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正向心理健康促進計畫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正向心理健康促進計畫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正向心理健康促進計畫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正向心理健康促進計畫產品中有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9萬的網紅洪仲清臨床心理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神經路徑追求立即的愉快與慰藉,但這在其他各方面都會損害我們的健康與徹底療癒的能力。我們之前提過成癮,成癮對象可能是酒精、藥物,也可能是食物、習慣或作息,就連特定的思考模式也可能使人上癮。 比方說,你可能習於負面或限制性的思考,妨礙自己發展有益治療的心理迴路。要破除舊有的思考模式、習慣與信念並重新設...

  • 正向心理健康促進計畫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1-20 20:00:00
    有 1,315 人按讚

    神經路徑追求立即的愉快與慰藉,但這在其他各方面都會損害我們的健康與徹底療癒的能力。我們之前提過成癮,成癮對象可能是酒精、藥物,也可能是食物、習慣或作息,就連特定的思考模式也可能使人上癮。

    比方說,你可能習於負面或限制性的思考,妨礙自己發展有益治療的心理迴路。要破除舊有的思考模式、習慣與信念並重新設定,這和克服成癮一樣困難。你的生理和神經機制會盡一切可能阻止你做出改變。

    你現在的職責是把自己當成實驗室的小白鼠,進行神經制約。只要做出任何有助於維持在治療正道上的舉動,那就給予自己大量立即的愉快感當作獎勵,比方說辨識出負面或限制性的思考模式,或是選擇有助治療而非促進發炎的食物,這些事都值得好好獎勵自己。你可以自己列出一份獎勵清單。

    摘錄自《#哈佛醫師教你喚醒自癒力》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晚安:

    這篇文章是這系列最後一篇了,談到大腦的機制,哪些歷程會損害我們的健康。

    但我們先從正向來想,大腦其實幫了人類很多忙。我們現在的平均壽命能拉這麼長,醫療照護的體系相當完備,跟大腦的發達有相當的關係。

    所以我很感謝大腦,大腦確實帶著我們到我們想像不到的地方。不過,能活下來,不一定活得好,這也是我常提到的概念。

    我採取的態度,是感恩大腦(或小我),但同時知道大腦(或小我)的限制。觀照著大腦(或小我),然後試著向意識深處(或共通處)進行連結。

    讀這篇就算不是為了健康,也非常值得閱讀。因為這是談習慣的養成,不只是為了身體,在這世間,要獲得某種成功,常都跟養成適當的習慣有關。

    祝願您,能養成好習慣,但也知道習慣可以改!

    .

    ps.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220440724638912/videos/466001611099283

    ... ... ... ... ... ... ... ... ... ... ... ... ... ... ...

    【文/ 傑佛瑞.雷迪格】

    當壓力升高時,我們很容易重拾過去深植於腦海中的應對機制。大腦運作的科學已清楚指出這一點,在壓力或情緒波動之下,大腦會捉弄我們,試圖說服我們舊有行為、熟悉的方法就是最好的辦法。我們告訴自己:「就這一次就好」,然後還信以為真,大腦的影響就是這麼強大。從成癮的例子最容易看出來,神經路徑追求立即的愉快與慰藉,但這在其他各方面都會損害我們的健康與徹底療癒的能力。我們之前提過成癮,成癮對象可能是酒精、藥物,也可能是食物、習慣或作息,就連特定的思考模式也可能使人上癮。比方說,你可能習於負面或限制性的思考,妨礙自己發展有益治療的心理迴路。要破除舊有的思考模式、習慣與信念並重新設定,這和克服成癮一樣困難。你的生理和神經機制會盡一切可能阻止你做出改變。

    那在面對這種邪惡對手(自己的心理和身體)的情況下,我們該如何做出徹底改變並貫徹執行?

    有些人會以儀式來標誌改變;有些人是一下子就做出劇烈改變,像是珍搬到巴西,帕羅快速改變飲食內容且從未回頭;克萊兒等其他人則需要學習摸索的過程,逐漸了解自己的深層需求,慢慢取代舊有、不健康或過時的行為。他們原本用不健康的信念或習慣來「填補靈魂中的空洞」,一旦空洞獲得滿足,就不再需要這些東西了。

    當你退無可退,即將重拾舊習慣、信念或選擇時,當下你很難做出正確的判斷。因此你必須預先擬定計畫,設想這種情況中的應對策略,否則承受壓力的危急時刻你容易受大腦(DMN)矇騙。你現在可以問自己以下問題:
        
    "什麼事情容易引發我的負面情緒?在什麼情況或環境下我最難堅持信念?我能預防這些狀況或為自己做好準備嗎?
    "我對人生有什麼願景?有什麼激勵人心的夢想能讓我願意犧牲當下的愉悅?什麼事物能幫我實現願景?什麼又會阻撓我?
    "在這種情況中,我能信任誰的勸告?這時候我該打給誰?誰會支持我,而不是落井下石?
    "為了鼓勵自己堅持下去,我可以給自己什麼「獎勵」?要有意義又能立即獲得滿足。聯絡你關心的人?播放最喜歡的歌曲?只要能讓你心滿意足的事都可以。
    "什麼事物能幫助我認識自己的價值和優點,引領我看見自己為世界帶來的意義與美好?
    "我決定要做這項改變的原因是什麼?回想自己的理由,回想你的人生願景、健康的身體、真切想要的事物,好好感受這一切。
        
    大腦的編碼方式會妨礙我們真正地破釜沉舟、全力以赴,這些存在已久的神經突觸會把我們拉回可能有害的舊習慣、作息及信念中,妨礙治療,拖慢我們的腳步。畢竟如果林中已經有行走多次的路,何必再另闢蹊徑?想像溪水流過河床,在地表刻印深深的凹痕,而思想就像大腦中的電流,會選擇一條阻力最少的路徑,就像水會沿著已經形成河床的地貌流動。隨著時間過去,河床會愈來愈深,而水流也愈來愈難改道。我們已經知道,DMN會使你的思考模式與習慣逐漸僵化固定,進而決定你的人生與健康,在你不知不覺的情況下為你的未來畫好藍圖。但我們也知道DMN可以改寫。

    打造新的神經路徑需要你縱身一跳,放手一搏。好消息是,我們的大腦並非不容改變,我們可以建立新的神經聯想,將健康的習慣與愉快與酬賞連結在一起,只是這不容易。要先徹底拋棄舊有的神經聯想,如此才能創造新的。印第安納.瓊斯在《聖戰奇兵》(Indiana Jones and the Last Crusade)片尾穿過寺廟中的重重危險障礙,後來他走到一處廣闊而無法逾越的深淵之前,通過的唯一方法就是在完全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的情況下踏入深淵中。印第安納.瓊斯就這麼踏出腳步,那一刻,腳下出現一座堅固的橋。橋一直都在那裡,隱蔽難見但確實存在。當大腦產生新的神經突觸,神經傳導介質也會這樣縱身一跳,朝空無之中伸出腳,而後便搭起橋梁、建立連結。當印第安納.瓊斯通過峽谷後,他往橋上拋了一把沙子,顯現出橋梁輪廓,方便下一次能輕易看到道路、快速通過。大腦中神經聯想的運作模式也一樣,下一次需要時就能更輕鬆找到這條熟悉的通道。

    要建造一條新的神經路徑需要四十五天,也就是一個半月。與人的一生相比,一個半月根本不算什麼,但實際開始改變某個終身奉行的習慣、思考模式或信念時,你可能會覺得度日如年。

    要撐過這四十五天,你可以利用制約反應,你現在的職責是把自己當成實驗室的小白鼠,進行神經制約。只要做出任何有助於維持在治療正道上的舉動,那就給予自己大量立即的愉快感當作獎勵,比方說辨識出負面或限制性的思考模式,或是選擇有助治療而非促進發炎的食物,這些事都值得好好獎勵自己。你可以自己列出一份獎勵清單。

    過程中要記得,你正在譜畫一張全新的地圖,開闢新路的過程必定艱辛,充滿挫折。不過你正在前進,你已經將海灘拋在後頭、遠離港口,那裡已經沒有船隻在等待撤退,你沒有走回頭路的選項,奪下城池,不然就死路一條!

    這四十五天,你可以養成任何新習慣,因為這四十五天之後,新習慣就會跟著你一輩子。

    .

    以上文字摘錄自
    《#哈佛醫師教你喚醒自癒力》
    為什麼有些人的病自己會好,其他人卻不行?哈佛醫院權威逾15年研究,解開啟動人體自癒力的4大關鍵,癌症、心臟病、糖尿病、憂鬱症……都可以不「藥」而癒!
    博客來|https://reurl.cc/v1YQAe
    金石堂|https://reurl.cc/4mKLOv
    誠品|https://reurl.cc/Xk1Ab0
    讀冊|https://reurl.cc/VXAYvY

    皇冠文化集團
    https://www.facebook.com/crownbook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 正向心理健康促進計畫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4-22 07:30:00
    有 113 人按讚

    💖 感謝護理人員投身第一線抗疫不喊苦,願與阿中部長一起守護台灣💖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持續升溫,曾被視為可能易情最嚴重國家的台灣,迄今防疫成果有目共睹,過去是國際孤兒的台灣,屢屢躍上國際版面,成為各國爭相效仿防疫措施的國家,台灣防疫能守得住,除了全民一心抗疫,醫護人員透過社群網路、媒體宣導衛教觀念,更成為抗疫堅持的防線,台灣能走到現在,倚靠的是眾志成城,其中不能忽略也有前人過去的努力,撫今追昔,台灣目前能有如此眾多優秀醫療人員為國人健康把關,實屬不易。(資料來源:【註1】)


    ■ 護理人員照護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病患心靈記事
    自2020年一月末,2019新型冠狀病毒疾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簡稱COVID-19)疫情自中國大陸蔓延至全世界以來,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負壓護理團編組也積極整備,準備收治病患。隨著每一個有發燒、呼吸道症狀、合併有旅遊史的病患的疑似個案接診,報告陰性,解除、環境清消、再接診,再解除...團隊同仁的心情也都跟著不停起伏。


    終於,這一天,護理站接獲醫師傳來疾管署的檢驗確認報告,目前隔離在負壓的這一位女士小姐,被通知確診為COVID-19感染患者。霎那間,不安的心情轉趨強烈,眼前很快的閃過這幾天的照護過程,不知道有沒有甚麼安全裝備,隔離衣穿脫過程上的遺漏...我們在戰場上了。


    一月28日,接到醫院電話:『燕,你要來接負壓喔!』
    心中早已有心理準備,今天才年初五,這個年無法跑太遠只能在家附近逛逛。

    隔著電話,仍舊能感受到值班長官的關心,說著:『抱歉,讓你辛苦了』。交完班,病患已經被隔離在負壓病房裡。透過病房的透明窗口,可以看到病患臉上不安的表情。


    雖然隔離病房內的空間不算大,病患仍舊不停地東張西望,看著四周環境。雖然先前已經多次的演練,我依然照著標示,一個步驟、一個步驟地完成個人防護裝備穿著。之後,便進入病室內,告知或許跟我一樣忐忑的病患,接下來的抽血、驗痰、驗尿流程。在跟病患介紹環境,告知負壓病房的管制及不便後,也同時向病患解釋負壓病房護理採集中照護,其他問題及住院須知會有一部分透過電話向她說明。病患仍舊顯得焦慮,回應與話語並不多。我依著醫囑處方,給予病患抗生素、抗病毒藥物、退燒藥等症狀治療的藥物。


    這是一位44歲的女性病患,住院以來,意識清楚生命徵象一直穩定,主要的症狀為頭痛與噁心嘔吐,並無其他神經學症狀,也沒有呼吸短促的問題。然而,由於治療過程中,病患對於處方藥物產生了過敏反應,也增加了病患的不安。


    所幸,經由醫師調整處方後,病況一天天穩定,原來頭痛與噁心嘔吐的問題也逐漸改善。兩天之後,病患燒退了,精神也越來越好,慢慢的也可以跟每天照護他的護理人員開始電話聊天談話。


    透過電話,病患表達了他的心情低落、緊張,不知該如何是好。也擔心突然的隔離住院,會對家中經營的生意產生影響。另外,鄰居們的不諒解,讓家人身受委屈,也都讓他寢食難安。我們團隊在交班的時候也因此開始重視病患的心理支持,告知個案可以使用手機,聽聽輕鬆的音樂。


    同時,團隊也教導病患可以透過電話視訊與外面的家人話家常,報平安。團隊成員也不斷地給予告知陪伴保證,告知要有正向思想,我們團對會陪你度對這個危機,冀望能陪妳抗疫成功。(資料來源:【註2】)


    ■ 願和阿中部長守護台灣
    投身抗疫的第一線醫護人員,不僅被口罩壓出痕跡,脫掉防護衣汗如雨下,還得忍住緊張,安慰隔離病患,下班昏睡12小時更已成常態,但他們仍不喊苦,「願和阿中部長守護台灣」。


    疫情不斷升溫,投入前線抗疫的醫護們,除了得照顧病患,還需保護自己避免染疫,面對未知的病毒,內心除了壓力也夾雜了恐懼。護理人員進入負壓病房前,得先穿上C級防護衣的「兔寶裝」,依序穿上N95口罩、髮帽、隔離衣、面罩、鞋套,再加上2層手套。


    護理人員(柯柯)說,穿上這些防護衣物只需2分鐘,脫掉時卻得一層層小心脫掉,「要練就一身軟骨」,不能碰觸衣物外層,每脫一層更得用酒精消毒雙手,一脫掉就狂流汗。


    在負壓病房中有時一待就是1個小時以上,戴著口罩都快喘不過氣;而病人因長時間獨自待著,心情常會焦慮不安,護理人員除了給藥,還必須給予安慰,「會跟病人約定下一次相見的時間,減低病患焦慮」。


    因憂心會傳染給親友,不但先請室友到外面住,朋友聚餐也總以「我在忙」為由推掉,實施自主健康管理,內心的壓力只能向同事抒發,互相打氣,「當聽到病患檢驗結果為陰性時,除了內心如釋重負,也為病患開心」。


    雖然疫情尚未緩解,仍希望民眾和醫護人員一起共體時艱,若民眾不尊重、不配合,醫護們的心情也會受影響,戰鬥力會下降。她也坦言每天下班回家都累到昏睡12小時,但還是想告訴衛福部長陳時中,「我們願意一起努力守護台灣」。(資料來源:【註3】)




    ∎「台灣護理學會 王秀紅理事長」 (4/15)晚間受邀以「台灣」身分,與多名WHO(世界衛生組織)區域主任、防疫特使視訊會議,分享超前部署、口罩政策等經驗,為台灣推廣防疫外交。


    會議共邀7名世界各地專家分享疫情應變與學習,王秀紅是唯一護理界代表。王秀紅表示,有專家好奇台灣如何提供醫療工作人員充足防護裝備,她說明台灣口罩政策,及台灣基於SARS防疫經驗,第一時間就超前部署準備,確保工作人員及病人安全。


    王秀紅說,未來希望持續透過全球平台,分享國際社會關於台灣政府防疫積極作為與成果、醫護人員努力貢獻及民眾鼓勵支持。(資料來源:【註4】)


    【Reference】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研議計畫)- 台灣護理學會王秀紅理事長暨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系教授執行「台灣護理人力發展之前瞻策略規劃」研議計畫:


    ➤此議題研議案以護理人力的教育、考試、訓練與任用過程,並融合透過人力「輸入(input)─過程(process)─產出(output)」的概念分為7個面向,從護理人力之人才培育(護理教育)、護理專業之能力提升(專業認證、進階護理),以至從初級照護、次級急性照護、至三級照護的執業場域(社區護理、醫院護理、長照護理)之護理人力需求;再以科技護理橫貫人才培育、能力提升以及人力需求等層面的教育與應用。


    ➤研議計畫目的:
    1.建構台灣健康促進(health promotion)、疾病照護(illness care)、 急性後期照護(post-acute care)、長期照顧(long-term care)所需之本土護理人力發展最適政策架構指引,以提升全國護理留任及執業率。(每年護理畢業生五專佔70%,五專畢業生僅三成就業,執業率僅佔58%,加強教、考、訓、用的鏈結。)
    2.應用台灣科技資訊優勢,探討科技改善護理人力效率之創新模式(new care model)。
    3.研析理人力進階制度及業務範疇之可行模式。
    4.提升護理人力之有效應用及護理專業發展。


    1. 來源
    ➤➤資料
    ∎【註1】:(自由時報)【我的父親杜聰明】:https://bit.ly/3bokgVq
    ∎【註2】:(衛生福利部-Journal of Medicine and Health)【護理人員照護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病患心靈記事-某中台灣醫院的2例經驗】:https://bit.ly/2wOOqlS
    ∎【註3】:(中央社新聞粉絲團)【投身第一線抗疫不喊苦 醫護:願和阿中部長護台灣】:https://bit.ly/3aliaof
    ∎【註4】: (中央社新聞粉絲團)【護理師以台灣身分同框WHO代表 分享防疫經驗】:https://bit.ly/2KftOWX

    ➤➤照片
    ∎(青年日報-109/03/21): https://bit.ly/3bmW7hZ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forum.nhri.org.tw/forum/book/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forum.nhri.org.tw/forum/category/conference/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健保署 #中央健康保險署 #五南圖書 #國家書店 #五南網路書店

    #護理人力 #陳時中 #王秀紅

    #武漢肺炎 #新型冠狀病毒 #COVID-19 #Wuhan coronavirus #新興傳染病 #2019COVID19 #2019COVID19News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對醫護人員致上最高敬意〕
    💖台灣護理學會
    💖護理立委 陳靜敏
    💖護理人護理魂-hi,I'm CC
    💖護理正義
    💖護理聯合日記
    💖醫護非視不可
    💖醫護抗疫優惠
    💖醫護鐵人
    💖高點醫護
    💖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護理系
    💖美和科技大學-護理系
    💖輔英科技大學 護理系學會
    💖樹人醫專護理科
    💖會診護理科。Consult nurse
    💖護理科學家

  • 正向心理健康促進計畫 在 珍妮媽媽內心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9-20 15:31:35
    有 202 人按讚

    ❤️親愛的,間歇性斷食請循序漸進,不要太心急,讓身體有適應的時間。生活型態的改變,原則就是不要一下子把自己搞瘋,我們不是要一下子爆瘦,我們要健康的身體和性感的身形。大家都有歲數了,要懂得理性的安排計畫,並且誠實的面對自己。我們都有過無數的減肥經驗,但是都胖回來了,最後就是簡單的少吃多動,用意志力和自律徹底翻轉人生下半場。

    正向循環非常重要。循序漸進練習少吃,鞭策自己開始運動,感受身體變化和體重下降,愛上新的自己,才能一直維持下去。保持滿意的體態,保持好的生活習慣,才能真正的解決心理和身體的問題,維持自信陽光的自己。所以,不要心急不要放棄,我們一起朝目標邁進。我想一直美麗所以我會一直努力。

    ❤️一日四餐有吃宵夜習慣的朋友,先下定決心把宵夜戒掉。關於吃宵夜容易胖對身體不好的這些那些,自己都很清楚,只是沒有意志力戒掉。吃是習慣、不吃也是習慣,那就開始練習不吃然後成為習慣。晚上肚子餓的時間剛好是珍妮媽媽直播運動時間,想吃的時侯就跟我一起運動轉移注意力,做完運動不要洗澡直接就去睡覺,體重就會慢慢下降身體和身材也會變好。

    ❤️吃三餐的朋友,先練習把澱粉和糖分戒掉。麵包、米飯、麵條、餅乾、蛋糕等都不要碰,飲料只喝無糖綠或是黑咖啡,不是拿鐵而是0卡的黑咖啡,晚上跟我一起運動,拜託!!

    ❤️進一步有減重需求的朋友,和我一樣是易胖體質,本身已經很克制吃但是還是瘦不下來,或是妳想尋求一個更健康的飲食方式。請練習每天至少16小時以上禁食,禁食的時間只能喝黑咖啡和水還有無糖綠茶。每天只吃8小時就好,澱粉和糖分都避開,多吃牛肉。然後,運動運動運動。

    禁食的時間讓身體好好消化好好休息,讓身體有機會使用肝醣並燃燒體脂肪作為能量。鍛鍊細胞的生存機制,幫助新陳代謝,淘汰老舊細胞,促進細胞增生。(請自行搜尋『細胞自嗜』,2016年諾貝爾獎醫學獎),從一日三餐改成一日兩餐,甚至是一日一餐。

    運動、運動、運動很重要。運動可以提高基礎代謝,增肌減脂雕塑身形,更重要的是可以強化心智。把力氣花在自己身上,感受身體的運作、呼吸、用力、放鬆、拉筋,專心鍛鍊自己才能真正的趕走負能量的累積,均勻有線條的體型才是最好看的,不需要追求瘦或是很低的體重。

    ❤️我認為完美體型的比例公式是:
    體重=身高-110,例如165-110=55kg
    55kg有運動習慣,身體有線條感就是最完美的身形,健康性感又看起來很好命。
    如果妳的身高減體重已經大於110,(例如165cm/50kg),其實這樣已經是很瘦了。妳需要的是運動不是節食,好好下定決心運動,準備一塊瑜珈墊和地板的小空間,抓到時間就可以看著珍妮媽媽的運動直播或回放鍛鍊自己。不用花錢也不用出門,但是一定可以運動到全身部位,並且通體舒暢喔!如果妳的身高-體重小於110。比如說165公分60公斤,那就一定需要間歇性斷食搭配運動,才能有減重的效果喔!

    ❤️延伸閱讀:
    『減掉100公斤的人生』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2584601728434076&id=1960617417499180
    『減重期維持期面對聚餐的安排』
    https://www.facebook.com/1960617417499180/posts/2588914304669485/
    『我的一日一餐間歇性斷食222』
    https://www.facebook.com/1960617417499180/posts/2585471808347068/
    📌間歇性斷食重點複習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2565639993663583&id=1960617417499180
    👉https://www.facebook.com/1960617417499180/posts/2579437582283824/
    👉https://www.facebook.com/1960617417499180/posts/2582396668654582/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