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民族誌寫作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民族誌寫作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民族誌寫作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百工裡的人類學家,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跨世代女「人」交流|May/劉雨涵講座回顧】 「我好像是一個社會的革命者。」 Mayfit創辦人劉雨涵、知名健身網紅在【跨世代女「人」交流】講座中這樣提到。曾經,作為台大人類學的學生May卻覺得人類學好遙遠,文本中觀察的異文化都看似脫離我們的生活。但隨著浸潤修習不同的課程,May開始感覺到文化...
民族誌寫作 在 May Liu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02 02:13:56
大二時的我曾經是個很困惑的女孩,總是面對牆壁閉目養神,懷疑自己為什麼要來人類系....直到上了林瑋嬪教授的民族誌寫作課,我才漸漸找到學術與日常銜接的管道,從此人類學的思維注入於我的血液中💪🏻 . 當我在成為網紅的路上「迷失」時,老師也鼓勵我去思考科技如何改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們如何連結在一起,又如...
民族誌寫作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跨世代女「人」交流|May/劉雨涵講座回顧】
「我好像是一個社會的革命者。」
Mayfit創辦人劉雨涵、知名健身網紅在【跨世代女「人」交流】講座中這樣提到。曾經,作為台大人類學的學生May卻覺得人類學好遙遠,文本中觀察的異文化都看似脫離我們的生活。但隨著浸潤修習不同的課程,May開始感覺到文化的範疇十分廣泛。尤其在「民族誌寫作」課堂後,May在大二就開始運用自己和外籍生的相熟,觀察他們不同的生活風格,並加入到自己的寫作之中。在那一刻開始,May意識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人類學,人類學其實就在自己身邊。
在成為健身kol前,May的家庭也抱持較為保守的態度,認為女性讀到高學歷反而可能變成結婚生子的阻礙。高中和大學生活的巨大落差,加上科系中沒有人分享對健身的熱情,May曾經感到無比孤單,只能透過ig作為一個自我展現的小舞台,連結更廣泛的社群。
原本只是藉由社群網路尋找志同道合的傾訴對象,May在畢業後也考慮過接手家業,抑或出國進修研究所,在遠赴柬埔寨實習後,意識到製造業無法發揮原本的熱情,才回頭成為全職創作者。
所以,May創作的根基從來就不是金錢,甚至一開始有廠商合作時都十分抗拒,擔心粉絲的眼光和內容的變質,但吸收《第四消費時代》書中所謂「當物質已經過度豐饒,大眾反而需要一個代表性的人物,形塑購物模式」,May發現這其實是一個共享經濟的形式,將我們的物質進行重新的分配。
同理,當自己出於一顆分享的熱誠之心,業配其實也是一種分享。昭示著所以現在的消費思維已經和過往有很大的不同。
【在社群經營中尋找社群歸屬感】
「instagram改變了我的人生」
IG平台上的形象展演,搭配上指導教授建議下開始的1990年代的網路社群研究,May發現——網紅打破了傳統上對下的資訊傳播,甚至沒有任何的門檻,透過一段照片、影片,可以影響到大量受眾,甚至爭取和其他大平台平等洽談合作的機會。
同時,may也不諱言,Ig符合行動裝置的設計,也使虛擬的社群交往無孔不入的侵入我們的生活。
在幾乎無所不在的行動裝置下,ig的舞台又有更多的展演空間,濾鏡的內建、相似的風格等,這個社群已然脫離以往奠基於親友的連結方式,儘管帶來無遠弗屆的影響,但九宮格下的自己也開始變得模糊。
每個人畢竟都會有對自己不自信,或者因為他人的言論而質疑自己的時段。但May在對自我身分的不斷摸索中,學會藉由回到身體,單純健身、調整飲食,感覺自己在過程中的快樂,學會與現在的自己對話共存。
在過程中,May也不斷思考什麼是女性的新身份,並希望可以引領更多女性勇敢展現自己。
正如百工裡的人類學家不斷自問「人類學家還可以是什麼?」,May也不斷思考「網紅還可以做到什麼?」,思考哪些東西是自己應該捍衛的堅持?
只有自己才最了解自己的研究對象和深耕領域,遑論面對的是你自己的身體和價值。
所以,當別人用自身的框架和理解質疑時,也不妨用自身的框架回應對方。
【探詢女性新的身份認同】
「如果自己不覺得自己值得這份美麗和自信,即使是單一標準的美,都會被流言蜚語輕易擊潰。」
Ig起源於歐美,所以不少人會追求健身的美麗;但台灣女性比起地域差異,更像是時態的變遷。
隨著時間的變化,我們審美也會逐漸改變。美到底是什麼樣子?東西方和時代都會不一樣,但沒有一個特定的模樣是不得不去追求的。
對May而言,美不一定單純是外在,而該要對其所展現的美抱有自信,並進而去認可自己。
獲取證照、展現出讓人瞠目結舌的表現(引體向上、肌肉量等等),May認為將外界的酸言酸語轉化為女力前進的動力,並在領域中成為佼佼者,可以更有力量的抵抗外界的攻擊!
因為跟外界的互動,並非去服膺外界的主流,更重要的是照顧在生活在社會中的自己、保守本心。
【人類學讓May回到自己】
在我們的線上展覽中,May寫下「透過補足身體所需營養,照顧好自己的身心靈。」、「 享受美味的食物,讓生活充滿愉悅與幸福感」。
人類學帶給May的是在外界的追求下,焦慮和不安都能以同理、關懷的視野,思考如何多感受自己的身體,以人為本去關切自己。
May讓我們看到,儘管網路的比較讓人動搖,擁有打磨過的信心和堅定的內心,反而可以藉由網路打破距離的藩籬,成為影響力者。
藉由革命的過程,去影響到別人。
【展覽持續開放中】展出現代女人的模樣|跨世代女「人」線上互動展
線上互動展覽:https://padlet.com/r09325002/anthrodo
民族誌寫作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夏季企劃|跨世代女「人」交流|講者介紹】
你今天點進 #Padlet展間 了嗎?
看完了昨天 MayFit的介紹,是不是也和小編一樣好奇私底下的他是怎樣的呢?
今天就帶著大家一起從 #實習生 的視角重新認識這位充滿魅力的健身部落客吧!
#記得要看看文末資訊欄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脫下網路紅人的身份,
與May的初次見面就像是和一位親切的朋友聊天,
在對話的一來一往中也發現,
原來他與我們一樣都只是二十世代的年輕女孩,
也會有懷疑自己、不確定的時刻,
只不過在他的羞澀背後,
更多的是對自己夢想的熱愛與堅持。
May笑著跟我們說,「我曾經想過要轉系呢」
但大二那年,一堂民族誌寫作的課改變了他對人類學的認知,也點燃May對人類學的熱忱——「原來,人類學談的不只是與我們很遙遠的族群,它其實就是我們的生活、就在自己的身邊」。
帶著這份對人類學的好奇與興趣,
May重新用不同的視野解讀自己在網路上的身份,
使他能夠走出迷失自我的無限迴圈中。
「我只是幸運而已啦!」雖然他謙虛地這樣說,
但我們都知道這份幸運的基礎來自於堅定的努力與自律。
如果,你也與我們一樣,好奇May怎麼運用在人類系中學到的知識,那麼今年夏天絕對不能錯過「跨世代女『人』」中精彩的線上展覽與講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ay 劉雨涵(健身部落客、網紅、Youtuber)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畢業
▫️May U fit創辦人
▫️現職健身網紅、41萬追蹤Youtuber
▫️健身食譜書專家,曾出版「May力體態!增肌減脂全攻略:健身一碗料理╳燃脂徒手運動」、「一碗搞定!增肌減脂健身餐:人氣健身女孩May的50道高蛋白、高纖料理,餐餐簡單、美味、吃得飽還能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follow他了嗎?
📎IG
https://www.instagram.com/may8572fit/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xGeKqFaKqpzkuFNGCFjcuA
📎blog
https://www.mayyoufit.com/pages/article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百工誠摯邀請您與我們一起 #先加入展覽再聽演講
#線上活動開放全世界讀者加入 #機會難得 #呼朋引伴來參加
【展覽資訊】展出現代女人的模樣|跨世代女「人」線上互動展
🌟線上互動展覽:https://padlet.com/r09325002/anthrodo
【講座資訊】跨世代女「人」交流系列講座
📍廖雲章・獨立評論在天下總監・9/3(五) 19:00-21:00
📍劉雨涵May・健身頻道May fit創辦人・9/5(日) 13:00-15:00
📍林宛瑩・奧沃市場顧問創辦人・9/8(三) 19:00-21:00
🌟報名資訊放置於展覽內
🌟講座採用webex視訊軟體進行線上講座
🌟搶先看百工粉專,不錯漏任何資訊
#歡迎大家按讚分享留言
民族誌寫作 在 巷仔口社會學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巷仔口社會學」的新書來囉!!《巷仔口社會學3:如果贏者全拿,我們還剩下什麼?》是「巷仔口社會學」時隔兩年再度優選站內好文集結成冊,兩年前的《巷仔口2》以「性別」作為選文主題,本次新書,則是以在臺灣極富研究活力的「經濟社會學」作為主題。
經濟社會學,顧名思義,是以社會學的視角,分析與解釋人類的經濟行為或經濟現象。與新古典經濟學不同的是,經濟社會學並不預設「自利」是人類經濟行為的主要動機,而是強調經濟行為是「鑲嵌」在社會環境之中,受到制度、文化、網絡關係的影響。也因此,經濟社會學也不像經濟學一樣,將人視為「原子」般的存在、獨立地進行「理性選擇」,經濟社會學強調人生活在「社會」之中,人們的行為與選擇,會受到其他個人與團體的影響。最後,經濟社會學也不認為「市場」或「經濟部門」是自成一格、獨立運作的系統,經濟社會學將「市場」視為財貨分配的社會機制之一,與社會中的其他部門相互作用;而且,經濟社會學家也發現,在世界各地不同的經濟模式中,儘管有像英美這樣強調「自由競爭」的經濟模式,也有類似德國或日本這樣,強調廠商信譽、廠商間的合作關係、以及勞資雙方協商關係的經濟模式,換句話說,經濟社會學者並不會認為「效率」是「自由市場」的專利。
在經濟社會學的視角之下,能夠讓我們看見怎樣的一個不同於經濟學解釋的世界呢?在《巷仔口3》中,每一篇文章都與台灣社會息息相關,但是研究範圍橫跨了不同產業,從汽車業、半導體業、醫藥業、到金融業;在方法與題材上也非常多樣,有民族誌寫作、有歷史研究、有理論概念的引介、也有統計數據的分析。本書的主編,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的潘美玲老師,與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的王宏仁老師,為本書撰寫了精彩的引介序言,如果你還想多了解經濟社會學到底是什麼、想進一步挖掘《巷仔口3》的更多內容,請不要錯過這篇非常精彩的主編序言!
買書這裡請(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0505
目錄
▎第一篇 市場不只一種可能
台灣黑狗兄的未來:如何讓中小企業成為隱形冠軍?(鄭志鵬)
不同顏色的供應鏈:透過社會價值來創造產業升級(潘美玲)
中國大推進式發展半導體產業可行嗎?(吳介民)
誰的公司、為誰治理?社會學怎麼看公司治理(鄭力軒)
市場是展演,是社會─技術的組裝物(王驥懋)
社會科技系統中的想像與合理性(楊智元)
台灣的汽車安全應該回歸什麼樣的市場機制?(劉清耿)
▎第二篇 借貸人生
簡介「金融化」的故事及其測量(夏傳位)
從市場工具到社會空間:台灣證券營業廳的轉變(陳宇翔)
社會金融是什麼?以及如何可能?(吳宗昇)
欠債與還債:債務的社會學世界(吳宗昇)
債務與不平等的社會學(翁志遠)
能體會幾分街友漂泊?寫在流浪生活體驗營後(黃克先)
▎第三篇 好工作與壞工作
好工作不見了嗎?從工作機會變遷談青年就業困境(張宜君)
證照對謀職或加薪有利嗎?(林大森)
當社會學遇見管理學:一個小主管的經驗談(李香潔)
台商如何想像越南女性勞工?偷竊、搞破壞、集體昏倒(王宏仁)
竹科園區零工會的奇蹟背後:個別化的勞資關係(林倩如)
新年到,揮別「招裁禁飽,薪餉四成」的人生?(邱毓斌)
▎第四篇 消費萬萬歲
戴上「現代」:日本及台灣草帽的誕生與流行(苗延威)
都市的大型慶典:狂歡解放?財團宰制?(董建宏)
巨型活動進化史:由民族主義到資本主義的兩種都市競技場(蘇碩斌)
「砍掉重練」的世界觀:你想線性累積?或是循環重生?(蘇碩斌)
消費如何改變社會?從兩個消費者組織的故事談起(萬尹亮)
▎第五篇 真實烏托邦
市場中的擴散?社會學的觀點(鄭力軒)
從黑手變頭家到隱形冠軍:台灣中小企業的產業升級與技術創新(1996-2011)(謝斐宇)
巷仔口的中藥房:醫藥專業鬥爭與中藥房的降格(安勤之)
建構台灣茶:喝茶如何成為台灣的日常生活文化?(陳宇翔)
禮物經濟與公民社會:台灣的捐款文化(田畠真弓)
作環保的社會想像與實踐:社區、經濟與環境(郭瑞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