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水汙染疾病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水汙染疾病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水汙染疾病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水汙染疾病產品中有38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64萬的網紅Yahoo!奇摩新聞,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一早皮膚科診所就擠滿大批民眾搶著掛號...... #澎湖 #皮膚疾病 #過敏 #蚊蟲 #YFB...

 同時也有9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500的網紅蔡芮郁 / 芮芮去哪裡,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芮芮IG 👉🏻 rebecca_tsai https://www.instagram.com/rebecca_tsai/ - 【宜蘭山豬爺爺|獵人養成班#2】用生命守護獵場 https://youtu.be/laBOgyOCEGk - 樂水部落位於太平山山腳下,是一個被遺忘的秘境部落,有著未受汙染...

水汙染疾病 在 ageloc_boost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0 19:07:21

[膠原蛋白有咩實證功效❓] 1️⃣減緩皮膚老化* 皮膚是人體與外界環境接觸面積最大的器官,是人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的一道屏障。它保護身體不受外部環境的破壞,防止身體水分流失 由於基因、細胞代謝、荷爾蒙、新陳代謝、光曝曬、汙染、化學毒素、遊離輻射等因素,皮膚逐漸呈現出衰老跡象。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

水汙染疾病 在 陳顥元(Richard Hao-Yuan Chen)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0 22:31:57

咖啡小學堂-期刊文章導讀 【冷萃咖啡現今的挑戰:烘焙、萃取、風味剖析、汙染與食品安全】 這周要分享的是冷萃咖啡(Cold Brew) 冷萃咖啡這幾年非常流行, 為何會如此風靡?背後又隱藏什麼危機呢? 【冷萃咖啡的歷史】 冷萃咖啡可追朔至1600年, 但具有指標是1960年代, Toddy公司...

水汙染疾病 在 一六 · 台北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8-18 21:35:19

《疫情下的反思—共病時代 上》 ⁡ ❙ 投稿文章 ⁡ 投稿作家|劉諺昀、鄭凱薰 校正|翁歆媃 ⁡ - ⁡ 在COVID-19的肆虐下,許多潛藏的議題浮現,從疾病產生的議題:疾病起源、跨物種傳染、科學倫理;後續應疫情而起的議題:資源分配、國際關係、醫療體系;隨著網課而明顯浮現的議題:貧富差距、城鄉差距...

  • 水汙染疾病 在 Yahoo!奇摩新聞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28 05:30:21
    有 96 人按讚

    一早皮膚科診所就擠滿大批民眾搶著掛號......

    #澎湖 #皮膚疾病 #過敏 #蚊蟲 #YFB

  • 水汙染疾病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15 07:30:07
    有 41 人按讚

    「史丹佛研究:空污可改變基因」 — 長期接觸空氣污染的兒童,成年後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會大大增加:世界衛生組織表示,空汙對發育中的兒童影響甚鉅,受到髒空氣的傷害會比成人還嚴重。「空污」是當前各國皆須面對的重要議題之一。尤其,與成人相比,孩童的健康受到更大傷害!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研究報告,全球有高達93%(約18億)15歲以下的兒童,每天呼吸嚴重威脅健康的髒空氣。
    世衛進一步解釋:
    ▪第一,兒童呼吸速度比成人還快,會吸入更多污染物。
    ▪第二,他們個頭較小,生活空間接近地面,此處污染物濃度卻也最高。
    因此,對於身體、大腦尚未發育完全的兒童來說,他們更容易受到空汙危害[1]。
     
    史丹佛大學領導的一項新研究表示,兒童若長期暴露在空氣污染當中,成年後罹患心臟病和其他疾病的機率也會跟著上升,發表在《自然科學報告》(Nature Scientific Reports)上的這項分析,是首次在人體單細胞中調查空氣污染影響的研究,並同時關注了兒童的心血管和免疫系統,而這次的發現可能會改變醫學專家和家長對兒童呼吸空氣的看法,並為那些長期暴露在嚴重空氣污染中的人提供臨床干預措施。
     
    研究報告的主要作者瑪麗說:「我認為這份研究是可以讓人相信的,且我們有證據表示因空氣污染原因造成的免疫和心血管系統變化,更可怕的是,那些看起來只是短暫的空氣污染暴露,實際上也會改變兒童基因的調控甚至改變血壓,這都會為日後罹患疾病的風險指數奠定基礎。」[2]
     
    ■史丹佛研究:空污可改變基因
    空污已被科學家視為沉默的殺手,學術界愈來愈多研究提出空污對健康的危害證據,最新研究發現,童年階段接觸空污,就足以改變基因,影響成年後的健康,且即使低水平污染,也會增加罹患心肺疾病的風險。
     
    史丹佛大學研究發現,童年時期暴露在骯髒的空氣下可能會改變基因,並可能改變血壓,從而增加成年時罹患心臟病與其他疾病的風險。
     
    研究人員針對居住在加州弗雷斯諾市(Fresno)6~8 歲兒童群體為研究對象,主要是西班牙裔。選擇這個城市原因是這個地方受到工業、農業和野火等原因影響,是加州空氣污染程度最高的城市。
     
    研究人員計算 1 天、1 週和 1、3、6 和 12 個月的平均空氣污染暴露量,結合當地健康和人口統計調查、血壓讀數和血液樣本,並首次使用質譜分析免疫系統細胞,可同時對多達 40 個細胞標記物進行更靈敏的測量,讓研究人員可更深入了解污染暴露的影響。
     
    研究發現長時間暴露於PM2.5、一氧化碳和臭氧,與甲基化增加有關,甲基化是 DNA 分子改變,可改變 DNA 活性而不改變序列,基因表達這種改變可能會傳給後代。研究人員還發現,空氣污染與單核球[3]的增加有關,這種白血球在動脈斑塊的形成有關鍵作用,並可能使兒童成年後罹患心臟病。
     
    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科學報告》,是首次在單細胞層級研究空氣污染的影響,並同時關注兒童的心血管和免疫系統。
     
    ■「空氣污染被視為沉默的殺手」— 是疫情過後人類面臨最迫切的生存危機:美國心臟協會及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聯合發行的醫學期刊《循環》(Circulation)一項新研究分析 2000~2016 年超過 6,300 萬美國醫療保險患者的數據,並研究三種不同類型的污染物,PM2.5、二氧化氮和臭氧對健康的影響,結果發現,即使是長期接觸低於國家標準的空污,也會增加肺炎、心臟病、中風和心律不整的風險。
     
    2019 年 PM2.5 污染最嚴重國家排名,前十名都是中東與亞洲國家,分別是孟加拉、巴基斯坦、蒙古、阿富汗、印度、印尼、巴林、尼泊爾、烏茲別克、伊拉克,中國排第 11,台灣排名第 58。
     
    全球 90% 人口呼吸不安全的空氣,是對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之一,每年導致死亡人數增加近 700 萬人,其中呼吸系統疾是全球第二大最常見的死亡原因。空氣污染被視為沉默的殺手,是疫情過後人類面臨最迫切的生存危機[4]。
     
    ■兒童健康之環境威脅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23%全球疾病負擔和 26%五歲以下兒童死亡可歸因於有調整可能的環境因素。以全球觀點來看,傳染性疾病仍是影響兒童健康極重要的環境因子。
     
    但對已開發或工業化國家來說,導致兒童罹病或致死最主要因素已被慢性疾病取代。氣喘、神經發展性疾病、白血病與腦瘤、兒童肥胖盛行率逐年增加,且有越來越多證據顯示,環境暴露為重要致病因子。
     
    人體可經由多種途徑接觸到環境汙染物,吃的食物、飲用的水、呼吸的空氣與家塵、個人用品如乳液的皮膚接觸等都是常見來源。兒童某些特質讓他們特別容易受到環境毒素的危害,例如喜歡把手放到嘴巴的行為,可能增加來自地毯、家塵或土壤中毒物接觸。
     
    以每單位體重與成人相比,孩子喝較多的水、吃較多的食物、呼吸較多的空氣;大多數的汙染物可以通過胎盤或經由母乳傳給幼兒。
     
    兒童的代謝系統發育較不成熟;兒童處於快速生長與發育階段,這些精細的發展進程容易被外來因子干擾、破壞;再者,對於生命早期的環境暴露,兒童比成人有更多時間發展成慢性疾病。
     
    近年來的研究更支持健康與疾病發育起源(Developmental Origins of Health and Disease)的理論,即早期的生命事件,包括母體內源性因素如基因、營養,和外源性暴露如環境汙染物,都可能影響整個生命歷程的發展與健康。
     
    2002 年世界衛生組織在曼谷舉行「第一屆兒童健康之環境威脅」國際會議,提出幾項措施,包括移除汽油中的鉛、清潔的飲用水、減少汞污染和反吸菸運動等。
     
    而臺灣過去重大環境污染議題,從半世紀前含砷地下水導致的烏腳病流行、米糠油遭多氯聯苯汙染的油症事件、有機化學廢料或重金屬農地污染;到近期與食品安全相關的惡意添加三聚氰胺的毒奶粉事件、起雲劑遭非法添加的塑化劑事件,這些對健康面向最大的影響往往是孕產婦及幼童;同時,臺灣也面對全球氣候變遷或室外空氣污染威脅。
     
    依據 PM2.5 的來源,東北部因地理位置,大多數汙染來自境外移入如大陸霾害,而其他地方則以本地製造為主,包括交通運輸如道路揚塵、工業汙染、燒稻草或金紙等活動。
     
    還有各種新興關注汙染物(Contaminants of emerging concern),因為人類活動而進入環境生態圈。這些物質可能長期存在環境中,或已在人類或其他生物體被檢測到,卻未納入規律監測或管制,這都是未來訂定管制標準或策略時的挑戰,應特別考量易受傷害族群之兒童健康[5]。
     
    ■污染顆粒會入侵母體,5 歲以下兒童是最大受害者
    兒童尤其是受空氣污染危害的弱勢族群,原因是兒童更接近地面,並且呼吸速度比成人更快,時常用嘴巴呼吸而不是有天然過濾系統的鼻子。兒童在戶外的時間更多,一旦孩子暴露在外,污染物會對他們的身體產生更嚴重的影響,原因是 3 歲以前,童年大腦每秒建立超過一百萬個新神經連接,身體和大腦正在快速成長。
     
    PM 2.5 會經由鼻子和嘴進入兒童的身體,透過呼吸道進入血液,到達身體的每個器官。這些顆粒會破壞這些器官的正常功能,包括破壞腦細胞,並增加兒童在以後生活中發展心臟、大腦、呼吸、免疫和發育狀況的風險。
     
    此外,暴露在污染物中與早產和低出生體重、子宮內認知發育受損以及自然流產有關,大約 18% 的早產可歸因於子宮內污染顆粒物的暴露。子宮內和兒童接觸空氣污染也與支氣管炎和哮喘、肺功能降低、復發或慢性呼吸系統疾病,以及生長發育受損有關。溫哥華和上海的大規模研究發現,接觸微粒物質、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與自閉症的發病率之間存在關聯。
     
    隨著對化石燃料繼續毒害空氣、食物和水,城市變得愈來愈不適合居住,且只有少數人能夠逃脫,扭轉空污問題需要政府和企業採取勇敢和激進的行動,如果這些努力沒有實現,兒童將成為最大的受害者[6]。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商業周刊「小孩玩得越開心,空氣就越乾淨!這座遊樂場如何在空汙城市辦到」: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international/blog/3007345
    [2](明日科學)「長期接觸空氣污染的兒童,成年後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會大大增加」:https://tomorrowsci.com/healthy/%E9%95%B7%E6%9C%9F%E6%8E%A5%E8%A7%B8%E7%A9%BA%E6%B0%A3%E6%B1%A1%E6%9F%93%E7%9A%84%E5%85%92%E7%AB%A5%EF%BC%8C%E6%88%90%E5%B9%B4%E5%BE%8C%E7%BD%B9%E6%82%A3%E5%BF%83%E8%87%9F%E7%97%85%E7%9A%84%E9%A2%A8/
    [3](維基百科)「單核球」: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95%E6%A0%B8%E7%BB%86%E8%83%9E
    單核球是人體免疫系統中的一種白血球,單核球產生於骨髓,在血管內為單核球,血管外就變成巨噬細胞。其在人體免疫系統內有兩種作用:一,補充正常狀態下的巨噬細胞和樹狀細胞;二,在有炎症信號下,單核球會在8到12小時快速聚集到感染組織,並分化出巨噬細胞和樹狀細胞產生免疫反應。在白血球中的數量約佔2%~10%。
    [4](Technews 科技新報)「沉默的殺手,史丹佛研究:空污可改變基因」:https://technews.tw/2021/02/26/air-pollution-can-change-dna/
    [5](國家衛生研究院兒童醫學及健康研究中心)「環境健康」:https://chrc.nhri.org.tw/professionals/files/chapters/11_5_%E7%92%B0%E5%A2%83%E5%81%A5%E5%BA%B7.pdf
    [6](Technews 科技新報)「污染顆粒會入侵母體,5 歲以下兒童是最大受害者」:https://technews.tw/2019/03/11/child-is-the-biggest-suffer-from-air-pollution/
     
    ➤➤照片
    (天下雜誌)「全球3億兒童吸有毒空氣 傷身又傷腦」:https://www.cw.com.tw/article/5079099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環保署 #環境健康危害 #氣候變遷與健康 #空汙 #兒童 #空氣污染 #沉默的殺手
     
    國民健康署 / 環境保護署 /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 衛生福利部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186593071836:274:商業周刊(http://xn--zsrzt.com/)]
    明日科學
    維基百科
    Wikipedia
    Technews 科技新報
    天下雜誌
    國家衛生研究院兒童醫學及健康研究中心

  • 水汙染疾病 在 udn.com 聯合新聞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07 22:59:17
    有 718 人按讚

    兔熱病可以透過空氣傳播!

    🔎知識庫
    兔熱病為人畜共通傳染病,主要野生動物宿主包含兔子、田鼠、麝香鼠、海狸、水鼠。傳染途徑多元,人類可經由吸血性節肢動物叮咬而感染,也可經由接觸受感染動物組織、吃到受汙染的食物或水或吸入受汙染的空氣而感染。

  • 水汙染疾病 在 蔡芮郁 / 芮芮去哪裡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08-04 21:00:12

    芮芮IG 👉🏻 rebecca_tsai
    https://www.instagram.com/rebecca_tsai/
    -
    【宜蘭山豬爺爺|獵人養成班#2】用生命守護獵場
    https://youtu.be/laBOgyOCEGk
    -
    樂水部落位於太平山山腳下,是一個被遺忘的秘境部落,有著未受汙染的山林、神木、百年古道、溫泉、蝙蝠隧道,和一群熱情溫暖的泰雅人們。
    外號叫山豬爺爺的黑杜哈勇,是泰雅族第四代的獵人,也是赫赫有名的山豬獵人,獵山豬時十足威猛,但面對遠道而來的客人們卻非常親切熱情,臉上總掛滿著笑,聽他說著一輩子也說不完與山豬搏鬥的精采故事。
    憑靠多年來累積的山林野外生存經驗,陷阱都是就地取材,簡單的石板、樹枝、繩索,爺爺使用獵刀簡直是神乎其技,獵刀什麼都可以削,什麼都可以砍,陷阱加上枝葉偽裝,外表根本看不出來,獵物往往能夠手到擒來,並帶領我們進入深山,學習製作陷阱、射箭要領,講解可食用的、可製作成各式道具的、或是有毒不可碰觸的各式植物和教我們看山豬在土地、植物上留下的痕跡。
    山豬爺爺有著各式泰雅活動體驗,但我們是他接到第一次有女孩報名體驗狩獵,以往都是男孩在報名,行前一再叮嚀:「狩獵不是電視演的那樣,電視節 目都是要效果,真正打獵是沒有路的,必須跟著獵人獵狗跑山,活動以安全為目的,加上你們都是女生,所以安排一個以女生為主的狩獵體驗給你們體驗!希望你們都有登山的經驗,有心臟疾病或身體不適的就不太適合狩獵的遊程。」
    我們傻膽的就報名此次行程,嘗試紋面體驗,品嚐野味佳餚,了解如何製作陷阱,掌握射箭要領,學習泰雅族傳統歌謠舞蹈,回歸原始大自然的獵人養成班,體驗在地原汁原味獵人生活,分享傳承下來與大自然共生共存智慧和樂趣。
    山豬爺爺和山豬奶奶都非常純樸善良,把我們都當自家人,並且因為好山好水,一切吃喝都取自於於自然,蔬菜、稻米都是他們自己栽種的呢!在沉靜墨黑的夜,映照著滿天星斗,山豬爺爺、山豬奶奶隨意哼著泰雅老調,那純淨澄亮的音符一如清水,不經修飾,滿是真誠,緩緩流淌過大家心中。

  • 水汙染疾病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07-23 09:29:42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公視新聞網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新聞實驗室 (http://newslab.pts.org.tw)

  • 水汙染疾病 在 一葉草的白袍手札 - 帶你貼近醫學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9-09-26 21:01:30

    補充一下學姊的介紹(因為聲音太小聲把她剪掉了)
    林念蓁學姊,現在是台大國際三校農業生技與健康醫療學程的碩一學生,正在日本筑波大學上課。目前是台灣公衛學生聯合會的理事長,也是聯合會的發起人之一。過去有擔任過服務隊的執行祕書和系學會會長,算是一個很投入在公共衛生的人;去年曾透過募資的方式,在馬拉威待過十週,擔任實習生,個人很想再回到那裡XD所以未來希望可以進入NGO工作。
    夢想是環遊世界,然後選一個最喜歡的地方,做公衛推廣服務,家裡養一隻大狗和一隻小狗,自己種菜自己吃,把家裡當成民宿經營XD

    註:
    1.公共衛生到底是什麼?
    如果用一段話來形容公共衛生,我會說是「一切與大眾健康有關的,不論政治、環境、經濟、社會福利等,只要能影響群眾健康,就該被考慮在公共衛生內。」
    但如果要以專業領域來分類,公共衛生基本上有五項核心:
    生物統計、流行病學、衛生行政管理、環境職業衛生、社會行為科學

    生物統計和流行病學是一種基本工具,如何計算,如何解讀數據,各項指標的重要性等等,例如每年發布的癌症登記年報,就利用生物統計與流行病學的概念,來告訴大家今年十大死因是什麼,這樣的數據可以轉換成每多少分鐘就有多少人死於該疾病。

    而衛生行政管理、環境職業衛生、社會行為科學就會有比較明顯的分別,所以一般公衛訓練的學生,都會選擇其中一個方向走,像我自己是偏向社會行為科學,但希望朝國際衛生導向的。

    衛生行政管理:政策導向,政策規劃-戴安全帽、健康食品認證、電子菸
    環境職業衛生:環境、職業傷害問題導向-空氣汙染(PM2.5)、RCA案、烏腳病
    社會行為科學:健康促進、疾病防治的實施-2003年SARS案例、女性平均餘命高於男性的原因?

    2.畢業的工作內容
    以舉例的方式來敘述:分為公職、私人企業、NGO三大類
    公職:職安士衛生師、廢水處理專責人員、醫務管理師、衛生行政高普考、食藥屬、疾管屬、環保署
    私人企業:空品檢測儀器、資料分析師(流行病學類)、藥廠(業務或研究員)
    NGO:就是非政府組織執行計畫,如WASH Program

    不好意思在聲音處理的問題上還是不成熟,但是還是希望有幫到大家

    現在就訂閱一葉草的白袍手札: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_kvHd1vPPgZizo8gmE3oGQ

    哈囉~大家好~我是一葉草
    是個喜歡拍影片的實習醫生
    在這裡跟大家聊聊生活中的醫學新知,帶你更貼近醫學
    讓你走進醫院時,心中不在對於那艱深醫學感到徬徨不安

    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onegrassmednote/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onegrassmednote/
    Twitter:https://twitter.com/onegrassmednote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