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殘響散歌羅馬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殘響散歌羅馬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殘響散歌羅馬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殘響散歌羅馬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巴黎聖母院 | Notre Dame de Paris, Paris 巴黎聖母院就位在巴黎的誕生之處西提島,是一座壯觀的羅馬天主教堂,亦是法式歌德建築的經典。如其原名「我們的女士」,是敬獻給聖母瑪麗的教堂,並以立面、雙鐘塔、三面巨大且繽紛的玫瑰窗與飛扶壁等建築特徵聞名。 雖然聖母院今日依然作為...

  • 殘響散歌羅馬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8-29 21:00:54
    有 853 人按讚

    巴黎聖母院 | Notre Dame de Paris, Paris
    巴黎聖母院就位在巴黎的誕生之處西提島,是一座壯觀的羅馬天主教堂,亦是法式歌德建築的經典。如其原名「我們的女士」,是敬獻給聖母瑪麗的教堂,並以立面、雙鐘塔、三面巨大且繽紛的玫瑰窗與飛扶壁等建築特徵聞名。


    雖然聖母院今日依然作為教堂使用,但因其矗立超過850年的歲月中,見證了法國歷史,早已不分宗教成了法國的重要精神象徵。聖母院也透過文學、畫作與、電影與電玩等形式,陪伴世界各地世世代代的人,產生連結,是人類的共同記憶與文化遺產。也因此在2019年四月十五日聖母院發生大火時,震驚了世界各地,激發起諸多反應。



    其實早在十八世紀的法國大革命期間,聖母院受到反羅馬天主教的組織破壞。院內許多珍寶就遭到毀壞與掠奪。此時遍體鱗傷的聖母院被當做倉庫使用,已不再是座宗教場所。


    直到1831年,法國作家維多雨果以聖母院為背景的著作「鐘樓怪人」大受歡迎,大眾再度將注意力放在此時已經殘破不堪的聖母院。1844年法王路易飛利浦下令修復聖母院,在建築師維優雷勒杜克(Viollet-le-Duc)的主導下,聖母院的損害,包含落成以來曾因不同因素進行幾的次改造,都在這次耗時25年的修復工程中恢復至中世紀的原貌,而頗受歡迎的石怪走廊,與2019年大火倒塌的尖塔,也是在此時完成,成了近代所見的聖母院。


    ▌ 2019年巴黎聖母院大火
    2019年的4月十五日傍晚約六點二十分,正在舉行彌撒的聖母院火災警報響起,雖然現場並未見到火光或濃煙,院方仍預防性的疏散人員,院方保全則開始尋找起火點,但搜尋未果。傍晚六點四十三分,火災警報再次響起,院方此時仍找不到火點,直到六點五十一分保全抵達屋頂才發現火勢,始通報消防隊。


    巴黎消防隊獲報後在八分鐘內抵達聖母院,並依照過往的演練投入超過400名消防員展開灌救,消防隊與所屬的神父也在火勢擴大前進入聖母院,組成人鏈搶救出重要文物。七點十分時,大火引起的濃煙已在巴黎市區明顯可見,聖母院失火的消息與照片開始在網路上流傳。約半小時後,聖母院十九世紀重建的尖塔倒塌。


    消防隊評估形勢後認為屋頂已經無法挽救,重點轉為搶救立面、鐘塔、飛扶壁等建築結構,避免高溫與已被破壞的結構削弱建築的支撐力造成整個聖母院倒塌(如德勒斯登的聖母教堂),同時也以低消防水壓灌救避免建物遭受額外損害。


    九點十五分,火勢已經延燒到雙塔中的北塔跟前,消防局長表示不確定能否阻止火勢蔓延到北塔,並不敢去想像北塔倒塌的後果。十點五十五分,火勢減弱,當局表示主體結構包含北塔,已在大火中保住。翌日凌晨3點40分,火勢獲得控制,早上九點三十分,消防當局宣布火勢完全撲滅。


    在近十五小時的延燒確認撲滅後,聖母院建築結構穩定性的調查也立刻展開。根據法國官方的聲明,大火如果再持續30分鐘,聖母院就會坍塌。但經過檢查後,火災後聖母院的結構仍然穩固,而失去屋頂支撐而有風險的結構如山牆等,也立刻以木板木樁加固。如同法國總統馬克宏在當晚視察後所言,最壞的情況已被避免,調查與重建準備工作也隨即展開至今。


    2019年聖母院大火除了讓我震驚外,也給了我一個啟示,就是要把握當下,如果有想做的事、想去的地方,就要早點完成、早日造訪,因為很多我們認為會理所當然一直存在的事物,其實都有可能會轉瞬消失。


    當年的我因為想等最好的拍攝狀況,一直拖著沒有登上聖母院的屋頂與鐘塔,導致現在已經永遠沒有機會拍到原版的聖母院了。而旅行時我們會造訪一些這輩子可能只會去那麼一次的地方,所以需要把握機會,好好拍攝紀錄。在我的旅行攝影線上課程中,我用事前規劃、攝影敘事技法與特色後製三個面向,來幫助大家拍出更美、更有故事與溫度的旅行照片。目前課程募資已突破800%。課程早鳥募資優惠將於四天後結束,之後將由優惠價1,800元調回原價3,000,感興趣者請把握時間噢。課程網頁:https://ps.yottau.net/3l2gu8

  • 殘響散歌羅馬 在 馬老師的旅遊跑馬地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7-23 07:56:13
    有 45 人按讚

    #時事求世 27
    從時事看世界遺產:奧林匹亞考古遺址(1989)

    就在今晚,東京奧運即將開幕,本屆奧運因為疫情的關係已經延宕一年,在疫情陰影下勉強舉辦也是史上頭一遭,但對很多運動員來說,一生可能只有一次在奧運發光發熱的機會,辦不辦都是兩難。

    強調競技與和平,每四年舉行一次的奧林匹亞運動會,發源地就是在希臘。最早為了榮耀天神宙斯而舉辦,關於奧運的濫觴,神話傳說裡描述宙斯的父親克洛諾斯的權力來自推翻他自己的父親,因此預言說克洛諾斯終將被自己的兒子推翻,宙斯與父親作戰最後依舊應驗了預言,為了慶祝宙斯的勝利,人們在奧林匹亞舉行了盛大的慶祝活動,包括多種競技比賽,這就是古代奧運會的雛形。

    來到二千年前體育的最高競技殿堂,位於希臘伯羅奔尼薩半島上的奧林匹亞遺址依舊保留了當時的運動村、神殿、摔角學校及運動場等建築。古代奧運會自西元前776年開始,在夏末滿月時舉辦,原本規模僅限於伯羅奔尼薩半島上的城邦,但不到一百年時間,便吸引全希臘城邦參與。當時競技項目不多,第一屆舉辦時只有190公尺的短跑競賽,據說這個長度是希臘大力神海克力斯一跨步的距離,後來逐漸增加跳遠、鐵餅、標槍、角力等項目,而且只有男性才能參加。贏得比賽的運動員,當戴上用橄欖枝編織象徵榮耀的桂冠後,通常被當成英雄,不僅在物質上獲得獎賞,詩人也歌詠他們,更能光榮返鄉接受盛大歡迎。

    運動會前一個月有所謂的「神聖休戰期」,各城邦之間都會停止衝突與矛盾,以保障從各地趕來的參賽者。在運動會期間,各城邦間不管有戰爭或紛擾一定要停止,否則會遭到其他城邦聯合制裁,而其所標榜的奧林匹亞精神,強調化解仇恨和榮譽至上,一直影響至今。為期五天的奧運會,第一、二天是敬神的典禮儀式,第三、四天舉行競賽,最後一天則是慶祝狂歡活動。

    運動員通常全裸參賽,塗上橄欖油顯現身體的力與美,參加者必須是希臘血統的男性自由民,而且道德上沒有污點,召開前,人們聚集在奧林匹亞宙斯神廟前,舉行莊嚴肅穆的儀式,從祭壇點燃火炬,然後奔赴各城邦通知奧運舉辦的消息。如今現代奧運點燃聖火的儀式依然由11位扮演女祭司穿著傳統長袍的女子,在赫拉神殿前從凹面鏡聚光採集聖火後傳遍世界各地。

    以往奧林匹亞的宙斯神廟中,設有一尊高12公尺以象牙與黃金製作成的宙斯神像,是古希臘著名雕刻家菲迪亞斯所做,被列為古代世界七大奇景之一,雅典帕德嫩神殿的雅典娜神像也是出自於他,只可惜兩尊神像早已下落不明。

    如今的奧林匹亞遺址只能憑弔,建築物的圓柱如骨牌般頹傾在旁,大體育場與運動員訓練用的數座建築遺跡,柱幹與柱頭明顯而紊亂的散落各處,原本運動員一較高下的場地,如今剩下影子隨著光線或長或短的競爭著,只能從斷垣殘壁中找尋往日榮光了!

    西元393年,基督教取得羅馬帝國國教的地位,也因此使得古代奧運就此告終。在停辦一千五百多年之後,於1896年在法國人古伯汀的鼓吹下重新舉行,奧運精神得以延續至今,且讓人屏氣凝神,拭目以待,看今年奧運,誰能笑傲江湖,戴上榮耀的桂冠。

  • 殘響散歌羅馬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10-17 18:35:32
    有 49 人按讚

    【一起來寫】#崛起的迷因美學:「蒸氣波文化」與藝術崇古心理(上) | 鄭雋立 💊
    .
    日本歌后 #宇多田光 於 7月28日,在官方YouTube頻道首播數位單曲『Time』MV,引發熱烈迴響。影像展演了藝人在自家演奏與錄音的情境,副歌突然變化成1980年代Disco或Funk音樂錄影帶的迷幻氣氛:帶雜訊的低解析影像、霓虹般的高彩度或粉色調、大量複製的人像與殘影…這樣的影像語彙正是本文探討的蒸氣波(#VaporWave)常見的手法。 👉 [ 見圖1]
    .
    ■ #從宇多田光的新曲Time談起
    .
    『Time』MV的導演是曾為嘻哈歌手Mac Miller打造多部作品的新銳二人組合Anthony Gaddis & Eric Tilford。兩位深諳此道的箇中好手,除前述的 #復古數位影像 外,Gaddis等人也在Miller的合作中巧妙運用3D動畫模組混搭,將蒸氣波的俗艷與懷舊美學玩到極致。Miller專輯《Circle》幾支MV雲煙飄逸、星空浩瀚、霓虹光、精緻度不高的3D動畫建模…看似相當廉價的手法,卻充滿 #超現實主義繪畫 的影子,彷彿嗑藥後看到的冶豔幻覺。 👉 [ 見圖2 ]
    .
    ■ #時代造就青年 #迷因散佈蒸氣波
    .
    目前網路流行具1980年代色彩的影音作品多可歸類在蒸氣波範疇,而造成蒸氣波流行的動能便是 #迷因。迷因(meme)一詞由遺傳學家道金斯(Clinton R. Dawkins)所創,首次出現於著作《自私的基因》(1976)中。
    .
    道金斯將之與基因類比,稱人類社會 #文化演進的基本單位,依譯文版本差異尚有「擬子」、「媒因」等別名,道金斯同時提出至今仍相當實用的觀點:文化傳遞的模式是 #模仿、而其進化則來自過程中的 #文化突變(cultural mutations),過程與病毒繁殖相似,而人類的大腦意識正是其載體。
    .
    蒸氣波原為2010年代的網路現象,後來逆向影響主流影音創作而成為顯學,近年流行音樂家如Bruno Mars、The Weeknd都曾推出這種風格的歌曲與MV,華語圈新銳藍調歌手J. Sheon(街巷)也發表了同類音樂短片。筆者與好友談論時,也都不約而同認為這樣的美感營造,無論形式與內容,甚至擴散的過程都「很迷因」。
    .
    ■ #正在進行的文化共識
    .
    這種現象目前在網路上已經有相當多的討論文章,包含記者側寫、創作者自述,連Youtube都有24小時不間斷直播的音樂頻道,可說是現在進行式的一種 #文化共識,以知名創作者Vectroid為例,這些作品以視覺/聽覺區分,通常具備以下元素:
    .
    1⃣ #視覺:霓虹燈、彩虹、棕櫚樹、山脈、宇宙星空、網格或幾何線條、電視購物廣告、希臘羅馬石膏像、日本動畫、電玩遊戲畫面。
    .
    2⃣ #聽覺:百貨公司的罐頭音樂、電玩音效或配樂、Disco、Funk、Lo-fi、日本CityPop歌曲…早期合成器演奏,另外在獨立音樂界也有SynthWave、SynthPop的說法。👉 [ 見圖3 ]
    .
    ■ #蒸氣波滋長的虛擬場域 - #網路文化
    .
    2010年左右,當時圖文平台Tumblr開始出現大量以gif檔案製作動畫的圖像創作,從初期的隨機影視取樣,逐漸演變為對1980年代大眾文化的二創或仿造。同樣的時間點,這波風潮也體現在SoundCloud、Bandcamp等獨立音樂領域,根據美國媒體ChicagoReader記者Leor Galil(2012)報導:Last.fm、Reddit等平台,讓音樂創作者得到結識同好與發表作品的機會。由於 #免費線上直播 或讓獨立創作者 #線上銷售 的特性,網路平台可說是蒸氣波創作的空間與推手。
    .
    ■ #蒸氣波蘊含的藝術崇古心理
    .
    由於大量對1980年代的致敬,蒸氣波可視為一種當代對20世紀中期大眾文化的「#藝術崇古產物」,美術史學家盧福壽(2009)曾以中國水墨畫為例,做出「崇古摹古心理」的研究,他指出:藝術「崇古」源自形式發展可能性窮化而生的「超越無望」心理,衍生的批判反省,包括教化作用、對作品風格俗艷的不滿等。
    .
    綜觀世界各國藝術史,中國文人畫(明代VS.漢唐)、西洋文藝復興(歐陸對VS.古羅馬)都存在著將古人偶像化,對其形式與技巧等典範的崇敬,以及自我詮釋上今不如昔的自我賤棄。
    .
    誠如每個當代都有各自的當代性,服飾設計領域流傳著「#復古是永遠的流行」這一經典名言。舊時代的俗艷大眾文化,在蒸氣波潮流中已經登堂入室,成為一股新的可能性,從宇多田、Mac Miller等知名藝人都採用這種風格,吾人不妨視為這股新潮流成形的里程碑。
    .
    ■ #蒸氣波的視覺前身 - #早期數位影像處理裝置
    .
    在1977年為止,位於美國丹佛市郡的電腦公司Computer Image Corporation 共開發出Animac、Scanimate、CAESAR等三個頗為知名的數位影像編輯儀器(E.J . Tajchman, 1977),當年的報導以異常樂觀的口吻描述著這些性能,稱之為「劃時代的技術」,但現在的我們很清楚,這些技術在90年代後已被各種高速進化的數位科技取代。
    .
    正如個人電腦普及前的所有科技產物,當年的儀器都很「龐大」,體積占據整個工作室。這些儀器可以將攝錄影像做出變形、變色(飽和化)、複製、繪製具有「#科技感」的立體幾何線條等功能,徹底體現了該年代社會大眾 #對未來世界的想像。
    .
    在台灣,經歷過1980-1990年代的讀者,不妨想像當年的綜藝節目片頭、電影開場或伴唱帶的公司商標,都是前述這些舊時代的「新」科技功勞。年輕一輩蒸氣波創作者用高階程式戲仿時,仍有復古愛好者保存著碩果僅存的幾台早期影像設備,從事懷舊創作活動。 👉 [ 見圖4 ]
    .
    (未完待續)

    |

    ■ #下集預告
    .
    下一集,我們將延續迷因、崇古心理的議題,帶領各位讀者回顧超現實主義繪畫,列舉圖像比對並推薦出色的影音與繪畫創作者,敬請拭目以待!

    |

    #參考文獻:
    .
    1.E.J . Tajchman.(1977).〈The Incredible Video Machine〉.《VIDEOGRAPHY》.p.22-p24
    2.Leor Galil.(2013).〈Vaporwave and the observer effect〉.《ChicagoReader》.February 19, 2013.(網路報導)
    2.道金斯(Richard Dawkins)著,盧允中、張岱雲、王兵譯《自私的基因》(1998),吉林省,吉林人民出版社(原典為1976年初版)
    3.盧福壽(2009)〈崇古摹古及其心態探因〉 《高雄師大學報》,高雄市,頁121-136

    |

    #這批很純
    #今晚我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