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歐倪美學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歐倪美學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歐倪美學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歐倪美學產品中有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5萬的網紅Initium Media 端傳媒,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 #端x華爾街日報 :#拜登 上任、 #孟晚舟 獲釋, #中美關係 正在走向務實和緩和?】https://bit.ly/3ur8DHH 近年來中美關係極度緊張之際,從技術到人權、再到中國的領土主張上的重大爭議似乎都一觸即發。不過,自拜登就任美國總統以來,越來越多的行動表明,雙方都願意抓住初露端倪...

歐倪美學 在 倫敦男子日常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30 22:12:10

葡萄牙的海鮮罐頭聞名世界,除了從網路上各式各樣的紀念品指南看出端倪之外,最直接且迷人的方式,就是親自走一趟葡萄牙街上一間間散發舊時光風味的雜貨店。 散步途中,看見有興趣的小店就彎進去,看到架上一個個精美復古的包裝,想要就裝進籃子裡,一邊跟櫃檯的大叔大嬸用英文夾雜西班牙文聊天(對不起我不會葡文嗚嗚)...

  • 歐倪美學 在 Initium Media 端傳媒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30 18:00:18
    有 10 人按讚

    【 #端x華爾街日報 :#拜登 上任、 #孟晚舟 獲釋, #中美關係 正在走向務實和緩和?】https://bit.ly/3ur8DHH

    近年來中美關係極度緊張之際,從技術到人權、再到中國的領土主張上的重大爭議似乎都一觸即發。不過,自拜登就任美國總統以來,越來越多的行動表明,雙方都願意抓住初露端倪的 #關係緩和機會 。

    上週,美國暫緩起訴並釋放 #華為 高管孟晚舟,圍繞此事的幕後交易移除了中美兩國之間的一塊絆腳石,展現了兩國關係中鮮為人知的務實層面。而最近幾個月,中美雙方都接連處理赴美學生簽證、氣候合作等問題。

    中美關係緩和之下,拜登又會保留特朗普的哪幾個向中國施壓的著力點?美國對華為的排擠,仍然會廣泛而又猛烈嗎?https://bit.ly/3ur8DHH

    #延伸閱讀
    【「一號玩家」華為:在歐洲建構「高層關係」的中國企業】https://bit.ly/3kFWXh3

    ★ 付費支持我們,撐起一片更廣闊的自由空間:http://bit.ly/2wVfM6g
    ★ 學生方案:https://bit.ly/3bUODnu

    #端傳媒 #WSJ #國際關係 #中國 #美國 #國際政治

  • 歐倪美學 在 郝明義Rex How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8-04 21:45:48
    有 143 人按讚

    【8月藍色青春的導覽】
     
    八月,是會聯想到青春的月份。
    而青春,會聯想到什麼?憂鬱?喜悅?青春,又是什麼樣的顏色?
     
    image3非常圖像空間,八月主題訂為「藍色青春」。
     
    這個月,我們會介紹幾米的《碰碰頭,說說話》,他在全球疫情的新挑戰中,畫出人性對誠摯親密的期盼。
     
    在七夕的氛圍中,新一代漫畫家水晶孔也用畫筆繪出愛情的模樣,《紅線》的端倪。
     
    有一位自從出道起就有「仙女」之稱的藝術家倪瑞宏,記載了她受到神明認證的行動藝術、「成仙之路」,寫成《仙女日常奇緣》。
     
    有一本圖解剖析寫作與創意的《神奇之書》,不管故事的設定在奇幻國度、遠得要命的星系、很久以後的未來,還是離家近的小地方,都適合創作者,以及讀者當作指南。
     
    這個月,也是松本大洋兩本短篇故事集《日本兄弟》、《藍色青春》登場的時間。少了長篇作品的限制,松本大洋在這兩個短篇故事集裡展現出驚人功力,用不同風格的畫技,畫出了腦中的靈光乍現,也畫出心底的黑暗幽微;畫出了最抒情的虛無,也跨出日漫範疇,向歐漫美學致敬。
     
    這個月,也有《湯姆生鏡頭下的晚清中國》。十九世紀末,身兼攝影家、地理學家,以及旅行家等多重身份的湯姆生,以紀實攝影先驅之姿,遠渡重洋來到遠東。他以香港為起點,途經福爾摩沙台灣,再一路北上,前後五年,長途跋涉四 、五千哩,成就了這本世界攝影史上的經典之作。
     
    8月7日星期五晚上,大塊文化及iMage3非常圖像空間負責人郝明義將會做本月份的特展導覽,歡迎參與。
     
    |時間|2020年8月7日(五)19:30-21:00
    |地點|image3非常圖像空間(臺中國家歌劇院5F)
    |主講|郝明義
    免費報名網址:
    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007240906006303978100

  • 歐倪美學 在 袁智聰 Yuen Chi-Chu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4-15 22:56:15
    有 45 人按讚

    今期《art plus》我寫Roger Eno & Brian Eno

    Roger Eno & Brian Eno
    伊諾兄弟的ambient美學色彩
    文:袁智聰
    說到英國前衞音樂傳奇性人物Brian Eno,大家都知道他是無人不䁱的ambient music教父,也是藝術搖滾樂手、著名製作人、音樂理論家、視覺藝術家等大師級名字。而他有一名同是音樂家、比他年輕十一年的胞弟Roger Eno。

    回到1983年,Brian Eno夥拍加拿大製作人Daniel Lanois以及Roger Eno,發表了在ambient界享負盛名的經典專輯《Apollo: Atmospheres and Soundtracks》,這是Roger Eno首張參與灌錄的唱片。然而在之後的30多年間,Eno兄弟並沒有正式聯袂合作過出版唱片。直至這個2020年3月,Roger Eno和Brian Eno終告帶來他倆首次以兄弟班名義灌錄的全新專輯《Mixing Colours》,由古典音樂名廠Deutsche Grammophon發行。

    《Apollo: Atmospheres and Soundtracks》是他們以Brian Eno with Daniel Lanois & Roger Eno名義,為美國記者/導演Al Reinert執導的美國太空總署NASA載人太空任務「阿波羅計劃」紀錄片《Apollo》(影片後來改名為《For All Mankind》)所創作的配樂,影片紀錄了自1969年7月「阿波羅11號」人類首次歷史性登月起至到1972年的多次登月任務。去年是「阿波羅11號」成功登月50週年紀念,而Eno等人的《Apollo: Atmospheres and Soundtracks》亦以Extended Edition雙專輯形式再版發行,新增了《For All Mankind》部分的「重塑想像」全新配樂作品。而這也彷彿是Roger Eno和Brian Eno兄弟「復合」的端倪。

    Eno兄弟都被歸納為「ambient音樂家」之列,不過兩者卻有著迥然有別的背景。Brian Eno是來自藝術學院,在Winchester School of Art取得fine art學位,他玩音樂但卻強調自己是「非音樂家」(non-musician);而Roger Eno則絕對是一名「真音樂家」——具有正統音樂訓練的他是在Colchester Institute修讀樂理,習樂時是演奏粗管上低音號(次中音號),但他在樂迷心目中則是一名鋼琴/鍵琴演奏家。對比Brian Eno以藝術概念為先的聲音,Roger Eno的音樂毋庸置疑是來得旋律優美得多。

    在《Apollo: Atmospheres and Soundtracks》之後,Roger Eno便於1985年發表了首張個人專輯《Voices》,由Daniel Lanois監製、Brian Eno負責營造氛圍意象的sound treatment,為他建立起其唯美、詩意、憩靜的ambient鋼琴音樂風格(後來被納入new age music),Claude Debussy和Erik Satie都是Roger Eno的鋼琴音樂薰陶。

    然而當Roger Eno在1988年帶來第二張個人專輯《Between Tides》裡時,當年聽得大呼驚喜,是他投向思古幽情的新古典室內樂(chamber music)路線,不再局限於ambient的框架內,也告訴了大家他毋須再要其兄Brian Eno的加持。

    事實上,Eno兄弟聯手創作的音樂,可謂乃寥寥可數(當然也要提到他們為David Lynch的1984年電影《Dune》所創作的〈Prophecy Theme〉)。反之,在多年來Roger Eno卻有不少為樂迷所津津樂道的聯袂合作關係,比如他跟前The Dream Academy音樂才女Kate St John合作的1993年專輯《The Familiar》,已是一直叫我回味無窮的歐陸古雅之作,繼而他又跟Kate、跨越藝術搖滾與ambient電音的前衛結他手Bill Nelson以及ambient齊特琴演奏家Laraaji組成超級組合Channel Light Vessel;還有義大利室內樂團Harmonia Ensemble、前英國progressive house組合Drum Club成員Lol Hammond、英國前衛搖滾老祖名團Van der Graaf Generator的知性音樂人Peter Hammill、洛杉磯IDM電音單位Plumbline(本名Will Thomas)等各具異禀的名字,都曾跟Roger Eno聯袂合作灌錄專輯。

    然後,Roger Eno才輪到跟胞兄Brian Eno正式合作。看到他們以Roger Eno & Brian Eno名義發表作品,作為他們的追隨者,誠然是有點動感。

    《Mixing Colours》最早開始創作的作品,已是2005年的事,也是說這張專輯已差不多是跨越15年製作。

    看到Roger Eno & Brian Eno之名義,亦反映出二人在合作上的主客關係——Roger把他的樂曲以數碼鍵琴灌錄出來,然後把音檔傳給Brian加以電音製作/聲響操縱處理,建造出soundscape氛圍。沒錯,那就是彷彿還原基本步到35年前《Voices》專輯的合作方式,只是他們已不用共處一所錄音室工作,大部分《Mixing Colours》裡的曲目,都是Brian Eno在火車旅程上掛上耳筒坐在手提電腦前進行製作,他視這些音樂為”train music”。專輯的18首曲目,皆有Brian Eno和跟他合作多時的音樂人兼軟件設計師Peter Chilvers主理的音樂錄象,而從三首先行單曲〈Celeste〉、〈Blonde〉和〈Slow Movement: Sand〉所帶來的短片可見,都是用上一片猶如在火車上看到的緩緩流動風景。

    Roger Eno & Brian Eno在《Mixing Colours》裡祭出的ambient鋼琴音樂,仍是那麼靜謐詩情、美不勝收而叫人聽得怦然心動。而《Mixing Colours》也是一張圍繞著顏色為主題的概念專輯,從〈Celeste〉的天藍色和〈Blonde〉的金髮色,到〈Burnt Umber〉的焦棕色、〈Obsidian〉的黑曜石、〈Verdigris〉的銅緣色、〈Dark Sienna〉的深褐色、〈Rose Quartz〉的玫瑰石英粉紅、〈Cinnabar〉的朱砂色、〈Cerulean Blue〉的蔚藍色等。迥然不同的色調氛圍,從landscape到soundscape,但卻全是如斯貼近心靈的ambient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