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歷史空照圖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歷史空照圖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歷史空照圖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歷史空照圖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無論如河,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基隆暖暖有間書店惦惦,也跟我們一樣是醫護相關背景年輕人開的。 大家有空可以去走走支持一下喔!! #端午節吃完粽子是出門走走的好時光。 〔端午前推書店〕基隆 書店惦惦 ~~ 雖然世界盃德國(我連續支持德國五屆20年了!)對墨西哥已經開踢,但推書店更加重要,而且這間基隆的「書店惦...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是由英國策展人、知名影像研究學者大衛.卡帕尼(David Campany)所策劃,展覽從一張曼.雷(Man Ray)所拍攝的神祕灰塵照片出發,探索過去一世紀以來攝影與藝術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並且從人類文明發展與「小至居所、大至宇宙」的空間尺度,思考「塵」的各種隱喻,以及這些隱...

歷史空照圖 在 旅行熱炒店PODCAST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8-03 14:45:04

#EP43補充 聽完豬豬隊友分享,迫不及待地去找了土庫曼首都阿什哈巴特的照片與衛星空照圖來看。不得不說,真的太精彩了!在這裡簡單做個地圖,搭配豬豬隊友的攝影作品,跟大家分享一下這個有趣的城市。 在這裡先介紹一下節目中提到的兩位總統—— 前任總統Saparmurat Niyazov,從蘇聯時代擔任...

歷史空照圖 在 董森堡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10-17 02:45:41

海上公園曾是夢|而我們又該留下些什麼 大家知道照片中是金門的哪裡嗎? 元代的伐木煮鹽造成寸草不生、林木稀疏,滿島的旱田耕地榨取著曾經豐饒的島嶼。風害,如刀刻般肆虐著金門。東北海岸的許白灣、狗嶼灣飛沙連天,西南岸的東沙溝、歐厝、銅牆山岸際恰如一片黃土荒漠。 從1944年的空照圖中應驗了《金門志》...

  • 歷史空照圖 在 無論如河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8-06-18 14:00:58
    有 70 人按讚


    基隆暖暖有間書店惦惦,也跟我們一樣是醫護相關背景年輕人開的。
    大家有空可以去走走支持一下喔!!

    #端午節吃完粽子是出門走走的好時光。

    〔端午前推書店〕基隆 書店惦惦 ~~


    雖然世界盃德國(我連續支持德國五屆20年了!)對墨西哥已經開踢,但推書店更加重要,而且這間基隆的「書店惦惦」更是異常的重要!


    近三個月我只要在關於友善書業合作社及書店的講座上都會提到:過去幾年獨立書店在全台各縣市陸續開了許多間,但只有二個縣市一直沒有動靜,一是苗栗,一是基隆,但是自從「書店惦惦」開幕之後,我很高興基隆終於也有了!


    其實苗栗同時間也開了一家,所以現在台灣各縣市現在都有獨立書店了,但這是後話,後續再找時間介紹苗栗,今天重點在基隆。


    開在基隆暖暖寧靜街上的「書店惦惦」是一個關心基隆地區長照議題的團體「小暖蛋青年」所成立,這幾位年輕朋友都有醫護相關的背景,是一群非常具有愛心及熱情的年輕人(望向淡水 無論如河 );他們將暖暖區已荒廢的過港老警察宿舍重新整建起來,用自己的力量重新粉刷、油漆、做木工,打造了這樣一間特別的小書店,真的是既有理想又有行動力的暖蛋青年啊!


    書店才剛開幕兩、三個月,還有許多地方正在調整、整理中,目前書籍也是新書、二手都有,但以新書為主,書種則包括文學、藝術、生活、食農、醫療、照護等等,三不五時也會舉辦相關活動;交通上坐臺鐵火車晃晃悠悠從暖暖車站或者八堵車站下車緩步走一段都可抵達,沿著過港路走,旁邊就是基隆河,沿途頗有些風景可看,對台北人而言,很可以規劃假日一日遊,基隆在地人則通常都是騎機車過去(望向基隆文藝中年 劉瓦礫 (Wally Y. H. Liu) );不過我到時已晚,沒拍到什麼好照片。


    我是揀了個活動時間特意去參加的,一來想看看黃湯姆如何介紹暖暖過港這個地區的歷史空照圖,二來也趁此機會拜訪新書店;但由於活動結束後也超過了書店打烊的時間,反而不好意思多停留,只能匆匆瀏覽一下各處空間,也沒拍啥照片,但這間具有重要意義的基隆書店是一定要再找機會去的。


    (寫此文的同時看到墨西哥進球,德國落後中,心如刀割啊!)

  • 歷史空照圖 在 綠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7-06-02 15:18:48
    有 203 人按讚


    天災還是人禍?蘇花路斷就在礦區

    端午連假,蘇花公路再次路斷,崩塌地位於112K處,是近年來常發生崩塌的地方,蘇花公路的安全問題爭議再起。連日來花蓮縣長傅崑萁與中央政府陷入了口水仗,一方忙著要路,一方則以「不能和天打仗」將此次崩塌定調為不可抗力的天災。然而民間團體卻發現,自111.3K處開始一直到113.5K處,公路上下兩側都被大理石礦權所包圍(下方則延伸至115.1K),尤其從1992年歷史空照可看出,蘇花公路的112.1K以及112.6K ~ 112.8K處,都位在曾經開採、未經妥善整復的舊礦場正下方,到底是天災還是人禍?政府有義務調查清楚,而目前地方與中央對於如何促進用路人安全的思考,顯然有非常大的盲點。

    致災原因要清查 蘇花礦區要盤點
    地球公民基金會蔡中岳顧問表示,2010年梅姬颱風時有三起遊覽車與自小客車總計26人失蹤死亡的重大事故,其中兩件也發生在台九線的112.1K與112.8K,鄰近還有蘇花公路最早興築且持續加長的明隧道(約在112.36K ~112.54K)。即使蘇花改年底通車,大量的小客車、大客車移往新路通行,但現有道路仍須得維持一定的暢通。若照雪隧經驗,雖然設計上可行,但通車十年因顧及安全至今未開放大貨車,未來蘇花改長隧道是否能順利開放大貨車通行,仍是未知數。此外,重、輕型機車、自行車也都確定無法走蘇花改路線,所以為了安全而預警性封閉的道路運輸替代方案,勢必要面對,同時也應盡可能減少坍塌的因子。

    雖然要直接指認崩塌與採礦的關係相當困難,過往崩塌的調查往往都以天災作結,但複合式的坍塌原因中,我們無法控制地質、地震、雨量、風向,但若礦區有可能是致災的原因之一,應該嘗試努力控制。採礦對環境造成的傷害,不會只是當下,殘壁的生態及自然復原,千百年都無法恢復原來的樣態。

    我們強烈要求,在蘇花公路仍要維持通行的情況下,這次致災原因更要調查清楚,除了像過去推給天災外,複合式的各種可能都應討論,同時把這些過往的礦區因素考量進去,清點蘇花沿線礦場已開採、未開採的狀態,為未來的安全做準備。

    礦場,管理的黑洞
    綠黨共同召集人吳紹文指出,位在蘇花公路九宮里段一帶的這四個大理石礦區(臺濟採字第5363、5364、3272、5667 (原5385) 號礦權),不但緊鄰公路、位置與第2717號保安林重疊,卻未曾進行過環境影響評估與土地開發許可的審查、水土保持計畫也看不出有被切實執行;礦業開發期間與結束後,更從不見經濟部礦務局擔負起應有的管理責任。這一切顯示眾多機關的棄守與失能,使得台灣眾多的新舊礦場未被妥善管理,不但破壞國土環境,還可能直接威脅到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

      吳紹文舉宜蘭境內為例,雖然缺乏新舊礦的完整公開資料,但蘇花公路沿線在宜蘭境內,至少還有另外七個礦權;而潤泰、信大、台泥、大發至今仍在保安林內開採水泥用大理石;和其他環境敏感區重疊、或曾被學者明確指認為土石崩塌原因(例如大松礦場)的新舊礦場更不勝枚舉。礦業新舊個案、整體政策制度的盤點與資訊公開,實在刻不容緩。

    經濟部應給國人一個交代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秘書長謝孟羽律師表示,無論是採礦權的設定或展限,礦業申請人或原礦業權者都須檢附「開採構想及圖說」,當中必須敘明水土保持、環境維護、礦場安全措施與礦害預防等永續經營事項。而這些緊鄰蘇花公路的礦場,縱使未必在實際開採範圍內,也應當在其水土保持、環境維護與礦害預防的考量之內。經濟部如何審查認定業者所提出的「開採構想」是否符合「礦業法第二十八條第一項、第三十八條第二款及第五十七條第一項妨害公益之認定原則」,礦業申請地的開採構想對地區居民生命安全及主要交通是否有傷害或破壞之虞?經濟部有沒有去追蹤監督業者是否依照開採構想或施工計畫施工?對他人或公共之安全及利益發生危害的「礦業經營及工程」,與山崩、廢土石流失等「礦害」,兩者之間的關聯?以上種種經濟部都應該給國人一個交代。

    謝孟羽律師進一步說明,如果真的既存的礦場有問題,就應該依照礦業法第57條第1項要求業者改善、停工,甚至要廢止採礦權。至於已結束的礦場,現行除了依照礦業法第48條及第49條去追究責任外,並無他法,這也顯示出礦業法對於業者的環境整復等相關責任的要求與監督不足,未來更應透過關礦計劃制度與環境保證金的建立,以防類似情形再度發生。

    礦業機關制度改革與修法,民進黨歷史責任
    地球公民基金會專員潘正正指出,雖然礦業法第27條第4款明定「距公有建築物、國葬地、鐵路、國道、省道、重要廠址及不能移動之著名古蹟等地界一百五十公尺以內,未經該管機關或土地所有人及土地占有人同意」不得設定礦業權,而第31條也明確授予主管機關權責,在審查業者礦權展限的申請時,重新確認是否有新增第27條各款不得設定礦權的情事,或無採礦實績、對公益有重大影響,而不予展限。然而,從立法委員林淑芬國會辦公室協助取得的礦務局資訊中,卻可看出,在2010年梅姬風災前,礦務局從未依法發文徵詢公路單位對礦權展限的意見(附件一);對於展限前多年未有礦產產出的礦權,仍能持續展延通過(附件二);儘管公路單位明確表達了反對礦權展限的立場,最後礦務局卻只以要求業者簽切結書,承諾不在公路兩側150公尺內開採,就繼續讓業者的礦權通過展限,完全無視對於礦場下方公路可能會造成的影響(附件三、附件四)。

    公路總局受限於2003年時以民進黨政府政院版所通過的礦業法第31條「(其他機關)不同意展限必須負補償責任」的規定,無法堅持主張,積極處理蘇花脆弱路斷的爭議礦權,甚至得變相為無濟於事的切結背書。這充分顯示了民進黨政府當時對第31條的修法,直接協助經濟部礦務局架空其他機關的專業權責。礦業法修正的必要性與急迫性無庸置疑。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曾宣示要在本會期處理礦業法修正,並釐清亞洲水泥違法展限的爭議。然而遺憾的是,正式會期卻結束在民進黨完全執政、黨團執意強推官版優先法案的狀況下,讓礦業法修正的實質審查進度掛零,只靠高志鵬委員與蘇治芬委員以預算解凍的附帶決議,確保礦權展限凍結到2018年3月19日。然而,真正的雨季與颱風季才要來臨,民進黨政府所謂的面對歷史、轉型正義究竟是不是只是口號,今年夏天三次的立院臨時會能不能排入礦業法修法議程,是再清楚不過的指標。

    我們的共同訴求:
    1.清查蘇花公路致災原因,盤點並公布蘇花公路沿線新舊礦權。
    2.立法院第三會期臨時會將礦業法排入議程。
    3.即刻啟動礦業政策環評,將鄰近公路、聚落與環境敏感區礦場之後續處理方針納入重點評估項目。

    發起團體: 地球公民基金會、台灣蠻野心足協會、惜根台灣協會、千里步道協會、環境權保障基金會、荒野保護協會、台灣綠黨

    【天災還是人禍? 蘇花路斷就在礦區】記者會直播
    我們發現,蘇花路斷位於台九線112K九宮里段,是個開採過的舊礦區。記者會將會出示礦權資料、礦場與道路歷史空照圖,顯示整片山壁裸露等相關資料,要求政府調查清楚蘇花路斷是天災還是人禍。

    📜 撤銷亞泥展延連署:http://bit.ly/2tffEKM
    👊捐助地球公民 守護台灣人與環境
    ❤線上捐款 https://goo.gl/VX7GML

  • 歷史空照圖 在 地球公民基金會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7-06-02 09:36:57
    有 793 人按讚

    【天災還是人禍? 蘇花路斷就在礦區】記者會直播
    我們發現,蘇花路斷位於台九線112K九宮里段,是個開採過的舊礦區。記者會將會出示礦權資料、礦場與道路歷史空照圖,顯示整片山壁裸露等相關資料,要求政府調查清楚蘇花路斷是天災還是人禍。

    📜 撤銷亞泥展延連署:http://bit.ly/2tffEKM
    👊捐助地球公民 守護台灣人與環境
    ❤線上捐款 https://goo.gl/VX7GML

  • 歷史空照圖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1-04-23 09:09:27

    《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是由英國策展人、知名影像研究學者大衛.卡帕尼(David Campany)所策劃,展覽從一張曼.雷(Man Ray)所拍攝的神祕灰塵照片出發,探索過去一世紀以來攝影與藝術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並且從人類文明發展與「小至居所、大至宇宙」的空間尺度,思考「塵」的各種隱喻,以及這些隱喻如何在攝影及視覺藝術的表現之中被探討及呈現。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展出的66組作品,以曼.雷這張神祕灰塵照片的一生(或說它的身分之謎)為主軸,廣納二十世紀前半段的航空偵測照、新聞照、明信片、前衛藝文刊物,以及二戰後至1960、70年代西方觀念藝術的影像呈現、繪畫與攝影交互辯證的作品,還有現代戰爭與災後的影像。展覽當中較為近期的作品,則多以當代藝術的觀點與創作方法,詮釋如今更為迫切的人類命題,或直指攝影行為與影像技術的重大轉變。

    除了曼.雷和杜象(Marcel Duchamp)兩位藝術史上的大師外,《塵與時》展出多位攝影史上的重要人物與其代表作品,如渥克.艾凡斯(Walker Evans)於美國黑色風暴時期拍攝的中西部乾旱地景、東松照明拍攝核彈爆發後的日本景觀。愛德華.盧歇(Edward Ruscha)和約翰.迪佛拉(John Divola)則是把攝影帶入藝術行為的範疇。蘇菲.希斯黛雨貝(Sophie Ristelhueber)向「灰塵照」致敬的科威特沙漠空照圖,揭示了1990年代後戰爭影像由「現場」轉為其「後果」與「殘跡」的開端。錄像藝術家柯克.帕爾默(Kirk Palmer)與法國名導亞倫.雷奈(Alain Resnais)分別以詩意影像呈現戰後創傷絮語。展覽也不乏年輕攝影家的近期作品,如哈維爾.里巴斯(Xavier Ribas)、露易絲.奧茲(Louise Oates)探索政治經濟影響下自然與人文地景的變化,或是伊娃.史坦隆(Eva Stenram)模擬灰塵滋生過程所改造的火星地表照片,將微觀與巨觀視角交錯並置之作。

    英國知名現代詩人艾略特(T.S. Eliot)在灰塵照曝光的同一年發表其著名的詩作《荒原》,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現代人的普遍心境,其中一行詩句即為展覽名稱的來源:「我要在一掬塵土裡讓你看見恐懼」(“I will show you fear in a handful of dust.”)。從拍攝的角度來看,曼.雷的照片貌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航空偵測照,最初刊登時的圖說就是「從飛機望出去的視野」,望下去是未知、遙遠,卻暴露在視線之內的一片大地。策展人卡帕尼發現了這之中的關鍵:二十世紀漸趨普及的攝影術不僅記錄,也同時預言人類文明的進步與毀滅。於是他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這張許久之前拍攝的奇怪照片,是否能憑藉它所涉及的一切複雜面向,標示著『現代』的開端?我們又是否能從灰塵的角度拼湊出一段歷史?」

    攝影/余志偉
    剪輯/余志偉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1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 歷史空照圖 在 守望家園.改變金門董森堡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1-01-04 16:59:32

    第四場的公民野餐,我們選擇了樹作為主題,同時配合了空照圖的公民講堂,希望能讓大家藉由金門島的曾經,一起反思現在的金門與未來的金門樣貌。

    我們相信公民野餐傳遞的不僅是活動型式的呈現,藉由過去地景的呈現,更讓大家對於自我及島鄉有一份重新認知的概念,得來不易的生活環境,又該如何好好維持。

    如同之前所述的,這座島嶼的歷史告訴過我們什麼,現在又正在發生什麼,而我們又能從這裏得到什麼省思?又將留住什麼給我們的下一代?希望鄉親朋友們都可以好好且即刻思考這個問題。

    攝影: 方韻如 Abbey Fang
    剪輯調色:森堡團隊

  • 歷史空照圖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9-03-12 19:58:42

    本集主題:「老街溪河川教育中心」介紹
      
    專訪:黃彥霖 主任
       
      老街溪河川教育中心是全國第一個以河川為主題的環境教育中心,場館建築坐落於老街溪畔,由原有兩棟客家古厝改建而成,主要介紹有關老街溪的河川整治過程、河川生態等資料,入口處有四座時光隧道溜滑梯,供來訪小朋友遊憩體驗。
      
      全區將實地設施的參觀與整個展示設計內容相結合,讓參觀者在參觀路徑上有系統地獲知老街溪的環境、歷史背景、水資源處理專業、生態工法的理論與實務…等相關資訊,賦予參觀者深入探索老街溪生態歷史及老中壢發展史,園區規劃設計分為下列幾大區塊:
      
    █地景式的教育場域:自導式展示解說以水圳源頭意象土丘為起點,透過層層的類梯田水過濾過程,再匯流至基地中縮小版的老街溪人工溪流,除種植原生水生植物外,更是保育類動物的繁殖地。
      
    █老街溪故事館:建築物是依據農業社會時期先民居住的空間形式修復,是一層磚造平房重建,其中保留了4坪的天井及既有的廚房大灶,室內空間係提供展示並結合教育活動的場所,可同時容納約20至40位學員,也是地方居民文史教育活動的場地。
      
    █河川生態教育館:二層紅磚仿舊建築,以鋼構將原舊建物置於新建築物中。以永續設計為主要概念,結合現今再生資源回收或再利用的技術達成綠建築。一樓展示在地五十年環境變遷空照圖、河川生態教育、及人類對水資源的破壞與改變等內容,二樓則展示老街溪掀蓋整治歷史。
      
    █新勢礫間水質淨化系統:深藏於新勢公園地底的生活汙水處理系統,採用生物處理法淨化水質,設有地下廊道可由系統剖面深入了解淨化原理,並於出水口處營造生態池,是觀察老街溪生態縮影的最佳場域之一。
      
      老街溪河川教育中心設有專業環境教育團隊協助校外教學、到校推廣環境教育、機關團體環境教育研習、教師環境專業研習、暑期營育樂隊等活動課程,生態館平日安排有志工為到訪的民眾進行解說服務,近年更和老街溪沿岸水環境巡守隊合作,建構巡守隊培訓基地和老街溪沿岸守護網絡,除推廣教育外更為在地環境品質帶來實質提升。
      
    粉絲頁:老街溪河川教育中心
    地點:桃園市中壢區中原路58號
    電話:03-422-1469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