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氐的造詞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氐的造詞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氐的造詞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氐的造詞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716的網紅台灣 大器 水晶 實體展示 公益組織,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龍鳳呈祥 是中華民族吉祥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華民族對和諧幸福的追求和審美覌奌的集中表現。龍和鳳的形象是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形成的,從兩個不同的方面展現著中華文化的不同品格:龍代表著自強不息、合力奮進、剛健有為的一面;鳳代表著厚德載物、和美仁愛、靈慧福生的一面。龍和鳳出現在一個畫面,是剛柔相濟,陰陽和諧...

  • 氐的造詞 在 台灣 大器 水晶 實體展示 公益組織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10-06 13:20:35
    有 17 人按讚

    龍鳳呈祥
    是中華民族吉祥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華民族對和諧幸福的追求和審美覌奌的集中表現。龍和鳳的形象是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形成的,從兩個不同的方面展現著中華文化的不同品格:龍代表著自強不息、合力奮進、剛健有為的一面;鳳代表著厚德載物、和美仁愛、靈慧福生的一面。龍和鳳出現在一個畫面,是剛柔相濟,陰陽和諧的象徵,是理想世界的藝術展現。我們經常說自己是「龍的傳人」,其根據是伏羲和女媧是「龍祖」的說法。實際上,伏羲和女媧也是「鳳祖」,因為他們二人都姓「風」,而古代「風」和「鳳」是通用的。
    龍和鳳文化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目前發現的最早「龍紋」出土於遼寧查海前紅山文化遺址,距今約8000年;最早的「鳳紋」出土於湖南高廟文化遺址,踞今約7、800餘年;最早出土的「龍鳳紋」是在陝西寶雞北首嶺仰韶文化遺址,距今近7000年。這幾件珍貴文物證明,龍鳳文化是幾乎是同時相伴相生髮展起來的。儘管龍和鳳幾乎是同時出現在中華遠古文化中,但是在秦漢以後,由於歷史上除武則天外全是男性帝王,帝王開始比附龍,后妃開始被比附鳳,出現了龍為雄;鳳為雌的審美屬性,因而出現了「龍鳳呈祥」、「龍飛鳳舞」、「龍鳳和鳴」、「龍鳳雙全」等吉祥成語和圖案,廣泛用於宮廷文化、節慶文化、婚誓慶典之中。現代又衍生出「光彩龍鳳」、「龍鳳連理」、「金龍玉鳳」、「龍鳳百年」等名目的婚禮,使龍鳳文化更加深入人心。《龍鳳呈祥》是一出深受廣大群眾喜愛的傳統京劇,往往是春節期間的賀歲節目,是國粹京劇的經典,可研究的內容涉及到方方面面。本文只從「龍」和「鳳」的圖案造型方面,作一些初步探討。
    下面先說「龍」。龍在中國民俗文化中有三大特點:第一、它是時間的代表:龍在中國人記載年齡的十二生肖中是唯一的抽象動物,順居第五位。在中國數字文化中,屬「九五之尊」,位置神聖。第二、它是空間方位的代表,在古代中國表述天象「四靈」(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方位的二十八星宿中,青龍在東方,由角、亢、氐、房、心、尾、箕七顆星星組成。第三、在佛、道教和民俗信仰中,它是通天、地、人三界的神獸,是主管風調雨順的神靈。這點對於古代靠天吃飯的農業生產來說,等於是主管人們命運的神靈。因此「龍王廟」遍及全國各地,龍的形象廣泛出現在節慶活動之中。龍的這三大特性是怎樣形成的呢?我們一起來分析龍文化形成的歷史吧。
    「龍」文化的發展主要經過五大階段:
    第一階段:遠古時代,仿聲寓龍
    在有語無文的石器時代,人們對雨天打雷的物理現象表示敬畏,於是用形容雷聲的「隆」的聲音,表達對雷電的指認。清代學者陳澧說:「蓋天下事物之象,人目見之,則心有意,意欲達之則口有聲。意者,象乎事物而構之者也;聲者,象乎意而宣之者也。聲不能傳於異地,留於異時,於是乎書之為文字。文字者,所以為意與聲之跡也。」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文字是語言的延伸。中華民族對於「龍」的崇拜,最少有8000年以上的歷史,今日的「龍」是從語言中「隆」的聲音發展而來,是與古人對「天」的崇拜相關。「龍」的起源很神聖。中華民族大家庭56個民族中,有不同語言、不同文字,但對於「龍」的稱謂,基本上是用「隆」的發音認同的。
    第二階段:傳說階段,「龍」為人所用
    由於雷閃轉瞬即逝,因此,龍成了想像中的動物。當人類社會有了自己的領袖時,傳說的龍就為人所用了。在傳為禹和伯益所著的古書《山海經》中的雷神就是人頭龍身,黃帝命人用它的骨頭製成鼓槌,能發出雷鳴般聲音,鼓舞士氣,打敗了蚩尤。黃帝取得勝利,大治天下後,乘龍上天。在傳說年代,「龍」一會兒是雷神,它的骨頭做成供黃帝指揮作戰時手中的鼓槌;一會兒是能上天的神龍,成為功成名就後人間領袖胯下的坐騎。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是以人為本,主宰社會的是人,而不是神。
    第三階段:「龍」與經典結緣,為人所仰
    如《史記.補史記》中說:華胥氏踩了雷公的腳印而孕,生下了牛耳龍身的伏羲,伏羲畫八卦、養牲畜、駕馭天下。《左傳》中說「龍」是生活在水中的「水物」;西漢學者劉向稱它做「天龍」,是飛騰於天的神物;東漢學者王充在其所著《論衡》中說:「雷龍同類,感氣相致」,「龍聞雷聲而起,起而雲至,雲至而龍乘之。」《說文解字》說它春季升天、秋季潛淵,可以興雲布雨,澤惠萬民。
    漢代佛教傳入中國,對中華本土文化產生重要影響。佛經中有一個名叫「那迦」的神獸,長身無足,在水中稱王,在譯為中文時,把它譯為「龍」。在佛教中,龍是護法八部神祇中的第二位,龍王可以興雲布雨,有保證風調雨順的功能,受到民間歡迎。有關龍宮、龍珠的傳說進入中國文學,使得龍文化豐富多彩。道教繼承並發揚了對龍的民間信仰,參照佛教,創造出自己的龍王系列,其中最著名的是四海龍王---東海龍王敖廣、南海龍王敖閏、西海龍王敖欽、北海龍王敖順以及六十甲子值星太歲中的戊辰木龍趙達將軍、庚辰金龍董德將軍、壬辰水龍彭泰將軍、甲辰火龍李誠將軍、丙辰土龍辛亞將軍等…達百位之多。
    第四階段:多元一體,異彩紛呈
    同樣一個「龍」,由於來源不同,應用不同,藝術形象也就不同,形成了百花齊放大發展的局面。首先是從語言到文字,經過了多元發展最後統一的過程。在《說文解字》中說「龍」為:「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湯成沅編著的《金石字典》中所收的各種古「龍」字,有90多種。直到二十世紀50年代,最後統一為「龍」字。第二在龍的形象上,經過石器原龍期、青銅器上夔龍期、春秋戰國飛龍期、南北朝行龍期。宋元黃龍期的發展,不斷完善。在龍的使用功能上有「龍生九子,子子不同」的說法:「大爺贔屓形似龜,碑下負重顯神威;二爺螭吻型似獸,屋項遠望看宇宙;三爺蒲牢身材小,生性好吼為鍾鈕;四爺狴犴形似虎,立於獄門不喊苦;五爺饕餮喜歡吃,立於鼎蓋護飲食;六爺霸下性好水,伏在橋柱嚇水鬼;七爺睚眥性好殺,緊抱刀環看著家;八爺狻猊型似獅,立於香爐把煙吃;九爺椒圖似螺蚌,樂守鋪首於門上。」
    第五階段:造型狀美,寓意吉祥
    元代,形成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龍的形象完成了統一。元順帝時,為了突出皇權,規定「龍」的圖案只能供皇帝專用,從此出現5爪為龍,4爪為蟒的等級現象。其結果是龍的形象更加紛雜,使用更加廣泛。自明、清後,龍的形象才逐漸定型。「龍」是由象聲語、象形字發展成的覆蓋面極其廣的吉祥文化,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它之所以受到人們歡迎,是因為傳說中的龍,是黃河鯉魚經過九九八十一難,最後躍過龍門而變成的,充分體現了自強不息的精神。它在宮廷是代表皇權奉天的威嚴象徵,在民間是節日歡慶活動的道具。它是吉祥如意,伸卷自如的代表;又是不是強暴,主持正義的代表。
    (清乾隆藍地黃雲龍紋盤)
    龍的出身本源(古人對雷電崇拜)是神聖的,這是它的「神」;龍的變化是豐富的,這是它的「形」。龍的形態可以總結為「三停九似十三勢」:三停為,頭至膊,膊至腰,腰至尾折出三道彎。九似為:牛頭鹿角眼如蝦,鷹個蛇身鳳尾巴,鱷魚嘴、泥鰍須,混身披滿金魚甲。十三勢為,行似雲、竄似閃、卷似風、展似松、奔似馬、飛似鷹、蹲似犬、臥似熊、爬似鱷、幡似蛇、游似魚、盤似螺、走似虎。(注5)由於龍的外在形象由多元組成,因此人們對它尊而不親。又由於它的形象要保持怒吼打雷狀的「神」態,只是形式的威嚴,因此人們對它是敬而不畏。因為它的藝術形象的形成和發展是緊密與歷史發展相聯的,所以它的形象和使用範圍是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龍的形象可以變化無窮多姿多彩,有極強的裝飾性和娛樂性,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創造活力和追求幸福的積極向上精神,是中華傳統民俗文化的藝術結晶。
    鳳凰和龍一樣,是中華民族不可多得的廣義圖騰、精神象徵、文化標誌和精神紐帶。「鳳」的聲音來源於「風」,《中國鳳文化》一書給了一個這樣的定義:它的形象是中國古人對雞、燕、鷹、烏鴉、等多種鳥禽、某種遊走動物及太陽、風等自然現象多元容合而產生的神物。龐進先生的這個定義可以在《中國戲曲服裝圖案》(人民美術出版社1957年出版)鳳凰圖案中得到印證。以該書第5圖馬強老師所繪「鳳」為例,可以總結為:「公雞頭、燕子嘴,鶉身鵝頸仙鶴腿;雁翅膀、鴛鴦扇;孔雀長翎烏羽卷。」是由九種吉祥禽類組成的神物。在漫長的鳳文化發展過程中,這九種禽類的特徵在歷代不知名的工藝美術家製做過程中又不斷發生變化,使其更加完美。鳳與龍的形象變化不同,鳳是越變越美儘量擬人化,反映了群眾的審美要求;龍是越變越威嚴,使人感到震懾力。
    下面我們對鳳的來源進行探討:
    公雞頭:《山海經》中記載,丹穴山上有一種鳥「其狀如雞,五彩而文,名曰鳳凰」。有的學者說:「鳳為太陽鳥的神聖標識」,「雞是太陽鳥的神聖化身」,「什麼是鳳凰?其狀如雞也」。民間圖案中有《百鳥朝鳳》(圖采自張德寶、龐先健所繪,《中國吉祥圖像解說》上海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1頁)。鳳凰為百鳥之王,頭戴王寇,正符公雞特色。
    燕子嘴:據《詩.卷阿.陸機疏》:「鳳凰一名鶠」,鶠與燕發音相同,《毛詩陸疏廣要》里是這樣解釋的:「龍乘雲,鳳乘風,故謂之鶠。」按《說文》中的說法,燕子是把頷給了鳳,(注7)因此畫鳳歌訣中有了「燕子嘴」的說法。在清朝慈禧太后當政年代,人們以女人嘴小為美,因此鳳的形象嘴小,而且連眼睛也脫離鳥形,狀似美女了。
    鶉身:鵪鶉體形酷似雞雛,額、頭側、頦和頸部均為淡紅色,背部為淺赭色,其他部位也都有朱紅色的花斑,看上去就家是一隻剛從火中飛出的小火鳥。二十八星宿中南方朱雀「天文朱雀,取象於鶉」,「南方朱鳥七宿,曰鶉首、鶉火、鶉尾(《夢溪筆談》)」。鵪鶉不僅具備火的色彩,而且心系溫暖,每年都要遷涉我國東南溫暖地方過冬,顯示了鳳凰為「火鳥」的特性。
    鵝頸:鳳凰造型特點是「三長(頸長、腿長、尾長)」,天智屬於候鳥,古代把天鵝和大雁均稱為向陽鳥。天鵝通體羽色純白,頭頸極長,超過全身長度的一半;飛行時,頭、頸部直伸,姿態非常優美,不但飛得很高,而且飛得也快,是人們公認的「高潔」之鳥,早在戰國時期的青銅器上就出現了天鵝形鳳紋。
    仙鶴腿:中國古代有丹頂鶴由天地之精氣化成的說法,鶴頸長、腿長飄逸優雅;清音善嗚、翅美好舞,有長壽之相。可與鹿組成「鶴鹿同春」、與松組成「松鶴長青」等吉祥題材圖案。
    雁翅膀。大雁有舒展的翅膀,在古代又稱「鴻」,將其稱為「知時鳥」、「隨陽鳥」是排列成行為「人」字或斜「一」結隊而飛,高潔的候鳥,又是志遠大的「向陽鳥」。大雁的羽毛呈棕灰色,屬於「玄鳥」。
    鴛鴦扇。鴛鴦飛則成雙,宿則成對;雄曰「鴛」,雌為「鴦」;與遠古鳳凰的雄為「鳳」,雌為「凰」的命名方式相似。鴛鴦身備五色,爛若雲錦,尤其是那兩片橙黃色略帶黑邊的扇形帆羽更是美麗,因此成為組成鳳型的「兩短」特徵。
    孔雀長翎,孔雀尾屏上長有鮮亮的橢圓形眼狀斑,這是孔雀在眾多鳥類中獨有的特徵,也是鳳凰造型必有的特徵。不同的是,孔雀尾屏是多翎呈扇狀,鳳凰是1---5尾呈條狀,造型多種多樣。《中國鳳文化》091頁有就列舉了蓮花式、水草式、草葉式、火焰式、瓦楞式、孔雀密式、孔雀疏式、方肯式、菊花式、卷鉤式、卷葉式、卷草式、草紋式、軟刺式、硬刺式、點葉式、羽絨式、虎紋式、松毛式、花辦式、嬊鳳式、疏葉式、棒錘式、花苞式等24種鳳尾造型。
    烏羽卷。鳥鴉古稱「玄鳥」,古代有「陽精」之稱。傳說中:太陽里有隻長著三條腿的鳥鴉,這隻烏鴉隨著太陽行走。古書《後漢書、五行志》記載漢靈帝中平五年(188年)正月,「日色赤,中有黑氣如飛昔鳥,數月乃銷」。這實際是太陽黑斑的記載,人們把這種現象記在了烏鴉身上,使其有了神氣。鳳凰圖案中尾翎常伴有飛羽和飄帶,據傳說與神話故事后羿射日有關,后羿把10個太陽射掉9亇,太陽被射中後太陽中玄鳥的羽毛紛紛飄散,成為鳳凰尾翎的附尾。
    此後,新婚男女在舉行婚禮時,可以無償使用。此曲長三分鐘,其歌詞為:「你是新娘,我是新郎,我們的愛在朝需中起航;你撐一篙,我劃築槳,唱一曲中華《龍鳳呈祥》;龍鳳祥,地久天長;和和美美,喜氣洋洋…」。龍代表陽剛之力;鳳代表柔順之美呈,這一對吉祥物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哲學觀念和對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龍鳳呈祥是中國文化特色,在國際政治場合也經常使用。
    雁棲湖新聞中心的北樓所繪龍鳳呈祥圖案,被與會人員視為「中國風」的重要代表,受到從多媒體關注,為大會添了光彩。

  • 氐的造詞 在 健康快訊 Health Expres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6-01-25 12:14:42
    有 4 人按讚


    院長醫生週記(三十二): 《順流逆流》
    文: 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教授
    「……幾多艱苦當天我默默接受,幾多辛酸也未放手。故意挑剔今天我不在乎,只跟心中意願去走。不相信未作犧牲竟先可擁有,只相信是靠雙手找到我欲求。。。」
    每次我聽到徐小鳳的名曲 《順流逆流》 ,當中的幾句歌詞總令我有很深的感受,讓我回想起還是初級醫生的「那些年」…
    【「金牌仔,做事醒定點!」】
    有很多朋友問過我:「陳院長,你自少學業優異,我猜你的仕途一定是一帆風順,平步青雲吧!」 每次聽到這些說話,我都是一笑置之。我小時候非常頑皮,成績只是平平,老師更是經常要求「見家長」。大學畢業時,當我滿以為自己是醫學院的「金牌狀元爺」,一定沒有甚麼障礙可以把我難倒時,郤没想到成醫之路竟是荊棘滿途。
    還記得我第一天當上見習醫生,個别病房同事對我說的第一句話竟是冷冷的:「金牌仔,做事醒定點,否則你的契爺也保不住你!」我聽到之後,真的一頭冒水。為甚麼他們第一天竟是如此歡迎我?誰是我的「契爺」?原來「贏在起跑綫上」並沒有給我甚麼好處。世界上總會有些人帶着有色眼鏡來看你,從雞蛋裏挑骨頭。 那些日子,我決心要比其他同事更早上病房,更遲放工,目的是要比别人做得更好。可是自己年少氣盛,待人接物欠缺㘣滑,實習期間還是捱了不少苦頭。現在回想那些遭遇,還是百般滋味、點滴心頭。
    【「經驗尚淺的我可以不犯錯嗎?」】
    經驗尚淺的我可以不犯錯嗎?當年,曾經有一位孕婦於凌晨時份因為急性肝衰竭休克,我致電給當值上司求助,但他祗透過「空氣電波」搖控,教我如何處理這緊急情況。於是我把「勇」字掛在心口,一個人通宵處理這位危殆的孕婦。滿以為自己十分能幹了得,怎料翌日早上大教授急召我返回病房。在眾目睽睽下,把我罵過狗血淋頭!我充滿無辜又無助的眼神朝向身旁的那個當值上司求助,但他卻竟冷淡地說:「病人情況轉差,你沒有通知我,你要好好檢討!」這句說話令我登時百辭莫辯,像狠狠地在我的背上插了一刀,很難受、很委屈。
    最難辛還是在腸胃專科受訓的日子。當時的腸胃科勢孤力弱,人丁單薄,就祗有年青的沈醫生(即現今的沈校長)帶領着我和另一位專科醫生。那些年,我們經常給其他人強馬壯的團隊「欺負」。環境不公平,令我見識到人情冷暖。我發現自己的學習機會往往比不上别人。在這惡劣環境下,我學會了掙扎求存。想要别人給予機會,就要有特别好的表現。為了追求理想,我結婚不到一星期便遠赴加拿大的卡加利深造,還記得落機那天是有史以來最寒冷的一天(攝氐零下78度)! 日子難過,還是要過。艱辛的日子並没有白費,在加國的努力最終換來我日後的博士學位。
    我並不是超人。人,總有軟弱、迷失的日子。慶幸不肯認輸的性格讓我撑過一個又一個的難關。年月過去,人面也已全非。唯一不變的是直到今天,我還是依然的「包拗頸」,繼續「跟心中意願去走」。

  • 氐的造詞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5-06-21 11:16:07
    有 691 人按讚


    [國際學海迷津05] 美國現實主義大師的「棄台論」

    去年3月,國際關係一代宗師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在美國《國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雜誌撰文,題為《對台灣說再見》(Say Goodbye to Taiwan),被外界總結為「美國棄台論」,簡括而言,就是美國為了自身國家安全和利益,重新思考保護台灣的外交戰略和代價,必要時放棄保護台灣。儘管米爾斯海默日前專門對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澄清,自己「並不主張」美國棄台,但其理論基礎卻實在會有如此結論,因此論證才擾攘經年。

    文章一出,立即引起兩岸學者熱議。大陸學者當然十分歡迎米氐言論,更以美國權威學者主張美國應懼怕崛起中的「天朝」,而沾沾自喜。《文匯報》亦對文章作出回應,指「台灣的安全自然不輪到美國保護」,又批評「美國只把台灣當作是亞太區部署的一環」,暗示美國棄台是大勢所趨。台灣學者則普遍對米氏言論感到失望,認為如果美國真的放棄台灣,最終也會損害美國在亞洲的利益,只會得不償失。

    一篇文章可以引起如此大迴響,原因是米氏乃國際關係的大師級人馬,著名的「進攻性現實主義」(Offensive Realism)理論的始創人。他的個人經歷鷹派色彩強烈,曾入讀西點軍校,並於美國空軍服役五年,後到康乃爾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其後在布魯金斯學會、哈佛大學等研究,1980年代開始在芝加哥大學任教,成為校內明星。米氏的服役經歷,深深影響他對國家安全和國際關係的看法,成為「進攻性現實主義」的理論基礎。跟原始現實主義一樣,進攻性現實主義也強調國家是國際政治舞台上最主要的單位,亦認為國家會希望把自身利益和安全最大化,但不同的是,主張在不可測性強烈的國際舞台,國家會傾向以衝突爭取利益。

    2001年,米氏出版經典著作《大國政治的悲劇》,正式闡述「進攻性現實主義」的概念。書中指出國際政治格局有三大重點:一、國際政治由國家主導,國家之上其實沒有所謂的「超國家組織」(Supranational Organisation);二、所有國家都有攻擊對方的能力;三、沒任何國家可以準確估計其他國家的行為。因此,國家必須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以保障生存空間;大國的目的不單是要富國強兵,更要成為有能力制定遊戲規則的霸權。不過,米氏同時認為沒有任何國家可以真正成為全球霸權,充其量只可以在各自地區稱霸,成為一方霸主,即使強如戰後美國,也從來不是全球霸權。結果不同地區的大國會在交接點不斷衝突,舊有大國和新興大國因為對既有秩序的不同理解,也必然不斷衝突,無論主觀上多麼珍惜和平,這就是「大國政治的悲劇」。

    在《對台灣說再見》,米氏就是按此邏輯,分析今天美國在兩岸的角色。米氏指,中國大陸近年持續崛起,台灣作為中國對外的窗口和重要貿易夥伴,其實也有重要角色,結果卻是大大加強了對美的依賴。今天中國綜合國力足以吞下台灣,自然希望把美國趕出亞洲,以宣示其「亞洲霸主」地位,情況跟19世紀初美國發表《門羅宣言》,把歐洲國家趕出美洲一樣,對此已成為大陸經濟附庸體的台灣,其實也沒有多少反制能力。而通過回收台灣,以證明自己有能力捍衛「領土完整」,將會是中國成為亞洲霸主的重要一步。北京亦希望吸收台灣的經濟和軍事資源,甚至利用台灣作跳板,正式把影響力伸延至西太平洋,以制衡美國。

    與此同時,美國根據「進攻性現實主義」,自然不希望中國成為亞太地區霸權,進一步挑戰自己的全球利益。根據其說法,歷史上,曾有四個國家挑戰美國霸權,但都被美國撃倒,包括一戰前的德意志帝國、二戰時的日本和納粹德國,以及冷戰的蘇聯;而中國週邊的俄羅斯、印度、日本、乃至新加坡等,都不樂見中國單方面坐大,而會跟華府合作。米氏明白台灣是美國制衡中國的重要一環,一旦中美開戰,台灣可成為美國的軍事橋頭堡;相反台灣萬一失守,美國的軍事實力、保護盟友的能力都將受日本、南韓等國懷疑,動搖整個亞太聯盟。他也提到台灣有自己的身份認同,這在太陽花學運後更急速發展,而自知單靠自己無力抵抗中國,因而更支持美國介入台海事務。

    以上立論並不新鮮,文章精髓在於以下部份:雖然米氏認同台灣對美國在亞太戰略的價值,但他認為美國「沒有盟約義務」軍事保衛台灣,也不應因台灣而招惹北京。他認為中國一直十分執著於能否將台灣重新納入國家版圖,又形容台灣是一個「前所未有的爆發點」,加上中國民族主義向來把美國描述成欺壓中國人民的「美帝」,如果美國高調、持續幫助台灣應對中國,將會在中國激起新一波反美浪潮,只會提前引發中美戰爭,波及美國的其他利益。所以美國對台政策將會「精神分裂」:既明白台灣的戰略價值,又明白不能為此和北京攤牌,隨著中國國力越來越強,就是美國「對台灣說再見」的時候。

    米氏認為,一旦美國放棄台灣,台灣只能有三個選擇:一、建立自己的核武,以應付中國大陸的潛在威脅,然而,這可能激發亞洲新一輪軍備競賽,反而逼使北京加快攻佔台灣。二、面對勝算甚低的戰爭,儘量拖延,令戰事變得血腥且持久,最終中國佔領台灣後,台灣人民也會痛恨中共政權,成為下一個新疆、西藏;但米氏也同時反問,「到底台灣人民是否願意跟中共血戰」,以今天台灣人的「勇武」程度,答案似乎是否定的。三、接受「香港模式」,即在「一國兩制」之下回歸中國;雖然這個方案仍難以被大部分台灣人所接納,但已是唯一和平解決的方案。中國推出「一帶一路」、亞投行等政策,大概就正如米氏所言,是改變國際秩序、成為亞太霸主的一系列部署,有了這些配套,收回台灣大概也為時不遠了。

    米氏對蔡英文說,文章其實暗示美國「不應現在對台灣說再見」,被普遍演繹為呼籲美國放棄台灣是被「曲解」,其實這樣說,不過是「語言偽術」,因為根據他的理論,只要北京顯示了堅定收回台灣的決心和行為,美國確是不應以開戰回應的,換句話說,只要美國顯示保護台灣的意願嚇不倒北京,就只能坐視中國的種種統一舉措,頂多是戰術上拖延一時三刻而已。台灣朝野假如真的重視這篇文章,又相信米氏的立論,在上述選項以外,邏輯上,還有另一個可能性:在現有戰略層面以外,製造美國不得不軍事保護台灣的新誘因。假如說能想通如何落實這一點,當選台灣下任總統就毫無懸念了。

    小詞典:防守性現實主義(Defensive Realism)

    除了米爾斯海默的「進攻性現實主義」,現實主義也發展出「防守性現實主義」一支。同為現實主義的流派,兩者都有其同假設,如以國家為主要研究單位、國際政治舞台處於無政府狀態、國家會追求利益和國家安全最大化等。然而,兩者在尋求國家安全的手法則有所不同,攻方認為國家必須積極對外擴張且打撃對手,防方則主張盲目向外發展只會為國家帶來更大不穩,因此主張只有不可測性甚低的大前提下,國家才可主動出撃。

    沈旭暉 信報財經新聞 2015年6月8日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