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正高級工藝美術師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正高級工藝美術師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正高級工藝美術師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正高級工藝美術師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壺星高照,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代丁山老師讓藏.... 王福君 江蘇省陶瓷藝術名人..正高級工藝美術師(現為研高) 江蘇省陶瓷藝術委員會常務理事 中國陶瓷工業協會會員 江蘇省工藝美術學會會員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 江蘇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2001年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授予“優秀中青年陶藝家” 王福君1963年出生於...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金工創作展 #呂浴珊專訪 ShanShan Lu 身邊的小東西都擁有記憶,隨著歲月它們慢慢變成小妖怪。 堅持開啟藝術世界的大門 呂浴珊走上藝術這條路不像其他的藝術工作者般,從小就接受正規的藝術教育。在升大學的那一年,她萌生了一個念頭,就是進入藝術這個多采的世界。但是,當她把...

正高級工藝美術師 在 Taster 美食加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12-15 16:10:01

/ 📢 #新聞快訊 / 耶誕與新年派對的訊息越來越多,氣氛越來越濃了!你想好要怎麼過節了嗎? |名廚餐會| ● 2019年開始擔任日本青森縣觀光推廣大使的 #Chef_Andre,在 @raw_taipei 的六週年前夕,以 #線上視察 的方式進行為期四天的 #青森探索之旅,將 #New_Ao...

正高級工藝美術師 在 Hao Hui-Chuan / 郝慧川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12-14 15:57:16

/ 「品味」是個老掉牙的題目,剛好我的書裡有說到(順便打書)。簡單說品味可以大到你知不知道冷僻的設計師的作品、買不買得起提升個人質感的物件;也是你在煮牛肉麵能不能選出正確的肉,不會把肋眼拿來熬湯。或是拿著一瓶威士忌到朋友聚會,然後說「這瓶X.O很貴!」 / 品味來自於你有選擇時,能夠持續、穩定地做...

  • 正高級工藝美術師 在 壺星高照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3-16 19:00:41
    有 37 人按讚

    代丁山老師讓藏....
    王福君

    江蘇省陶瓷藝術名人..正高級工藝美術師(現為研高)

    江蘇省陶瓷藝術委員會常務理事

    中國陶瓷工業協會會員

    江蘇省工藝美術學會會員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

    江蘇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2001年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授予“優秀中青年陶藝家”

    王福君1963年出生於宜興,母親是製壺藝人。王福君自幼觀看母親制壺,於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幼年常以紫砂泥自製小雕塑玩耍,亦曾效仿母親的手法製作實心壺取樂。1981年進宜興紫砂工藝二廠,考入紫砂研究所;1990年起擔任培訓中心主任,授徒三百餘人。

    受母親影響,王福君很早就有囤積泥料的觀念。家藏的數十噸泥料中有不少是母親遺留下來的,已超過三十年;其餘部分為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就職於宜興紫砂工藝二廠時購得。王福君推崇“好泥做好壺”,認為“泥料好比布料,差的布料即使裁剪合度,衣服總歸是不好的”。首先要選料,再加上做工,才是好壺。

    王福君家中現存五十多噸泥料,大致有紫、紅、青灰、清水幾類,其中最好的是“ 玉砂料 ”。“玉砂料”製成的壺看似平平無奇,壺中衝入熱水後,會見大片蒸汽自壺體徐徐冒出,煞是神奇,是該紫砂泥透氣性強的例證之一。此料透氣保鮮之餘,養壺也比較好養。一般的泥料養三個月才出現的效果,這種泥料僅需一個月,這就給品茗帶來了一定樂趣。王福君打算把剩下的泥料在自己藝術水平最高的時候用掉。

    1996年作為江蘇陶藝代表團的一員赴日本參加“世界火焱(音“焰”)博覽會”,以壺藝折服日本工匠會會長、著名陶藝家“中里太郎右衛門(13代)” 。日人千谷宏一專程赴宜興拜師,王福君不願中華藝術真髓外流他國,故曾泛泛教之。

  • 正高級工藝美術師 在 壺星高照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3-16 18:31:51
    有 28 人按讚

    代丁山老師讓藏的好壺....
    王福君

    江蘇省陶瓷藝術名人..正高級工藝美術師(現為研高)

    江蘇省陶瓷藝術委員會常務理事

    中國陶瓷工業協會會員

    江蘇省工藝美術學會會員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

    江蘇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2001年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授予“優秀中青年陶藝家”

    王福君1963年出生於宜興,母親是製壺藝人。王福君自幼觀看母親制壺,於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幼年常以紫砂泥自製小雕塑玩耍,亦曾效仿母親的手法製作實心壺取樂。1981年進宜興紫砂工藝二廠,考入紫砂研究所;1990年起擔任培訓中心主任,授徒三百餘人。

    受母親影響,王福君很早就有囤積泥料的觀念。家藏的數十噸泥料中有不少是母親遺留下來的,已超過三十年;其餘部分為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就職於宜興紫砂工藝二廠時購得。王福君推崇“好泥做好壺”,認為“泥料好比布料,差的布料即使裁剪合度,衣服總歸是不好的”。首先要選料,再加上做工,才是好壺。

    王福君家中現存五十多噸泥料,大致有紫、紅、青灰、清水幾類,其中最好的是“ 玉砂料 ”。“玉砂料”製成的壺看似平平無奇,壺中衝入熱水後,會見大片蒸汽自壺體徐徐冒出,煞是神奇,是該紫砂泥透氣性強的例證之一。此料透氣保鮮之餘,養壺也比較好養。一般的泥料養三個月才出現的效果,這種泥料僅需一個月,這就給品茗帶來了一定樂趣。王福君打算把剩下的泥料在自己藝術水平最高的時候用掉。

    1996年作為江蘇陶藝代表團的一員赴日本參加“世界火焱(音“焰”)博覽會”,以壺藝折服日本工匠會會長、著名陶藝家“中里太郎右衛門(13代)” 。日人千谷宏一專程赴宜興拜師,王福君不願中華藝術真髓外流他國,故曾泛泛教之。

  • 正高級工藝美術師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7-04-15 14:31:39

    本集主題: #金工創作展 #呂浴珊專訪 ShanShan Lu
     
    身邊的小東西都擁有記憶,隨著歲月它們慢慢變成小妖怪。
     
    堅持開啟藝術世界的大門
      呂浴珊走上藝術這條路不像其他的藝術工作者般,從小就接受正規的藝術教育。在升大學的那一年,她萌生了一個念頭,就是進入藝術這個多采的世界。但是,當她把這個想法告訴父母時,得到的是反對的聲音──希望她打消念頭,選擇比較有前途的科系就讀。內心卻一直有個聲音跑出來告訴她,堅持畫畫初衷。為了實現這個夢想,她拜託高中美術老師讓她在午休時間練習畫畫,到了報考期間,她也是偷偷的跑去報名術科考試,雖然父母不願意,還是陪著她去應試,而她也得到了進入藝術大學的這張入場券。到了選填寫志願表時,又是另一個拉鋸戰,父母仍然希望她放棄藝術相關科系,直到繳交的最後三天,終於答應讓她填美術系。當年通訊沒現今發達,她身邊也沒有相關的人可以詢問,就直覺地填了離家最近的學校 ──新竹教育大學。父母看到榜單之後也只能接受,至少未來還能當個老師,不至於找不到工作。若不是當初的堅持,呂浴珊又何嘗能徜徉藝術國度呢?
     
    找到一生創作的熱情
      大學期間,呂浴珊對於平面繪畫很不熟悉,應該說完全不會,成績不好是必然之事。直到二年級有了分組課程,有木工、玻璃……等不同創作媒材,她好開心自己可以學習到這些課程,但相較於平面繪畫,立體類媒材的使用卻多了一份危險。學習的過程中也受了很多傷,曾把指甲磨到不見,還割斷手指神經導致一年無法動彈。就算如此,受傷也無法讓阻止她對藝術的熱愛,大家的起跑點也變得更近,讓她獲得更多的成就感,更一頭栽入金工的世界。參加新一代這個藝術設計的盛會裡,她看見其他學校不同驚艷的作品,讓她發現原來一山還有一山高。準備考取研究所的一年期間,她在新竹教育大學當了一年的研究助理,在這年當中,她必須幫忙準備材料,重新學習老師教過的課程,因此讓她補足了原本不熟悉的部分,基礎工也更扎實。
     
    互相交流激盪創作的火花
      研究所時期學風自由,老師不再著眼於技巧,相對的,學校給予相當多的資源,舉辦國外藝術家工作營,在短短的5至7天的時間,呂浴珊跟著藝術家一起創作,她提到當下壓力很大,但結束後回頭看,發現自己竟能如期完成,也從中得到更多的新知識與成就感。校園裡同儕們都來自不同學校,在同好的團體中,大家擁有自己的小撇步,都會互相分享,誰說一定要照本宣科呢。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她發現一件事,就是與一畢業即開始上班,或去當老師的同學最大的差異是,她一直持續走在創作這條路上。儘管當學生無法有足夠的金錢,但是她珍惜人生當中還能有這一段不需為生活煩惱的日子,可以埋頭不斷創作的機會。呂浴珊到日本交換的那段期間,總共有5位交換生,除了她是亞洲學生外,其他都是歐美的學生,在那裡她也看了許多不同的展覽,各國的創作方式都很不一樣,對歐美的學生來說,認為任何東西都能被當成飾品,他們認為日本飲料罐很美,切下來掛在身上也能成為身體配件的一部分,跳脫了大家對飾品本身的刻板印象。
      時代在進步,創作的方法走向更多元,不再侷限於書本上以及以前老師所教授的方式,與同學的互相交流下,常是能以便宜又快速的方式得到等量的結果。畢業後,沒有學校的高級設備,她開始蒐集不同製作方式,光華商場則是她近來最喜歡去挖寶的地方。
     
    創作與生活相輔相成
      「創作即生活,生活即創作」是呂浴珊最好的寫照。對於立體作品的製作,她很少事先畫好一個完整的草圖,頂多只畫一些基本型體,在多年的創作過程中,她喜歡享受創作的過程,雖然有草圖,但是她不想受草圖侷限住,因為在創作時,往往會有天外飛來一筆的靈感,這反而讓她的作品增添了不一樣的趣味與形體。時間因創作而有價值,當呂浴珊創作時間減少,她就會渾身不對勁。
      這次的展覽,她把作品聯結成一個完整的故事,每個作品代表著她所遇到的角色,她把看見的現實形體轉換成她創作的素材,以擬人的方式來呈現每件不同的作品,故事中的主角就是她,呂浴珊。在冒險的過程中,她遇見這些角色,第一個作品則是以自己家中狗狗的雛形來製作,體現「創作即生活,生活即創作」的理念;另一作品是由大小不同的機器人所組成的,機器人的形體類似,差別在於高、矮、胖、瘦與零件的不同,機器人有著不同的顏色,不同顏色意涵不同膚色的人種。作品述說著她的經歷與想法,呈現出有趣的思考方式,讓觀者也能栽入她一手創造出來的世界,共同踏上冒險的旅程。
     
    呂浴珊-透過雙手將冰冷的金屬,塑造出人物造型的生命力。
     
     
    呂浴珊簡歷:
    2014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 碩士畢
    2009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 學士畢
     
    經歷:
    2016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兼任講師
    2015-16 大漢技術學院珠寶技術系專任講師
    2015 行政院勞委會金銀珠寶飾品加工乙級證照
     
    得獎:
    2015 新北市金屬工藝大賽 器物組 佳作
    2013 臺灣工藝競賽 創新設計組 入選
    2013 新北市金屬工藝大賽 首飾組 入選
    2013 台東美展 工藝類 第二名
    2013 Korea Jewelry Design Association 入選
    2012 客藝精神創意神龍大賽 第二名
    2009 新竹美展 工藝類 優選

  • 正高級工藝美術師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7-03-29 15:22:04

    本集主題: #陶瓷創作展 吳昕恬專訪
     
    陶瓷製夢者與她的夢境
      夢如果是思想的殘留,那也許就是現實中的衍生。吳昕恬的陶瓷創作以靜態沉睡的人體,結合動態生長的植物,置入生活中的小故事,模糊觀者的現實界線。
     
      首次見到吳昕恬,覺得人如其名恬靜溫和,卻在交談後對她改觀許多,年紀輕輕的她對事情很有想法、很有個性,令人感受到她對關心的事物那種堅持與態度,就像她的陶瓷作品在可愛的外表下有著信念與故事。
     
    ▶靜靜與土培養感情◀
      成長於台灣南部的吳昕恬,家鄉位於台南歸仁。歸仁在她的成長過程中一片片田地被人造物和鋼筋水泥所取代,憶起童年的玩樂,她說小就對土地與自然就很有感情,幼年到阿公家,自己一個就可以在樹下把玩土壤,也愛觀察自然環境裡的昆蟲與動物們。她也是一位很靜的小孩,只要給一張紙、一枝筆、一本書,她就可以這樣待一整天。從小就懂得與自己相處、不喜愛補習,比起進入才藝班接受指導,更愛在家按自己所想繪畫、創造自己繪本。這麼小就有這樣與自己獨處又愛自由創作的性格,似乎很適合當一位全職創作藝術家呢!
     
    ▶並非每人都要走一樣的路◀
      問起求學的經驗,吳昕恬說當時她國中就近進入歸仁國中就讀,接下來進入台南女中,一路在台灣傳統升學體制下前進。在高中時期,經由學校比賽與活動經驗,畫插畫和設計各種活動宣傳品,她漸漸發覺自己的興趣是設計和藝術。高中參加社團「台灣文化隊」在寒暑舉辦許多體驗台灣文化與進入原住民部落學習的「部落遊學」,讓她對於台灣這塊土地上的文化、自然環境更加關切。在台南第一志願之一的高中就讀,讓她覺得身邊有許多很會讀書的人,不一定每個人都要走一樣的路。加上學校美術老師王政凱在她決定要就讀藝術設系相關科系後給予非常多建議、指導與幫助,種種因素加起來讓她對自己想要走的路多了份堅持。
     
    ▶貼近生活的作品,與家人互動◀
      很有個性的吳昕恬「先做了再說」進入國北教的藝術與造形設計系的設計組主修工藝,一開始想走設計的方向,但歷經各種媒材的創作課程她發現自己最喜歡的是工藝創作,所以她最終選擇陶土為媒材進行創作,吳昕恬認為「土」是她童年的回憶,也是一種很親密、貼近自然的材質,以雙手接觸,可以感受到土的柔軟、冰涼與黏性,經由雙手增減的塑造成作品是很美好的過程。
      吳昕恬過去在創作方面沒有與父親有討論與交集的機會,進入工藝組後開始做陶藝,便將與生活相關的器物拿回家使用,意外成為家人間彼此交流的話題,感受得到認可。這些器物透過使用陪伴在家人身邊,多了一層被需要的感覺。
     
    ▶共生,與自然貼近的創作◀
      到台北念書後,吳昕恬覺得自己似乎離開土地很遠,雖然台北資源豐富,但她很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回到家鄉來創作。除了發現到歸仁的田地日益減少,近期可能會有新的建設消息,可能讓擁有豐富生態的沙崙大草原消失,在這塊日漸珍貴的自然地有許多鳥類與生物棲息,吳昕恬認為「開發這件事情就像一個單向道,如果決定開發後那些原本存在生態都即將消失、難以回頭。」她希望這塊土地與生態可被保存下來。因此有了這股動力將原本木口木版畫的平面作品轉化為立體作品〈共生〉,藉由這件作品讓大家更加注意自然生態維護的重要性。「人類只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一個物種,但開發卻從沒過問其它生物的意見,希望人類可以學習與其它生物共生。」
     
    ▶睡夢的人與植物◀
      這次展出的作品多以沉睡中地人體各部位、植物結合作為表現。沉睡的人體代表著「靜態」,生長中的植物則是「動態」,兩者為對比的存在,但其實在夢醒後的白天他們卻又是相反的狀態。作品中各種奇妙的植物與帶點童趣插畫風的人體作各種結合,有雙腳長出菇類、或頭髮是植物的各種呈現方式。問吳昕恬說為何會想到將植物與人體作結合?一開始的靈感源自於原住民作家 亞榮隆.撒可努跟她說過一句話「朽木不可雕也,但可以種香菇。」她認為不是每個塊木頭生來都是要成為被作成雕塑品,也是有些木頭要拿來種香菇的,不能說無法被雕刻的木頭就是不好的,也許它出生的意義就是要拿來種香菇。如同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事情,但在社會的觀點「成功」的定義是很狹隘的,而對吳昕恬來說「把自己擅長的事情做好,就是成功」也因此有了〈蘗〉系列第一件作品。「蘗」字義上有許多意思,吳昕恬取其新芽正在生長、萌發的意象。
     
    ▶夢中的我,我的夢境◀
      心理學家佛洛伊德在《夢的解析》提到,夢是「願望的完成」,是深藏在潛意識中的幻想,是運用了白日記憶的殘餘而產生的,就像是在消化白天腦中的思想、排解掉日常過多的思緒,如同一種保護機制,不存在的夢與現實可以說是有了一層連結與關係。她認為「夜裡人們總是道了晚安後入睡,而我是道了晚安後開始創作:『大家在床上作著夢,而我是在工作室做著夢。』我覺得創作就是我的夢,做陶是製夢的過程,而我就是夢的製造者。夢,可能來自於我的幻想,像是白日夢一般天馬行空;夢,也可能是我渴望、我欲求的或是我想企及的夢想,而這些夢都映照出我自身。我藉由創作自剖與反思,認識自己、找尋自己、捏塑自己、召喚自己,然後在夢中重新長出自己。」在吳昕恬每件作品都有背後都有個小故事,取材自她的生活當中,而我們的夢境來自現實,那夢境中的事情也許就是現實的衍生。
     
    陶瓷創作結合植物與人體各部位,將生活小故事化為現實中的夢境。
     
     
    吳昕恬簡歷:
     
    學歷:
    2013-2017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 設計組 主修工藝
    2010-2013 國立臺南女子高級中學
    2007-2010 臺南市歸仁國民中學
    2001-2007 臺南市文化國民小學
     
    工作經歷:
    2016 國北教學務處心輔組 整學期海報設計
    2015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奇美部落周邊商品與摺頁設計
    2015 自然系教授委託昆蟲2:1模型製作
      
      
    策展單位: 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展出日期:2017/03/11-2017/05/07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周一休館)
    金車承德館地址:台北市承德路三段131號4樓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