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河階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河階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河階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河階產品中有11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萬的網紅徐榛蔚,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守護世代 Bsngan(相遇)的地方】 #花蓮富世遺址考古文物展 今天開展囉! 原來!! 在2千多年前太魯閣口富世村山腰河階地 已經有人群的匯聚與活動 什麼?! 考古學者在富世遺址發現大量金屬刻鑿的「立石」 千、百年來,這片土地的祖先世代在此相遇 過去,太魯閣族先祖疊砌出一道道規序的駁坎 形成...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40的網紅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復興鄉#羅浮#羅馬公路 羅浮部落即常稱為羅浮,為北橫公路上一處聚落,地處大漢溪上的一座河階平台地形,著名景點有羅浮橋、復興橋和義興吊橋等,而泰雅故事公園則有免費的泡腳池,可供遊客使用。其實俯瞰這個聚落,依山傍水,整個環境十分的優美清幽,讓人不自覺的忘卻煩憂。 ►►►歡迎訂閱梁震明頻道:http...

  • 河階 在 徐榛蔚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8-21 14:17:26
    有 9,360 人按讚

    【守護世代 Bsngan(相遇)的地方】
    #花蓮富世遺址考古文物展 今天開展囉!

    原來!!
    在2千多年前太魯閣口富世村山腰河階地
    已經有人群的匯聚與活動
    什麼?!
    考古學者在富世遺址發現大量金屬刻鑿的「立石」
    千、百年來,這片土地的祖先世代在此相遇

    過去,太魯閣族先祖疊砌出一道道規序的駁坎
    形成建築的遺址
    今天,我們一步步發掘這片土地的歷史
    共同守護Bsngan的土地

    #富世遺址考古文物展 8/21-9/30 在太魯閣族文創園區Taroko Cultural and Creative Park
    歡迎大朋友小朋友一起來發掘這片土地的美

  • 河階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7-17 01:35:24
    有 36 人按讚

    以前在寫《大溪鎮誌》時,幾乎每周都要去大溪田調2-3次,有的時候跟教授一起去,有的時候跟同學一起去, 如果是跟著老師去田調的話,每次走到大溪公園或是其他可以俯瞰大嵙崁溪(大漢溪)的景色時,老師都會叫我們看大溪的特色地景 - 三層

    三層是大溪的傳統地域名稱,在《大溪鎮誌》第貳篇第二章時有寫到:

    本誌將介紹漢人在本鎮大嵙崁溪河東地區的拓墾過程,主要包括的一、二層河階面上的大嵙崁、月眉、田心仔、內柵、新舊溪洲等庄,三層河階地上的三層埔、頭寮、尾寮等庄,以及烏塗窟(即永福庄)等。
    根據學者施添福的研究指出,本區的開墾形式屬於「隘墾區」形式,三層埔就是隘墾區的邊緣...

    所以後來我每次帶親友到大溪時,都會特別跟他們說要看看[三層]的景色

    #大溪很美每次去每次都覺得好看
    #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寫大溪鎮誌
    #說是文史工作者就真的有文史工作者的作品呀
    #職稱是要這樣一步一腳走出來的

  • 河階 在 紫丁香婦幼關懷協會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6-30 12:03:54
    有 18 人按讚

    --走讀台灣--
    【白冷圳的悲與歡:「大南庄蔗苗養成所灌溉工事」的過去與現在】(下)
    山陽國小 王派仁校長

    馬力埔事件

      然而,用地取得是日本官方以低價強制收購人民世代耕種的私有地,加上蔗苗養成所範圍廣大,引發馬力埔庄、大南庄、仙塘坪庄三庄人民的不滿。大正2年9月底起,村民徐石盛、張仁親、劉長安、廖扁為代表,向臺中廳提出「廢止收購請願書」,強烈表達反對土地收購。

      殖民政府完全不理會村民的請願與意見,導致日11月22日爆發警民流血衝突,過程中有兩位村民廖知、廖庫被日本警察開槍打死,而日本警察警部補平居及1名巡查補受傷,史稱為「馬力埔事件」,也是臺灣第一起農民運動。

      根據事後台灣日日新報的報導,總計有240人受到拘禁調查,台中地方法院訴涉案人總共58人被法院判處有罪。

    大南庄蔗苗養成所灌溉工事

      新社的河階臺地地勢較高,灌溉的水源始終不夠充足,因此也影響了蔗苗的培育,日本政府議會便決定以 145 萬多日圓的預算,進行「臺中州大南庄蔗苗養成所灌溉工事」,並於昭和三年(民國十七年,西元1928年)正式動工,總督府找來磯田謙雄先生來規劃設計,並擔任工程主任。

      這項浩大的工程,從大甲溪中上游引水,圳路長16.6公里,磯田謙雄藉由各種水利工法,例如水隧道、渡槽、倒虹吸管…等,克服沿線地形的考驗,昭和七年(民國二十一年,西元1932年)年 10 月 14日舉行通水儀式,由台灣總督府殖產局長殖田殖吉先生正式命名為「白冷圳」。從此以後,大甲溪水滋養了新社台地上的人民和作物。

    圳水依舊潺潺

      筆者寫這篇文章是2021年四月下旬,台灣正受百年大旱之苦,大台中更是開始進行供五停二的限水措施,新社地區卻因為有白冷圳只有減壓供水。

      當我們看著腳下潺潺的圳水,卻不要忘記日人最初的私心和那曾經有過的苦難…

    (全篇完。上篇刊登於6/23)

    詳全文:
    https://new.lilac.org.tw/2021/06/23/大南庄蔗苗養成所/

    #走讀台灣
    #白冷圳
    #婦女專欄

    --------------------------------------
    更多文章與新知~請上紫丁香官網:
    https://new.lilac.org.tw/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