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橫斷式研究定義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橫斷式研究定義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橫斷式研究定義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我人不在山上,但心在山上。」 近幾個月越來越忙碌,難以兼顧工作、家庭與興趣的平衡,所以只能犧牲優先程度最低的興趣這一塊。3月時走一趟新康橫斷,感覺就像是去年的事情呢~~~ 回想自己爬山的初衷,也只是想給一成不變的生活找點新意,所以獨自報了一個登玉山主峰的商業行程。雖然日出和雲海的景緻令我印象深...
橫斷式研究定義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人不在山上,但心在山上。」
近幾個月越來越忙碌,難以兼顧工作、家庭與興趣的平衡,所以只能犧牲優先程度最低的興趣這一塊。3月時走一趟新康橫斷,感覺就像是去年的事情呢~~~
回想自己爬山的初衷,也只是想給一成不變的生活找點新意,所以獨自報了一個登玉山主峰的商業行程。雖然日出和雲海的景緻令我印象深刻,但回家後一陣子就不掛懷了,繼續過原本的日子。真正開啟我登山興趣的時刻,是一年後暑假去奇萊主北的這一趟。
問我是什麼體驗讓我從此無法自拔?是登頂的喜悅?是大景?還是認識了新朋友?可能都有吧。但認真說起來,那一刻發生在日出之後,我們隊伍即將登上奇萊北峰之時。我回首望著整條沐浴在陽光下的奇萊稜線,綠油油地,還有微風吹拂臉頰,然後發覺自己的臉上湧著止不住的笑意。
我好開心。
我說不清楚為何如此,但肯定登山是複製這一刻的唯一途徑。於是我勤奮地往山裡跑,然而更妙的事情發生了:就算一切條件趨於完美,感觸卻沒法像第一次如此強烈。莫非這就是無法取代的 ... 初戀嗎?(羞)
.
這一份不能割捨的連結,即使在沒有山爬的日子也困擾著我。偶爾在辦公室或家裡的時候,我會感到焦躁不安,只有接觸一些登山有關的資訊才能稍稍緩解。
於是我常常驚覺,怎麼在不知不覺之中,已花了數小時在看以前某某登山社發表的全部登山紀錄,或是上世紀國外遠征隊伍的故事,或是某位古早登山家反思登山意義的長文?正事都沒做完,還弄得眼睛好痛啊~~
這份興趣,大家都知道,後來還意外延伸到了探討山域政策之上。表面上我會說「是為了讓環境變得更好,為了留給後代子孫一個更好的環境」 ,但實際上,花在其上的無數時間與精力,盡皆來自於對山的思念。唯有透過不斷的研究和思考跟山有關的知識和議題,我才覺得能稍稍彌補身不常得自由的遺憾。
.
台灣的山岳文化正在過渡期的中後段。
我的出身不是社團協會,也不是大學登山社,不屬於任何系統,單單只是一名遊客。所以我清楚,傳承式教育無以為繼的現實,在不久之後的將來必會讓以前的山岳文化逐漸凋零,取而代之的是消費者與登山產業主導的新時代。
我們知道山裡面有很多好東西,有說不完的故事和知識,但在這個新時代裡面,這些資訊又該如何散布出去?透過連定義都不明的商業隊伍嗎?人民對於山失去了想像力,本能認為只是由業者帶領的冒險觀光行程,最終目標不過就是收集山頭和上傳美照,似乎已經是不可擋的趨勢。
當我們在平地,都要抬頭看山。光是抬頭眺望這個動作,就可以是一場思緒的遠行、空間的拉伸、心靈的轉移。有人腦中會浮現各個山頭的名字和相對位置圖,連帶拉出稜脈和水系的走向;有人會回憶過去在山裡那些難以令人忘懷的遭遇與片刻;有人會思索人走向山,和走向荒野的意義。
所以在未來,除了運動性質的登山之外,必須還要結合知識、文藝、學問等面相,台灣人才能見山知山,見海知海,不是只出產山珍海味的山與海。這是一個值得推廣的好品味。
當然,這不能強求。但相信透過長久的累積與努力,只要每年上山這麼多的遊客之中,有一小部分起了這樣的興趣,將山岳納入「自我實現」的範疇,我相信山岳文化好的那一面,就還有延續的機會。
(白話翻譯:平時要多讀跟山有關的書籍啦!!)
.
過去我花不少時間在研究政策,之後會稍稍調整方向,開始做山岳文化的基本功:登山、閱讀、寫作、傳播、交流。未來,我還想要組織讀書會,看看能不能在網路之外,用草根的方式實現這份理想。
我無法一輩子登山,但總可以一輩子為他做些事情,對吧?
橫斷式研究定義 在 城市山人 Mountain Urbanit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初探「訪客體驗」原則之於臺灣山林的關聯》
假如以後還有時間投稿給研討會,我一定會寫「訪客體驗」這個非常基礎的大原則。在閱讀不少國外的資料之後,我發覺這還是國內觀念上相對薄弱的一環。
政府一端原因是山域管理多頭馬車行之已久,加上最近才開始重視政策改革;大眾一端原因則是戶外教育欠缺和有待加強的國民素質,所以認為有必要提出來讓大家都思考一下。
-\-\-\-\-
訪客體驗(visitor experience)不是什麼新玩意兒,也可以說是個術語,還有些大同小異的詞彙,例如使用者體驗(user experience, UX)、遊憩體驗、遊客體驗等等,但目前還沒上位到臺灣戶外環境的核心指導原則。
舉個簡單的範例,大家耳熟能詳的無痕山林(LNT)原則,其實就屬於訪客體驗原則底下的一環。訪客體驗到底是啥?為什麼這麼重要?下面我來解釋一下。
.
拿我們臺灣自己的國家公園來說,就有三大主要目標──保育、育樂、研究。
保育跟育樂始終會是一場拔河戰,將保育推到極限,那人類就根本不該進入,將育樂推到極限,保育就只是笑話一則,所以如何保持兩端的平衡是管理單位的首要責任。
就美國的使用管理體制來說,這會稱為「保存自然資源」與「保障訪客體驗」兩大原則,無論是任何先期規劃或是應變方案,也都會以這兩個角度來加以衡量。
也不用以為泱泱大國就一定管得好,事實上美國國家公園的過去與現在都存有不少爭議,大抵上也是開發力量與保育團體相抵觸的結果。他們的國家公園長年有預算不足的問題,所以給了園方充分的動機來創造財源,例如企業冠名、提高門票費、發行商業授權(例如商業登山團)、競標營業權等等(這些在臺灣會叫做「國家公園事業」),然而在環保意識高漲的現在,通過大規模開發案是越來越不容易了。
.
話題回到兩大原則,自然資源不用多說了,生態系、野生動植物、人文史蹟、水土保持等都在裡面,那訪客體驗呢?
一言以蔽之,就是「讓下一個人來的時候也有同樣體驗」,小到步道上的鹽糖包裝紙,大到草叢中生鏽的瓦斯罐和營地外的小百合地雷區,這些都會讓下個來的人感到失落,忘了自己正在身處大自然美好的懷抱中。
偏遠地帶中,訪客體驗的要求會更加嚴格:凡是任何人造物品,都有損於人的荒野體驗,所以山屋、石階、棧道、廁所、垃圾桶這些都不可能出現。不用太糾結為何不可,保育必定優先於利用,所以光是經濟規模與長期維護上所需的成本,就沒甚麼好談了。
接下來這一點就更有趣了,「人」也是侵害訪客體驗的來源,所以美國國家公園內的荒野地帶多半設有嚴格的配額申請制,有時候甚至連商業團都不准進入。這一切,都是為了讓進去的人能享受荒野該有的樣子,說是「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或是「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都好。
──
我們好不容易從雞窩裡爬出來,又能否有一隅天空讓我們能當孤獨的鷹?
──
訪客體驗從管理層面看是如此,而到了登山者的層面就是自律。現在上山最令人反感的現象莫過於垃圾,所以請大家務必要在行前就瞭解自己會產生的垃圾量,執行「提前減量」,然後將其餘的都帶下山。
.
這樣大家應該都能了解訪客體驗的重要性:體驗越深刻,我們越能獲得啟發與撫慰:體驗越深刻,我們才會有越來越多願意保護環境的人,以及喜愛這塊土地的人。
.
.
臺灣還不像美國一樣,擁有具法源的「荒野(Wilderness)」,也不像部分美國國家公園一樣有「偏遠地帶(backcountry)」的定義。
但至少從訪客數據上看,大家都能同意合歡群峰這種地方絕對稱不上是荒野,而這大眾化、觀光化的趨勢已勢不可擋,所以訪客體驗會朝著滿足觀光需求前進,以妥善服務與管理讓人們都能保持愉悅的心情,並控制對環境的衝擊。
例如往合歡北峰的步道實在太熱門了,熱門到建設棧道或階梯都顯得合理,不然要放任沖蝕溝繼續加深嗎?觀光帶來了量,量就是需要建設來遏止累進的負面影響,像是踩踏、垃圾、排遺等。另外小溪營地這個奇妙的地方,到底要等到什麼時候,才會有妥善的管理呢?
至於長天數的既有縱走與橫斷路線,雖然造訪人數從一年平均來說是少的,但峰值都出現在連假期間(還要加上沒申請的黑數),其實也是大大妨害了體驗品質。這跟我們常提到的生態乘載量不盡相同,而有個自己的專有名詞:社會心理乘載量(social psych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大意就是人多到什麼程度會讓我們感到不滿。
因此如何在周末、連假時期照顧登山者的體驗品質,會是往後一個重要的課題。同時,我也期望未來不論是政府或是大眾在看待相關議題時,都要將符合國際趨勢的「訪客體驗」視為最高指導原則之一,尤其是針對最脆弱也最具魅力的偏遠山域地帶。
.
.
最後提醒一點:訪客體驗要看環境與目標群眾而定,所以我才舉出荒野體驗(長程路線)和觀光體驗(合歡山)作為對比,一個是保持原始樣貌,另一個是提供服務與設施,或許有些折衷的空間,但絕對不能無限上綱。
再打個比方,想想日本「八ヶ岳」的服務型山屋系統,再想想臺灣天池山莊後只能背帳篷過夜的能高安東軍縱走,是完全不同的取向,但考慮到臺灣的氣候、地型與地質,其實我們沒太多可供開發的空間,維護成本也可能過高,所以個人是支持朝美式荒野的方向前進。
.
照片攝於位於中央尖主西之間的天空營地,這就是登山者喜歡的荒野模樣:一塊能感受滄海桑田,念天地之悠悠的最後淨土。
#山域政策 #荒野 #訪客體驗 #遊憩體驗 #使用者體驗
橫斷式研究定義 在 城市山人 Mountain Urbanit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初探「訪客體驗」原則之於臺灣山林的關聯》
假如以後還有時間投稿給研討會,我一定會寫「訪客體驗」這個非常基礎的大原則。在閱讀不少國外的資料之後,我發覺這還是國內觀念上相對薄弱的一環。
政府一端原因是山域管理多頭馬車行之已久,加上最近才開始重視政策改革;大眾一端原因則是戶外教育欠缺和有待加強的國民素質,所以認為有必要提出來讓大家都思考一下。
-----
訪客體驗(visitor experience)不是什麼新玩意兒,也可以說是個術語,還有些大同小異的詞彙,例如使用者體驗(user experience, UX)、遊憩體驗、遊客體驗等等,但目前還沒上位到臺灣戶外環境的核心指導原則。
舉個簡單的範例,大家耳熟能詳的無痕山林(LNT)原則,其實就屬於訪客體驗原則底下的一環。訪客體驗到底是啥?為什麼這麼重要?下面我來解釋一下。
.
拿我們臺灣自己的國家公園來說,就有三大主要目標──保育、育樂、研究。
保育跟育樂始終會是一場拔河戰,將保育推到極限,那人類就根本不該進入,將育樂推到極限,保育就只是笑話一則,所以如何保持兩端的平衡是管理單位的首要責任。
就美國的使用管理體制來說,這會稱為「保存自然資源」與「保障訪客體驗」兩大原則,無論是任何先期規劃或是應變方案,也都會以這兩個角度來加以衡量。
也不用以為泱泱大國就一定管得好,事實上美國國家公園的過去與現在都存有不少爭議,大抵上也是開發力量與保育團體相抵觸的結果。他們的國家公園長年有預算不足的問題,所以給了園方充分的動機來創造財源,例如企業冠名、提高門票費、發行商業授權(例如商業登山團)、競標營業權等等(這些在臺灣會叫做「國家公園事業」),然而在環保意識高漲的現在,通過大規模開發案是越來越不容易了。
.
話題回到兩大原則,自然資源不用多說了,生態系、野生動植物、人文史蹟、水土保持等都在裡面,那訪客體驗呢?
一言以蔽之,就是「讓下一個人來的時候也有同樣體驗」,小到步道上的鹽糖包裝紙,大到草叢中生鏽的瓦斯罐和營地外的小百合地雷區,這些都會讓下個來的人感到失落,忘了自己正在身處大自然美好的懷抱中。
偏遠地帶中,訪客體驗的要求會更加嚴格:凡是任何人造物品,都有損於人的荒野體驗,所以山屋、石階、棧道、廁所、垃圾桶這些都不可能出現。不用太糾結為何不可,保育必定優先於利用,所以光是經濟規模與長期維護上所需的成本,就沒甚麼好談了。
接下來這一點就更有趣了,「人」也是侵害訪客體驗的來源,所以美國國家公園內的荒野地帶多半設有嚴格的配額申請制,有時候甚至連商業團都不准進入。這一切,都是為了讓進去的人能享受荒野該有的樣子,說是「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或是「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都好。
──
我們好不容易從雞窩裡爬出來,又能否有一隅天空讓我們能當孤獨的鷹?
──
訪客體驗從管理層面看是如此,而到了登山者的層面就是自律。現在上山最令人反感的現象莫過於垃圾,所以請大家務必要在行前就瞭解自己會產生的垃圾量,執行「提前減量」,然後將其餘的都帶下山。
.
這樣大家應該都能了解訪客體驗的重要性:體驗越深刻,我們越能獲得啟發與撫慰:體驗越深刻,我們才會有越來越多願意保護環境的人,以及喜愛這塊土地的人。
.
.
臺灣還不像美國一樣,擁有具法源的「荒野(Wilderness)」,也不像部分美國國家公園一樣有「偏遠地帶(backcountry)」的定義。
但至少從訪客數據上看,大家都能同意合歡群峰這種地方絕對稱不上是荒野,而這大眾化、觀光化的趨勢已勢不可擋,所以訪客體驗會朝著滿足觀光需求前進,以妥善服務與管理讓人們都能保持愉悅的心情,並控制對環境的衝擊。
例如往合歡北峰的步道實在太熱門了,熱門到建設棧道或階梯都顯得合理,不然要放任沖蝕溝繼續加深嗎?觀光帶來了量,量就是需要建設來遏止累進的負面影響,像是踩踏、垃圾、排遺等。另外小溪營地這個奇妙的地方,到底要等到什麼時候,才會有妥善的管理呢?
至於長天數的既有縱走與橫斷路線,雖然造訪人數從一年平均來說是少的,但峰值都出現在連假期間(還要加上沒申請的黑數),其實也是大大妨害了體驗品質。這跟我們常提到的生態乘載量不盡相同,而有個自己的專有名詞:社會心理乘載量(social psych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大意就是人多到什麼程度會讓我們感到不滿。
因此如何在周末、連假時期照顧登山者的體驗品質,會是往後一個重要的課題。同時,我也期望未來不論是政府或是大眾在看待相關議題時,都要將符合國際趨勢的「訪客體驗」視為最高指導原則之一,尤其是針對最脆弱也最具魅力的偏遠山域地帶。
.
.
最後提醒一點:訪客體驗要看環境與目標群眾而定,所以我才舉出荒野體驗(長程路線)和觀光體驗(合歡山)作為對比,一個是保持原始樣貌,另一個是提供服務與設施,或許有些折衷的空間,但絕對不能無限上綱。
再打個比方,想想日本「八ヶ岳」的服務型山屋系統,再想想臺灣天池山莊後只能背帳篷過夜的能高安東軍縱走,是完全不同的取向,但考慮到臺灣的氣候、地型與地質,其實我們沒太多可供開發的空間,維護成本也可能過高,所以個人是支持朝美式荒野的方向前進。
.
照片攝於位於中央尖主西之間的天空營地,這就是登山者喜歡的荒野模樣:一塊能感受滄海桑田,念天地之悠悠的最後淨土。
#山域政策 #荒野 #訪客體驗 #遊憩體驗 #使用者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