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永恆之塔論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永恆之塔論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永恆之塔論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永恆之塔論壇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1萬的網紅雪兒 Cher,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人生的下一個章節】雪兒 或多或少,對於現狀偶爾都會感到絕望, 或多或少,會告訴自己要繼續撐下去才會有希望, 只是所謂的希望,最後通常都會變成絕望, 或許認清了絕望,才可能有重生的開始。 「所以當初你也是抱持著這樣辭職的嗎?」 坐在我對面的前同事問我,思緒飛回了剛進社會的那一年。 ...

 同時也有1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6萬的網紅平民百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TWITCH【https://www.twitch.tv/vinson58 】 Youtube Live 【http://www.youtube.com/user/vinson58/live 】 Youtube 遊戲【https://gaming.youtube.com/user/vinson58/...

  • 永恆之塔論壇 在 雪兒 Cher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8-07-12 22:42:10
    有 202 人按讚


    【人生的下一個章節】雪兒

    或多或少,對於現狀偶爾都會感到絕望,
    或多或少,會告訴自己要繼續撐下去才會有希望,
    只是所謂的希望,最後通常都會變成絕望,
    或許認清了絕望,才可能有重生的開始。

    「所以當初你也是抱持著這樣辭職的嗎?」
    坐在我對面的前同事問我,思緒飛回了剛進社會的那一年。

    幾十年前剛從學校畢業之後,因為某堂課上課作業做的太好,被老師找去當動畫師助手,後來莫名其妙到了資訊服務產業,那時候資訊系統正在起飛的年代。

    那時候還沒有普遍的智慧型手機,更沒有所謂的臉書FACEBOOK,大學念書最流行網路論壇的是BBS,整天就掛在板上不停丟水球,用不同的顏色拼湊出簽名檔,喜歡檢查訊息資料夾有沒有人傳來情書。

    畢業之後有了MSN,每天上班第一件事情就是開YAHOO奇摩網頁看當天新聞,偶爾上無名小站寫網誌,看看別人的旅遊經驗日誌,沒想到幾年後這些東西都消失了,網路光速所有人的生活,加上智慧型手機的普及,APP快速的發展,或許每個人都嘗到網路時代的便利,似乎也掉進了便利的困境。

    第一份正式的工作是網頁設計比賽的專案管理師,那時候引導許多學生進行專題式的網頁設計比賽,雖然後來我都覺得變成資訊老師之間的競賽,因為專案經理跟工程師整天吵架的關係,變得我也要搞懂那些複雜又難解的程式,後來就跳到了下一個工作,系統規劃師。

    好的系統規劃,當然就是要讓使用者擁有最直覺跟方便的使用介面,那時候流行不管是網站還是系統登入之前都要一個詭異的FLASH動畫,根本不管網站到底跑不跑得動,還要把網站做的跟YAHOO一樣複雜,直到GOOGLE打破了這個規則。

    後來跳到了社福單位做系統專案管理,反正又是啪啦啪啦一連串很神奇的故事,新工作開始都是蜜月期,每天熬夜爆肝在吸收新的知識,每天都想著如何讓自己更進入狀況,的確幾年過後,我已經能夠專案掌握八成的狀況,卻對未來感到害怕,害怕有一天我會不會趕不上這個時代,就準備被淘汰了呢?

    你知道的,有些事情不能輕易說出口,尤其是懦弱,我鞭策自己要趕緊努力,卻常常在某些研討會後感到無力,感覺自己在爬一座金字塔,卡在中間上不去,路只剩下一條很窄到只有幾個人可以通過,但每個人都在拼命往上擠,我感到窒息。

    你知道的,有些決定不能隨便做,尤其是離職,職場努力了這麼久,十分鐘寫出系統企劃書大綱,還會寫CSS程式語言,甚至會安裝環境系統,然後呢?繼續在職場窒息著前進,我常想「可不可以不努力?」擺爛也可以。

    拉扯了幾年,這段日子過得當然很不開心,面對沒有熱情的職場生活,就像賣時間的打工仔,此時「旅行」是我人生中的救世主,每一趟旅途都可以帶給我滿滿的回憶跟感動,去對抗沉悶職場裡冷暴力的對待。

    同事的自殺,也讓我認清了對於工作的倦怠,最終我跟過去十幾年的輝煌說再見,我在交接的那幾個禮拜,每把資料夾丟進電腦螢幕桌面的垃圾桶,內心就會興奮地說「再見了!企劃書!再見了!甘特圖!再見了!計畫表!以後都不要再見你們了!」

    人生,終於進行到下一個章節,不用卡在職場金字塔的中間,跟著一群人擠著功成名就的道路,終於可以說走就走的去旅行,終於不用低聲下氣再跟老闆請假。

    「所以你的離職是預謀的囉?」前同事嘆息。

    三年後再看回三年前,真心感激自己當初做了這個決定,這樣的抉擇絕非一朝一夕,更是坦承懦弱的自己。

    現在,其實也有相同的感覺,當初從默默無名的旅遊部落客,後來到出了書的作家,上台的演講者,還有許多贊助廠商的合作,這一切都像夢一樣,拉拉臉皮,是真的,卻又讓人迷網,這是不是真的。

    如果再一次脫掉了這樣的外衣,我還能做些什麼呢?

    或多或少,人都在找一種永恆,
    或多或少,也知道改變才是不變的永恆,
    只是所謂的永恆,最後都是安慰自己的謊言,
    或許認清了夢想,才可能有下一章新的人生。

    #文字很長 #絕對真心
    7/21 台北轉身分享 不永恆的旅行人生

  • 永恆之塔論壇 在 Pazu 薯伯伯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7-11-06 08:00:00
    有 393 人按讚


    開臉書專頁的想法

    文:薯伯伯

    臉書有個回顧過去的功能,最近經常彈出「我與某某相交十年」的通知,也就是說,我已用了臉書接近十年。然而,之前一直都是用個人帳號,從沒想過為自己開個專頁,一直等啊等啊,等到臉書都開始被年青人唾棄,我才姍姍來遲,決定在 2017 年 6 月(即四個多月前)開個個人專頁。

    一,當初不開專頁的原因

    我記得有次看到身邊一位相識的人,忽然開了專頁,然後寫自己是「公眾人物」,專頁上又經常只有小貓三四隻,有時甚至是自己點讚自己的文章,又或是像投身種族共融事務而點讚人數都是南亞人士,看得別人面紅耳赤。

    也許是我的偏見吧(強調一下是自己的偏見,我現在覺得當時想法不對的),但曾幾何時,我認為若非公眾人物,卻為自己開個專頁,總像自我膨脹,也不明白當中有何用意。

    二,開專頁的起因

    後來我的個人 profile 加了接近 5000 人的上限,已經無法再加人,刪了一些呈疆屍狀態的相識,騰出了一些「好友空間」,但臉書的設定很奇怪,別人主動加我時,有時會出現「對方好友數目已到上限」的訊息,只好我加對方。但有次想加一位新朋友,怎料對方的相識也是接近 5000,我加他時出現錯誤訊息,他加我時又出現錯誤訊息,總之最後還是相互也加不了對方。

    不過以上出現的加新朋友限制,只屬較次要的原因。真正想開個專頁的導火線,是一直以來,我把認真與瑣碎的話題也混在同一個版面。一時貼幾篇認真討論或自以為理性分析的文章,一時又發幾張吃喝玩樂自以為幽默搞笑的照片。不要說讓其他人混亂,有時連自己想用心整理帖文,也有困難。

    三,毫無必要地過份曝露於人前

    在個人帳號張貼太多吃喝玩樂的照片,還會引伸到另一個問題。就是一些朋友,總以為臉書就代表我的一切。有段時間太忙,少了時間上網(也就是網下活動較多),有一位多月沒見的朋友,見面之時,不是噓寒問暖,而是覺得已經瞭解我的一切,他跟我說:「最近你好似無乜動靜喎。」他指的是我的臉書太安靜,他似乎覺得,我的生活,應該全都放到網上才叫經歷過。

    又試過另一種頗為尷尬的情況,跟 A 君吃完飯,雖然不是甚麼太值得作公開記錄的事情,但基於難以解釋的慣性,也就會把我們吃飯的像片放上網。到了翌日,跟 B 君吃飯,又是因為相同原因(就是沒甚麼明顯原因),也把 B 君的照片放上網。如是者,放到後來,好像每見一個人,如果不拍照上網做個公開的記錄,都容易產生誤會。甚至有朋友一跟我見面,就問:「你等一會是不是要把我的照片上網,那我拍得好一些吧。」或許那次我也想拍照,但經他一說,反而就不想拍了。把太多私事放到個人帳號,原意是讓朋友知道自己的近況,但當一切變成習慣,卻會化作負累。

    也許還有其他芝蔴綠豆的原因,但都不是太重要了。總之我決定開個臉書專頁,儘量把個人帳號分開,在專頁上發放一些精心挑選的文章,也減少在個人帳號上發佈太瑣碎的生活點滴。

    四,開專頁希望達致的目的

    開專頁之初,因為是新嘗試,所以沒有甚麼目的。不過開頁四個多月後,慢慢摸出自己想達致的效果,也尋找到一定的方向。

    正如之前所說,專頁上儘量放一些自己覺得較有價值的文章。那麼如何介定文章是否有價值呢?這當然是很主觀的判斷,例如臉書的回顧功能,把我在五、六年前寫的帖文再現,如果我讀起來覺得有趣,那就是有價值的文章。若然讀起來連自己也覺無聊,那就沒甚麼好收藏的。

    想像一下,過了數年,我也未必一定要想起某年某月某日跟某某人吃過一餐飯,那這些內容就少寫為妙。但現在認真思考某事帶給我的啟發,此刻記錄下來,數年後回顧初衷,估計對自己也有些益處,這類文章就應多寫。

    我希望在自己的專頁上貼出的文章,過了數年,讀者再閱之時,仍然覺得有趣味或有啟發。

    五,開專頁後意想不到的效果

    自從 1995 年首次接觸網絡世界,發覺自己確實挺喜歡上網跟人交流。最初是 IRC,後來是新聞組,ICQ 及網上不同論壇。臉書的精密計算,提供了一個較為扭曲的平台,但總算滿足了我對外交流的願望。

    每次貼出文章後,看到不少讀者的評論及反饋,尤其一些讀者指出我觀點上的錯誤,又或者幫我改正錯別字,總給我莫大的滿足感。我不是說我接受所有讀者的批評,但確實因為不少熱心讀者的見解、認同或反對,讓我反思自己的立場,甚至即時更改文章內容,他們成了我意想不到的集思廣益編輯顧問團隊。

    與讀者之間的即時互動,也成了我寫下一篇文章的動力。把自己一直想說的故事,或只停留在嘴巴的陳述,用心理順,再作成文。因為寫作的動力較以往大,我還特意買了手機用的摺疊鍵盤,有時坐長途車,把背包放到腿上,架個鍵盤,認真寫文。

    而且在專頁上新寫或重寫一些文章,文字沒有限制,篇幅可以隨長隨短,不用一句起兩句止,更不用硬塞文字,能屈能伸,暢所欲言。

    六,臉書改變呈現專頁的方式及比例

    不少專頁管理人,每次一聽臉書改變呈現文章的計算方法,總會頭痛不已。最近(2017 年 10 月)臉書似乎將有更大動作,在六個國家先推行一個新制度,把沒有付費的專頁放到另一欄裡。(好像是這樣吧,因為行文之際,香港還未實施新政策,不太清楚具體情況。)

    我當然也會留意點讚數目及「自然覆蓋」(organic reach)之類的數字。看到數字較高,肯定會比較開心。不過長遠來說,這些數字只算過眼雲煙。如果每次追著數字,臉書一改制,數字大跌,又會失望,其實很無謂。也許對一些涉及商業運作的用家來說,這些數字不是完全無所謂,但對我而言,只是自己寫文,實在沒必要看得太緊。

    我反而應該問,希望藉著臉書專頁,帶給自己甚麼東西?

    比較一下,以前寫雜誌或網上專欄,寫完文章後,要等編輯出稿,才能轉到自己的臉書上,間中收到讀者評語,但寫文後與讀者之間的互動相隔太遠,縱然有稿費,但滿足感不算高。

    現在定期(最近幾乎是每個工作日)都會更新一篇新文章,放上專頁,看到讀者熱烈討論,我對這種交流,反而更覺趣味。當然,讀者回應的數目,跟「自然覆蓋」的百份比是有直接關連,說自己只想與讀者多交流,但又不太關心點讚數及自然覆蓋的百分比率,是自相矛盾。不過把重點放在後者,明白自己追求的是甚麼,似乎就不會因一些無法控制的制度改變而粗心頭痛。

    七,開專頁後的展望

    我雖然出過兩本書,間中寫長篇遊記,但感覺在寫作時,經常因為自己的拖宕或惰性,耽誤了過多時間,又浪費了不少思緒。開專頁之時,雖說沒甚麼明確目標,但在與讀者互動及交流的過程裡,確實帶來不少寫文的新樂趣,也有更大的行文動力。

    另外,自從開專頁後,已經有四家出版商跟我聯絡了。我選了其中一家,暫定明年春夏之交,會再出一本新書。所謂變幻原是永恆,目前只跟出版社談好了初步的時間表及內容,但始終變數不少,那就暫不公開相關資料。

    如果一切順利進行,明年大概三四月份,就會有較詳細的消息公佈。但願各方讀者,會透過這個專頁的平台,繼續給我寫作的動力。

    —————

    照片:距拉薩兩百公里的熱振寺轉經道,可能跟此文的主題關係不大,但覺得照片挺美,又有點連貫佛塔,所以用作文章配圖。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