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永豐金證券工程師ptt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永豐金證券工程師ptt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永豐金證券工程師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萬的網紅蔡至誠。PG財經筆記Simple Is The Best,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MarkWeeklyDigest #資安 後疫情時代,各種線上數位化的服務越來越盛行,許多業者也正在進行數位化的轉型。當某個服務資安發生問題時,對用戶影響最大的就屬個人資訊的盜取與財產的損失,因此蠻建議大家開始對於自己線上資訊做管理,早一步重視這項議題。 可以試著將有使用的網站進行紀錄與分類,尤...
永豐金證券工程師 在 蔡至誠。PG財經筆記Simple Is The Best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MarkWeeklyDigest #資安
後疫情時代,各種線上數位化的服務越來越盛行,許多業者也正在進行數位化的轉型。當某個服務資安發生問題時,對用戶影響最大的就屬個人資訊的盜取與財產的損失,因此蠻建議大家開始對於自己線上資訊做管理,早一步重視這項議題。
可以試著將有使用的網站進行紀錄與分類,尤其是有綁定金流扣款的服務,務必定期檢視到底有無繼續使用的需要。而對於一些幾乎已經不使用的網站,可以請求帳號或是資訊的刪除,避免額外的曝險。
其他還有蠻多可以注意的,包括登入的方式、帳密的管理等等,這邊就不一一說明,大家有什麼其他的建議也可以直接留言分享。
--
#企業合併
【1】日本雅虎與Line宣布在3/1正式完成整併。整併後全球員工人數達2.3萬人,為日本市場提供200多項服務,成為日本規模最大的網路科技公司之,將優先發展金融科技、電商、在地垂直業務、公共服務這4大領域。LINE 在台灣、泰國、印尼等有龐大顧客,兩家公司期待未來藉此基礎擴大在亞洲的事業版圖。
#資安
【2】將來銀行經過了1年多申請,卻仍舊無法開業,內部人士點出「資安風險」漏洞太大,疑似是金管會遲遲不發許可的原因之一。據聞,去年底在做測試時,內部風控沒做好,導致原本應該是內部測試的信件,誤發給外部的Gmail使用者。更傳出,將來銀行的資訊處在年後,有大批工程師離職。
#線上貸款
【3】中信銀行近期揭露線上貸款服務成果,線上核貸總金額突破2,000億元;最新版的線上貸款服務更是運用大數據評分模型,串接聯徵中心資料庫進行即時審核,讓顧客可即時得知核貸條件。顧客從申請到撥貸最快3分鐘就能完成,近期信貸客戶透過中國信託Online貸線上申辦比例達97%。
#監理沙盒
【4】金管會2/26核准阿爾發證券投資顧問公司與永豐金證券共同申請進監理沙盒實驗,由阿爾發投顧透過機器人理財服務,依照投資人風險屬性提供投資組合建議,利用API串接,讓投資人依照該投資建議,直接介接永豐金證券以定期定額方式申購國外ETF。
--
習慣使用IG的朋友也可以追蹤我們IG : @markreadfintech
永豐金證券工程師 在 91 敏捷開發之路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文章這是講師常得面對的情況。
其實我也是愛 公開培訓 >> 企業內訓 的。
學員的動機差異很大,我的課也不算便宜,自費上課的比例往往超過一半,大概都會有1/5~1/4 的同學是外縣市特地來上課的。
也因為我通常都是一季到半年前就會開始開放報名,所以這些來上課的通常都是接近半年前就想上課了。
也因為上課難度、距離差旅、花費不低,他們通常更會提前做好準備、課中把想問的想解決的問題都問到滿意為止、課後持續應用把碰到的問題再拋出來問。
對我來說,課的價值在於最後學員實務上能解決什麼問題、發揮多少價值。
但課程的轉化率其實從一開始的文案、推廣宣傳就已經開始下足功夫了。
這也是為什麼通常來上我公開課的朋友,幾乎會來上第二門課以上。(我目前固定上課的有五門課)
因為有效、因為上課起來很爽。
也是有很少數是蠻常來上公開課但公司補助的學員,這情況通常具備一種特徵:公司內有個影響力很高的工程師,在團隊中有高影響力、自己又是極度熱血、熱愛學習,且能真正在團隊和產品中將所學的發揮價值。
公司發現補助這種人學越多,團隊成長越快,價值提升也越有效。
因為有這樣的人推薦或一起去上課,公司通常也都是樂於投資在對的人身上,所以他們通常是公司補助,卻非常實務的一群人。
常見的有鈦坦、新博、格明,之前還有玉山銀行、永豐金證券跟 KKBOX,最近還有叡揚、美光。他們的特性是團進團出,一整團來上完課,上課當天、課程結束通常都會有個聚會、retrospective 一下。
註:十二月的 TDD與持續重構培訓,鈦坦有六個自費參加課程的工程師,都是從台中上來台北參加兩天課的。即使公司補助政策比起其他公司優渥很多,但仍阻擋不了大家想自掏腰包上課的熱血。
整團來上課有個極大的好處,上完課可以整個消除大家溝通上的落差,大家的 context 一樣,想的都是可以在哪個產品開始用,會碰到什麼問題,大家針對問題跟解決方案開始激盪出很多選擇以及各自的優缺點評比,爭執不下沒共識的,直接問講師的建議就好,直接把在實務上的應用門檻降到最低、ROI 拉到最高。
有跟我接觸過的朋友應該可以知道,我的企業內訓有多難敲。一來是檔期不容易敲,不在三四個月之前敲,只能碰運氣看我會不會有些約被臨時挪走,所以剛好冒出空檔。
二來是企業內訓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企業方總覺得應該要比參加公開培訓還便宜。聽過可能的說法是:因為你不用花功夫在招生,就有那麼多人上課、不用安排場地,加上我們是企業(?),未來可以有更多的合作機會。
讓我來點出為啥我對上述的說法會有一堆黑人問號。
1. 招生對我來說不是太大的問題,自己出來開課也兩年半了,公開課平均一個月會有兩天到三天,到目前為止每門課都是招滿的,甚至會因為一些合作夥伴的特殊需求而超收。
2. 場地,有長期合作的場地,場地熟悉、設備齊全、交通方便,往往比客戶的場地更適合上課。而且在客戶公司內上課,大家分心的機率更高。
3. 未來有更多的合作機會,我是樂觀其成,但這跟我這門課的價值是獨立事件。我建議要嘛合約打成一包,包含後續合作的內容。如果是擔心上課的效果、價值,那就先派人參加公開課,就可以知道這課對客戶有沒有用處。
4. 我會常去、喜歡去的企業內訓客戶通常是因為:對上課內容可以客製化,對他們的發問可以更深入了解討論甚至一起動手做。他們會安排固定的上課週期,還有特定事件時會第一時間邀請你來客製化他們眼前需要的培訓內容。
我會答應去第一次的企業內訓,往往是有朋友的牽線,或是對方 HR 盛情難卻、處理得宜,而且時間安排彈性。會不會答應第二次,就看企業內訓時學員的反應,企業帳務的處理,合作過程中的溝通往返。
其實很多國外的大師也都是有類似的作法,邀請企業內訓之前,建議客戶可以先派人參加一下公開培訓,評估效果、評估如果要內訓內容要不要做些調整,評估公司內那些人適合來上,能對哪一些團隊、產品有所助益,才發動邀請企業內訓。這種做足功課的,我會排除萬難前去服務,因為他們值得我全力付出。
我去企業內訓如果看到有人很忙於公事,或因為課前沒準備、環境沒裝好,因此上課發呆放空的,我通常都會跟 HR 請他們回去上班,而且標注一下他們因為一些理由沒有上完這門課。
我的理由是,不要浪費他們寶貴的時間在這邊放空,也不要讓他們影響到上課的學員以及講師。
我們三方要的是效果、價值,不是形式上過個水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