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歪成语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歪成语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歪成语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歪成语產品中有4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0萬的網紅小黄鸭,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善解人意是不是一个巨大的优点? 当我问出这个问题时,朋友在一旁坚定地摇头。 她最近找到了一个词,贴切地形容自己是 「情感海绵」 ,具体点说,就是她能理解和吸纳各种人类的悲欢,比失业的同事更难过,比分手的朋友更激愤,比在人群中的社交恐惧者更恐惧。 别人的喜怒哀乐,她都能敏感地察觉到,甚至直觉地猜...

 同時也有19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萬的網紅【中国鬼怪排行榜】官方频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公众号:壮的响亮 淘宝店:壮的响亮 新浪微博:王壮撞壮壮 各位YouTube的小伙伴大家好,前几天跟寺姐一起更新了一集“观呼吸”的感受与体验。回答了一些网友的问题,突然觉得这一问一答的对话真好。其实很早以前我就在公众号里做过这种形式的音频,只是后来全部下架了。前几天整理硬盘发现之前竟然也有40-5...

歪成语 在 ★JeslyynTeng★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12 14:27:07

谢谢姐姐 @chiewwen 点我,让我打发时间~ 1. 我在今年成为人妻,也在7天前成为人妈~👰🙋 2. 谢谢老天爷送给我这么可爱的儿子👶,他名字叫Zane恺乐~ (名字都是我取的)😁✌️ 3. 跟自己说4年后一定要再生个女儿👧~ (是儿子👦也没关系,希望是女儿啦) 4. 老公拼了命工作都是为了...

歪成语 在 Winkie Lai 黎美言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11 08:43:33

您的沟通用心听了吗? 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有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你长大后想要做什么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 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 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

  • 歪成语 在 小黄鸭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25 20:46:38
    有 0 人按讚

    善解人意是不是一个巨大的优点?

    当我问出这个问题时,朋友在一旁坚定地摇头。

    她最近找到了一个词,贴切地形容自己是 「情感海绵」 ,具体点说,就是她能理解和吸纳各种人类的悲欢,比失业的同事更难过,比分手的朋友更激愤,比在人群中的社交恐惧者更恐惧。

    别人的喜怒哀乐,她都能敏感地察觉到,甚至直觉地猜出背后的原因。

    神了。

    对,就是神了。 一开始我以为她属于「高敏感人群」,但她对人际和情绪的敏感程度,显然更加极端和深刻。

    直到我在一本书中看到, 这其实是另外一种人格特质,叫作共情者(Empath),又被称作「神使」。

    比如说,你会不会有下面这些表现:

    1)高度敏感。 通过语调和肢体动作,能察觉到对方没有说出口的情绪或「信息」。

    2)不自觉吸纳别人的情绪。 别人的负面情绪让你筋疲力尽,但如果在有爱的环境中,你也会感到蓬勃有力量。

    3)常被评价为很内向。 喜欢一对一的接触或者小团体,即使有外向的行为表现,也局限在社交场所。

    4)高度直觉。 你喜欢通过直觉来体验世界,先感受再思考,这可能与我们过度理智的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相反。

    5)需要独处的时间。 由于天生的敏感,你很容易情绪过载,所以你需要定期的独处时间来给自己充电。

    6)在亲密关系中可能会不知所措。 在内心深处,你害怕被「吞没」,你常常陷于一种令人神经紧张的、不自在的交往中,你想得到陪伴,但矛盾的是,陪伴让你感觉不安全。

    7)你似乎有一种治愈的力量。 你总是自然而然地成为圈子里最「善解人意」的那一个,很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但他们通常是「求助者」,这种功能性的关系有时候令你感到孤独。 (也让你很容易被「情感吸血鬼」盯上)

    8)你想减轻身边人的痛苦。 给予关怀和帮助,对你而言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即使有时候你已经觉得力不从心。

    9)很难建立个人的边界。 在别人和自己之间几乎没有什么防备心。

    10)热爱自然。 你可以在野生动物、海洋或者其他自然环境中得到能量的滋养和恢复。

    「神使」几乎总是被信任的,因为他们让人们感到安全,也正因为如此,「善解人意」似乎成了他们不得不背负的压力。

    成为一名"神使"是什么体验?

    神使(Empath)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用来描述一个人有超自然能力,能够理解其他人的精神和情感状态,有点读心者的意思。

    《星际迷航:下一代》中的Deanna Troi就是一个典型角色,她担任飞船顾问,利用自己的能力来感知他人的情绪,通过非语言的方式和他们进行交流。 这一类描述看起来很奇妙,但它们也可能无意中歪曲了现实中神使(Empath)的真实体验。

    精神病学家Judith Orloff首先将神使(Empath)这一概念引入了人格描述(她本人也是一名神使),她认为,神使是对情绪高度敏感的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共情」随时随地都在发生。

    那是一种什么体验呢?

    「共情」(Empathy)本身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理解别人的想法、体会别人的感受,能够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立场思考问题的能力。

    可是,当这种能力无法自控、或者超出了身心的承受范围,我们就会遭到一种反噬:

    1)共情者更容易产生慢性疲劳:

    就像演员沉浸在电影角色中无法「出戏」,共情者可能会沉浸在他人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通常,共情者不只是「照顾」别人的情绪,而是「吸收」,就好像对方经历的一切,都发生在了自己的身上。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临床观察发现,当共情者被他人的情绪淹没时,他们可能会出现惊恐发作、焦虑、抑郁以及慢性疲劳等心理和身体症状。

    而《Health Psych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同样发现, 父母的共情能力越强,他们越有可能经历慢性炎症的困扰。 可见,共情力并不总是一份礼物。

    2)共情者更容易在关系中感到孤独:

    当然,普遍理解中,共情力是人和人之间联结的纽带,但对于共情者来说,过度的共情往往会毁掉他们的人际关系。

    研究发现,共情者对社会刺激高度敏感,但却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刺激。 因此,他们经常干脆封闭自己的感觉,或者对人际互动保持消极的期望。

    丹麦家庭治疗师Jesper Juu甚至将共情力和攻击性称为「存在的双胞胎」。 一个共情者,可能会更加快速、准确地预测到对方是否有隐藏的冷漠、拒绝和威胁性,这让他们在其他人眼里看起来 「太容易生气了」 。

    3)共情者更容易陷入"功能性的交往":

    孤独,并不意味着共情者没有深度的人际交往。 恰恰相反。

    因为共情者的同理心,他们常常在一段关系中扮演着「倾听者」、「帮助者」、「疗愈师」的角色,而他们也乐于使用这样一种直觉式的、深度暴露式的交流互动。

    有失恋的朋友,找他们梳理和分析感情状况,有迷茫的朋友,找他们聊人生、聊理想。 但一切仅限于此,下一次再联系,可能就是对方「又」出现了什么感情问题或者人生困扰。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共情者?

    你可能会怀疑,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种人格特质,能对他人"感同身受"?

    学术界一开始也是这样怀疑的,毕竟大多数关于共情者的研究,都依赖于「自我报告」。

    但根据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它通过研究镜像触觉联觉,客观地衡量了共情能力。

    结果显示,大约1%到2%的人是真正的共情者,而临床心理学家Helena Rempala认为,这个数字可能更高,大约10%到15%。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了共情者?

    1)可能与大脑中过度活跃的镜像神经元有关。

    有关镜像神经元的研究发现,镜像神经元可以通过过滤掉我们自己的情绪,来阅读和理解对方的情绪。

    而共情者被认为拥有高度反应的镜像神经元,因此会与他人的情绪感受产生深刻的联系。

    2018年,Abigail Marsh的一项研究,更进一步地揭示了共情者和非共情者之间的大脑差异,共情者对恐惧的面孔更加敏感,因为他们的杏仁核对这些面孔的反应更加活跃。

    2)共情也可能是一种选择。

    「像大多数人格特质一样,共情力很难区分基因和环境的影响」,心理学家Jeff Gardere认为,「成为一名共情者,不仅仅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选择。」

    共情是一种可以后天习得的行为,早在幼儿时期就可以观察到共情能力的发展。 而在高度赞扬「共情力」的社会氛围下,我们可能会因为自己拥有「读懂」他人并给予帮助的能力,而感到自豪。

    直白地说,我们实际上是在努力学习如何察言观色。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如果我们的父母缺乏共情力,我们更有可能成为共情者,「这可能是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训练,是把别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前。」

    共情者们怎样关怀自己?

    最早提出共情者的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著作《The Empath's Survival Guide》中写道:

    「作为一名医生,我进化的一部分就是学会接受这些能力,它们是宝贵的、值得培养和支持的。 我拥抱我的敏感,而不是逃避它们。」

    共情者和高敏感人群一样,它不是一种疾病或者缺陷,它只是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人格特质,我们可能无法改变它们,但有办法跟它们好好相处。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研究和临床经验,在书中分享了如何成为一个平衡的、有力量的、快乐的共情者。

    1)有意识地建立个人边界

    如果你是一位共情者,你一定能体会到人际交往中最大的不舒服,来自于被侵犯边界的时刻:

    你既因为被侵犯了边界而感到焦虑,同时也因为想要帮助对方的使命感被满足,而产生一种莫名的快感。

    因此,这种矛盾的情绪体验让你一直难以建立起明确的个人边界。

    但这是重要的。 「没有边界的付出,会让我们失去对内部资源的掌控能力,也无法将自己的最佳状态献给生活中更重要的人。 」

    你需要做出一些勇敢的尝试:

    明确你的极限。 回顾过去你对某个人感到不舒服、愤怒或怨恨的经历,为它他们创建一个「界限表」,并写下让你觉得舒服和安全的界限标准,尽可能地详细。
    真正让别人知道越界的唯一方法,就是直接告诉他们。 如果你不习惯这样做,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比如服务员把你点的菜弄错了,要求她重新确认一次。
    或者暂时不要答应任何事。 给自己一点时间,回顾自己的"界限表",或者考虑自己的"可使用水平",你现在有时间和精力吗? 你必须为对方的情绪负责吗? 你会因此而快乐吗? 回答了这些问题之后,再做回应。
    如果这些都失败了,那就删除它们。 如果你已经明确地告诉别人你不舒服,但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请记得,你是可以离开的,没有人有权利让你感到不舒服,或者未经允许地利用你的价值。
    2)比起照顾他人,你更需要学习如何照顾自己

    一些研究表明,共情力与焦虑、抑郁等情绪存在正相关,甚至你会因为别人的痛苦而责怪自己。 比起照顾他人,共情者更需要学习的是如何照顾自己:

    给自己充足的时间休息。 不要强迫自己在不同的事情之间周转。
    有意识地选择与你共度时间的人。 「倾听你的身体,看看谁给你能量,谁消耗你的能量,意识到身体发出的信号而不是忽略它们。」
    对待自己时,想想自己是怎样对待他人的。 尝试着理解自己的情绪,想象如果你是自己的朋友,你会怎样和TA说话、怎样安慰TA并给予TA拥抱。
    找到让自己放松的地方。 对于共情者来说,亲近自然是启动心理恢复机制的方法。
    练习冥想。
    3)最关键的是,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共情者之所以被称为神使,是因为他们将神的使命,始终放置在了个体的幸福之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需要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后退一步,意味着你可以屏蔽求助的朋友,可以对他们说「不」,可以在感到筋疲力竭之前,逃避到让自己舒适的领域。

    哪怕在其他人看来,你有那么一点点避世。

    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书中建议共情者「独自隐居一下,远离这个世界,每年至少一次。 计划好你的时间去大自然或者其他令你平静的地方,这样你就可以放松下来并重新校准你的系统"。

    在我们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后退和逃避,似乎总是可耻的。

    「我必须善解人意,我必须提供帮助,

    我必须在保持体面而没有倦态。」

    这些都是共情者深陷其中的泥沼,而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 我们在应对别人的痛苦时所采取的观念,往往会影响我们自己的健康和幸福。

    我看到过一篇共情者的日记,她写道:

    「当我的共情力被触发的时候,那些未经处理的情绪就会泄露出来,有时会像烟花一样爆发;而当情绪远去,我又像一具被抽空的空壳,自我的价值感在瞬间瓦解。」

    但愿每一个人都能了解,善解人意是一种价值。

    但你,不仅仅只有这一种价值。

  • 歪成语 在 小鸭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25 08:42:53
    有 0 人按讚

    善解人意是不是一个巨大的优点?

    当我问出这个问题时,朋友在一旁坚定地摇头。

    她最近找到了一个词,贴切地形容自己是 「情感海绵」 ,具体点说,就是她能理解和吸纳各种人类的悲欢,比失业的同事更难过,比分手的朋友更激愤,比在人群中的社交恐惧者更恐惧。

    别人的喜怒哀乐,她都能敏感地察觉到,甚至直觉地猜出背后的原因。

    神了。

    对,就是神了。 一开始我以为她属于「高敏感人群」,但她对人际和情绪的敏感程度,显然更加极端和深刻。

    直到我在一本书中看到, 这其实是另外一种人格特质,叫作共情者(Empath),又被称作「神使」。

    比如说,你会不会有下面这些表现:

    1)高度敏感。 通过语调和肢体动作,能察觉到对方没有说出口的情绪或「信息」。

    2)不自觉吸纳别人的情绪。 别人的负面情绪让你筋疲力尽,但如果在有爱的环境中,你也会感到蓬勃有力量。

    3)常被评价为很内向。 喜欢一对一的接触或者小团体,即使有外向的行为表现,也局限在社交场所。

    4)高度直觉。 你喜欢通过直觉来体验世界,先感受再思考,这可能与我们过度理智的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相反。

    5)需要独处的时间。 由于天生的敏感,你很容易情绪过载,所以你需要定期的独处时间来给自己充电。

    6)在亲密关系中可能会不知所措。 在内心深处,你害怕被「吞没」,你常常陷于一种令人神经紧张的、不自在的交往中,你想得到陪伴,但矛盾的是,陪伴让你感觉不安全。

    7)你似乎有一种治愈的力量。 你总是自然而然地成为圈子里最「善解人意」的那一个,很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但他们通常是「求助者」,这种功能性的关系有时候令你感到孤独。 (也让你很容易被「情感吸血鬼」盯上)

    8)你想减轻身边人的痛苦。 给予关怀和帮助,对你而言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即使有时候你已经觉得力不从心。

    9)很难建立个人的边界。 在别人和自己之间几乎没有什么防备心。

    10)热爱自然。 你可以在野生动物、海洋或者其他自然环境中得到能量的滋养和恢复。

    「神使」几乎总是被信任的,因为他们让人们感到安全,也正因为如此,「善解人意」似乎成了他们不得不背负的压力。

    成为一名"神使"是什么体验?

    神使(Empath)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用来描述一个人有超自然能力,能够理解其他人的精神和情感状态,有点读心者的意思。

    《星际迷航:下一代》中的Deanna Troi就是一个典型角色,她担任飞船顾问,利用自己的能力来感知他人的情绪,通过非语言的方式和他们进行交流。 这一类描述看起来很奇妙,但它们也可能无意中歪曲了现实中神使(Empath)的真实体验。

    精神病学家Judith Orloff首先将神使(Empath)这一概念引入了人格描述(她本人也是一名神使),她认为,神使是对情绪高度敏感的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共情」随时随地都在发生。

    那是一种什么体验呢?

    「共情」(Empathy)本身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理解别人的想法、体会别人的感受,能够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立场思考问题的能力。

    可是,当这种能力无法自控、或者超出了身心的承受范围,我们就会遭到一种反噬:

    1)共情者更容易产生慢性疲劳:

    就像演员沉浸在电影角色中无法「出戏」,共情者可能会沉浸在他人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通常,共情者不只是「照顾」别人的情绪,而是「吸收」,就好像对方经历的一切,都发生在了自己的身上。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临床观察发现,当共情者被他人的情绪淹没时,他们可能会出现惊恐发作、焦虑、抑郁以及慢性疲劳等心理和身体症状。

    而《Health Psych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同样发现, 父母的共情能力越强,他们越有可能经历慢性炎症的困扰。 可见,共情力并不总是一份礼物。

    2)共情者更容易在关系中感到孤独:

    当然,普遍理解中,共情力是人和人之间联结的纽带,但对于共情者来说,过度的共情往往会毁掉他们的人际关系。

    研究发现,共情者对社会刺激高度敏感,但却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刺激。 因此,他们经常干脆封闭自己的感觉,或者对人际互动保持消极的期望。

    丹麦家庭治疗师Jesper Juu甚至将共情力和攻击性称为「存在的双胞胎」。 一个共情者,可能会更加快速、准确地预测到对方是否有隐藏的冷漠、拒绝和威胁性,这让他们在其他人眼里看起来 「太容易生气了」 。

    3)共情者更容易陷入"功能性的交往":

    孤独,并不意味着共情者没有深度的人际交往。 恰恰相反。

    因为共情者的同理心,他们常常在一段关系中扮演着「倾听者」、「帮助者」、「疗愈师」的角色,而他们也乐于使用这样一种直觉式的、深度暴露式的交流互动。

    有失恋的朋友,找他们梳理和分析感情状况,有迷茫的朋友,找他们聊人生、聊理想。 但一切仅限于此,下一次再联系,可能就是对方「又」出现了什么感情问题或者人生困扰。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共情者?

    你可能会怀疑,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种人格特质,能对他人"感同身受"?

    学术界一开始也是这样怀疑的,毕竟大多数关于共情者的研究,都依赖于「自我报告」。

    但根据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它通过研究镜像触觉联觉,客观地衡量了共情能力。

    结果显示,大约1%到2%的人是真正的共情者,而临床心理学家Helena Rempala认为,这个数字可能更高,大约10%到15%。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了共情者?

    1)可能与大脑中过度活跃的镜像神经元有关。

    有关镜像神经元的研究发现,镜像神经元可以通过过滤掉我们自己的情绪,来阅读和理解对方的情绪。

    而共情者被认为拥有高度反应的镜像神经元,因此会与他人的情绪感受产生深刻的联系。

    2018年,Abigail Marsh的一项研究,更进一步地揭示了共情者和非共情者之间的大脑差异,共情者对恐惧的面孔更加敏感,因为他们的杏仁核对这些面孔的反应更加活跃。

    2)共情也可能是一种选择。

    「像大多数人格特质一样,共情力很难区分基因和环境的影响」,心理学家Jeff Gardere认为,「成为一名共情者,不仅仅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选择。」

    共情是一种可以后天习得的行为,早在幼儿时期就可以观察到共情能力的发展。 而在高度赞扬「共情力」的社会氛围下,我们可能会因为自己拥有「读懂」他人并给予帮助的能力,而感到自豪。

    直白地说,我们实际上是在努力学习如何察言观色。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如果我们的父母缺乏共情力,我们更有可能成为共情者,「这可能是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训练,是把别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前。」

    共情者们怎样关怀自己?

    最早提出共情者的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著作《The Empath's Survival Guide》中写道:

    「作为一名医生,我进化的一部分就是学会接受这些能力,它们是宝贵的、值得培养和支持的。 我拥抱我的敏感,而不是逃避它们。」

    共情者和高敏感人群一样,它不是一种疾病或者缺陷,它只是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人格特质,我们可能无法改变它们,但有办法跟它们好好相处。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研究和临床经验,在书中分享了如何成为一个平衡的、有力量的、快乐的共情者。

    1)有意识地建立个人边界

    如果你是一位共情者,你一定能体会到人际交往中最大的不舒服,来自于被侵犯边界的时刻:

    你既因为被侵犯了边界而感到焦虑,同时也因为想要帮助对方的使命感被满足,而产生一种莫名的快感。

    因此,这种矛盾的情绪体验让你一直难以建立起明确的个人边界。

    但这是重要的。 「没有边界的付出,会让我们失去对内部资源的掌控能力,也无法将自己的最佳状态献给生活中更重要的人。 」

    你需要做出一些勇敢的尝试:

    明确你的极限。 回顾过去你对某个人感到不舒服、愤怒或怨恨的经历,为它他们创建一个「界限表」,并写下让你觉得舒服和安全的界限标准,尽可能地详细。
    真正让别人知道越界的唯一方法,就是直接告诉他们。 如果你不习惯这样做,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比如服务员把你点的菜弄错了,要求她重新确认一次。
    或者暂时不要答应任何事。 给自己一点时间,回顾自己的"界限表",或者考虑自己的"可使用水平",你现在有时间和精力吗? 你必须为对方的情绪负责吗? 你会因此而快乐吗? 回答了这些问题之后,再做回应。
    如果这些都失败了,那就删除它们。 如果你已经明确地告诉别人你不舒服,但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请记得,你是可以离开的,没有人有权利让你感到不舒服,或者未经允许地利用你的价值。
    2)比起照顾他人,你更需要学习如何照顾自己

    一些研究表明,共情力与焦虑、抑郁等情绪存在正相关,甚至你会因为别人的痛苦而责怪自己。 比起照顾他人,共情者更需要学习的是如何照顾自己:

    给自己充足的时间休息。 不要强迫自己在不同的事情之间周转。
    有意识地选择与你共度时间的人。 「倾听你的身体,看看谁给你能量,谁消耗你的能量,意识到身体发出的信号而不是忽略它们。」
    对待自己时,想想自己是怎样对待他人的。 尝试着理解自己的情绪,想象如果你是自己的朋友,你会怎样和TA说话、怎样安慰TA并给予TA拥抱。
    找到让自己放松的地方。 对于共情者来说,亲近自然是启动心理恢复机制的方法。
    练习冥想。
    3)最关键的是,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共情者之所以被称为神使,是因为他们将神的使命,始终放置在了个体的幸福之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需要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后退一步,意味着你可以屏蔽求助的朋友,可以对他们说「不」,可以在感到筋疲力竭之前,逃避到让自己舒适的领域。

    哪怕在其他人看来,你有那么一点点避世。

    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书中建议共情者「独自隐居一下,远离这个世界,每年至少一次。 计划好你的时间去大自然或者其他令你平静的地方,这样你就可以放松下来并重新校准你的系统"。

    在我们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后退和逃避,似乎总是可耻的。

    「我必须善解人意,我必须提供帮助,

    我必须在保持体面而没有倦态。」

    这些都是共情者深陷其中的泥沼,而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 我们在应对别人的痛苦时所采取的观念,往往会影响我们自己的健康和幸福。

    我看到过一篇共情者的日记,她写道:

    「当我的共情力被触发的时候,那些未经处理的情绪就会泄露出来,有时会像烟花一样爆发;而当情绪远去,我又像一具被抽空的空壳,自我的价值感在瞬间瓦解。」

    但愿每一个人都能了解,善解人意是一种价值。

    但你,不仅仅只有这一种价值。

  • 歪成语 在 小黄鸭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05 21:30:21
    有 6 人按讚

    乡村的夜晚,彩霞满天,晚归的牧童吹着清脆的口哨,千回百转飘荡在村头。 树上的知了不知疲倦地唱着同一首歌,在这棵树上唱了一会儿,眨眼间又飞向了另一个枝头。

    小河边,一个俊俏的年轻女人在薄薄的暮色里洗衣服,她莲藕般雪白的手臂显示出这是一个很会保养的女人。 她明眸善睐,眼波流转,非常俏丽。 她不时地看一眼河对岸一个正在洗车的男人,他是张丽的邻居,他们会心一笑,河面上盪起了一圈圈涟漪。

    01

    张丽出生在县城里,她的父母是供销社的职工,做腌制品很拿手,下岗后就开了一个酱菜厂。 她上面有三个哥哥,父母和哥哥们都特别宠她,在她的记忆里,三个哥哥不但从来没有欺负过她,反而是她欺负哥哥们。 家里有了好吃的,父母和哥哥们都让张丽先吃。

    张丽记得小时候院子里有很多大红缸,都是父亲买来腌制各种咸菜的。 已经盛上咸菜的大缸都盖着盖子,张丽和哥哥们就在空着的大缸里爬上爬下的。 在那个物质还不够丰富的年代里,每当父母避着三个儿子,把好吃的东西塞给女儿时,她就会藏在大缸后面三口两口赶紧吃掉。

    三个哥哥从小在父亲的严厉管教下,个个学业有成,就数三哥最有出息,他考上了一所985大学,毕业后留在了一线城市工作,这三个儿子让父亲非常骄傲,他就是靠着腌制咸菜的手艺供出了三个大学生。

    张丽在全家人的宠爱下长大了,出落成了一个漂亮的大姑娘,老天给了她美丽的容颜,但是没有给她聪慧的头脑,她学习一直不好,虽然别的方面反应很快,但是就是读不进去书,她勉强读完了职业中专。

    父亲有时也很后悔,不该那么宠着女儿,如果小时候对她也严格要求,也许她在学习上早就开窍了。

    张丽在职业中专里学的是会计专业,但是她对帐务没有任何兴趣,本来父亲打算等她毕业后,帮着父亲一起经营家里的酱菜厂,但是看到张丽一本糊涂账的样子,父亲只能摇头作罢。

    三年职业中专生涯,张丽最大的收获就是谈了一个男朋友。

    02

    张丽的男朋友是农村来的,同班同学。 张丽不爱学习,但是这个男生却很爱读书,读初中时他贪玩,随着年龄增长,他知道了知识的用处,就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

    他学习成绩优秀,为人憨厚朴实,长得又高大帅气,尤其是那双大眼睛,经常满含笑意,让人觉得非常温暖踏实。

    虽然他是农村学生,但是,班里的同学一点也不小看他,他用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全班同学认可,在一次民主评选中,他被推举为班长,成了班里女孩子的偶像。

    张丽也是非常喜欢他,但是他似乎对张丽不感兴趣,见了也只是笑着打个招呼,张丽发现他似乎对另一个女生比较好。

    张丽开始创造一切机会接近他,向他展示自己,她利用自己家里的优势,经常给同学们带各种酱菜,换着品种带,今天带海带丝,明天就回带磨茄,后天再换成腌黄瓜。

    张丽发现班长特别爱吃她家的磨茄,这个磨茄是她父亲带着工人在一台电动石磨上慢慢的磨茄子,纯粹手工做成的,味道醇厚富有独特的风味。 张丽就经常悄悄地在班长的桌洞里塞磨茄,一带就是好几大包,其实,张丽是让他带回家里吃的。

    他开始格外留意张丽,并且经常帮她做各种事情。 慢慢地,张丽赶跑了那些喜欢班长的女孩子,大家都知道张丽是班长的女朋友了。

    毕业后,张丽一直在家闲着,偶尔帮父亲一点忙,她的男朋友则去了一家公司干会计。 父亲嫌张丽的男朋友家里穷,本来不同意这门婚事,但是张丽就是认准了要嫁给他,父亲拿她也没办法。

    结婚时,张丽和老公没有能力在县城买房子,公公婆婆在村里给他们盖了一座带院子的平房。 张丽的父亲年事已高,酱菜厂的生意也慢慢清淡了,这些年他挣下的钱,基本上供了张丽三个哥哥上学,再就是张丽的三个哥哥相继结婚,也让父亲掏光了家底。

    张丽的嫁妆是父亲给的2万块钱,父亲满怀歉意地说家里只能拿出这么多了。

    03

    结婚后,张丽住在了村里,毕竟她是县城女孩,家里收拾得非常整洁,穿戴也是城里人的样子。 老公根本不舍得让她下地干活,白白嫩嫩的小手不像是会干农活的样子啊!

    一年后,儿子出生了,张丽就一心在家带孩子,老公早晨骑着摩托车去县城上班,下午就回来,老公非常会过日子,中午他不舍得花钱吃食堂,他就从家里带饭吃,张丽跟着她爹学的,也会腌制几种小咸菜,老公就带个馒头,带点咸菜,权当午饭了。

    老公一直很努力,他上着班也没耽误学习,先后拿到了各种会计等级证书,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虽然薪水不高,但是,供老婆孩子吃喝是没有问题的。 他平时那么节约,不舍得吃不舍得穿,就想省点钱让老婆孩子吃得好一些。

    张丽的老公所在的公司是一家生物制药分公司,总公司在一座沿海城市,由于他出色的工作表现,被调到了总公司工作。 工资比在县城里高了近一倍,为了让老婆孩子过上好日子,他决定远离家乡,去总公司工作。

    老公和张丽商量好了,他好好攒着钱,过几年就可以去县城首付套房子了。 张丽也表示她和孩子在家里也得节约过日子,为了买房子值得! 苦几年也无所谓。

    张丽的老公去了总公司后,只能半年回来一次,张丽在家带着儿子生活,憧憬着过个几年就可以在县城买房子了,毕竟她是城里长大的,她非常希望回到城里生活。

    04

    老公临走前,把家里的三亩庄稼地都包出去了,他嫌妻子受累,再说像张丽这样一个娇滴滴的女人,根本侍弄不了这几亩地。

    承包张丽家土地的人是邻居王强,他很有经济头脑,他在村子里承包了不少土地,雇人种上了生姜,那几年生姜价格一路飙升,王强狠狠地赚了一大把钱!

    后来,王强又雇人在后山上挖了几口姜窖子,专门储存生姜的,等价格涨到一定程度时他再出手,赚钱更多了。

    他在县城里买上了一套房子,老婆孩子去了县城生活,他就来回跑,有时住在县城,有时住在村里,照管一样姜地,虽然雇人种姜,但是他一直盯得很紧,生怕有点闪失,如果涝了或者旱了,姜都会出毛病的。

    王强种姜发财后,花了20多万买了一辆车,他经常把车开到河边的那条路上洗车,张丽有时也会在这条清澈的小河里洗衣服,开始他们只是简单打个招呼而已,没有任何接触。

    那次,王强来到了张丽家,给她来送土地承包费,当初说好了承包费是一年一给。 王强这是第一次来张丽家,他被这个整洁的家惊呆了,地面擦得干干净净,沙发上一尘不染,虽然摆设比较简单,但是处处透露出女主人的干净和品味,绝对不像他家里那副零乱的样子。

    王强开始对张丽刮目相看了,这时他才发觉这是一个非常漂亮有韵味的女人,村里哪个妇女也比不上她。

    05

    王强再遇见张丽时,总会故意找她说话,慢慢的,就熟悉了。 有一次,张丽站在公路边焦急地等待公交车,母亲来电话说父亲突然生病住院了,她安顿好孩子,想赶紧坐公交车去县城。

    城乡公交车很不准点,有时半个小时一趟,有时一个小时也不见影子,乘客多了才会发车。 张丽心急如焚,但是等了一个多小时还没有见到车。

    正好王强开车回县城,他知道张丽在等公交后,二话不说捎上她就往县城赶。 到了县医院时,张丽红着脸问赵强,能不能先借给她500块钱,她想给父亲买点补品。

    王强当时就掏出了1000给了张丽,张丽非常感激,她说这钱就顶一部分土地承包费吧,王强毫不在乎地说,承包费该怎么给还得怎么给,一码归一码。

    张丽的老公虽然在总公司里挣钱多了,但是为了攒钱买房子,他只是给张丽和儿子必要的生活费,其余的他都存起来了,张丽的手里没有多少余钱,这次多亏了王强帮忙啊。

    这几年,为了攒钱买房子,张丽可谓是节衣缩食了,她非常不适应这样的日子,她从小衣食无忧,家里好吃好喝的先聚着她,结婚后虽然没有大钱花,但是老公的工资都是一分不少交给她,日子过得也不错。

    以后王强就经常接济张丽了,有时还送她衣服和化妆品,张丽的生活一下子提高了不少档次,王强的小恩小惠慢慢的攻破了张丽的心理防线,终于,他们俩在一起了。

    有时候,张丽也觉得愧对老公,他对自己知冷知热,背井离乡去打工就是为了让老婆孩子过上好日子,自己在家背叛了老公,实在对不住他啊!

    但是,张丽又心存侥幸,觉得老公远在他乡,根本不知道老婆在家里的所作所为,她蔑视家庭蔑视婚姻,彻底忘记了婚姻的尊严和道义。

    06

    张丽的所作所为,哪有不透风的墙,邻居们都在背后议论纷纷,王强的父母也知道了这些议论。

    开始两位老人不愿意听信那些流言蜚语,但是张丽一次又一次让他们照看孩子,孩子在镇上读书,那些日子张丽为了跟着王强去县城约会,她也不管孩子了,就推给了孩子的爷爷奶奶照顾。

    王强的父亲亲眼看见张丽好几次坐着王强的车去了县城,他还看到过王强去了儿子家,他气得浑身发抖,思考再三,还是给儿子打了电话,让他赶紧回来!

    老公到家时,王强正好和张丽在家里喝酒,张丽炒了好几个精致的小菜,桌上是起开的一=两瓶红酒,沙发上是王强刚给张丽买的一件衣服,俩人都喝得醉意微醺。 张丽万万没想到老公竟然回来了,她吓得大惊失色,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老公火冒三丈,一把拽住了王强的衣领,这时张丽扑上来拼命拉开了他们,王强借机溜走了。 张丽老公一把甩开了张丽,张丽哭着求老公原谅,但是老公愤怒地低吼着:「这就去离婚!」 并且把她赶出了家门!

    张丽坐在门外嚎啕大哭,自己贪图小恩小惠,没想到却搭上了自己的家庭啊! 哭有什么用? 悔之晚矣!

    心灵寄语 :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是张丽为了贪图小恩小惠,竟然背叛了婚姻和家庭,做出了人人唾弃的事,丢人啊! 老公那么疼爱她,为了给她和儿子一份幸福的生活,不惜远走他乡去挣钱,但是她最终没能抵挡住物质的诱惑,深陷婚外情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不是谁的钱都能花的,不该碰触的东西就得远离,不要心存任何侥幸心理,所有的出轨都是有代价的,任何一个出轨的人结局都是悽惨的。

    人人都希望锦衣玉食,但是,优越的物质生活需要脚踏实地才能获得,通过劳动换来的幸福才是踏实的,不劳而获,想通过歪门邪道过上富裕的日子那是痴心妄想,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 歪成语 在 【中国鬼怪排行榜】官方频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1-05-28 18:20:04

    公众号:壮的响亮
    淘宝店:壮的响亮
    新浪微博:王壮撞壮壮

    各位YouTube的小伙伴大家好,前几天跟寺姐一起更新了一集“观呼吸”的感受与体验。回答了一些网友的问题,突然觉得这一问一答的对话真好。其实很早以前我就在公众号里做过这种形式的音频,只是后来全部下架了。前几天整理硬盘发现之前竟然也有40-50条的存货。后来为什么不做了呢?因为说话总要收着!总要自我审查一番!在20分钟的长篇里,我还有自我阉割的余地。这种只针对一个问题的回答,已经三公分了,我要从哪下刀呢?所以就一直腻腻歪歪不知从何做起…现在想想要不这个板块就只重点做youtube,国内各站能播就播,审不过就算了。有很多人问,诶!国内也有很多做灵异、鬼故事、神秘学的博主啊,为什么人家没事呢?我每次都回答:不一样,他们把它当故事和内容来做,我当然承认有很多博主做的比我好。但区别在于我他妈是真信。我真的相信这个世界有鬼,动物能成精、有阴阳两界、有因果轮回…我不但相信,而且我也很怕!直到现在我看自己那三集“碟仙”的故事或者精灵附身、观落阴、养小鬼,都依然觉得背后冷飕飕的,就这些差别导致了我在语言输出的时候,就是会触碰到很多的禁忌。也只有在youtube,才能让我摆脱自己的精神枷锁。那这些提问包含哪些方面呢?随便,百无禁忌。与节目内容是否相关无所谓…工作、事业、学业、爱情、实事、家庭矛盾、人际关系都可以。当然您也别想着来寻求正确答案,您能得到的就是我个人对此事的看法。其实很多事情在你心中早已有了答案,你只是需要有另外一个声音出现让你自己的想法更加坚定而已。其实也没有什么太高深的内容,你就把我当成闲坐在你们村口的那位刚刚退休的王大爷

  • 歪成语 在 【中国鬼怪排行榜】官方频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0-12-23 01:05:33

    公众号:壮的响亮
    淘宝店:壮的响亮
    新浪微博:王壮撞壮壮

    敬谈神仙佛道,奇闻鬼怪魔妖。感谢缘分这里是缝太窄我太胖花生瓜子配壮的响亮。死刑那一期结尾留了一个扣,引起了一些讨论,就是这张复活卡给谁的问题!有很多人认为我会给刘云安,但其实我最终的选择是李士源。理由呢也很简单!那一对儿狗男女固然可恨,但还是不应该对孩子下手。我觉得他这个行为除了愤恨和冲动,多少夹杂着一点逃脱制裁的侥幸心理。我只能说我很理解他,但这并不代表我能接受杀孩子的事儿…另一折我觉得刘云安本身自己也有一些性格缺陷,就是他在很多事情上没有节制,对爱情没有对杀戮也没有,因为讲了四个人,只有他是有完整故事的,我整理、讲述他的故事就自然对这个人产生了一些感情。正因为这样的感情反而让我觉得,他现在的结局就是最好的归宿!复活又能怎样呢?他放不下这件事的…他的后半生会非常痛苦。选择李士源更多是对这一家三个女人,母亲、老婆、女儿的不忍心。有很多人说,那车里死的那三个人呢?他们也有家人啊!是,李士源伏法偿命了呀,咱这复活卡并不是刀下留人,他得挨这一刀。我们更多的是对这一家人的同情,尤其是小女儿,爸爸拜拜!而且李士源的事件也确实有意外的成分。我相信如果有机会他会接受教训,只是没有如果…但是寺姐的选择让我狠狠的惊讶了一把,她选择复活李广均。我说你是疯了吗?寺姐说是的,我要把李广均复活之后一刀一刀的割肉凌迟处死。然后再在群里发帖征集大家的复活卡,把他反反复复的弄死再复活,让他周而复始的感受临近死亡的恐惧与刀刀见血的痛苦。我默默的伸出另一只手,稳住那剧烈晃动的茶杯。太吓人了…好,闲白儿扯完入正题。

    今天给大家讲一讲乩童…它正好跟我们之前讲那一期鬼魅狐黄上身的案例是相反的。雅婷被上身是无意识被动的,而这个乩童是有意识主动请“它们”进到自己的身体里,西方人称为灵媒。我们古代民间称这种宗教活动为:扶乩或者扶鸾、请仙、降笔等等…有一种专用“扶案”一个木制的沙盘,上面放一个双手握持的手柄,有的是丁字型、有的是V字型,都是手柄顶端有一根向下的支点,这巫师就连说带唱、念念有词、偶尔抽搐,用这个支点在沙盘上写字、画图,然后根据图文给问卜者解释其中的含义,当然也有直接对话的。大号一点双人版本的,两个人面对面各持手柄两端,中间一根绳吊在房梁上,整个扶架悬空,让中间的支点半插在沙盘里!咱事先声明,我们不讲迷信,咱只讲这文化现象。没必要上纲上线,因为只有你听过完整版才知道那才叫怪力乱神!其实大家一看这表现形式就能大概识别,它起源于人类最最古老的萨满巫!从东晋开始成规模的传入中原汉地,至今经历了1600年的融合演变。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这些巫师总想强行的把它归类为“占卜”的一种。虽然它也在预测,但你总会觉得有些牵强…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推演体系…你像奇门遁甲、生辰八字、梅花易数、六十四卦,都是从周易这个体系里面延伸出来。西洋文化中也有纸牌、数字、星座、宫位等等,也都是具备了完整的推演理论。我曾经跟一个塔罗牌占卜师聊天,我说每一个民族仿佛都在用自己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去摸索这个世界运转的规律!因为掌握了规律,就能预测未来,只是东西方的路径不太一样而已。她给我举了个例子让我茅塞顿开,她说这两者之间的区别特别像苹果和安卓,你没法说谁更好。只有亲身体验后才能感受到哪一个让自己更上手。但是无论你选择哪一个系统,你要得到的那个“答案”都是通过规律演算出来的。说到底都是大数据,你品你细品!比方说生辰八字,比方说星座!
    可这扶乩不一样啊,你是请来一个我们看不见的东西,问人家一件事!这怎么能叫占卜呢?这叫通灵…是设法跟那个我们看不见的东西建立某种联系,与之沟通。所以这跟碟仙、笔仙、米仙才应该归为一类!怎么能跟占卜混为一谈呢?说到底就是这帮从业的“巫师”,千年来就一直想把“扶乩”这件事给扶正喽,它总想让这些民间的信众认为他请下来对话的这一位是正神!所以它也有意识的去扒着道教,因为道教本身有着非常强大的吸纳性,在很长一段时期也确实用各种方法做到了,比方说:一个年轻的巫师上山修道了,拜了个师父。那几年之后他下山自己弄个扶乩道场!你说这算谁的?然后有原本没碰过这方面的师兄弟,相互一学再往下传两三代徒弟!它就变得很难剥离…但确实道教科仪经典“太上天坛玉格”有明文:一切上真天仙神将,不附生人之体,若辄附人语者,决是邪魔外道不正之鬼。意思就是你他妈别来这套,正神是不会来给你干这事儿的!侵犯活人的肉身,人语对话。无论说什么,都是邪魔歪道。那自然在整个道教中会产生极大的分歧,那些名门正派就很不愿意与之为伍,可是无奈道教的系统从汉末到晚清本来就纷繁庞杂,扶乩又分散在很多小门派的分支中,这怎么划清界限呢?即无法阻止又不能彻底清除,所以就形成了一个很尴尬的局面,就是普通百姓认为它是,名门正派说我们不是,扶乩的人穿着道袍说我们就是…所以对于民间而言,界限非常模糊!

    更让这些名门正派生气的是:这些乩童上身,他谁的流量都敢蹭…嗯啊上来了,他就真敢说自己是真武大帝。当然每个地区侧重都不太一样,像台湾比较多请三太子、关二爷、济公,香港比较多请吕祖、黄大仙,东南亚像我们在泰国的时候就经常看到那种九皇大帝、斗姆元君、九天玄女!我在普吉住的那个小区大门口的斜对面,就有一家小小的扶乩道场,经常晚上各种吹吹打打升坛作法。但是因为一直有小小壮在身边,所以不太愿意接近那种场合。而且不光道教,佛教也在面临这样的问题。到晚清、北洋、民国这50-60年,扶乩迎来了真正的鼎盛时期,上到各路军阀大小战事下到民间百姓家长里短,甚至有专门讲扶乩的报纸。民国四大高僧之一的“印光法师”也曾经对于民国的扶乩乱象发表过一篇言论,大概的意思啊。说扶乩这东西一看就是灵鬼作用,扬言自己是某佛、某菩萨、某仙,绝大多数都是假借其名。就算非常偶然的机缘遇见“真仙”,那也是千百次也不得其一,更何况佛、菩萨呢?概率小、骗子多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它们竟然弘扬佛法…以正法之名行鬼道,一旦民众信其言而误事,内心会认为自己被佛法所误。之前有一款被禁的游戏叫做“还愿”,里面提到了一位“慈姑观音”这原型就是扶乩中一个分支的别称叫“卜紫姑”中的紫姑神!民间把她供奉为厕所女神,古代的时候叫“坑三姑”!大多数人都只知道一个笼统的故事,说紫姑在一个大户人家做妾,被原配夫人虐待致死!但其实紫姑说的就是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刘邦驾崩、吕后掌权,将戚夫人四肢斩断、割去耳鼻、毒哑喉咙,用马桶养了几天之后倒入粪坑还在前后蠕动,最后溺毙于屎尿之中。传说经常在后宫茅房显灵,就有宫女前去祭拜又不敢声张祭拜的是谁,就说是厕神!传入民间在逐渐演变成“紫姑神”。

    那我个人到底信不信呢?看怎么说!我见过神准的,就是他咔咔说出几件事,这几件事只有你自己知道!然后他跟你说接下来的事!我这个人是不喜欢问卜算命,所以我去接触更多是为了了解这个“文化”。 如果以我的个性站在一个问卜者的角度来判断,首先他只要跟我说自己上来的是什么正神、佛、菩萨,咱就结束,不谈了!要么扶乩之人在跟我表演,要么是他上来的这个东西借正神之名欺骗我。第二,出马仙、保家仙我相信有真的,我亲眼见过,没法不信!而且它能明确的告诉你,自己是狐黄白柳灰中哪门哪派什么堂口,或者是谁家的祖先。你就会觉得双方的对话至少是可以坦诚的。哪怕它不愿意告诉你自己是谁,也比一上来就“关云长”这个强吧!说实话我真想替二爷一巴掌呼过去…而且整个萨满文化万物有灵,我觉得也是有根基的。但问题是这个群体里,滥竽充数的骗子也很多!真正有能力的百中一二吧,然后品行良善的再砍一半…这个要你跟他沟通的时候再去判断了!第三,无论以什么理由,如果需要我付出钱财的数目,会让我内心产生疼痛感,都不行!我觉得越是有真本事的,越不以钱财为目的!这跟我平时吃饭、逛街、看电影的消费可不是一个概念。

  • 歪成语 在 【中国鬼怪排行榜】官方频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06-14 10:00:37

    林家宅37号,杀人修仙灭门惨案!
    封面源自网络
    公众号:壮的响亮
    淘宝店:壮的响亮
    新浪微博:王壮撞壮壮


    我在上海念书生活工作了19年,应该说跑遍了大街小巷,但最熟悉的恰巧是这个事件的案发地!就是这玉佛寺的周围一圈,从苏州河东岸,耀水弄、长寿新村、江宁武宁到这边亚信生活广场、安远路、常德路、西康路!我98年到上海,就住在西康路澳门路。几十年前这一带叫“大自鸣钟”…因为从1926年到1958年这里一直有一栋高高耸立的自鸣钟楼,钟楼这种建筑本来就点阴煞之气,当年又是日本为了表彰当地棉纱厂总经理“川村利兵卫”而建,而这个人之前又枪杀过一名棉纱工人叫做顾正红。所以老上海人对他恨的咬牙切齿!日本人管先生不是叫什么“桑”,跟大自鸣钟的钟连起来呢,就是“钟桑”反过来又是丧钟。而上海人骂一个人畜生“错桑”,逐渐综合演变就成了一个新的骂词 “钟桑”大概是“人渣禽兽”的意思。虽然钟楼早已拆除,但我印象中一直到2000年之前还都有很多老人把这一带称为大自鸣钟…而这栋钟楼拆除的时间,又恰巧在这个事件的前后。怎么流传开来的呢?就是一个退休的老刑警跟隔壁邻居家的小孩儿,讲自己年轻时的一段离奇的办案经历。1956年上海的繁华区域远远没有今天这么大,主要是黄埔、卢湾、静安,静安区的最西面就是安远路长寿路大自鸣钟这一带,现在亚新生活广场普陀静安交界的地方。那个时代长寿这边还好,对面一排工厂和沿街店铺再后面就村庄农田了,他所在的分局就在这后面村庄的位置。当年他还是一个小刑警,正好轮岗值夜班,按说平时没啥事。吃过晚饭屋里坐坐、看看书读读报、院里伸伸懒腰活动活动筋骨,抬头就能看到不远的钟楼。大概有个8-9点钟吧,街上可就没啥人。丁铃铃,几声烦躁的老式电话的响铃,小刑警快步进屋拿起电话,喂这里是警察局。对面唏唏沙沙的杂音特别大,但是听得出气喘吁吁,喂这里是警察局。一个分不清男女的声音说:我刚才杀人了我想自首。小刑警一听赶紧故作成熟稳重,说:“好,你先不要激动,先告诉你的地址!我们马上过来,你也不要离开。记录清楚之后赶紧放下电话紧急联系分局领导,经过一番调动,先回来了一个更年长的刑警带着他,这俩人就先骑着三轮摩托警车赶赴现场。

    黑漆漆的宽窄街巷,只能看到远处很少的零零星星的灯火,可能偶尔有一两家开着小灯透过窗帘,那边远远的巷尾有个昏黄的路灯,基本全凭老刑警对着一带的熟悉,再借着一点摩托车前灯和手电筒光亮一段一段找了得有这么一刻钟,发现一面高高的红砖墙,手电筒四面照照,一个虚掩的木门旁边写着“林家宅37号”,老刑警稍微一推门,一个黑漆漆的四方小院,呜…一阵阴风打着旋儿扫动地上的落叶沙沙作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仅仅隔着一道墙一道门,一脚踏进去你就能感觉到这里外的温度甚至气压都是不一样的。上下两层的小楼,漆黑一片漆黑诡异没有一丝人气儿。屋里相有宁瓦?问一句有人吗?没动静!但是背后的院门有撩动的闪光和越来越近的脚步声,两个人退出大门外一查看,是这一带派出所的民警,收到消息也赶过来...两边一沟通说这原来的屋主解放前跑到台湾了,现在住这的一家姓叶,是从河北调过来工作的,老婆是个瘸子,还有一男一女两个小孩儿!老刑警也说,现在看来屋里没人,门窗都关着,里面的情况也还不太了解!小刑警说:其实可以打碎窗户进去的…老刑警回头想了想,那咱小心点!两人返回院内用手电筒后面敲碎玻璃窗,伸手拉开插锁开窗扶着窗台跳进屋内突然脚底一滑,也幸好一只胳膊勾着窗台没有摔倒,另一只手摸索着地板找掉在地上的手电筒,发现这地面又湿又粘…随后老刑警也跟着翻进窗户,说你别动!这屋里有血腥味…其实也是怕他破坏现场。于是贴着墙壁摸索发现一个开关,灯光一亮两个人惊呆了,满地的鲜血似凝未凝还没干透,可是并没有尸体…一个小小的房间一张桌子和一个竹藤编的婴儿车,小刑警看看自己刚才摸索地板手吓得两腿瘫软说:“怎么这么多血?老刑警说走先去开门…两个人打开木门看见门口等待的民警说,情况严重赶紧回去打电话报市刑侦总队。于是大批刑警、民警、法医赶到,封锁现场、上下勘查,忙活了几天做了一些情况的汇总。首先案发时间就在当日,现场房间内的血量至少是6个人,询问过周围邻居,说这叶家太太老早就带着儿女回了乡下,房主叶先生也好几天没见过人,打电话自首报案的是谁也不知道,只能透过仅有的信息一点一点的排查。男女主人各自的老家也都有调查组赶往调查,也都说很久没有回来过。

    时间过了差不多一个月,派出所的民警突然接到报告说:“弄堂里的小孩子放学回家路上发现林家宅37号的封条被扯断,大门也开着,没多久小刑警跟两个民警一起匆匆赶到。看到大门敞开,封条在门框和大门上各留一半。小刑警经过那天的惊吓,确实心里有点腻歪…但没办法,还得硬着头皮进去。三人进屋依次查看,满屋是血的房间有好多苍蝇嗡嗡乱飞,地板的血迹已经凝成黑色,发霉、腐烂的腥臭味儿直辣眼睛…但还是感觉这个房间有人动过,刚要蹲下凑近看看。突然听见楼上一阵阵小孩子的笑声,三个人非常警觉的抬头竖耳的判断,又没什么声音,相互对了下眼神轻声的退出房间看着楼梯,再尽量压低脚步声慢慢上楼。上到视线与二楼地面平行的时候,小刑警浑身汗毛炸裂,那天房间里的婴儿车怎么会孤零零的放在楼梯口。于是下意识的从腰间拔出手枪,也不是真觉得有人,只是手里握着枪能壮胆!三个人又把二楼的房间检查一遍,就匆匆赶回局里汇报情况。言语之中就夹杂着一些自己的恐惧和感受,局里的领导呢?也对他进行了一番思想教育…又过了几天派出所又接到群众反映,说林家宅37的2楼昨天晚上亮灯了,好像有人回来!局里的领导也觉得不太对劲…说这栋房子确实古怪,极有可能是个特务的据点。于是组了一个五人小队,半夜在房子周围埋伏…也正好赶上当天特别阴冷。小队成员在外面冻的搓手取暖,怕被特务发现火光还不能抽烟。大概有这么夜里10点多钟,二楼突然有了光亮,但是还不像开了灯的感觉,好像是在烧什么东西的火光,大家觉得这更像是特务了…潜伏里就这么演的,身份暴露之前烧毁电报、名册或者机密文件。于是安排两人把守门口,这两人其中有一位就是第一天跟小刑警一起来的那位老刑警。领队的黄警官,带着小刑警和另一位同事三人各执手枪进入房间,直接上楼老上海建筑的楼梯都是木质的,所以踩上去会有嘎吱嘎吱的响声。黄警官在最前、小刑警在中间、同事在最后!等黄警官完全踏上二楼的地面回身以楼梯扶手这一面的墙壁作为掩护举枪侧身探头的眼神正好被小刑警捕捉到,黄警官合不拢嘴的看了看小刑警,示意他自己上来看。小刑警再进前一步把着墙壁回头看,也惊呆了…完全跟他们勘查现场的印象就不是一栋房子,当然格局还是一样的,上了楼梯转弯楼梯扶手的这一面墙壁的正对面有一面双开的大门,里面是一个灯火通明的大客厅,所以这面墙与大门之间形成了一个非常宽敞的走廊,或者廊厅。透过敞开的门能看到部分装饰完全是老上海有钱人家的客厅的样子,再往前走试探着走两步就能看见一张挺大的桌子,和一只垂下来的胳膊,顺着身体一直到指尖往下滴着血…我的描述当然会有很多文字,但是据这个刑警回忆这突入其来的混乱大概也就几十秒一分钟,小刑警看到黄警官的眼神,转身上楼刚踏出一步看见那只胳膊,最后面的同事突然一声:“啊,有鬼!紧接着当当当当几声,两人也吓一激灵,回头看楼梯这边,感觉那个同事被什么东西拖走了,当当的声音是人倒了之后被往下拖着走,身体撞击台阶的声音,楼上这边的客厅里呢,留声机突然响了,播放着特别大声的音乐…两个人前后不是一阵慌乱啪,整栋建筑像是烧断了保险丝一下停电全黑。外面两个刑警也很警觉,听到自己同事的声音喊有鬼,就赶紧冲进院子到了房门着发现门反锁了,哗啦哗啦晃动几下打不开,退后一脚把门踹开,举着手电筒查看汇合了在楼梯半截上的黄警官和小刑警,四个人满屋找不到之前那位同事,在派一个人回局里报告情况又来了大批刑警、民警、法医、刑侦专家,把这房子里里外外查了个遍,没有发现任何机关暗道,但是那个被拖下楼的同事,就这么凭空失踪了。这丢了个刑警可不是件小事儿,剩下的四个人也把各自感觉奇怪的事一一沟通,各种诡异就不在话下了,这他妈门是谁锁上的?失踪的同事只能定性为因公牺牲,此案件也变成局里的保密案件,刚开始还调查了一段,之后时间一久又毫无线索,就这么搁置下来,老刑警因此案精神恍惚办理了提前退休,黄警官因为其他的案例立功被调升到其他分局,还有一个同事,时间久了忘记名字也托关系换了工作,到最后这个分局里跟这个案子还有关系的唯一一个人就是小刑警,但是他也不太想再管这个案子。时间久了也就没人再提此事了,直到两年之后其他的专案组破获了一个反动封建的邪教案,抓了一大批一贯道的修炼者,局里的同事突然找过来跟小刑警说:“在一贯道大量的物证中有一本名册,在里面发现了一个名字,叫“叶先国”你还有印象吗?小刑警瞪着眼睛回看说话的同事,汗毛又炸开了,这他妈不是林家宅37号的房主嘛?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