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永和地名由來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永和地名由來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永和地名由來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永和地名由來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巫師地理,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臺灣地理 #桃園捷運 #臺灣地名 #大溪 捷運站名要怎麼命名? 🇹🇼 學生命名有以地標命名,例如藝文廣場站、永和市場站、仁和國中站、仁友愛心家園站;有採用曾經在該地舉辦的重要活動突顯當地的知名度,例如鐵玫瑰站、貨櫃創意市集站;也有針對課堂所教授的地名資訊查詢系統,找到當地老地名,例如太武新村站...

  • 永和地名由來 在 巫師地理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7-16 15:38:13
    有 113 人按讚

    #臺灣地理 #桃園捷運 #臺灣地名 #大溪

    捷運站名要怎麼命名? 🇹🇼

    學生命名有以地標命名,例如藝文廣場站、永和市場站、仁和國中站、仁友愛心家園站;有採用曾經在該地舉辦的重要活動突顯當地的知名度,例如鐵玫瑰站、貨櫃創意市集站;也有針對課堂所教授的地名資訊查詢系統,找到當地老地名,例如太武新村站、水尾站、蟠龍崎站、南尾站等;也有以新設車站並非位於原本聚落範圍內,直接以鄰近道路名稱命名,例如仁善埔頂站、建德興豐站。

  • 永和地名由來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8-11-11 19:35:11
    有 358 人按讚


    還記得天母一路、二路、三路嗎?

    1982年,台北市天母一路與天母二路(路口以右)、天母三路(路口以左)交會處(今中山北路與天母東西路交會處)往北望,遠方陽明山上可見中國文化大學的校舍。

    同地 Google 街景:http://goo.gl/maps/w78uI

    昔日台北市的天母一路即今日的中山北路七段,為天母地區的主要道路,而天母二路與天母三路則分別為現在的天母東路與天母西路。

    1982年10月10日,天母一路改編為中山北路七段。

    這一帶古稱毛少翁社,為平埔原住民族聚落。明朝時,荷蘭人佔據台灣,毛少翁社成為其採礦活動區。清康熙年間,浙江人郁永和入此經營磺礦,毛少翁社的原住民始漸開化。

    天母地區自古為三角埔庄所轄(三角埔庄轄有三角埔、大稻埕、牛稠坑、猴洞),而「三玉」乃是三角埔和玉潮坑的合稱。根據文獻記載,這裡為平埔族毛少翁社原住民居住地,至今仍保有「番婆嶺」、「番婆厝」、「番仔井」等地名。

    漢人移墾此地,約始於清乾隆年間,在《淡水廳誌》〈建置誌〉「水利」可以看到「番仔井圳」的記載:「番仔井圳,在芝蘭堡,距廳北一百四十里。乾隆年間,業戶潘宗聖暨農民自置。其水發源於內山吼佛天泉,灌溉田一百餘甲,無水租。」

    日治時期大正年間(1910年代中),有地方居民引取磺溪上游之磺水,於今日溪底天母公園附近建造溫泉浴場;到了昭和初期(1920年代末),日人中治稔郎在此區設立「天母溫泉」、「天母神社」和「天母巴士」,天母乃取自「天上聖母」之名號,這就是「天母」地名之由來。不過,民間常訛傳「天母」的由來是戰後美軍顧問團進駐,於問路時,在地人以台語「聽無」回答,以致美軍用音近之「天母」當作此地之名,殊不知這裡早在日治時期就已經有「天母」之稱了。

    二戰之後,此地被劃為三玉里,之後又分出天母、天山、天玉等里。1990年,三玉里又劃出天福、天祿、天壽等里,天山里劃出天和里。故自清代以來的三角埔庄,至今已演變為三玉、天母、天山、天玉、天和、天福、天祿、天壽等八個里。

    但在鄰里整編之後,三玉里被劃在原本三玉里的邊陲地帶,以致居民常會產生地域認知上的錯亂,所幸當地的「三玉宮」仍以「三玉」為名,尚能清楚地標示出最初三玉之核心位置。

    1951年,美軍顧問團進駐,台灣銀行於此地建造美軍眷舍供將領住宿,再加上美國學校、日僑學校的移入,這一帶逐漸成為中西文化匯流之據點,更促使天母成為匯聚舶來品店、服飾店、高級古董家具店與異國餐廳等充滿國際特色的著名商圈。

  • 永和地名由來 在 陳偉杰 Chen Wei-chieh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7-09-24 15:00:22
    有 13 人按讚


    【地方特輯】第二話:永和保福宮與年例盛典

    大家知道永和保福宮的發展歷程嗎?
    大家知道永和大拜拜的主角除了保生大帝還另有其神嗎?
    今天要帶大家來解密永和信仰的神秘面紗~

    在昨天的《永和地名的由來》特輯中,有提到永和因同安人的組成特性,而能自成一格。眾所皆知同安人是以保生大帝為信仰標的,但最初,永和並沒有自己的大廟,地方信仰是聯繫於北部同安人的精神中心—大龍峒保安宮。在日治以前,永和居民都會到大龍峒迎請保生大帝,請這位家鄉神來永和賜福保安。直至大正5年(1916),地方仕紳有感於地方未有自己的地方廟,遂決議從大龍峒分靈,於溪州肇建永和大廟—「保福宮」,保生大帝遂永立於永和。

    至於,每年盛大舉行的慶典—永和大拜拜,則是有它特有的歷史變遷過程。永和大拜拜更精準的說法應該是「永和迎尪公」。它的主角是來自於木柵忠順廟保儀大夫,祂其實是安溪人的守護神,但因為其驅蟲靈驗,廣受大台北地區歡迎,而昔日以務農為主的永和地區自然也成為祂的信仰圈之一。而年例時間也非一直固定,昔日原來在四月初,由永和下的四個地區輪流舉行。國民政府來了之後,因為統一拜拜的政策下,改為三月二十三日。直到近年,方在保福宮的決議下改成三月十五日。

    #永和保福宮
    #永和迎尪公
    #大龍峒保安宮

    圖片來源:永和保福宮粉絲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