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歐洲電價漲幅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歐洲電價漲幅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歐洲電價漲幅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歐洲電價漲幅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2萬的網紅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早安關鍵 台灣正式申請加入CPTPP,繼加入WTO後爭取參與國際經貿的一大步】 經濟部昨(23)日表示,台灣以「台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的名稱,正式遞出加入CPTPP的申請。而CPTPP貿易值占台灣貿易總值逾24%,對我國參與區域經濟整合十分關鍵:https://bit.ly/3CG7dfn ...

  • 歐洲電價漲幅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24 09:12:04
    有 112 人按讚

    【#早安關鍵 台灣正式申請加入CPTPP,繼加入WTO後爭取參與國際經貿的一大步】

    經濟部昨(23)日表示,台灣以「台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的名稱,正式遞出加入CPTPP的申請。而CPTPP貿易值占台灣貿易總值逾24%,對我國參與區域經濟整合十分關鍵:https://bit.ly/3CG7dfn

    ------#更多昨日焦點------

    #被背叛的法國會向中國靠攏?
    儘管法國總統馬克宏屢屢強調「歐洲戰略自主」,無意讓法國捲入中、美兩大強權的對抗,但AUKUS同盟已在法國引起強烈不滿,馬克宏似乎也必須採取強硬手段回應:https://bit.ly/3u2Fxyg
    ------
    #考量疫情下的經濟電價再凍漲
    經濟部昨(23)日召開今年第2次電價費率審議會議,拍板今年10月到明年4月電價將不調整,這也是自2018年調整電價以來連續7次的「凍漲」,創下國內電價最長的凍漲紀錄:https://bit.ly/3EIlJFf
    ------
    #傳北京將改組恆大美ADR大漲
    外媒傳出北京當局將以國企銀行支撐恆大負債,並重組3個獨立實體後,漸進轉為國有企業。受到眾多消息激勵,恒大於美國ADR昨(23)日收紅,盤中漲幅一度衝到46.4%:https://bit.ly/3zwcrZ3
    ------
    #國民黨主席戰棄保效應發酵
    朱立倫昨(23)日上午拜訪立院黨團爭取支持,國民黨38位黨籍立委,共有29人出席相挺。而江啟臣則面臨「棄江保朱」被邊緣化的情況:https://bit.ly/2W99u3a
    ------
    #天然氣價格暴漲成俄政治籌碼
    由於後疫情經濟復甦、亞洲需求旺盛,全球天然氣價格漲上歷史高點,迫使一些能源密集產業減產。而歐洲各國盼俄國能擴大供應,卻又飽受地緣政治影響:https://bit.ly/2XIrzoW
    ------
    除了早晨相會,歡迎加入關鍵Telegram,隨時掌握世界脈動:https://t.me/thenewslens

    Photo Credit:中央社

  • 歐洲電價漲幅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11-01 12:59:00
    有 38 人按讚


    國際能源署:五年後再生能源可望追上燃煤發電,並列最主要供電來源!!(10/31/2019 TEIA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資訊中心外電;姜唯 翻譯;林大利 審校)根據Carbon Brief對國際能源署(IEA)2019年再生能源報告的分析顯示,再生能源未來五年內將快速成長,有機會追上全球燃煤電廠輸出量,兩者並列2024年全球電力結構的最大貢獻者。

    本分析以IEA的「加速情境」為基礎。在此情境中,水力、風力、太陽能和生質能的總容量在未來五年內將增加60%以上。IEA預測,即使在「基本情境」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也可能增長近50%。

    IEA執行董事比羅爾(Fatih Birol)博士在報告的前言中寫道:「由於成本下降,太陽能光伏(PV)和風力等技術已成為全球能源系統轉型的核心。兩者持續成長對於解決溫室氣體排放、減少空氣污染和擴大能源生產至關重要。」

    IEA的基本情境再生能源預測過去一直低估了成長速度。不過,即使在加速情境下,IEA預測再生能源的電力成長仍將無法跟上整體需求的成長。

    這表示化石燃料發電仍須成長,連帶電業的碳排也會增加,無法照著全球氣候目標迅速下降。

    再生能源快速成長

    在基本情境下,IEA新發表的2019年報告預測,到2024年的五年內,全球再生能源容量將增長近50%,如下圖所示(請見圖一中的紅線)。

    這表示全球水力、風力、太陽能和生質能容量將從2018年的2,501 GW(百萬瓩)增長到2024年的3,721 GW。這1,220 GW的增加相當於美國現今的整個電力系統。

    在基本情境下,風力和太陽能裝置容量將增加近一倍,佔所有再生能源增長的85%左右,其中水力的裝置容量佔十分之一,生質能裝置容量佔4%。

    但值得注意的是,如上圖所示,IEA的基本情境歷來皆低估了成長速度。因此,IEA考量政策條件越來越有利以及成本下降的比預期更快,上修了預測結果。

    在IEA追蹤的一系列競標案中,2014年太陽能成本為每一千度電(MWh)160美元,2023年啟用的設施則下降到平均每一千度17美元,陸域風電成本則從2014年的每一千度65美元下降到到2023年的30美元。

    IEA在2019年預測加入了「加速情境」,如上圖虛線所示。在這種情境下,2024年再生能源容量將增加60%以上,達到4,036 GW,五年內將增加1,535 GW,相當於美國和日本目前的設備總和。

    這並不是IEA首次對五年預測提出多重觀點。

    例如,早在2016年,IEA的基本情境就預測到2021年將增加約826GW的再生能源容量,而加速情境下將增加1,061GW。從2016年開始的加速情境預測與2019年的基本情境預測非常接近,在2016-2021年間增加了1,096GW。

    成長數據向上修正

    IEA預測報告涵蓋41個國家/地區,是針對世界各地市場、政策和電力系統前景進行的下到上詳盡分析。

    IEA 表示,容量增長預計將集中在少數幾個地區,其中中國占40%、歐洲佔17%、美國占11%、印度佔9%。在IEA基本情境中,這些數字加起來佔全球成長的五分之四。

    如前所述,再生能源裝置容量一直以來超過IEA基本情境下的預期增長。IEA 基本情境往往預測未來的年增量保持在相似的水平,而非每年持續成長。

    下圖以紅色表示自2006年以來每年全球新增的再生能源容量,而每年的基本情境預測則以藍色表示。(請見圖二)

    與往年一樣,IEA再次提高了未來五年的成長預測,將其原本預期新增的容量再上修14%。去年,IEA預測2018年到2023年的五年將成長1,070GW。今年預測2019年到2024年的五年將成長1,220GW。

    報告主要作者、IEA 再生能源資深分析師巴哈爾(Heymi Bahar)表示,此次向上修正的原因是政策更優惠和成本更低,兩個原因各佔約一半。

    在政策方面,巴哈爾指出歐盟在歐洲進行一系列新的再生能源競標,這些競標是在各國開始加緊追趕2020年目標及歐盟2030年目標確定後發起的。在中國,電網擴張和市場改革減少了因為電網容量不足或供應過剩而浪費的發電量。

    從上方圖中的紅線可以看出,2018年再生能源裝置容量成長平緩主要原因是中國的變化。這個停滯現象是二十年來第一次每年新建的再生能源容量沒有超過過去的水準。

    2018年期間,中國開始果斷地從固定電價躉購制度(feed-in tariffs)轉向競標制度,提供最低價投標者固定的資金或容量 。

    包括IEA去年的報告在內,各界普遍預期全球最大的再生能源市場的政策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將影響全球成長。然而,正如今年的資料所顯示,儘管中國發生小幅下跌,其他市場的強勁成長推動了全球趨勢發展,整體保持穩定成長,而非預期的下降。

    第一名

    再生能源擴充的速度已經限制了許多國家的化石燃料發電前景,蠶食其市佔率,並改變了批售價格跨日、月和季的變化。

    儘管如此,全球電力需求成長讓化石燃料發電量持續成長,增加了該產業對二氧化碳排放的貢獻。此外,煤炭仍穩坐其全球最大電力來源的地位。

    比羅爾博士在新聞稿中表示:「再生能源已經是世界上第二大電力來源,但是如果我們要實現長遠的氣候、空氣品質和供電目標,仍然需要加快部署再生能源。」

    自2010年以來,全球再生電力供給成長了60%,這個幅度可滿足半個美國經濟的電力需求。不過,這個漲幅僅能滿足全球電力需求成長的一半,另一半仍仰賴燃煤和天然氣發電(兩者又各自貢獻一半)。

    IEA基本情境預測,未來五年,再生能源將滿足全球需求成長的三分之二。這表示仍需要燃煤和天然氣發電來補足成長的需求,只是作用有所減弱,而二氧化碳排放量仍然會成長。

    由於大部分需求成長將由再生能源來滿足,它們在全球電力結構中佔比越來越大。在基本情境下,再生能源(紅線和圓點)比例將從現在的25%成長到2024年的30%,五年內成長5個百分點。煤炭(黑煤)是主要被排擠者,將下降至34%,但仍是全球電力的最大貢獻者。(請見圖三)

    由於整體需求的成長,雖然市佔下降,在IEA基本情境中,天然氣和燃煤發電在未來五年的輸出量和排放量仍將增加,天然氣尤其如此。

    IEA報告中加速情境沒有相對應的數據,只知在該情境中,再生能源成長速度超過預期。但是Carbon Brief對IEA預測報告的分析顯示,再生能源有機會和燃煤並列全球最大電力來源。

    如圖三的右上圖所示,到2024年,全球電力供給中再生能源比例將達到32%,而煤炭將降至類似的水準。但是即使在這樣的加速情境下,再生能源也只能滿足需求成長的80%,其餘由天然氣來補足。

    再生能源加速發展可能讓2024年燃煤發電趨於平緩,甚至開始下降,但不足以達到能滿足全球氣候目標所需的速度。

    與往年一樣,IEA提出了三大問題,解決這些問題,才能實現加速情境,分別是政策和法規的不確定性、發展中國家的高投資風險,以及管理各種再生能源與現有電網的整合。

    (IEA提及,在每個國家或地區的風力和太陽能部署曲線的早期階段,「整合問題」通常沒有預期的那麼嚴重。)

    IEA指出,整合問題通常屬於「分散式」太陽能的風險,包括住宅屋頂,以及較大的商業和工業屋頂系統,這些系統往往成本較低。

    IEA再生能源部門負責人弗蘭克爾(Paolo Frankl)在記者會上表示,由於這些系統的成本現在已經達到或低於大多數國家的零售電價,2040年成本甚至將進一步下降15-35%,分散式太陽能將出現爆炸性的成長。

    比羅爾博士則表示,該產業具有驚人的潛力,但需要謹慎管理,以平衡分散式太陽能所有者、其他消費者和管理電網的公司的利益。

    完整內容以及互動式資訊圖表請見:
    https://e-info.org.tw/node/221080


  • 歐洲電價漲幅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8-07-06 07:00:01
    有 1,010 人按讚

    <文茜的世界周報>

    2014年當烏克蘭危機爆發時,美國決定制裁俄羅斯,歐洲國家也跟進制,但是隨著美國和歐盟國家的分裂,尤其是和德國之間的衝突,加上德國面臨的能源困境:這裡頭很大的能源困境是311日本東北大海嘯之後德國全面反核,但卻同開了八座超限煤炭火力發電廠,引起民。

    如今德國決定走自己的外交戰略,不要理睬美國,向俄羅斯直接的買天然氣。過去俄羅斯的天然氣一定要經過烏克蘭,而德國和俄羅斯之間現在決定興建一條繞過烏克蘭的天然氣。

    這是德國,不只是能源政策,更是德國外交政策的重大轉向,所以我們看到了一個歷史性畫面:普丁向梅克爾總理獻花。
    ============
    你沒有看錯,拿著一束鮮花的的確是普丁,接受鮮花的是梅克爾,這是今年5月18日。
    這是一年前5月份同一個地點的拜訪,2017年沒有鮮花,因為一年前,還是我說了算的歐洲女王梅克爾,還沒有正式點頭

    新聞片段(2018.3.28)
    柏林終於點頭同意興建Nord Stream 2,這段長達30公里的天然氣管,需要通過屬於德國的經濟海域,這條天然氣管的目標是在2019年之前,加倍Nord Stream 1的載量,把天然氣直接運送到德國

    而這條天然氣管,對於普丁來說簡直是一石二鳥,一來是俄羅斯的天然氣得以直達西歐市場,二來是可以完全繞過烏克蘭

    (新聞片段)
    終於擺脫了和它的近鄰烏克蘭的糾紛,普丁的開心溢於言表,罕見的和Nord Stream集團總裁施洛德相擁互賀

    施洛德正是2005年,被迫把總理大位讓給基民黨梅克爾的社民黨前任總理,此一時彼一時也,當初推翻施洛德制定的廢核政策的梅克爾,繞了一大圈,接受了曾經因為烏克蘭,而成為拒絕往來戶普丁的鮮花,然後為了德國的天然氣,與過去的政敵首度合作。拿得起當然放得下,這是梅克爾能源政策的U turn

    Nord Stream 2是梅克爾廢核之後,扭轉德國被指責淪為歐洲最大烏賊的形象,一舉把德國能源轉型的失敗,成為地緣政治逆轉勝的一張牌

    (新聞片段)
    德國認為自己是捍衛全球氣候變遷的領導者,但是事實是令人失望的,德國還在繼續燃燒大量的煤炭,製造了大量的二氧化碳,萊因區蘊藏了歐洲最大的化石能源儲量,這也是為什麼捍衛氣候變遷的運動人士,選擇到這裡來抗議煤礦的開採

    早在廢核之前,德國就致力開發再生能源,太陽能產量已經是全球第二,風電廠量全球第三

    (新聞片段)
    德國訂下了要在2050年,讓再生能源達到80%的比例,而且可以滿足50%的用電量

    梅克爾更雄心勃勃地向氣候暖化宣戰,自許工業強國應該以身作則,在生產上全力開發「去碳」的技術

    德國總理梅克爾(2015.12.1)
    尤其是已開發的工業國家,應該視「去碳技術」為第一要務

    廢核 綠能 減碳,這個環保金三角讓梅克爾看起來完全是2015年COP 21的資優生

    (波昂全球氣候變遷暖化座談會)
    但是兩年之後在波昂舉行的COP 23,主辦國德國卻徹底失去了環保模範生的光環
    剛剛才辛苦贏得大選,正在為組閣失敗焦頭爛額的梅克爾,還得硬著頭皮上台

    德國總理梅克爾(2017)
    歐洲的目標是在2030年達到少於1990年排碳量的40%

    梅克爾無法履行自己在COP21,信誓旦旦2020減碳要達到40%的承諾

    德國總理梅克爾(2017)
    我想在這裡公開說明,德國雖然沒有達成2020的目標,我們還有2030和2050的目標

    宣告退出巴黎協議之後,川普的缺席完全轉移了梅克爾,沒有達到減碳預期目標的尷尬

    (美國總統川普)
    讚!讚 !我把它戴上

    但是相較於川普公開否認氣候暖化,決定大肆重啟美國鐵鏽區的煤礦開採,京都議定書和巴黎氣候協議都沒有缺席的德國,卻靜悄悄地繼續擴大最為污染的褐煤開採

    德國雖然成功地推動了高比例的再生能源,但是消費者要支付全歐洲最貴的家用及工業電費,而且德國仍然是全歐洲污染最嚴重的國家,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德國工程聯盟協會VMAD理事長Reinhold Festge)
    太陽能技術,風力技術 我們都能掌握,我們也已經掌握了輸送的技術,但是我們還無法解決電力儲存的問題

    但是再生能源屬於間歇性能源,仍然要以核能或是採購天然氣來穩固基載電力,必須依賴核電和天然氣,來確保不斷電的安全,廢核之後核電產量降為13%,由於天然氣的國際價格持續走高,因此高比例的再生能源,並沒有緩衝電力成本
    (德國聯邦電網總裁 Jochen Homann)
    德國北部所生產的風電,並沒有透過我們自己的系統,傳送到需要用電的南部地區
    這代表這些電力必須要經過波蘭和捷克,就是說要繞過德國,在回到德國南部,這是一個我們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德國普遍反核的民意,也排斥讓數千公里的高壓線經過,被迫繞道而行的輸電成本當然居高不下,2016年德國的民用電費超過台灣的4倍,工業電費接近台灣的兩倍
    十年來漲幅高達39%,因為國際市場的電價持續走低,消費者對於昂貴的電價越來越無法理解,就再生能源而言,貧困家庭的電費負擔與富人相當,相較於工業大戶
    得以在歐洲市場上購買廉價的電,真正替德國能源轉型買單的是全國老百姓

    德國總理梅克爾(2017)
    我們承認德國仍然是一個,在很大程度上使用煤炭的國家,當然煤炭有很大的影響 尤其是褐煤,我們將要為此努力

    一下子關掉8座核電廠之後,兩年內德國卻啟動了8座煤炭的火力發電廠,排碳指數不減反增加了2%,褐煤造成了更大的污染,本身是物理學博士的梅克爾,能源政策的髮夾彎也好,U turn也罷,起碼願意承認政策失敗,和德國短期內無法擺脫煤炭的事實

    (新聞片段)
    煤炭火力發電佔了德國電力總量的45%,而來自再生能源的電力只有25%,德國境內有超過500個煤炭發電廠,每座發電廠平均排放100萬-700萬的二氧化碳,造成每年排碳總量為3億4000噸的二氧化碳

    這是歐洲污染最為嚴重的30個火力發電廠,自許為環保先驅的德國名列前茅的包下了第二三四五名,前10名裡佔了6個名額,尤其是德國打亮開採的是公認污染最嚴重的褐煤,這是北萊茵威斯特伐利亞州的褐煤礦區,是德國最大的褐煤露天礦區

    (新聞片段)
    這就是埃爾德根,這個謎樣的名字後面是一個,號稱全世界效率最高的煤炭發電廠
    一個每天可以吞下6000噸燃料的大怪獸,但是請注意 只是煤炭而已

    這是被稱為「超臨界發電廠」的新一代火力發電廠

    (新聞片段)
    這個發電廠的產量高達46%,遠超過老式煤炭發電廠的30%,

    但是這樣高的產量是要付出代價的

    (新聞片段)
    發電廠一開始很不順利,技術上並沒有到位,為了一個終將要被淘汰的煤炭能源
    砸下了超過十億歐元的投資,到底值不值得,發電廠的廠長有些尷尬

    (超臨界發電廠廠長Juergen Szabadi)
    嗯 我們官方的說法是什麼,好 我們可以說這筆投資是值得的

    這位廠長顯然不是一個超級銷售員,他不但說不出「乾淨的煤」,也誠實的承認這個「超臨界發電廠」,是廢核之後填補能源缺口必須的過程,但絕不是最終的目的
    德國已經決定在2045年達到全面無煤

    德國總理梅克爾(2017)
    正如同OECD(世界經合組織)已經明確表示,只有在改善氣候變遷上做到廣泛的投資
    才能確保未來經濟的繁榮,我們的信念是氣候政策要關注經濟政策

    這是川普張牙舞爪聲言煤炭開採,是必要性的含蓄版,德國是全世界最大褐煤出產國,也是歐洲最大的煤電出口國,褐煤外銷更在2013年,創下230億歐元外匯的的歷史新高,更不用說煤礦工會是德國最強大的工會,製造污染的煤礦不只是是德國的鈔票,也是梅克爾的選票

    (新聞片段)
    歐盟40%的天然氣來自俄羅斯,擁有世界第一大天然氣儲量的俄羅斯,佔了絕對的關鍵地位,這就不能不提到Gazprom,它掌控了俄羅斯天然氣的生產和運輸,是全世界第三大的上市公司,雇用了30萬名員工,它單獨的盈利就佔了俄羅斯全年預算的25%,Gazprom當然是一個國營的公司和莫斯科有著緊密的關係,不消說是由一個普丁總統的親信來經營

    今年世足盃開打,除了球場上的明星,真正的幕後大戶,是FIFA的首要合作廠商
    俄羅斯天然氣公司Gazprom,俄羅斯天然氣公司不是可口可樂,沒有觀眾是他們的直接消費者,這是一場安靜卻鋪天蓋地的形象推銷,不聲不響地讓俄羅斯是歐洲球友的印象,在烏克蘭危機之後,重新回到每個歐洲觀眾的意識裡

    (新聞片段)
    德國總理梅克爾認為Nord Stream 2不會帶來任何危險,而且可以協助能源採購的多元化

    看來這條天然氣管,不只是普丁的一石二鳥,同樣讓梅克爾,為德國能源轉型的瓶頸找到出口,德國是全世界第二大的天然氣進口國,但是Nord Stream 2就是莫斯科和柏林的Happy ending嗎?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Heather Nauert)
    眾所周知,我們反對Nord Stream 2,美國政府認為Nord Stream 2項目,將破壞歐洲的整體能源安全和穩定,提供了一個俄羅斯對歐洲施壓的工具
    邱吉爾曾說,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德國的能源轉型教會我們一件事,廢核 綠能 減碳都只是能源政策,不是意識形態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