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的民主理論認為:參與政治的人們,都會以自身利益為優先考慮,並據此做出理性的判斷與選擇。然而,經濟學家布萊恩.卡普蘭(Bryan Caplan)顯然不會同意這種預設。在2007年出版的《理性選民的神話》的首個章節裡,卡普蘭概略描繪了那些如同「宗教信徒」般的現代選民輪廓,以及政客與媒體如何因此採取相...
古典的民主理論認為:參與政治的人們,都會以自身利益為優先考慮,並據此做出理性的判斷與選擇。然而,經濟學家布萊恩.卡普蘭(Bryan Caplan)顯然不會同意這種預設。在2007年出版的《理性選民的神話》的首個章節裡,卡普蘭概略描繪了那些如同「宗教信徒」般的現代選民輪廓,以及政客與媒體如何因此採取相應的行動:
--
「若政治信念無法立基於自利動機,要以什麼來解釋呢?選民一般偏愛自我感覺是對全國普遍有利的政策,不過要因此對民主樂觀,還早得很。關鍵字是『感覺』。幾乎沒有選民會更深一層思辨,問自己:『我中意的政策是促進大眾利益的有效手段嗎?』政治有如宗教,忠誠是通往理念的捷徑。」
--
「這在民主制度有何意涵?標準的理性選擇理論,公允地強調政客藉由投其所好來爭取選票,不過視選民是對荷包精打細算的消費者,或我所說的,虔誠狂熱的宗教信徒,涵義則幾乎截然不同。以後者的清況來說,政客有很強的誘因討大眾歡心,卻沒什麼誘因不負所托。艾倫.布蘭德挖苦稱之為『唯唯諾諾的國會,對邏輯不敬,卻對民意調査謙卑恭敬。』若一位政客未能履行選民所托,那麼他的競選對手就會補上他的缺漏。勒龐以籠統的用語做出相同的觀點:
--
『群眾從來不渴望真實性。若橫遭瞞騙,他們會偏離不合口味的證據,寧可將錯誤捧上天。誰有能力供應假象,就能輕易當上導師;試圖拆穿假象的人,總是會遭殃。』」
--
「所以,選民跟信徒差不了多少,原因出在心態,而不是實際影響。政教分離以後,現代宗教對非信徒的影響減弱,科學持續進步,無需宗教審批。相反的,政治/經濟的錯誤想法,對生活在政策驅策下的每個人,都有莫大的影響。若多數選民認為保護主義是好主意,貿易保護主義分子就得勢;若多數選民認為解除勞動市場管制成效很差,勞動市場的管制就會趨緊。」
--
「傳統對政客的批評,主要針對『怠惰』,即沒做到選民的期望。我則是主張,『怠惰』應該讓位給『煽動』。《韋氏大學詞典》對煽動的定義是『帶頭者利用普遍的偏見以及虛假的要求與承諾來取得權力。』老實說,煽動的統治者並非異常,而是民主的常態。只要選民一天懷有偏見又輕信,煽動就是打贏選戰的必勝策略。正常來說,煽動一詞意味著虛情假意,其實大可不必。『肯信道』的選民鼓勵政客裝模作樣,假裝對流行偏見堅信不移,但也激發偏見牢不可拔的人士踏入政界。」
--
「怠惰應該讓位,但不能無視。選舉是有缺陷的紀律手段。多少偏離選民所托,是必然會發生的情況,問題是偏離多少?選舉使政客多麼綁手綁腳?我的看法是,這端視選民本身。若某個議題選民念茲在茲,像是公然種族汙衊,那麼政客幾乎不可能打馬虎眼,講錯一個字,可能就輸掉選舉。與之相反,像銀行管制之類的沉悶題目,若選民於情於理,都沒什麼意見好說,此時民意代表就有轉圜的『彈性空間』(Wiggle room)。」
--
「政客的彈性空間,讓特殊利益團體──官員或說客公開或私下──有機會得逞。雖說如此,利益團體不太可能直接顛覆民主的過程。不得人心的政策,即使是利益團體請託,甚至捐贈獻金,政客很少會硬幹,畢竟不值得冒打破政治飯碗的風險,相反地,利益團體會沿公眾漠不關心的邊緣步步為營。若民眾對降低進口石油的依賴,顯得不置可否,乙醇生產業者也許會把租稅抵減弄到手,但再怎麼遊說,禁止汽油的行動必遭失敗。」
--
「最後,歸屬的權力使然,媒體也受到消費者驅使。競爭使媒體報導電視觀眾想看的新聞,用標準的理性選擇說法來說,這會讓政治資訊成本降低,有助民主運作。但我懷疑有多少有用的資訊從媒體流向觀眾,媒體一如政客,演觀眾愛看、講觀眾愛聽的東西。」
--
「媒體一如政客,誠然有彈性空間,而且同樣是沿漠不關心的邊緣上下其手。當聳動的災害事故報導,偏向溫和自由派的立場時,主流觀眾反應良好,接下來清一色傾民主黨的新聞播報員,就會加一點左翼的評論。但若媒體偏離典型觀眾意見太遠,或扯太多學問,觀眾就會轉台。所以一方面,傳統觀點把太多帳算在媒體頭上──娛樂私有財有害資訊公共財,但把媒體當作大眾謬誤來源的看法錯得離譜。後面會講到,謬誤其來有自,早於現代媒體,後來發揚光大是因為閲聽人有接收的傾向。」
--
「總結一下我的選民導向說法。選民對世界的運作方式已有定見,而且傾向支持贊同心目中有益社會政策的政客。反之,政客有賴選民支持當選及連任。儘管有少數人不在乎假裝支持流行觀點,但這行徑不太有必要,成功的候選人通常會真心誠意分享選民的信念。特殊利益在爭取政客支持時,會相應地修改自己的需求,沿著民意不置可否的政策邊緣索討讓步。最後,媒體最大的功勞是娛樂大眾。因為政客與利益團體的醜聞有娛樂性,媒體會充當看門狗。所有看門狗皆然,媒體也有次要的角色,但不管怎麼包藏,若報導牴觸觀眾的核心信念,觀眾就會轉台。」
--
引文摘錄自
布萊恩.卡普蘭著,陳鴻旻等譯,《理性選民的神話》,新北市:大牌出版,2016,頁39-42。
--
💥僅剩幾個名額,快抓緊腳步報名💥
投票改變社會還是毀滅社會?從選舉談民主、民粹與基本權利
▎日期:12/18(三)📍就在今天!
▎時間:19:30 - 21:30
▎講者:陳禹仲(牛津大學博士、中研院政治思想專題研究中心)
▎地點:聯經書房.上海書店
▎活動資訊與報名連結:https://lihi1.cc/gbBm4
汽油精有用嗎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本週政治類期刊重點摘要
Time(時代雜誌)
封面故事:永遠回不去了
要修補美國破碎的公衛體系 我們必須重新思考誰可以稱得上專家
第一種治療阿茲海默的藥品將上市 但專家對於能有多少成效意見分歧
Foreign Policy(外交政策)
拜登與普丁高峰會關鍵 華府和莫斯科已經從川普時代翻至新篇章
歐洲會對中國強硬嗎? G7聲明顯示拜登爭取盟友對抗北京比川普更成功
阿塞西擊敗拜登的人權政策 埃及再次證明自己對美國是有用的
伊斯蘭國(IS)在莫三比克捲土重來 那裡發生的事情恐決定非洲未來是和平還是恐怖主義橫行
婦女成為以色列政府的關鍵 將混雜的聯盟團結在一起的原因是因為聚焦女性權利
氣候政策可能將權力和利潤交到OPEC手上 西方急於汰換掉石油可能反倒讓波灣油國賺翻
北京收購烏克蘭國防工業公司 此舉對北約成員國來說並非好兆頭
Foreign Affairs(外交事務)
華府對中國的危險新共識 不要開始另一場新冷戰
伊朗被操縱的選舉 精心挑選過的總統不會妨礙最高領袖
納坦雅胡時代的終結 以色列的新執政聯盟能否克服他的遺毒?
拜登應該怎麼應對普丁 面對面的峰會固然好 能制得住俄國更好
電力是新石油 美國後碳氫化合物世界的策略
Der Spiegel(德國明鏡)
封面故事:只是沒有實驗
高油價、68歲退休、綠色大臣? 德國人願意改變的童話
退休年齡跟汽油價格一樣不得不提高 政治聯盟要誠實地讓民眾慢慢接受這個事實
47%的挫折 CureVac疫苗有效性令人失望的中期結果
德國財長舒爾茲當然想成為總理 但他的疫情危機處理卻隱匿了赤字和失誤
汽油精有用嗎 在 李忠孝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們認為這樣的使用成本差異,應該要分為兩個方面談,第一是檢討為什麼使用汽油的成本如此低,第二是檢討電動車現行資費方案是否合理。
針對第一點,我們認為目前的油價並無法反映用油而對社會造成的外部成本,例如用油而使得空污增加,民眾的健康風險隨之提高進而增加健保體系負擔。另外根據研究,台灣許多加油站點都是地下污染潛在場址,環境污染整治費用也可能增加社會成本。中華經濟研究院就曾在 2018 年出版的〈溫室氣體減量專案管理制度檢討與成效影響評估專案計畫〉中,計算燃油機車與電動機車因為碳排和空污造成的外部成本,計算結果顯示電動機車每行駛 1 公里的外部成本比燃油機車少一塊錢,若以一般機車騎士年均里程數 3600 公里左右,騎士選用電動機而非燃油機車,每年就幫整個社會省了 3600 塊。
針對第二點,電動機車現行資費方案若是採吃到飽方案,則可能反而鼓勵民眾多騎車,騎越多越划算,反而對減碳不利。我們認為可以考慮按照使用者付費精神將不同方案做出價格區隔,方案價格應該創造減碳誘因。』
汽油精有用嗎 在 說書 Speaking of Book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古典的民主理論認為:參與政治的人們,都會以自身利益為優先考慮,並據此做出理性的判斷與選擇。然而,經濟學家布萊恩.卡普蘭(Bryan Caplan)顯然不會同意這種預設。在2007年出版的《理性選民的神話》的首個章節裡,卡普蘭概略描繪了那些如同「宗教信徒」般的現代選民輪廓,以及政客與媒體如何因此採取相應的行動:
「若政治信念無法立基於自利動機,要以什麼來解釋呢?選民一般偏愛自我感覺是對全國普遍有利的政策,不過要因此對民主樂觀,還早得很。關鍵字是『感覺』。幾乎沒有選民會更深一層思辨,問自己:『我中意的政策是促進大眾利益的有效手段嗎?』政治有如宗教,忠誠是通往理念的捷徑。」
「這在民主制度有何意涵?標準的理性選擇理論,公允地強調政客藉由投其所好來爭取選票,不過視選民是對荷包精打細算的消費者,或我所說的,虔誠狂熱的宗教信徒,涵義則幾乎截然不同。以後者的清況來說,政客有很強的誘因討大眾歡心,卻沒什麼誘因不負所托。艾倫.布蘭德挖苦稱之為『唯唯諾諾的國會,對邏輯不敬,卻對民意調査謙卑恭敬。』若一位政客未能履行選民所托,那麼他的競選對手就會補上他的缺漏。勒龐以籠統的用語做出相同的觀點:
『群眾從來不渴望真實性。若橫遭瞞騙,他們會偏離不合口味的證據,寧可將錯誤捧上天。誰有能力供應假象,就能輕易當上導師;試圖拆穿假象的人,總是會遭殃。』」
「所以,選民跟信徒差不了多少,原因出在心態,而不是實際影響。政教分離以後,現代宗教對非信徒的影響減弱,科學持續進步,無需宗教審批。相反的,政治/經濟的錯誤想法,對生活在政策驅策下的每個人,都有莫大的影響。若多數選民認為保護主義是好主意,貿易保護主義分子就得勢;若多數選民認為解除勞動市場管制成效很差,勞動市場的管制就會趨緊。」
「傳統對政客的批評,主要針對『怠惰』,即沒做到選民的期望。我則是主張,『怠惰』應該讓位給『煽動』。《韋氏大學詞典》對煽動的定義是『帶頭者利用普遍的偏見以及虛假的要求與承諾來取得權力。』老實說,煽動的統治者並非異常,而是民主的常態。只要選民一天懷有偏見又輕信,煽動就是打贏選戰的必勝策略。正常來說,煽動一詞意味著虛情假意,其實大可不必。『肯信道』的選民鼓勵政客裝模作樣,假裝對流行偏見堅信不移,但也激發偏見牢不可拔的人士踏入政界。」
「怠惰應該讓位,但不能無視。選舉是有缺陷的紀律手段。多少偏離選民所托,是必然會發生的情況,問題是偏離多少?選舉使政客多麼綁手綁腳?我的看法是,這端視選民本身。若某個議題選民念茲在茲,像是公然種族汙衊,那麼政客幾乎不可能打馬虎眼,講錯一個字,可能就輸掉選舉。與之相反,像銀行管制之類的沉悶題目,若選民於情於理,都沒什麼意見好說,此時民意代表就有轉圜的『彈性空間』(Wiggle room)。」
「政客的彈性空間,讓特殊利益團體──官員或說客公開或私下──有機會得逞。雖說如此,利益團體不太可能直接顛覆民主的過程。不得人心的政策,即使是利益團體請託,甚至捐贈獻金,政客很少會硬幹,畢竟不值得冒打破政治飯碗的風險,相反地,利益團體會沿公眾漠不關心的邊緣步步為營。若民眾對降低進口石油的依賴,顯得不置可否,乙醇生產業者也許會把租稅抵減弄到手,但再怎麼遊說,禁止汽油的行動必遭失敗。」
「最後,歸屬的權力使然,媒體也受到消費者驅使。競爭使媒體報導電視觀眾想看的新聞,用標準的理性選擇說法來說,這會讓政治資訊成本降低,有助民主運作。但我懷疑有多少有用的資訊從媒體流向觀眾,媒體一如政客,演觀眾愛看、講觀眾愛聽的東西。」
「媒體一如政客,誠然有彈性空間,而且同樣是沿漠不關心的邊緣上下其手。當聳動的災害事故報導,偏向溫和自由派的立場時,主流觀眾反應良好,接下來清一色傾民主黨的新聞播報員,就會加一點左翼的評論。但若媒體偏離典型觀眾意見太遠,或扯太多學問,觀眾就會轉台。所以一方面,傳統觀點把太多帳算在媒體頭上──娛樂私有財有害資訊公共財,但把媒體當作大眾謬誤來源的看法錯得離譜。後面會講到,謬誤其來有自,早於現代媒體,後來發揚光大是因為閲聽人有接收的傾向。」
「總結一下我的選民導向說法。選民對世界的運作方式已有定見,而且傾向支持贊同心目中有益社會政策的政客。反之,政客有賴選民支持當選及連任。儘管有少數人不在乎假裝支持流行觀點,但這行徑不太有必要,成功的候選人通常會真心誠意分享選民的信念。特殊利益在爭取政客支持時,會相應地修改自己的需求,沿著民意不置可否的政策邊緣索討讓步。最後,媒體最大的功勞是娛樂大眾。因為政客與利益團體的醜聞有娛樂性,媒體會充當看門狗。所有看門狗皆然,媒體也有次要的角色,但不管怎麼包藏,若報導牴觸觀眾的核心信念,觀眾就會轉台。」
引文摘錄自
布萊恩.卡普蘭著,陳鴻旻等譯,《理性選民的神話》,新北市:大牌出版,2016,頁39-42。
💥僅剩幾個名額,快抓緊腳步報名💥
投票改變社會還是毀滅社會?從選舉談民主、民粹與基本權利
▎日期:12/18(三)📍就在今天!
▎時間:19:30 - 21:30
▎講者:陳禹仲(牛津大學博士、中研院政治思想專題研究中心)
▎地點:聯經書房.上海書店
▎活動資訊與報名連結:https://lihi1.cc/gbBm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