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氯氣外洩處理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氯氣外洩處理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氯氣外洩處理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音樂政治上班族,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週日登場:「大林蒲遷村座談會」,將由經濟部王美花部長、高雄市陳其邁市長及中央地方政府單位,報告「大林蒲遷村計畫草案」 ⏰時間:109年9月27日星期日上午9:00~11:00 🚩地點:小港區大林蒲活動中心 【偶然與擺爛:高雄如何成為石化包圍之城】 前鎮乙烯外洩事件調查出爐,乙烯來源乃地...
氯氣外洩處理 在 音樂政治上班族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週日登場:「大林蒲遷村座談會」,將由經濟部王美花部長、高雄市陳其邁市長及中央地方政府單位,報告「大林蒲遷村計畫草案」
⏰時間:109年9月27日星期日上午9:00~11:00
🚩地點:小港區大林蒲活動中心
【偶然與擺爛:高雄如何成為石化包圍之城】
前鎮乙烯外洩事件調查出爐,乙烯來源乃地下含氯有機污染物分解而成,原本被懷疑洩漏的周遭管線檢查並無異狀。然而,高雄漫長的地下石化管線從南到北,仍然潛藏危機。明天(9/27)早上9-11點,#大林蒲遷村座談會 將在大林蒲活動中心登場,除了和在地鄉親密切相關,也將連帶牽動著從南到北石化園區與管線的佈局。
#為何高雄地下需要埋滿管線?
這個問題,應該要先問:為何台灣的石化業從高雄起源?原因很簡單,高雄有港口、有腹地,再遇到了「#歷史偶然」加上主事者「#缺乏計畫」的悲劇。
原本,高雄重工業發展由日本奠基,主要的工業區設在前鎮的戲獅甲一帶,而左營軍港旁則設立海軍第六燃料廠,提煉軍用燃油,在二戰後,則改為了高雄煉油廠。1950年代台塑在戲獅甲工業區設立時,原料並非來至原油,而是原本工業區就有生產的氯氣和電石。
到了1960年代台灣發展石化產業時,為了地利之便,就在高雄燃油廠內陸續設立一輕、二輕兩座輕油裂解廠,而為了容納中下游廠商,則就近設立仁武、大社工業區,讓下游民間業者進駐,原料就透過管線直接輸運,這也是高雄漫長的地下石化管線中最早的一段。
1970年代,台灣大舉擴增石化產業,十大建設中也把「石化工業」列入其中,除了上述的仁大工業區,並在林園設立林園工業區,並在此設立三輕、四輕,由於石化園區擴展並無一致規劃,因此大致呈現以下的興建順序:港口=>煉油廠=>輕油裂解廠=>石化園區
於是有了兩條發展路徑:
左營港=>高雄煉油廠=>一輕二輕=>仁大石化園區
高雄港=>大林煉油廠=>三輕四輕=>林園工業園區
但歷史的路徑並非如此單純,因左營港專做軍用,因而高雄煉油廠的油料,也從高雄港進出口。1970年代,在戲獅甲工業區旁的前鎮河出海口,設立大型儲運園區,負責油料進出口儲存。同時,隨著高雄港南擴,原本設在大林蒲的油料站,先擴建為高廠大林蒲分廠,接著在獨立為大林蒲煉油廠,成為林園工業區的上游供料來源。這些園區因此需興建油管連接。
#一場晚了三十年的政策轉型
1980年代孫運璿組閣時,因經過石油危機,除了大力發展科學園區,更曾經一度採「石化高值化」政策,希望四輕後不再設立輕油煉解廠,減少上游原料繼續擴增。但在1984孫運璿中風後,接任的俞國華作為中國黨黨營事業的大掌櫃,過去就主導中國黨大舉吃下石化業中下游產能,因而繼續擴增五輕,也讓台灣的石化園區持續擴增。
「石化高值化,減少原料生產」的政策,因此晚了30年才推動。
被石化包圍的高雄,發生了2014年氣爆的悲劇後,市民對石化業和社區比鄰而存的現況更加不滿,而隨著國際石化原料價格下降,以及2015年高雄煉油廠的閉廠,仁大工業區一帶的石化原料,都需要透過漫長的地下管道從港區輸送。
而這地下管道先是建造時就缺乏規劃登錄,而長年又缺乏管理,地底下的管道越挖越多彼此交織,業者、地方政府對維護間互推皮球,除了釀成高雄氣爆的悲劇外,還真的沒有人能保證剩餘管線的安全。
#集中管理產業升級是解答?
近年來,煉油=>輕油裂解=>石化業一貫化的「煉化合一」成為世界主流,例如雲林六輕,新加坡裕廊石化專區都是此例。當然,專區不代表管線不會老化洩漏,然而,由於不經過一般住宅區,管線可以走容易維護的明管,管理責任較容易釐清,意外造成的傷亡風險也較小。
以高雄市而言,就有了以大林煉油廠和新三輕取代高雄煉油廠與五輕產能;前鎮儲運所集中遷移到洲際儲運中心;仁大工業區降編,石化業選擇性到循環產業園區的「石化集中化」+「產業高值化」藍圖。
其中,新材料循環產業園區將導入循環經濟概念,循環利用園區企業生產過程排放的能源、資源、廢棄物及廢水,預計可吸引投資金額新台幣348億元,年產值可增696億元,創造7650個就業機會。
然而,這幾點環環相扣,例如氣爆後因無法興建新管線,洲際儲運中心就算蓋好也無法送料到仁大;而仁大的廠商找不到遷廠區位,降編後就只有關廠外移一途,然而,大林蒲居民的權益,卻還有許多必須討論的議題未被處理。
因此,明天的大林蒲遷村說明會非常重要,牽動著全高雄產業區位的調整,能否找到一個最多人能接受的方案,就看中央與市府能端出怎樣的牛肉了!
氯氣外洩處理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偶然與擺爛:高雄如何成為石化包圍之城】
前鎮乙烯外洩事件調查出爐,乙烯來源乃地下含氯有機污染物分解而成,原本被懷疑洩漏的周遭管線檢查並無異狀。然而,高雄漫長的地下石化管線從南到北,仍然潛藏危機。明天(9/27)早上9-11點,#大林蒲遷村座談會 將在大林蒲活動中心登場,除了和在地鄉親密切相關,也將連帶牽動著從南到北石化園區與管線的佈局。
#為何高雄地下需要埋滿管線?
這個問題,應該要先問:為何台灣的石化業從高雄起源?原因很簡單,高雄有港口、有腹地,再遇到了「#歷史偶然」加上主事者「#缺乏計畫」的悲劇。
原本,高雄重工業發展由日本奠基,主要的工業區設在前鎮的戲獅甲一帶,而左營軍港旁則設立海軍第六燃料廠,提煉軍用燃油,在二戰後,則改為了高雄煉油廠。1950年代台塑在戲獅甲工業區設立時,原料並非來至原油,而是原本工業區就有生產的氯氣和電石。
到了1960年代台灣發展石化產業時,為了地利之便,就在高雄燃油廠內陸續設立一輕、二輕兩座輕油裂解廠,而為了容納中下游廠商,則就近設立仁武、大社工業區,讓下游民間業者進駐,原料就透過管線直接輸運,這也是高雄漫長的地下石化管線中最早的一段。
1970年代,台灣大舉擴增石化產業,十大建設中也把「石化工業」列入其中,除了上述的仁大工業區,並在林園設立林園工業區,並在此設立三輕、四輕,由於石化園區擴展並無一致規劃,因此大致呈現以下的興建順序:港口=>煉油廠=>輕油裂解廠=>石化園區
於是有了兩條發展路徑:
左營港=>高雄煉油廠=>一輕二輕=>仁大石化園區
高雄港=>大林煉油廠=>三輕四輕=>林園工業園區
但歷史的路徑並非如此單純,因左營港專做軍用,因而高雄煉油廠的油料,也從高雄港進出口。1970年代,在戲獅甲工業區旁的前鎮河出海口,設立大型儲運園區,負責油料進出口儲存。同時,隨著高雄港南擴,原本設在大林蒲的油料站,先擴建為高廠大林蒲分廠,接著在獨立為大林蒲煉油廠,成為林園工業區的上游供料來源。這些園區因此需興建油管連接。
#一場晚了三十年的政策轉型
1980年代孫運璿組閣時,因經過石油危機,除了大力發展科學園區,更曾經一度採「石化高值化」政策,希望四輕後不再設立輕油煉解廠,減少上游原料繼續擴增。但在1984孫運璿中風後,接任的俞國華作為中國黨黨營事業的大掌櫃,過去就主導中國黨大舉吃下石化業中下游產能,因而繼續擴增五輕,也讓台灣的石化園區持續擴增。
「石化高值化,減少原料生產」的政策,因此晚了30年才推動。
被石化包圍的高雄,發生了2014年氣爆的悲劇後,市民對石化業和社區比鄰而存的現況更加不滿,而隨著國際石化原料價格下降,以及2015年高雄煉油廠的閉廠,仁大工業區一帶的石化原料,都需要透過漫長的地下管道從港區輸送。
而這地下管道先是建造時就缺乏規劃登錄,而長年又缺乏管理,地底下的管道越挖越多彼此交織,業者、地方政府對維護間互推皮球,除了釀成高雄氣爆的悲劇外,還真的沒有人能保證剩餘管線的安全。
#集中管理產業升級是解答?
近年來,煉油=>輕油裂解=>石化業一貫化的「煉化合一」成為世界主流,例如雲林六輕,新加坡裕廊石化專區都是此例。當然,專區不代表管線不會老化洩漏,然而,由於不經過一般住宅區,管線可以走容易維護的明管,管理責任較容易釐清,意外造成的傷亡風險也較小。
以高雄市而言,就有了以大林煉油廠和新三輕取代高雄煉油廠與五輕產能;前鎮儲運所集中遷移到洲際儲運中心;仁大工業區降編,石化業選擇性到循環產業園區的「石化集中化」+「產業高值化」藍圖。
其中,新材料循環產業園區將導入循環經濟概念,循環利用園區企業生產過程排放的能源、資源、廢棄物及廢水,預計可吸引投資金額新台幣348億元,年產值可增696億元,創造7650個就業機會。
然而,這幾點環環相扣,例如氣爆後因無法興建新管線,洲際儲運中心就算蓋好也無法送料到仁大;而仁大的廠商找不到遷廠區位,降編後就只有關廠外移一途,然而,大林蒲居民的權益,卻還有許多必須討論的議題未被處理。
因此,明天的大林蒲遷村說明會非常重要,牽動著全高雄產業區位的調整,能否找到一個最多人能接受的方案,就看中央與市府能端出怎樣的牛肉了!
氯氣外洩處理 在 謝淑亞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多一分準備,增一分保障;
多一分演練,增一分經驗。」
雲林縣109年全民防衛動員暨災害防救(民安6號)演習
#兵棋推演
#綜合實作演練
為了強化防災能量,讓災害發生時能減少一分損失,把傷害降到最低,今天雲林縣舉辦109年全民防衛動員暨災害防救演習。
上午兵棋推演本縣以「地震」為複合式災害搶救演練主軸,透過腳本審查,檢視當災害發生時,各種災況的處置作為及各環節的標準流程的建立是否完善,才不致慌亂而延誤救災。
下午也針對風災、地震應變處置及搶救、災民疏散收容作業等,進行實兵演練,從「減災管理」,到災害來臨時的 「救災整備」、處理災害時的「緊急應變」,到最後的「復原重建」依序進行演練。
另外本次演習也模擬新冠肺炎通報案例,操作移動式負壓隔離艙作業,總計本次演練包括水利設施減災作為、防水擋板預佈、防颱廣播、預防性疏散、移動式負壓隔離艙操作、土石坍方車禍、護理之家火災、電力搶修復電、溪流受困吊掛、氣墊船救援、農損調查、瓦斯管線搶修、氯氣外洩搶救、高鐵出軌救援、震災救援、大傷機制啟動、民團後勤支援、收容所開設、國軍清消復原、危樓災後評估等共43項,參演單位共計53個單位、參演人員超過400人,動員各式應變相關車輛、巴士及船艇約50部、直升機1部,展現縣府災害狀況發生時緊急應變能力。
我們期望未來不會有災害,但絶對要有憂患意識及萬全的整備,依循「事前預防」、「事中處理」、「事後復建」的流程進行,救災團隊要落實災害防救的整備工作,並加強縣民防災知能,以保障我們縣民生命財產安全。
感謝行政院動員會報為雲林等11縣市規畫演習事宜,也感謝縣府團隊為防災工作所做的各項準備,每多一次的演練,都有助於救災團隊默契培養及救災能量提升。
/謝淑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