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賴床夢境(劇情不太符合邏輯,純粹腦中胡思亂想)
.
由於近日我都在接觸一些社會議題,看了許多不同的社會資料和新聞,腦袋裡對未來社會也不禁有許多想像,民主國家、共產國家、菲律賓總統看待臺灣的發展,笑臺灣打不過大陸還跟美國買武器,
.
.
.
或者臺灣在柬埔寨的詐欺犯,被越南當局抓,但卻被送去大陸關...
今天賴床夢境(劇情不太符合邏輯,純粹腦中胡思亂想)
.
由於近日我都在接觸一些社會議題,看了許多不同的社會資料和新聞,腦袋裡對未來社會也不禁有許多想像,民主國家、共產國家、菲律賓總統看待臺灣的發展,笑臺灣打不過大陸還跟美國買武器,
.
.
.
或者臺灣在柬埔寨的詐欺犯,被越南當局抓,但卻被送去大陸關(社會政治壓力)
.
這些大概是我早上起床時滑手機看到的一些新聞,加上昨天我又分享了關於
李新怎麼摔死的影片,腦中滿滿都是事件裡,國民黨立委可怕的樣子
.
接著我進到了第二個平行世界
.
.
我爸在平行時空中,是一個社會覺青,時常走上街頭,抗議空汙抗議環境議題抗議許多
事情,抗議之外,他也常常去思考著,關於未來,他能如何把他理想化中的未來創造出來
.
要透過什麼樣的資訊和政策才能幫助社會,達到一個永續,平衡的發展
.
但網路上,許多人笑我爸爸,說他只是個天馬行空的文組覺青,不懂的尊重科學,只懂的每天抗議
.
許多人說:選這種人,臺灣就沒有未來了啦!
.
這個年代哪有人跟你反核,拼經濟啦!人家大陸飛彈飛過來,我們就死光光了,還怕什麼核災
.
大家喊著:你們這群假環團!每一個都受到利益團體的控制!如果沒有了核能,臺灣都要受到空污影響了!!!!
.
.
.
.
而爸爸他,明明就一直都在關心社會議題,研究許多環境資料的人,他怎麼會傻到不知道這些事?
我無奈的反思著...為何網路上的人,明明就只看了幾篇報導幾篇新聞,就能夠隨風飄逸的罵來罵去
.
大家都喊著反空汙,但空汙遊行現場,卻不曾看到那些人
.
.
.
大選結束那天,我和爸爸騎著腳踏車,準備回家
.
他聊著他的願景,我也問了許多我對社會議題其他觀點的看法和意見。
.
突然前面出現了許多眼神奇怪的肥宅,有點像89但又不太像89
他們靠近我們的節奏,忽快忽慢,讓我有一種,他是要來找我們嗎?還是只是經過而已的感覺
.
爸爸沒有什麼反應,只是繼續說著他對於那些議題的看法,
.
但當我回過神時,他們圍著我們,而爸爸突然就這樣被帶走了
.
儘管我一直大喊,但爸爸仍然沒有再回來
.
這時那個怪怪的肥宅89,開始想要把我抓起來,我奔走在榮富國小的校園中(因為在那裡投票)
拼命地喊著救命,大家卻以為我們在玩遊戲,
.
或許因為那群肥宅,長得不夠像89...所以沒有人意識到我的危險
.
我跟其中一個肥宅扭打在一起,而他手上有一個疑似他很重要的犯罪相關證據
(我醒後就很納悶,為什麼會有人隨手帶著自己的犯罪證據在身上?)
.
扭打過程中,
我搶走了他的犯罪證據,
頓時,他便整個人像隻瘋了的豬追打我
.
我一直很怕他手上的武器,他拿著打火機想要燙我
我往他肚子一踹,他才終於倒在地上...
.
隨後,我跑去了導師辦公室,一群導師們正開著會
.
我說:我爸爸被人抓走了!你們可以幫我打電話報警嗎!
.
有一個極似我第一份打工的同事(凱翔)的人就慵懶的說:乾我屁事喔~
其他主任何老師也存著有點半信半疑的心情,一群們在那邊ㄇㄇ
這個小鬼有什麼問題嗎...這個年代怎麼會發生這種事
.
我拿起我手中的犯罪證據給他們看,他們才終於相信我說的話
但我往窗外看時,已經來不及了...
.
那群壞人們,這次竟然拿著槍,跑了進來,直接掃射
.
我立刻衝出教室,不斷的跑不斷的跑,
.
跑到了操場,苗可麗跟高嘉瑜還有那些蔡阿嘎說很漂亮的女議員們,正坐在樓梯上嘻笑著
.
一看到是議員和立委們,我馬上衝過去求救,
.
我說:我的爸爸剛剛被抓走了,那些人現在正在追殺我
你們能不能幫幫我...
.
我給你們我的手機,你們可以看我的對話紀錄,
(內容是:羅熟雷因為我轉發李新怎麼摔死紀錄片,所以她說要把我抓走的訊息)
.
美女議員們像是迪士尼電影裡面的公主一樣,對於這個很瞎的社會現實,感到驚訝
就叫我趕快躲到正在上課的教室裡面,他們會幫我報警
.
我立刻連跑帶爬得去到了低年級上課中的教室,跟老師解釋著我正被人追殺,能不能借我躲著...
老師先是以為這是惡搞,遲遲無奈的笑著看著我叫我別鬧了
.
但看到外面開始發生暴動才知道...原來真的有人在追殺我...
他說:這樣這些小孩會被你連累!
.
我:我會好好躲好,拜託你拜託你...
.
.
.
然後就躲到後門中偷偷的看著窗外的景象..........
.
——-因為鎮暴大隊和特種部隊臨時趕來的關係
.
那些夾帶著武器的傭兵和黑道們,一一的倒下,現場的血腥程度
像是我對於二二八和天安門事件的想像,
.
事件結束後,新聞上報著這篇新聞,有人痛批政府執法過當
竟然把黑道和傭兵的屍體用拖行的搬運
.
馬路上一整片都是血,這次的事件,也有許多不同的團體為他們發聲
.
他們也有他們堅持的理念,和理想的未來,為什麼政府要做的這麼絕。
.
.
.
.
然後我就醒了,這個劇情,我真的覺得有點太過於唬爛,但在夢裡,就是這樣
夢裡的東西,總是不合邏輯
.
然後因為ig有字數限制,剩下的想法
我打在留言裡
武器符文組 在 Initium Media 端傳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早報:美國政府給予香港人18個月延期離境待遇,提供「庇護所」】https://bit.ly/3AdXGej
一覺醒來,世界發生了什麼:
1. 美國總統拜登週四簽署備忘錄,要求對符合條件的在美香港居民延長遣返期限18個月,為他們提供一個「臨時安全庇護所」。白宮發表聲明指,此舉表明,拜登對於遭受中國持續壓迫的港人給予大力支持,中國違背其對香港和國際社會的承諾,美方不會袖手旁觀。
2. 白羅斯總統盧卡申科週四下令,要求安全部隊對與立陶宛邊境管控,不允許被立陶宛拒絕接收的移民返回白羅斯境內。過去數月,大量伊拉克移民飛抵白羅斯首都明斯克,並經過白羅斯與立陶宛邊境進入歐盟。立陶宛本週二曾拒絕180名來自白羅斯的伊拉克移民進入該國。
3. 歐盟同時也在向伊拉克施壓,阻止其航班飛往白羅斯。歐盟指責盧卡申科試圖將前往明斯克的伊拉克移民當作「武器」,帶他們通過立陶宛邊境進入歐盟。
4. 波蘭亦指責白羅斯將越來越多移民送過邊境,以此報復波蘭近日為拒絕被強制遣送回國的白羅斯奧運選手齊馬諾斯卡雅(Krystsina Tsimanouskaya)提供庇護。
5. 德國、法國和以色列將繼續按計劃為已完成2019冠狀病毒疫苗接種者注射一劑加強針,無視世界衞生組織(WHO)日前呼籲將疫苗留給接種率仍然很低的欠發達地區。美國傳染病專家福奇(Anthony Fauci)週四表示,美國也「正在努力」為免疫力低下者人群提供加強針。
6. 來自埃塞俄比亞(台稱衣索比亞)北部提格雷地區的叛軍已經控制了拉利貝拉鎮(Lalibela)。該鎮擁有11座12、13世紀用岩石鑿成的教堂,197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是數百萬東正教基督徒的聖地。
7. 上海市教委近日發布《上海市中小學2021學年度課程計劃及其說明》,提出小學生期末不再進行外語考試等要求,引起關注。
============================
💪在媒體生存環境愈加惡劣的當下,我們更需要你 #付費支持我們,助力我們產出更多優質深度內容
#端Plus會員計劃:https://bit.ly/2UL1Tqt
#加入會員:http://bit.ly/2wVfM6g
#學生方案:https://bit.ly/3bUODnu
#端傳媒 #早報 #晚報 #WhatsNews
武器符文組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年底,知名YouTuber #愛莉莎莎 發表了一支「喝橄欖油排膽結石」的民俗療法影片,被另一位YouTuber台大兒科醫師 #蒼藍鴿 批評是誤導民眾。2021春節期間,愛莉莎莎拍攝影片反擊對方言論,反而遭到醫療人員和眾多網友嚴厲批評,最後終於發布道歉影片,並且下架前面兩支高度爭議的影片。
底下我彙整了《#專業之死》這本書的重點資訊,交叉比對這起事件可能的起因和過程,整理出我們能從書中學到的五件事情。
部落格圖文版 https://readingoutpost.com/death-of-expertise/
【這是一本怎樣的書?】
《專業之死》的作者是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教授湯姆.尼可斯(Tom Nichols ),他主要研究蘇聯政局,也曾經在美國參議院擔任過會助理。他感嘆道:「以前的問題是在於資訊不流通、不發達,人民缺少學習知識的機會;現在則是資訊太爆炸,大家充滿了擁有知識的假象,反而開始對知識和專家體系抱持著敵意。」
這本書會說明這種現象的成因,以及這種現象帶來的後果和影響。作者除了談「專業」兩個字之外,書中也圍繞著「專家」與「公民」在民主社會中的關係來談。作者試圖回答兩個問題:(1) 專家與公民之間的關係可以崩解? (2)我們每一個人,不論是專家或者公民,又應該如何應對來將此危機化解?
作者從定義什麼是專家、什麼是公民開始,然後說明為什麼這兩個族群之間的溝通越來越難,現在甚至還演變成彼此抱有敵意。然後談到了教育有時候不一定會開啟我們的視野,如果做的不恰當,反而會讓我們變成自以為是的知識分子。
接著,作者談網路資訊爆炸的時代,為什麼單純依靠搜尋引擎,並沒有辦法讓我們擁有跟專家一樣的能力,有時候「以為自己弄懂了」只是一個美麗的誤會。他也同時抨擊新聞媒體和政客官僚,他們為了博取眼球、總是操作意識形態的手法,反而會讓專家和公民漸行漸遠。
最後,作者提醒要如何成為一個恰如其分的公民,也提醒了身為專家應該保持謙虛和溝通的意願。這不是兩邊的拉扯,而是彼此的互相合作,因為專家和公民的良好合作,才能讓民主體制健康地發展,而不會淪為意識形態操弄下的極權統治。
無知在美國是一門邪教,而且源遠流長。反智像一條綿延不絕的線,蜿蜒貫穿著我們生活中的政治與文化面,至於滋養著這條線的謬誤觀念,則是:民主就等於「我再無知,也可以跟博學的你平起平坐」。
-科幻作家艾西莫夫(Issac Asimov)
【為什麼我想讀這本書?】
我之所以會拿起這本書來讀,是因為在去年的疫情肆虐之下,美國前總統川普總統特立獨行的防疫作為,還有他的支持者對於防疫不屑一顧的態度,都讓我十分納悶。為什麼在現在資訊這麼發達的時代,還是有這麼多的人,對於這種明明有科學證據的公衛政策,抱有這麼大的敵意呢?
加上有讀者推薦我這本書的內容非常精彩,我找來讀完之後的確大呼過癮。通常來說,這種書名加上教授身分的作者,會給人一種「艱澀」和「生硬」的先入為主印象。但是作者的敘事手法,搭配譯者非常「接地氣」的翻譯口吻,簡直讓這本書讀來輕鬆流暢,偶爾詼諧戲謔,偶爾嚴肅正經。
例如在這本書的開頭,作者就開宗明義就說:「萬一你覺得自己從來不需要任何人的意見,那就恭喜你,就是你這種人讓我覺得這本書非寫不可。」以及平民是怎麼看待讀書人的:「只要你還讀過兩天書,然後又不願意棄明投暗去跟大眾抱團的,那你就是精英份子,你全家都是精英份子。」
當我讀完這本書,正在整理心得的時候,恰逢最近網路上吵得火熱的「愛莉莎莎和蒼藍鴿的肝膽排石法事件」,這段你來我往的過程,被媒體塑造成了「文組vs.理組」之爭或「網紅vs.醫生」之爭,以這本書來解讀的話,這恰好是一場「公民vs.專家」之爭。
【1.無知的人有時候不知道自己無知】
許多網路留言抨擊愛莉莎莎的這支影片充滿誤導民眾的惡意,甚至在後來還拍了支反擊的影片,更是罪不可赦。我認為,起初的影片應該不至於是惡意,她很可能只是落入了「鄧寧——克魯格效應」而不自覺。
作者提到,所謂的「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是由兩位心理學者鄧寧和克魯格發表的論述,這個現象是在說「愈是笨蛋,就愈有信心自己不是笨蛋」。說話愈是草包的傢伙,就愈不可能知道自己錯、別人對。愈是沒料的人,就愈是會去無中生有、穿鑿附會。
在沒有充足的醫學知識和化學知識之下,她並不知道這件事情有任何不妥,恐怕對這種療法會帶來的副作用也毫無所知。我可以想像,當她看到蒼藍鴿的糾正影片時有多麼氣憤,如同作者說的:「人很不願意承認自己在對話中有跟不上、聽不懂的情況,特別是在大量資訊唾手可得的今日。」因此,她找了相關書籍和網路資訊,磨刀霍霍準備回擊對方的指點。
【2.搜尋引擎已經不管用了嗎?】
書中提到現代人有一種通病:上網搜尋的過程會讓人自認學識變淵博了,包括跟他們所查知識無關的主題,網友都會覺得自己所知變多了。這也算是一種鄧寧克魯格效應,也就是程度「愈差」的人,「愈難」在上網的時候察覺自己其實什麼都沒有吸收進去。
一心想反擊的愛莉莎莎,做了一個在這種處境下,可能很多人都會犯的事情:「他們會先決定好自己要相信什麼,然後再去網路上找證據,也就是一個先射箭再畫靶的概念。」作者也提到,人很不願意承認自己在對話中有跟不上、聽不懂的情況,特別是在大量資訊唾手可得的今日。當她急著找資料佐證自己的立場的同時,似乎忘了對方是有醫師執照的執業醫師。
雖然我們不是當事人,但仍然能從作者對「搜尋引擎學習法」的批評學到寶貴一課:「我們希望別人可以幫我們把骨頭都先挑掉,整理成懶人包,呈現方式還得顧及視覺上的舒適。那些字體又小、本身就很容易破損的教科書,我們敬謝不敏。所以與其說很多人在做研究,不如說他們是在:搜尋漂亮的網頁來提供人們能在最短的時間裡,花最少力氣吸收的解答。」搜尋引擎只能幫我們找到線索,閱讀和解析的苦工才是我們該練就的真本領。
【3.高等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許多媒體報導愛莉莎莎雖然擁有高學歷背景(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士、英國斯特拉斯克萊德大學行銷碩士),卻在醫療這件事上面「不尊重專業」。為什麼會犯下這麼明顯的錯誤?這可以用心理學家鄧寧的說法來解釋:「我們傳統上認為無知就是缺少知識,所以教育就是無知的解藥。但教育即便是辦得好,也還是可能會製造出虛幻的自信。」
如今高等教育已經非常普遍,有時候反而帶給我們一種「我再多學一些就能跟專家平起平坐」的過度自信。我很喜歡《知識的假象》書中提過的一個觀念:「我們自以為擁有的知識,不過是延伸自全人類的知識共同體罷了;許多我們自己為懂的事情,其實我們並沒有那麼懂。」
所以愛莉莎莎在反擊影片中,引用《神奇的肝膽排石法》這本書,還把所有替這本書推薦和背書的「專家」也拉了進來,試著讓自己的立場增添一分可信度。只是她沒料想到的是,她引用的這位作者和推薦者們,本身就充滿了爭議,在科學上也站不住腳。受過高等教育的平民要挑戰另一個領域的專家,過度的自信反而成為了最大的絆腳石。
【4.專家難道就不會錯嗎?】
當我在閱讀相關報導網友們的評論時,看到許多留言寫道「很多專家也會誤人子弟」,以及「專家也不能全信」。之所以會有這種觀感,大多來自於某些專家曾經「撈過界」或「犯過錯」,如同作者批評某些自以為是的專家:「他們當自己的專業知識是萬用鑰匙,動輒對天下的事情大放厥辭,他們漂亮的博士帽就像佛光普照,一戴上去就覺得自己什麼都知道。」
這次的事件,很明顯的是蒼藍鴿以醫學專業獲得壓倒性勝利,導正了視聽,但身為普通公民的我們,仍然要保持清醒的意識,察覺以後遭遇的其他爭議事件。注意專家發表意見的場合,是針對他們自己真正的專業領域,抑或是他們不小心撈過界了。
雖然作者並不鼓勵我們對專家抱持百分百的盲信,但是在我們保持懷疑的同時,也不要急著對非自己專業領域的事情妄下判斷。他建議平民對專家抱持懷疑之心時,必須符合以下三點:
1. 當專家看法一致時,反面的意見就不能推定為真。
2. 當專家看法有分歧時,非專家的人不能認定任何一個看法為真。
3. 當專家都認為資料不足以做出結論時,一般人也理應不要妄下斷言。
專家不能保證所有的事情都是喜劇收場。他們無法承諾自己永遠不會犯錯,或在思考時不掉進凡人都很容易掉進的陷阱。他們能保證的,只有遵循科學原則和方法,進而把犯錯跟掉進陷阱的機率降到比大多數人低很多。想要享受某種專業帶來的好處,我們就得同時接受他們的不完美,就得接受他們還是有一定犯錯的風險。
【5.新聞媒體的標題亂象】
書中有一段話讓我很有感觸:「現代人會蜻蜓點水掃一下報紙頭條或文章,就分享到社群媒體上,但他們根本沒閱讀報導的內容。儘管如此,人們都希望在別人眼裡既聰明,消息又靈通,所以他們總是會一路裝蒜下去。」不可否認的是,以前的我也曾經這麼做過,看到標題就急著轉發。這個動作最後只為了表達自己立場和意識形態,還很容易造成假新聞的傳遞(用標題引誘轉發、塞假資訊在內容裡)。
你或許會問,那我們該如何對抗假新聞的傳播呢?雖然作者在這本書裡沒有給出明確的指引,但是我想起了另一位英國科學作家大衛.羅伯森(David Robson)在《為什麼聰明人會做蠢事?》書中給出的兩個建議:
1. 首先,不要推波助瀾。盡量避免轉發誘餌式標題,例如「肝膽排石法到底有沒有效?」這種標題,就無助於資訊的釐清,卻會讓不知詳情的民眾被誤導,只看標題還以為這是某種有效果的療法,很容易越描越黑。反而是「研究已經證明肝膽排石法是無效的民俗療法」這種平淡的論定式標題,才有助於導正視聽。
2. 其次,只轉發有憑有據的正確資訊。例如看到某則醫療資訊,就要很謹慎查證來源是否有公信力,像是衛服部、醫療院所和機構、有名有姓的具名醫師,這些查得到來源出處的資訊才經得起驗證,避免那些連作者和來源都查不到的坊間謠言。
【民主制度仰賴專家與公民的溝通】
除了上面的討論之外,作者認為一個良好的民主制度,得仰賴專家與公民保持良好的溝通,才不至於讓不尊重專業的民粹主義崛起,進一步惡化成極權主義。這個觀點讓我重視到這件事情的嚴重性。
作者在書中這麼說道:「專家與公民的關係,就跟絕大多數民主制度下的互動關係一樣,都建立在互信的基礎上。一旦這樣的基礎崩解,專家與公民就會變成交戰的兩方。一但事態朝此方向惡化,民主本身就可能陷入死亡漩渦,進而讓暴民政治或由技術官僚把持的精英統治,變成迫在眉睫的危險。這兩種終局都是威權統治的變形,也都是美國現狀所面臨的重大危險。這就是為什麼專家與公民關係的崩解,就等同於民主制度的失能。」
對應到台灣的社會狀況,這段評論值得我們作為警惕。歷史上平民的資訊量不足是一碼子事,專業知識又是另外一個問題。現在有問題的不是大家對於知識體系無視,而是大家對於知識體系抱持敵意。專家必須更加謙遜地傳達知識,公民必須提高自己對知識的自覺。
【後記:不敵對,造橋梁】
我認為《專業之死》這本書是寫給所有現代人看的必讀之書,無論你自認為是專業領域中的專家,或者你只是一個像我一樣普通的平民百姓,這本書都會帶給你不同於以往的觀點。更進一步,讓我們認識民主制度和數位浪潮的結合之下,身為個人該如何保持冷靜和理性,扮演好自己身為公民的角色。
我透過這本書學到的事情,就是除了跟著大眾搖旗吶喊「專業已死」這個選項之外,我還能有別的選擇。回顧到我自己能做出的貢獻,就是在專家和公民之間搭建起一個「橋樑」,透過部落格和Podcast傳遞我看到且認為正確的資訊,保持謙遜聽取來自各方的意見,讓知識的傳播足夠廣泛,並且時時保持優化。
一支民族若想自治,就必須要先武裝自己,而知識的力量就是他們最好的武器。
-美國第四任總統詹姆斯.麥迪遜(James Madison)
武器符文組 在 矽谷阿雅 Anya Che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希望我能成為你的陌生人
矽谷阿雅《追不到夢想就創一個!》從台灣記者到臉書電商產品經理的顛覆筆記 作者序
我是一個台灣長大的平凡文組女生,爸爸在模具工廠上班、 媽媽是小會計,當學生的時候,我最爛的科目就是英文和數學,連 「游泳池」和「海洋」的英文都分不清楚,從來沒想過自己有機會 到矽谷一流科技公司工作,帶團隊架網站做電商 app、成長行銷、 數據分析。過去十多年,我懵懵懂懂,靠著很多陌生人的幫助走到 今天,我期許自己能成為你的「陌生人」──分享我學到的東西給 你,哪怕只有一絲絲幫助也好。這是為什麼我在幾年前成立臉書粉 專以及寫這本書,希望有更多跟我一樣平凡出生的人能有機會追逐自己的夢想。
五年來有上千位讀者來信諮詢,我發現大家的困境都大同小異──對現況不滿意,對未來很迷惘;覺得焦慮,又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想到海外工作,又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但要加強又不知 道從哪開始;有些跳脫舒適圈的想法,卻又害怕「砍掉重練」,也看不到未來可能的報酬;想出國讀書,又擔心學費很貴,畢業不知 道找不找得到好的工作;想進近年比較紅的產業,又發現過去好像 「把路走窄」了,結果沒有相關經驗;想到海外大公司,又發現大 企業職缺好像都是專才,自己卻好像什麼都會一點但卻不專精;考慮轉行到職缺比較多的職業,又覺得自己不很有天分和興趣;更慘 的是還遇上經濟不景氣,即使真的跨出去,環境也不給機會。你慌 了,覺得自己不上不下,對自己懷疑。
這本書當然不可能給你所有的答案,但你不孤獨,這些心情我 感受過。好不容易下定決心「砍掉重練」到美國念書,畢業還遇上 2008 年全球金融風暴。第一章我寫下一些具體的私人故事,還有 遇到職涯十字路口必須轉折的時候,我是怎麼想的。
第二章我集結 了一些每次去演講時大家最常問的問題:英文很差就沒出路嗎?沒 有人脈,就找不到好工作嗎?要怎麼跟陌生人破冰?在美國工作會 遇到什麼挑戰?我有經驗但遇到瓶頸,想要轉換跑道,該不該去? 我也會談我怎麼用「忠於自己的興趣、敞開心胸嘗試、有機會就把 握、遇到不會就學習!」的四大準則具體做職涯的決定。
第三、四章我將一步步陪你一起打這場仗,這是一場硬仗,你得在心靈和技能層面都要準備好。第三章我們來聊聊如何做好心 理準備:追夢是不切實際的嗎?面對低薪、瓶頸的迷茫,要怎麼面對?面試被拒、不符合條件,我真的可以嗎?怎樣找到自己的亮點,把它變成自己的秘密武器。
第四章完全是實戰的「乾貨」:怎麼找出自己適合的產業、公司、工作?怎麼建立人脈?怎麼自我介紹?人家問你為什麼要離職怎麼說?怎麼用這個時代的方式寫履歷?怎麼在領英上讓獵頭主動跟你聯絡?面試常見的問題要怎麼回 答?怎麼講自己的缺點和失敗?面試要問什麼問題?怎麼談薪水?怎麼決定新職位要不要去?
第五章我想建議你退一步、看遠一點,分享一些我以前不知道、近年在矽谷學到的觀念,一些我希望「有人早點告訴我就好了」、「如果 20 歲就知道多好」的早知道,我也會分享一些血淋 淋的失敗經驗還有我從中學到的東西,最後,我會分享為什麼我又 「砍掉重練」再出發做新創。
回首我走過的路,我並沒有走一條「常規」的路 : 沒有面試, 我就去別人的面試「等門」,靠著一本商業計劃到公司毛遂自薦, 創了在美國的第一份工作,很多人說我是勇敢、顛覆、反骨、反 古、韌性、任性,也有人說我破壞規則、創造夢想,但這不是一本 教科書,我沒有要你用跟我一樣「拚命三郎」的方法成功,而是幫助你找出自己的優點、做出適合你的決定、踹出你的路。
5/27 週三上市!購書短連結:
博客來:https://reurl.cc/Wd86qy 送全球+電子書同步上市
誠品:https://reurl.cc/rxKyLx
金石堂:https://reurl.cc/GVG8eG
Medium好讀版:https://bit.ly/3d4LrFA
#拓荒者的世界是自己創造出來的!
#勇闖矽谷頂尖公司心法+#寫出完勝履歷攻略
◤ #0527正式上市◢
《#矽谷阿雅:#追不到夢想就創一個!#從台灣記者到臉書電商產品經理的顛覆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