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歷年大學生人數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歷年大學生人數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歷年大學生人數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歷年大學生人數產品中有1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施志昌,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2020年十月第三週 國內外大事報你知】 【一週大事關注焦點:全球疫情直逼4000萬例/泰國學運爆發逾三個月總理回應/2050年印度將成第三大經濟體/台灣9月外銷訂單連七紅機率高/增設8訓練基地教召擴大/雙北用水無虞桃園至台中黃燈】 國外 #泰國學運爆發逾三個月總理回應 泰國學生運動爆發迄今已...

歷年大學生人數 在 Emily ?? ?? ??⠀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4-04 15:31:03

《不專業大學心得分享》 圖中主要是大學的一些小感觸, 下面會跟大家分享我這學期修的通識課! 大學的課業並不是讀不來的, 只是要花時間找到自己的方法。 ———————————— 如果你是臺大的學生,或是你對於Emily的學校生活有興趣,那就歡迎繼續看下去~ 不然你可以看上面的圖就好了xD 大學...

歷年大學生人數 在 BusinessFocus | 商業、投資、創科平台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11 22:19:12

立即Follow @businessfocus.presslogic【在職貧窮?】90後大學畢業生起薪點升至1.4萬!⠀ ·⠀ 近年大學學歷貶值,一個招牌砸落來,都可以砸死幾個大學生。但有研究發現,部分90後大學生初入職薪酬顯著回升,據政府統計數字,去年20歲以下青少年的收入中位數約1萬港元(下同)...

歷年大學生人數 在 范國威 Gary Fan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11 05:14:35

2018-11-17 明報 (Part 2) 【同志遊行】響應大會穿紫色裝扮 參與者冀法例保障同志 香港同志遊行今午舉行,以維園為起點,遊行到中環愛丁堡廣場。下午約3時,遊行由3位彩虹大使,立法會議員毛孟靜、平機會主席陳章明和藝人李蕙敏,以及立法會議員陳志全、范國威和朱凱廸等,帶頭起步。 今年主...

  • 歷年大學生人數 在 施志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0-19 12:30:01
    有 204 人按讚

    【2020年十月第三週 國內外大事報你知】
    【一週大事關注焦點:全球疫情直逼4000萬例/泰國學運爆發逾三個月總理回應/2050年印度將成第三大經濟體/台灣9月外銷訂單連七紅機率高/增設8訓練基地教召擴大/雙北用水無虞桃園至台中黃燈】

    國外

    #泰國學運爆發逾三個月總理回應
    泰國學生運動爆發迄今已逾3個月,但學生提出的解散國會、制定新憲法、停止侵害人民等3大訴求,始終被總理帕拉育政府和泰國王室無視。儘管當局近來接連頒佈嚴重緊急狀態,逮捕數十名學運領袖、人權律師和示威者,民眾仍自13日起每天上街抗爭。18日傍晚陸續有數以千計民眾,冒雨聚集在曼谷地標「勝利紀念碑」及曼谷市區多處,泰國其他至少19府也有人發動示威,台灣、美國、法國等國也有聲援集會,共同施壓泰國政府回應人民訴求。帕拉育18日終於透過發言人表示,願展開對話尋求解決。

    #全球疫情直逼4000萬例
    全球通報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確診數屢創單日新高,累計約3900萬起病例,直逼4000萬例大關。美國確診人數突破800萬例;歐洲多國則再度加強防疫措施。

    #2050年印度將成第三大經濟體
    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2050年左右,印度可能會在世界最大經濟體排名中從第5位攀升至第3位。這項研究預測,印度在2030年左右將擁有全球最多的勞動齡人口,而且勞動人口會繼續成長,到了2050年左右達到峰值。儘管之後可能會走下坡,但到21世紀末,印度的勞動齡人口仍會高居世界榜首。

    國內:

    #台灣9月外銷訂單連七紅機率高
    經濟部統計處20日(周二)將公布9月外銷訂單統計,經濟部官員預估,9月訂單金額可能落在455億~470億美元,年減0.1%~年增9.6%的區間,連七紅機率頗高。經濟部對第三季預估也相當樂觀,預計為1,366億~1,381億美元,季年增8.3%~9.5%,可望創歷年同季新高。

    #增設8訓練基地教召擴大
    為對抗中國軍事威脅,我國後備軍人教召年訓量由12萬人提升至26萬人,並延長天數與年限。

    #雙北用水無虞桃園至台中黃燈
    近日降雨讓翡翠水庫蓄水量從原先百分之五十以下提升約百分之六十,至少到年底以前,雙北供水可望無虞,但桃園至台中水情仍為黃燈,且近期降雨有限,未來水情仍否緩解,仍須謹慎觀察。

    -

    近幾年,全球人民對於專制體制的衝撞愈發強烈。總理帕拉育上台後,曾承諾搞好經濟、政治環境,但一直未有起色,且近期泰王帶著20王妃出國「避難」,被認為是拋棄國民,更是引起泰國人民不滿。而近年「新未來黨」掘起,旨在改變過往腐敗及貪腐形象,獲不少年輕人及大學生支持。但帕拉育政權卻用盡各種方法打壓新未來黨,甚至強行將該黨解散。學生提出解散國會、制定新憲法、停止侵害人民3大訴求,但遭到泰國政府打壓。

    這次運動受到香港啟發,「be water」成為了運動的精神,以無特定領袖的方式尋求遍地開花。在經過三個月之後,雖然泰國政府不斷施加壓力,逮捕多位學生,但學生們不退反進,終使得泰國總理願出面與學生對話。但泰國總理為軍方出身,當初推翻看守政府的軍方,還起草了新憲法擴大軍方權力。泰國總理此次釋出善意,恐怕只是緩兵之計,若接受學生的訴求,形同放棄自身權力。

    此外,新冠疫情衝擊全球經濟,也減緩了印度崛起的勢頭。然而,根據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以人口模型預估經濟發展的文章中,仍看好印度後續的發展,至2050年將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且文中提到中國可能於2035年超越美國成為第一大經濟體,但因為中國人口成長減緩,至2098年美國仍會再度超越中國重回第一大經濟體。

    但美國不可能放任中國超越自身,因而開啟了中美貿易戰如半導體。而中國則持續投入資源至特定產業,如半導體的發展,意圖透過國家力量發展能與國際競爭的半導體產業,達成去美化。因而美國半導體產業相關團體,提出「半導體十年計畫」預覽報告,呼籲美國政府未來十年內,每年投資三十四億美元在五大領域資助半導體的研發,以維持美國的領先優勢。

    尤其現在中美都針對半導體產業擴大投入,台灣身為半導體產值全球第二大的國家(今年產值可望突破3兆新台幣,全球產值約12兆),如何從兩國競爭中生存甚至得利,也要看未來半導體產業如何持續發展先進製程、切入綠能與AI運用以及人才培育等等,都成了台灣重要的課題。而好消息是,台灣不畏中美貿易戰與新冠肺炎,外銷訂單有望持續成長,過去幾個月尤其以資通訊產業出口最旺,在科技產業的發展上,台灣仍佔有一席之地。

    #OctoderW3 #Eventsoftheweek

  • 歷年大學生人數 在 Anita Chen 陳巧茵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5-11 11:00:33
    有 153 人按讚

    【芬蘭「以學生為中心」的在線教育: 不只是在家上網課這麼簡單 】

    #文長慎入

    這篇文章近8千字,有點長,發表於《上海教育》雜誌5月刊。本身我的全職工作是在教育現場,中文寫作其實不是我的強項,只想分享芬蘭教育現場經驗。一個月前的邀稿,幾次的視訊討論和政策解析,我大部分用口語敘述,文丹主筆,竟然有八千字,我也驚嘆文丹強大的文字力量。

    寫作此文時,正值芬蘭中小學開展遠程教育的第四周。我們梳理了這四周內芬蘭如何起步做在線教育的戰略部署,從頂層設計、具體措施、線上教學現場、家校協作這四個方面逐一展開。希望這一套「起步動作」能對中國教育者有借鑒義。

    2020年3月16日,芬蘭國家總理桑娜·馬林(Sanna Marin )宣佈整個國家進入緊急狀態:關閉所有公共場所,關閉邊境,關閉學校。

    消息一出,整個社會進入了新的運作模式。就教育而言,從孩子到大學生,全部需要在線上課,這對哪怕是全球素質最高的芬蘭教師來說,也是前所未有的。

    「對芬蘭基礎教育而言,傳統網課與它背道而馳。」赫爾辛基大學附屬學校的教師首先站出來質疑,讓小學生天天在家上網課的荒謬。

    為什麼芬蘭教師是這個反應?

    因為傳統網課,特別是教師一言堂式的網課,它的核心是知識傳授。它把教師放在教學的中心地位,是主導者;把學生放在聽從的地位,是被動接受者。

    而芬蘭基礎教育之所以在21世紀領跑全球,是它把學生放在學習的中心地位,學生是主動學習者,是知識的創造者和體驗者,教師只是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這個過程不僅看重知識學習,同樣看重學習過程、學習體驗以及在過程中發展出來的軟實力。

    如果芬蘭遠程教育,要走傳統網課的路線,那它就變成只看重知識傳播的網上課程。與其他國家的教育無異。

    如果芬蘭遠程教育,走的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法路線,那它仍然保留了自己的優勢和本質。堅持自己的本色,或許在未來的遠程教育領域,仍然能夠獨樹一幟。

    疫情之下,芬蘭學校和教師被逼到了選擇的十字路口。

    到底怎麼走?本文兩位作者作為芬蘭教育界的親歷者,試從芬蘭「停課不停學」政策的頂層設計、具體措施、線上教學現場、家校協作這四個方面逐一分析,揭開芬蘭給遠程教育下了怎樣的定義。

    【分層部署的頂層設計】

    隨著芬蘭國家總理桑娜·馬林對全國防疫措施的部署,作為教育政策執行者的芬蘭國家教育委員,3月16日當天就發文部署全國教師如何開展遠程教育。可謂非常及時。

    一起來看這些措施:

    1)3月18日起,關閉所有學校,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全部進行遠程教育;
    2)幼兒園和學前班繼續開放,但鼓勵家長能在家帶娃就不要送去;
    3)1-3年學生可以正常上課;
    4)義務教育十年級學生可以正常上課;
    5)特殊教育的孩子可以正常上課;
    6)需要芬蘭語課程的移民孩子可以上課。

    可以看出,芬蘭政府在做決策時不是一刀切,不是整齊劃一僅一個動作。他們依然是把學生的具體情況和長遠利益放在首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和應對。接下來,我們來看這套「組合拳」如何解決不同群體的需求:

    第一大群體:要畢業的高三學生,政府緊急處理春季高考。芬蘭之所以選在3月16號這個時間點官宣,是因為此時芬蘭春季高考已經提前被壓縮進入尾聲,不提前進入停課、封城、封國,是不能讓疫情耽誤這屆高三學生畢業和今年大學錄取。

    芬蘭一年有兩次高考:一次是3月份的春季高考,一次是9月份的秋季高考。歷年,每到二月初的時候,芬蘭高三學生已經結課,接下來是長長的假期,同時也是長長的備考期,所有學生回家自學、備考。他們可以參加3月份的春季高考,如果覺得自己沒準備好,可以參加9月份的秋季高考。

    與中國高考不同,芬蘭考生一次只考一門,但是一門要持續考6個小時。從早上9點一直到下午3點。考生帶著午飯坐在考場里,可以在考場吃飯,邊吃邊考,度過「漫長」的一天。

    另外一點與中國不同的是,芬蘭高考一共四門。除了母語(芬蘭官方語言是芬蘭和瑞典語)必考之外,其餘三門,學生可以自由挑選。其餘三門的選擇,非常豐富:有第二官方語言、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哲學、心理學、社會學、宗教倫理學、生理衛生、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意大利語等20多門課。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預期的大學專業方向,選擇高考的考試科目。

    定下考試科目後,並不像中國那樣一天考兩門,集中三天完成。芬蘭的做法是:這20多門課,每天只安排一個科目。這樣學生是隔幾天考一門,每個人結束高考的時間不同。這就是為什麼芬蘭高考一考就是一個多月的原因。

    疫情之下,芬蘭政府果斷決策,將高考流程壓縮。由之前的一個月左右壓縮到2周內完成。

    第二大群體:有些孩子並不適合遠程教育,要讓他們可以繼續上學。從國家層面看,芬蘭政府在做決策時真的是充分考慮到不同群體、不同年齡段學生的需求,於是安排不適合遠程教育的孩子可以繼續上課。這些群體包括:1)幼兒園和學前班的孩子;2)小學1-3年級的孩子;3)特殊教育的孩子;4)需要芬蘭語課程的移民孩子;以及5)義務教育的十年級的孩子。

    比如幼兒園的孩子太小,一天的屏幕時間不宜超過1小時。那幼兒園可以照常上課,這樣醫護人員的孩子也有地方可以上學。同時也給家長自主權、選擇權,幼兒園照開,來不來讓家長決定。這背後還有一個考慮,是芬蘭幼兒園內是按小組分班,0-3歲師生配比是1:4,3-5歲師生配比是1:8,教室內人員聚集人數相對較少。

    再看小學1-3年的孩子。他們平時只上半天課,每天基本12點、1點左右放學,下午半天要麼是學校托管,要麼去興趣班。平時他們上課可能連課本都沒有,因為一些芬蘭學校不給低年級的孩子發課本,他們覺得這一學段的重點是學生習慣和品格培養,學習動機的激發,以及鼓勵孩子社會化學習,而課本不是學習的必需品。這些孩子很難適應一夜之間所有科目都搬上了屏幕。

    再比如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可能是那些接受特殊教育的孩子,他們對資源的要求很高,在家裡很難操作。也可能是需要芬蘭語課程的移民孩子,他們剛來芬蘭,平時所在學校會給這些孩子安排特殊的語言班,幫助他們融入。現在他們連芬蘭語都聽不懂,怎麼讓芬蘭教師給他們在線上課。

    需要指出的是,芬蘭政府讓這些孩子可以正常去上學,並不是鼓勵家長這麼做。為了安全和健康,當局是希望家長有條件的話就讓孩子在家學習,沒條件的話也讓孩子有學校可去。這無疑給了家長很大的自主權和選擇權。

    芬蘭政府在做的,是在維護每個孩子受教育權前提下,站在好的教育視角下做決策。至於家長在健康權和教育權中間怎麼選,政府完全是把這個決策權給了家長。

    第三大群體:讓適合遠程教育的學生「雲上學」。這樣從四年級起,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學生全部「停課不停學」。

    可貴的是,芬蘭教育領導者給一線教師和學生兩天時間準備。政策出來後,不是立即執行,而是讓教師和孩子有個過渡,比如給學生配備電子設備,讓學生把學校里的課本、學習用品帶回來;也讓老師有一定時間熟悉線上操作,並跟學生當面講清楚遠程教育需要注意的事項。

    下面,具體介紹芬蘭如何部署遠程教育措施。

    【芬蘭遠程教育的部署措施】

    相較於學校教育,遠程只是物理空間上的轉變。這是芬蘭開展遠程教育的核心原則。

    如果芬蘭在遠程教育中丟失了自己的教育優勢——比如教育公平、學生的自主權、學會學習、關注學生幸福感、對學生的個性化輔導等要素,而僅僅是一股腦兒學習大量知識,那「所謂第一」的頭銜便保不住。

    事實上,在疫情衝擊下,芬蘭教育就是從以上這幾方面著手,確保孩子在家上網課不只是聽聽知識點這麼簡單,而是更看重非知識性教學的部署和支持,以確保基礎教育繼續在線上做到公平、高質、關注弱勢學生及學生的整體發展。以下幾個角度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芬蘭政府的著手點:

    首先,學習材料。芬蘭政府第一時間規定所有基礎教育的教科書、其他學習材料和工具必須對學生免費。因為基礎教育是免費教育,是每個學生的基本權利,無論學生在哪裡,必須讓學生公平獲得學習資源。比如出版社提供免費的電子課本、科技公司提供免費的學習平台和內容。

    其次,教學設備。相對於其他國家,芬蘭在遠程教育方面有一定優勢。比如全國性的硬件設備完善,網絡普及率很高。在2010年7月1日,芬蘭已經將上網列為基本人權,明文規定最低上網速度。芬蘭已有約95%人口可以上網,屬全球互聯網最普及的國家之一。

    「雲上學」同樣給芬蘭教育帶來挑戰。這麼多年來,芬蘭教育一直在做的努力是不問學生出身,所有孩子都可以享受到一樣高質量的教育。現在孩子要呆在家裡上課,勢必強化家庭經濟背景對孩子學業成績的作用。比如,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沒有設備可用。據2018年的調查,平均每個芬蘭家庭里有3個以上可以連結網絡的電子設備。由於爸媽也要在家「雲辦公」,如果家裡有兩三個孩子,設備遠遠不夠用。

    為了讓所有孩子都能平等的「停課不停學」,芬蘭政府帶頭解決孩子的電子設備:

    先是要求學校的電子設備外借,允許學生帶回家用。芬蘭一決定停課,學校立即和家長聯繫,調查多少家庭需要電子設備,學校馬上出借電子設備和充電器。

    芬蘭總統更是第一個站出來呼籲科技公司捐出不用的電子設備,給基礎教育的孩子用。

    緊接著,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官方發文:請求公司將不必要的計算機捐贈給青少年進行遠程學習。

    目標只有一個:所有芬蘭孩子可以平等接受在線教育。

    此外,對於孩子是否可以使用手機上課,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也做了規定。15歲以下的孩子,由監護人決定孩子是使用他們的移動設備還是家中其他設備進行遠程學習。15歲以上的人基本上可以自己決定,是使用移動設備還是家用其他設備進行遠程學習。

    學習材料和設備都有了,接下來就是教師在線怎麼教。所幸,高質量的師資隊伍是芬蘭的另一大優勢,他們能相對快速地找到合適的教學方法。

    第三,在線教學方法。如上所述,在應對遠程教育的教學時,芬蘭的定位並不是將教師轉變為18線的「播主」,因為那樣更多是在傳播知識。在芬蘭教育政策者看來,屏幕之外的學生能力培養才是最重要的學習內容。因而,在應對遠程教育時,芬蘭這邊更像是打了一套組合拳,從給學生自主權、組織小組合作、強化學生評估方式等等各個方面入手。出台的政策指導具體如下——

    用小組合作開展在線教育,培養學生技能。芬蘭學生在一天和一周中,所在的在線小組可能會有所不同。這是因為教師用異質化分組的方式讓學生結隊:一方面鼓勵學生開展同伴學習,在群組中雲互動、共享信息、實時通話;另一方面培養學生在團隊中的溝通、協作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用差異化教學開展在線個性教育和輔導。芬蘭教育部門繼續鼓勵教師在可能情況下,把學生的特殊需求放在日常交流、工作安排和遠程教學中。比如在線個性化輔導、獨立的作業等等。

    用獨立學習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權。在進入遠程教育的前兩周內,芬蘭並沒有急著讓教師成為「18線主播」,而是通過家校互通系統(Wilma)用文字、語音方式給學生佈置作業,讓學生適應在家獨立學習,這其實是在保護學生在學校培養出來的自主權。老師把任務發給學生,至於學生什麼時間做、用什麼方法做,學生自己可以選擇,並不是讓所有學生統一時間盯著屏幕。

    用反饋和評估帶動在線教學。在芬蘭學校有個說法:「反饋是給孩子的禮物。」意思是說,在日常教學中芬蘭教師很喜歡給孩子及時反饋和過程性評價,肯定學生的優勢、鼓勵學生挑戰困難、給出改進意見。用反饋代替考試,用評估學習過程代替評價學生,這是芬蘭教育的閃光點,即使轉移線上也沒有丟掉。

    另外,芬蘭政府考慮到在特殊情況面前,在線教育可能偏離《基礎教育法》中規定的課時數和教學量。所以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給出的指導意見是:教學量和課時數可以減化,但是教學、學習和評估必須以課綱中設定的橫貫能力目標為導向。知識可以少學,但能力培養不能停。

    以上這些做法,是要打破遠程教育「以資源為中心」開展教學,停留在蒐集、閱讀各種資料或是在不同平台切換的模式,芬蘭要做的是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在線教育,讓學生的聲音被聽到、讓學生主導學習內容、讓學生在合作中學習知識和能力。

    不過,從頂層設計到一線教學,中間還有一道鴻溝要走。並不是所有芬蘭教師都能一開始就得心應手去應對。赫爾辛基大學教育心理學教授、芬蘭現象教學第一人科斯蒂·龍卡提醒:「芬蘭一線教師有自身優勢,也面臨挑戰。」

    那我們就把鏡頭投放在芬蘭教師身上,看他們真實的線上教學。

    【一線教師的在線教學現場】

    赫爾辛基國際學校的科技資訊總監陳巧茵講述:「遠程學習很難以相同的方式重建學生之間以及師生之間自然發生的、寶貴的、及時的社會互動。老師們必須找到新的方法來提供及時的、具體的反饋意見,以支持學生的成長和學習。照顧學生的差異是我們教學重點之一,同時也是難點之一。要解決這些問題,遠程學習的平台選擇甚為重要。」

    這個過程也是有方法的。

    一是分階段性目標,循序漸進開展。

    回到觀察芬蘭公立學校第一周停課,教師和學校還是處於一個慌亂的狀態,學校忙於確認所有家長的電子郵件和電話,保持資訊傳達。芬蘭教育系統獨有的全國性家校互通平台Wilma,這個時候發揮了巨大作用。它變成一個家校聯繫、學生學習進度溝通、作業指派、反饋學習情況等一站式平台。

    此時,芬蘭教師們一方面要確定手邊有所有的教學資源,能夠在家工作的電子設備,也要確定每一個孩子在家是否有安靜的學習環境,穩定的網絡,所需的電子設備和家長支援。

    停課第一周,基本停留在指配任務階段。芬蘭老師們透過和家長聯繫分配閱讀、數學、工作表和學習網站,也有指定戶外活動時間,美術、音樂創作、體育課都持續進行。

    停課第二周,老師們各自透過個人熟悉的在線平台(比如Skype,FaceTime,Google Classroom)開始和孩子們做一對一或是小組互動。這個階段,芬蘭教師希望能更多地和學生連結,開始制定《遠程學習規範》——保持固定的作息時間,早睡早起和制定線上學習禮儀,準時上線,穿著合宜,準備好學習所需紙筆課本等。一連線,芬蘭老師是先開視頻但不開音頻,讓彼此可以看見。

    停課第三周,芬蘭老師開始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希望為學生提供新的機會,讓學生以真實、有意義的方式學習。比如:

    如何幫助學生處理由於緊急情況/危機而產生的煩惱、恐懼或孤立感?

    作為教師,我可以幫助學生發展的最重要的知識和技能是什麼?該如何幫助學生建立自己的理解力?

    這次緊急事件/危機給人們帶來了哪些真正的學習機會?這種情況給學生的好奇心和內在動力是否帶來其他新的可能性?

    不同類型的學習者需要不同的支持和指導,該如何設計滿足他們需求的學習體驗?

    教師如何以有意義的方式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

    最終,芬蘭老師們在熟悉學生需求和參考各大學習平台後,鎖定Teams和Zoom這兩個平台的分組功能能讓他們照顧差異,給不同小組指派不同任務、不同的討論和對話、或是大班教學。

    二是抓重點,教學內容可以減半。

    芬蘭老師們在制定課表時有許多考量。孩子上線時間、互動時間、思考時間、做研究時間和創作時間,統統都得考慮。教師之間達成一個共識:知識傳授部分,老師可以事先做好筆記或是短視頻,實際上線時間則鼓勵參與、社交互動和反饋。

    於是在芬蘭學校內出現了兩種在線教學方案:

    第一種,有些學校按照原本的課表時間上課,只是上線時間為一半,剩下一半讓孩子獨立學習。比如一節數學課45分鐘,線上學習只有20分鐘,另外25分鐘讓學生自主學習。

    第二種,有些學校將所有學習移到早上,下午讓孩子和家庭自由安排。這種做法同樣是一節課只用一半時間在線教學,另外一半時間用來上另外一門課,最終實現半天上完全天的課,下午讓孩子自主學習。

    各種不同做法,但是共通點是:芬蘭教育者理解遠程學習不能簡單地複製和平時一樣的學習體驗和跟隨原本的課表。老師同樣理解在家學習必然少了教師的及時指導、幫助和反饋,效率會低於學校,所以所有作業和任務都做調整、簡化。

    即使一半時間線上教學,教師在線時也要盡量做到簡單、清晰,給學生時間和篇幅限制。例如,製作兩分鐘的音頻和筆記,讓學生學習自主管理時間。如果需要詳細解說,老師們通常就錄視屏解釋或是線上溝通。課表減半的另一個作用是,多出來的時間可以讓學生自主學習,讓教師開展個性化輔導和解答。

    這樣屏幕兩端,一邊是學生在家上學,一邊是教師遠程辦公。那芬蘭學校管理層在抓什麼?答案是師生幸福感。

    三是關注屏幕背後師生的幸福感。

    教育管理者希望在動態中追蹤師生的在線教學感受和能力,進而不斷調整教學策略。一些芬蘭學校每週末會做問卷調查。請學生、家長、老師們反饋他們的工作量、情緒起伏、學習偏好和個人進度。

    在這個過程中,師生的幸福感、情感起伏和社交需求得到了極大關注。

    比如關注教師幸福感。芬蘭很多學校組織教師開展星期五在線咖啡(Friday Online Coffee)。忙碌了一周的教師,可以打開視頻,端起一杯咖啡,在線和同事們聊聊這一周的艱辛、挑戰或收穫,相互鼓勵、相互支持。

    比如學生的社交情感化技能得到發展。在線學習無疑挑戰學校存在的必要性。為什麼要去學校?因為學習具有強烈的社交性。所以,芬蘭在線教育強調要有人、有臉,有人際互動。把學生分組,也是鼓勵他們可以在團隊中加強溝通技能、互動技能和情感化能力。

    即使是不同步的學習 (asynchronous) ,老師在設計上也鼓勵互動。例如對於一個課題回答,學生除了自己作答,也要去看其他同學的解答、去評論、去給反饋。

    老師在佈置作業時也要賦予同理心。合理的份量,鼓勵學生平衡螢幕前時間和線下時間,創造時間和機會讓他們和家人相處和對話。

    同時,芬蘭學校繼續開展主題性課程,讓學生在做中學、在玩中學增強遠程教育的豐富性。比如家庭經濟課、手工課、音樂課、戲劇表演、體育課等繼續開展,只不過場景變成了家裡。這也表明芬蘭的遠程教育遠遠不止是上網課,對芬蘭孩子而言,在生活環境中學習、在大自然中學習早已習慣。

    當然,這需要家長的支持。

    【家校合作:父母不是孩子的第二位教師】

    3月26日,芬蘭「停課不停學」的第二周,國家教育委員會負責人奧利·佩卡·海諾寧(Olli-Pekka Heinonen)公開表示:「沒錯,孩子遠程教育需要家長的幫助,但是家長們請注意:遠程教育不是在家上學(Home school/teaching)。希望你們不要成為孩子的第二位教師,教學和給孩子輔導仍然是教師的職責。希望你們能讓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學習。」這便給全芬蘭的家長定調。

    難道說芬蘭家長只能作為旁觀者,眼看著孩子掙扎、混亂嗎?自然不是。

    芬蘭萬塔市教師撒寧·維塔寧(Sanni Virtanen)在芬蘭權威媒體《赫爾辛基日報》的文章受到了芬蘭教師和家長的廣泛認同:「遠程教育不同於家庭學校。家長們不需要懂數學、物理、英語,孩子遇到學習問題,請第一時間找教師輔導。家長一定要明確自己的角色,是在生活方面提供支持,比如跟孩子一起製作日程表,幫助他們飲食、休息、運動。」

    芬蘭家長協會會長(Ulla Siimes)同樣提醒家長在新模式下千萬不要忘了身份:「教師和家長的角色劃分需要明確。組織教學的責任在老師,給孩子安全、舒適學習環境的責任在家長。」

    給孩子提供健康飲食和舒適學習環境、幫助孩子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和休息時間,以及督促孩子每天運動和戶外活動。這些就是芬蘭家長目前在做的。

    相較於亞洲文化里鼓勵家長多參與孩子學習、多輔導孩子功課。芬蘭在做的其實是「少」,讓家長少插手教學、少插手孩子的功課管理。

    芬蘭相信這種「少」一樣能收穫「多」的效果,因為一個人不可能成為另一個人的學習動機。

    說到底,芬蘭中央政府「停課不停學」政策一出來後,芬蘭教育部負責頂層設計,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負責部署遠程教育的具體措施,一線教師在摸索中開展線上教學,加上家長從旁協助。這是一個系統工程,也是各方各司其職、通力合作的過程。

    以上也只是芬蘭中小學遠程教育的起步動作。至於最終能形成怎樣的格局,還得交給時間判定。

  • 歷年大學生人數 在 以專業實踐幸福-鄭秀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9-25 15:30:40
    有 305 人按讚


    【教育與文化委員會】正視年輕研究生的低薪問題質詢稿
    鄭秀玲 委員
    2019/09/25

    一、產學脫鉤問題

    根據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的就業、失業統計資料顯示,碩士學歷以上的勞動參與率逐年下降。然而,各大專院校仍有許多年輕學子正準備投入這個龐大的失業人口中。

    台灣的高等教育,特別是碩博士教育,一直未有整體的規劃,包括人才養成、未來就業和產業需求等等,造成產業缺人力、碩博士生畢業即失業的窘境,人才供需失衡,浪費人力資源甚鉅。因應即將到來的物聯網及5G時代來臨,台灣相關資安的師資及人才極為不足,即是高等教育跟產業發展脫鉤的明證。因此,產學須相互嫁接配合,完備並強化人才供需之鏈結。

    二、科技部計畫補助金額逐年提升

    根據科技部學術統計資料,科技部計畫金額由2014年的26,698百萬元逐年增加至2018年的30,001百萬元;同時,在學中碩博士人數由2014年的203,517人降為2019年的196,259人。由上述統計數據可知,每人平均所獲補助應相對提升,但事實上,計畫兼任助理的薪酬係由各大學訂定支給上限。以台灣大學為例,由教育部經費支出的「教學助理獎勵金」自2013年至今皆未依物價指數之變動進行調整(編按:詳見附錄)。因此本席認為,比起各大學訂定支給上限,是否另外由科技部訂定「支給下限」,並依物價調整,此舉更能提供研究生安穩的經濟後盾。

    三、人文領域補助計畫平均金額偏低

    再細看各領域歷年來所得到的補助研究經費,仍以「理、工、醫、農」為主!涵蓋人文歷史、政治、法律、經濟、管理、教育、藝術等學門的人文司之補助計畫平均金額明顯偏低。現今為「跨領域時代」,在推動AI等新科技的同時,仍須反饋至人文社會思維,希望科技部針對於此能再予以改善。


    四、研究生獎勵金

    近來眾多大學端老師反應申請博士班的學生數愈趨下降,因其畢業後,往往無法找到相對應抑或符合期待的職缺,如:台灣教師薪資僅為新加坡之四分之一,近年退休金等相關福利待遇亦逐年遞減;申請就讀博士班的人減少,理工醫農等領域,將嚴重匱乏人力進行實驗及研究,形成「有將無兵」之困境。

    而科技部也已然意識到此現況,近期認真推動相對應之政策:108學年,科技部為提升博士生就讀意願,提出「優秀博士新生獎勵金」,金額每月至少4萬元,補助期間自博士班一年級起至博士班四年級止。以配合款的形式,前兩年科技部出三萬,申請單位出一萬,後兩年則各負擔一半,每年每校最高補助為300萬元。此方案將自108年6月21日起至7月31日止,受理經教育部核有博士班招生名額之國內公私立大學校院。除了博士生之外,也希望科技部能更進一步將此獎學金補助能擴大至「優秀碩士生」,將其納入此政策之施行對象。本席建議,由行政院整合科技部與教育部等資源與政策,持續推動並擴大相關政策,提升優秀碩博士生之就讀意願。

    五、協助青年申請租屋補助

    行政院推動《單身青年租屋補助》,但實務運作上因房東不願提供地籍資料,導致青年看的到吃不到,使得該政策在執行上相對受阻而無法使青年受惠。在此,本席強烈建議科技部與教育部協調,由各大學「生活輔導組」調查學生租屋相關概況,協助學生與房東協調,以利於政策由上而下,落實至各大學研究生,使得在該政策之申請程序上,更為便利以提高其執行率,達致嘉惠學子之政策目標。

    大學乃發展新經濟之火車頭,但目前的現狀是大學教授需在相對有限的資源中,聘任學生擔任研究助理;而另一方面,研究生因為面臨租金高昂等各項現實生活壓力,體制內補助金、獎勵金等待遇不如預期、未臻理想,難以平衡生活基本開支,造成誘因不足之困境,而使其對攻讀碩博士望之卻步。對於青年研究生而言,乃生產力最旺盛蓬勃之時,倘若能夠在這段年輕時光中專心於研究,想必能有效提升研究品質!大學應是人才培育的最佳搖籃,在此,本席期待政府能在這方面作為近20萬研究生的最佳後盾,保障其相關權益。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