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分的出來粉刺和粉瘤嗎?》
粉刺與粉瘤,差一個字可是差很多。它們發生的原因不同,治療也不相同。
【表皮樣囊腫】
表皮樣囊腫(英語:epidermoid cyst)是一種常在皮膚上發現的良性囊腫。粉瘤是皮膚病中常見的皮下腫塊疾病之一,只要是成年人都可能誘發。主要因皮脂腺阻塞或外力穿刺傷而形...
《妳分的出來粉刺和粉瘤嗎?》
粉刺與粉瘤,差一個字可是差很多。它們發生的原因不同,治療也不相同。
【表皮樣囊腫】
表皮樣囊腫(英語:epidermoid cyst)是一種常在皮膚上發現的良性囊腫。粉瘤是皮膚病中常見的皮下腫塊疾病之一,只要是成年人都可能誘發。主要因皮脂腺阻塞或外力穿刺傷而形成。特徵為膚色的皮下突起,鼓起的表皮中心常會看到一個小黑孔,有時稍加擠壓,會跑出一些帶酸臭味的粉狀物質,因此又有粉瘤之別稱。
粉瘤絕大部分屬於良性,有的明顯隆起於表皮,有的則深埋真皮內,乍看和青春痘很像,但由於粉瘤內含廢棄角質,不像青春痘只是單純的毛囊發炎,所以並不會自行消退,更可能隨時間愈長愈大。
【差異處】
粉刺如果發炎了或是感染了細菌,就會變成紅色的丘疹、出現白色的膿皰,這個發炎階段就「青春痘」,正式的說法是「發炎性痤瘡」或是「毛囊炎」。
但是,粉瘤,比上述再多了一個囊袋,當這層包膜分泌越來越多的乳白色角質和皮脂進入到這個囊袋裡,外觀體積會比粉刺大上好幾倍。當粉瘤持續地變大,皮膚可能會容易發炎而出現紅腫並帶來疼痛不適;一旦粉瘤的發炎持續惡化,輕輕一擠甚至會冒出惡臭的膿液。
粉瘤的囊袋是從毛囊細胞長出的,因此只要有毛囊的地方就有可能長。青春痘和粉刺多數長在臉上、背上這類皮脂多的地方。
【成因】
誘發的成因有很多,一般來說,外傷會是最常造成表皮細胞掉入真皮內生長的一種途徑,像是穿耳洞、手肘和膝蓋的磨傷、穿過緊的內褲造成褲緣鼠蹊部的擦傷等。尤其好發於身體油脂分泌旺盛之處,像是臉、耳垂、耳後、頸、背、臀等,因此與個人的體質也可能有關,例如油性膚質的人。
【症狀】
皮膚腫塊、觸壓具彈性、分泌物發炎、腫痛、化膿、流膿、潰瘍、異味、角質鈣化、纖維化
【好發族群】
成年人,尤其30、40歲男性,男女比率為2:1。長時間接觸空氣的汙染,熬夜,或愛吃油膩、刺激性的食物。天生屬油性膚質,容易長青春痘的人,也是粉瘤的好發族群。
經常穿緊身褲的人,容易造成特殊部位的摩擦因而產生囊腫。經常穿耳洞的人,讓皮膚接受多次的穿刺傷,也容易長表皮囊腫。
【預防】
油性膚質者宜使用清爽型的保養品,避免油脂及汗液阻塞表皮,促使表皮細胞往內生長,造成粉瘤。已經長粉瘤應更加注意防曬問題,並保持患部的清潔,使粉瘤不致愈長愈大或引起細菌感染。
強大的免疫系統可幫助囊腫自癒。多攝取富含抗氧化劑的食物如全穀物、綠色蔬菜和柑橘類水果,或服用紅三葉草和牛蒡根的補充劑,可幫助強化免疫系統和消除體內毒素。最重要的是保持皮膚清潔,使皮脂腺開口通暢,利於分泌物排泄。
【治療】
如果粉瘤出現紅腫發炎,建議先以藥物控制發炎,會使用外用抗生素藥膏或者合併口服抗生素來治療感染。
如果發炎現象惡化了,必要時可以透過局部注射類固醇可以達到更好的消炎效果。當觸診時發現囊腫有蓄膿情形(觸摸起來腫脹但柔軟時),會切開引流「切開排膿」處置把膿液引流出來。
粉瘤永遠擠不乾淨,想要徹底治療粉瘤,可通過切除手術被除去。手術切除是治療的最常用方法,至於切除的程度則由瘤囊與周圍的重要組織結構的黏附性而決定的。
☺同場加映:市面上販賣的粉瘤吸出劑有用嗎?
答案是:粉瘤唯一根治的方式是切除囊袋,因此市售任何標榜能吸出粉瘤臭膿的藥品或吸出劑都不能有效治療粉瘤。
油性抗生素藥膏 在 我的膚膚日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所謂的敏感性肌膚,就是當皮膚受到外界的刺激後,容易產生不舒服的感覺,而敏感性肌膚的表現如下:
1.皮膚表皮很薄、吹彈可破,可以明顯的看到微血管擴張。
2.兩頰很薄常泛紅甚至脫皮。
3.對季節更替及溫濕度變化或紫外線照射下臉部易發紅,洗臉、按摩的時皮膚容易變紅。
4.更換保養品或香水時常出現皮膚過敏的情形。
5.生理期中還有生理期前後皮膚的狀況容易改變。
一般可以分為非疾病性與疾病性,前者是皮膚本身沒有疾病純粹是表皮功能障礙引起(過度去角質、做臉、打雷射、PM 2.5刺激,或是擦了不適合的保養品和化妝品),不僅是乾性肌膚的人有,油性的肌膚的人也有;疾病性就是皮膚疾患所引發,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與敏感肌相關常見的皮膚病
1.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
皮膚位於身體之最外層,當皮膚接觸到某些物質而引發身體細胞性免疫反應,就是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只是對有特異性體質的人會如此,所謂據特異性體質的人是指對某些常接觸到的物質產生過敏反應,比如皮膚保養化妝品、鎳(耳環、項鍊、鏡框)、橡膠用品(手套)、染髮劑(PPD)、鉻酸鹽(皮革、火柴、顏料、消毒劑、漂白劑及膠類、水泥成分)、甲醛(結合劑、防腐劑、感光紙、化妝品、清潔用品、甲醛樹脂處理的抗皺衣物)、香料(香精)、蜂膠、中草藥。
2.異位性皮膚炎—
通常起始於嬰兒期,男性教女性稍多,大多數病人在嬰兒期到12歲發病,成人才發病非常罕見,病人常伴隨有過敏性鼻炎、氣喘。是一種會發疹的癢。持續性的搔抓會導致癢→抓→發疹→癢的惡性循環。
3.脂漏性皮膚炎—
在皮質線活性最高的區域如臉、頭皮、胸骨前及身體皺摺處,特徵是發紅及脫屑。男性較常見,發病年齡大多是20到50歲,與遺傳性的脂漏性體質有關,情緒壓力也是被認為引發疾病的因素之一,紫外線照射對多數患者有益,所以病況常在夏季改善到秋季又復發
4.乾燥性皮膚炎—
乾燥性皮膚炎又稱缺脂性皮膚炎或冬季濕疹,此病因寒冷使血管收縮,且皮脂腺與汗腺機能降低和皮膚老化有關。所以老年性皮膚或乾性皮膚在冬天會失去正常之角質含水量,粗糙,無彈性,易生裂紋及落屑,引起急性皮膚炎而導致奇癢。這是冬季最常見的皮膚病,主要發生在中老年人與更年期婦女身上。患者常會渾身發癢,尤其是小腿前側最為嚴重。如果搔抓過度,很容易產生濕疹樣病變。此外, 洗澡次數過多、因為怕冷而喜歡去泡溫泉、在很燙的水中泡澡、或是在冷氣房或暖氣房的室內也是此病原因。
5.酒糟性皮膚炎—
酒糟性皮膚炎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多與體質有關,是屬於皮膚血管神經性的過敏反應,當受到外界刺激時(天氣熱發病的人數會增加兩成)血管容易過度擴張而發炎發紅。酒糟性皮膚炎的問題集中在臉部。初期的症狀為臉部泛紅,在兩頰和鼻子間就像曬傷似的起斑,感覺也像喝了酒一樣發紅,而且帶有熱熱或刺刺的感覺,過一陣子暫時消退,但是還會反覆出現,若發炎持續嚴重下去,皮膚組織可能會因為腫脹,擠壓到皮脂腺妨礙代謝,皮脂阻塞毛孔,進而引發紅疹、痘痘、膿皰等。可分為四型:
紅斑血管擴張型:臉部持續泛紅數小時到數天,並可能出現血絲。
丘疹膿皰型:除了臉部持續性泛紅之外,尚合併有類似痘痘症狀的紅色丘疹及膿皰,易被誤認為長青春痘;差異處在於,酒糟性皮膚炎的膿皰沒有粉刺,青春痘有粉刺。
鼻瘤型:皮膚與皮脂腺增厚而形成局部腫瘤,例如酒糟鼻。
眼部型:酒糟性皮膚炎的患者過半數還伴隨了眼睛乾澀、流淚、刺激灼熱感、眼皮紅腫發炎等過敏症狀。進而引發紅疹、痘痘、膿皰等。
6.光敏感性皮膚炎—
所謂光敏感,必須具備兩大元素方可造成,一是感光物質的存在,一是紫外線的照射。光敏感可細分為兩大類,分別是光毒性以及光過敏,這兩者對光的反應有很大不同。簡單來說,光毒性比較像嚴重的曬傷,患者的皮膚會出現紅、腫、痛等反應。至於光過敏,為人體日曬後產生過敏的症狀,則是曬後會產生搔癢感,甚至有人會起一顆一顆的小疹子,這些在門診中都不算罕見,也有人稱這種症狀為「日光性皮膚炎」。
造成光敏感的可能性有很多,但其中以本身特有的疾病、或某些藥物的使用為兩大主因。這些疾病,常見的例如紅斑性狼瘡、青春痘、酒糟鼻、異位性皮膚炎、單純疱疹、日光性蕁麻疹、多形日光疹等。這些患者經常在曬了太陽之後,容易出現原本皮膚疾病的疹子惡化、灼傷、甚而起水泡的情況。而藥物所引起的光敏感症,常見的像是某些抗生素、消炎藥、精神科藥物、利尿劑、高血壓藥物,疹子容易出現在陽光照射部位,隨著醫學發達之後,藥物使用越來越頻繁,藥物引起的光敏感症也隨之增多。此外,果酸換膚、沙龍做臉去角質、塗抹一些藥物如A酸、果酸、抗生素藥膏,也可能會造成光敏感症的產生,因此使用時需要嚴格地做好防曬。
外因性的光敏感,如植物性光敏感性皮膚炎,像用檸檬敷臉美白,小心越敷越黑!檸檬不僅富含維生素C,也含有光敏感物質,會提高太陽中紫外線照射能量,因敷臉後沒洗乾淨而照射陽光,很容易造成色素沉澱、變黑的反效果。除了檸檬之外,下列植物也可能造成光敏感。柑橘類、胡蘿蔔、佛手柑、無花果、防風草、芹菜以及香菜等。另外,檸檬、佛手柑等,常被拿來作為精油或香水的原料,因此在挑選這類產品時,注意其中的光敏感物質,是否已在製作工程裡加以剔除。以免引起發炎後色素沉著的「香水皮膚炎」。
7.蕁麻疹—
蕁麻疹的典型特徵是發癢的紅色皮膚斑塊,可能單獨或整片出現在皮膚的任何部位。症狀也可能出現在嘴唇、眼瞼和喉嚨內部。慢性蕁麻疹患者的可能會有症狀加劇和症狀緩解持續數年的時期。由於過敏患者常有多重致敏反應,高達百分之80 的患者對超過一種過敏原有致敏反應。先前可耐受的物質也可能引發過敏反應,而季節性及全年性過敏原通常要累積到一定程度才會誘發症狀。
1.接觸或吸入性過敏原 (例如乳膠、動物唾液、灰塵、花粉、黴菌、皮屑)
2.攝入性過敏原 (例如花生、木本核果、貝類、魚類、小麥、雞蛋、牛奶、黃豆)
3.昆蟲叮咬 (如膜翅目昆蟲的毒液皮膚)
以上這些常見皮膚疾病都跟敏感肌有關,一旦發現自己有上述的症狀,不要自己去買類固醇來擦,類固醇短期內雖然會有效果但是長期使用會讓血管擴張,皮膚變得更薄,反而皮膚會更敏感,然後要選擇對的保養品和化妝品(避免香料和防腐劑)生活作息正常,再來給醫生看診做出正確的診斷及治療,持之以恆,就能改善敏感肌的症狀。
油性抗生素藥膏 在 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包 - 小兒科巫漢盟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寶包臉上出現油痂紅疹,什麼是脂漏性皮膚炎?】
「阿包醫生,我的寶包從月中回來後,頭上和臉上就開始冒出一粒粒的黃紅色小丘疹,有時候還會流膿、流湯!怎麼辦啊?」
我仔細觀察寶包的頭頂與臉上皮膚的表現,加上孩子目前1個多月大,因此確診「#脂漏性皮膚炎」,近期在媽媽社團中也看到有媽咪們詢問此問題,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此皮膚疾病。
🎯#嬰兒常見皮膚疾病_脂漏性皮膚炎
脂漏性皮膚炎好發於6個月以下的👶嬰兒,發生率約30%,大多從出生後至1~3個月內會發生。
好發部位為頭頂和臉上等皮脂腺分泌較密集的地方,症狀包括:
1⃣油脂分泌旺盛
2⃣頭頂和臉上冒出小丘疹、黃色油痂
3⃣嚴重者頭頂和臉上會有一大片紅腫
發生脂漏性皮膚炎的原因包括皮脂腺分泌旺盛、受到媽媽荷爾蒙影響、肌膚上有皮屑芽孢菌等,但媽咪不必自責,此病症也不是飲食所造成,只要按照醫師指示與做好清潔,大多可於一、兩個月左右緩解。
🎯#治療與照護方式
相信爸媽看到原本剛出生肌膚粉嫩的孩子,忽然長出一粒粒的黃色油痂一定會很緊張,不過該怎麼治療與照護呢?
📌#治療方式
原則上以清潔洗澡為主,嚴重時可使用藥膏治療,藥膏會以類固醇為主,有時會搭配抗生素,但因為寶包年紀小,因此用量和次數都會控制在低劑量內,當有明顯緩解後就會改以清潔擦拭為主。
📌#照護方式
照護方面,平時須做好清潔,建議每日多次以清水幫寶寶清潔臉部和頭皮肌膚,若是寶包當天較髒可以用少許沐浴乳與洗髮精,但仍不宜過度清潔,對於肌膚上的油痂可搭配油性物質(例如:嬰兒油、乳液)慢慢搓洗掉即可,不建議直接刮除。
🎯#民間偏方多_切勿亂嘗試
民間或網路上有不少針對脂漏性皮膚炎的方法,但請爸媽千萬不要亂嘗試,例如:❌用茶葉水擦拭、❌餵黃蓮粉、❌塗抹麻油等,以至於引起皮膚發炎或是延緩痊癒時機。
📍#小叮嚀
脂漏性皮膚炎是新生兒至1~3個月內的寶包常見的肌膚問題,大多症狀輕微且可以自動痊癒,但若是症狀越來越嚴重或持續流湯流膿,建議應就醫治療唷!
油性抗生素藥膏 在 Dj琦琦-醫師娘陪你當媽媽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這⋯⋯應該不是跟我洗澡造成的吧🤣
長針眼的小肉包 連塗藥膏都害怕⋯
回想從小到大 他長針眼滿多次耶
之前眼睛腫腫還被說像是沈浴淋⋯⋯😆
【孩子長針眼怎麼辦?】
上週某一天小肉包左下眼皮出現紅腫,阿包醫生檢查才知道他長針眼了,結果左眼針眼才剛治療好,這星期換右眼 Orz...
不知道是否跟他最近常和小包媽 Dj琦琦-醫師娘陪你當媽媽 一起洗澡有關(誤~~~😂)
仔細回想可能是最近他常揉眼睛,再加上最近愛吃鍋貼的原因所導致
雖然我不是眼科專門,但還是幫大家整理一下針眼相關的衛教資訊嘍!
-------------------------------------
針眼在醫學上的名稱為「麥粒腫」,是一種眼皮脂腺的急性化膿炎症,致病原最常就是金黃色葡萄球菌。當眼瞼中的腺體分泌與排泄正常時,各種細菌就不易在腺體內繁殖、引起發炎;一旦腺體排泄不順暢,或接觸到髒東西而感染細菌、引起發炎,就形成針眼,而發炎後會出現紅、腫、熱、痛,或合併有化膿…等現象。
針眼的產生主要和個人體質有關,不過日常生活的衛生習慣也會影響針眼發生的頻率與程度,例如:常吃高熱量、油炸的食物、作息不正常、習慣以手揉眼…等,此外,皮脂腺分泌較旺盛的人,也容易誘發針眼。
📣易產生針眼的情況
1. 習慣用不潔的手去搓揉眼睛,使細菌由腺體開口侵入。
2. 油性體質,皮脂腺分泌旺盛,分泌出口容易阻塞。
3. 過度疲勞,造成眼睛周圍的肌肉收縮而把腺體開口塞住。
4. 情緒緊張,引起內分泌失調,使皮脂腺排泄不暢。
🔯針眼的治療與照顧:
➡初期:熱敷+抗生素治療
剛發生眼皮腫痛等輕微症狀時,可用熱敷的方式,並使用含抗生素的眼藥水或藥膏來治療。必要時,醫師會開立口服抗生素治療。正常情況下,針眼約3〜4天消退。
➡嚴重時:開刀引流膿液
倘若腺體開口被堵塞,而引起腺腫脹化膿,或症狀持續超過數週仍未痊癒,則可能考慮進行局部或全身麻醉手術,切開病灶排膿,以免引發更嚴重的感染。
🎯孩子長針眼照顧要注意幾點:
1. 提醒孩子不要手擠捏患處,以免造成傷口破裂、散佈感染。
2. 配合熱敷,每天約4次以乾淨毛巾用溫水浸濕,閉眼後將毛巾置於眼瞼上方,持續熱敷5分鐘。
3. 熱敷時毛巾要變換不同面接觸眼部,以避免細菌感染。
㊙想要預防針眼,爸媽要讓孩子這麼做:
1.保持充足睡眠
2.注意營養均衡,飲食避免高油脂食物
3.保持眼部清潔,不要以手搓揉眼睛,以防止細菌感染
4.不要和爸媽一起洗澡 (大誤~~~)
#你家孩子長過針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