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檔案無法複製到硬碟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檔案無法複製到硬碟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檔案無法複製到硬碟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檔案無法複製到硬碟產品中有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萬的網紅我是賀禎禎 - 攝影教學 & 自助旅行 & 數位生活,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想攝影139] 細說分鏡 Vol.16 🎥 影片時間連結:https://youtu.be/3XpWY8Xbe5U?t=221 🖍正是因為如此,讓我們體驗到,攝影是一個剎那間的永恆 🖍沒有任何人能複製的他人的感動, 🖍每一個感動都是私密的,只有自己清楚 🖍因此我們才如此的著迷 照片帶來的意義,除...

  • 檔案無法複製到硬碟 在 我是賀禎禎 - 攝影教學 & 自助旅行 & 數位生活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24 09:56:58
    有 45 人按讚

    [想攝影139] 細說分鏡 Vol.16
    🎥 影片時間連結:https://youtu.be/3XpWY8Xbe5U?t=221
    🖍正是因為如此,讓我們體驗到,攝影是一個剎那間的永恆
    🖍沒有任何人能複製的他人的感動,
    🖍每一個感動都是私密的,只有自己清楚
    🖍因此我們才如此的著迷

    照片帶來的意義,除了我們眼睛看得到的「 內容」,點線面組成的線條、曲線、圖案,色彩與亮暗表現之外,再加上作者的創作目的,這樣子就代表了這張照片的生命與價值嗎? 當然不只,想一想,是不是每次看自己的照片總是一看再看,縱使說不出千百字形容它對你的好,但若看著他人的作品,他人口沬橫飛地訴說照片的故事,我們也不容易觸動心弦,這代表我相信無論如何,照片與作者、觀者三人之間,總是有完全觸及不到與不同的心境。

    🟥永恆、照片、與我們
    太陽與月亮交際,照片地表上每一生態角落,這地球上沒有任何一樣東西可以長久永恆,萬般生物皆有生命周期,周而復始不斷循環,不過這樣想法也有些狹礙,「非生命」的物體也是有可能「永恆」的保存,就像是「數位照片」就可以透過電磁記錄方式一直保留下去,只要妥善的保存,比如定期的更新硬碟,小心使用,那麼一張數位照片哪怕過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他都能一如按下快門那一刻的模樣,「永恆」地保存下去。

    🔹將照片透過拆解,透過電磁特性記錄,這個動作,只是記錄一張照片「01010001…」等二進制的數位資料,只是拼湊成圖案,我們稱為「照片」,若只把照片的「永恆保存」挶限在 0 與 1 的電磁特性記錄,若從這個角度來定義「數位照片的永恆」,就顯十分可惜,因為我們知道,電腦等物理電磁特性,只是保存了照片的「物理形式」,卻無法保存了「代表的意義」,那顯然不足以說服許多人,物理電磁性能如實永恆地記錄照片,一張照片除了這些 01 組成的資料以外,應該還有更多東西才對,沒錯,那就是「照片的故事」。🔹

    就像前數篇文章提到「照片的故事」,就無法透過電磁特性記錄下來,除非像我這樣子的透過電腦、作業系統、中文輸入,將每張照片背後故事保留記錄下像,或著像是這篇文章存在目的 - 將我把這隻影片,每一分鏡、畫面、旁白等,再多說一點「分鏡後面的故事」,再透過數位檔案記錄下來,若能為照片做到這種方式的記錄,我才覺得那達到「永恆」更進一步。

    🟥照片故事的生命
    由於工作的關係,為了寫文、備課,我會有特定目的,在電腦硬碟裡不斷尋找某些照片,這時間的幅度可能一跨就是五年、十年,看到多年前的照片,有時會有一種陌生的感覺 – 像是在看別人的作品一樣陌生,有一種「最熟悉的陌生人」的感觸,這些照片無疑是我親手拍的,卻又有點距離,有些還想得到為何這個角度拍、拍來做什麼,但隨著時間越久,對這張照片解讀的空間也越有限,對一張照片記憶不斷的流失,而且還是數萬張照片,想想是有些可惜、恐怖。

    🔹如果數位照片背後的 0 與 1 能保存所有的照片與故事,那就不會有上面的感觸,以及「照片意義在我們心中滋長」的可能。🔹

    回到「照片背後的故事」這點,今天看這張照片,拍攝當下有了感受,了解為何這麼做、為何這麼拍,按下快門回家欣賞後,同時再為這張照片寫下故事,這樣子就結束了嗎? 不,還差得遠,當你時過境遷,過上好段時間,無意間再翻看同一張照片,你又會對這一張照片的故事,心裡又會有更多不同的感想 – 多年前的照片不變,同時留在照片底下的故事說明也一字不動,它就是電磁特性永恆不變數位記錄特性,但變得是我們,一張照片所帶來意義又更加延伸,好像他會跟隨著我們,隨著我們的人生滋長下去。

    若真的有興趣,做一個實驗 (雖然我自己也沒這麼做過,相信挺好玩的),隨機挑一張最近拍的作品,寫下當下的感受,最好是字數多一點比較能記下更多的想法,過了半年好了,再把檔案打開來欣賞一下,再參考底下的照片故事,也許心裡不會有什麼變動,但如再過個半年、一年、二年再重看這份照片與資料,我相信心裡的感受絕對又更加不同。

    照片與當時寫下的故事都是不變的,變的是我們,一張照片故事,似乎可以又再更加的無止境的延伸下去,若是以這個觀念看待照片的「永恆」,那就沒完沒了,一張照片對自己的意義與價值不斷的增生下去,但我們人生肉體生命有限,直到那一刻,照片生命或許才算是真的結束,自那時才開始「永恆」保留下去。

    而正是如此過程,才會讓我重新體會「照片」「照片故事」與「我們」三者的關係是會不斷的變化,有些照片不但讓我重新回想起當下的感受,更因時間因素產生了模糊的距離,讓日後的我重複看這些照片,賦予了新的感受、價值,這樣子的心情每天都在我的大腦裡不斷的上演類似的劇碼,我才更去想著一些我們常說的「一張照片真的訴說千言萬語嗎?」「照片故事真的一成不變嗎?」「如何保留這樣感動持續下去」…等各個有趣的話題。

    🟥剎那間的永恆
    撰文的今天,我在擷取影片裡的畫面,想想當初製作這影片時,挑選適當的素材放進來,那時在挑選素材,也都是為了要傳達旁白所說的事情,比如說這句話「攝影是一剎那間的永恆」這句好了,為何挑選那張照片,我當然知道為什麼,因為這張照片一定要有一種「多踏一步、快慢一秒就失去眼前畫面的感動」的感受,所以我挑選了一段影片,我走在德國國王湖山林路徑時,不時抬頭欣賞這片湖邊森林的美,不時陽光自林間透射錯落進來的感受,那真的就是「多踏一步」就會錯過一些景像的場景,於是我選了這個片段影片、這張照片來說著「剎那間的永恆」。

    🔹前面說到「永恆」,在我看來你很難去為永恆做一個邊界,我自己的邊界,就是直到我離開人世為止,這張照片所代表真正的故事,到此為止,沒了,再多的他人解讀都是個人多元詮釋,不是我的故事,但如果加個「剎那」兩個字,就更加簡單一些「剎那間的永恆」,就是那一個身體感受環境後的瞬間感受,所按下的快門,產生的照片,將照片生命剪裁至「那一刻」就好,我想還算是可以辦得到「永恆的保存那一刻」。🔹

    意思是,若我們同意照片生命是會伴隨我們不斷的成長 (或是消失),我們只限定「某時、某刻」,也許就那 3-5 秒,那樣子來解讀一張照片「剎那的永恆」就稍微講得通了,至少按下快門當下前後一刻的心情,較不容易隨著我們時間生命的推移,而有太多不同的解讀。

    🟥照片是私密的感動
    到現在看到那張選進影片的照片,仍可回憶我胸前背後滾滾發燙的感覺,那天天氣正好,說不定超過 40 度絕對有的,但好在濃密林間給了旅人遮避的空間,流動的風讓我這一路稍感舒適些,不時仰望、回頭看看身處的環境多麼美好,還可聽到接駁船電動馬達,以及水面波動的聲音,這一路真是享受,若時間再給我多點,我更願意放慢腳步想想「我幹嘛來這裡」「走那麼快幹嘛」「幹嘛帶這多的相機與鏡頭在背後」等等雜念。

    上頭這段短短 188 個字,你能感受多少? 我相信多或少,能帶給你近似的經驗,但與我當下拍下照片的感動仍有不少的距離,一來單單 188 個字是無法說完當下我所有的心情寫照,再乘個 10 倍來到 1880 字放在這裡,只能更拉近你,與「我跟照片」之間的距離,再極端想像一下,你跟我同一時刻走在一起,肩並肩步伐步速一樣,同樣抬起頭來,採著相同的構圖,但這一路來我們對那一刻旅程的感受絕對不同,相同的畫面,採用的曝光決定也不同,「你拍你的,我拍我的」,我們擁有各自對自己照片的感動,當下馬上交換看彼此的作品,還是無法百分之百感受對方心裡的那份心境。

    🔹所以,每張照片帶來的感動,都是無法複製的,也是非常私密的故事,也只有自己最清楚,我們已經重複過類似的經驗無數次,相信你我都有類似的感受過,而這一層「私密的感動」如此的珍貴,而將照片「剎那間的永恆」解放開來,照片故事又隨著生命不斷的滋生出更多意義出來,唯有你與照片之間的「連結」,這種關係才得已存在,他人只能遠遠、盡可能感受,無論如何貼近你,始終只是隔在門外,透過細縫看著你與照片、作品間是如何的相知、相愛。🔹

    我了解這層關係,多麼想為每張照片寫下與照片的連結與故事,但可惜那是一輩子無法做完的功課,我只能盡可能保留其 0 與 1 的電磁特性記錄下來,讓未來不同的我再次看到,除了帶來回憶,也希望給未來的我更多剌激與想像空間..

    🔹「現在拍的照片,都是給未來自己的一份禮物」,當你這麼想,也許你會更珍惜每一張自己拍的照片,無論好壞,不用與他人比較,都是你自己的寶藏、禮物。🔹

    最後再回到一個場景,聽著他人分享作品,無論表達過程如何,我們始終感到「照片與說者」與「我們」之間,還是有很大的距離,怎樣都能抓到說者與照片之間的感動、連結,對我來說,始終還是覺得「故事表達得好如隔層紗,反之表達拙劣如同隔座山」,那樣的感受,而我也能同樣換位思考,當別人聽著我如何分享我的作品,也是有著相同的感覺,最直接的例子就是 – 寫到這裡近 3400 字,你能感受我多少心境上的想法呢?

    📷📷📷📷
    7 堂攝影入門課 🙆‍♂️終生看 ⏱隨時看 🎞線上看
    #報名連結:https://go.hojenjen.com/3p2g6n
    👉9/30 前早鳥價~~ $4990🔹

  • 檔案無法複製到硬碟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5-27 20:24:56
    有 435 人按讚

    ◼︎NFT 如何扭轉創作者在數位世界的困境◼︎

    距離我上一次發行 NFT 〈知的所有〉已經過了快三年,接下來我將陸續推出新的 NFT,雖然這個詞從去年開始變得比較常見,但近來還是有不少人問我 NFT 到底是什麼?對音樂產業的意義又是如何?我想還是有必要好好說一下。

    「什麼是NFT?」

    用一個實體的收藏來比擬,我上個月透過網路在紐約 Morrison Hotel 藝廊,買了一張 Jeff Buckley 《Grace》專輯封面攝影(如圖)。這家藝廊所售出的每一幅作品,都是攝影師用原始的底片沖洗、簽名,再附上一張證書,若是限量作品還會寫上編號。

    「這跟 NFT 有什麼關係?」

    這就是一個實體世界的 NFT。

    NFT 包含兩個部分——區塊鏈 token 和連結的內容。 Token 代表的就是簽名和證書,內容就是那張照片,只是兩者都是數位版的。

    「但 NFT 的內容不用購買也可以得到。」

    沒錯,所以購買 NFT 不是為了得到內容,甚至樂於和更多人共享這個內容,這是和實體最大的不同。

    目前 NFT 競拍最高價的紀錄保持人——數位藝術家 Beeple,在數位藝術社群本來就頗有名氣,也累積了很多粉絲,但過去主要收入是來自接商業案而非創作。這個作品是他過去十幾年來,每天創作一件,累計超過五千幅數位藝術作品的集結,NFT 的內容則是把這五千幅作品拼成一個檔案,所以購買的人並不是買內容來欣賞的,因為每一幅畫縮小後都看不清楚細節了,真要欣賞,每一幅作品在網路上都看得到。購買的目的就是為了收藏。

    這個改變其實非常重要,因為它產生了一個讓創作者和閱聽者雙贏的質變:

    在數位世界裡,
    過去,創作者銷售作品,必須限制內容的使用權。
    現在,創作者銷售作品,是開放內容的使用權,並且鼓勵大家分享。

    「所以買這個 NFT 買到什麼?」

    買到的是這件作品的「由創作者所認證的所有權」。內容的部分全世界的人都可以看得到沒錯,甚至下載到硬碟裡,但只有持有這個 NFT 的人,可以說「我擁有這件作品」,而且在區塊鏈上做出無法偽造的證明。

    「所有權的意思是著作權嗎?」
    不是。就像你買一本書或一張唱片,你也不能隨意翻印這個作品,你只是擁有這個物件的所有權。

    「那 NFT 的價值到底是什麼?」

    收藏的價值。

    至於如何衡量這個價值,Beeple 在某一次訪問裡所提到的觀點我很認同,他表示,作品的價值來自於其受歡迎程度和流傳的廣度 (popularity),而數位作品因為沒有原始實體的存在,反而跳脫了空間的桎梏、可以用更多樣的方式被呈現,一幅畫可以出現在每個人的手機上、台北街上的廣告燈箱、紐約博物館內的 LED、東京的一棟建築物投影⋯⋯在不同空間用各種不同的方式被呈現欣賞。

    完美複製、無所不在,就像 Matrix 裡的電腦人 Mr. Smith,內容的病毒式擴散其實也就是這樣,而創作者也期待這件事的發生。

    「所以 NFT 是不是都這麼貴?是在炒作嗎?」

    作品的總體價值 = 單價 x 數量。一張經典唱片單價 20 美元好了,若賣 1000 萬張就是 2 億美金,那它的價值自然還超越前面 Beeple 的作品。所以創作者若是想讓粉絲們都能夠收藏,自然會提高發行量、降低價格,讓一般人也能入手。我認為若發行量和實體相當,那價格也不應該與實體有太大差距。

    另外舉一個數位原生的例子,知名的 podcaster 寶博士日前在 OURSONG 發行 NFT,每個 NFT 就是一集 podcast,定價 8.4 美金(約 240 台幣)、總量 42 個,都是瞬間完售,等於為它的節目每集增加了 10000 台幣的收益。用 240 塊收藏一集你喜歡的 podcast 支持播客合理嗎?我覺得超級合理。

    但高價是不是等於炒作?舉一個 Wu-Tang Clan 的例子,他們在 2015 發行了一張限量 1 張的專輯《Once Upon a Time in Shaolin》,最後競標以 200 萬美金拍出,但如果武當幫就是把這張唱片當成藝術品,只要讓一個人、而不是讓粉絲們擁有(這也的確是他們這麼做的概念),要賣這麼貴我也不會說是炒作。

    若說的是二手市場的炒作,這不是只發生在 NFT,在實體世界一直都存在,但 NFT 在這方面有一個優點。

    以前實體作品轉手賣出的利潤即便再高,也不會有一毛錢回到創作者身上,但目前幾個主流的 NFT 市場(包括 OURSONG),都採用了同一項標準,每一次二手交易都會回頭分潤 10% 給創作者,這讓限量作品即便在完售後,創作者都能持續享有作品增值的好處。這是唯有數位化才能達到的。

    「所以這對音樂產業有什麼意義?」

    過去 20 年間,我們不斷要在兩難間作出抉擇——到底要讓「內容有價」?還是讓「內容廣為散佈」?最後看來大家選擇了後者,讓音樂幾乎免費,再用其他的方式(演出、業配、週邊)來產生收益。

    但難道,這兩者一定得二選一嗎?創作者真的無法直接靠販售音樂維生嗎?還是我們過去銷售的方式錯了?

    沒有數位化的年代,我們想收藏一張專輯,很簡單,去買這張專輯的唱片,但購買一張唱片的目的不只如此,它還伴隨著「聆聽」的使用性。也因此,「使用」和「收藏」這兩件事是被綁定的,你必須收藏,才能使用。

    iTunes Music Store 用數位的方式直接延續了這個概念(我以前創辦的 iNDIEVOX 也是),但隨著行動網路和智慧型手機普及,消費者選擇了串流。

    如今,我們每天在影音串流閱聽各種內容,使用和收藏兩件事被分開了,使用內容不需要收藏、收藏也不是為了使用(買完黑膠唱片後還是主要用串流來聽的人請舉手)。既然如此,何不就把這兩件事分開?

    「收藏歸收藏,使用歸使用。」

    就像最前面提到的 Jeff Buckley 照片,我打算把它掛在錄音室的牆上,一邊看我的「歌神」一邊配唱。若純就使用性來說,我大可花 1/100 的價錢買一張海報即可,但透過收藏這件作品,彷彿我和影像裡的那一片刻有了更直接的連結。因此,我主要的目的是為了收藏,使用是次要的。

    記得幾年前我受邀去參加鄭麗君部長所主持的一場圓桌會議,她問我:「區塊鏈是否能解決盜版問題?」我的回答很簡單:「不行。」在數位的時代,沒有任何技術可以徹底解決盜版問題。

    現在我依然這樣認為,但不同的是,若我們能破除從實體所繼承而來,「使用」和「收藏」兩種權利必須被綁定的觀念,那盜版的問題就可以直接被忽略,因為它無法傷害創作者應得的收益,甚至會為作品的帶來更大的收藏價值。

    我想像我兒子 20 年後和他同學的對話會是這樣的:
    「嘿,你知道最近 XXX 在 YouTube 破五億次點播的那首歌嗎?我超喜歡的!」
    「我也是啊!我有它的 NFT!」

    未來的世代,一切都數位化了、音樂隨處可得、人們生活在真實與多個虛擬宇宙之中,當他們喜歡一首歌、一支影片、一集 podcast,除了多點播幾次讓創作者得到微薄的分潤和求得到乾爹之外,要如何「收藏」作品來讓創作者得到更直接的回報?

    我認為就是 NFT。

    數位世界中「內容有價」和「廣為散佈」可以並存,我相信是創作者們的夢想,但現在,它真的有機會成真。

    最後,我要來實踐自己所寫的,把這篇文章變成 NFT。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有價值,你願不願意花 4.2 美元來收藏它?

    購買這篇文章的 NFT:
    https://www.oursong.com/song-share-card/jgrdenog

  • 檔案無法複製到硬碟 在 三妍良語的勵志實驗室。自我成長書籍實踐報告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3-20 21:15:56
    有 35 人按讚

    【三妍良語的生活隨筆】-14 我的podcast頻道三妍良語聊不完籌備中

    #筆電真的GG了😭
    今天維修中心打電話來,說我的硬碟壞了,建議我去外面買一顆回來給他裝會比較便宜,打電話問老公,一顆硬碟大概要2千元。
    接著維修中心又說,主機板好像也有問題,下禮拜調一個主機板測試,如果確定主機板也壞了,就要打電話問我願不願意花4千多元換主機板,我一口老血差點沒噴出來。

    #跟ipad繼續磨合
    #我的podcast頻道三妍良語聊不完籌備中
    我想筆電壞掉就是要讓我改用ipad工作吧?
    還是因為跟我對宇宙許願,希望可以用這一台iPad賺到30萬有關呢?
    從去年12月演講完後,我跟 天使美學銷售 銷售顧問蕾媚媚老師合作一個企劃,開一個podcast的頻道來聊聊在職場、生活、人際、家庭上會遇到的各式各樣的小問題。
    叫做 #三妍良語聊不完
    第一集錄完音後在2月底剪輯完成,
    主題非常的炫,叫做
    「我和你媽掉進水裡,你會先救誰?」
    蕾媚媚老師告訴我怎麼從一句女生最常問
    男友的一句話,去理解背後真正的意思,
    達到有效的回應和溝通。

    我首先上架到SoundClub中文平台,
    現在上SoundClub裡搜尋「三妍良語聊不完」
    可以先聽第一集了。
    連結在這裡:https://player.soundon.fm/p/b94763a5-1fc0-4d22-9c05-0b818f715b72

    然後再複製它的RSS連結,到知名度比較高的蘋果podcast,官網說大約3-5天,不過2個禮拜過去了還沒審核過,問了朋友才知道蘋果審核
    時間超長的,我的媽呀!

    #我不管了啦!
    SoundClub的平台知名度又沒蘋果高,
    連結貼到粉專還要下載app才能收聽,
    我心一橫想著不管了,乾脆上傳到YouTube變影片吧!!
    Ipad有個imove就用它來做!
    借妹妹的筆電,把隨身碟裡的檔案丟到line裡面,打開ipad載下來,然後檔案...就不見了,查了好久發現是存在蘋果的雲端裡,但是蘋果雲端app我沒有,上了蘋果商店也載不下來,就是一個看的到吃不到的狀態。
    轉個腦袋把下載設定改成存在ipad,含淚重新下載檔案一次,總算出現了。
    正當我把imove打開,把圖片匯入找音檔的時候,換音檔消失了,只留下滿地的挫折,花了2個小時,我依然無法把音訊檔結合成影片,更別說是上傳到YouTube了,更別說預定明天早上發佈了,只留下滿地的玻璃心碎成一地。
    明天我準備再換個方法,上傳音訊和圖片到YouTube合作的轉檔網頁,但我不知道ipad能不能開網頁版本的網站,該說碰到障礙我已經不覺得奇怪了~哈哈哈😂

    #隔天再磨合
    今天早早九點起床,喝了一杯無糖豆漿,準備重新再上。
    我打開網路找到和YouTube合作的轉檔網頁,
    沒想到檔案上限是30MB,我剛好37MB多那麼一些,只好再找過新的網站。

    經網紅分享,我找到Headliner這個軟體,
    可以將音頻用一張圖片配上波形圖,製作簡單的影片。
    我用了ipad打開網頁試試看,但是畢竟是平板,強制我下載APP,而APP是英文介面,還只能分享不能合成影片,試到這裡我決定放棄ipad,打開家裡多年的老主機一決勝負!

    打開老主機嘗試播放檔案時卻沒有聲音,我這才想起音響似乎壞了,而老主機若是搖晃它就會自動關機,更糟還會開不起來,所以也沒辦法檢查音響的線~
    就這樣我認真思考著,要不就先在沒辦法聽聲音的情況下先去合成影片,然後再用手機打開來聽聽看?
    #真佩服我這麼隨機應變😂

    要上傳YouTube還要做一張符合尺寸的圖片,
    我使用Headliner內建的範本做了1個小時,發現字的顏色還是改不了後,我還是把canva打開來,兩三下排好一張新的圖,上傳到Headliner裡面,終於進階到合成影片的階段了,我真的超感動的!!
    但是哪有這麼簡單就給我通過呢?
    影片似乎要一個小時才會完成,就這樣我先放著去工作,中途再回來看看轉檔是否成功,結果轉檔失敗了,於是我不死心又重轉一次,然後又失敗,就這樣轉了5次還是沒成功後.......

    我忽然體認到一點,當你在挑戰新的東西時遇到障礙的時候,你遇到的障礙不是告訴你做不到,而是為了「證明你對這件事情有多認真」

    就這樣從昨晚凌晨1點弄到3點,又從早上到了晚上8點,我的影片依然沒做好,我感到沮喪和挫折而且在浪費時間。
    但似乎又不是,只是告訴我,這條路行不通,我還有幾個想法,希望再試過後再看看能不能成功,總而言之繼續加油,希望第一集能夠順利上傳啦!

    #ipad你壞壞
    #pocdcast的酸甜苦辣
    #文章合作請私訊三妍良語
    #三妍良語的勵志實驗室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