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沙茶醬可以放多久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沙茶醬可以放多久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沙茶醬可以放多久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沙茶醬可以放多久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121的網紅梅大梅小的法國生活。育兒。餐桌。旅行。,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法國日常 #豆漿火鍋 今天午餐宴請公婆來吃台灣火鍋,等下開台啤來配🇹🇼。(我會乖乖喝沙士啦,台啤不是我的菜🤣) 肉是用法國超市賣的生牛肉片Carpaccio,加自己熬的豬骨蔬菜湯。下火鍋的料能找到什麼就放什麼,不然配泡麵吃也夠吃飽了😛。 昨天下午到晚上都在下雪❄️,早上起來白白一片好美,可惜沒...

沙茶醬可以放多久 在 Lukas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02 09:48:38

發現自己真的是不能餓到,一餓就想趕快下山,吃東西真的是人生唯一目的 - 1)食藝石頭火鍋-10分 真的要大力推薦這家,CP值有夠高吃的很飽才$1600 ·裝潢很復古,老闆老闆娘很好客 ·一開始湯頭先用蝦米、小魚乾、白菜下去炒,先點的肉以及可以炒的會先下去炒,肉炒好會拿起來放,湯頭真的是好喝 ·醬料部...

沙茶醬可以放多久 在 強生與小吠?台中美食吃貨c̥ͦo̥ͦu̥ͦp̥ͦl̥ͦe̥ͦ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10 18:13:08

▸五個二 燒肉x鍋物◂ 今天風大涼涼的好適合吃鍋啊!大慶街新開了一家很不錯的平價火烤二吃,重點是一份不到200元!真的兩張紅色國父有找耶!👏👏👏 #最後有菜單 . 🥘火烤牛五花 190元 看到這樣的鍋子,不用懷疑它就是五個二 燒肉x鍋物同時兩吃的鑄鐵鍋。牛五花用另外一盤裝,他們家都是使用原肉片而不是...

  • 沙茶醬可以放多久 在 梅大梅小的法國生活。育兒。餐桌。旅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1-17 19:18:51
    有 103 人按讚

    #法國日常 #豆漿火鍋
    今天午餐宴請公婆來吃台灣火鍋,等下開台啤來配🇹🇼。(我會乖乖喝沙士啦,台啤不是我的菜🤣)

    肉是用法國超市賣的生牛肉片Carpaccio,加自己熬的豬骨蔬菜湯。下火鍋的料能找到什麼就放什麼,不然配泡麵吃也夠吃飽了😛。

    昨天下午到晚上都在下雪❄️,早上起來白白一片好美,可惜沒多久都融光了!

    PS 結果公婆都超喜歡台式火鍋的,他們吃過法國的中餐廳火鍋,只有肉片跟高湯這樣,一來看到這一大鍋跟豐富的料嚇一跳。雖然沒有丸也沒有餃,肉也只有牛肉片,但他們吃的很高興。最意外的是兩老連韓式年糕這種口感也可以接受耶,還說湯頭很棒,因為法國人根本不太喝湯的,最後把碗裡的湯都喝光,沙茶醬也很喜歡。婆婆還請我拍火鍋照片傳給她。🥰

  • 沙茶醬可以放多久 在 少女 A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10-06 18:03:05
    有 602 人按讚

    [ 帶美國朋友去吃火鍋,是一個不智之舉:異地生活,什麼時候才算融入當地文化?]

    有一次,一對美國情侶朋友來台灣拜訪我,他們從來沒有到亞洲旅行過,對亞洲菜的認識也近乎於零,因為這樣,某天晚餐就發生了一件頗尷尬的事情。
    我帶他們去吃個人小火鍋,店員點火上鍋,湯滾之後,我熟練地把火鍋料噗通噗通丟入,期間去醬料櫃以完美比例配好沾醬,回來時自顧自開始涮肉片,津津有味地開吃。過了一會,我意識到美國朋友們面有難色地盯著眼前的火鍋,瞥一眼他們調的醬料,簡直嚇死我,一碗裡只有香油跟白醋,另一碗裝了半碗的醬油,他們舉著筷子,面對眼前滾滾沸騰的湯,完全不知道該怎麼下手。我趕緊教他們把火鍋料丟下去煮,肉片涮一下就可以吃了,他們雖然照做,但臉上充滿狐疑,時不時夾起丸子、魚餃等物,問我「這熟了沒?」他們覺得我不用算時間就知道東西熟不熟,幾乎是一個可以寫進履歷「技能」欄的才華。


    你也可以到我的網站讀這篇文章:https://urbananimalsabby.com/2020/10/06/how-you-eat-and-the-local-culture/


    最後兩人的鍋,不是煮得太爛就是太生,筷子夾不好,料不小心整個沈入沾醬裡,夾起來放入口中又鹹到令人臉皺,他們想必是內心微崩潰,吃到一半就禮貌微笑說自己吃飽了,而鍋裡和火鍋盤上還有好多沒吃沒煮的東西,我覺得可惜,但又不好逼他們,幫他們煮又很怪,於是只好心懷歉意地自己吃完美味的一餐(但後來有帶他們去買炒飯回飯店吃啦)。
    經過那件事後,我才發現,原來世界上不是每個人都知道吃火鍋時,要用什麼比例去搭配沙茶醬、醬油、香油、糖與蔥蒜,也不是每個人都天生懂得「吃火鍋」的眉眉角角。這是文化訓練出來的習慣與能力。因此我想,一個人旅行異國,或許只有在對當地飲食進入游刃有餘的狀態時,才能毫不心虛地說自己真正融入當地文化吧?


    很多去過義大利的人都說,義大利以美食聞名世界沒錯,但真的說起來,吃來吃去也就是披薩、燉飯、義大利麵這三種,一堆澱粉,再好吃吃久了也會膩。
    一開始我也這麼想,並且在義大利生活的初期,甚至對義大利菜產生排斥,覺得什麼都是澱粉、起司、橄欖油......,實在是太單調了!不像川菜的麻與辣,泰式的鹹甜與酸、印度的香料搭配那樣多層次。
    但在那邊生活久了,才漸漸發現自己錯了。人的味蕾真的是能訓練的,以前我覺得橄欖油全部一個味道,後來我開始吃出橄欖油不同的風味與辛辣度時,簡直是發現新大陸。接著我開始懂的品味不同品種的花蜜、不同製法的起司、不同家庭釀造的紅酒、不同山區石封出來的豬油......,而這些風味獨特、帶有多層次前中後味的新鮮食材,彼此之間也能互相搭配,但不能亂搭,有些東西特別適合彼此,配對了,宛如發現魔法公式,就像沙茶醬配醬油很適合一樣。我最愛的搭配,例如在帕瑪森起司上抹花蜜、清蒸劍魚搭配糖煮葡萄、從樹上「很慢」(台語音)的無花果搭配 Ricotta Cheese…...。
    在義大利生活的第二年冬天,我和一群朋友在花園露台上閒聊、打牌,突然覺得餓了,就到廚房搬出麵包、帕瑪森起司、兩種不同火腿 Prosciutto di parma 和 Mortadella,一些生菜,接著熟練地切麵包、切起司,夾入不同火腿與生菜,淋上了橄欖油、黑胡椒與一點蜂蜜,整個包起來,津津有味地開吃。我本來自己吃得旁若無人,突然一位義大利朋友開口,她對我手中的 Panini 點頭讚許,說:「妳現在也吃得像個義大利人了。」


    後來,每次我跟外國朋友出去吃飯,都會仔細觀察他們,要是變成網路媒體的心理測驗,大概是這種心態:「從飲食的掌握度,猜你在臺灣生活多久」而我曾觀察到最令我驚艷的有以下幾個狀況:

    1/ 吃小籠包湯匙會在下面用湯匙接住才咬,不浪費一丁點湯汁
    2/ 吃傻瓜乾麵,能熟練地加入烏醋、辣渣等調味,並且強調一定要半熟蛋包
    3/ 半夜肚子餓, 會自己到 7-11 搭配出豪華套餐
    4/ 吃火鍋時,知道「醬油+沙茶醬」等經典醬料配法
    5/ 分得出「肉粽」不只一種
    6/ 吃烤香腸時,會咬生大蒜
    7/ 吃牛肉麵會加白醋和酸菜
    8/ 甜不辣吃完後,剩下的甜辣醬料拿去加湯
    9/ 去傳統豆漿油條早餐店,點鹹豆漿並且加辣油
    10/ 買便當會跟老闆要辣菜脯,並且打包湯

    還有哪些看似「內行」的台灣菜吃法,會讓你對外國朋友表達讚許呢?有什麼不錯的「內行」吃法,可以分享一下?

    補充:
    這篇文章發佈後,陸續收到幾封網友私訊,說我「放任」美國朋友掙扎吃鍋,很不懂待客之道。在這邊說明一下:
    我和他們相處的幾天中,一起去吃過熱炒、清粥小菜、米粉湯等等,每一餐都吃得很愉快,我除了和他們聊食物、解釋食物外,他們也觀察我怎麼吃,有樣學樣。
    吃火鍋那晚,我也有事前和他們解釋一下什麼是小火鍋,開吃後,看到他們面對滾湯面露遲疑,我也鼓勵他們「現在可以放這個」、「接下來可以放這個」等等,並重新替他們配好醬料(這些細節我並沒有在原文裡講,因為文章主題是要講,有些我們習以為常的飲食小習慣,原來是文化習得的產物(不然外國人怎麼需要教?),若放入太多這類與文章主題目的不相關的細節,例如像這樣還要細細解釋我的動機,便會過於冗長並且離題。
    外國人雖然對某些文化不熟悉,但他們也不是三歲小孩,而是聰明有邊看邊學能力的獨立個體。就像我在義大利生活時,也沒人貼身教我該怎麼吃,我也是觀察義大利人自己學習的,甚至還自行買書上網閱讀,學習當地飲食文化。
    總之,吃鍋那天,依照前幾天的經驗,我認為稍微講解後,他們便會看著我有樣學樣吃起來,但並沒有,他們面對滾湯就是不斷面露遲疑,無論我怎麼鼓勵,他們看起來就是面有難色,到了一個程度是,如果我繼續「鼓勵」,就是有點不懂看臉色,勉強他們吃他們不想吃的東西,所以最後雙方放棄這一回合。但他們並沒有怪我,過後他們只是跟我開玩笑說,「火鍋看起來滿恐怖」,也沒放在心上。我認為,就是有人會不喜歡吃火鍋,而這對美國朋友一方面是不熟悉, 一方面可能也是單純不喜歡而已。
    最後,回到正題,這篇文章目的,是在探討人們習以為常的飲食小習慣,其實是文化不知不覺養成的。這篇文章並不是在講怎麼招待外國人最正確。

    ps. 辦了個「少女A」的 IG,未來文章也會在上面同步發表,歡迎大家追蹤:
    https://www.instagram.com/abby_chao_/?hl=en

    #飲食 #文化 #內行台灣菜吃法

  • 沙茶醬可以放多久 在 美食家的自學之路 Self-taught Gourme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9-03 21:09:29
    有 280 人按讚

    #新文章 #料理台灣專欄

    一直忘記跟大家分享我在《料理.台灣》雜誌Ryori.Taiwan 的專欄。《料理台灣》是雙月刊,2020年的三四月、五六月、七八月這三期,我都在談 #在地,也因為二月時開始寫第一篇在地的連載文章,才起心動念做了Taster 美食加 的「在地進行式」專題。

    半年的時間拖了很長,現在一次把三篇文章貼給大家看,會比較連貫,也希望大家會喜歡。



    以下三篇原文刊載於《料理台灣》第50期、第51期、第52期

    /回溯「在地」興起的推理過程/

    日本和牛的沙朗肉片,捲起生蠔醬與酸黃瓜,上頭一撮黑光燦爛的小山,是魚子醬。儼然奢華感的經典符號,任何餐廳的任何料理,需要爭取客人多一點點的認同與滿足時,就會放上這一粒粒烏亮晶瑩的珍饈。

    現時在台灣的餐廳吃飯,你嚐到的魚子醬有高概率產自台灣本土。

    訝異嗎?吃貨早就見怪不怪。畢竟,台灣已有義式手工乳酪坊,用台灣牧場的優質生乳新鮮製作莫札瑞拉起司(Mozarella)或布拉塔起司(Burrata);台灣也有歐式風乾熟肉工坊,用台灣豬進行義式培根(Pancetta)、義式沙拉米香腸(Salami)、西班牙煙燻紅椒臘腸(Chorizo)等等加工。台灣是新興葡萄酒產區,台灣產葡萄酒近年來屢屢在國際競賽脫穎而出;台灣產可可製作的精品巧克力逐漸打開知名度,台灣的咖啡業界人才濟濟,更不用提台灣的茶,向來享譽世界。

    米其林星級餐廳擁抱本土食材,台灣的蔬菜、水果、肉類、海鮮太好發揮了。攤開台灣幾間指標性西餐廳的菜單, 主菜不想出牛排要出什麼?台灣的品牌雞、品牌豬本來就好用,想獵奇一點,屏東乳鴿一度曝光率極高,胭脂鴨近來竄起,鵝有之、羊有之,甚至連鴕鳥都登場。過貓、山蘇不唯山產店愛用,皇宮菜、龍鬚菜被換上新風貌,以前看著稀奇的晚香玉筍、火龍果花,在季節允許時也能變身固定班底。主廚去崁仔頂挑魚買魚,台灣好的漁獲做成生魚片毫不遜色,日本料理店還用台灣產柴魚來做高湯呢。

    如此洶湧翻騰的在地風潮,除了選用台灣產食材,還表現在文化認同上。皮蛋豆腐可以拿來拆解再重組,錦上添花一匙魚子醬(台灣產的,當然),就是星級餐廳的開胃菜;牛排主菜做膩了,結合上沙茶醬,就產生沙茶牛肉的趣味;麻辣鍋繁複沉鬱的辛香,也能被鎖進醬汁裡,優雅襯托鴨肉。台灣的飲食文化,成為主廚揮灑創作的靈感資料庫。

    上述種種顯得理所當然,或有讀者閱讀至此,以為我在說廢話。其實我正在採取一種倒敘法。沒有錯,「在地」很夯,「在地」政治正確,大前提已經被建立起來了,而我們要問,它是怎麼被建立起來的?

    回溯這個過程,有點像瞎子摸象。「在地」起一個頭,拉起來才知關鍵詞是一整串,慢食(slow food)、本土飲食主義者(locavore)、從產地到餐桌(from farm to table);牽涉的議題一個扣一個,糧食生產、環境保護、全球化與反全球化,分析的角度有如萬花筒,折射出農牧業、生態學、貿易、經濟學、社會學等等領域。

    可不可以單純從「愛吃」出發?

    尤其,當你明白,「吃在地」的一位代表性人物,美國的慢食教母愛莉絲.華特斯(Alice Waters),開設加州柏克萊傳奇餐廳「帕妮絲之家」(Chez Panisse)的緣由,只是因為她很喜歡在家做菜招待親朋好友……

    /在地、反文化運動與美國慢食教母/

    說起美國慢食教母愛莉絲.華特斯(Alice Waters)開設加州柏克萊傳奇餐廳「帕妮絲之家」(Chez Panisse)的故事,必須回到1960年代反文化運動盛行的美國。彼時的柏克萊校園充斥著搖滾樂、性解放與學生抗爭,大四生愛莉絲.華特斯與她的「言論自由運動」男友大衛.戈因斯(David Goines)住在一起。那是1966年。

    華特斯與戈因斯的公寓成了某種知識份子沙龍。言論自由運動的老鳥們會聚集在這裡,享用華特斯精心烹調的蝸牛或巧克力慕絲,這類當時頗不尋常的法國食物。華特絲非常受不了她的革命同志老是啃白麵包與工業火腿做的三明治,「單單政治上的解放、性事上的解放是不夠的,你必須解放所有感官。」

    華特斯對於食物滋味的追求,源自1965年的一趟法國行。1950年代起,美國餐桌已被冷凍食品霸佔,華特斯震驚於法國人是如何在乎食物,在乎地買、在乎地烹、在乎地上館子,她對食物的感官幡然覺醒。在一間布列塔尼的鄉村石屋裡,她親眼看到餐廳的男主人抓了一隻活跳跳的鱒魚,送到她面前,趕回廚房,不消多久,就與庭院裡現摘的蔬菜一起作為主菜正式登場。這簡直是一種天啓:當季在地食材在最新鮮的狀態下被調理,有多麽美味。

    「帕妮絲之家」真正誕生,必須等到1971年。華特斯已經與戈因斯分手,改和另一位柏克萊校友湯姆.勒迪(Tom Luddy)同居,他們主持的晚餐派對更加盛大了。勒迪經營一藝術電影院,在藝文圈、電影圈人脈甚廣,華特斯因此認識了她的餐廳投資人、勒迪的好友與柏克萊的年輕教授保羅.阿朗托(Paul Aratow)。阿朗托為華特斯注入現金與信心,整修了一棟老屋,雇用了一位主廚,華特斯辭去蒙特梭利老師的工作,擔任外場經理。1971年8月28日,帕妮絲之家開門大吉,端上法式肉派、鴨肉與橄欖及沙拉、杏仁塔,三道菜的套餐售價三塊九毛五美元。

    帕妮絲之家很快就大獲成功。文人雅士都來了,還有客人專程從舊金山出城來吃飯,前所未見。這種簡單直接、用心烹調、注重食材品質的料理,當時令人耳目一新,和東岸的高級法餐或家庭裡的電視餐完全不同。華特斯也很快就理解到,她不能用美國工業化農業生產出來的食材,滋味差太多了,她必須仰賴在地小農,唯有他們才在乎風味。

    華特斯與帕妮絲之家觸發了80年代「加州料理」(California Cuisine)的興起以及「從產地到餐桌」的運動。在風味大旗的號召下,許多美國人意識到,原來自己可以吃得更好、過上更好的生活。60年代以降的反文化運動,至此也與傳統上美食(gourmet)的追求合流,個人消費選擇服膺於風味的統治。「好吃」也添上了更複雜的意涵,「在地」則是其一。(未完待續)

    /美味是在地的終極目標?/

    上一回說到,美國慢食教母愛莉絲.華特斯(Alice Waters)開設加州柏克萊傳奇餐廳「帕妮絲之家」(Chez Panisse),觸發了80年代「加州料理」(California Cuisine)的興起以及「從產地到餐桌」的運動。「在地」成為美國飲食文化的重要價值,四十年來躍為主流,強調在地當季食材並融入美國多元文化的「新美式料理」(New American Cuisine) 也堂堂誕生,開枝散葉。

    閱讀這段歷史,我不免想到台灣飲食圈近幾年火紅的「台灣味」。二相對照,確有相似脈絡,尤其目前台灣味的論述是以西餐作為火車頭,江振誠主廚與「RAW」餐廳的聲量最大,與RAW性質相近的餐廳大多是以法式烹飪技法詮釋在地食材,這與帕妮絲之家的基本設定並無二致。這當然是簡化後的陳述,台灣過去幾年的在地風潮不能只歸咎於一人一事,物產、職人、工藝的互相串連都造就了台灣味的暢旺,吃在地、烹在地也不是新時代的發明,然而若要謂喚起問題意識、梳理身份認同,以西餐作為主軸的台灣味探討確實構成在地風潮的重要論述。

    同樣作為多元文化融合的移民國家,如果說美國透過飲食發掘自我的過程走在台灣前面,其有關在地飲食運動的討論值得台灣借鏡。首先,帕妮絲之家的成功,代表二種價值觀的匯流:傳統美食家崇尚法餐的美學賞析,以及60年代以降反文化運動對於工業化食品的厭惡。足以統合二種平行觀點的堅強理由,正是美味。換言之,不論是偏好高級法餐的上流階級,或是左派理想的革命份子,都認同「運用在地當季食材用心烹調的料理比較好吃」。這就是主流形成的起點。再者,「好吃」的內涵也變得更複雜了,從此以後,選擇食物的價值判斷多了某些政治意味,當你站在超市貨架前,你會拾起恆春洋蔥、放下美國洋蔥;當你閱覽餐廳菜單時,你會注視彰化胭脂鴨、忽略澳洲牛小排。如此選擇的原因,除了味道,可能還有以下考量: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縮短食物哩程、支持在地小農、更營養更健康。

    然而,對於吃貨(foodie)而言,支持在地的壓倒性理由仍然是味道:在地食材最新鮮、最有風味,因此具有美學上的巨大優勢。如果美味才是終極目標,小心,美味也會回過頭來推翻在地存在的意義。這樣的矛盾,在異國食材上最明顯,好比為了追求西西里菜的正統滋味,不得不使用產自當地的橄欖油與鹽漬酸豆;台灣的日本料理餐廳,仍然崇尚築地市場直送的魚鮮。台灣產的葡萄酒、魚子醬,如果最佳品質仍無法比擬國際水準,就會被自家人嗤之以鼻:不應該為用而用。

    面對「美味」,環境保護、永續發展、身體健康未必不可拋。兼顧是理想,不能兼顧的時候呢?雖然沒有必要一刀二斷,複雜的價值判斷,我仍在內心辯論。



    同場加映:
    Taster 美食加 #在地進行式 專題:
    https://taster.life/20200630-3/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