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唱 我們的歌:流行音樂故事展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常設展
歷經四年籌備,國內第一個紀錄華語流行音樂展覽【 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 MUSIC, ISLAND, STORIES:POP MUSIC IN TAIWAN 】,正式登場。
由策展人梁浩軒與三位共同策展人:李明道( Akibo ...
【 唱 我們的歌:流行音樂故事展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常設展
歷經四年籌備,國內第一個紀錄華語流行音樂展覽【 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 MUSIC, ISLAND, STORIES:POP MUSIC IN TAIWAN 】,正式登場。
由策展人梁浩軒與三位共同策展人:李明道( Akibo )、馬世芳、五月天瑪莎,在 1000 多天來,聯繫超過 269 家唱片公司與音樂人;簽下數百份授權、借展、視聽合約;南北往返與借展人商借珍貴展品;更經歷了不停討論與取捨,最後選擇 111 首歌對比臺灣流行音樂歷史與事件中,最具經典與共鳴的歌曲。
展覽規劃的 12 個展區共計 1326 件展品,分別座落在 6 樓至 4 樓三個樓層,依序由上而下展開流行音樂故事的旅程:
來到 4 樓展區,「 音樂現場 」紀錄那些未必乖馴的音樂,卻在 LIVE HOUSE、貢寮海祭、墾丁春吶、大港開唱舞台上,找到紮根、開花的土壤。作為 Ending 展區「生命的現場-演唱會與 Back Stage」與必應團隊合作展現沈浸體驗,重現經典演唱現場,帶領觀眾重返感動當下。
本次的展覽是第一個使用自動化及主動式推播語音導覽設備的展覽,當民眾戴上耳機,隨展區動線移動,耳機即透過紅外線自動感應主動推播音樂,每個展區透過配合主題播放屬於其故事背景的多首流行歌曲混曲。
這次常設展邀請製作人王希文擔任音樂總監,搭配盧建彰導演的文案,為展覽混音串接 111 首歌曲及 12 段語音導覽;更邀請 14 位重量級音樂人為每個展區引言導覽:音樂教父李宗盛、臺語流行歌曲前輩文夏與文香、陶晶瑩、劉若英,金曲獎最佳貢獻獎羅大佑、民歌之母陶曉清、陳綺貞、張艾嘉、五月天阿信、王力宏,搖滾天王伍佰……英語導覽則由新生代歌手 9m88 與 ØZI 擔綱,在重量級音樂人帶領下,更深刻感受每一展區與臺灣流行音樂背後故事。
展覽另一大沈浸體驗區「 生命的現場-演唱會與 Backstage 」,則與必應團隊合作,本展區重現:五月天、Tizzy Bac、兄弟本色與田馥甄等四組藝人的演唱會現場,結合新科技,以九宮矩陣大型五面投影畫面搭配舞台燈光設計、雷射等,展現沈浸體驗。
———————————
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最重要的一首歌、一個物件、一個印記。
【 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 MUSIC, ISLAND, STORIES : POP MUSIC IN TAIWAN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文化館 9 月 18 日與您相見!
———————————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臺北流行音樂中心
策展單位|INCEPTION 啟藝
策展人|梁浩軒
共同策展人|李明道、馬世芳、五月天瑪莎
策展團隊|曾詩婷、王思雅、林君澤、戴家佑、黃意淳、簡青玲、尹方平、朱庭誼、林宛賢、葉思嘉、朱品堯、林蔚軒、劉曉綺、黃華男
語音導覽 / 引言人
序章 / 記憶的和弦|李宗盛
臺北圓環|文夏、文香
時代電器行|陶晶瑩
臺北戲院|劉若英
火車火車|羅大佑
唱 自己的歌|陶曉清
年輕人的精神世界|陳綺貞
音樂愛情故事|張艾嘉
唱片的出生|五月天 阿信
音樂的魅力|王力宏
音樂現場|伍佰
英文語音導覽引言人|9m88、ØZI
語音導覽文案|盧建彰
語音導覽音樂總監|王希文
聲響設計|王希文、朱彩蓁
音樂剪輯|王希文、朱彩蓁
混音/後期輸出|林尚伯、杰林藝術製作
展覽主視覺設計|IF OFFICE
動畫製作|拾荒文化影像有限公司
動畫製作統籌|邱煥升
動畫專案管理|張聖壯
臺北圓環
V1 動畫設計|張斯潔
V2 動畫設計|張釋文
3D 光雕動畫|Vicent Huang、邱煥升
肖像繪製|李俊陽
投影 mapping 工程|邱煥升、張聖壯、許慈晏
時代電器行
動畫設計|徐瑜婷
臺北戲院
剪接|邱煥升、許慈晏、張聖壯
火車火車
動畫設計|張釋文
年輕人的精神世界
V1 動畫設計|陳穎潔
V2 插畫設計|林昕
V3 動畫設計|陳紫蘋、張斯潔
投影 mapping 工程|邱煥升、張聖壯、許慈晏
音樂愛情故事
V1 版動畫設計|曾培語
V2 版動畫設計|張斯潔、陳紫蘋、戴婉婷、火柴人、李祥麟
音樂現場
剪接|邱煥升、許慈晏、張聖壯
唱片的出生 訪談人
製作人|小蟲、王治平、陳建騏
唱片企劃|葛大為、張培仁、陳勇志
錄音師|鍾國泰、林正忠
唱片的出生 訪談影片|純粹影像製作有限公司
攝影、剪接 邱晧
攝影組 簡志宇、左昕樺
演唱會展區
製作團隊|必應創造有限公司、音色製作股份有限公司、三點水娛樂製作公司
製作人|馮建彰
製作統籌|林珮琪
漫遊區 AR 製作
剪輯與動畫設計|王芳俊
展場平面攝影|汪德範
諮詢委員|Hush、王希文、白紀齡、李建復、李明璁、李奇明( 阿強 )、吳永吉、吳武璋、侯季然、徐睿楷、陶曉清、商台玉、陳端端、陳宏宇、陳德政、陳彥豪( 舌哥 )、陳瑞凱、葛大為、張鐵志、葉雲平、詹仁雄、劉國煒、藍祖蔚、顏廷憲、嚴敏
特別感謝|Andy baker、丁度嵐、方序中、朱劍輝、杜達雄、何燕玲、周佑洋、吳奇龍、段鍾沂、徐登芳、許鶴錦、郭志達、郭遠洲、陳鎮川、黃子佼、趙家駒、劉耕名、龍男·以撒克·凡亞思、蕭青陽、儲榢逸、聶永真、龔爰
沈伯洋背景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鐵達尼號與納粹潛艇|英國利物浦Liverpool
說到利物浦,許多人可能先想到足球隊或披頭四。然而,作為有悠久歷史的港都,利物浦也有豐富的海事歷史。除了有鐵達尼號船公司白星郵輪公司的舊總部大樓外,也有二戰時差點剪斷英國生命線的納粹潛艇。
雖然很多人來到利物浦都會去造訪披頭四博物館,當地也有很多以此為主題的景點或餐廳,但披頭四實在離我有點距離,因此決定跳過。由於我比較喜歡造訪歷史現場,決定先去當年鐵達尼號的船公司 -白星郵輪公司總部憑弔,再去利物浦的著名地標 -亞伯特碼頭上的Merseyside海事博物館看鐵達尼號的史料展覽。
在利物浦的輝煌時期,被認為是大英帝國第二重要的城市,在世界航運史上佔有關鍵的一頁。特別是許多準備前往美國的歐洲移民,多是從利物浦出發。光是在十九到二十世紀之間,總共就達到了九百萬移民人次。
鐵達尼號也是這個歷史背景下所產生的,雖然是在北愛爾蘭的貝爾法斯特建造、並在1912年由英格蘭南安普敦出港前往美國紐約。但因為船公司白星郵輪的所在,因此是註冊在利物浦,船上許多船員也是來自這裡。船尾的船名下方也標注著利物浦,並在這裡留下了一些文物。而這些文物都在Merseyside海事博物館得到很好的展示。
館內除了清楚的交代鐵達尼號的建造背景、過程,也把航行當時發生的事故從很多面向做了清楚的解說。展覽的文物包含了史料如手稿、電報等、打撈上來的文物與電影的道具,以及當初建造時用以參考及廣告的模型原件。
二戰中大西洋戰役,即德軍潛艇與盟軍運輸船團之間獵殺與反制的戰役,即是在利物浦策劃、執行並獲勝的。參觀完鐵達尼號展覽,我便搭乘地鐵到Mersey河的另一岸,來看我一直很感興趣的點 -納粹潛艇U-534。
1945年五月五日、納粹第三帝國陷落後兩日,三艘德國潛艇違抗德國新元首卡爾鄧尼茨的靠港投降命令,執意出海,因此被懷疑載有高價值物品或人員。兩架英國轟炸機前往攔截,雙方隨即交火。在U-534的掩護下,另外兩艘潛艇下潛逃逸,U-534則在擊落一架轟炸機後,被第二架以深水炸彈擊沈。
大多數的船員在U-534完全沈沒之前就逃離了,然而仍有五名船員來不及逃出。最終他們在潛艇已經沉在海床上後,從魚雷管逃脫,但其中三人最後還是不幸命喪大海。
靜靜的躺在海床上近半個世紀後,在當時的搜尋納粹黃金熱潮下,一間丹麥媒體公司出資,由荷蘭的打撈公司將U-534打撈上岸。然而潛艇內部並沒有發現任何特殊或高價值的物品。
後來U-534成為了英國戰艦保存信託機構的資產,並在利物浦的Birkenhead展示。然而後來戰艦保存信託機構解散,U-534被Merseytravel運輸局購入,並移至Woodside渡輪站展示,藉此做為吸引觀光客的景點。然而因為無法支付運輸完整潛艦的運輸費用,Merseytravel決定把U-534切成五塊分批用送來節省開支,最終成了今日的U-Boat故事館。
英國鐵路票價若以每單位距離來算,是全歐洲最昂貴的,因此從倫敦搭火車去北方城市常常是要價不菲。不過每個火車公司不時會推出大幅特價票,雖然去回時間會有限制,但如果能配合的話,是非常划算的。(就像航空公司的特價票一樣)
我那趟去利物浦也是因為買到了特價票,不過扣掉車程、過夜時間,大約只有十個小時探索利物浦。不過雖然只選擇兩個我最感興趣的地方造訪,但還是覺得收獲滿滿,給有興趣造訪利物浦的各位參考。
更多我的旅行照片請參考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wilhelmchangphotography/
沈伯洋背景 在 {Fish睬政治}孫博萮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公視主題之夜 SHOW】
因為過去大學讀宗教學ê背景
博萮第一改受著邀請到節目中分享
這禮拜五欲播出矣
歡迎逐家收看
#博萮全程用台語發表
紀錄片:#弘法到非洲
映後座談:佛光普照 還是文化殖民?
主持人:范琪斐
來賓:鄧偉仁/法鼓山佛學系系主任
來賓:沈伯洋/台北大學犯罪學助理教授
視訊:Nicole Schafer導演
播出時間 (紀錄片+映後座談)
2/5(五) 22:00 公視13頻道
2/7(日) 13:00 公視三台
映後座談 臉書、youtube直播
2/5(五) 23:00
FB: https://reurl.cc/Kj0nep
YT: https://reurl.cc/XkEYqE
紀錄片 2/5~2/12 可在公視+ 線上收看七天
https://www.ptsplus.tv/
映後座談完整版
2/12大年初一晚上22:00 臉書、youtube直播
沈伯洋背景 在 詩聲字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陳又津〈你媽媽是外勞嗎?〉
「你媽媽是外勞嗎?」
⠀⠀⠀⠀⠀⠀⠀⠀⠀⠀⠀⠀
二十年前,那個連「外籍新娘」、「新移民」這些詞都還沒發明的時代,有一群孩子想盡辦法用自己的方式回答:
⠀⠀⠀⠀⠀⠀⠀⠀⠀⠀⠀⠀
「你媽才是台勞!」婚姻是人類最早締結的契約,所以妻子也是人類最古老的一種職業──這是小說家安潔拉卡特的說法,我只是加以延伸,幫我的印尼華僑媽媽辯護,如果我十歲就具備這種知識,絕對會用這種方式反擊。
⠀⠀⠀⠀⠀⠀⠀⠀⠀⠀⠀⠀
「才不是!我家很有錢!」瑄瑄的媽媽是菲律賓人,爸爸是白領階級,「雖然我家人都叫我不要說」,但為了證明「我家不是你想的那樣」,小時候總有意無意透露「我用的東西很貴喔」,「我家的經濟狀況很好」,暗示著你根本沒資格歧視我。
⠀⠀⠀⠀⠀⠀⠀⠀⠀⠀⠀⠀
「不是!你再說我打你!」傑克身高一百八十公分,可是「初」這個罕見的姓,讓他在客家庄備受欺負。長大以後到同學家玩,才知道同學母親也是講客家話的印尼華僑,大家都有一樣的媽媽,只是傑克的爸爸來自山東。
⠀⠀⠀⠀⠀⠀⠀⠀⠀⠀⠀⠀
成年以後,我們因為新移民二代的身分相遇了。
⠀⠀⠀⠀⠀⠀⠀⠀⠀⠀⠀⠀
說到外勞,我們都有一種熟悉又陌生的默契,害怕自己被以為是「他們」,但又不知道「他們」到底是誰。
⠀⠀⠀⠀⠀⠀⠀⠀⠀⠀⠀⠀
瑄瑄常常被問:「你是原住民嗎?」
⠀⠀⠀⠀⠀⠀⠀⠀⠀⠀⠀⠀
「不是。」回答之後,除非她覺得對方可以相信,那就有下一句:「我媽是菲律賓人。」但隨之而來「喔」、「很好啊」,一陣尷尬,明明自己好好回答了,反而造成別人的困擾。瑄瑄也說不出來自己到底期待什麼,但她最討厭別人說:「講幾句菲律賓話來聽聽。」「你是誰?我為什麼要講給你聽?」瑄瑄很想這樣回答,但她沒說什麼,只是今年九月跑來學菲律賓文,結果發現學的是菲律賓北方話,不是她父母說的那種南方話。
⠀⠀⠀⠀⠀⠀⠀⠀⠀⠀⠀⠀
瑄瑄知道皮膚黑是沒辦法的事,乾脆曬得更黑,最好能像碧昂絲,結果曬了半天只是脫皮,「台灣原住民和碧昂絲都是帶紅的黑,菲律賓黑就是土的顏色,所以不是曬太陽的問題,是基因的問題。」原來皮膚黑有這麼多層次,聽瑄瑄講了我才知道。
⠀⠀⠀⠀⠀⠀⠀⠀⠀⠀⠀⠀
小時候的我就知道了。只有成績贏過其他同學,才能回答「你媽媽是外勞嗎」這個問題,最好讓他們沒機會發出這個問題,只要我媽媽永遠不要出席家長會就好。
十年過去了。
張小弟跟我同樣住在台北三重,念私立國中,班上成績頂尖,差別是我母親來自印尼、他母親來自菲律賓,但只因為他的膚色比別的同學深,就被說是沒洗澡、身體臭,如果我晚生十年,是不是也必須證明自己「不是」什麼?
我記得某次月考前夕,同學神祕兮兮地說,那個誰誰誰說這次月考要幹掉你喔。我沒有因此特別準備,倒是發現「原來我一直是班上第一名啊」,沒人下戰帖的話,大概不會意識到這件事吧。現在我可以笑著講這件事,當然是因為我贏了這場遊戲。
但是傑克沒錢沒勢,「你媽媽是外勞」這句話一定會如影隨形,成為被欺負的理由。雖然欺負人也不用太認真的理由啦。
總之,傑克揮拳了。一百八十公分的身高,保障了他平靜的國中三年。
※
我們成長的時候沒聽過「新二代」,不過我們不站出來的話,別人該怎麼辦才好呢?我們在這個暖洋洋的冬日下午,相約在燦爛時光書店,交換童年的記憶。
我記得另一個沒機會訪問的孩子,他現在三十多歲,還在照顧纏綿病榻的九十多歲父親,他的碩士論文就在寫自己的背景,其中一句話:「我們二十歲就在做別人五十歲才在做的事。」
難怪世界上有人說老靈魂,那不是詩情畫意的想像,而是我們的父母跟別人差了兩代,提早看到生老病死的進程。
我們也常常是獨生子女。有的是父親在幼稚園離世,有的久臥在床。
少子化、長期照護,這兩個同樣很新鮮的詞,突然明確描繪出我見到的一切。關於榮民與晚婚,我們是最後的見證者,但在企業經營婚姻移民浪潮襲來之前,我們又是最初的先鋒。
最後的,也是最先的。
農村長大的孩子說,他小時候最常參加廟會和葬禮,因為身邊都是老人,我的童年也一樣環繞著榮民阿伯,但我從未參加這些人的葬禮,也許他們不好意思通知我父親,也許我父親自己一個人去弔唁,或許他們早就斷了聯絡,或許阿伯最後孤伶伶躺在某個地方而我不知道。知道了又怎麼樣呢?我連他家在哪裡,叫什麼名字都不知道。
「後來怎麼了?」這個問題如今已經沒有意義,他們多半不在人世,就像新聞會下的標題:「無緣死」、「孤獨死」。
※
在別人的故事裡,或許能看見自己的影子。
我們都曾傻傻地問自己:「我是台灣人嗎?」或者先被別人問了,才想到:「難道我不是嗎?」如今終於有機會面對面,把自己的答案說出來,這時候,我們發現彼此根本不一樣。把我們帶到這裡來的,只是一個微小的希望:「這個人說不定能聽懂我說的話。」
「你媽媽是外勞嗎?」「我是台灣人嗎?」「單身嗎?」「幾歲?」「你是男/女生嗎?」「你大陸來的喔?」這些問題都差不多,只想把我們劃出界線。當我們好不容易解決了「你媽媽是外勞嗎」這個問題,才終於想到,要繼續回答「我是誰」這個疑問。
換個時空,如果瑄瑄、傑克跟我同班,瑄瑄可能是那個班上最早拿新手機的女生,我還在討老師歡心,看不順眼瑄瑄那樣的人,以為這年紀只有課業最重要,傑克忙著練球,不想管那些自己無法改變的事,卻用無微不至的體貼,把流浪的小貓帶回家飼養──畢業以後,這三個人應該也沒什麼交集。
然而,我們現在一起扛起新二代的這面旗子,雖然有點沈重,但這個標籤至少讓我們這些先長大的孩子,在大人的這一端等待,告訴未來的孩子說:「你絕對不是孤獨一人,你看,我們都好好長大了,你一定也可以。」
天黑了,在書店相遇的那個下午之後,我們各自回家,回到那個我們來的地方,或許搭捷運,上網登入臉書,或許在夜市打包晚餐,或許跟朋友借上課筆記,打開聽說很好看的連續劇,跟旁邊的台灣人一樣,呼吸一樣的空氣,拿一樣的身分證(也可能拿不到身分證),思考自己未來要成為怎樣的人,不知不覺間,早就脫下了新二代的身分,這個時候,才成了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普通人。
〆〆〆〆〆〆〆〆
#陳又津 創作,粉專 陳又津 YuChin Chen,Instagram:hubilieh
#林依儂 襯圖,Instagram:writingxphotography
(照片為 #李蕪 攝影,2008年8月)
※本篇收錄於陳又津文集《#我媽的寶就是我》(一球 ino lai繪,悅知文化,2020年5月),全文引見作家網路部落格「#少女忽必烈」。
※小編 李蕪 絮語
今晚我們分享陳又津的文章,作家以新二代的身分,書寫新二代族群。
以下為小編個人的絮語,與原文關連不大;唯照片中(當年)的蘿莉,亦是新二代。她曾經來我家(嘉義梅山)的攤位當過小幫手,主要是把裝好盤的熟食遞給客人及收錢。在梅山這樣的鄉下地方,恐怕有1/3左右的男子娶了外籍新娘,我母親用的誇飾法大約是:「全梅山的查甫郎,攏娶東南亞的某。」
後來我聽說她出過嚴重的車禍,躺在病床上經年,不能行走;再後來,我就不知情了,照說她現在也有二十歲了。
但願每一位「新二代」(本土男女與外籍配偶的孩子)、「新三代」,都在這塊島嶼上堅強地長大,「成了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台灣人。
#創作 #散文 #外籍新娘 #新移民 #新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