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同學希望我寫,想一想就簡單分享幾個
1.開始要有學長姊的自覺
你也當過新生,該知道現在是什麼樣忐忑的心情
深怕自己選錯課,找錯社團,忘了什麼,因為一點小事而把自己的生活給搞砸
這時候,任何人願意伸出手,你都會因此被銘記在心
說不定你一輩子的知己,甚至情人就是這樣找到的
更重要的是,請你...
有同學希望我寫,想一想就簡單分享幾個
1.開始要有學長姊的自覺
你也當過新生,該知道現在是什麼樣忐忑的心情
深怕自己選錯課,找錯社團,忘了什麼,因為一點小事而把自己的生活給搞砸
這時候,任何人願意伸出手,你都會因此被銘記在心
說不定你一輩子的知己,甚至情人就是這樣找到的
更重要的是,請你一定要開始有學長姊的自覺
雖然誠實說,你也不過大一兩歲,有太多事不懂
可大學就是個亞社會
進來的學弟妹,很容易用仰望權威的角度來看你
你說什麼他們就會信什麼
你若說某堂課不要去,真的選那堂課的就會大量減少
你若說翹課無所謂啦,立馬就會引起一群人開始說翹就翹
你的一言一行的影響力都會在這段期間,數倍的放大
你能做的至少是不要給出負面的影響
一個值得尊敬的人,永遠靠的不是他多活了幾年,而是他做人的態度
2.與其懷念,不如找回高三時的自己
如果到現在你會拼命懷念過去,代表的總是你現在過的不好
可我想說的也是,大學沒這麼糟,至少是你不該讓他變得這麼糟
或許,你漸漸會發現交朋友沒有以前容易了,不再有新生時那樣數不清的機會認識人
也彷若不再像高中時那樣,遇到的朋友便都能全心對待
可某層面而言,這也代表你長大了
你對朋友的標準也隨之越來越高
於是,你能在這段期間留下的人,也會越變越重要
每段時期都有每段時期的苦與樂,活在哪一段,就盡力去活出你最好的樣子
3.曾熟悉而後變淡的人,不代表你需要丟
從大二,其實大多人應該是從大一下開始,班級的概念就會模糊了
各自都有各自的前進方向,選課也開始產生了歧異
營隊認識的人一個又一個陌生,社團可能換了不只一個
可我想說的是,這從不代表你需要放棄那些與你經歷過風雨的人
感情變淡是一種必然,在任何時期都是
畢竟人都時間都有限,我們都必須要繼續向前進
然而,變淡並不代表失去,更不代表你就要放手
接受感情會淡的事實,至少還維持個普通朋友的關係
見面打個招呼,偶爾找對方聊一聊,幾個月還能聚一次
你會發現,有些感情就如同一壺好茶,或許在重複沖泡下,不再有當初的濃烈
卻也竟能始終讓你口齒留香,細水長流式的伴你到許久後的未來
變淡是無奈,失去卻始終是你自己放的手。
4.課業不是唯一,但絕對是基本
在大學追求的絕不會是課業而已,成績也再無法評判你這個人的價值
但可以肯定的是,若連最基本的成績都顧不好,你什麼也不可能作成
若你隨時都得擔心二一 三二,你是要談什麼目標?
遑論當科目被當的多了,未來還有衝堂問題,你要耗費的力氣就會越大
這會讓你錯失無數寶貴的機會
你可以多元發展,你可以不喜歡本系,但你絕不可以在課業上直接擺爛
5.大學永遠會過得比你想像的快
還記得高三黑板上的考試倒數嗎? 是不是還沒察覺已先,數字就歸了零?
Well,如果說高三是兩倍速播放,大學就是五倍速
而且你得明白,不管你念哪間,現在學士學歷就跟壁紙差不多
台大碩博士失業的都處處是了,請問你有什麼資本可以養活自己?
你真有自信你能自立的速度,快得過你父母老去的速度嗎?
如果你要考研,研究所推甄是下半年
易言之,成績與各樣成就只會計算到你大三
如果你要國考,現在多的是人從大一就開始補習準備
台清交政成整天埋圖書館,用盡全力準備的比比皆是,你確定未來開始來得及?
如果你要工作,以現在的景氣,你沒幾張有價值的證照能證明自己,你大學所學根本無法實用
你的大學當然可以培養自我,可以追求各種目標
但請別忘了現實虎視眈眈的在未來等著你
若你連現實都處理不好,什麼理想都僅是空想
6.永遠不要有那是大一新生才會做的事,我已經老了的想法
這樣的想法才是害死你的關鍵
真的去打聽一下,校內99%社團組織,不只歡迎新生,也同樣歡迎老鳥
其實你不講,又有誰知道你幾年級
這種我老了,我就不該....的想法,從來都是自己加給自己的無聊枷鎖
覺得生活不滿,就請主動去突破
去找個新的社團,去積極準備轉系,去考慮轉學可能性,必要時重考也沒什麼
隔了一年,你還是會老一歲
差別在於這個老一歲是你有突破的老一歲,還是繼續徬徨不知所措的老一歲
切記,好好把握現在,你的大學還來得及精彩。
__________
樂擎文
#IG字數上限真的蠻討厭的QQ
#其餘的以後有機會再分享吧
#之後會再陸續整理各種高中大學小建議囉
#我的建議都只代表我個人想法並非真理
#請自行判斷對你有用的聽喔
@Luke7459,相關問題麻煩見自介連結,透過FB傳訊,小盒子原則不回喔。
歧異度計算 在 元照出版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月旦法學雜誌第314期 📌釋字第740號解釋之勞動趨勢分析/林佳和(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藉由大法官解釋第740號之內容,林佳和老師本文似乎想要重新定義勞工,從比較大法官解釋之內容與德國民法611a之規範,分析德國法制上不同之思考脈絡,並且綜合憲法上基本原則之闡述,提出對於勞動趨勢之見解。通篇文章引經據典,卻不深澀,易讀好懂,值得對於勞動領域有興趣之讀者,仔細咀嚼。
✏關鍵詞:勞工定義、人格從屬性,740號解釋、類型強制、眾包工作
✏摘要:
釋字第740號統一解釋,試圖回答勞工應定義。大法官彷彿「前現代勞動法」的理解,重現於第740號,應遭揚棄與忽視。伴隨勞動世界巨變,向以他決取代自決、否定當事人契約選擇的勞動法,如何締約主觀意志、內容客觀形成、契約真正實踐之歧異間,努力兼顧與照應?法院之任務,或不在提供任何人均能輕易猜測的答案,而是一雖趨近法安定性要求,但能兼顧制度需求與社會意識的回應。最古老的勞動法提問:誰是勞工?釋字第740號之失敗,應更刺激新的思索。
✏試讀
🟧勞工概念同一性的重新思索
在「重新回顧釋字740」之前,或許先轉向一更深沉的問題:當代勞動法令、勞動法學,是否真的需要單一的勞工概念?或換個方式說:單一的、適用於所有產業部門與勞工類型上之人格從屬性概念?學者Meinhard Heinze就提到,勞動者樣態千奇百怪,主管職雇員,短期、定期或微薄受僱者,乃至於意識傾向工作者(Tendenzträger),差異甚巨,單從現實上發想,就難以建構單一的勞工概念。Rolf Wank針對所謂「法律效果串」(Rechtsfolgenbündel),亦即該當之法律效果──保護、保障、特定權利,何時應以勞動契約為基礎,即主張應區分不同的職業類型──例如貿易代理人、地區主管,以及不同的僱用類型,例如全時、部分工時;不定期、定期;專職、兼職等,必須站在此目的,方有可能思考如何建構勞工之概念內涵。類似的,Wolfgang Hromadka亦主張一所謂「未來法的分級體系」(ein abgestuftes System de lege ferenda),亦即將個別的保護法律,聯繫至一具體的保護必要性,並從此建構個別法律中的勞工概念,事實上形同否定需要共通之人格從屬性意涵。
🟧勞工定義統一?平行的臺灣釋字第740號解釋與德國民法第611a條
關於德國新納入之民法第611a條,確實可能產生諸位觀察者所說的:無助於勞工概念之理解與澄清,反而增加新的、或說限縮與不恰當之要件要素陳列,非但無助於實務上個案的涵攝與認定,徒增新的困擾,包括產生是否立法者意圖創設新的、不同於長久實務累積之勞工概念的「不當意圖」?特別是否涉及隱藏之法的續造,乃至於有類似吾國統一解釋之必要性?前述的批評是否令人眼睛一亮呢?將這些觀察直接拿來套用對釋字740之評價,似乎毫無違和之處,可能更令人怵目驚心的,是釋字740更強化德國第611a條所帶有之不當限縮,釋字740事實上既大於第611a條,又小於第611a條:大於是說,釋字740如果真要著眼其實質拘束力,將可能產生遠比第611a條來得令人畏懼的改變,規範與實務的改變,它做的事實上不是統一解釋,而是創設、限縮長久累積之實質立法,這顯然有不當或甚至違憲之逾越大法官權限之嫌;說小於第611a條,當指相對 於第611a條之「比較忠實於終審法院之長久累積見解」,釋字740甚至自我設限,選擇性地將勞工之內涵做不當限縮,特別是加入「計算報酬方式」作為認定之重要標準,不禁令人慨嘆。第611a條的可能不幸,預見災難,在我們的釋字740下,不啻要加倍與惡化。
🗒全文請見:釋字第740號解釋之勞動趨勢分析/林佳和(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月旦法學雜誌第314期
📕本期目錄:http://www.angle.com.tw/magazine/m_single.asp?BKID=2777
📢訂閱 #月旦雜誌,最新優惠:http://qr.angle.tw/gyj
📢#月旦知識庫 最新購點優惠:http://qr.angle.tw/dzl
📚#元照新書:http://qr.angle.tw/pp8
歧異度計算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捷運(2014) ◎零雨
──致W
我和同志坐在一起
我和性倒錯坐在一起
我和Cosplay坐在一起
我和戀童癖、暴露狂、人獸交、性癮症者
坐在一起
這是2014年即將來臨的歲末,我看到
一個1890年代的老朋友,悄然奄至我的
身邊,並向我耳語:這裡這麼混亂,你
怎麼坐得住
我說,就是這麼混亂,我才坐得住
我用的,可能是另一種語言
只見他一臉的茫然
──我正要去遊行
他揮一揮手上的旗子,現出推翻 × ×
的字樣
──我也正要去遊行
我指給他看一車廂打扮得五顏六色的
同志們
他眼睛一亮,「同志」,他把這個詞
記下了
列車快速通過,給我們送來一個一個幸福的站名
每個站名都是光明的未來,都是多采多姿的
同志們蜂擁進出的未來
終於,他到站了──(這一站叫「民國」──)
他的長袍和鬍鬚,沒有引起什麼騷動
我理解地對他抬抬下巴
算是對他的告別與致意
他消失得很快
在混亂的人群中,他的旗子無力地
垂下,變成教科書裡
不太激動的一行
──「混亂速度加快,」我傳簡訊給他
「列車暫時停擺。」
他傳來簡訊──
「革命尚未成功,□□仍須努力。」
我知道,有些字
要多費些時日
才能真正學會
--
◎ 作者簡介
零雨,台灣詩人,大學教師。1952年生於台灣台北新北市坪林區。 畢業於臺灣大學、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哈佛大學訪問學者。1992年開始於宜蘭大學任教。 2015年以《田園╱下午五點四十九分》中十首詩,獲得吳濁流文學獎詩類佳作獎。也曾獲年度詩獎。 曾任《國文天地》副總編輯、《現代詩》主編,並為《現在詩》創社發起人之一。著有詩集《膚色的時光》、《田園/下午五點四十九分》、《關於故鄉的一些計算》、《特技家族》等。
--
◎小編一尾賞析
「課本裡面怎麼可以教這些,我都不知道以後要怎麼教小孩了?」
我們在許多關於性別議題的場合常常會看到類似的話不斷重複,有時這樣的話語表現的不只是歧視,其實在裡面更深處的是不同世代面對教育時,年長的一方不知道如何面對新時代的焦慮。
我們有時會問文學也太多東西要教,關於性別不能到健康課教嗎?語文老師又不一定懂這些,就如同這首詩的開篇:「同志、性倒錯、Cosplay、戀童癖、暴露狂、人獸交、性癮症者」,可能就讓許多人卻步,但往另一面想現在這個社會有同志的議員、跨性別的部會首長、會Cosplay的立委,而「戀童癖、暴露狂、人獸交、性癮症者」這些在學校避而不談的詞語,不管個人價值的好壞判斷,這些人確實存在在這個社會中,而首段詩人不斷使用「坐在一起」,說的即是在這個開放的社會就是有形形色色的人,不同價值觀的人們處在同一個車廂(社會)中的場景。
這首詩的巧妙之處就是利用「同志」一詞在華語中身份上的歧異展開的詩意與跨時空敘事。零雨的詩時常以「火車」來隱喻時空的轉換與時代的演進,詩中來自1890的人面對的是晚清動盪的「混亂」,2014則是多元時代眾生喧嘩的「混亂」。晚清的「同志」要參加革命黨推翻滿清的遊行,2014的臺灣「同志」要參加驕傲大遊行,零雨的虛構時空裝置——車廂,讓兩者在捷運車廂間的時空交錯,同時也象徵了兩個不同時代間的對話。
到達「民國」的革命黨同志不再抗爭,詩人在此將這位「同志」轉化為教科書上提及的一行使我們所熟知的歷史人物。一封來回的簡訊,民國軍閥的混戰的歷史和孫中山遺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在此嫁接到另一個時空的2013後同志婚姻立法未通過的語境,而2014的人們仍在努力的將□□試著填入法律中。
這首詩是在2019年5月17日立法院表決《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和2017年大法官釋字748號解釋之前的故事,這是從1986年一個人的祁家威走向2019年的眾人革命。選擇這首詩作為下個世代的華語文課本選詩,除了作品本身的文學技藝、易懂便於操作的意象解析外,這首詩不僅將「同志」寫入了文學史裡,詩中更有種種超越議題本身的意義。在當今遊行抗爭已經內化為當代臺灣社會的基本民主價值外,更理解到時代的推演和進步,並不是一下子就被視為理所當然,有時它會開倒車、無法讓所有人滿意,甚至如這首詩最後兩句:「要多費些時日/才能真正學會」。
或許「真正學會」是在社會運動的漫漫長路中寄予臺灣社會的未來期許,即使再艱難這些社運前輩們不也是,無路就蹽溪過嶺嗎?因而現在許多人才真正的在□□中勇敢地填上了同志的身份和伴侶共度終身,今日的我們才能向邱妙津、葉青、葉永鋕、畢安生他們說:我們做到了!
--
美術設計:宇軒
圖片來源:宇軒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1/20210129.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同志 #民國 #同志詩選 #零雨 #捷運 #同志大遊行
歧異度計算 在 臨床心理師的腦中小劇場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腦中小劇場 第64場 破解工具人的練愛困局:投報不等值】
「工具人不委屈」
這款神秘的APP只有六個字,光看名字就不太稱頭,但它的副標卻有點搞頭,精準控管戀愛成本。
軟體簡介如下:
「工具人不委屈」從戀愛經濟學的架構,協助用戶計算客製化的「戀愛成本」,以合理的支出營造雙贏局面,數字運籌,理性停損。在暈船之前,我們送你上岸。
最後兩句,讓你相信這世界有上帝。
接著你滑到「戀愛成本」的頁面,底下有幾組待填欄位,包括用戶年收、約會餐點類別、特殊節日禮物成本、對方薪資所得,以及你的負荷期望值等。
填寫完畢後,軟體會根據約會對象的財務結構,計算出一組符合用戶經濟水平的戀愛成本。每周更新,即時監控,一旦超過負荷期望值,軟體便會送出「跳船警示」,舊愛斷捨離,方能不委屈。
然而你卻就此打住,陷入沉思,不委屈就夠了嗎?那下一次呢?
從念書到出社會,自己就是工具人的命。什麼脫單聖典都是贏家寫的自傳,只有搶著買單才讓約會延命,然而噴錢不打緊,對方總是心不在焉才教人心寒。
能夠不委屈很好,但你更想知道自己出了什麼差錯?苗頭不對就跳船確實明智,但一直割腫瘤止血,終究無法改善體質,最起碼你得明白,自己的投入與回報為何總是不等值?
投報不等值的主因
● 內建程式出包:
「付出越多 → 收到回饋的機率越高」
多數工具人在出廠之際,大腦都會被植入這套內建程式,倘若談的是物理現象,這種線性連動或許能成立。可惜戀愛是化學現象,不是用力催油門,整台車就會飛起來,畢竟從油門到儀表指針,一條路走到底,
但感情不是。
想收到回饋,甚至對方的青睞,完全取決於對方的感受。然而「自身的付出」和「對方的感受」不一定存在線性連動,而是雙方的主觀感受各自運作。這是兩條獨立通道,接得上是運氣,接不上是天命,因此你只能控制如何輸出,但無法控制對方如何讀取。
也就是說,你的付出,不一定能符合對方「需求」。
為什麼會出這種包?
因為這套程式的設定原理,是藉由橫掃每份帳單,包攬所有差活兒,每日照三餐問候,以一條龍式的服務精神,來建立「體貼且體面」的形象。表面看似光彩,但它最大的漏洞,就是自我感覺至上,完全忽略了「對方的需求」,尤其是「心理」需求。一旦打不中對方的心,換來的只有不甘心。
付出越多,不甘心的機率可能比被愛的機率還高,這才是現實世界。
● 錯失停損時機:
同樣都被植入程式,但此類工具人比較像某種「中途覺醒」的狀態,也就是「發覺一直買單不是辦法,想要求AA制(均分),但就是開不了口」。
開不了口,正是讓裂口擴大的主因。
一般而言,見面三至五次後,基本印象就大抵成型,若想反口要求AA制,這是最後的黃金時機。有些人之所以抱著「想悔棋但怕壞名聲」的心情苦撐,就是不幸錯過了停損點,導致錢一直丟,血一直流,告白時開不了口頂多窩囊,想反悔卻開不了口才叫地獄。
不甘願的怨,是分手的必要條件。
● 歸因模式僵化:
當對方回饋不如預期時,有些人擔心破壞關係,索性把矛頭全都指向自己,進行「內在歸因」(Internal attribution),就是俗稱的「一定是我不夠好,對方才沒感覺」。因而加倍付出,希望能補回進度。
可惜,這假設只對了一半。
因為除了內在因素,還有「外在」因素。除了自己的問題,也可能是雙方人格特質、價值觀,以及生活習性出現歧異。事出有因,冷靜分析絕對勝過自行背鍋,但歸因模式的僵化,會讓人朝著狹隘的假設前進,錯失了岔口的指引。
把問題往自己身上攬,有時不是體貼,而是判斷力與自信心的退讓。
● 沉沒成本謬誤:
當一段關係前景堪憂,某一方卻還不斷付出時,通常是因為「沉沒成本」(Sunk cost)謬誤所致,也就是「之前付出了太多,至少要扳回成本」的心態作祟。
把感情當成投資沒問題,但它最大的風險是「難以脫身」。一旦以數字操盤戀情,就會讓人一直耗在賭桌上,為了將先前押上的籌碼一併討回,不得不拼命加注,這種賭徒心態,正是「沉沒成本」的餘毒。
事實上,你為對方噴出去的錢,都是一種「已確認的損失」,這些損失原本就是戀愛的一部分,一旦抱著回本的期待,互動只會淪為算計。
倘若真要投資,也得評估前景。有遠景,可視為成本,沒有遠景,就只是「沉本」,死命硬撐,情場終究淪為修羅戰場。
畢竟,用投資心態去操作一段感情,只會讓人糾結成本,而非經營關係。
如何調適心態,破解困局:
● 幫自己開箱:
在傷口擴大前,首要的止血步驟,就是先試著理解「付出越多 → 收到回饋的機率越高」這套程式帶來的風險。
當你決定仰賴這套程式走跳情場,唯有幫自己開箱,徹底透視自己的工具人體質,才能「預見」將來會遇到的各種衝擊,包括你可能會忽略對方的心理需求、錯過要求均分的時機、進行無效的內歸因,甚至在情路走到盡頭時還不肯收手等。
這是一種類似「症狀衛教」的做法,也就是把整個病程的走勢圖,直接攤在案主面前,讓他看清楚接下來會遇到的關卡,並為此做好心理準備。你勢必要接受某些事實,但也可以趁此修正路線,避開難堪的場面,只要做好衛教,就能有效降低衝擊。
順帶一提,我們早在上一段幫你開箱了。
● 替對方解鎖:
倘若「對方的回饋不如預期」時,除了自己不夠好,依照對方的立場,或許還有以下幾種可能:
■ 輕忽:這是最常出現的類型,也就是對方的回饋,不一定體現在「帳面」上。對方的時間成本、陪伴品質,或是對你的關心深度,都是另一種回饋形式,只是它們很容易被認為理所當然,因此被你輕忽了。
■ 性格:倘若對方「原本就這樣」,可能生性害羞,或者天性淡漠。但無論如何,你該思考的都不是如何改變對方,而是選擇適應對方,或直接下莊。
■ 習慣:當你決定整組撩下去,就不能期待對方會手軟。他可能會開始習慣的付出,胃口逐漸被養大,這是一種類似「耐受性」(Tolerance)的現象。除非你改變做法,否則對方的回應慢慢失去熱度,也是剛好而已。
■ 暗示:很簡單,對方正在暗示,希望你知難而退,所以擦乾你的淚,往前看吧。
● 套用預期價值論:
當你砸了一堆銀兩,關係卻還是苦無進展時,預期價值論(Expectancy-Value theory)或許會是你的苦海明燈,它的公式如下:
追求動機 = 對方的價值 x 建立關係的成功機率
意思就是,當我們展開攻勢前,除了對方的吸引價值,還必須考慮「成功機率」。不可否認,「顏值」往往是追求動機的最大吸力,也是粉紅泡泡製造機。這種泡泡往往具有自我催眠的神效,催眠到後來還會出現那種一看就是在做夢的畫面,因此大腦一旦被粉紅泡泡佔據,除了壓縮智力,還會壓縮我們對成功機率的判斷力。
事實上,兩個人「聊得來、個性合」,才能提高建立關係的成功機率,讓關係走得更穩健,因為這代表「人生興趣」與「價值觀」的相契。依據人際吸引理論,這兩項條件是鞏固關係的地樁,交往時間一久,反而能促進顏值的耐看度,但若單看顏值,並無法促進雙方「人生興趣」與「價值觀」的契合度
因此,掂掂自己的斤兩,仔細評估成功機率,你該觸摸的是真實世界,而不是一廂情願的平行世界。
● 不甘願,就喊停
只有一個條件,能決定你是否要喊卡,那就是「甘願程度」。只要心甘情願,情場沒有極限。然而當你結帳時會下意識翻白眼,大腦自動跳出算式,就代表你們該好好聊一聊了。
鼓起勇氣,好好說出你的困擾,就當作替這段關係進行「體檢」。這樣做不僅能幫自己開箱,也替對方解鎖,有機會澄清彼此的想法,至少不會心懷怨懟。若有共識是命不該絕,但即便退場,也好聚好散。
● 交心才是王道:
數字固然能讓你的戀愛成本不委屈,然而不斷排除對象,並無法讓你學會如何維繫關係。因此與其執著數字的運作,不如悉心觀察交往時的互動細節,「謀定而後動」,比什麼都重要。
所以,你必須從眼神、語氣、動作以及對談內容,仔細認識一個人,嚴謹地分析雙方的價值落差,再衡量自己的「口袋深度」與「甘願程度」,以不逞強的態度,來決定你想掏出的籌碼。
這時候你才發現,交心比交錢辛苦多了。
所謂對的人,是你願意為他調整價值觀,修正內建程式的人,一旦走到這一步,才稱得上是客製化。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都需要被認真地對待,即便投報不等值也很正常,因為他不是你,你也不是跟鏡子交往。
反過來說,倘若對方無心戀棧,只吃定你的荷包,趕緊認賠殺出,然後找個兄弟到快炒店喝到掛,至少明天過後,你還能學到如何排除人選。
戀愛經濟學有時還算管用,可惜化學反應講的是默契,一旦默契(tacit agreement)被寫進數字,到頭來只會剩下契約(agreement),
而且還是讓人想違約的那種。
(全文刊於張老師月刊2020年11月號) 張老師文化讀家粉絲團
#預期價值論
#沉沒成本
#歸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