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汲取新知意思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汲取新知意思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汲取新知意思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汲取新知意思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2萬的網紅浩爾譯世界,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每日國際選讀:六大災難專題報導】 No.4 #2003年SARS 台灣為這一天準備了17年 還記得2003年的SARS嗎? 開啟「接收通知」和「搶先看」每天吸收雙語時事新知 來讀華爾街日報獨家 🔥SARS:歷史的教訓是否被汲取 🧐 Hong Kong’s experience with ...

汲取新知意思 在 斜槓新鮮人New Slashie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7-11 08:50:55

#探索讀歷活頁夾 你相信複利的力量嗎?在原子習慣這本書裡有一句話是說:「每天進步1%,一年後,你會進步37倍」。 聽到這句話,每個人都會想讓自己變得更好更優秀,會想要透過各類方法來充實自己,例如:聽講座、看書或上線上課... 但...你有沒有想過... 如果你都沒有適時 input 自己,也就...

汲取新知意思 在 歷史|历史|中國歷史|古人生活|諺語新知|動漫知史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01 16:39:12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 諺語新知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出自《詩經·大雅·蕩》,意思是說,人們做事最初無不始於良好的願望,但要有始有終卻鮮能做到。召穆公創作《蕩》這首詩的大意是,假託周文王慨歎殷紂王無道,奉勸周厲王汲取商滅亡的教訓,善待自己的國民。說起周厲王,不少人都記得他是昏君。但事實上,這位暴君...

  • 汲取新知意思 在 浩爾譯世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4-30 08:00:02
    有 979 人按讚

    【每日國際選讀:六大災難專題報導】
    No.4 #2003年SARS
    台灣為這一天準備了17年
    還記得2003年的SARS嗎?

    開啟「接收通知」和「搶先看」每天吸收雙語時事新知
    來讀華爾街日報獨家

    🔥SARS:歷史的教訓是否被汲取

    🧐 Hong Kong’s experience with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in 2003 was a dress rehearsal for the coronavirus. The virus first appeared in China, which tried to cover it up and then had to resort to drastic quarantines to quash it.
    香港於2003年經歷了SARS疫情,該疫情可謂新冠肺炎的預演。SARS病毒最早出現在中國,起初官方沒有及時披露疫情,隨後不得不採取嚴厲的隔離措施來阻止其蔓延。

    -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
    - rehearsal 排練、預演
    - cover up 掩蓋、掩飾
    - resort to (在別無辦法的情況下)訴諸、依靠、採用⋯
    - drastic (尤指行動)嚴厲、猛烈、激烈的
    - quash 鎮壓,平息

    ✏️ Initially, the government played down the outbreak. By late March it broke out in an apartment complex and as news spread, social distancing arose almost spontaneously.
    政府起初淡化了疫情的嚴重性, 到了3月底,香港一幢公寓大樓爆發疫情,經媒體報導之後,香港市民幾乎自發地採取了社交隔離措施。

    - play sth. down 對…作低調處理;淡化…的重要性(或糟糕程度)
    - break out 爆發、突然發生
    - complex (n.)綜合大樓、建築群
    - spontaneously 自發地

    📑 “Fears of the SARS virus took root in the whole city,” Alan Siu and Y.C. Richard Wong, economists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wrote in a 2004 article. “Face masks were selling briskly and could be seen everywhere. Public places were disinfected several times a day. People washed their hands much more frequently and avoided going out to crowded places. Restaurants, shops, cinemas, and other entertainment venues were deserted.”
    香港大學經濟學家蕭如彬(Alan Siu)和王於漸(Y.C.Richard Wong)在2004年一篇文章寫道:「對於SARS病毒的恐懼感開始在整個香港蔓延,口罩迅速售罄,到處都可看到戴口罩的市民。公共場所每天消毒數次,人們更頻繁地洗手,儘量不去擁擠的地方;餐廳、商店、電影院和其他娛樂場所無人光顧。」

    - take root 深入人心;被牢固樹立
    - briskly 迅速地/輕快地
    ✍️形容詞的brisk有輕快/生氣勃勃的意思,例如:a brisk walk(輕快的步伐)
    - disinfect 爲…除菌、替…消毒
    - deserted 空無一人的
    ✍️desert是沙漠,而deserted就是像沙漠一般空蕩蕩、空無一人的樣子

    未完待續...
    當年香港後續是如何應對疫情的?
    #開啟搶先看🛎 #關注六大災難專題報導
    加入文末每日國際選讀計畫,解鎖完整語音導讀版

    ——

    原文連結請看留言

    ——

    ❓Quiz: Although the city hasn’t been locked down, the usually crowded ____ are still _____ due to the imprint SARS left on the collective psyche.
    由於當年SARS在人們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儘管政府沒有宣布封城,平時人山人海的觀光景點仍空無一人。

    🙋🏻‍♀️🙋🏼‍♀️
    A. tourist attractions/ deserted
    B. Jurassic Park/dinosaur
    C. tourist spots/dessert

    -

    【每日國際選讀計畫,限額開放中!】
    #獨家 華爾街日報訂閱超值方案 📰
    專屬 Line 群組,浩爾 #每日語音導讀
    教你詞彙怎麼唸、怎麼用
    問題問到飽,限時開放,額滿停徵
    「留言+1」,就送你 #優惠碼 及 #導讀試聽!

  • 汲取新知意思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3-16 22:44:51
    有 463 人按讚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 諺語新知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出自《詩經·大雅·蕩》,意思是說,人們做事最初無不始於良好的願望,但要有始有終卻鮮能做到。召穆公創作《蕩》這首詩的大意是,假託周文王慨歎殷紂王無道,奉勸周厲王汲取商滅亡的教訓,善待自己的國民。說起周厲王,不少人都記得他是昏君。但事實上,這位暴君在位卻有37年,當中的故事不得不令人斟酌。

    厲王繼位後決心推動兩項改革,一是重農政策,二是稅制改革。當時有不少人批評厲王與民爭利,任用榮夷公實行「專利」,即以國家名義壟斷山林川澤,不准國人依山澤而謀生,扼殺了不少人的生路。但其實,新的歷史觀點認為,專利並非是周厲王壟斷資源,而是厲王要求有封地的西周貴族甚至包括平民,要從封地的經濟活動中向王室上貢納稅,以加強周王室的稅收。這背後就牽涉到厲王與貴族之間的政治鬥爭。

    在周王室歷經數代的弱勢後,厲王希望重整王室威望,於是乎就任用了沒有世族背景的榮夷公和虢公長父,作好徹底改革的準備。這和當時的貴族政治背道而馳,而召穆公出身自西周最重要的政治家族,多次警告厲王不要偏離周王室的政治制度,尤其需要廢除「專利」制度。

    在周代,周王室名義上擁有天下的土地,並分封予各諸侯。但是各諸侯只需要定期進貢則可,王室沒辦法從各諸侯在封地的經濟活動中徵收稅項,令到王室經濟基礎不穩。但是稅項改革無可避免影響貴族的利益,於是貴族們多次警告周厲王收手。可惜在此時,厲王走錯了一步。當民眾也開始受到「專利」措施影響,厲王選擇起用衛巫監察國人。雖然後世也有不少的君主採用類似的措施監察國人,但當時的貴族們卻見到一個大好機會,藉此發動政變,將厲王拉下台,推舉貴族代表共伯和召穆公代理朝政。

    而當我們重新看《蕩》這首詩,「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無疑是對厲王推動改革的警告,開始改革固然容易,但要改革成功卻鮮克有終。而詩中另一句也充滿警告意味:「匪上帝不時,殷不用舊。雖無老成人,尚有典刑。曾是莫聽,大命以傾。」遵從過往的政治制度,對大家都好,要是你不聽,說不定天命就要轉移了。

    #諺語新知 #諺語 #周朝 #周厲王 #中國歷史 #歷史故事 #歷史典故

  • 汲取新知意思 在 鄭龜煮碗麵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05-04 14:56:38
    有 1,181 人按讚

    謝謝韓國瑜。

    因為他幫我們做了很好的示範,讓我們都能有所警惕,別再不懂裝懂。

    前情提要:時代力量的高雄市議員 黃捷 鳳山捷伴同行 在市議會質詢關於自由經濟示範區、保稅倉庫/工廠,以及與馬英九總統提出的版本有何異同時,韓國瑜 市長以及副市長葉匡時的回應,讓很多看過質詢影片的人,都頗為傻眼。

    我的很多朋友,早就認為韓市長(以及其團隊)專業非常欠缺,只是憑著話術跟形象上位,所以看到這樣的質詢跟回應,並不驚訝,也不禁訕笑。

    我的第一反應也是覺得有點誇張,但再想想,其實不懂裝懂不只是韓市長或葉副市長的問題,也不只發生在自經區這個議題,而是我們大多數人都對自己擁有的知識太樂觀了。

    ( 黃議員質詢影片請看:https://www.facebook.com/FongshanHuangjie/videos/305580537002663/

    建議看完整版: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5nxhtP9Q1Y

    --------------------

    很多人,包括我在內,都以為知識就是我們學習之後留在我們記憶裡頭的那些資訊,就像是電腦裡的硬碟,儲存大量資料,要用的時候就提取出來,好像打開一個文件資料夾,選取一個文件檔案,然後點兩下開啟一樣。你可能覺得電腦之所以被稱為電腦,不就是因為它模仿人腦的運作方式嗎?而且這跟我們日常的體驗也蠻符合的。

    但,要是其實人腦根本不是這樣呢?要是擁有知識只是一種假象,而我們根本沒有什麼來自心靈深處的內在信念,全都只是大腦根據感知到的訊號掰出的故事呢?

    這聽起來很反常識,但心理學及認知科學界對人類的心智狀態已經越來越有共識,若要簡單用一句話來說,就是:人類比自己以為的來得更無知且更淺薄。不相信嗎?那來試試看吧!

    請你回答以下幾個問題,當然,請別問別人也別查資料,自己好好回答:

    一、若從一到七分,請你自評你對魔鬼氈的原理的理解有幾分呢?(最低為一,最高為七)

    好了嗎?再來是下一題:

    二、魔鬼氈運作的原理是什麼?請盡可能地詳細描述所有步驟。

    大多數的人在回答第一題時都會高估自己的理解程度,但如果你跟我一樣不是魔鬼氈的專家,你大概在回答第二題時遇上了麻煩,說不出個所以然,頂多只能跟韓市長一樣回個幾句話就鬼打牆。

    這代表你並不真的理解魔鬼氈的原理,那麼接下來就請你回答第三題:

    三、現在,請再次從一到七分,自評你對魔鬼氈的原理的理解有幾分呢?

    這時候你就會發現自己先前對魔鬼氈的理解真是高估了。不只是你,大多數的人,都會有高估自己的傾向。

    如果連魔鬼氈,你我都無法好好解釋它的原理,我們又怎能理解現在生活中各種複雜的系統呢?從智慧型手機到風力發電、核能發電,從基因改造到區塊鏈、從 AI 到自由經濟示範區,可以說任何一個人都無法聲稱自己對這些主題擁有完整的知識,如果我們對所有事情都是一知半解,那又怎麼有資格參與討論、表達自己的意見呢?

    說到這,當然不是要大家洗洗睡了,以後再也別關心公共議題,而是我們要知道,如果我們對某個議題有 #很強烈的立場,不妨 #先試著讓自己解釋看看,我們討論的那東西到底是怎麼運作的,然後我們極有可能會發現自己其實知道得不多,而那不知為何而來的強烈立場,也值得校正一下。

    如果 #知識的假象 是個常態,那該怎樣避免無知,做出更明智的決定?(起碼避免讓自己像韓市長一樣)

    人類自以為自己知道很多知識的這個假象,到底是怎麼來的呢?首先,我們得反駁一般對知識的錯誤理解,那就是以為知識就是固態的、不變的,知識是在圖書館、維基百科裡、或是某些專家腦子裡的東西。其實知識是液態的,在我們自己、以及我們周遭的環境、工具、社群之間流動著。

    人類其實是一種透過「 #知識共同體」來思考的生物,知識共同體的意思是說,一個人擁有的知識,只有一小部分是存在於腦中,大部分都是存在人的身體、周遭的環境,還有其他人身上(例如市長把知識存在副市長身上,副市長把知識存在過兩天要給議員的文件上)。

    到了現在,知識共同體也包括了各種科技工具,特別是網際網路。如果要更白話一點,就是人類很懂得如何互助跟合作,自己不會或記不得知識沒關係,整個世界都是我們的記憶庫,大部分的事情別人會、別人記得就行了。我們可以很有默契地知道別人知道些什麼,別人也知道我們知道他們知道些什麼。於是人類藉由群體的智慧,超越了個體的能力,集思廣益就是這麼一回事。

    以開車考駕照為例,如果你把交通規則跟汽車功能都背牢了,那筆試通過應該沒問題,但如果你沒有自己練習過開車、或是上駕訓班請教練指導,那路考要過就很難。這是因為開車的知識不只存在腦裡,也存在於我們的身體裡。

    而就算你拿到駕照,可以開車上路了,要是其他路上的駕駛都隨便亂開,那你也會遭殃。你之所以敢上路,是因為 #你知道 絕大多數上路的駕駛也知道車要怎麼開、交通規則要怎麼遵守。而如果你覺得你已經很會開車了,但突然讓你到不熟悉的環境開車,例如從左駕的台灣到左右駕都有的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 (我去過),兩個地方的交通法規、號誌、以及人群過馬路的方式、警察執法的嚴格度等等都不同,你也會一下子覺得不太知道怎麼開車了。

    而要是你跟你的車子突然被傳送到一望無際、沒有手機訊號、沒有加油站的蒙古草原(我去過),車子沒油了,或是結凍了,肯定會讓你不知所措吧。這就是因為開車的知識,也存在於周遭的社群、環境、以及科技工具裡,如果沒有整個「開車知識共同體」的配合,光是自己會開車,也是行不通的。

    好啦,聽起來知識共同體很棒、很重要啊,這難道有什麼問題嗎?

    從老祖宗群體狩獵、到建立金字塔、再到探測重力波、拍下事件視界的照片.....我們透過知識共同體,讓文明在過去數萬年來快速發展,問題就在於,當我們活在知識共同體中,就會分不清自己具備哪些知識,以為所有知識都在自己的腦袋裡,但其實多半是儲存在周遭的環境跟群體裡,這就是知識的假象。

    有時候我們可能覺得自己腦裡的知識,別人腦裡應該也有,或是覺得既然某個知識別人腦裡有了,懂了,那我就不用花時間自己了解了,但卻沒察覺其實 #別人也只是以為他們自己懂。

    還有的時候,你跟你周遭的人在某些特定的事情上沒有共識,那你可能會為了維持和諧,選擇從眾。你會覺得只有自己對這事情不太肯定,可是其他人都很肯定,那......應該是自己錯了,而且要是你在群體裡提出疑問,甚至唱反調,會讓群體跟自己都不舒服。於是就更不敢發揮好奇心跟思辨力,就像「指鹿為馬」這句成語所描述的那樣。

    我前面提到的「知識的假象」,就來自於同名的書籍《知識的假象:為什麼我們從未獨立思考?》,作者是兩位美國的認知科學家,斯洛曼跟芬恩巴赫。他們做過一個實驗,他們把兩則虛構的新聞,給受試者看,兩則虛構新聞的內容類似,一則是說地質學家發現一種新型的岩石,能自體發光,而科學家已經了解為什麼會這樣,另一則新聞大致相同,差別在於這則說科學家還不明白到底為什麼這個岩石會發光。接著再問看新聞的人對這個發光岩石的理解,結果以為科學家已經搞懂為什麼岩石會發光的人,也會認為自己比較了解,而認為科學家還沒搞懂的人,則認為自己也不懂。這就好玩了,明明新聞是虛構的,科學家跟岩石都是不存在的,但人們對這個發光岩石的理解,竟然會因為科學家理解程度的不同而不同。這代表我們對於一件事情理解的「感受」,取決於他人對這件事情是否理解。

    你想想,如果你周遭的人都一副很理解農產品銷售、基因改造、核能發電、自由經濟示範區...是怎麼回事的樣子,那你可能也會覺得自己很懂,儘管其實你根本就不懂,而恐怖的是,你身邊那些看起來很懂的人,其實知道得也不多,因為他們也是受到身邊的人所影響。這就是一種假象,而這種假象還會互相強化,我們越固執,就覺得看法有憑有據,誤以為自己見多識廣。

    我們要了解,人類在許多時候自以為是,不懂裝懂,這種愚蠢不能說是缺點,而是人類這個物種的特點,因為這個特色,我們才能互相依賴,透過知識共同體打造出如今的文明,其他動物可做不到。

    這個特點使我們在不理解一件事情的情形下,卻能有「理解的感覺」。所以如果想要提升別人跟自己的科學思辨力,減少不懂裝懂的問題,單靠知識傳輸,是不夠的。

    要提升科學思辨力,我們得要先讓人知曉自己在特定議題上知識的不足,#當人們知道自己不知道,#態度就會比較軟化,#願意接受新知跟改變態度。

    另一個重點,就是要讓人們能夠獲得與其他知識共同體互動的機會。一個人通常所知有限,因此對於新的議題、新的科技和科學發展,很難提出有見地跟深度的觀點,只能選擇跟信任的人抱團取暖,但由於我們的同溫層所知同樣不多,儘管我們身處在特定知識共同體,有時仍會對科學產生誤解,假如不改變所屬共同體的共識,或只待在相同的共同體裡,再怎樣培養科學思辨力也只是枉然。

    有些人擔心自己知道得不夠多,要嘛就因此對參與討論退卻,要嘛就焦慮地逼自己囫圇吞棗,什麼都想靠自己學。這其實是被錯誤的獨立思考給框架住了。#我們應該跨出原本的共同體,到其他的共同體去汲取與分享知識,這才是更好的做法。

    寫這篇,倒不是要替韓市長及其團隊辯護,畢竟韓市長是提出政見的人,也是執行者跟倡議者,他與團隊就有義務比一般人更了解議題,並且提早讓自己擁有逼近專家等級的知識,而不是像影片中呈現出的那樣,幾近無知又不願面對自己無知。

    我認為黃捷議員的質詢毫無找碴的意味,她所提出的問題正當也中肯,希望韓市長能夠好好調整心態,提升自己的執政專業度,利用這個好機會展現出自己是個能改進的政治人物,讓自己真的變專業,來扭轉一時的挫敗吧。千萬不要又像我在上一篇裡頭說的一樣,把討論「簡化」操作成政黨對立了。

    (回顧閱讀:https://www.facebook.com/noodleswithturtle/photos/a.553668551795182/595164664312237/?type=3&theater

    最後,再次分享我的「無知者宣言」,與大家共勉:

    第一,#我認為自己很無知。

    第二,#我不吝嗇地分享所知。

    第三,#我不會因為被更新、#更好的證據打臉,#就惱羞成怒,#而是會因此改變立場。

    (回顧閱讀:https://www.facebook.com/noodleswithturtle/posts/576304222864948

    --------------------

    本文大部分內容原出自我的線上課《科學思辨力》

    https://panschool.asia/product/%E7%A7%91%E5%AD%B8%E6%80%9D%E8%BE%A8%E5%8A%9B-%E7%8F%BE%E4%BB%A3%E4%BA%BA%E9%83%BD%E9%9C%80%E8%A6%81%E7%9A%84%E7%94%9F%E5%AD%98%E6%BC%94%E7%AE%97%E6%B3%95

    #我也不懂自由經濟示範區有何利弊
    #所以我還不能說我支持或反對
    #但我願意讓自己更懂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