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民族婦產科門診時間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民族婦產科門診時間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民族婦產科門診時間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桃園市府採取精準、有序、友善方式,持續推動桃園疫苗施打計畫。根據統計,桃園75歲以上長者共10萬1,914人,目前累計接種7萬2,026人,另加上不在籍長者接種2,954人,合計 #75歲以上長者的疫苗覆蓋率達到71.5%。我想,這也顯示民眾的防疫意識增加,對疫苗安全性的信心也大幅提升。 桃園明天...
民族婦產科門診時間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桃園市府採取精準、有序、友善方式,持續推動桃園疫苗施打計畫。根據統計,桃園75歲以上長者共10萬1,914人,目前累計接種7萬2,026人,另加上不在籍長者接種2,954人,合計 #75歲以上長者的疫苗覆蓋率達到71.5%。我想,這也顯示民眾的防疫意識增加,對疫苗安全性的信心也大幅提升。
桃園明天起一連三天(7月6日至7月8日),接續開放 #70歲至72歲長者(60歲至62歲原住民族長者)接種疫苗,同時,社區接種站增加八德永豐高中、平鎮東安國中2站,總計共31站。我們1天施打1個年齡層,服務時間為上午7點30分至上午11點30分;也開放73歲以上尚未接種疫苗的在籍長者,持疫苗接種單、身分證及健保卡至社區接種站補接種。
桃園在上週進行 #73歲至78歲長者疫苗接種,7月2日至7月4日已完成接種4萬3,995劑,#整體施打率為69.1%;另完成984位不在籍長者接種、425位79歲以上長者補接種,代表許多長者還是踴躍地施打疫苗。
我們也將在7月9日、下週7月13日,以孕婦專案方式在桃園巨蛋體育館站開設 #孕婦疫苗施打時段,感謝桃園榮民總醫院團隊協助執行施打莫德納疫苗,每天開放800人,兩天總計1,600人。桃園共有18家合作醫院及婦產科開設孕婦疫苗門診,孕媽們也可以透過診所系統掛號,自行前往施打疫苗。
施打COVID-19疫苗,有助於減少重症,我們也會全力爭取第一線高風險人員擴大接種疫苗,並持續進行疫苗專案施打計畫,包括幼教人員、市場攤商、貨運司機、市區公車司機等,希望努力提高疫苗覆蓋率,有效截斷病毒在社區的傳播鏈。
民族婦產科門診時間 在 蕪菁雜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阿中部長這段時間,是照三餐給各種明槍暗箭所伺候。搞事的人的動機,當然是想趁著疫情延燒之際,好好撈一把政治資本。但他們如此惡毒對待阿中部長,我認為有更深層的原因。
追根究柢,陳時中所代表的價值,與國民黨外來政權,與新政治勢力的投機風氣,是格格不入的。
這裡簡單側寫一下阿中部長這個人。可能寫得不好,請大家莫怪。
阿中部長的父親陳棋炎教授,任教台大法律系(輩份比翁岳生還高),是台灣民法學的權威。岳家是高雄望族苓雅寮孫家,省轄市時期曾經出過兩位市議長,一位是孫土池,另一位就是阿中部長的岳祖父孫媽諒。
阿中部長的血統出身,是不折不扣的本土菁英。台灣民族發明的歷史不久,談不上有所謂的貴族階級,但如果真的有,大概就是阿中部長這類人。阿中部長曾經寫文章紀念他的父親,說父親對時間和工作進度的觀念非常嚴格,衣著一定得體光鮮,但是疏於錢財,社交和公益場合包禮數的時候更絕不吝嗇。這種作派,確實很接近在歐洲小說裡面讀到的貴族階級。
上面好像是在鼓吹血統論。我必須強調,出身好的也有粗鄙無能的人,而出身低的也有鶴立雞群的人。但阿中部長本人,確實也稱得上是土豪凝結核性格濃厚的本土菁英。阿中部長曾說過,他的爸爸是「出世」,一輩子埋首書堆做學問教學生;但他本人是「入世」,參與各類社會運動、領導同業組織,急公好義不落人後。
擔任牙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的這個經歷,對阿中部長至關重要。因為這個位置必須對內分配利益、凝聚共識、訂定規則,對外則爭取利益、與其他有利害關係的職業團體折衝尊俎。醫界的人都知道,台灣的牙醫界團結非常,不是個好相與的對手。會有這樣的評價,阿中部長有一定的功勞。
這個位置是很考驗一個人的「政治德性」與「造法能力」的。
「政治德性」最大的考驗,在於如何說服一個共同體,去接受一個當下並不受歡迎,但有益於共同體未來發展的改變。在1994年,阿中部長率領牙醫界,率先響應「健保總額制」,就是對其政治德性的考驗。我相信這裡很多人,尤其是醫界的朋友,一聽到總額制就倒彈;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如果沒有總額制,無限膨脹的全民健保早就垮台一鞠躬了。牙醫師絕非照單全收的傻瓜,而阿中部長怎麼樣對內透過利益的分配、道德的說服,對外爭取牙醫界的利益、參與健保規則的制訂,去推動總額制,這正是他的政治德性的雛形。
「造法能力」是個很抽象的概念。概略來說,就是面對不斷變動的外在環境,去發掘問題、訂定規則、推動改革、承擔風險。總之不能頭埋在沙裡裝作沒看到問題,而是要正面面對並且可長可久地解決問題。如果說有什麼例子可以說明阿中部長的「造法能力」的話,大概是他在三十年前,警覺到當時在台灣還是新問題的愛滋病;他首先推動愛滋病患者牙科門診,並以此為基礎,建立了整個台灣牙醫界的感染控制制度。在武漢肺炎肆虐的當下,牙醫師們面對滿天跑的飛沫,能夠大致避免感染風險,阿中部長過去推動的政策居功厥偉。
(我不是牙醫界裡面的人,看事情不可能比局內人更真確,只能捕風捉影而已。對於一個政治人物,每個人都可能有不同的評價。大家就看一看笑一笑吧!另外,這篇文章裡面有些terminology,跟一位非主流歷史學家的學說有關,但我也不敢說我用得很精準。『德性』和道德不完全一樣;而『造法能力』是非常抽象的一個概念,我已經盡我所能但還是詞不達意。)
都說「疾風知勁草」。臨危受命指揮武漢肺炎防疫,才是最能展現阿中部長的政治德性的場合。我們看到阿中部長背後站的那些人,有的是地位崇高的台大教授,有的是日進斗金的開業名醫,有的是年輕的天才學霸,有的是老練深沉的資深官僚,更少不了要平行指揮各縣市的百里諸侯;如果沒有足夠高的人品,是無法把這個異質性的共同體統合起來打仗的。而面對到每天照三餐惡毒問候的政治對手,如果沒有足夠高的眼界,很容易就會被情緒帶跑而陷入泥豬打架的陷阱,最後出現差錯。
但是政治德性高,絕不代表人人喜歡、人人愛戴。相反地,這樣的人,必定會像孔子所說的:「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也因此,外來政權的國民黨,與投機性格濃厚的新政治團體,勢必要仇恨阿中部長。因為阿中部長的存在本身,對他們的價值觀就是一種否定。
國民黨的一個核心價值觀,就是菁英階級一定是外來政權所獨佔的。本土族群不可以有菁英,只能有那種其實被外來政權給吃得死死的那種地方派系;更加不可以有能夠居廟堂之上、以本土立場做獨立思考、進而兼善天下的那種本土菁英。但是阿中部長就是這種本土菁英,這種人,在國民黨外來政權的眼裡,是一根欲除之而後快的釘子。如果外來政權還能再搞一次二二八,我看阿中部長這種人,恐怕要在清鄉名單中名列前茅。
而近年冒出來的那些投機性格濃厚的新政治團體,阿中部長就成了他們的對照組。他雖然入世,但對高名厚利其實總是表現得淡淡然,卻又以鐵人般的意志力、穩定而滴水不漏的性格,在衛福部長與指揮中心的位置上做出巨大貢獻、得到崇高聲望。而那些號稱「戰神」、高學歷高智商,熱衷投機短期政治利益,但是意志力與性格穩定度又不夠強韌,保不住他們得到的政治資產。兩種人相比之下,一個在天一個在地,後者當然要恨前者入骨了。
題外話,阿中部長的學歷真的不顯赫,也就北醫牙科大學部畢業,連台大都不是。而診所開業醫的職歷,更是那些學術象牙塔裡面的教授所瞧不起的(似乎走日式醫學教育體系的人,都會有這種象牙塔裡瞧不起塔外的現象。《白色巨塔》裡浪速大學醫學部的大教授們,個個都拿了財前又一的錢,但又打心底瞧不起這個滿嘴關西腔、庸俗不堪的婦產科開業醫)。再者,阿中部長是個純正的老台北,是跨世代的台北人都能夠認可的那種老台北仕紳;不是外地來到台北登龍門的打工仔。
我完全可以理解那種不平衡的心理:高學歷的社會邊緣人,瞧不起低學歷的社會賢達;象牙塔裡的知識份子,瞧不起象牙塔外的社會領袖;一直想要擺出「台北架子」的外地人,嫉妒那種天生就是台北仕紳氣質的人。
我自己就不是台北人,我也絕不認為出身外地、來台北打拼,有什麼好可恥的。我更不認為,那些真正有台北仕紳氣度的本土菁英,會有什麼地域歧視的心態。我認為,真正的台北仕紳氣度是健康的;不健康的,是那種一直想要擺出優越的「台北架子」的自卑轉自大的心態、憑著學歷文憑而非真才實學去論斷人的象牙塔心態、還有那種滿鼻子哼哼瞧不起人的破落外來政權貴族心態。
也無怪乎那位智商150以上的傢伙,要如此恨阿中部長入骨了。
(圖片來源:中央社)
民族婦產科門診時間 在 陳鈺萍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科技部 105年性別與科技研究計畫聯合成果討論會】
會議時間:2016年4月22日 (星期五)
會議地點:高雄師範大學 行政大樓六樓、十樓會議室
報名網址:https://goo.gl/SkH6Gm
會議議程:http://goo.gl/5qe801
當日上午特別安排「性別化創新與科技研究工作坊」,邀請專家演講科技研究內的性別創新觀點,歡迎對「性別與科技」有興趣的研究人員蒞臨參加。
====================
賽伯格哺乳母親的自由:當代母職的生物醫療化
許世賓婦產科診所 陳鈺萍醫師
太多關於「母乳哺育很辛苦」的抱怨,母乳哺育真的是「天生自然」的嗎?很多媽媽這麼問。
Dorothy Smith創建了建制民族誌,她相信所有的知識都是鑲嵌在特定社會位置的,承認並勇於否思,因自身位置而形成的觀看(認識世界的方式)是解構知識權力的起點。從經驗出發,研究者可以跳脫既有理論分類概念的侷限,而貼近生活經驗,把「人」帶回知識生產的中心,更重要的是作者必須先自我揭露自身的社會位置,研究才有「溫度」,故事就能「招喚」其他同樣受苦的人接續分享,進而建立婦女運動所期望的姐妹情誼。
這十幾年與母乳哺育息息相關的生活,其實就是我最大的研究田野,在不同身分間轉換,從不同的視野看母乳哺育。從婦產科住院醫師訓練,到成為一個哺乳母親,再到一個傳遞母乳哺育知識的講師與諮詢醫師,一路走來面臨許多經驗的斷裂。也一直思索著如何讓女性發揮母職的過程,找回自主與權力。過往醫療化的討論,將醫學社群視為施壓的群體,處於這樣體制內的我,自己經歷生產與哺乳時,卻也成了受壓迫的一員,被排擠到邊緣。我的研究以自身「醫師」身份的觀點出發,跳脫以往將醫學專業視為一致群體的觀點,提供從醫學社群內往外看的異質聲音,因為兼具不同的身份與經驗,與一般假設順從於醫學體制的醫師有所不同。
2003年我剛開始哺餵母乳時,大部分的人仍處於配方奶社會技術體制之中,我曾悲觀的認為這是無法改變的一種社會技術體制,「生命之初就賴著加工食品生長,會把人類的演化帶往哪個方向去?」當時的我,從沒想過在多方作用力之下,經過十多年,母乳哺育率會有現在的景況。但是讓人感到不安的,是擠乳器的普及。雖然自己在哺育第一胎時,也依賴擠乳器把母奶擠出,讓哺乳可以持續。但從自己的使用經驗,與門診遇到產婦的問題,已經開始察覺這樣的「技術物」,對母乳哺育造成的影響,可能不全然是正面的。當時不但寫了衛教單張提醒使用擠乳器的媽媽們,還投書報紙醫藥版, 希望引起更多人重視擠乳器對母乳哺育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
一次的演講分享,朋友說我提到「餵母奶是一種技術」完全顛覆了她的想法,也讓她鬆了一口氣。她說她的大嫂泌乳不足,大家都說母乳哺育是「天性」,怎麼可能奶會不夠,讓她一直自責不是一個「好媽媽」,才會無法餵飽自己的小孩。那次的分享我也跟大家說,在配方奶出現前,並不是每個媽媽都有足夠的奶餵寶寶的。
Hrdy在《母性:解開母親、嬰兒與天擇之間的歷史糾葛》(Mother Nature: A History of Mothers, Infants and Natural Selection) 中提到「我們女人並不是用甚麼人的肋骨作成的,而是多種不同演化遺留下來的綜合體,是十億年以上演化過程中留下來的成分組合,我曾靠腦內啡熬過分娩陣痛,就連這種物質也是人類與蚯蚓共有的分子形成的。」我想起以往在產科值班時,滿月大潮的夜晚,自然生產的產婦幾乎都是以破水為產兆來的。母親身體這個小宇宙裡的羊水,就跟潮汐一樣,與大自然連結著。當代醫學與科技,很多時候是干擾甚至是切斷這樣的連結的。如同Haraway在賽伯格宣言所說的,「如何跨越那些分離我們的科學讓女人緊緊相繫?」 我想,我們需要的是「性別創新」(Gendered Innovation)。 來修正科學知識,讓女人緊緊相繫,也讓人類重新取得與大自然的連結。
「性別創新」這個計畫是由史丹佛大學歷史學教授Londa Schiebinger所提出,科學研究若納入性別,會展現很不一樣的成果。Schiebinger建議我們可以從兩個方向來著手:在科學與工程界發展性別分析的實作方法,以及提供個案展現納入性別分析之後的創新成果。分析歷年來,追求性別平等的策略包括「修補女性人數」(Fix the Numbers of Women),著眼於提升女性的參與。「修補機構」(Fix the Institutions)改變研究機構中的結構,增進職場的性別平等。現在提倡「性別創新」著眼於「修補知識」(Fix the Knowledge),要激發科技研究納入性別分析。我想這是大家可以一起來努力的。
本研究從我自己哺乳的經驗出發,描述了這十多年來從一個婦產科醫師、哺乳母親,到成為母乳哺育專家的形成過程,也呈現了這之間與醫療專業人員、哺乳母親及寶寶們的互動,探索母嬰之間更自由的相處方式。這只是一個起點,從這裡出發,繼續朝著性別、科技與醫療的研究之路努力。
節錄自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母職的生物醫療化:台灣當代母乳哺育的專業知識與身體實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