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iReporter【真的假的?發現洗手防病菌的醫師,當年竟因此冒犯同業?】 3月20日,Google首頁以一名醫師示範洗手標準步驟的動畫,除在疫情全球大流行之下,響應「勤洗手」的公衛宣導外,同時也是向173年前發現洗手防病菌的匈牙利婦科醫師塞麥爾維斯(Ignaz Semmelweis)致敬。...
#MiniReporter【真的假的?發現洗手防病菌的醫師,當年竟因此冒犯同業?】 3月20日,Google首頁以一名醫師示範洗手標準步驟的動畫,除在疫情全球大流行之下,響應「勤洗手」的公衛宣導外,同時也是向173年前發現洗手防病菌的匈牙利婦科醫師塞麥爾維斯(Ignaz Semmelweis)致敬。 「勤洗手」在現今社會看來是理所當然的衛生習慣,但其實,直到19世紀,「醫師手術前要洗手」都還不是業界的基本常識!
當年,塞麥爾維斯還因倡導洗手觀念得罪有關當局,最終在精神病院裡度過餘生,直到20世紀後期才獲得平反,而這個重要的發現,在COVID-19肆虐的今日,再度獲得驗證。
#洗手清潔 觀念最早怎麼來的?
洗手與清潔這個觀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中世紀的 #猶太人。那時的猶太人有許多不成文的規定,包含睡醒要洗手、飯前要洗手、宗教儀式前要洗手等。但一直到12世紀,身兼猶太拉比與醫師的邁蒙尼德(Moses ben-Maimon)在撰寫猶太法典《密西那評述》(Mishneh Torah)時,才特別立出一個章節談清潔的重要性,並強調「洗手」是在診治病人時不可或缺的工作。
在書中,邁蒙尼德寫道:
「從騎乘的動物身上下來後,我會洗手,再去看病人。」
「永遠不要忘了,在接觸病人後,一定要洗手。」 儘管維持良好的清潔習慣,讓不少猶太人得以逃脫14世紀黑死病的魔爪,可是在複雜的民族情緒牽動下,猶太人反而被視為疾病的來源。「猶太人向井裡投毒」等的說法不斷在坊間流竄,導致重視清潔的猶太人遭到迫害與屠殺。當年邁蒙尼德提倡洗手與清潔的論述,也沒有獲得太多重視。
#醫師洗手緣起:助產士與醫師接生死亡率差異之謎
直到19世紀,醫師還是鮮少洗手或是清潔醫療用具,導致去醫院就診的病人致死率居高不下,醫院甚至被稱為「死亡之屋」。 其中,#婦產科 醫師替婦女接生的死亡率更是極高,主要導因於18世紀時產鉗的發明與使用。這項醫療器械可有效協助胎兒在產婦的產道內旋轉,讓分娩過程較順利。但侵入性的產鉗使用,間接促成當時多半在家中由助產士、接生婆接生,逐漸改變為在醫院由醫師接生,並因此造成院內群聚交互感染,增加了「產褥熱」的發生,一度讓產褥熱成為和產後大出血、流產併發症、妊娠高血壓疾病並列的產婦四大死因。
這樣的狀況,直到匈牙利婦科醫師塞麥爾維斯提出消毒做法後才有了改變。他發現,他待的維也納醫院裡,不同產房接生的死亡率有十分顯著的不同,由男性醫師接生的產房死亡率特別高,數值高達10%;另一產房由女性助產士接生的死亡率則僅有3%。 幾經觀察,塞麥爾維斯發現原因就和男性醫師上午接觸屍體有關。在19世紀的維也納,許多婦產科醫師早上要負責替屍體解剖,下午則上產台接生,過程中並沒有洗手或是替工具進行完整的清潔,這使得許多產婦因此感染產褥熱去世。
因此在1847年,成為維也納總醫院婦產科住院總醫師的塞麥爾維斯,在院內提倡醫護同仁在探視病人之前都必須仔細把手洗乾淨,同時進行消毒。這大幅減低產婦的死亡率,來到3%以下的水準,許多產婦因此走出死亡的威脅。
#重要發現不被認可,在精神病院渡餘生
針對這個發現,塞麥爾維斯首先通報給維也納的醫學會,但卻未獲得認可,甚至導致他與同事和上級之間的衝突。隨後,塞麥爾維斯只得回到老家布達佩斯執業,並繼續將他的發現以匈牙利文寫作,更發表了著作《產褥熱的死因及其防治》(Etiology, Concept and Prophylaxis of Childbed Fever),只是這些努力在當時並沒有獲得認可。1861年,他因「行為古怪」而被送至精神病院,院內慘遭衛兵毒打,不幸於4年後去世。
有關於塞麥爾維斯提倡洗手的觀念,直至19世紀後期才被醫學界重視,他也被尊稱為「母親救星」。隨後,美國的哈斯特(W.S.Halsted)於1890年發明了橡皮外科手套,才消除了外科手術中最重要的感染源頭。
但到兩次世界大戰後,醫院架構與醫療技術逐步演進,加上麻醉技術的發明下,侵入人體的手術增加,洗手、消毒到滅菌等院內感控流程才成為常規。
#洗手 #內外夾弓大立腕 #防疫 #外科手套 #感染 #病毒 #細菌 #醫療 #GoogleDoodle #接觸傳染 #WashHands ##covid_19 #報導者
民族婦產科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想念專業主持人Cherry(前Hito91.5 DJ Cherry)的聲音!快點追起來❤️
《歐吧》EP5-女人無國界(1)
Soundon/ep5:https://sndn.link/obasang/Xd9aQI
我的名字是滿枝,不是鳳凰不是雞!
「幹嘛出去找工作學東西?」
「女人在家帶孩子就好啦!」
「不要上街頭抗議拋頭露面!」
主持:何語蓉|小歐盟秘書長
與談:洪滿枝|越南籍婚姻移民、南洋台灣姐妹會理事
這些話對你來說很耳熟嗎?
從個人的行動到團體;
從婦產科的診間通譯到南洋台灣姐妹會;
從帶小孩共學到歐巴桑聯盟。
當歐巴桑遇上南洋姊妹,我們才發現原來我們的經驗如此相近😮
而在性別與婚姻移民的雙重壓迫下,
新住民姊妹們更是被迫消音的一群😥
台灣有五十多萬的新住民族群,但你是否知道這群人的故事?
同樣是下聘金,卻被人認為不是結婚而是買賣。
22年前的滿枝剛滿20歲,覺得當時政府統治下的越南沒有希望。
彼時的她對台灣的民主懷抱期待,
想著瓊瑤戲劇裡描寫的景象飛來台灣落地生根,
沒想到卻是另一場與父權文化戰鬥的開始😵
這不只是一系列認識新住民族群的的談話節目,
更是女性對抗父權文化挑戰制度的重要歷程!
想知道主持人跟小編以及後製團隊如何瞬間被圈粉嗎?
這集絕對不可錯過!!
各大平台🔍《歐吧 O-bar》,要跟你輕鬆聊聊時事與媽媽的日常!
Soundon/ep5:https://sndn.link/obasang/Xd9aQI
KKBOX:https://pse.is/3gpy5u
Spotify:https://pse.is/3gc873
Google:https://pse.is/394ccq
Apple:https://pse.is/3h9c8e
▫️
不可錯過的《歐吧 O-bar》
EP3-是媽媽也是專業策展人!
EP4-帶著小孩入職場是天方夜譚嗎?
▫️
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粉絲專頁:@LifeOBS38
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IG:@obasang_
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推特:@obasang_430
#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 #新住民 #地方媽媽 #工作中育兒 #歐吧
民族婦產科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桃園市府採取精準、有序、友善方式,持續推動桃園疫苗施打計畫。根據統計,桃園75歲以上長者共10萬1,914人,目前累計接種7萬2,026人,另加上不在籍長者接種2,954人,合計 #75歲以上長者的疫苗覆蓋率達到71.5%。我想,這也顯示民眾的防疫意識增加,對疫苗安全性的信心也大幅提升。
桃園明天起一連三天(7月6日至7月8日),接續開放 #70歲至72歲長者(60歲至62歲原住民族長者)接種疫苗,同時,社區接種站增加八德永豐高中、平鎮東安國中2站,總計共31站。我們1天施打1個年齡層,服務時間為上午7點30分至上午11點30分;也開放73歲以上尚未接種疫苗的在籍長者,持疫苗接種單、身分證及健保卡至社區接種站補接種。
桃園在上週進行 #73歲至78歲長者疫苗接種,7月2日至7月4日已完成接種4萬3,995劑,#整體施打率為69.1%;另完成984位不在籍長者接種、425位79歲以上長者補接種,代表許多長者還是踴躍地施打疫苗。
我們也將在7月9日、下週7月13日,以孕婦專案方式在桃園巨蛋體育館站開設 #孕婦疫苗施打時段,感謝桃園榮民總醫院團隊協助執行施打莫德納疫苗,每天開放800人,兩天總計1,600人。桃園共有18家合作醫院及婦產科開設孕婦疫苗門診,孕媽們也可以透過診所系統掛號,自行前往施打疫苗。
施打COVID-19疫苗,有助於減少重症,我們也會全力爭取第一線高風險人員擴大接種疫苗,並持續進行疫苗專案施打計畫,包括幼教人員、市場攤商、貨運司機、市區公車司機等,希望努力提高疫苗覆蓋率,有效截斷病毒在社區的傳播鏈。
民族婦產科 在 從小天下看大未來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人類史上爆發過各種大大小小的傳染病,新冠肺炎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但大家千萬不用擔心,只要我們從小擁有正確的 #正向防疫知識 ,絕對能找到與地球萬物和平共處的方式。
💥《#病毒不是故意的?!#認識傳染病大小事》
臺灣第一本以生態保育角度出發的防疫知識書,書中介紹了在這場後疫情時代的戰爭裡我們必備的各種知識,內容簡單到孩子一定看得懂,重要到大人小孩都絕對用得上!
☄本書三大亮點:
1⃣系統章節小故事,認識傳染病歷史好簡單!
2⃣防疫知識不說教,圖像式記憶學習好好玩!
3⃣闖關迷宮大考驗,維護生物多樣性一起來!
🔹博客來:https://bit.ly/3oEWMTI
🔹誠品:https://bit.ly/3wfsd9E
🔹momo:https://bit.ly/340PhNc
【各大醫師與教師 聯名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仇文昱(臺大住院醫師)
白映俞(外科醫師/作家)
沈雅琪(神老師)
林靜儀(婦產科醫師/作家)
陳木榮(柚子醫師 柚子小兒科診所院長)
陳志金(ICU 重症醫師)
陳俊堯(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科普文字工作者)
陳建仁(中華民國第14任副總統/流行病學家)
蒼藍鴿(醫師 Youtuber)
劉紹華(人類學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
顏俊宇(臺北榮民總醫院桃園分院小兒科主任)
顏聖紘(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