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氫原子模型能階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為什麼這篇氫原子模型能階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氫原子模型能階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caseypie (吟遊詩人)標題由波耳氫原子模型談量子力學的建立(2)時間Thu Jun 3...

氫原子模型能階 在 ᴛʜʀᴇᴇ ʜᴀɪʀs (17)?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8-02 18:23:27

-化學 1-2 波耳氫原子模型與能階📋 這次有特別檢查過 沒有漏頁😂 今天要來講一些無聊的故事 - 最近聽到最驚人的言論 同學:欸你的手長的蠻漂亮的欸 我:???蛤 好吧 我從以前到現在都覺得自己的手很普通XD 只有長的優勢而已 - 物理課的時候我在寫筆記 難得在學校寫筆記😂 同學:欸欸欸你在幹嘛 ...


※ [本文轉錄自 caseypie 信箱]

作者: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標題: [心得] 由波耳氫原子模型談量子力學的建立(2)
時間: Thu Jun 3 09:52:11 2010

作者: caseypie (遺世獨立) 看板: Tymora
標題: [心得] 由波耳氫原子模型談量子力學的建立(2)
時間: Sat May 15 03:55:21 2010

波耳的氫原子模型

根據蒲朗克提出的理論,一個物理系統所能發射出的光波能量是不連續的,存在一最小
的能量元素單位—後來這單位普遍地被稱之為「量子(quantum)」。以公式表達,即是:

E = nhν

波耳採用這個的觀念,做出假定:原子的能量並非任意的,而是量子化的;因此,電子
亦只能存在於使原子維持在這些特定能量的特定組態。原子的能態分佈也滿足蒲朗克的
公式,即:

E =nhf

(註:此處之原子能量 E 是取絕對值,故恆正。事實上原子能量為負值。)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此處的 f 本身也可能是 n 的函數,隨 n 而變,因此 E 和 n 未必
是正比關係。

在古典觀念中,光,也就是電磁波,是因為電荷的加速度運動而散射。波耳揚棄了這個
理論;他認為:原子發射出的光波,是源自原子從高能組態降至低能組態時,所釋放出
的能量;當原子處於那些量子化的特定能態時,是不會發出電磁波的。此一概念將深刻
影響波耳對於雷得堡公式的闡釋,將在之後介紹。

波耳尚須解決一個問題:頻率 f 究竟是什麼的頻率?此處,他的處理方式卻參照了電磁
波的古典觀念:根據行星狀原子模型,電子繞行原子核行圓周運動--也就是個週期性的
加速度運動。波耳相信這個圓周運動的週期與他需找到的特徵頻率f密切相關。他採用的
頻率是「電子繞行原子核的公轉頻率的一半」。

顯而易見地,此一步驟相當難以令人信服:採用電子的公轉頻率尚是個可以接受的假定,
但為什麼是一半,而不是其他的比值呢?在1913年的論文當中,波耳花了相當的篇幅來
說明為何使用二分之一這個比值。筆者將在稍後說明這個問題,先將波耳剩餘的推導過
程敘述完畢。

行星系統可說是古典力學之濫觴,有數百年的研究歷史。而重力和電力又依循同樣的平
方反比定律,公式的形式根本完全相同。因此,剩餘的部份僅需引用前人的推導成果,
再加以類比即可,相當簡單。筆者在此不詳述推導過程而僅大略列出古典力學中行星系
統的計算結果:

符號標示:v 是電子繞行原子核的公轉速度,r 是電子和原子核的距離,e 是電子(以
及質子)帶電量,m 為電子質量,E 為此系統的總能量(由於相較之下重力非常小,故
只需考慮電磁能),ε0 為真空中電容率(電磁學某常數)。

f = (1/2)(v/2πr) = v/4πr

E = (1/2)(e^2/4πεr) i.e. r = e^2/8πεE

E = mv^2/2 i.e. v = √(2E/m)

(m為電子質量)

綜合以上三式,得到:

f = (2ε/e^2)√(2/m)E^1.5

再配合波耳之假設:

E = nhf = nh(2ε/e^2)√(2/m)E^1.5

整理後得到:

E = [me^4/(8ε^2.h^2)](1/n^2) = 2.179*10^-18/n^2 J

r = (εh^2/πme^2)n^2 = 5.29*10^-11 m

這即是波耳模型的結果:原子能量與原子半徑(也就是電子和原子核的距離)。這結果
相當重要,因為它們完全由已知常數構成,而這兩個數值又能被當時能進行的其他實驗
檢驗之:這代表波耳模型能夠「由原有的科學知識延伸至新的知識」,超越了「憑實驗
數據湊答案」的粗淺層次。實驗證實,波耳的計算結果是正確的,因而確立了波耳模型
在近代物理史上的地位。



爭議的假定

現在回到那令人困惑的「一半」假設。事實上,此一結果是波耳的後見之明,目地是為
了讓波耳模型導出的原子能量 E 符合之前雷得堡公式的結果。演繹過程如下:

倘使 f 不是電子公轉頻率的一半,而是其他數值,則 f 和 E 的關係將更動為:

f = x.(2ε/e^2)√(2/m)E^1.5

x為某個比例常數。

那麼,原子能量將為:

E = [(1/x^2)me^4/(8ε^2.h^2)](1/n^2)

波耳對原子光譜提出兩個想定:

一、原子發射出的光波,是源自原子從高能組態降至低能組態時,所釋放出的能量。
二、根據蒲朗克的理論,這些光波的能量正比於其頻率。

因此:

E_1 - E_2 = hν = hc/λ

引用雷得堡公式:

1/λ = R(1/(n_1)^2 - 1/(n_2)^2)

合併可得:

E_1 - E_2 = hcR(1/(n_1)^2 - 1/(n_2)^2)

在波耳模型中,E和n^2成反比。顯而易見地,雷得堡公式中,含有n_1的項和n_2的項,
其實是兩個不同能態的原子能量。此一類比也印證了波耳的第一個假定:原子發射出的
光波,是源自原子從高能組態降至低能組態時,所釋放出的能量。

將此一結果和加上x這個比例常數後的E表達式做對照,可以得到:

(1/x^2)me^4/(8ε^2.h^2) = hcR

整理後得到:

R = (me^4/8ε^2h^3c)(1/x^2)

實驗得到的雷得堡常數 R 是 109677.58cm-1;而若將 x 設為1,根據已知常數數值算
出的等號右側的數值,是109737.315cm-1 --和前者的差距只有萬分之五!並且,這個
差距在隔年即被輕易的以「約化質量(Reduced mass)」法修正;也就是說,雷得堡常
數的實驗結果顯示,x 必須恰好是1。

於是,此一爭議的假定有了解釋。然而,這個解釋是建立在實驗數據上的。事實上波耳
並不能以此作為「解釋」--這僅僅也是「憑實驗數據湊答案」罷了。至此,波耳模型尚
存在一個問題:我們依然無法純粹從理論推得雷得堡公式中的雷得堡常數 R;即是說,
對於原子模型,我們仍然沒有全盤理解究竟是何種機制在操縱這「量子化」的能量分佈,
以及由此而產生的不連續光譜。

註:以上兩個章節是參照波耳當年論文的列式而寫出。然而,當年物理學界的慣用符號
與今日大不相同;此外,原論文採用CGS單位,導致部份公式之寫法與台灣慣用之MKS單
位不同。因此,筆者已將大部分公式轉換成台灣讀者熟悉的形式。



重新詮釋角動量

為了徹底解決這個爭議,波耳大膽的提出闡釋:他引入了電子的角動量來解釋這個問題,
並推導出一個可能比波耳模型本身更重要的理論:角動量亦是量子化的。

簡略的推導如下:

根據行星模型,電子角動量 L、原子能量 E、以及電子繞行頻率 2f 之間的關係式如下:

πL = E/2f

註,此一關係完全由古典力學之行星理論推出,無涉任何新假設,有興趣的讀者可自行
推導。

根據波耳對於原子基礎頻率的假設:

E = nhf

合併兩式:

πL = nh/2

稍做整理:

L = n(h/2π) = n.h_bar

此一極為簡潔的關係式,即是角動量量子化的結果。

波耳在推導過程最末寫下:

如果我們藉此推定,一個安定的電子運行軌跡必須是圓周運動,那麼第五頁(筆者註:
即是說原子能量 E 與半徑 r 之相關推導)的計算結果將能以很簡單的方式表達:處於
安定狀態的電子,其繞行原子核的角動量必定是某個恆定常數的整數倍,且與原子的電
荷或原子核均無關。

這樣的詮釋不可不謂大膽;說得難聽點,其實相當語焉不詳。為了解決既存的疑雲而引
入了角動量量子化這個更加天馬行空的假說,波耳模型在初期因此而飽受抨擊。當時,
他的導師拉塞福,與同樣享有盛名薛汀格(Erwin Schrödinger)均曾質疑過此一模型。

--

http://caseypie-bard.blogspot.com/

--
※ 發信站: 批踢踢兔(ptt2.cc)
◆ From: 128.146.35.245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71.79.234.205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