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河川即時影像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河川即時影像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河川即時影像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河川即時影像產品中有1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992的網紅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日本推動數位農業,以達成 2030 年糧食自給率 45% 目標 作者 藍 弋丰 | 發布日期 2021 年 07 月 06 日 8:00 | 全球主要經濟體裡,日本糧食自給率可說敬陪末座,目前僅 40%,日本政府長年視為國安危機,然而日本土地與人工昂貴,日本農產品只能走精緻路線,實在無法與進口...

  • 河川即時影像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7-14 12:00:16
    有 0 人按讚

    日本推動數位農業,以達成 2030 年糧食自給率 45% 目標

    作者 藍 弋丰 | 發布日期 2021 年 07 月 06 日 8:00 |

    全球主要經濟體裡,日本糧食自給率可說敬陪末座,目前僅 40%,日本政府長年視為國安危機,然而日本土地與人工昂貴,日本農產品只能走精緻路線,實在無法與進口糧食競爭,日本也只敢訂下 2030 年達成 45% 糧食自給率的卑微目標,加上農業人口老化的迫切危機,連這目標都岌岌可危。現在日本決定,要以數位農業突破。

    日本國土有三分之二為山地,農民老化情況嚴重,目前平均年齡高達 67 歲,還在持續增加,要靠這樣的勞動力增加農產,只有科技化輔助一途。日本政府 2016 年提出農業升級計畫,打算運用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發展農業改革,農林水產省發表智慧農業科技藍圖,產官學合作下,如今日本有超過 121 項應用智慧農業的計畫,稱為數位農業。

    數位農業應用感測器、通訊網路、無人機、人工智慧、機器人等各種物聯網技術,並分析資料、管理、協助決策與執行。包括應用氣候衛星、雷達、地球觀測感測器取得氣候、溫濕度資料。衛星影像與 GPS 用來監測農地,即時了解土壤情況,調整施肥與灌溉。人工智慧建議農民最佳作物與種子品種,以及協助決定最佳收成時間等等。

    日本政府認為智慧農業有助於克服某些障礙,使糧食生產有機會擴大,人力方面,透過智慧農業系統人工智慧的建議,缺乏經驗的年輕一代想務農,可很快就上手,不用經歷困苦的摸索期;土地方面,透過智慧農業精準施肥與澆灌,需要的灌溉水量與肥料量大為減少,過去水源不足無法耕種的土地也可能成為優良的產地,土地污染也能減輕。

    日本各大企業投入智慧農業,初期結果並不理想,許多初期計畫的成本還比慣行農業更高,但隨感測器、無人機等科技逐漸成熟降價,以及經驗累積,如今日本數位農業逐漸來到起跑階段。據矢野經濟研究所預估,日本智慧農業市場,總營收將從 2019 年 158.7 億日圓(台幣 40 億元),至 2025 年成長至 442.8 億日圓(台幣 111.3 億元)。

    數位農業不只日本,中國、中東也已開始

    日本數位農業想法,只是全球農業發展往更進步精密控制演進的一部分。荷蘭的新創公司如 FoodVentures 等,發展室內農業一樣應用大量感測器、人工智慧、機器人等各種物聯網技術,也同樣使用精密灌溉,高度控制環境,高自動化生產。FoodVentures 於 2021 年 5 月更利用全球疫情商機,進軍中國市場,登陸上海門戶崇明島。

    FoodVentures 表示,疫情前上海這樣的大都市,農產品供應由慣行農業自千里之外的農產區運來,但疫情期間面臨人流物流管制,供應受干擾,都市人也警覺,不能對千里之外的農產習以為常,體會到就近供應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都市中產階級覺醒,願意付更多錢,消費不受河川污染影響、使用更少農藥的農產品,成為 FoodVentures 的主打客層。

    FoodVentures 以線上銷售為主要通路,避開傳統市場的複雜物流與銷售結構,在疫情期間,線上買菜大行其道,而都市中產階級購買農產也傾向辨認品牌,更讓 FoodVentures 搭上順風車。

    中國市場其他同業也同樣受惠,中國本土北京極星農業表示,2020 年 6 越時第二波新冠疫情來襲,北京各大批發市場關閉,使業績大增 30%。

    中東為克服原本的沙漠環境,室內農業與智慧農業更不可或缺,沙烏地阿拉伯新創企業紅海農場(Red Sea Farms)成立於 2018 年,發展高度控制環境的室內農業,利用海水為溫室降溫,珍貴的淡水用最有效率的方式灌溉,原型溫室設置於阿布都拉國王大學,已在供應番茄給沙國超市。

    2021 年 6 月紅海農場進行最新一輪募資,募得 1,000 萬美元,累計總募資金額達 1,190 萬美元,紅海農場規劃在沙烏地阿拉伯中西部,以及阿布達比,共 6 公頃的土地設置 4~8 座農業基地,供應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超市。

    當前智慧農業、數位農業、室內農業,尚只能在農業成本最高的地方發展,例如日本及中東等沙漠國家,但中產階級的新需求及全球氣候變遷、疫情意外風險,使連農產廉價的中國都能產生利基市場。隨著技術進一步成熟及規模化,人類農業朝更高度控制化的腳步將逐漸加快。

    資料來源:https://technews.tw/2021/07/06/how-japan-is-using-digital-farming/?fbclid=IwAR2uAaef906nSOdF2ihs5ZkqZ-5_lmRHJpm0IRq__ELJlNzjbMRJxh0rvY8

  • 河川即時影像 在 CSR在天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6-29 22:29:43
    有 12 人按讚

    【2021 淡水河.數位專輯上線】#水系公民行動

    5月底的台灣讓人不安,難得的好消息是....

    集水區終於下雨了。

    近傍晚,群組突然瘋傳一段即時影像,濛濛的細雨,在淡水河流域上游、乾渴許久的石門水庫努力的下著。直播旁的彈幕,社群期待「水流成河」的留言不斷洗版,一起在幫大雨加油。

    這種與環境共生的緊密感,在疫情最嚴峻時期,意外串連全台灣人。然而,平常的我們,有想起這條孕育北台灣800多萬人的大河嗎?

    三年行動倡議的第二年,CSR@天下持續專注在如何消除河川嚴重污染的河段,很遺憾,因為固定污染源未除、去年全台降雨量大減,導致嚴重污染河段比例不減反升,來到6%。

    這是CSR團隊最新的調查報導,整個淡水河的污染決戰點就在新北市的華江大橋往外畫一大圈的範圍,解決了這裡的長期污染源,我們就有機會達成目標。

    #回頭看我們跟你一起為淡水河做的事

    我們報導了淡水河流域的現況:重度污染、河川缺水,發現河壩阻斷魚兒回家的路⋯⋯

    我們串連394家企業共同簽署《淡水河公約》,集結線上與線下的水系員工,過去一年,一起為淡水河做了很多好事。

    我們邀請新銳導演,耗費一年拍攝《一個河生物的告白》淡水河紀錄片,以青年創作者身份引導觀眾思考,如何共築一個跟河底生物的棲所。今年,還有更精采的即將上線

    我們頂著35度高溫完成淨河行動,在五股溼地旁的成蘆橋下,跟著來自全台灣的386位水系公民,撿拾超過191公斤的垃圾。

    我們將議題立體化,策劃三個月的淡水河主題策展,結合水系公民的自身專業,跨域舉辦藝術治療、演唱會以及即興歌舞演繹,讓海洋走進都市、讓高大上的環境議題走入水系公民日常。

    #2021歡迎加入數位水系公民

    我們珍愛的台灣四面環海、高山林立。過去,我們生活在聲光、手機的虛擬世界,以為唯一的連結就是網路。卻原來,拉起山海與你我的那一根線,就是大大小小的河流。

    2021年,有更多水系企業公民加入行動行列,也有更多人為淡水河淨川,稍稍抹去流域的髒污。

    即刻起,我們將在線上帶著眾人走進淡水河底,重拾行動,透過藝術策展與影像紀錄探索流域美學,創造跨域對話。

    別自責過去不曾回報大河些什麼,從現在起,就加入我們2021為水系公民特製的企劃,一起來認識大河、一起為母親發聲:
    👉 CSR@天下團隊2021推出「為淡水河做一件事」企劃:
    1. 閱讀《2021淡水河調查報導》:數位專輯:http://bit.ly/2021csr-tamsui-river
    2. 體驗《河底選物》尋寶遊戲:互動專輯:http://bit.ly/art-below-water
    3. 加入《歡迎.到淡水河底散步》:FB社團:http://bit.ly/tamsui-river-fbgroup
    4. 簽署《淡水河公約》:http://bit.ly/2021tamsui-river-convention
    5. 打造淡水河寶物:https://bit.ly/handicraft-below-water

    讓我們重新跟淡水河緊密連結,找到人與河與山海相戀的方式。

    #如果你支持歡迎分享

    #CSR #CSR在天下 #為淡水河做一件事 #淡水河
    #RPI #河川污染 #下水道 #塔寮坑溪 #新海大橋 #家庭廢水污染 #工業廢水 #垃圾山 #水污染

  • 河川即時影像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1-26 17:13:21
    有 0 人按讚

    善待做工的人!泛亞工程用智慧科技提升勞動安全

    作者:高宜凡
    攝影:池孟諭
    日期:2021-01-25

    公共電視改編作家林立青暢銷書的優質台劇《做工的人》,去年讓許多觀眾注意到營造業勞工的辛酸。事實上,儘管台灣房地產市場交易熱絡,這一行卻始終無法擺脫勞力密集和高風險的刻板印象,工傷頻繁和人力短缺的新聞更未間斷。如何改善呢?泛亞工程的「智慧工地」科技專案,做了一次有趣嘗試。

    這幾年,跟營造業有關的新聞,大概不脫缺工、勞工受傷等範疇。雖然公視劇作《做工的人》引起收視熱潮,但家長應該還是不想讓孩子投入這一行,因為風險太高了。

    不過,甫獲2021年智慧城市創新應用獎肯定的「智慧工地/嘉義C602標勞安智慧管理系統」,卻用智慧科技提高從業人員的安全,並在565天的施工時間裡,成功締造「零工傷」的完美記錄!

    用科技守護勞安,創565天「零工傷」記錄

    上述方案的規劃者,是成立逾半世紀的老字號公司「泛亞工程」,多年來參與過石門水庫、高屏溪河川工程、多條高速公路和捷運等重大工程,業務版圖還擴及海外市場。

    為減少勞工發生意外事故,泛亞工程運用BIM(建築資訊模型)和RFID技術,並結合AI人工智慧及IoT物聯網,自行開發出一套智慧工地安全預警系統。並以鐵道局的C602標嘉義市博愛陸橋改建及排水臨時軌鋼橋工程,作為第一處使用場地,在長達565天的施工期間,從未發生一件工傷事故。

    事實上,這項工程並非簡單任務。

    負責現場指揮的泛亞嘉義施工所主任詹益京分析,由於施工區域緊臨台鐵縱貫線,每天有多達176班火車經過,還要維持道路(省道台一線)運行,而且仔細探勘後還發現,高壓電纜離橋梁底緣太近,只有47~56公分的間隔,不僅施工空間侷限多,周圍還有不少風險因子,相當需要科技來協助掌控。

    在舊有橋梁圖資不全的狀況下,公司透過LiDAR(光學雷達掃描儀)和BIM,完整建置現場的地理空間資訊,再以AI智能偵察危害因子,如掉落物體、機具侵入、車輛經過等,甚至建置虛擬的「電子圍籬」,一旦人員跨越虛擬牆的界線,系統便會即時推播警示,連未戴安全帽,也會立刻推播訊息給主管。

    「這樣就不用一天到晚派人在那邊看,不但提高安全,也節省人力成本,」泛亞工程總工程師周學瓏表示。

    此外,工地旁還架設微型氣象站,蒐集各種環境及氣候資訊,一旦溫度過高,便會按照勞動部職安署公告的「熱危害」等級,用即時廣播提醒勞工注意。

    「把安全做好,是企業的天職!」兩年前接下泛亞總經理一職的張子文,為貫徹工安決心,不僅擔任營造業北區職業安全衛生促進會會長,還擴編公司裡的環安衛單位和資訊中心,希望用科技的力量來提升工安。

    戶外環境干擾多!不斷嘗試才提高辨識率

    綜觀今年的智慧城市創新應用獎,泛亞是少數以智慧安全為主題的得獎案例。

    泛亞工程BIM中心經理陳哲仲觀察,過去同業多把智慧科技運用在特定需求,如人員管制、防止墜落,還沒有像泛亞這樣的全盤規劃。

    不過,實際執行的過程裡,困難可沒少過。

    比方,目前坊間號稱辨識度破9成的人工智慧CCTV影像方案,多是應用在廠房、賣場、或光源充足的室內空間。

    可是,營造業的工作環境幾乎都在戶外,必須面臨光影變化、颳風下雨、周遭物體阻擋等一堆干擾,常使系統無法精準判別、甚至發出誤判。一開始只要有工人脫帽、想擦個汗,就常出現假警報,「前後大概花了半年,請廠商不斷改演算法,餵了上萬張照片,才把辨識度提升到80%以上,」陳哲仲回想。

    再來,市面上的智慧方案百百種,如何選擇也是問題,況且還要符合實際需求和成本考量。

    光是感測元件的選擇,泛亞就評估過藍芽、BEACON、LoRA等多種技術,來回測試多次後,才選定兼具經濟性和傳輸效率的UHF RFID(超高頻無線射頻辨識)。

    最難得的是,這些智慧系統既非業主要求、更非投標必要條件,而是泛亞主動砸下近500萬自行開發的。不僅嘉義施工完畢後取得專利,之後更打算推廣到公司其他工程使用。

    即將動工的高雄興達電廠專案,泛亞還打算以MR技術(Mixed Reality,虛擬混合實境)輔助挖掘,用透地雷達探測地下管線分佈狀況,再用BIM建立完整的地底空間模型。

    為何需要這樣的科技投資?

    張子文解釋,國內房地產行業近年看似熱絡,但業者卻面臨長期缺工、建造需求日趨複雜、人員高齡化和技術斷層等挑戰,早就需要導入科技來改善。「這方面我們也才剛起步,如果大家願意來討教、分享,泛亞不會藏私!」

    的確,唯有提高工作安全和建設品質,台灣營造業才能擺脫高風險和勞力密集等刻板印象,讓「做工的人」不再是負面標籤。

    附圖:善待做工的人!泛亞工程用智慧科技提升勞動安全 泛亞工程以「智慧工地」一案拿下2021年智慧城市創新應用獎。(左二為總經理張子文)
    《做工的人》不僅引發收視熱潮,也讓大眾關注營造業勞工的困境。(圖片取自公共電視臉書)圖/《做工的人》不僅引發收視熱潮,也讓大眾關注營造業勞工的困境。(圖片取自公共電視臉書)
    智慧工地涵蓋:人員管制、災害預警、電子圍籬、環境監測等諸多功能。(資料來源:泛亞工程)圖/智慧工地涵蓋:人員管制、災害預警、電子圍籬、環境監測等諸多功能。(資料來源:泛亞工程)
    工地戶外環境的影像辨識干擾因子極多。(資料來源:泛亞工程)圖/工地戶外環境的影像辨識干擾因子極多。(資料來源:泛亞工程)
    營建業長年面臨缺工及人力斷層,有賴智慧科技協助改善。(圖片提供:泛亞工程)圖/營建業長年面臨缺工及人力斷層,有賴智慧科技協助改善。(圖片提供:泛亞工程)

    資料來源:https://city.gvm.com.tw/article/77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