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只有我要正直善良?》之,我們不要再委屈了。
每次跟朋友聊天,聊到人際關係的話題時我常冒出一句話:「如果可以當溫柔體貼善解人意的女兒/媽媽/太太/媳婦,誰要當瘋婆子啊?」通常,這句話說完都會引起對方的共鳴。
是啊,如果可以好好的相處,自然的互相尊重,那誰想在緊張關係裡步步驚心?
看到這裡...
《為什麼只有我要正直善良?》之,我們不要再委屈了。
每次跟朋友聊天,聊到人際關係的話題時我常冒出一句話:「如果可以當溫柔體貼善解人意的女兒/媽媽/太太/媳婦,誰要當瘋婆子啊?」通常,這句話說完都會引起對方的共鳴。
是啊,如果可以好好的相處,自然的互相尊重,那誰想在緊張關係裡步步驚心?
看到這裡,或許你會覺得我是一個過於衝動、不識大體的人,但在訂下這個刻板印象之前,或許你還能再思考一下,如果不是被逼到牆角,誰需要用張牙舞爪的方式表達自我?而眼前的這個人又為什麼會被逼瘋呢?
如果對這樣的思考有興趣,那麼《為什麼只有我要正直善良》這本書,應該很適合你。
《為什麼只有我要正直善良》是韓國心理諮商師金承煥的著作,金承煥是一個蠻有趣但也正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某個類型的典型代表。
他是一個熱愛文科,卻為了好找功課讀了理組的人;大學想念哲學,但哲學沒「錢途」,所以讀了電子工程系;大學期間發現自己熱愛與人接觸,並懷抱著主播夢,但在18次落榜之後,到大企業底下的電子公司上班,半年後辭職便開始了他的轉職人生,六年之內換了六個工作後,終於找到名為「諮商講師」的人生志業。
金作家的經歷,用文字看來相當勵志,你要寫個「堅持夢想、築夢踏實」之類的slogan在旁邊也沒問題,但其實,我卻在這個人生故事裡看見了我們這個時代的縮影。
因為我們的父母走過經濟蓬勃發展、人定勝天的年代,加上威權教育尚未結束,父母的影響力一直都是很大的,再加上亞洲人尚未褪下集體主義的魔咒,於是旁人、朋友、所在環境的潛規則、職場與社會的不成文規定,看似與你無關,實則像一個隱形緊箍咒牢抓著社會裡的多數人不放。於是,只要有人能率性的做出你不敢做的事,那心裡的委屈就會忽然地被放大再放大。
那麼「為什麼只有我要⋯⋯,他就可以⋯⋯」,這類句子便時常出現於日常。
也正因為作者本人曾用易受旁人影響的好人思維模式過日子,於是這本書他寫起來就更平易近人,在書裡,我們可以看見他訪談過的眾多案例,作者用一個又一個的例子代替說理,卻又能發現故事與故事中有著細微的連結,無論你從哪個故事看都能很快進入。
讀著讀著,這些啟動內在的細線也會逐漸進入閱讀者的內心,就像聽了許多人分享他們的故事後,你也會想有所貢獻那樣,在某個不經意的段落,或許你也會想起某些回憶。
當然,那不一定是感覺舒服的事情,至少我本人沒那麼舒服,但是,讀者剛好能在作者用這類似寓言的手法表達觀點時,很容易地就能將他想傳達的觀念讀進心坎裡。
書裏有一句話讓我重新思索了,所謂的自我與人際互動之間的距離:「寬恕是為了自己,和解是為了關係」(p.265)
這不是我第一次看到這樣的語意,但在閱讀了這麼多事例後,我卻逐漸理解,原來所謂的寬恕,不只是原諒對方,也是疼惜那時無力反抗的自己;而與對方和解不一定是必要的結局,只要你能與過去曾經受傷的自己和解,那這件事情對你而言就是過去了。
更重要的是,在體諒別人之前,先肯定自己吧,「所謂的自我肯定不等於無條件地包容並接受一切,而是認清自己心中存在著比較和批判的事實。若是渴望內心的平穩,重要的不在於喜惡,而是要維持不作評論的心態。」
在書裡,其實可以發現作者運用了正念思考、吸引力法則,甚至書寫治療的方式來幫助不同個案,但他並未特別提出這些概念的名稱,而是像朋友那樣藉由聊天的互動將這些方式一點一點地流入對方心中,如果你有點抗拒所謂的流派,或是需要如朋友一般的安慰,我想在這本書裡,你應該可以找到共感共鳴之處。
如果要我用一句簡單的話來說明我所認為的作者寫這本書的主旨,那我應該會這麼說:有人說善良是一種選擇,那麼請你用對待自己以外的巨大善意,來對待你自己吧!
如果你還是想問:這個世界充滿了各種惡意,為什麼只有我要正直善良?
我想,在經過某些人情世故並從惡意批判裡掙扎著重生之後,現在的我會這麼回答:因為,我是為了自己而正直善良的活在這個世界上,因為除了這樣的行事作風能讓我自己感到安心之外,我也沒辦法變成別人那樣,但同時我也會保護自己的心,我可以正直善良,但你不能理所當然。
推薦給無法拒絕別人、總是把別人的作為解釋成善意,但其實自己會受傷的朋友們。
也謝謝 @crownbook1954 的閱讀邀請,讓我在一邊閱讀的過程中,一邊檢視自己的心,確認自己的心靈肌肉真的已經變強壯的感覺真好❤️
#蛇龜小姐在讀書 #地方媽媽在讀書 #為什麼只有我要正直善良 #皇冠文化 #平安文化 #韓國文學 #心理諮商 #金承煥 #閱讀心得 #閱讀筆記 #閱讀日常 #bookreview
正直例子 在 數位時代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台積電近期大動作解雇員工,該公司指出,是因員工做出違背「誠信正直」價值的行為。過去高科技業也曾有員工被炒魷魚的例子,背後有哪些原因?
正直例子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活得更直率一些
只要感覺自己所感覺到的,並且對自己說出那些感覺就好。越是這麼做,我們就越能了解自己,也越能在現實生活中表達自我。但說起來很簡單,實際上我們無法這麼容易做到。這是為什麼?是不是因為我們每個瞬間都在找個名分、找個理由,都費盡心思想尋求專家的見解、權威人士的評價?於是,錯過了看見眞實自我的機會,扭曲自我、再度汲汲營營於他人的標準?
有鑑於此,心理學家羅哲斯主張,個人的心、想法與表達必須一致;換言之,他十分看重「一致性」。
簡單來說,一致性可以說是直率。我的心與我的想法一致,便不會有扭曲介入的餘地。我與我之間沒有扭曲介入,就表示我能更準確的看淸自己。所以唯有追求一致性,才能夠看見眞正的自己。
尼采也是以「一致性」,完成他的主要工作。
他的冷靜睿智,其實源自於他對自我內心驚人的坦率觀察,尼采的哲學是不斷且徹底地使自己的內在與想法一致的成果。尤其在《人性的,太人性的》中,他直率地揭露人類內心的二重性,可以說是對扭曲的警告。也因此,我們每個瞬間都必須檢驗自己眞正的情緒、眞正的想法,必須努力讓這兩者維持一致。
實際上,追求一致性非常簡單。每當產生幼稚的心理,就承認這樣幼稚的情緒;感到丟臉,就認知並承認丟臉的心情;若有了害怕的感覺,就正視這種情緒存在的事實。
以下,讓我們來看看「嫉妒的情緒」這個例子吧!
A與B都經營餐廳。A的料理技巧出眾,餐廳的客人較多。某天B打出「樂活餐飮」的口號開始吸引關注,不僅上了電視,更透過地區頻道打廣告,搖身一變成為連鎖餐廳,大獲成功。
A看到這樣的B感到很不是滋味,覺得實力比自己差的人竟然更成功,讓他感到十分委屈。A想:「奇怪,餐廳重要的當然是味道,說什麼樂活啊?這種包裝過的行銷用語根本都是假的,是不實廣告吧?」造假的B固然有問題,但被這種言詞迷惑的大眾也讓A感到失望。於是每遇到一個人,A便大肆批評B,並且感嘆大眾太過愚蠢。
如果這時A對自己的情緒更坦率,他很快就能察覺這是在嫉妒,接著承認自己是個會嫉妒的人,進而正視每個人都可以有不同的生活方式,絕對沒有誰對誰錯。如果A能夠坦率面對自己的情緒並正視這個狀況,或許就能像B那樣用新的觀點改變自己的餐廳,燃起欲望開發更優秀、美味的餐點,也說不定。
相反地,他也可以正視B打太多廣告,有廣告不實的風險這件事,並承認B願意承擔這個風險,而他只是選擇了穩定的生活,並對這樣的自己感到滿足。重要的事情是,不要浪費太多時間去扭曲自己、批評他人。
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在那樣的狀況下承認自己的想法。即使想大聲承認「嫉妒又怎樣!」,也會因為難以看見那藏得太過嚴密、太過扭曲的嫉妒心,而無法坦然說出口。所以我們將意外地發現,許多人會扭曲自己的情緒,並且錯過好好排解情緒的機會。
不可否認的,這就是我們的現實,也因此我們必須進步。這是為了讓理性有介入的空間、為了消除情緒扭曲的可能性,也為了淸除那些與坦率作對的力量。而情緒扭曲、與坦率作對等現實問題的解決之道就是「身體」。尼采認為身體才是更巨大的理性,比理性更値得信賴。
「身體是巨大的理性,擁有唯一的意義,而其所具備的意義同時也擁有多樣性。那是戰爭也是和平,是畜群也是牧者。兄弟們!你們稱為『精神』的那小小理性,也是身體的道具。那不過是你巨大理性的小小道具,不過是玩具而已。」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因此,想要正確理解情緒時,就必須觀察對情緒做出反應的身體,這樣一來理性便會失去扭曲的力量。因為無論理性再怎麼試圖說謊,身體都會如實的反映出情緒。
被嫉妒吞噬的A若觀察自己的身體,就會發現身體正在產生一些反應。有句話說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確,很有可能會產生不是滋味的感受,也可能會覺得心裡哪個角落不太痛快、莫名感覺不舒服等等。這些都是身體對該狀況的抗拒反應,只要靜靜觀察這樣的身體,很快就會意識到這是嫉妒心所引起的問題。
沒錯,若我們能像這樣正視所有情況,身體就會做出反應,那是 正直、直率、無法隱藏的反應。
那麼,當情緒來臨時,究竟會有什麼身體反應呢?例如:感到恐懼便會毛骨悚然、冷汗直流;感到憤怒便會雙頰泛紅、心跳加速;感到厭惡便會覺得反胃;墜入情網時會心跳不已。當然,每個人遇到這些時刻的身體反應都不一樣。不過若能仔細觀察身體對這些事情的明確反應,就能意識到自己身上確實產生了某些情緒,如此,便可以更輕易接觸「眞正的情緒」、「眞正的我」。當我們獲得想法與身體的一致性之後,就能開始遇見眞正的我,也能更冷靜地看待現實。
這樣正視自己眞正的情緒與身體、接觸到眞正的自我,同時認同這就是自己之後,我們便能慢慢接受、接納眞正的自己,進而迎接眞正的改變。
.
《#讓尼采當你的心理師》
學習用最快樂的方法享受痛苦、成為超人,從此不再被情緒左右
.
作者:朱賢成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是等一下(9/10)晚上9點半贈書直播我要討論的書,抽書三本,歡迎參與。
昨天的直播,我們便說到一致性的表達重要性。這是一種展現力量的方式,用不卑屈、不討好、不憤怒、不理智化的態度設立界線,具體而清楚。
當然,這需要好多年的時間練習。像昨天直播談到的18歲的青少年要能做到,機率並不高,尤其青少年常常難以掌控自己的情緒。
要清晰地自我表達,不能忘了好好跟自己的身體相處。跟身體相處是日常,所謂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也是在這個範圍內。
祝願您,能常跟自己的身體相處,能體會到不理解身體的反應,就難以接近沒有預設立場的理性!
正直例子 在 看得見的記憶 How Memory Stick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每天都畫畫的星期天畫家】
畫如其名,在《躺在牆頭的男人》這幅畫中,一個穿着西裝的男子正直挺挺地躺在牆頭休息,畫這幅畫的英國20世紀畫家勞倫斯.斯蒂芬.勞瑞曾說:「當我說我真的從巴士上看到一個穿成這樣的男人,就這樣呆着(躺在牆頭上),大家都不願相信……那小伙子穿得很得體,明顯地很享受地抽煙和休息,我無法不拿他當成作畫主題。」
勞瑞本身是一名在會計師事務所工作的上班族,並不是全職畫家。所以人們以為他只用週末的時間作畫,並戲稱他是一位「星期天畫家」,他對此回應說:「那麼我就是一個每天都畫畫的星期天畫家。」他最著名的其中一個創作主題是描繪20世紀中期英國西北部工業區城鎮的生活面貌,當中有不少觀察入微之處。早期他的筆下尤其常見工廠、煙囪、黑煙、工人等。二戰後他的畫稍有改變,多了一點明朗活潑,例如有畫復活節博覽會的《Fun Fair at Daisy Nook》,和五旬節假期的《Procession in South Wales, Whit Monday》,描繪人們盛裝出門遊玩、街上人來人往的景象。由於這批繪畫都是描繪城市內眾多小人物的活動,而且人物亦以簡化的方式繪畫,所以這些畫的人亦被稱為「火柴人」。利用「火柴人」繪畫出扣人心弦的作品,成為了勞瑞的獨特風格。
不過除了大場景,勞瑞亦專注於刻畫個體,《躺在牆頭的男人》便是其中一個例子,勞瑞曾強調他畫上的人都是他在現實中見過的:「你問他們是誰?他們是我的朋友、鄰里…他們就在外面啊,所有人都是,連狗都是!」
勞瑞個性沉默寡言,他曾說:「我相信每個人都是一座島,如果我不是那麼孤獨,我的畫作就不會出現。」值得一提的是,他至今仍是英國拒絕獲得榮銜最多的人的記錄保持者(包括2枚大英帝國勳章、1個爵士頭銜和2個名譽勳位)。
作品資料:
1957年 英國 勞倫斯.斯蒂芬.勞瑞(Laurence Stephen Lowry)
《躺在牆頭的男人》(Man Lying on a Wall)
縱40.7cm,橫50.9cm
布面 油畫
英國 The Lowry 畫廊藏
圖片來源:WikiArt
#有人物 #着墨彩 #放位置 #記共鳴 #畫 #藝術品 #藝術 #文化 #繪畫 #生活 #英國 #apaintingaday #nature #artlover #painter #hkinsta #instagood #artist #museum #paintings #english #life #d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