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基百科 追著死線跑(或是被死線追著跑)的我們,覺得時間這個酷 guy,好像能掌握但其實根本不可能 www
為了享受被時間追著跑的刺激感(完全不對!),於是乎科學家找到了有史以來最短的時間,並以「仄秒」(zeptoseconds,縮寫 zs)作為它的單位。
_
埃及化學家亞米德.澤維爾(英文轉...
#科基百科 追著死線跑(或是被死線追著跑)的我們,覺得時間這個酷 guy,好像能掌握但其實根本不可能 www
為了享受被時間追著跑的刺激感(完全不對!),於是乎科學家找到了有史以來最短的時間,並以「仄秒」(zeptoseconds,縮寫 zs)作為它的單位。
_
埃及化學家亞米德.澤維爾(英文轉寫:Ahmed Hassan Zewail)為了研究分子鍵結時的過渡狀態,以飛秒雷射技術搭配攝影(對,就是大家常常聽到的飛秒雷射視力矯正,blah blah blah),將化學反應中的每個細微變化忠實地記錄下來,也因此獲得了1999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乍聽之下好像沒什麼,我們在此換算給各位看看: 1 飛秒 (fs) = 10 的-15次方秒 (s)。
真滴快。
_
等等,不是應該要討論仄秒嗎?飛秒與我何干?
欸~~要先知道飛秒是用來做什麼的,才比較好理解仄秒是怎麼回事啦!
_
德國物理研究團隊同樣想研究分子間的鍵結過程,便拿光子去撞電子。被撞飛的電子就會脫離原子,彼此便會分開、好好冷靜冷靜(誤)。
研究人員就利用這個簡單的原理,派出光子攻打單個氫分子,想當然爾,裡頭的兩顆電子飛的好遠好遠(望)
在這段過程中,他們記錄到了目前發現的最短時間──247 仄秒,相當於 0.000000000000000000247 秒(提示:小數點後面 18 個 0)。
真滴豪快。
這個實驗啊,找出了光子從氫原子 1 號到氫分子 2 號需要花費的時間,就是 247 仄秒哦!
_
(U編與A編不禁想問:這個到底能幹嘛啦?!)
大家覺得找出最短時間能幹嘛呢?歡迎留言和我們分享喔!
_
正確用法:形容時間太短時,就用「仄秒」
錯誤用法:不在意時間尺度,一切於我如浮雲
_
參考資料:科技新報《科學家測出有史以來最短時間單位,小數點後面跟了 18 個 0:光子穿越氫分子》、Science《Zeptosecond birth time delay in molecular photoionization》
_
#泛科學 #科學 #時間 #短 #最短 #更短 #小 #快 #沒感覺 #些微 #感受 #實驗室 #分子 #光子 #氫分子 #鍵結 #光電物理 #物理學 #諾貝爾獎 #飛秒 #仄秒 #尺度 #浮雲 #長知識 #能幹嘛 #不能幹嘛 #累了 #理解 #腦袋
氫原子英文 在 蔡依橙的閱讀筆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陪你看國際新聞】哥吉拉,也跟美國為主的戰後秩序有關?
是的,就是二戰,就是美國。
哥吉拉的創造,源於日本人的反戰與反美情緒。
在日本投下原子彈之後,美國繼續在比基尼環礁試爆大量的核彈,1954 年,美國在比基尼試爆氫彈,因為溝通不良與威力錯估,爆炸後的輻射塵大量落在一艘日本漁船「第五福龍丸」上。
當時的日本文化圈普遍覺得憤怒,不是都戰後了,還是日本人倒楣?
但那可是美國軍事占領時期剛結束的 1954 年,日本人不敢直接批評美國。(其實到現在也不太敢)
所以他們就創造了古老的怪獸哥吉拉,被氫彈試爆喚醒(哪一國試爆的?電影可沒說),也被輻射汙染影響。
在哥吉拉從海上出場時,隱約後面有台漁船,猜猜上面寫什麼字?
是的,就是第五福龍丸。
海綿寶寶也跟這個脈絡有關,海綿寶寶與他的小夥伴們,住在中文翻做比奇堡的地方,但其實英文叫做 Bikini Bottom,也就是比基尼環礁的下方。
也難怪裡面的每個角色都那麼獨特、那麼奇思妙想,或許也是受輻射影響吧。
氫原子英文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福島核電廠驚見新汙染物 原能管制委員會警告 :「可能再次爆炸」!(03/10/2021 Newtalk 新頭殼)
(黃奕慈 綜合報導)今(10日)日本原子能管制委員會發布報告表示,東京電力公司在福島第一核電站內部發現了新的污染場所,且嚴重程度遠超乎預期,因此原本廢爐拆除計劃可能需要重新考慮。令人驚訝的是,福島第一核電廠的1號和3號機組核反應堆壓力容器排出的部分氣體發生了倒流,「有可能再次引發爆炸。」
根據《日本放送協會》今日報導指出,原子能管制委員會發布了一份「有關福島核事故的調查報告」,內容顯示出約7萬萬億貝克勒爾的輻射性物質可能附著在第一核電廠的2號和3號機組核反應堆的安全頂蓋上。
日本原子能管制委員會表示,由於污染程度遠超預期,工作人員將無法按原計劃拆除安全頂蓋,需要和東京電力公司一起重新考慮廢爐拆除計劃。這份報告還指出,福島第一核電廠的1、3號機組的核反應堆壓力容器排出的部分氣體倒流,由於其中含有氫氣,「可能會再次引發爆炸,還會讓汙染範圍擴大。」
此外,有一項最新的實驗顯示,如果福島第一核電廠的3號機組發生氫氣爆炸,還有可能會引燃核電廠內部的其他可燃氣體,導致連環爆炸。所以為了確保廢墟拆除工作的安全進行,東京電力公司表示將對設備進行更加詳細的檢測。
在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地震引發的大海嘯,襲擊了位在海邊的福島第一核電站,該核電廠的發電設備被水淹,導致冷卻系統失靈。在6個反應堆中的3個發生了熔毀。在接下來的幾天裡,1號和3號反應堆多次發生氫氣爆炸,並在環境中外洩了大量放射性物質。
PS. 編按:日本NHK官網上 03/10 所刊載的相關報導全文如下:
福島 NEWS WEB
福島放送局 トップ
原子力規制委が事故調査の報告書
原子力規制委員会は、おととし再開した東京電力・福島第一原子力発電所の事故調査の報告書をまとめ、原子炉建屋の上部で激しい汚染が見つかるなどしたことから、今後の廃炉作業について東京電力と検討を進めるとしています。
原子力規制委員会は、放射線量が下がった場所を中心に2年前から事故調査を再開し、その結果を10日、報告書にまとめました。
それによりますと、核燃料が溶け落ちるメルトダウンを起こした1号機から3号機の3基の原子炉にあった放射性物質のおよそ1割にあたるあわせて7京ベクレルが、2号機と3号機の建屋上部にあるシールドプラグと呼ばれるコンクリートの蓋に付着している可能性があることが新たにわかったということです。
規制委員会は汚染が予想以上に激しく、仮に廃炉に向けて蓋を取り外す場合、人が近寄って安全に作業することが極めて困難になるとして、被ばく対策を含めて今後の廃炉作業の方法について東京電力と検討を進めるとしています。
このほか、原子炉がある格納容器を守るため中の気体を外に放出する「ベント」という操作を試みた1号機と3号機では、気体の一部が配管を通じて建屋に逆流していたこともわかり、これにより建屋内の汚染を広げた可能性があると指摘しています。
また、逆流した気体には水素も含まれていて、水素爆発につながったおそれもあるとして、今後、設備の検証などを進める必要があるとしています。
水素爆発については映像を分析するなど初めて詳細な検証が行われ、3号機では最初の爆発に続き、水素とは別の可燃性ガスも混ざった爆発的な燃焼が連続して起きていた可能性が高いとしました。
規制委員会は今後も調査を継続するとしています。
NHK完整報導內容請見:
https://www3.nhk.or.jp/lnews/fukushima/20210310/6050013761.html
英文翻譯如下:
The Nuclear Regulatory Commission has compiled a report on the accident investigation of the Fukushima Daiichi Nuclear Power Station, which has been reopened, and found severe pollution at the top of the reactor building. We are going to proceed with the examination.
The Nuclear Regulatory Commission has resumed accident investigations two years ago, mainly in areas where radiation levels have dropped, and summarized the results in a report on the 10th.
According to this, about 10% of the radioactive materials in the three reactors of Units 1 to 3, which caused the meltdown of the nuclear fuel, totaling 7K Becquerel, were placed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buildings of Units 2 and 3. It is newly discovered that it may be attached to a concrete lid called a shield plug.
The Regulatory Commission said that the pollution was more severe than expected, and if the lid was removed for decommissioning, it would be extremely difficult for people to approach and work safely. Will be discussed with TEPCO.
In addition, at Units 1 and 3, which attempted an operation called "venting" to release the gas inside to protect the containment vessel where the reactor is located, part of the gas flowed back into the building through piping. It turns out that this may have spread the pollution inside the building.
In addition, the backflow gas also contains hydrogen, which may have led to a hydrogen explosion, and it is necessary to proceed with verification of equipment in the future.
Detailed verification of the hydrogen explosion was carried out for the first time, such as by analyzing the video, and it is possible that at Unit 3, following the first explosion, explosive combustion mixed with flammable gas other than hydrogen occurred continuously. Was high.
The Regulatory Commission says it will continue to investigate.
中文翻譯如下:
核監管委員會已經對福島第一核電站的事故調查進行了彙編,該報告已經重新開放,並在反應堆頂部發現了嚴重污染,我們將繼續進行檢查。
核監管委員會兩年前已恢復事故調查,主要是在輻射水平下降的地區,並在10日的報告中總結了結果。
據此,導致1號至3號機組的三個反應堆中導致核燃料融化的約10%的放射性物質(總計7K Becquerel)被放置在2號和3號機組的建築物的上部。是新發現的,它可能會附在一個稱為屏蔽塞的混凝土蓋上。
監管委員會說,污染比預期的還要嚴重,如果卸下蓋子進行退役,人們接近和安全工作將極為困難,將與東京電力公司進行討論。
另外,在1號和3號機組中,嘗試進行“排氣(venting)”作業以釋放內部氣體以保護反應堆所在的安全殼,部分氣體通過管道回流到建築物中。可能已將污染散佈在建築物內部。
此外,回流氣體中還包含氫氣,這可能導致氫氣爆炸,因此有必要在將來進行設備驗證。
首次對氫氣爆炸進行了詳細的驗證,例如通過分析視頻,並且在第一次爆炸後的3號機組中,可能會連續發生爆炸混合了除氫氣以外的易燃氣體的爆炸燃燒。
監管委員會表示將繼續調查。
Newtalk新頭殼報導的完整內容請見:
https://newtalk.tw/news/view/2021-03-10/547169
♡
氫原子英文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科普文分享】【鎄】美團隊首次測量神秘元素鎄 揭其基本特性與同系元素不同/小肥波
//最新刊於《自然》的研究指,成功找到人工合成、人類幾乎一無所知的元素鎄 (Einsteinium) 部份基本特性。
鎄是在 1952 年第一次美國能源部氫彈爆炸的殘餘物中發現,英文名字是以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命名。該原子序為 99 的元素不是自然存在於地球上,一直只能以專門核反應堆微量產生,同時因為鎄很難與其他元素分離、具有很高放射性並迅速衰變,這使得過去近 70 年研究該元素極為困難。
鎄是元素週期表底部 15 種錒系元素 (Actinide) 其中一個,這些較重的金屬元素是通過用中子和質子撞擊目標元素而成,鎄則是中子和質子撞擊鋦 (Curium) 產生。美國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 (Berkeley Lab) 團隊利用了田納西州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專門核反應堆,成功製造出 233 納克 (nanogram) 的純鎄,並進行了自 1970 年代以來首次實驗。
鎄僅為副產品 產量極少
該反應堆原目的是製造鐦 (Californium) ,這種在核電廠中使用的商業上重要元素,因此僅產生很少量的鎄作為副產物。由於兩種元素相似,因此從鐦中提取純鎄很困難,最終僅得到了微量的鎄-254 ,這是該元素最穩定的同位素之一。
愛荷華大學化學系助理教授、前柏克萊國家實驗室研究員 Korey Carter 表示,得到的鎄-254 量非常少,肉眼看不到,唯一能分辨它存在的方法就是來自其放射性訊號。
但獲得鎄只是成功的一半。下一個問題是找到一個保存該元素的地方。
鎄-254 的半衰期為 276 天,然後會分解成錇-250 (Berkelium-250) ,後者會放出破壞性很強的伽瑪射線。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特殊的 3D 打印器皿,用以保護柏克萊國家實驗室團隊免受這種輻射影響。
但元素的衰減也為團隊帶來其他問題。 Carter 解釋,鎄-254 一直穩定衰減,每個月檢測時都會流失 7.2% 質量,因此在計劃實驗時必須考慮到這一點。同時受武漢肺炎 (COVID-19) 大流行影響,部分研究未能按原定時間進行,故需爭分奪秒。
現時的主要發現是鎄的化學鍵長度,即兩個鍵原子之間的平均距離的測量,學者可透過此長度預測其與其他元素的互動方式。他們發現鎄的化學鍵長與錒系元素的總體趨勢背道而馳。這是過去理論上已經預測過的,但以前從未通過實驗證明過。
另外,與其他錒系元素相比,鎄在曝露於光線下的發光能力也大不相同, Carter 將其描述為「前所未有的物理現象」。團隊將需要進一步實驗以確定原因。
研究亦可以使將來製造鎄變得更容易,鎄甚至可能會被用作製造出更重的元素,包括未發現的元素,例如假想元素 119 即 Ununennium (Uu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