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沙烏地阿拉伯石油蘊藏量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沙烏地阿拉伯石油蘊藏量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沙烏地阿拉伯石油蘊藏量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沙烏地阿拉伯石油蘊藏量產品中有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萬的網紅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綠能轉捩點到來?INFLECTION POINT FOR GREEN ENERGY(09/30/2020 Vogue Taiwan) 過度仰賴化石能源所造成氣候危機已不容忽視。隨著再生能源競爭力增強,全球能源結構正在加速邁向綠色低碳的未來。 文:AC LEE 今年以來石油產業波折重重。布蘭特原...

沙烏地阿拉伯石油蘊藏量 在 JUKSY街星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4-29 04:34:26

#juksylifestyle : — 美到窒息!位於沙漠中的蜂窩幾何建築體 —⁠⁠ ⁠-⁠⁠ 位於沙烏地阿拉伯的首都利雅德的知名建築事務所 Zaha Hadid Architects ,打造出全新並賦有極具未來感的阿卜杜拉國王石油研究中心(KAPSARC),致力於有效能源使用研究、並降低能源對環境...

  • 沙烏地阿拉伯石油蘊藏量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1-23 12:59:39
    有 29 人按讚

    綠能轉捩點到來?INFLECTION POINT FOR GREEN ENERGY(09/30/2020 Vogue Taiwan)

    過度仰賴化石能源所造成氣候危機已不容忽視。隨著再生能源競爭力增強,全球能源結構正在加速邁向綠色低碳的未來。

    文:AC LEE

    今年以來石油產業波折重重。布蘭特原油現貨價從年初每桶66.25 美元一路下跌至4 月21 日的19.50美元, 為2002 年二月以來最低點。主要原因是COVID-19 疫情導致終端需求急凍,以及OPEC 和俄羅斯減產談判破裂。這些暫時性經濟因素目前雖已緩解,但在氣候變遷加劇,環保意識高漲,消費行為改變等壓力下,石油產業前景充滿挑戰。擁有全球五分之一石油儲量的沙烏地阿拉伯國營石油公司─沙烏地阿美 ( Saudi Aramco ),去年12 月首次公開招股( IPO ),募股總額為256 億美元,低於公司預期約15%。全球首家市值高達兩兆美元的公司,曇花一現。

    現有能源結構不利永續發展

    能源類型分為非再生能源及再生能源( 或稱綠色能源)。前者包含石油、天然氣、煤炭三種化石能源,以及核能;後者則涵蓋水力、風力、太陽能、生質能源等。根據英國BP 公眾有限公司 ( BP plc ) 分析2019 年全球初級能源使用量,石油和煤炭分別占33% 及27%,天然氣占24%。石油主要用於運輸,而煤炭和天然氣主要用於發電,分別供應全球36%及23% 電力,再生能源占26%,其中60% 為水力發電,而風力發電及太陽能則各占20% 與9%。

    現有的能源結構並不利於環境永續發展,有限的化石燃料終會枯竭,汙染亦對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的傷害。煤炭蘊藏豐富,可供人類使用約200 年。石油和天然氣已探明的蘊藏量估計只能供人類開採約51 ~ 53 年。三種化石能源中,天然氣的碳排放量最低,比煤炭低50% ~ 60%,然而其發電成本較高,以台灣為例,燃氣發電成本比燃煤高48%,而且開採、輸送、儲存的過程中存在燃料外洩的風險,若發生爆炸恐將釀成災害。核能發電穩定、成本低,且不會排放汙染物於大氣中;但有輻射外洩隱憂,且核廢料處置問題至今仍無解。為了減緩氣候變遷,全球能源結構勢必需要轉型,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提高再生能源的使用。

    綠能競爭力與日俱增

    過去再生能源給人昂貴的印象,隨著技術成熟與裝置量增,產業競爭加劇,加上政府大力補貼,發電成本在過去十年間已大幅下滑。

    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 ( Inter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Agency,IRENA )的資料,太陽能的發電成本從2010 年至今下跌超過80%,導致成本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從初期的4% 提升到目前的25%。陸上風電發電成本下跌39%,主要是占成本60% 以上的風電機組價格在十年間下降逾50%。離岸風電則藉由提升設備容量,發電成本下降29%。相較於水力及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的地理限制少,發電容量大及穩定度高,發展潛力大。根據投資銀行拉札德 ( Lazard Ltd. ) 以及IRENA 的分析,目前無補貼太陽能平均發電成本較燃煤發電高約30%,較風力發電高約20%。隨著成本持續下降,2021 年後新啟用太陽能廠運轉成本將比現有裝置少42%,將低於現有燃煤電廠及風力發電廠的運轉成本,換言之,太陽能將會成為未來再生能源的主流。

    不過,太陽能電池的轉換效率已接近極限,需要新的技術提升效率。近期美國國家再生能源團隊利用三五族半導體開發出新型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可以達到47.1%,是目前最高的紀錄。此外,太陽能屬於間歇性能源,太陽不可能時時刻刻照耀,夜晚、陰天則無法發電,需要搭配大規模的儲能系統使用。目前主流儲能系統為抽水蓄能電站,地理條件嚴苛。最新趨勢是使用鋰電池儲能技術,其建廠的地理限制少但成本高,且平均6 ~ 8 年即需汰換電池。產學界正積極研發新技術,例如改採用續航力更優異的氫燃料電池,或延長鋰電池的壽命。特斯拉 ( ESLA ) 近期申請的鋰電池專利,聲稱可延長電池壽命三倍之多。然而,新技術距離商業化仍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各國迥異的能源政策,為轉型埋下隱憂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估算,如果要達到巴黎協議中到本世紀末將全球升溫幅度控制於攝氏1.5 度之內的目標,從現在到2030 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每年需減少7.6%。然而各國能源政策大相逕庭,恐讓巴黎協議難以達成目標。

    中國是全球最大碳排放國,排放量比排名第二的美國高出90%,主要是因為65% 的電力來自於成本低廉的燃煤發電,但人民卻深受霧霾之苦。為了改善空汙,政府原計畫以天然氣取代煤炭並加速發展再生能源。然而在歷經2019 年初因天然氣供應不穩所導致的缺電窘境,政府去年底宣布擴大使用化石能源來穩定能源供給,興建多座燃煤電廠,加大國內油氣開發力度,再生能源從政策核心退於配角。

    在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提倡增加綠能發電來減緩氣候暖化,而川普卻計畫擴大化石能源使用量,振興煤炭產業,增加頁岩油開採量。未來十年內,美國頁岩油日產量預估將增加近七成至1,400 萬至1,500 萬桶。然而,各州政府反其道而行,持續關閉老舊的燃煤電廠,提供各種政策及補貼發展綠能。美國能源資訊局預估,今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將首度超越燃煤達21%。

    歐洲高度仰賴能源進口,因而積極發展綠能。2019 年再生能源( 含水力發電) 占總發電量達到37%,高於中國的27% 及美國的17%。去年12 月,歐盟頒布綠色新政綱要 ( European Green Deal ),並在今年3月公布氣候法草案 ( Climate Law ),目標到2030 年碳排放量將比現在減少50% ~ 55%,2050 年前要讓歐洲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碳中和的大陸。歐盟也針對各產業詳細規劃能源轉型方案,提供金融工具支持企業採用綠能;若從碳定價不如歐盟的國家進口貨物,歐盟也考慮進行徵稅,將對全球貿易帶來巨大影響。中美是否會因此加速能源轉型,亦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台灣綠能發展嚴重落後

    如同歐洲各國,台灣90% 以上的能源仰賴進口。煤炭及天然氣發電占比分別達46% 及33%,再生能源只占4.9%。偏重於化石燃料的能源結構,使得台灣人均碳排放量高於全球平均,世界排名二十五,亞洲排名第一。為提升能源自主與兼顧環境永續發展,政府從2016 年開始推動能源轉型,目標到2025 年燃煤發電比重降到30%,核能退場,天然氣占比則提高至50%,再生能源比重增加到20%。再生能源裝置總容量需達27GW,其中20GW 來自太陽能,其餘為風力發電。

    台灣位於亞熱帶,日照充足,且海岸狹長,東北季風強,具有發展太陽能及風力發電的潛力。然而,至今年三月,累積太陽能發電容量僅有3.9GW,風力發電容量只有0.8GW。導致進度嚴重落後的原因是政府缺乏全面性的規劃、複雜的土地變更及環評過程,加上鼓勵業者使用較昂貴的國產設備,降低業者投資再生能源的意願。再者,台灣電價為全球第三低,營業用電最低每千瓦新台幣2.12 元,民眾擔憂能源轉型會導致電價上漲。台灣應借鏡歐洲經驗,建構有系統且長遠的轉型政策,提供綠色金融工具及補貼吸引產業提高綠能使用量,並深耕綠色電力消費的宣導與教育,才能真正落實能源轉型。

    近年極端氣候對全球威脅與日俱增,去年的歐洲熱浪、澳洲大火、加州野火到年底的威尼斯水災,氣候變遷所導致的災害越來越頻繁。為了環境永續發展,從政府到人民,都必須要做出改變。轉型雖然緩慢且艱鉅,但只要能增加綠能發電,就能減少對環境的威脅,期以順利邁向綠色低碳的未來。

    (本文轉載自《INHERITAGE》2020年夏季號)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www.vogue.com.tw/lifestyle/article/greenenergy-2020

  • 沙烏地阿拉伯石油蘊藏量 在 3Q 陳柏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5-11 00:01:44
    有 12,442 人按讚

    【油價戰爭過去了嗎? 台灣會受到什麼影響?】

    週一油價大漲,汽油漲2元,柴油漲2.2元,不知道大家是不是都排隊加完油了?


    最近兩個月,大家加油應該很有感,但大家或許會有疑惑,為什麼聽說原油當期期貨都跌到負值,我加油卻沒跌這麼多呢?而在兩個月的低油價過後,油價會漲回來嗎? 對台灣有什麼影響呢? 要知道背後的故事,就要說從世界能源三大角力國: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美國之間的愛恨情仇說起。


    1. 沙烏地、俄羅斯、美國三方角力形成的油價崩跌與金融危機

    3月6日,武漢肺炎已從中國擴散席捲世界,全世界經濟急凍,油價需求大減,但OPEC (石油輸出國家組織)與世界第三大產油國俄羅斯,卻未能就延續減產達成協議,俄國堅持「我要增產」,引發沙烏地阿拉伯不滿。


    於是在三天後,第二大產油國沙烏地阿拉伯發動了「油價戰爭」,大幅降低出口原油售價,並擴大增產,沙烏地阿拉伯聲稱這種七傷拳招式,是為了懲罰俄國拒絕配合減產。


    那俄羅斯又為什麼不願配合減產呢?這就要說到美國的頁岩油。美國因為頁岩油,直追OPEC會員國產量,甚至「超俄趕沙」,重登世界最大石油生產國。俄羅斯認為,每次減產,都讓美國的頁岩油搶佔市場客戶,俄羅斯對此非常不爽。


    因此,這看似沙烏地阿拉伯對俄羅斯的報復行為,衝擊最大的卻是美國頁岩油。 早在2014年時,產油國就曾經透過增產,想以破盤價打死頁岩油,但頁岩油最後靠著借貸生存了下來。


    這次油價戰爭,雖說起因是俄羅斯不想減產,但沙烏地也跟進,除了是兩生產國角力,其實背後是順便想藉機打死頁岩油,也想逼各國重回談判桌。


    2. 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選在武漢肺炎時機點出手

    因武漢肺炎,全球石油需求明顯降低,航班不飛了、貨運減少了。沙烏地阿拉伯和俄羅斯,在此時大幅增產,讓油價暴跌態勢遠超過2014年,頁岩油因為需要技術與設備投資成本較高,對於許多靠著融資生存的中小型廠商,立刻造成壓力。 兩國在此時間出手,看似非常完美,可以讓美國頁岩油廠商壓力暴增。


    但一個月後武漢肺炎疫情擴大,美國進入準戰爭狀態,政府權限擴大,聯準會丟出無限QE,美國並開始對沙烏地阿拉伯,運用外交、軍援等手段條件多方施壓。


    美國政府注資能源業,甚至揚言最後不排除祭出「石油關稅」等手段。 而沙烏地阿拉伯和俄羅斯,只靠著外匯存底打石油戰爭,對照美國整體金融實力與外交影響力,這場油價戰爭,時間拖得越長,就越是捉襟見肘。沙烏地阿拉伯眼看自己收入大減又被施壓,俄羅斯境內的能源公司巨頭也群起不滿,因此兩國內部的壓力並不小。


    於是,到了4月,在川普直接和俄、沙領導人聯繫與施壓下,4月12日OPEC+終於通過減產協議,在5、6月每日減產970萬桶原油。然而,由於在疫情肆虐下,全球原油需求量預計短缺,4月中油價繼續狂瀉,甚至西德州原油即期期貨一度跌到一桶-40美元的破天荒新低價。


    要搶救這個危機,川普祭出擴大戰備儲油(SPR)、研擬政府入股原油產業等措施,甚至強硬表示不管國會通不通過都要買。但最後,挽救油價的還是從5月起疫情預料放緩,各州與歐洲國家研擬開始經濟解封。最終經濟復甦的態勢,才是決定油價的最大因素。


    那麼,油價戰爭誰是贏家呢? 最近大家可能會看到一則新聞,台灣外匯存底超越沙烏地阿拉伯,躍居世界第四。原因之一就是油價戰中,沙國消耗大量外匯存底。同樣的,俄羅斯在油價戰中,也因油價快速下滑,嚴重影響其政府收入。對於石油業國有的沙、俄兩國,雖然開戰容易,但是收入短少的受傷也更直接。


    相對的,美國的石油產業多半是民營,政府的角色在於如何拯救石油業,以挽救大量失業,避免石油公司失去償債能力爆發的經濟危機。雖然美國政府無法強硬要求減產,但頁岩油產業早已依市場機制「自動」減產200-300萬桶,更已有油商開始倒閉,頁岩油產業短期內難以恢復榮景。


    但,這表示OPEC+勝利,頁岩油垮了嗎?這倒未必!


    3. 美國頁岩油革命始末和未來趨勢

    1970年代羅馬俱樂部認為石油即將在21世紀就耗盡,但諷刺的是,當時的專家學者萬萬沒想到,人類解決這件事的方式,不是透過節能減碳,而是升級挖油技術,讓石油潛在蘊藏量大增,其中開花結果的技術就是頁岩油(shale oil)。


    其實世界上很多地方都蘊含頁岩油,但美國特殊的環境,才得以開花結果。


    頁岩油開採技術,早已在1940年出現,理論上很簡單,挖一個很深的洞,直抵含有油氣的頁岩層,然後打進一種液體,造成足以打碎岩石的壓力,把石油和天然氣釋放出來。


    然而,由於頁岩普遍深度較深,大多公司不願意嘗試,或是試了也失敗收場,直到一位叫做喬治.米契爾(George Mitchell)的仁兄出現。


    米契爾活脫是個我們在《世界末日》之類電影看到的鑽油狂人,他擁有地質學與石油工程學位,就像傳統的德州牛仔一樣,他認定那些悲觀論者都錯了,他花了20年在德州東北部的頁岩層拼搏,但這些年鑽探的成本遠遠超越收益,到了1990年代,他已經年近80,患有前列腺癌,妻子得了阿茲海默症,公司也搖搖欲墜......


    這時候,米契爾能源公司裡面一名年輕工程師,想到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裂解頁岩:水。


    在和其他獨立業者技術交流下,他們成功的用水沖裂頁岩,釋放巨量天然氣,而且源源不絕,勢頭不減。消息傳開後,眾多獨立業者紛紛跟進,不但鑽出天然氣,也開始鑽出原油。米契爾名利雙收,在2001年把公司以30多億美元賣掉,活到94歲的高壽才在2013年過世。


    這個故事,體現了頁岩油技術會在美國開花結果的原因:一是美國的頁岩油離地表較淺,開採難度相對較低。二是美國政府對於開採頁岩油,多採取正面態度,且採油點多是私人產權土地,爭議小。三是美國能源市場競爭激烈,獨立業者眾多,形成頗富創意、大膽冒險與願意嘗試失敗的社群(甚至曾嘗試用核子裝置鑽油,相當成功,但鑽出的油有放射性不能用),孕育了全世界最先進的鑽油技術。種種因素,造就了美國頁岩油產業的一支獨秀。而這樣的特質,在俄羅斯、中國等同樣有頁岩層的國家並不存在。


    過去 OPEC可輕鬆控制全球油價, 但自從美國有了頁岩油後,OPEC 對世界油價的掌控逐漸消退,OPEC會員國內部矛盾也不少,加入又退出的戲碼已不是新鮮事。


    2007年以來,每年靠著能源產業,有一千億美元注入美國經濟,每年創造超過10萬的高薪工作機會,2016年,美國從油氣輸入國變成輸出國,大大影響地緣政治,其他能源輸出國,以能源影響、要脅其他地緣國家政治的程度開始鬆動,而頁岩油也成為美國「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的一大資本。


    說到頁岩油,也要提一下頁岩氣。本來美國的傳統天然氣產量銳減,但技術突破後,有了頁岩氣這項生力軍,美國天然氣產量因此超越俄羅斯,成為世界第一,可說是「頁岩氣革命」。過去俄羅斯常藉著天然氣這項資源,掌控其周邊地緣政治,但頁岩氣革命後,俄羅斯牌桌上叫陣的聲量仍在,卻難免削弱了不少。因此,頁岩氣重要性絕不輸頁岩油。


    能源就是國家安全、能源就是國家戰力、能源就是國家保障、能源就是國際政治籌碼,這點可從頁岩油革命、頁岩氣革命的故事上,充分感受這道理。雖然頁岩油產業在這波油價戰中受到重創,但美國作為能源出口國的地位,已經是OPEC+無法改變的了!


    4. 世界能源供應重組,台灣戰略態勢調整

    我們把話題回到台灣,去年,台灣的原油1/3來自沙烏地阿拉伯,而1/3來自其他海灣國家(大多是OPEC會員國),剩下1/3來自非洲和印尼等國。至於天然氣,1/3來自卡達,1/3來自澳大利亞,剩下1/3來自馬來西亞、巴布亞紐幾內亞、俄羅斯等國。

    因為台灣沒什麼從美國買油,所以大家加油的油價,公式中也不是以西德州原油計算,最大宗的是以杜拜原油計算。


    大體來說,台灣能源的命脈,仍然是從波斯灣->印度洋->麻六甲海峽->南海這條路線,這也是全球最大的「海上油路」,其中,8成的原油和98%的天然氣,都會經過南海,也是中國想要完全控制的水域。


    2019年很微妙地,中國、俄羅斯、伊朗,以護油、打擊海盜為名,在印度洋和阿曼灣舉行聯合軍演。俄羅斯在中東向來活躍,中國也一直試圖深入中東,就是想控制這條「海上油路」。


    而美國開始把突然暴增的頁岩氣半賣半強迫地,供應日本、南韓、英國與歐洲。也就是,這會削弱俄羅斯、中東的優勢,俄羅斯也不能再靠天然氣勒索歐洲,這會重新創造以美國為核心的能源供應網。


    這也是為何,俄羅斯找到機會就要在石油戰上突襲美國的原因。也或許是,美國開始整肅親俄、親中勢力的一個引發點。


    看似是能源戰,其實早已是戰爭。


    目前看起來,這場戰還沒打完,減產量並不足夠,但已經能確定,「沙俄突襲珍珠港」,忘記炸掉珍珠港的油庫,或許這就是一個注定好的命運,終究無法打垮美國頁岩油氣的崛起。


    這場頁岩油革命,應會成為美國對戰俄羅斯、甚至間接對付中國的籌碼。


    此外,我們也觀察到,美國、中國,都趁油價跌落的此時,大量購買戰備儲油。台灣目前和石油以法律訂定的方式,儲備在民營機構,比如中油、台塑等油槽。


    這些戰備儲油,除國防外,還可用於調節油價失衡的狀態。曾有報導這樣說,「要想成為一個現代超級大國,就必須擁有自己的石油儲備。」


    美國靠戰備儲油渡過了幾次石油危機,中國則在2007成立了中國國家石油儲備中心,未來這些戰備儲油,能讓中國在能源戰中取得部分籌碼。相較於中國,美國有地理優勢,有先天地下鹽岩洞穴可儲油,中國則必須使用價格較高、很容易在空中辨識的地上儲油罐。


    那台灣在這樣風雲詭譎的情勢下要如何調整戰略?


    值得注意的,中油也取得了美國頁岩氣的權益,去年以以4.75億美元(約142億台幣)購入美國路州海恩斯維爾(Haynesville)頁岩氣礦區三成油氣權益,每年約分得15億立方公尺天然氣;此案預計年底簽約,投資長達35年,預計總收入達57.6億美元(約1700億台幣)。


    現實來說,台灣是能源淨輸入國,這短中期都很難改變。


    但是,如果能源輸入方向從中東=>東南亞=>南海=>台灣,變成美國=>太平洋=>台灣,台灣的生命線就此劇變,也會改變台灣海上生命線的戰略。兩條路線風險不同、掌握該區域的海權勢力的國家不同,對於台灣的國防、外交、經貿傾向,從此就是滿舵迴轉的方向。這當然會影響我們的外交、國防路線,甚至海軍該買什麼武器,該做什麼演訓,其實都和台灣對外的生命線息息相關。


    戰爭,從來就不只是拿槍拿砲,也不只是比誰的人多。
    戰爭,早就在你我生活之間,就在柴米油鹽醬醋茶裡。


    超前部署,就是台灣掌握命運的唯一法門,公衛醫療如此,國防外交亦是如此,資源經貿更是如此!

  • 沙烏地阿拉伯石油蘊藏量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6-17 07:00:00
    有 1,339 人按讚

    《文茜的世界周報》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AE)勇於擁抱新科技,掌握社群媒體風向 防患未然,締造中東傳奇,政經穩定對阿拉伯之春免疫】世界周報記者呂怡青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採訪報導

    清真寺的喚拜廣播,一天五回從無間斷。如詩般的吟誦旋律,頓時讓心靈獲得沉澱。這裡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AE)。地處世界火藥庫,氣氛卻比許多地方都更加祥和。連續數年獲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評為僅次於北歐芬蘭、全球排名第二的最安全國家。常見的穆斯林宗派紛爭在此地無從施展。2011年爆發的阿拉伯之春狂潮也和這裡絕緣。區域內兩大動盪根源至今未能動搖社會。同為伊斯蘭國家,同為父權統治。以開採珍珠起家、黑金致富的蕞爾之邦,憑藉什麼本事,蛻變為沙漠中最閃亮的一顆珍珠?值此中東緊張升高之際,我們來到當地,試圖嗅得一絲答案。

    (Sheikh Sultan bin Mohammad Al Qasimi\沙迦王國統治者)
    在1967年的中東戰爭裡,阿拉伯聯盟吃了軍事上的敗仗,阿拉伯世界的人民從此陷入了一種危機狀態,許多人稱此認同危機。如今我們又面臨了新的危機,那就是被尖端科技轟炸的危機。

    三月底,沙迦王國舉辦一場國際政府科技傳播論壇,內容聚焦在如何讓政府溝通與時俱進。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於1971年獨立,是由七個部族酋長國合組而成的君主制聯邦政體。總人口九百五十萬,最大是阿布達比、是全國政治中心。其次是杜拜、是全國經濟中心和國際轉運樞紐。沙迦排第三、是全國文化中心,1998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評選為阿拉伯文化首都、2014年獲伊斯蘭教科文組織(ISESCO)認定為伊斯蘭文化首都。沙迦人口一百四十萬,由艾爾卡西米(Al Qasimi)家族的謝赫蘇丹於1972年治理至今。「Shaikh(謝赫)」在多數阿拉伯地區中代表對部落首領或伊斯蘭教長尊稱。他在致詞中數次提到五十年前那場六日戰爭,阿拉伯聯盟對以色列戰敗的民族恥辱為鑑,強調若要國富民強,就該生聚教訓,具備危機意識,尤其對新興科技被濫用於分化社會、散佈不實資訊這種「危險武器」徹底免疫。

    (Sheikh Sultan bin Mohammad Al Qasimi\沙迦王國統治者)
    我認為科技成果若落入不法份子手中,那麼例如社群網站和智慧型電子裝置這些東西,就成了危險的武器,有能力誤導兒童,無論何時何地都能像傀儡一樣地控制他們。

    統治者對新科技的警惕,乍聽會覺得是衝著極端伊斯蘭勢力、或是最近爆發的臉書資料外洩醜聞而來。不過回頭掐指一算,會發現這項論壇首次開辦於2012年春天,而那正好是阿拉伯之春爆發隔年。當時不少國家年輕世代透過社群網站集體動員,鋪天蓋地對外散播即時訊息,加上西方媒體推波助瀾,最後導致數個極權政府被推翻。這讓其他領導人感到驚恐,紛紛加強對境內反對聲音的管控打壓。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對於防堵社會瓦解同樣不遺餘力。

    (Sheikh Sultan bin Ahmed Al Qasimi\沙迦王國媒體諮委會主席)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能夠免於受到所謂的「阿拉伯之春」運動影響,端看你怎麼稱呼,至少我們的人民不喜歡這個名詞。我認為有幾個原因讓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能夠守住自己的角色。首先,這是一個大家庭,由父親領導的大家庭。我們和統治者之間的溝通方式,是簡單且開放的。早在阿拉伯之春爆發前,我們就發現政府對媒體缺乏溝通的問題。尤其是公部門職員不了解如何應對媒體的問題。當時我們決定成立媒體局,主動向媒體說明政府施政。正當我們決定擴大媒體局規模之際,碰上阿拉伯之春爆發,這讓我們更加相信,必須讓人民傾聽政府的聲音,也讓政府傾聽人民的聲音。不只在沙迦王國,整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都得如此。

    阿拉伯世界保守的統治者通常蒙著神秘面紗,一向很少主動和民眾接觸。但沙迦王國率先開啟一扇門縫,不只搭建統治者和民眾直接溝通管道,在尊重和不批評的前提下,也接受請願陳情。此外還加強培養年輕世代對政府向心力,嘗試推動所謂的「中東式民主」。例如會場旁的兒童議會,每年都會讓來自全國的中學生代表,參與為期兩天的議事規則研習。政府還積極向外界取經,希望在數位時代,人工智慧的潮流中,能牢牢掌握言論發球權。

    (Sheikh Sultan bin Ahmed Al Qasimi\沙迦王國媒體諮委會主席)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是個不斷嘗試趕上新興科技發展,並且積極運用科技的國家。這並不容易。我們身處科技快速進展時代,渴望學習所有新科技,民眾如果用Twitter、用Instagram、用Snapchat、那麼政府就有必要把這些統統搞懂,以便讓訊息能傳遞給每個人。透過這個論壇,我們可以找到方向,了解我們的溝通方式還能如何被改進。

    在高壓與懷柔並進的政治操作之外,不少分析指出,地處波斯灣和阿曼灣之間的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石油蘊藏量豐富,在開國總統謝赫扎耶德(Zayed)的遠見和帶領下,各統治者在過去五十年勵精圖治,致力降低對石油依賴,積極發展金融服務、觀光和運輸業,成功創造出比販售天然資源更驚人的身價,而且國民財富平均分配。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從昔日一片沿海沙漠華麗轉身,讓海市蜃樓化成現實,晉身全球最富有國家,成為中東經濟櫥窗。時代雜誌曾評論,正是這份令人羨慕又嫉妒的財富,激起其他國家年輕人起義,但也是這根支柱,讓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得以保全自己,從阿拉伯之春風暴全身而退。走在杜拜街頭,光看這些櫛比鱗次、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川流不息的旅客,就不得不讚嘆,愚公移山本事也不過如此。杜拜到處是工程,但當地人告訴我們,眼前所見基礎建設規模,距離杜拜王國統治者馬克圖姆家族(Al Maktoum)最初規劃藍圖,還僅實現其中十分之一而已。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佛里曼(Thomas Friedman )稱此為「中東新自由主義」經濟模式。在滿街外國僑民、外籍勞工和外地觀光客國度裡,在空氣中散發濃烈香水味的環境下,想來任何人都嗅不到,也不會想嗅到那股從埃及擴散到巴林、科威特、阿曼、沙烏地阿拉伯和葉門,反政府抗爭和街頭暴力衝突散發出的刺鼻血腥味。

    (Sheikh Sultan bin Mohammad Al Qasimi\沙迦王國統治者)
    在我們踏上科技革命的道路之前,我們必須從保護自己的社會做起,保護所有發展成果不受外來因素的傷害。

    不久前,沙迦政府發放天方夜譚般待遇,為廣大公務人員調薪,幅度達百分之十,其他酋長國相繼跟進。佛里曼於最近的專欄中分享了自己在過去這段期間走訪中東多個王室的心得。他提到,不少統治者坦承自己經常夜不成眠,但他們的惡夢並非來自於區域內恐怖組織威脅,而是青年失業情況惡化的可怕後果。從這個角度看,阿聯治理確實有一套。同樣在中東,眼前絢爛璀璨的奢華世界令人沉醉。至於那些烽火連天滿目瘡痍的戰區,那些糾纏不清的麻煩事,霎時間,似乎都顯得遙遠而無關緊要。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