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篇前建議先看過前一回-寫作的素養)
「老師,請問你對模板的看法?」
老實說,我支持,但也不支持,很多事情沒有絕對,看你如何運用。
這篇我會切出常被推薦的「範文模板」、「段落模板」、「句型模板」、「名言佳句」,來討論。
今天主題我想先扣在一定的目標下來討論「模板」,我這...
(閱讀此篇前建議先看過前一回-寫作的素養)
「老師,請問你對模板的看法?」
老實說,我支持,但也不支持,很多事情沒有絕對,看你如何運用。
這篇我會切出常被推薦的「範文模板」、「段落模板」、「句型模板」、「名言佳句」,來討論。
今天主題我想先扣在一定的目標下來討論「模板」,我這個人頭腦簡單,做事邏輯也是,先把抓出目標,確認方向,擬定策略,執行,調整,再執行。
這目標就是,考好學測英文作文,那我們要先抓出這考試在意的點。
大考中心的網頁可以知道評分標準:
-
內容:5分
組織:5分
文法/句構:4分
字彙/拼字:4分
體例:2分
-
新制是體例併入文法與字彙,變各5分。但我仍以舊制角度看,總分不變。
-
看分數可得知,作文的「內容與組織」最重要,但「文法跟單字」比例也不容小覷,我會這樣解讀:
「文法跟單字即便很強,但內容流暢度以及文章組織、連貫性有問題,是拿不了高分的。」
故我會看評分標準的敘述(來,IG長文2,200字的限制下,犧牲一下我的寫作空間QQ):
何謂「優」?
內容:主題(句)清楚切題並有具體、完整的相關細節支持。
組織:重點分明,有開頭、發展、結尾,前後連貫,轉承語使用得當。
文法/句構:全文幾無文法、格式、標點符號錯誤,文句結構富變化。
字彙/拼字:用字精確得宜且幾無拼字、大小寫錯誤。
/
這邊給一個簡單觀念,同翻譯,「先求對,再求好」。
而「對」是建立在正確的觀念之上。
也就是了解作文的組織架構並寫出正確通順的句子。
一篇英文作文最重要為三個部分:
1.導論
-開場白
-命題句
2.內文
-主題句
-支持主題句的細節句
3.結論
-換句話說的一種XD,但形式看何種
目前學測指考通常考「兩段式」寫作,不過結構一樣,只是上述的縮小版,可這樣劃分:
第一段:
1.主題句/命題句
2.內文(主題句、發展、細節支撐)
第二段:
1.主題句/命題句
2.內文(同上)
3.結論句
/
而除了文章架構外,也需注意三大原則:
1.一致性
就是不能偏題,原則上一篇文章或一個段落都有中心思想,因此內文都要切合中心思想。
2.連貫性
文章組成要有秩序,而秩序可以是時間性、對等性與邏輯性(歸納、演繹等)。
3.支持性
每項論點內容都需要支持的細節或是舉例。
/
看出重點了嗎?
「思想、秩序、舉例」
我們寫作必須要有中心思想,依照秩序連貫地寫出扣著中心思想的文章並且舉例來支持。
/
所以,
「範文模板」要全背嗎?
不,範文是拿來欣賞、理解架構的,學習作者如何使用句子結構(單句/複合句/複雜句)、常用句型、搭配詞運用以及轉承語,而不是一字不漏背起來,理解後並改寫練習,試著搭配個人思想,創造屬於自己的好文。
單句:只有一個主要動詞的句子。
複合句:兩個單句透過連接詞、分號+副詞,連結而成的。
複雜句:主要子句+從屬子句(也就是三大子句以及三大子句化簡過後的分詞片語/分詞構句)。
-
「段落模板」?
同上。
-
「句型模板」?
常用句型要記,何謂句型?像是:
as…as…
Only in this way…(要倒裝)
It seems that…
都是句型,只是常用在句首/中/尾而已。
除了記之外,還要學著搭配詞塊寫出來,才會是自己的東西。
-
「名言佳句」?
因為作文只有一篇,除非背得夠多,還不能錯字,更得切合中心思想,喜歡可以記,可以的話,多花點心思在於使文章順暢的元素。
/
不太可能會背到完全適合你應屆考試題目的整篇範文或是可以運用的段落,但是你可以學習好的範文/段落如何鋪陳,即便所背的好幾句連續的段落適合作文題目,我們還得思考其他自己寫的是否能跟背的相呼應,甚至程度的相呼應。
不太可能可以背到完全適合的名言佳句,但是我們可以學習這句佳句的思維,用自己的話寫出來。
而高深花俏的文法以及難字呢?也是同樣的道理,不要整句話、整段、整篇其實不通順,硬是要插入幾個特別背的難字,只有中文感覺對,但用法不熟悉、不流暢,只會顯得突兀。
因此提升是需要全面性的,「先求對,再求好」,也就是先求有組織、內容且字詞精準、通順,再求變化以及更高level的單字。
-
我的結論很簡單,我支持各式模板的存在,但是方法、心態要用對,因為作文最終是「個人思想」的輸出,講求的是個人內涵、邏輯以及清晰度。
六句話給同學們:
「先求對,再求好」,
「先模仿,再創新」。
/
最後必須說,坊間有許多很棒的寫作書、國外教學影片,而寫作細節還有不少,日後我會慢慢產出,歡迎有問題可以詢問或是翻閱我不藏私推薦的書,許多觀念其實大同小異。
推薦書籍:
1. 任何適合自己英文程度的好文
2.《英文寫作的魅力》-約瑟夫威廉斯與約瑟夫畢薩普著
3.《英文寫作聖經》-威廉史壯克著
4.《學測指考英文作文》-黃玟君著
5.《英文寫作技巧總整理》-LiveABC著
#林軒英文 #joeenglish #英文學習 #高中英文 #學測戰士 #指考戰士 #會考 #線上課程
歸納法演繹法舉例 在 天下讀者俱樂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決策的兩難:教你一流領導者的思考邏輯】
每天都要做好多的決定,
舉個例子:到底要不要和A合作
提到這個問題,腦子裡可能會馬上跳出這幾個問題:
預算夠嗎?會有效益嗎?能帶動銷量嗎?
不管你煩惱的是國家大事,還是個人工作上的困難
我們都時常遇上決策的兩難
其實,我們可以培養「整合思維」來應對
整合思維者的決策過程:
✅考量重點
✅因果關係
✅決策架構
✅解決方案
尖人士決策背後不自覺的心智習慣,其實人人可學!
好書推薦《決策的兩難》http://bit.ly/31e2ijd
威融TryTalk #決策的兩難
【一流領導者的思考邏輯~~決策的兩難】
「釐清複雜問題,你需要整合思維。」
你好,我是威爾遜,歡迎收看我的學習之路。
一開始,我想講述一段你一定耳熟能詳的歷史,二戰後的「美蘇對抗」。💥
面對共產主義的入侵,二戰殘破等待重建的歐洲與亞洲地區,美國必須做出回應!當時,美國主流有兩派看法:一是發動全面戰爭解決問題,看似一勞永逸,但其風險是擦槍走火爆發核戰,帶來的惡果是世界毀滅不可挽回的浩劫;二是承認蘇聯帝國,和平共處,但它的代價是可能讓美國失去全球霸主的地位,甚至失去資本主義在世界的話語權,違背了美國精神。🇺🇸
如果你領導者,面對這個棘手的兩難問題,你的選擇是什麼?
著名外交家喬治.肯楠,善用了整合思維,找出了新解:圍堵政策。
運用文化、外交、經濟壓力、軍事威嚇等手段(甚至太空競賽),走出了戰爭跟認輸的兩個選項,採取複雜的動態系統,最終讓蘇聯走向解體。
整合思維帶給人們希望,創造無限的可能性;而傳統思維則傾向選擇難題,接受難堪的現狀。💡
那麼,整合思維者是如何思考的?他們如何考量眼前的選項,把結果導向新的可能,而不只是妥協或者不合適的選項?
今天我要介紹的書:決策的兩難!
讓你擅用整合思維,看透複雜世界,破解決策難題!,
↠↠↠
一、一般人的思考跟整合思維者的差異
一般人思考的習慣,會優先列出所有重要的考量點。比方說年底度假,我有三個選項:一是搭渡輪一個禮拜的探險、二是東南亞跟團旅行,三是日本自助旅行。
這個時候,你會列出以下問題🔍
★每個地點的旅費是多少?
★住宿的選擇?
★旅程中帶給我的新體驗?
★每個地點的安全性?
★景點停留的時間?
★交通來回所需時間?
以上等等問題都是你認為「重要的考量點」,其他思考角度在決策過程中可能沒想到:渡輪上的生活你是否能適應?同團旅客的素質如何,會有很多家庭客,小朋友在路上哭鬧嗎?🤔🤔🤔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考量,我們都有盲點,會遺漏了心中認為的「重要事項」。
你可能會想辦法簡化問題,或專注思考行程中的小環節,但最後,你容易忽略了對整體決策的影響。
👇整合思維者的決策過程是:
1.考量重點:把更多因素納入思考重點
採取更寬廣的看法,整合思維者不怕複雜,因為可以確保他們沒有錯過任何關鍵資訊,最佳的答案往往來自複雜。
2.因果關係:考慮多方向與非線性的因果關係
多數旅館業者認為房間數越多,則利潤越高;但實際上,房間數與顧客的感受度是負相關。再者,公司對員工有良善的犒賞機制,提升認同感,員工會更願意做超出工作份內的事。👥
3.決策架構:考量個別問題仍掌握整體的問題
整合思維者不會把一個問題拆解成幾個獨立部分、分別解決。例如在沒有考慮製作成本的前提,去設計產品,而是設計產品的同時,考慮產品是否值得製造。
4.解決方案:衝突對立中,找出創新解決方案
寶僑公司面對廉價品牌競爭,市占率節節下降。公司一派主張跟著降價,提升競爭力,另一派主張全力投入創新,做市場區隔。
執行長決議除了強化自己品牌,做高級產品提升價格做出區隔;另一方面推出與賣場自有品牌價格差不多的肥皂、洗衣粉等。新策略讓公司起死回生,四年股票翻倍成長。📈
↠↠↠
二、世界很難懂,你更要完善你的知識系統📖
孔子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
事實上,除了人的本能(吃、喝、原始慾望),並沒有什麼知識是你天生就會,都是需要後天學習的。學習,你需要了解你的知識系統。
每個人在知識系統的最頂層,就是一個人的觀點。觀點定義了你是誰,以及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你看待外界的方式,也是你看待世界的定位。🌏
你我都必須承認,你我身處的世界太複雜,複雜到沒有一個人可以保證自己在未來仍保有競爭力。
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秘密:大家都不夠好,沒什麼好丟臉的。
最怕的就是你不願意承認自己的盲點,蒙住耳朵,抱怨世界對你的不公,實際上你從未對你的人生多付出過什麼。
擁有開放的觀點跟心胸,你可以看見更大的世界,得到更多的人生體驗。👀
你可以為了錢而push自己不斷前進,你也可以為了熱情當燃料作為每天的推進器,但我更希望,你能明確自己的定位,發揮自己的價值。
知識系統的第二層,是你用來思考與理解世界的工具。工具可以是正式的理論,也可以是經驗法則。
我們常自嘲,台灣人是世界無知排行榜前三名,我不這麼想,但我覺得我們可以做得更好,我們必須盡可能善用不同的工具,請教每個優秀的人,蒐集到最全面的資訊。💻
理論再好,沒有實證都是紙上談兵,沙盤上的推演好了,請你實做驗證吧!
知識系統的最底層是經驗。經驗是我們最實用、最具體的知識。觀點和工具會引導我們產生某些經驗、遠離其他經驗。
如果你是個喜歡交際的人,你想了解消費者的需求,你可能會建立實地拜訪的工具或線上app,透過與消費者對話累積經驗;而不是用複雜的量化模型,去分析消費者行為。
總結一下,知識系統的三要素會彼此影響。觀點引導我們取得哪些工具,工具又會讓我們累積特定經驗;而經驗又會告訴我們要再學習哪些工具,反覆練習內化後,你就擁有辨認模式,有能力做出優秀的策略決斷。✅
↠↠↠
三、思考的升級:三大整合思維工具
南非創新學院(CIDA)創辦人布萊契,運用創意思考不斷產出無中生有,讓建築系學生幫忙蓋房子、觀光系學生協助經營旅館、地方企業主管免費教商業及創業課程等,讓每個學生每年教育費用降到1000美元,協助了60萬南非年輕人就學。
⬇布萊契運用的整合思維工具是:
1.生成性推理:
提問可能是什麼(Might to be),為創新解決方案提供穩定的架構。
簡單說,就是判斷一個特定命題是否為真,常用演繹法和歸納法(這裡略過)。
我這裡特別想介紹的是溯因邏輯(abductive logic)。
溯因邏輯是針對不符合現行模式的新資料,尋求最佳解釋。以南非為例,傳統觀察南非黑人,會認為他們貧窮、未受教育、看不見未來。但是,布萊契觀察到只要在適當環境下,他們是可以改變的,於是建造大學,並透過企業家協助他們自立更生。💪
2.因果模式建構
系統動力學主張:我們忽略了重要的因果關係,或者錯誤解讀因果關係,會讓決策結果令人失望;而多向的反饋迴路,會加速各變數之間的關係。
以台北市為例,新建旅館後,房間定價後來多半會下滑(或折扣變多)。
原因是:新旅館提高住房供給量,其他同業通常的回應是降低成本跟房價,但這會傷害原本旅館的高級形象,影響入住率及獲利,讓旅館變成另一種形式的房價戰,惡性循環直到破產。💸
這就是「加速反饋迴路」。系統動力學工具可以協主整合思維者在建立模型時,考量複雜的因果迴路、著眼整體。隨時掌握整體,才能瞭解所有的因果反饋迴路。
3.肯定式詢問
肯定式詢問是誠懇的探索他人觀點(你可以幫助我了解你為什麼有這些看法嗎?),以及試圖填補認知上的落差(你可以用舉例或圖表,幫助我釐清這個論點嗎?)
肯定式詢問不是在挑戰對方,而是方向明確的溝通,目標是明確探究自己與他人的觀點,了解他人的考量重點和因果地圖後,運用從中得到的洞見,為雙方模型創造新的解決方案。
↠↠↠
四、總結
我認為做決策,換個角度看,就是對未來做預測。👁🗨
你現在的決策,會不會讓未來變得更好,還是更糟?
隨機是世界的本質,十年前你要做youtuber你很有可能失敗,因為那個時候市場不成熟;今天你想開始做也很有可能失敗,因為市場太飽和。
歷史不可以被預測,因為歷史充滿偶然,而個體有機會被預測,因為你可以選擇持續的努力與投入。
一個系統的變數越大、越複雜,你就不太可能預測;但一個系統的變數少,可能性少,你就比較好預測了。
善用模型工具,發揮你的創意跟專業能力,從生活中提煉知識,並建立一個正向的知識系統!
相信我,你比你想像的更有潛力!👏
打磨出一根夠長的知識槓桿,你可以撐起自己的夢想!
感謝你的閱讀!喜歡我的文章請幫我按讚分享給身邊的朋友喔!
我是威爾遜,我們下次見。
歸納法演繹法舉例 在 先生的私房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一流領導者的思考邏輯~~決策的兩難】
「釐清複雜問題,你需要整合思維。」
你好,我是威爾遜,歡迎收看我的學習之路。
一開始,我想講述一段你一定耳熟能詳的歷史,二戰後的「美蘇對抗」。💥
面對共產主義的入侵,二戰殘破等待重建的歐洲與亞洲地區,美國必須做出回應!當時,美國主流有兩派看法:一是發動全面戰爭解決問題,看似一勞永逸,但其風險是擦槍走火爆發核戰,帶來的惡果是世界毀滅不可挽回的浩劫;二是承認蘇聯帝國,和平共處,但它的代價是可能讓美國失去全球霸主的地位,甚至失去資本主義在世界的話語權,違背了美國精神。🇺🇸
如果你領導者,面對這個棘手的兩難問題,你的選擇是什麼?
著名外交家喬治.肯楠,善用了整合思維,找出了新解:圍堵政策。
運用文化、外交、經濟壓力、軍事威嚇等手段(甚至太空競賽),走出了戰爭跟認輸的兩個選項,採取複雜的動態系統,最終讓蘇聯走向解體。
整合思維帶給人們希望,創造無限的可能性;而傳統思維則傾向選擇難題,接受難堪的現狀。💡
那麼,整合思維者是如何思考的?他們如何考量眼前的選項,把結果導向新的可能,而不只是妥協或者不合適的選項?
今天我要介紹的書:決策的兩難!
讓你擅用整合思維,看透複雜世界,破解決策難題!,
↠↠↠
一、一般人的思考跟整合思維者的差異
一般人思考的習慣,會優先列出所有重要的考量點。比方說年底度假,我有三個選項:一是搭渡輪一個禮拜的探險、二是東南亞跟團旅行,三是日本自助旅行。
這個時候,你會列出以下問題🔍
★每個地點的旅費是多少?
★住宿的選擇?
★旅程中帶給我的新體驗?
★每個地點的安全性?
★景點停留的時間?
★交通來回所需時間?
以上等等問題都是你認為「重要的考量點」,其他思考角度在決策過程中可能沒想到:渡輪上的生活你是否能適應?同團旅客的素質如何,會有很多家庭客,小朋友在路上哭鬧嗎?🤔🤔🤔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考量,我們都有盲點,會遺漏了心中認為的「重要事項」。
你可能會想辦法簡化問題,或專注思考行程中的小環節,但最後,你容易忽略了對整體決策的影響。
👇整合思維者的決策過程是:
1.考量重點:把更多因素納入思考重點
採取更寬廣的看法,整合思維者不怕複雜,因為可以確保他們沒有錯過任何關鍵資訊,最佳的答案往往來自複雜。
2.因果關係:考慮多方向與非線性的因果關係
多數旅館業者認為房間數越多,則利潤越高;但實際上,房間數與顧客的感受度是負相關。再者,公司對員工有良善的犒賞機制,提升認同感,員工會更願意做超出工作份內的事。👥
3.決策架構:考量個別問題仍掌握整體的問題
整合思維者不會把一個問題拆解成幾個獨立部分、分別解決。例如在沒有考慮製作成本的前提,去設計產品,而是設計產品的同時,考慮產品是否值得製造。
4.解決方案:衝突對立中,找出創新解決方案
寶僑公司面對廉價品牌競爭,市占率節節下降。公司一派主張跟著降價,提升競爭力,另一派主張全力投入創新,做市場區隔。
執行長決議除了強化自己品牌,做高級產品提升價格做出區隔;另一方面推出與賣場自有品牌價格差不多的肥皂、洗衣粉等。新策略讓公司起死回生,四年股票翻倍成長。📈
↠↠↠
二、世界很難懂,你更要完善你的知識系統📖
孔子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
事實上,除了人的本能(吃、喝、原始慾望),並沒有什麼知識是你天生就會,都是需要後天學習的。學習,你需要了解你的知識系統。
每個人在知識系統的最頂層,就是一個人的觀點。觀點定義了你是誰,以及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你看待外界的方式,也是你看待世界的定位。🌏
你我都必須承認,你我身處的世界太複雜,複雜到沒有一個人可以保證自己在未來仍保有競爭力。
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秘密:大家都不夠好,沒什麼好丟臉的。
最怕的就是你不願意承認自己的盲點,蒙住耳朵,抱怨世界對你的不公,實際上你從未對你的人生多付出過什麼。
擁有開放的觀點跟心胸,你可以看見更大的世界,得到更多的人生體驗。👀
你可以為了錢而push自己不斷前進,你也可以為了熱情當燃料作為每天的推進器,但我更希望,你能明確自己的定位,發揮自己的價值。
知識系統的第二層,是你用來思考與理解世界的工具。工具可以是正式的理論,也可以是經驗法則。
我們常自嘲,台灣人是世界無知排行榜前三名,我不這麼想,但我覺得我們可以做得更好,我們必須盡可能善用不同的工具,請教每個優秀的人,蒐集到最全面的資訊。💻
理論再好,沒有實證都是紙上談兵,沙盤上的推演好了,請你實做驗證吧!
知識系統的最底層是經驗。經驗是我們最實用、最具體的知識。觀點和工具會引導我們產生某些經驗、遠離其他經驗。
如果你是個喜歡交際的人,你想了解消費者的需求,你可能會建立實地拜訪的工具或線上app,透過與消費者對話累積經驗;而不是用複雜的量化模型,去分析消費者行為。
總結一下,知識系統的三要素會彼此影響。觀點引導我們取得哪些工具,工具又會讓我們累積特定經驗;而經驗又會告訴我們要再學習哪些工具,反覆練習內化後,你就擁有辨認模式,有能力做出優秀的策略決斷。✅
↠↠↠
三、思考的升級:三大整合思維工具
南非創新學院(CIDA)創辦人布萊契,運用創意思考不斷產出無中生有,讓建築系學生幫忙蓋房子、觀光系學生協助經營旅館、地方企業主管免費教商業及創業課程等,讓每個學生每年教育費用降到1000美元,協助了60萬南非年輕人就學。
⬇布萊契運用的整合思維工具是:
1.生成性推理:
提問可能是什麼(Might to be),為創新解決方案提供穩定的架構。
簡單說,就是判斷一個特定命題是否為真,常用演繹法和歸納法(這裡略過)。
我這裡特別想介紹的是溯因邏輯(abductive logic)。
溯因邏輯是針對不符合現行模式的新資料,尋求最佳解釋。以南非為例,傳統觀察南非黑人,會認為他們貧窮、未受教育、看不見未來。但是,布萊契觀察到只要在適當環境下,他們是可以改變的,於是建造大學,並透過企業家協助他們自立更生。💪
2.因果模式建構
系統動力學主張:我們忽略了重要的因果關係,或者錯誤解讀因果關係,會讓決策結果令人失望;而多向的反饋迴路,會加速各變數之間的關係。
以台北市為例,新建旅館後,房間定價後來多半會下滑(或折扣變多)。
原因是:新旅館提高住房供給量,其他同業通常的回應是降低成本跟房價,但這會傷害原本旅館的高級形象,影響入住率及獲利,讓旅館變成另一種形式的房價戰,惡性循環直到破產。💸
這就是「加速反饋迴路」。系統動力學工具可以協主整合思維者在建立模型時,考量複雜的因果迴路、著眼整體。隨時掌握整體,才能瞭解所有的因果反饋迴路。
3.肯定式詢問
肯定式詢問是誠懇的探索他人觀點(你可以幫助我了解你為什麼有這些看法嗎?),以及試圖填補認知上的落差(你可以用舉例或圖表,幫助我釐清這個論點嗎?)
肯定式詢問不是在挑戰對方,而是方向明確的溝通,目標是明確探究自己與他人的觀點,了解他人的考量重點和因果地圖後,運用從中得到的洞見,為雙方模型創造新的解決方案。
↠↠↠
四、總結
我認為做決策,換個角度看,就是對未來做預測。👁🗨
你現在的決策,會不會讓未來變得更好,還是更糟?
隨機是世界的本質,十年前你要做youtuber你很有可能失敗,因為那個時候市場不成熟;今天你想開始做也很有可能失敗,因為市場太飽和。
歷史不可以被預測,因為歷史充滿偶然,而個體有機會被預測,因為你可以選擇持續的努力與投入。
一個系統的變數越大、越複雜,你就不太可能預測;但一個系統的變數少,可能性少,你就比較好預測了。
善用模型工具,發揮你的創意跟專業能力,從生活中提煉知識,並建立一個正向的知識系統!
相信我,你比你想像的更有潛力!👏
打磨出一根夠長的知識槓桿,你可以撐起自己的夢想!
感謝你的閱讀!喜歡我的文章請幫我按讚分享給身邊的朋友喔!
我是威爾遜,我們下次見。
歸納法演繹法舉例 在 許榮哲 × 小說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剪接課堂:塑料王國】
這次的剪接課案例比較特別,是王久良執導的紀錄片《塑料王國》。
據說此片一出震驚整個中國社會,甚至使中國政府禁止廢料的進口。
在這部紀錄片中,我們來談一個特別的主題─「場次剪輯」。
以下直接進入志穎老師的分析文章吧。
-
塑料王國的剪接 / Fa Lou
2016年由王久良導演執導的紀錄片《塑料王國》,以中國為全球最大進口塑廢料的國家為開端,帶領觀眾聚焦於一個小工廠,探討進口塑廢料,對於一個家庭的生活、生計、生存,將帶來多大的衝擊與震撼。
王久良導演的《塑料王國》分為兩種版本:26分鐘的短片版與82分鐘的長片版。
今天的範例影片為26分鐘的《塑料王國》。
我們今天講「場次剪輯」。
相較於之前每顆鏡頭的每一格的細緻探討,場次剪輯談論的是每一場次之間的連結與邏輯之處,以更高的視角看待整部作品,又稱「整體論」。
場次剪輯歸納四個重點:
1. 笑話法則。
當你講完一個笑話,很好笑,觀眾一直笑,但你必須等大部分的觀眾笑得差不多的時候——大概90%吧——你才能講下一個笑話,為什麼?
不然觀眾還沈浸於上一個笑話之中,卻忽略了你第二個笑話的新資訊,這豈不是很可惜嗎?
剪接也是,因為剪接就是在管理整個故事。
當某一高潮結束後,你需要給觀眾一點時間去消化那份高潮(你總要給觀眾擦拭眼淚的時間吧),而非綿延不斷地高潮+高潮+高潮⋯⋯一直加下去(全部都高潮,等於沒有高潮)。
高潮的情節之所以撼動人心,正是因為有低潮或是平穩單調的劇情所烘托出來的。
舉例:08:48 前的小孩拿針筒喝水、吹用過的塑膠手套氣球,這些場景太令人驚心動魄了,所以之後的場次要讓觀眾去消化這份震撼,於是接了一個遠景工人在分揀塑廢料的畫面。
2. 晚進早出。
某一場的劇情,晚點進場、早點離場,除了濃縮影片長度之外(難道一個孕婦主角,電影要演10個月嗎),還有ㄧ個原因:
「誘發觀眾猜想」:那晚點進場之前的時間,以及早點離場之後的時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讓觀眾自行腦內補充說明。
請注意,每個故事,觀眾始終在意的不會是故事本身,而是有沒有讓他們「墜入回憶」與「發揮想像」。
舉例:19:30不需要特地給你看小孩是如何如何準備器具,又如何如何來到河邊的;它也不用讓你看到那些小孩是如何如何對待那些抓到的魚。
它掐頭去尾,只為讓你深思其議題。
3. QA吸引。
Q是問題,A是答案。
你可以在一場的結束之際,丟問題。
然後在一場的開始之時,給答案。
這兩種方法,都是為了要勾住觀眾的注意力,所製造的懸疑。
你可以丟個「驚世駭俗」的問題,然後在下一場演繹答案。
或是你可以給個「丈二金剛」的答案,然後在這一場即將結束之時,拋出來的那個問題,會讓觀眾明白為什麼有這個令人一頭霧水的答案。
舉例:10:35 工人說:「美元來了!」丟出一個摸不著頭緒的問題。接著下一場即為塑廢料中的錢幣,做為該問題的答案。
4. 加減衝突。
角色情緒很好、興奮或激動、憤怒,我們給他們 「+」 。
角色情緒抑鬱、馬馬呼呼或低落,我們給他們 「-」。
所以當角色在一場戲的開頭是+,那麼在結束時,你可以把他們剪得是-。
反之亦然。
然後在這個過程中,加入「><」,意思是衝突。
a. +>< -,代表角色因這個衝突陷入低潮。
b. ->< +,代表角色因禍得福,他們突破重圍了。
舉例:12:00 訪者與A的談話,十分日常,訪者心情算很好我們給他「+」;接著12:45 B出現了,B很兇地對著訪者講話,訪者被兇,我們給他「-」。而裡面的衝突「><」,是源自於大家乃至於整個國家的一起亂丟、不顧一切地無視生命與生態。
*同場加映:
關於這部片,我有兩個收穫:
A. 紀錄片的定義。
B. 中文字。
————————————————————————
A. 我非常喜歡CNEX (華人紀錄片平台及其組織,意指Chinese Next,華人下一代;又指 See Next,看見下一代) 對紀錄片的定義:「給下一代太平盛世的備忘錄。」
這句話非常厲害。
有理性的陳述,有感性的描摹。
一口氣給我們三個資訊量:
「下一代」、「太平盛世」,還有「備忘錄」。
為什麼人類需要紀錄片?
因為我們希望你們下一代,是一個太平盛世。
你們的世界將不再有戰亂疾病、飢餓貧窮、歧視迫害、人禍天災,以及生態浩劫。
因為所有的問題,都將由我們這一代的人,全部終結。
那為何還需要備忘錄?
我對備忘錄的定義:
「我們事先準備好,萬一你們遺忘,可以拿出來閱聽的紀錄。」
如果「舊事重演」了,起碼你們並不是孤軍奮戰,還有這份備忘錄能助你們一臂之力,讓人類能「薪火相傳」。
所以人類創造紀錄片,是為了「給下一代太平盛世的備忘錄」。
B. 第54屆金馬獎最佳剪輯獎的得主:錢孝貞與李博。
錢孝貞在得獎感言中,說了一段感謝李安的話:「謝謝你,提醒我中國人是天生的剪接師;中國字的美妙,就是剪接的基礎。」
「中國字的美妙,就是剪接的基礎。」
這句話相當耐人玩味,令人值得研究及探討;如果統整歸納完善了,我將分享給大家。
*「我喜歡的」金句時間:
某爸爸兼塑料回收廠雇主說:「歡迎『在』中國。」
“Welcome ‘in’ China.” said the b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