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篇氫原子光譜波耳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氫原子光譜波耳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caseypie (吟遊詩人)標題由波耳氫原子模型談量子力學的建立(1)時間Thu Jun 3...
氫原子光譜波耳 在 PanSci 泛科學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11 00:51:50
準備要頒發 2019 年的諾貝獎啦!在那之前,讓我們先來聽聽一個諾貝爾幕後的小故事,這個故事是關於一對好朋友之間意見不合卻始終維繫著友情的一段歷史。 - 故事呢,得從 1922 年開始說起,那一年,愛因斯坦跟波耳同時領了諾貝爾物理獎。 波耳正是那一年的得主,而愛因斯坦則是補領了前一年的獎項。 - 波...
※ [本文轉錄自 caseypie 信箱]
作者: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標題: [心得] 由波耳氫原子模型談量子力學的建立(1)
時間: Thu Jun 3 09:52:11 2010
作者: caseypie (遺世獨立) 看板: Tymora
標題: [心得] 由波耳氫原子模型談量子力學的建立(1)
時間: Sat May 15 03:44:52 2010
原文刊載於科學月刊2010年四月號
-------------------------------------------------------------------------
引言
十九、二十世紀之交,由蒲朗克以「能量不連續」解決了困擾科學界已久的黑體輻射問
題開始,自然科學界進行著一次重大的世界觀重新建立的歷程。眾多前所未見的想法與
新型實驗技術相互激盪、質疑、驗證,將科學觀測的觸角延伸到了被稱為「微觀
(microscope)」的新領域。令眾人大為驚訝的,是此領域所遵循的科學法則,竟與當
時熟稔已有三百年之久、自牛頓三大定律出發的「宏觀(macroscope)」世界的科學定
律大相逕庭。秉持著科學界一貫的實證精神,諸多鐵證如山的實驗結果推動科學家們大
幅更動了對這個世界的觀點。而由這些觀點出發所建立的新科學,便是量子力學
(quantum mechanics)。
本文由這個時代最經典的理論之一—波耳的氫原子模型(Bohr model)著手,說明科學
家如何在舊理論不堪使用,而新理論又僅僅萌芽之時,努力的發展出一套完備的物理學
說。今日,此一模型在高中與大學的物理和化學課程中被廣泛教授,然而卻很少有人提
及其背後的歷史。教科書中的描述往往過於簡潔果斷,但是,其真實的發展經歷卻是曲
折離奇,充斥含糊的假定與不真切的學說。在經歷這樣一段混沌不明的時期後,物理學
家們才發展出了今日的量子力學--我們在課堂上教授與學習的科學典範。
不連續的原子光譜
1855年,瑞士數學家巴耳麥(Johann Jakob Balmer)觀察裝有氫氣的低壓放電管所發射
出的光譜,在可見光範圍內發現四條較為明顯的光譜線。巴耳麥在屢次計算後,發現這
些光譜線的波長和一系列的整數有關系,公式如下:
λ = B(m^2/(m^2 - 2^2))
λ為光譜線的波長,m為3、4、5、6四個正整數,B為巴耳麥根據實驗數據算出的常數。
稍後,瑞典物理學家雷德堡(Johannes Robert Rydberg)將巴耳麥的公式擴展到可見光
以外的光譜線,給出了更加一般化的公式:
1/λ = R(1/(n_1)^2 - 1/(n_2)^2)
n_1和n_2是任兩個正整數。
雷德堡公式的結果能夠圓滿當時觀測到的氫原子光譜。然而,此一公式僅止於現象的描
述,並未提出此一光譜線背後的成因。在當時,氫原子不連續光譜是自然科學界的未解
之謎。
此一謎團到了蒲朗克於1899年提出「能量不連續」的概念之後才出現解決的契機。然而
又拖遲了數年,直到1913年,當人們經由諸多實驗,對於原子的結構和蒲朗克的新概念
都有更進一步的理解後,才由波耳(Niels Bohr)提出一個尚足以服人的原子模型,來
解釋雷德堡公式描述的氫原子光譜。
波耳
波耳是丹麥人,生於哥本哈根,1911年於哥本哈根大學取得物理博士學位後前往拉塞福
於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實驗室進行短期研究。波耳的導師是拉塞福(Ernest
Rutherford),於1911年以α粒子散射實驗確定「原子質量集中於原子核」,並以此結
果提出行星狀原子模型:原子的結構和太陽系這類的行星系相似,電子如同行星一般繞
行相當於恆星地位的原子核。
從1912年起,波耳開始試圖以拉塞福的行星狀原子模型為基礎,再引入當時甚為新鮮的
量子概念,以提出一個圓滿解釋氫原子光譜的理論。此研究到了1913年有了成果:該年,
世界最老牌科學雜誌之一的「哲學雜誌(Philosophical Magazine,創於1798年)」刊
出了三篇波耳關於氫原子光譜的論文。這些論文組建了之後被稱為「波耳模型」的原子
結構理論。
以下,筆者將根據波耳當時的論文,說明波耳建構這個模型的演繹程序。需先提醒的是:
此一程序與絕大多數今日教科書關於此的著墨都大不相同。對物理略有認識的讀者可以
很容易發現:波耳的推導此在今日看來過於繁複、繞了許多遠路,甚至其根本假設就有
極大問題,令人頗有墜入五里雲霧之感。然而,這正是新科學萌發之時的真實形貌!
--
http://caseypie-bard.blogspot.com/
--
※ 發信站: 批踢踢兔(ptt2.cc)
◆ From: 128.146.35.245
--
http://caseypie-bard.blogspot.co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71.79.23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