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沙發先生退貨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沙發先生退貨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沙發先生退貨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沙發先生退貨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萬的網紅大V生活,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謝謝你們喜歡我跟好亮的相處方式,我的教養邏輯是集合蒙特梭利,正向教養,兒童心理學,心智圖等綜合而成,在推薦書單時很難一言蔽之😅 要詢問書單的夥伴請告訴我「你最想要瞭解的主題」我才能給你合適的建議喔! 我很支持蒙特梭利提及的 #獎懲無用論。 不打不罵是現在家長的趨勢,但是不威脅(懲罰)不利誘(獎勵...

沙發先生退貨 在 Sherry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4-18 05:24:36

全國電子的新店型讓人有頂級消費的感覺, 趁著週末帶兒子來逛逛, #全國電子digitalcity基隆店 寬敞明亮、 家電新潮時尚, 門市人員服務好親切, 弟弟在店裡面超興奮, 一直想探險~ 其實媽媽我也是, 婚前愛逛彩妝、衣服, 婚後再加一個項目:家電 ! 每個區域都必須逛好逛滿, 剛好前陣子...

沙發先生退貨 在 Hello My name is Fancy?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09 14:34:26

今晚。東京。5度 (聽說明日可能會下雪耶⛄️) ✨關於沙發的一個笑話🙈✨ 事情是這樣的... 終於 新居落成了!!! 自己把所有行李搬完😭 (崩潰) 搬完最後一箱抬到2樓 差點崩潰在樓梯間 靠意志力一直吶喊 ''在~~兩~~步~~就到了'' 有時候也很受不了自己 很逞強的個性😢~~~ (媽咪從小...

  • 沙發先生退貨 在 大V生活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03 20:03:24
    有 396 人按讚

    謝謝你們喜歡我跟好亮的相處方式,我的教養邏輯是集合蒙特梭利,正向教養,兒童心理學,心智圖等綜合而成,在推薦書單時很難一言蔽之😅

    要詢問書單的夥伴請告訴我「你最想要瞭解的主題」我才能給你合適的建議喔!

    我很支持蒙特梭利提及的 #獎懲無用論。
    不打不罵是現在家長的趨勢,但是不威脅(懲罰)不利誘(獎勵)能做到的就比較少了。

    💡要怎麼分辨後果(自然後果/邏輯後果)與懲罰更是一大課題。

    我的想法是,後果是犯錯造成的經驗,能夠讓孩子成長的;而懲罰是指因為某種不當的行為,所受的痛苦或損失。

    🌟我想,沒有家長希望讓孩子痛苦。
    讓孩子感受到不舒服的後果雖然很重要,但在過程中我希望孩子不要感受到「自己不被愛」而是有父母支持陪伴承受後果,並不是被懲罰啊!

    🔸懶惰廚娘好幫手及無調味堅果與果乾:https://pse.is/3mfv6u
    🔸完美兒童房,什麼都有的iloom:https://pse.is/3l8l93
    🔸Bosch 洗碗機90天不滿意退貨:https://reurl.cc/mLbvxG
    🔸眼科醫生護眼檯燈:https://pse.is/3ksvqx
    🔸康軒在蒙芽: https://gbf.tw/35hxy

    來延伸閱讀吧!【體驗後果vs懲罰?】 #好好案例
    晚餐後我準備去刷牙(裝隱形牙套會不會變整齊我不知道,但這麼常刷牙一定很健康😆)

    聽到客廳傳來Z先生提醒好好的聲音:水壺的水喝進去不要吐出來,不好玩,不好笑!你再這樣弄溼衣服我不要幫你換。

    後來好好就哇的一聲哭哭了~我走過去蹲下來看著好好。
    「好好有什麼需要我幫忙的地方嗎?」
    ▶️瞭解狀況

    『濕濕的!』

    「你的衣服跟褲子都濕掉了~媽咪有聽到爸爸提醒你水要喝進去對不對?」
    ▶️提醒現狀

    『對』

    「水壺的水是用來喝的,吐出來好苦惱喔,濕濕的衣服黏在身上不舒服,沙發也都被弄濕了」
    ▶️不良行為的後果

    「媽咪給你一條手帕,先擦一擦吧!等我刷牙完再陪你一起換衣服」
    ▶️讓孩子承受後果

    『不要不要,濕濕的,不要濕濕啦!』

    「媽咪聽到了,好好現在就想要換衣服,但是我現在要先刷牙~如果不喜歡濕濕的不舒服,下次請不要把水吐出來吧」
    ▶️不要急著改善掉孩子的不舒服,放下手邊的工作,讓他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計畫,如果你要搗蛋我很願意陪你練習,但也要尊重我有我必須做的事。

    我在刷牙的時候聽到客廳一直有大哭的聲音,Z先生也沒有想要安撫他,最後喊了幾句等媽媽刷牙完就會來陪你換了。

    刷牙後我帶著乾淨的衣服跟褲子給好好。
    「這是你的衣服跟褲子,把濕濕的衣服先脫下來吧!」
    ▶️我認為弄濕衣服的後果是得犧牲時間穿衣服

    『幫幫一下』
    ▶️孩子會透過自然魅力尋求大人幫助

    「好好努力穿,媽咪可以幫忙,要先脫上衣還是褲子呢?」
    ▶️切記不要完全幫他,孩子必須自己有努力我們才協助他。ex他拉一下我拉一下

    『褲紙』

    「請先把褲子往下拉,然後坐在媽咪腿上」
    ▶️若是穿衣能力很好的孩子可以讓他自理,好好因為還在練習加上崩潰哭了十分鐘我選擇多陪伴他。

    好好坐到腿上後順勢把褲子脫掉了。

    「你知道怎麼脫褲子耶!接下來來換衣服吧~」
    ▶️鼓勵孩子繼續更衣

    「手手打叉叉,往上拉」

    好好的頭大大卡住了,媽咪幫你拉起來喔~

    「手手呢?你可以讓手手跑出來嗎?」

    『這裡~』

    換下溼衣服後依照一樣的動作把乾淨衣服穿回去,我提醒好好。
    「換衣服花掉好多時間,等一下你就不能跟lingumi 上課囉」
    ▶️比起犯錯刻意剝奪時間,我支持孩子因為處理後果而失去時間。

    💡事件結束後我問Z先生,你為什麼不願意協助好好呢?
    他說要讓好好體驗吐水出來會濕濕的自然後果。
    💡如果我沒有介入,你打算讓好好穿著溼衣服睡覺嗎?
    對。

    📌我想這是大家常遇到的問題,自然後果跟懲罰孩子要如何分辨呢?

    在正向教養中讓孩子體驗後果是必須的,以吐水來說濕濕的不舒服就是自然後果。

    💡那為什麼要協助孩子更衣?不讓他一路濕到明天呢?

    無論是幾歲的人,要求他穿著溼衣服睡覺,沒有提供給他換衣服的選項,我覺得都是好委屈的一件事,更何況是年僅兩歲的孩子呢?

    💡再退一萬步來說,明天衣服乾了,孩子的想法會是什麼?
    他會覺得濕濕一個晚上很不舒服,又或是反正明天就會乾了搗蛋也沒關係?

    🔸所以我選擇讓好好不舒服一下子,讓他感受到濕濕的真的很不舒服。
    媽咪不是故意不幫助你減緩不適,而是我手邊還有其他也該做的事情(比如說刷牙/洗碗)

    等我完成我該做的事情後,我可以協助你去承受後果。(我尊重你有犯錯的機會,你也要尊重我有該做的事情的排程)

    像本次事件,我認為吐水的後果是濕濕的不舒服,所以還要花時間換乾淨的衣服,這樣子就得減少玩樂的時間了。

    💡再回到標題想談的,後果跟懲罰怎麼分辨呢?
    我的想法是,後果是犯錯造成的經驗,能夠讓孩子成長的;而懲罰是指因為某種不當的行為,所受的痛苦或損失。

    🌟我想,沒有家長希望讓孩子痛苦。
    讓孩子感受到不舒服的後果雖然很重要,但在過程中我希望孩子不要感受到「自己不被愛」而是有父母支持陪伴承受後果,並不是被懲罰啊!

    #好亮育兒日誌
    #大V聊教養

  • 沙發先生退貨 在 方.略.觀點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6-01-14 19:25:33
    有 8 人按讚


    #趨勢洞察 #客戶洞察 #價值主張

    時代變遷及消費行為改變,讓某些產業漸漸意識到可能面臨「被淘汰」的衝擊!如同早安財經發行人沈雲驄分享的這篇文章,面對這個不可擋的趨勢,我們必須要回到最根本的關鍵:瞭解我們在客戶心中存在的價值,有這樣的體認,才能讓我們的路走得更長更遠!

    讀「那些年書店教會我的事」
    (這輩子發過最長的一篇臉書文)

    任何一個行業能存在
    必定有某種消費者需要的價值
    隨著社會變,人心變
    價值有時候會消失,這行業也就跟著沒落

    但有時候
    價值不是消失
    而是漸漸被這個行業的工作者忽略
    最後讓消費者失望
    才把一個行業推上絕路

    出版業的困境
    划手機的人都懂
    每回老朋友相聚
    聽到我在做出版
    都會露出替我憂心的眼神

    通常我都展現堅強
    繼續談笑喝酒
    但我心裡明白
    這行業不停下腳步
    整理好再出發
    朋友們的憂心總有應驗的一天

    比方說: 成長的腳步
    直到今年今天
    很多老同業還在訂業績成長目標
    真是見鬼
    任誰都知道自己上網時間多了
    看書時間少了
    逛書店次數少了
    還在掩耳盜鈴?

    好吧
    人往高處
    總要挑戰極限,盜鈴就盜吧
    但一本書能賣多少,人人沒把握
    所以常見的成長策略通常是:
    一,出更多、更多書。
    二,接案。政府的,企業的,反正手上有錢又想出書的多的是
    三,兼賣別的產品,文具啦文創啦等等。喔,雜貨食品,能賣也賣。

    但今天我們都看到了
    這三種策略所帶來的後果
    正一步步把出版業推向更苦的境地

    策略一,就是台灣每年兩三萬本書湧入書店的原因
    讓一堆普通的書淹沒了真正的好書
    讓一堆不怎麼能看,讀者不想買的新書
    在書店平台上取代了值得讀者駐足的「非新書」
    然後書店周轉率變差,退貨率飆高
    然後回過來說出版業不景氣。切

    策略二,那多半不是書,是文宣品
    出版社或許賺到工錢
    卻糟蹋了好編輯的生命──
    時間都拿來拚業績成長了
    哪還有力氣好好編出一本好書?

    策略三,窮則變很好,若能成功也很值得恭喜
    但不等於你可以對原來的本業──出版──減少投入的時間
    就像陶晶瑩投資KIKI,我常去吃
    但我可不樂意見到陶子因為投資餐廳
    而荒廢了她的主持與歌唱功力
    東賣西賣之後,還是要很認真面對你所經手的每一本書才行

    Annie Hartnett這篇文章
    推薦大家讀一讀
    尤其是出版業上下游的朋友:

    我們有多理解自己經手的每一本書?
    我們有多關心來到書店裡的每一位讀者?
    我們有多珍惜書與書店,所帶來的美好體驗?
    有多愛上當爸…ㄡ,出版工作者這件事?

    出版業的未來該怎樣
    我總覺得答案不在報表的數字裡
    而是在書架與書架之間的空氣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些年書店教會我的事
    文○Annie Hartnett

    去年聖誕節前一周,我上班的書店賣光了《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這本暢銷書,要到二十九號才能補貨近來。「那是我要給老婆的禮物,這下怎辦?」一位先生說: 「她就是想要這本書。」

    那就送另外一本啊,我本來想說,但沒講。我在櫃台向這位先生致歉,主要是因為出版社趕不及印好。

    「我想支持傳統書店,但你們讓我真想乾脆去網路書店買算了!」 他說。

    「這本書在網路書店也是缺貨的,」我說,盡量維持禮貌: 「上網買也沒法讓你在聖誕節前拿到書。」

    這樣的對話,其實很常見。顧客們老愛拿網路書店來威脅傳統書店,彷彿那是一種能讓他們得償所願的武器似的。「我在網路上買便宜多了,」他們總是在結帳時這樣告訴我。

    這種顧客想讓自己對於在傳統書店買書的行為感覺良好,而且很想讓別人也知道這一點。很多人喜歡在網路上買書,但又覺得有罪惡感──大家都知道只有傳統書店會出錢出力辦作家活動,而且也是周末帶孩子逗留的好地方,大家也都知道花在傳統書店的錢,能讓城市裡有個好去處,而不會被網路書店老闆拿去買太空船。

    所以,這種顧客對於自己踏進傳統書店很滿意,但倘若遇到買書上的不便,又會很不爽。一來,書比網路上貴,二來有時結帳還得排隊。有一次,一位客人衝進來說:「我違規停車,你可不可以先幫我結帳,然後盡快幫我用禮物紙包好? 」還有一次,一個客人對我同事大吼,因為她的車子被警察開了罰單,好像這關我們事似的。

    在傳統書店買書,就是沒法像在網路上那麼快。去年,我體悟到了傳統書店這種「慢」的價值。

    我這次原是為了填補獎學金的不足,才到一家傳統書店打工。但很快的我就發現,賣書這份工作不只是能幫我繳學費。我原本就是書店店員出身,這意味著,對於書,我必須擁有比一般人更多的知識。我得讀得比別人快,比別人多。

    但沒有人能包山包海的讀遍每一本書,因此在我當店員的那些年,我會在早上聽廣播裡的書籍介紹,通常當天早上電台談的書,晚點就會有客人上門來買。我記得有一位客人是這樣說的: 「我不知道書名也不知道作者是誰,反正就是一本跟二戰與情書有關的書…」「我也有聽到廣播了,」我告訴對方,然後轉身把書找給他。

    還有一次,有位客人只模糊描述了某本書──封面是藍色的,好像是跟義大利有關,然後我也找出來給他,他高興到過來跟我擁抱。

    「如果他去問電腦,說要找本藍色封面、跟義大利有關的書,恐怕很難找到他要的那本,」我老公說。老公學的是人工智慧,愛死了上網買書,就算傳統書店倒光了他也不會惋惜。

    但他似乎明白我剛剛才弄懂的事: 社會上就是有些人,很需要傳統書店。這些人,正是我過去所熟悉不過的──讀書會必到的老太太,趁著中午來逛書店愛講黃色笑話的教授,還有隔壁那位治療師(一個小說控,很難相信有人有這麼多閒錢可以買那麼多書)。有一回下雪,一位出版商被困,他還讓對方睡在他店裡的沙發上。

    喔,還有一位戴著牛仔帽的男人,他說自己除了來書店,從不踏出家門,每回走出書店前,還會摘帽向我致意(真的,沒騙你)。每個星期六,一位父親總會帶著兒子,到店裡來買一本童書。我後來才知道,當時這位父親正在跟老婆鬧離婚,書店是他跟兒子最愛去的地方。

    去年底,一位坐著輪椅的客人告訴我,他快要死了。「我需要一本書,讓我的家人能夠明白我還是我,儘管我現在看起來是個病人。我實在受不了他們現在對待我的方式,老是戰戰兢兢的樣子。」他需要一本書,幫助家人放手與釋懷。我們聊了很久,談他需要的是本什麼樣的書,然後我告訴他,我們會特別為他客訂幾本合適的書。他離開後,我和書店老闆討論與研究,最後找到了十本書。幾天後,他再度來到書店,挑了幾本他要的,然後說: 「謝謝你們,願意聽我說話。」

    書店,是為那些需要有人聆聽,那些平常沒什麼人對話的讀者而存在的。書店常吸引的,是那些平常很內向的人,或是那些根本沒意識到自己需要點社會連結的人。書店,提供了一個與他人互動的自在環境,一個可以輕易開啟話題的地方。可以聊的話題很多,可以談書(這是當然的),也可以聊聊家庭、前男友或前女友,可以聊聊天氣,聊聊附近有哪些好吃的餐廳,或是我們曾經見過的作家,還有我們心愛的狗狗(我們的書店是家狗善書店)。

    我們甚至可以聊聊政治。今年,我們結帳櫃台上方的黑板,就寫著一行字: Books, not Bombs。「我喜歡這點子!」很多客人指著黑板說。

    但真正讓我領悟書店價值的事件,發生在去年的某一天。正當我們店裡被假日人潮搞得昏天暗地時,我看到一位高中老師走進店裡,差點哭了出來。

    其實他早就忘記我了,但那不重要。這位朱老師,是我整個高中時代第一位讓我覺得自己還不錯、覺得自己不是廢材的老師。大概從小學畢業後,我就沒過這種感覺了。我還記得第一次考試之後,朱老師寫了一張明信片給我,說他相信我很棒,他知道我可以做得很好。就在同一年,我的英文老師才跑去跟我爸媽說: 「這可愛的孩子,大概程度就這樣了。」但朱老師是第一個讓我感覺「站在我這邊」的老師,我還記得很清楚,有位男同學取笑我的屁股,還被他狠狠訓斥了一番──別的老師從來不會這麼做。

    朱老師現在還是很年輕,看來當年教我們時應該年紀很輕,大概二十四、五歲吧。十年之後,在書店裡的那天我告訴他,當年他對我有多麼大的影響,我說,他改變了我的人生。

    「真的嗎?」他說: 「我那時候很混蛋吧!」

    我笑了,跟他保證當時他一點也不混蛋,至少在我眼裡不是。

    那年聖誕節也讓我發現: 我們平常每一天為別人所帶來的禮物,也許連自己都不知道有多麼珍貴。在書店裡,一個很「實體」的地方,我們與他人產生了連結,在微不足道的互動中,彼此交換人與人的情感。假如我是在街上遇到朱老師,我很可能什麼都不會說,畢竟他不認得也不記得我,我只能與他錯身而過。但因為我們到了書店裡,一個讓我覺得有自信的地方,我主動打了招呼,也展開了連結。

    也就是那一刻,我明白了為什麼我們仍然來到這個被人們視為過氣的地方: 在這裡,我們不只是電腦上的一個符號,而是這個世界上一個活生生的人。

    原文標題為《We’re more than confirmation numbers: What I learned selling books to strangers》連結在此:
    http://www.salon.com/…/were_more_than_confirmation_numbers…/

  • 沙發先生退貨 在 出版魯蛇碎碎念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6-01-14 15:22:21
    有 74 人按讚


    「我們有多理解自己經手的每一本書?我們有多關心來到書店裡的每一位讀者?我們有多珍惜書與書店,所帶來的美好體驗?有多愛上當爸…ㄡ,出版工作者這件事?

    出版業的未來該怎樣?我總覺得答案不在報表的數字裡,而是在書架與書架之間的空氣中。」──by 沈雲驄

    「在書店裡,一個很『實體』的地方,我們與他人產生了連結,在微不足道的互動中,彼此交換人與人的情感。......(略)......

    也就是那一刻,我明白了為什麼我們仍然來到這個被人們視為過氣的地方: 在這裡,我們不只是電腦上的一個符號,而是這個世界上一個活生生的人。」──by Annie Hartnett

    唉。所以說書越出越多真的不是個辦法啊......
    百萬魯蛇大軍看看吧,大家共勉之。

    #傳產悲歌

    讀「那些年書店教會我的事」
    (這輩子發過最長的一篇臉書文)

    任何一個行業能存在
    必定有某種消費者需要的價值
    隨著社會變,人心變
    價值有時候會消失,這行業也就跟著沒落

    但有時候
    價值不是消失
    而是漸漸被這個行業的工作者忽略
    最後讓消費者失望
    才把一個行業推上絕路

    出版業的困境
    划手機的人都懂
    每回老朋友相聚
    聽到我在做出版
    都會露出替我憂心的眼神

    通常我都展現堅強
    繼續談笑喝酒
    但我心裡明白
    這行業不停下腳步
    整理好再出發
    朋友們的憂心總有應驗的一天

    比方說: 成長的腳步
    直到今年今天
    很多老同業還在訂業績成長目標
    真是見鬼
    任誰都知道自己上網時間多了
    看書時間少了
    逛書店次數少了
    還在掩耳盜鈴?

    好吧
    人往高處
    總要挑戰極限,盜鈴就盜吧
    但一本書能賣多少,人人沒把握
    所以常見的成長策略通常是:
    一,出更多、更多書。
    二,接案。政府的,企業的,反正手上有錢又想出書的多的是
    三,兼賣別的產品,文具啦文創啦等等。喔,雜貨食品,能賣也賣。

    但今天我們都看到了
    這三種策略所帶來的後果
    正一步步把出版業推向更苦的境地

    策略一,就是台灣每年兩三萬本書湧入書店的原因
    讓一堆普通的書淹沒了真正的好書
    讓一堆不怎麼能看,讀者不想買的新書
    在書店平台上取代了值得讀者駐足的「非新書」
    然後書店周轉率變差,退貨率飆高
    然後回過來說出版業不景氣。切

    策略二,那多半不是書,是文宣品
    出版社或許賺到工錢
    卻糟蹋了好編輯的生命──
    時間都拿來拚業績成長了
    哪還有力氣好好編出一本好書?

    策略三,窮則變很好,若能成功也很值得恭喜
    但不等於你可以對原來的本業──出版──減少投入的時間
    就像陶晶瑩投資KIKI,我常去吃
    但我可不樂意見到陶子因為投資餐廳
    而荒廢了她的主持與歌唱功力
    東賣西賣之後,還是要很認真面對你所經手的每一本書才行

    Annie Hartnett這篇文章
    推薦大家讀一讀
    尤其是出版業上下游的朋友:

    我們有多理解自己經手的每一本書?
    我們有多關心來到書店裡的每一位讀者?
    我們有多珍惜書與書店,所帶來的美好體驗?
    有多愛上當爸…ㄡ,出版工作者這件事?

    出版業的未來該怎樣
    我總覺得答案不在報表的數字裡
    而是在書架與書架之間的空氣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些年書店教會我的事
    文○Annie Hartnett

    去年聖誕節前一周,我上班的書店賣光了《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這本暢銷書,要到二十九號才能補貨近來。「那是我要給老婆的禮物,這下怎辦?」一位先生說: 「她就是想要這本書。」

    那就送另外一本啊,我本來想說,但沒講。我在櫃台向這位先生致歉,主要是因為出版社趕不及印好。

    「我想支持傳統書店,但你們讓我真想乾脆去網路書店買算了!」 他說。

    「這本書在網路書店也是缺貨的,」我說,盡量維持禮貌: 「上網買也沒法讓你在聖誕節前拿到書。」

    這樣的對話,其實很常見。顧客們老愛拿網路書店來威脅傳統書店,彷彿那是一種能讓他們得償所願的武器似的。「我在網路上買便宜多了,」他們總是在結帳時這樣告訴我。

    這種顧客想讓自己對於在傳統書店買書的行為感覺良好,而且很想讓別人也知道這一點。很多人喜歡在網路上買書,但又覺得有罪惡感──大家都知道只有傳統書店會出錢出力辦作家活動,而且也是周末帶孩子逗留的好地方,大家也都知道花在傳統書店的錢,能讓城市裡有個好去處,而不會被網路書店老闆拿去買太空船。

    所以,這種顧客對於自己踏進傳統書店很滿意,但倘若遇到買書上的不便,又會很不爽。一來,書比網路上貴,二來有時結帳還得排隊。有一次,一位客人衝進來說:「我違規停車,你可不可以先幫我結帳,然後盡快幫我用禮物紙包好? 」還有一次,一個客人對我同事大吼,因為她的車子被警察開了罰單,好像這關我們事似的。

    在傳統書店買書,就是沒法像在網路上那麼快。去年,我體悟到了傳統書店這種「慢」的價值。

    我這次原是為了填補獎學金的不足,才到一家傳統書店打工。但很快的我就發現,賣書這份工作不只是能幫我繳學費。我原本就是書店店員出身,這意味著,對於書,我必須擁有比一般人更多的知識。我得讀得比別人快,比別人多。

    但沒有人能包山包海的讀遍每一本書,因此在我當店員的那些年,我會在早上聽廣播裡的書籍介紹,通常當天早上電台談的書,晚點就會有客人上門來買。我記得有一位客人是這樣說的: 「我不知道書名也不知道作者是誰,反正就是一本跟二戰與情書有關的書…」「我也有聽到廣播了,」我告訴對方,然後轉身把書找給他。

    還有一次,有位客人只模糊描述了某本書──封面是藍色的,好像是跟義大利有關,然後我也找出來給他,他高興到過來跟我擁抱。

    「如果他去問電腦,說要找本藍色封面、跟義大利有關的書,恐怕很難找到他要的那本,」我老公說。老公學的是人工智慧,愛死了上網買書,就算傳統書店倒光了他也不會惋惜。

    但他似乎明白我剛剛才弄懂的事: 社會上就是有些人,很需要傳統書店。這些人,正是我過去所熟悉不過的──讀書會必到的老太太,趁著中午來逛書店愛講黃色笑話的教授,還有隔壁那位治療師(一個小說控,很難相信有人有這麼多閒錢可以買那麼多書)。有一回下雪,一位出版商被困,他還讓對方睡在他店裡的沙發上。

    喔,還有一位戴著牛仔帽的男人,他說自己除了來書店,從不踏出家門,每回走出書店前,還會摘帽向我致意(真的,沒騙你)。每個星期六,一位父親總會帶著兒子,到店裡來買一本童書。我後來才知道,當時這位父親正在跟老婆鬧離婚,書店是他跟兒子最愛去的地方。

    去年底,一位坐著輪椅的客人告訴我,他快要死了。「我需要一本書,讓我的家人能夠明白我還是我,儘管我現在看起來是個病人。我實在受不了他們現在對待我的方式,老是戰戰兢兢的樣子。」他需要一本書,幫助家人放手與釋懷。我們聊了很久,談他需要的是本什麼樣的書,然後我告訴他,我們會特別為他客訂幾本合適的書。他離開後,我和書店老闆討論與研究,最後找到了十本書。幾天後,他再度來到書店,挑了幾本他要的,然後說: 「謝謝你們,願意聽我說話。」

    書店,是為那些需要有人聆聽,那些平常沒什麼人對話的讀者而存在的。書店常吸引的,是那些平常很內向的人,或是那些根本沒意識到自己需要點社會連結的人。書店,提供了一個與他人互動的自在環境,一個可以輕易開啟話題的地方。可以聊的話題很多,可以談書(這是當然的),也可以聊聊家庭、前男友或前女友,可以聊聊天氣,聊聊附近有哪些好吃的餐廳,或是我們曾經見過的作家,還有我們心愛的狗狗(我們的書店是家狗善書店)。

    我們甚至可以聊聊政治。今年,我們結帳櫃台上方的黑板,就寫著一行字: Books, not Bombs。「我喜歡這點子!」很多客人指著黑板說。

    但真正讓我領悟書店價值的事件,發生在去年的某一天。正當我們店裡被假日人潮搞得昏天暗地時,我看到一位高中老師走進店裡,差點哭了出來。

    其實他早就忘記我了,但那不重要。這位朱老師,是我整個高中時代第一位讓我覺得自己還不錯、覺得自己不是廢材的老師。大概從小學畢業後,我就沒過這種感覺了。我還記得第一次考試之後,朱老師寫了一張明信片給我,說他相信我很棒,他知道我可以做得很好。就在同一年,我的英文老師才跑去跟我爸媽說: 「這可愛的孩子,大概程度就這樣了。」但朱老師是第一個讓我感覺「站在我這邊」的老師,我還記得很清楚,有位男同學取笑我的屁股,還被他狠狠訓斥了一番──別的老師從來不會這麼做。

    朱老師現在還是很年輕,看來當年教我們時應該年紀很輕,大概二十四、五歲吧。十年之後,在書店裡的那天我告訴他,當年他對我有多麼大的影響,我說,他改變了我的人生。

    「真的嗎?」他說: 「我那時候很混蛋吧!」

    我笑了,跟他保證當時他一點也不混蛋,至少在我眼裡不是。

    那年聖誕節也讓我發現: 我們平常每一天為別人所帶來的禮物,也許連自己都不知道有多麼珍貴。在書店裡,一個很「實體」的地方,我們與他人產生了連結,在微不足道的互動中,彼此交換人與人的情感。假如我是在街上遇到朱老師,我很可能什麼都不會說,畢竟他不認得也不記得我,我只能與他錯身而過。但因為我們到了書店裡,一個讓我覺得有自信的地方,我主動打了招呼,也展開了連結。

    也就是那一刻,我明白了為什麼我們仍然來到這個被人們視為過氣的地方: 在這裡,我們不只是電腦上的一個符號,而是這個世界上一個活生生的人。

    原文標題為《We’re more than confirmation numbers: What I learned selling books to strangers》連結在此:
    http://www.salon.com/…/were_more_than_confirmation_numb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