的討論,提了很多的建議,這應是集眾人智慧,為了實現對中南部民眾的減煤承諾,又為了最大保護藻礁生態的唯一可行方案。

    由政院的三接再修正方案,基本上是結合順貴與弟一直倡議的[外推+FS(R)U]。的確不填方、不挖方。碼頭在水深22米以上。內堤、外堤都變短了。堤型非常的流線,水流可以將堤外的藻礁生態的海洋生物帶到大海。幾位老師擔心長堤造成生態阻隔的現象,也可以大幅的降低。

    真的需要在觀塘已經快好的二個儲槽。今年核2#1除役,中火已經幾乎無法降至1260萬噸之用煤電。只要核電一除役,而三接供氣補不上,中火就無法降到1260萬噸用煤電。就無法符合2017年林佳龍前市長與台電協商簽下的生煤許可量。這是蔡政府對台中市民的承諾。

    如無法符合這承諾,台中市盧市長可以依空污法撤銷台中電廠的使用執照,這時馬上就要面對限電危機。這時不是核電要延役、就是麥電或興達不能除役。甚至中火十部機組要火力全開。

    弟的了解,其中一席碼頭會置一艘FS(R)U船。這船基本可以解海象不佳的問題。當海象氣象不佳的時候,是可以駛往其它碼頭來停靠。這也是第一次,國人要來學習如何善用這船。

    弟建議我們來支持這方案。好可以同時兼顧非核、減煤、救藻礁。

    秉潔"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www.facebook.com/btsuang/posts/10226377275403407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519659

  • 沿岸流效應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3-08 16:11:16
    有 15 人按讚

    前所未見!大西洋環流近千年來最弱,研究稱暖化與氣候變遷導致環流可能提前瓦解,進而引發更多極端氣候,造成環境與海洋生態系浩劫....(03/03/2021 EIC環境資訊中心)

    根據最近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期刊的研究,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 AMOC)現在達到千年來最弱,而最有可能的原因是氣候變遷。

    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已減弱15% 恐為歐洲帶來更多極端天氣

    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是墨西哥灣流的基礎,而墨西哥灣流為歐洲帶來溫暖天氣。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進一步減弱可能會導致更多的風暴襲擊英國,整個歐洲的冬季將更加嚴寒,破壞性的熱浪和乾旱也會更頻繁。

    科學家們預測,如果全球暖化持續下去,AMOC到本世紀末可能會減弱34%~45%,這可能將氣候系統帶往不穩定且無法恢復的「臨界點」。墨西哥灣流減弱也將使美國大西洋沿岸海平面升高,帶來災難性後果。

    研究作者之一、波茨坦氣候變遷衝擊研究所(Potsdam Institute for Climate Impact Research)學者拉姆斯托夫(Stefan Rahmstorf)說,AMOC已減緩了約15%,已經可以觀察到影響,「在20至30年內,它可能會繼續減弱,不可避免地會影響我們的天氣,因此歐洲的風暴和熱浪會增加,美國東海岸海平面會上升。」

    拉姆斯托夫和愛爾蘭梅努斯大學(Maynooth University)及英國倫敦大學(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科學家研究了沉積物、格陵蘭島冰芯和其他可推論過去氣候規律的資料後認為,至少在過去的1000年中沒有發現過這種減弱現象。學界對AMOC的直接測量,最早僅始於2004年。

    科學家憂AMOC持續減弱 除了影響歐美陸地 海洋生態系也跟著遭殃

    AMOC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環流系統之一,將溫暖的地表水從墨西哥灣輸送到北大西洋,在那裡變冷且鹽度升高,下沉至冰島北部,此時又從加勒比海中拉來更多的溫暖海水。此洋流所伴隨的風,為愛爾蘭、英國和西歐其他地區帶來溫和潮濕的天氣。

    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預測全球暖化使AMOC減弱,甚至擔憂它可能完全消失瓦解,而新研究發現這可能發生在幾十年內,高碳排若一直持續,發生時間還可能提前。

    2018年的研究也顯示AMOC有所減弱,但新研究指出,這個現象過去千年來沒發生過,顯示是人類行為所導致。科學家過去也曾警告,墨西哥灣流減弱可能導致西歐的冬季冰封,整個大西洋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

    除了造成歐洲和美國東海岸的極端天氣外,AMOC的減弱也可能對大西洋海洋生態系統造成嚴重後果,破壞魚類族群和影響其他海洋生物。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愛爾蘭梅努斯大學的凱撒(Levke Caesar)博士說,AMOC減弱的另一個後果是美國東海岸的海平面上升。「 AMOC將海面的水往北帶,遠離美國東海岸。這和地球自轉方向使北半球海流等的移動物體往右轉移,南半球則是往左轉。當洋流減緩,海水會停留在美國東海岸,導致海平面上升加劇。」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編按:面對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的嚴苛挑戰,我們必須竭盡全力地朝向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減少溫室效應氣體排放的道路上大步前進,在此同時我們也不希望我們所採取的解決方案,帶來增加核廢料、放射性輻射廢棄物污染環境生態的重大威脅。

    因此全力朝向發電過程中零碳排、無溫室效應氣體排放、不會排放冷卻水(因此不會消耗我們日益珍貴的水資源,以及海洋生態環境)的各種型態的再生能源電力,勢必是我們最重要的能源解決方案選項之一。

    全球暖化、氣候變遷是速度與規模越來越嚴酷的生存挑戰(不僅僅對人類而言如此,對於地球的整體生態、環境和生物鏈而言同樣也是),當整片大森林遭受浩劫的時候,一心一意的只聚焦在想要保全自己身旁其中一棵樹的後果如何可想而知。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台灣面臨暖化與氣候變遷的艱鉅挑戰,真的沒有任何多餘的時間好浪費、猶豫,我們的解決方案不但要有效而且必須及時、可行,三者缺一不可,否則後果相當嚴重,不是我們任何一個人願意看到與可以承擔的起的。

    由衷期盼大家能夠持續與時俱進,強化對於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相關科學知識,以及有效、可行解決方案更深廣的掌握與認識,這樣才能真正提出實際可行、及時有效的解決方案,用最小的整體社會成本代價把問題好好地解決掉,朝著大家保護環境生態,確保永續生存的終極目標繼續邁進。

    如果再放任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的狀態繼續惡化下去,到頭來我們現在所一心一意所想要保護的生態、環境勢必遭受無法承受的毀滅性的全面破壞,越來越多值得警覺的異常跡象都已經陸續浮現在我們眼前了,我們手上所擁有的反應時間所剩無幾,不容再遲疑、無視警訊下去。輕重緩急,真的需要好好認清現實狀況,持平客觀理性的實事求是才好啊。

    事實上,推動能源轉型、積極發展各種再生能源發電項目,並且落實智慧電網、儲能、需量反應等可以發揮現代電業所必須要有的即時反應、彈性調度功能,持續提升台灣的能源自主率以及能源使用效率才是真正可行,可長可久最適合台灣的電力解決方案。

    而在短、中期而言,燃氣發電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過渡性電力來源,因為具有快速反應、彈性調度能力的燃氣發電,最可以妥善搭配具有間歇性發電特徵的光電、風電(特別要強調是特徵,而不是缺點,因為我們手上已經可以有充分且成熟的配套解決方案來處理這些間歇性的特質。況且再生能源發電項目中也有許多可以長期穩定發電的項目,例如地熱發電、小水力發電、沼氣發電、生質能發電、洋流發電..... 等等新的可以長時間穩定發電的再生能源,目前都已經陸續在接棒擔任先發陣容組合的光電與風電之後,依序接力上場擔綱演出了。)

    我們越早按部就班的汰除核電、燃煤發電,同時發展各種多元的再生能源發電項目,搭配污染遠比燃煤與核電少許多的燃氣發電以及儲能、電網升級強化,並持續推動能源效率提升以及需量反應能量擴充這樣的一系列完整配套的電力解決方案,越可以順利的讓台灣同時達成最大可能的兼顧環境生態永續和民生經濟繁榮雙重面向的目標。

    天佑台灣。 <3

    更多相關報導:
    Atlantic Ocean circulation at weakest in a millennium, say scientists (02/25/2021 英國衛報)
    https://www.theguardian.com/environment/2021/feb/25/atlantic-ocean-circulation-at-weakest-in-a-millennium-say-scientists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e-info.org.tw/node/229768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