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檢驗值臨床意義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檢驗值臨床意義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檢驗值臨床意義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檢驗值臨床意義產品中有4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7萬的網紅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打完新冠疫苗自費驗抗體之解讀 請問你抗體有幾四叉貓? 9月19日記者會中,羅副說自己也是網民,整理分析網路上5位網紅分享抗體檢驗結果的資料。這集來談談吧。 重點整理: 1.五人的抗體檢驗數值從2位數到4位數都有,可能跟檢驗時間點與個人體質不同有關。抗體產生速度快慢各人有所差異,而且太早檢驗抗體數...

檢驗值臨床意義 在 小妻chi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7-11 09:02:08

人際關係指南陪你探索人際叢林- 自尊篇 與 @meganchooo 合作的心理保健室 chapter 11 來囉!  在與人的互動關係中,自尊一直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他就像一個翻譯機,影響我們怎麼接收訊息,那自然也會影響我們與他人的互動。所以今天就繼續來聊一聊自尊吧~  📢極度在意別人的眼光...

檢驗值臨床意義 在 Jamie醫學日記|讀書×學習×生活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8-03 15:19:30

. 2020/06/09 今天下午來到家醫科 老師的電腦螢幕上只有四個病人。 . 即便病人檢驗值只超出正常一點點 即便只是輕微、容易被忽略的症狀 老師都還是耐心回答病人的問題 仔細詢問是否有其他危險因子 甚至當場拿出心臟構造圖說明。 . 她更在病歷中紀錄病人的職業與家庭狀況 連喜歡吃什麼、立志要減掉...

  • 檢驗值臨床意義 在 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22 10:56:43
    有 2,444 人按讚

    打完新冠疫苗自費驗抗體之解讀 請問你抗體有幾四叉貓?

    9月19日記者會中,羅副說自己也是網民,整理分析網路上5位網紅分享抗體檢驗結果的資料。這集來談談吧。

    重點整理:
    1.五人的抗體檢驗數值從2位數到4位數都有,可能跟檢驗時間點與個人體質不同有關。抗體產生速度快慢各人有所差異,而且太早檢驗抗體數值可能較低,較晚檢驗抗體濃度較高,數值也會較好看。

    2.羅一鈞以龜兔賽跑來比喻,打完第1劑後抗體數值偏低,不見得之後抗體數值都是低的,因抗體生成是動態變化過程,因此打完2劑疫苗過後抗體數值才較穩定。

    3.抗體檢驗有其限制。包括檢驗時機點是否合適,檢驗的抗體不能反應真實保護力等等。

    我的解讀是:
    1.如果是像歐美目前熱烈討論第三針一樣,很多人在兩劑施打完半年後擔心自己抗體已經下降,保護力是否下降,是否該打加強針booster了,這可能還有些意義。但美國到目前為止也沒有建議一般人去檢驗抗體,因為一般診所醫院可以驗到的抗體有其不準確性,是否能真的反應有無保護力是有爭議的。

    2.目前並沒有規定抗體超過某個數值就是有保護力。因此你驗了只是徒增困擾,花錢驗心酸的。在台灣也不會因為你驗出來很低,醫院就要幫你多打一針。

    3.檢驗抗體本身也會有偽陰偽陽性,偽陰性讓你白擔心,偽陽性讓你有錯誤的安全感。在Delta的時代,應該要推廣的是即使你打了疫苗,還是要維持一定的NPI好習慣,戴口罩勤洗手避群聚,這比較重要。

    4.比較準的,以後會訂出保護力標準的可能是中和抗體,但這不是可以隨便檢驗到的。

    5.而在第一劑和第二劑之中去驗抗體更沒意義,因為那是抗體正在生成的過程,只看一個點是沒有意義的。臨床試驗中多半是抓第二劑的14~28天之後抽血,此時抗體到高點比較穩定,以這個數值來比較才比較有意義。

  • 檢驗值臨床意義 在 蔡依橙的閱讀筆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02 14:40:59
    有 438 人按讚

    💥 20 個 #常見的統計錯誤,你犯過,或是犯了卻不知道嗎?⠀

    MedCalc 的作者 Frank,在 Facebook 分享了一篇跟統計相關的文章,叫做「生物醫學研究文章中,連你都可以發現的 20 個統計錯誤」,很有意思。(連結請見原始貼文)

    我(蔡依橙)認真看完後,覺得蠻不錯的,於是把這 20 個統計錯誤的標題翻成中文,協助大家節省時間,如果剛好有興趣的,可再針對該部分去閱讀原文。接著,分享一些我看完之後的想法。


    1. 數值報告時,提供了不必要的精確。例如 60 公斤體重,硬要寫成 60.18 公斤。

    2. 將連續變項分組,變成次序變項,但沒有說明為什麼這樣分。像是 CRP 不以數值去統計,而分成低、中、高三組,卻沒說明為什麼這樣分。

    3. 配對資料,只報告各組平均,卻沒報告其改變。也就是只報告治療前血壓、治療後血壓,卻沒報告有多少人上升、多少人下降、平均下降多少。

    4. 描述性統計的誤用,尤其該用 median (interquartile range) 的,硬是用成 mean +- SD。

    5. 使用 standard error of the mean (SEM) 描述量測的精確度,而非 95% CI。

    6. 只報告 p 值,卻沒提到差值以及臨床意義。

    7. 誤用統計方式。尤其常見的是混淆有母數跟無母數統計方法。

    8. 使用線性迴歸,卻沒有先確定資料之間是真的有線性關係。

    9. 沒有使用全部的資料,然後又沒把去掉的資料「為什麼被去掉」說清楚。

    10. 多組比較的 p 值校正問題。

    11. 在隨機分組研究時,過於詳盡地比較了兩組受試者的基本資料,像是性別比例、年齡、體重、血壓等等,而且資料好得太奇怪。

    12. 報告檢驗數值時,沒有定義 normal 與 abnormal。

    13. 計算 sensitivity 與 specificity 時,沒有說明一些介在灰色地帶的檢查結果,如何呈現與去除。

    14. 使用圖片與表格,只是為了儲存數據,而非以協助讀者理解為出發點。

    15. 畫出來的數據圖,視覺主觀上給人的印象,竟然跟數據本身不同。

    16. 在報告數據與解讀時,搞不清楚 units of observation 是什麼,例如心臟病的觀察研究,在 1000 個患者中有 18 位心臟病發,那 units of observation 就是 18。但如果這個研究是以診斷正確率為主,那 sample size 就是 1000。

    17. 把不顯著的統計,或 low power,解讀成 negative,而非 inconclusive。

    18. 分不清楚解釋性研究與實務性研究,前者為 explanatory / efficacy / laboratory,後者為 pragmatic / effectiveness / real world。嘗試兩種混著做,結果兩邊都做不好。

    19. 沒有用臨床能理解的方式來報告最終結果。

    20. 把統計的顯著性,當成臨床的重要性。例如:癌症用新藥治療,統計上很顯著的好,但追蹤了五年,患者只延長了七天的壽命。這就是統計有顯著,但臨床意義不大的例子。


    🗨 我(蔡依橙)的一些想法

    由統計專業人的角度,來看生物醫學發表,是很有警惕意義的,能讓準備發表的朋友,仔細看看自己是不是也犯了相關的錯誤。

    但另一個角度看,作者也提到,這些錯誤在幾乎一半的生物醫學論文上反覆出現!這就代表,其實生物醫學論文要刊登,並不代表我們什麼錯都不能犯,相反地,這 20 個錯誤裡頭,有些就算犯了,也還是能被刊登。

    以我們自己發表,以及過去協助同學的經驗來說,我會認為 2、7、10、14、15,是初學者也 #必須理解並避開的,其他的則是發表起步了之後,陸陸續續去注意,在往更高分期刊挑戰時,逐漸進步就行。

    實務上,3 分以下的醫學期刊,幾乎沒有專門的統計查核,你只要能通過「一般同行」的統計知識審查就行。也就是說,我是一個放射科醫師,剛開始起步,投稿到放射科 3 分以下期刊,文章中的統計,只要「#一般有在做研究的放射科醫師」覺得可以就行,不見得要到「統計專家看過並挑不出毛病」。

    對於初學者如何起步,實務的協助,新思惟規劃了各種類型的研究課程,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目前正在開放報名中的,有以下三場工作坊,歡迎您瞭解各課程的課綱後,評估挑選最符合您需求的內容,前來上課,讓我們協助您成功起步。

    🟠 2021 / 11 / 7(日)統合分析工作坊
    無經費、資源少也能發表,不用 IRB 且免收案的好選擇。
    https://meta-analysis.innovarad.tw/event/

    🔵 2021 / 10 / 17(日)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全新改款!跟著國際學者走,讓你寫作投稿都上手。
    https://clip2014.innovarad.tw/event/

    🟢 2021 / 10 / 16(六)個案報告、技術發表與文獻回顧工作坊
    把臨床上的各種想法,在 PubMed 化作專業生涯上的里程碑。
    https://casereport.innovarad.tw/event/
    ⠀ ⠀
    不只是說說而已,我們會舉實例,說明其意義、如何避開,在互動實作過程,實際由各位在自己的電腦上操作,從數據到軟體,從統計到繪圖,一次搞定,並避開常見錯誤,是真正以 #初學者起步 為核心的規劃。


    二十個常見的統計錯誤,與實務寫作時的考量。
    🔗 原始貼文 │ https://bit.ly/2WESphu

  • 檢驗值臨床意義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01 11:01:16
    有 143 人按讚

    💥 20 個 #常見的統計錯誤,你犯過,或是犯了卻不知道嗎?⠀

    MedCalc 的作者 Frank,在 Facebook 分享了一篇跟統計相關的文章,叫做「生物醫學研究文章中,連你都可以發現的 20 個統計錯誤」,很有意思。(連結請見原始貼文)

    我(蔡依橙)認真看完後,覺得蠻不錯的,於是把這 20 個統計錯誤的標題翻成中文,協助大家節省時間,如果剛好有興趣的,可再針對該部分去閱讀原文。接著,分享一些我看完之後的想法。


    1. 數值報告時,提供了不必要的精確。例如 60 公斤體重,硬要寫成 60.18 公斤。

    2. 將連續變項分組,變成次序變項,但沒有說明為什麼這樣分。像是 CRP 不以數值去統計,而分成低、中、高三組,卻沒說明為什麼這樣分。

    3. 配對資料,只報告各組平均,卻沒報告其改變。也就是只報告治療前血壓、治療後血壓,卻沒報告有多少人上升、多少人下降、平均下降多少。

    4. 描述性統計的誤用,尤其該用 median (interquartile range) 的,硬是用成 mean +- SD。

    5. 使用 standard error of the mean (SEM) 描述量測的精確度,而非 95% CI。

    6. 只報告 p 值,卻沒提到差值以及臨床意義。

    7. 誤用統計方式。尤其常見的是混淆有母數跟無母數統計方法。

    8. 使用線性迴歸,卻沒有先確定資料之間是真的有線性關係。

    9. 沒有使用全部的資料,然後又沒把去掉的資料「為什麼被去掉」說清楚。

    10. 多組比較的 p 值校正問題。

    11. 在隨機分組研究時,過於詳盡地比較了兩組受試者的基本資料,像是性別比例、年齡、體重、血壓等等,而且資料好得太奇怪。

    12. 報告檢驗數值時,沒有定義 normal 與 abnormal。

    13. 計算 sensitivity 與 specificity 時,沒有說明一些介在灰色地帶的檢查結果,如何呈現與去除。

    14. 使用圖片與表格,只是為了儲存數據,而非以協助讀者理解為出發點。

    15. 畫出來的數據圖,視覺主觀上給人的印象,竟然跟數據本身不同。

    16. 在報告數據與解讀時,搞不清楚 units of observation 是什麼,例如心臟病的觀察研究,在 1000 個患者中有 18 位心臟病發,那 units of observation 就是 18。但如果這個研究是以診斷正確率為主,那 sample size 就是 1000。

    17. 把不顯著的統計,或 low power,解讀成 negative,而非 inconclusive。

    18. 分不清楚解釋性研究與實務性研究,前者為 explanatory / efficacy / laboratory,後者為 pragmatic / effectiveness / real world。嘗試兩種混著做,結果兩邊都做不好。

    19. 沒有用臨床能理解的方式來報告最終結果。

    20. 把統計的顯著性,當成臨床的重要性。例如:癌症用新藥治療,統計上很顯著的好,但追蹤了五年,患者只延長了七天的壽命。這就是統計有顯著,但臨床意義不大的例子。


    🗨 我(蔡依橙)的一些想法

    由統計專業人的角度,來看生物醫學發表,是很有警惕意義的,能讓準備發表的朋友,仔細看看自己是不是也犯了相關的錯誤。

    但另一個角度看,作者也提到,這些錯誤在幾乎一半的生物醫學論文上反覆出現!這就代表,其實生物醫學論文要刊登,並不代表我們什麼錯都不能犯,相反地,這 20 個錯誤裡頭,有些就算犯了,也還是能被刊登。

    以我們自己發表,以及過去協助同學的經驗來說,我會認為 2、7、10、14、15,是初學者也 #必須理解並避開的,其他的則是發表起步了之後,陸陸續續去注意,在往更高分期刊挑戰時,逐漸進步就行。

    實務上,3 分以下的醫學期刊,幾乎沒有專門的統計查核,你只要能通過「一般同行」的統計知識審查就行。也就是說,我是一個放射科醫師,剛開始起步,投稿到放射科 3 分以下期刊,文章中的統計,只要「#一般有在做研究的放射科醫師」覺得可以就行,不見得要到「統計專家看過並挑不出毛病」。

    對於初學者如何起步,實務的協助,新思惟規劃了各種類型的研究課程,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目前正在開放報名中的,有以下三場工作坊,歡迎您瞭解各課程的課綱後,評估挑選最符合您需求的內容,前來上課,讓我們協助您成功起步。

    🟠 2021 / 11 / 7(日)統合分析工作坊
    無經費、資源少也能發表,不用 IRB 且免收案的好選擇。
    https://meta-analysis.innovarad.tw/event/

    🔵 2021 / 10 / 17(日)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全新改款!跟著國際學者走,讓你寫作投稿都上手。
    https://clip2014.innovarad.tw/event/

    🟢 2021 / 10 / 16(六)個案報告、技術發表與文獻回顧工作坊
    把臨床上的各種想法,在 PubMed 化作專業生涯上的里程碑。
    https://casereport.innovarad.tw/event/
    ⠀ ⠀
    不只是說說而已,我們會舉實例,說明其意義、如何避開,在互動實作過程,實際由各位在自己的電腦上操作,從數據到軟體,從統計到繪圖,一次搞定,並避開常見錯誤,是真正以 #初學者起步 為核心的規劃。


    二十個常見的統計錯誤,與實務寫作時的考量。
    🔗 原始貼文 │ https://bit.ly/2WESphu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