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的事情總是太多,能用的時間永遠太少。但是真正的時間管理,重點不在行程安排得有多緊湊,而是了解待辦事項的重要性,接受不完美,並且做出取捨。
-
我們的生活中
塞滿了永遠勾不完的待辦事項
每當有另一件重要的事情插隊進來
我們總是這樣告訴自己
「這件事情很重要,有空就要馬上去做。」
但事實上呢?
...
想做的事情總是太多,能用的時間永遠太少。但是真正的時間管理,重點不在行程安排得有多緊湊,而是了解待辦事項的重要性,接受不完美,並且做出取捨。
-
我們的生活中
塞滿了永遠勾不完的待辦事項
每當有另一件重要的事情插隊進來
我們總是這樣告訴自己
「這件事情很重要,有空就要馬上去做。」
但事實上呢?
你最近一次跟自己這麼說是什麼時候
而那件事情,現在又完成了嗎?
還沒洗的衣服、還沒回的信、還沒讀的書
該跑一趟的銀行、欠朋友的 100 元
或是從年頭擺到年尾的 2021 新展望
每天忙得像陀螺四處轉
最想做、最需要做的卻都沒完成
只能感嘆一聲,時間真的好不夠用啊
-
前幾天難得和一位業界資深的前輩聊上天
我一直很好奇,身為一家大公司的老闆
究竟是怎麼度過一天的
於是便問了他是怎麼管理自己時間的
結果他聽了這個問題以後大笑
然後跟我說,他的時間運用其實很隨性
比如他說雖然工作和會議滿檔
但是他還花了一大堆時間把影集斯卡羅給看完
光看不過癮,還自己去查了台灣的古地圖
順便就把整段歷史地理都給重新讀了一遍
先不探討為什麼他如此熱衷於斯卡羅
但在每天會議滿檔、陪伴家人之餘
還能挪出時間去做自己的興趣
本身就是一件很不可思議的事情
他接著說,對他來講,時間太難管理了
因為事情紛至沓來,還常常有突發狀況
安排好的課表太容易被打亂
所以他是靠著事情的重要性來管理行程
把優先順序搞清楚比什麼都來得要緊
有些東西是想要,比如説研究斯卡羅
有些東西是需要,比如說思考公司的長期發展
想要和需要混雜在一起沒關係,也沒有哪個比較好
重點是要有意識地排序,避免漫無目的地閒晃
就像高中準備考大學一樣
有這麼多科目要準備,每一科都很花時間
除非你本來就每科都超強
不然有強有弱之下,面對選擇和排序的最好策略
是找出重點各個擊破,而不是站出來說我要打十個
時間有限、體力有限、心力有限
所以你需要在限制中,經由選擇找出最好的組合
有選擇,就有取捨
你必須能夠容忍不完美
不重要的事情甚至該直接放生
好比說你的數學很爛,物理普通,英文很好
首先要先看你想考的科系採計哪些科目
權重高的科目優先複習,然後要過最低分門檻
再來就要看花時間的效益是否划算
英文夠好了,但要從 95 分變 100 分可能滿難的
數學很爛,但要從 50 分變成 70 分可能機會很大
所以同樣的時間,花在數學上最有效率
雖然 70 分沒有 100 分帥,但卻是總分最高的策略
所以不完美沒關係,重點是最終的勝利
-
把場景轉換到工作和人生當中也是一樣
你要能夠了解手上事情的重要程度與自己的能力
專注關心 CP 值最高的事情
同時容許有些不重要的東西在旁邊發霉
然後安排好以後,現在就去做
記在帳上只會增加心裡的負擔
拖越久,越難處理,也越是不想面對
不過現在不重要的任務,不代表未來不重要
畢竟想取得更好的成績,總是需要一定程度的均衡
經常性地調整優先順序
然後在照顧短期目標的同時
也分配一點心力給需要長期養成的事項
-
把事情的重要性排好,就是最好的時間管理
你的事情依然不可能做得完
也不會每件事情都做到滿意
但你會知道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順序是你自己選的,不重要的東西做不好很合理
專注在自己能做的上面做到好,這樣就夠了
-
今天推薦一首 Hello Nico - 荒蕪
《荒蕪》來自《熟悉的荒涼》這張專輯
其實整張都很值得用心聽一遍
但是禮拜一早上想要來點重點的節奏提提神
其實今天的文章除了紀錄學習心得以外
也是想好好提醒我自己好好運用時間
實在有太多不管想要和需要的事情在後面排隊
最近除了一樣糟透了的作息外,工作也特別忙
常常一整天零零散散開幾個會以後
回到位子上看著眼前好多重要的大事
結果腦中卻一片空白不知從何開始
希望大家都能夠好好管理時間
也好好過好自己想要的生活
今天會是很棒的一天
我們明天見 :)
-
#每日一句 #日曆 #timeismoney
權重分配英文 在 出版魯蛇碎碎念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網站更新中,先把這個禮拜的文章放上來,之後再加入網站中。)
【好編輯,必須對抗演算法?】
#什麼是演算法
演算法簡單定義式:輸入 + 演算法 = 輸出
演算法是一種公式,當我們帶相同的參數進去會得到相同答案。只有在某些特殊條件與權重分配的前提下,會出現不同的結果。
就像是在數學中的「1+1=2」,無論重複一百次或是一百萬次都不會改變。也就是當你只用自己習慣的方式去GOOGLE,只會找出某一種特定的答案。
#同質性的世界(同溫層)
在被演算法統治的世界,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相同的問題。
FB的動態消息演算法給你的是「最接近你想法」的資訊。
GOOGLE搜尋演算法給你的是「最多人選擇」的答案。
而當我們不斷使用FB和GOOGLE的結果是,你會得到「#最接近你想法中最多人選擇的答案」。
這也是為什麼,網路的世界看似越來越豐富但卻實質封閉,你會對感興趣的事情知之甚詳,卻對其他領域一無所知。
#什麼是編輯
無論是書中或是網路上都有很多大神分享他們對編輯的想法,我也不敢野人獻曝,只說說我心目中的好編輯。
理想的編輯是無論任何話題都可以聊上三分鐘,並可以看出別人的亮點。通俗一點的說法就是「充滿對未知事物的熱愛」與「別人只看到垃圾,你卻能挖出黃金」。
#雜訊才是最珍貴的能力
而這兩個能力都是與雜學有關,當你了解的領域越寬廣,能夠排列組合的火花才會越多。就像是,純粹的「蛋炒飯」很好吃,但加上「咖哩」的蛋炒飯又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風味。
但你要發明咖哩蛋炒飯之前,必須要先分別知道「咖哩飯」和「蛋炒飯」這兩道料理,你才有結合他們的機會。
而這也是演算法不能告訴你的,他只能告訴你所有「已知」或「已出現」的結果,但並不能幫你串聯起來。
#如何對抗演算法
#看書,看更多的書
所謂的雜訊並非指完全不相同的領域,而是在原有知識圈的外圍知識。就像是物理跟英文是屬於完全不同的領域,但語言學和英文就有關聯性。而想要了解某一類知識的外圍知識最好的方式就是看書。
一本有足夠知識含量的書籍一定是橫跨許多領域的,而當我們看了某一個領域中夠多的書籍後就會形成自己的知識圈,這也是編輯培養獨特眼光的方式。
#善用無痕視窗
在網路時代,我們不可能不用google。
但是請記得偶而開啟無痕視窗,瞭解一般搜尋和GOOGLE針對你的客製化搜尋有甚麼不一樣的。
#小結:使用工具,不當工具人
GOOGLE和FB都是能幫助我們了解這個世界的工具,他們也做得非常好。
但是,我們在使用工具的時候要避免被工具控制。
就像是之前總統大選的許多韓粉長輩,就是被演算法控制的一群人。
當你的資訊來源單一並固定時,你會很容易找到同溫層的人,也很容易陷在裡面。
我會在FB加上幾個相反立場的粉絲頁或是好友,雖然看到文章的時候很容易感到不適,但是卻是保持開放態度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