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機車喇叭音量調整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機車喇叭音量調整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機車喇叭音量調整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機車喇叭音量調整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黃中岳談吉他,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 貳. 談談電吉他相關 }}_09 對於電吉他手而言,最大的困擾是:『我如何將在家裡、工作室調整好的音色 --- 特別是破音類型 --- 穩定地在排練室、演出場地呈現出來?』 那真的是幾乎不可能的事!就算你在家裡、工作室所使用的『聲音平台』(通常是某種款式的音箱吧?) 剛好與排練室、演出場地...

  • 機車喇叭音量調整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1-21 20:30:00
    有 407 人按讚

    {{ 貳. 談談電吉他相關 }}_09

    對於電吉他手而言,最大的困擾是:『我如何將在家裡、工作室調整好的音色 --- 特別是破音類型 --- 穩定地在排練室、演出場地呈現出來?』

    那真的是幾乎不可能的事!就算你在家裡、工作室所使用的『聲音平台』(通常是某種款式的音箱吧?) 剛好與排練室、演出場地所提供的器材完全一模一樣,邏輯上當你把破音族群效果器接上去時應該要呈現出大致相似的基礎音色;然而~你在家裡、工作室時,通常不會有其他樂手與你一起『合奏』,因此,你的音色調整非常容易呈現出『過度飽和』的狀態,於是,當你開始與其他樂手開始合奏時,你會非常疑惑那些在家裡聽起來好極了的聲音狀態,為什麼好像完全格格不入而顯得糟透了。

    更不用說通常你在家裡調整音色時所用的聲音平台,幾乎都與工作場域的器材完全不同;然後還有各個場域的供電條件、是不是用了麥克風收音、監聽回送機制的優劣 … 種種不勝枚舉的變因。所以面對這個困擾,你大概有三種解決的方案:
    1. 完全投降地自暴自棄~反正怎麼調也沒用,不如就看看命運會把我帶到哪兒去吧!
    2. 完全堅持地扛著自己的音箱、器材出門,這樣總可以減少一些變因吧?
    3. 鍛鍊出超強的耳力、並且熟知自己的器材,因此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因應場地的整體頻率做出最適當的反應、調整。

    在我看來,方案 1 就不用討論了。方案 2、3 … 美則美矣,但是如果你必須出國工作,或 … 你覺得自己的耳朵沒那麼厲害 --- 剛好我都符合這兩個『但是』,我們就得找出其他方案,來解決『音色穩定』這個需求了。

    [二. 電吉他相關器材研討]_07

    如果希望自己的音色一直都能有『穩定』的表現,你的確會需要隨時都能將你的『聲音平台』帶著走 --- 不論是國內的汽、機車交通方式,或出國的行李托運。而『聲音平台』,在今時今日的器材領域中,不外乎:1. 以『音箱系統』為基礎,與 2. 數位模擬系統的這兩種不同思考的分類。純『數位模擬系統』如 FRACTAL AUDIO SYSTEM 的 AX8 (https://www.fractalaudio.com/ax8-amp-modeler-multi-effects/ ),在近年已經成為許多職業樂手首選的工作器材,它的確有著各種令人驚艷的便利性與幾乎最高的穩定性;但如果你希望自己的系統還是能保有『類比』的色彩,我們就要在『音箱系統』方面尋找最合宜的可能性。

    很多年以前,當我執行著第一代『阿密特』的音樂巡演工作時,我的確扛著自己的 Krank Revolution 1 音箱頭 (https://www.musiciansfriend.com/amplifiers-effects/krank-revolution-100w-tube-guitar-head ,Krank Amp 的官網居然已經沒有任何音箱頭的資訊了!真是時代的眼淚啊 … ) 去執行工作;但當我發現,如果我必須在日正當中的時間,在一個露天的場地做 Sound Check,這類型純真空管的器材,是完全無法適應炎熱的天氣溫度,因此音色表現得極度不正常之後,我在商演工作器材的組合、設計上,就不再考慮任何真空管類型的產品、而將這些真空管類型的大傢伙,都留在錄音室這樣能夠控制溫度、溼度的環境裡。

    而『聲音平台』的組成,對我而言其實就是:1. 前級、2. 後級與 3. 音箱箱體這三種部件。我們在先前的文章已經表述過,影響電吉他整體音色最大的部件,其實是體積最巨、而且最不容易搬運的『音箱箱體』,為了不增加自己攜行器材的困擾,我很早就決定在所有展演的場合,我都只使用 Marshall 1960A/B 412 這款幾乎所有音響器材供應商都一定會有的基本器材 (雖然因為內裝的喇叭單體或有不同而造成聲音頻率的若干差距,但那樣的差距還是小於完全不同品牌的箱體所帶來的[不穩定性] );為了能讓音色調校能有一致的基準,所以我自己也購置了一顆同款式的箱體,在這個策略下,我的確能大幅提高整體吉他音色不論是在哪個國家、哪種場域,都有著最相近的聲底表現。另外一個選用 1960A/B 412 Cab 的重要原因,是這款音箱能夠切換 Stereo Input,也就是在一個箱體內,我就能夠執行原本需要兩個箱體才能呈現的 Stereo 效果,這種『雙聲道』的便利選項,是我在早期建構『我的音色』這個工作期許上,非常必要而不可或缺的因素。

    對於『推動箱體』的電吉他用後級器材來說,如果不再選用真空管類型,在市場上也就只剩『晶體線路』與『D 類放大』這兩種產品路線。我所用過最溫暖、最帶有『管味』的晶體後級,居然是來自八〇年代的 ADA MicroTube 200 這款機型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ADA+MicroTube+200&source=lnms&tbm=isch&sa=X&ved=0ahUKEwjTxajF0vzfAhVCT7wKHQ3KB4wQ_AUIDigB&biw=1280&bih=952 ,同樣因為年代久遠而只能用圖片來示意。它之所以有管味,是它的確還是用了一隻前級真空管來潤色 … )!它因為實在太傑出了,所以我自己在 eBay 上收購了三台。但它的問題是,它是採用了『Rack』式的機體設計,所以在攜行方面,還是有著不小的困擾。

    一直到 Electro-Harmonix 這個品牌出版了 22 Caliber (https://www.ehx.com/products/22-caliber ) 與 44 Magnum (https://www.ehx.com/products/44-magnum ) 這兩款體積如同一顆效果器大小的 D 類放大後級,我對於去建構一組『可以隨身攜行的聲音平台』,才真的有了可以落實執行的基礎概念。

    雖然 D 類放大的線路設計,在音色聲底方面會有一點過於『冷靜』,但也因為這個特性,至少在數位模擬器材所希望搭配的『FRFR』器材 (這裡有一點相關的說明: https://www.sweetwater.com/insync/411-frfr-speakers/ ) 選擇上,幾乎百分之百都使用了這種放大線路。而 Electro-Harmonix 所生產的這兩款後級,應該是有再做過一些頻率的特定處理,我用 ADA MicroTube 200 來比對,其實音色溫暖的程度相去不致於太誇張;若單就這兩款後級來相互比較,44 Magnum 會比 22 Caliber 在中頻區段多出一點兒。由於我自己主要使用的工作琴 Washburn N4 (https://www.washburn.com/product/n4-nuno-authentic-usa/ ) 本身中頻就相當突出,因此,在器材的選擇上,我更喜歡用 22 Caliber 來做為基本選項。(這裡有一篇關於這兩款器材的使用心得:https://online.berklee.edu/takenote/ehx-44-magnum-or-the-22-caliber-power-amp-pedals-must-have/ ;但這畢竟是將近十年的產品,前兩年,中國品牌 Mooer 也出了類似、但體積更小,瓦數與音量都不遑多讓的產品 Baby Bomb 30:http://www.mooeraudio.com/product/Baby-Bomb--54.html 。雖然這個小傢伙的確『名符其實』,但我必須說:EHX 十年前所生產的器材,至今仍然有著超高的穩定性與極好的音色表現!)

    然後就是前級部件了!如果不考慮真空管類型的前級,市場上的主流產品,會是『晶體類比線路』與『數位模擬』這兩種類別。以圖例一系列來說,我選擇了 AMT V1 Preamp (https://amt-sales.com/preamps/preamps-la/amt-v1/ ) 做為前級,這個摹仿 Vox Amp 聲底的類比線路前級,我覺得在 C/P 值的表現上,真的是好極了!事實上,這樣的器材組合,已經是一個非常完整、可以隨身攜行的雙聲道音色平台了:我們有類近 Vox 輕微破音的基礎聲底,串接到 Zoom MS-70CDR (https://www.zoom-na.com/products/guitar-bass-effects/multistomp/zoom-ms-70cdr-multistomp-chorus-delay-reverb-pedal ) 這個可以提供六種效果器組合的複合式效果器,然後 Stereo Output 進到兩顆 EHX 22 Caliber Power Amp,再進到 Marshall 1960A/B Cab;你可以把 V1 Preamp 上的 Gain 開到相當大的比值,然後用吉他的音量來控制 Drive 呈現的多寡,搭配 MS-70CDR 的效果器程式編寫,這已經可以呈現非常多元而豐富的音色變化了!

    當然!我們可以選用其他市場上不勝枚舉的晶體類比前級,但在體積的考量上,我還是會投 AMT 這個系列一票!而這個系列所出的第二代前級,每一款音色都有 Clean Tone 與 Drive Channel 兩段的切換,讓適用度更為廣泛。而中國品牌 Mooer 雖然也出了體積更小、同樣有兩段音色切換的 Micro Preamp 系列 (http://www.mooeraudio.com/nav/PREAMP-24.html ),但我在實際購入試用之後 …… 不會覺得可以推薦給你~

    在這個非常『微型』的器材組合中,特別值得介紹的是:對於 Zoom MS-70CDR 的切換,我特別聘請了彰化的『老皮』(Shih Bob - https://www.facebook.com/piecomoil?__tn__=%2CdC-R-R&eid=ARAmDZqu12ynQ-EIKSyTnG5p86GGHa1gJ1q4K0owamwM0D0x-XD_NBjqz7HWcALOblDrPTvhh0i_t0sX&hc_ref=ARQQLWWfy-6CUH4lMDxm7JhJ6DdirN_Z30-29y8OuTmBcZYRihbdQtANbXX-_ubu2bY&fref=nf ) 進行了非常有效的改裝:一般說來,為了方便切換 Zoom 的六顆效果器,我們會將原本在機體上的左、右按鍵另外拉出線路、用兩鍵的腳踏開關來控制左右移動、然後在機體的踏鍵來開關『這一顆指定』的效果器 (如圖例最左下角的裝置,這個版本是聘請 Fusion Sound Lab 劉展勳先生製作 -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25694867611557/ ),但它對於要『進出』控制頁面,你還是必須彎身去按一個中間按鍵才能切換過去;老皮的改裝,可以把這一層的控制也另外用一個踏鍵來控制 (如圖例下方左二的裝置),用這三個踏鍵,你可以切換第一層的『Preset』模式,將 Preset 設定為 A、B、C、D … 的順序,用機體本身的踏鍵來循環選用;而在任何一組的 Preset,你都可以用『進出選擇踏鍵』來切換成這個 Preset 的六個效果器、用『左、右選擇踏鍵』來移動到特定的效果器,再用機體本身的踏鍵來開、關這顆效果器 (非常像這個影像檔所示範的功能: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k8Hwlzdz90 ,但老皮的改裝在體積上更為輕便)。這對於選擇 Zoom 這個系列效果器,在現場演出的過程中,提供了非常優異的便利性!(由於我是 Zoom 這個品牌的重度使用者,所以~我請老皮改裝了我所有的 Zoom 相關器材,而這個花費非常合理的改裝,真的讓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器材,提升到非常實用的層面 --- 更何況 Zoom 這個系列效果器的時間系 Delay 族群,都可以透過機體本身的踏鍵來 Tap Tempo 設定速度,在現今市場上,我還沒找到有哪一款複合式效果器可以在這種體積大小、提供到那麼多的功能~)

    因為有了這樣的聲音平台,你當然可以在 V1 Preamp 的前面串接任何你喜歡的破音類效果器;而只要你的排練、演出工作場域中可以要求到 Marshall 1960A/B Cab,你幾乎可以百分之百有效而穩定地呈現你在家裡、工作室所調校出來的音色 --- 不論你在哪個國家。

    而這樣的器材選擇,除了體積、重量輕便,組合單純且耐用,最最最值得分享的是:它的價格真的不會太離譜!我在想~這應該會是學生身份的愛樂者都還能負擔、但音色絕對可以上得了檯面的方案。下一週,我會以這個基礎設計,繼續介紹我覺得 C/P 值非常優秀的其他方案,希望這對於解決你的音色穩定性,能有若干想法上的提供與作用。

    因為~研究、組合這些合於正常人可負擔的中、低價位器材最大實用可能性,實在是我莫大的興趣啊!

  • 機車喇叭音量調整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7-11-13 20:30:00
    有 240 人按讚

    {{ 肆. 談談現場演出實務經驗 }}_06

    正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先前的文章提到過,當我們還在音樂道路的起始階段,我們快樂地與音樂夥伴們去到學生級練團室排練樂曲時,所應該注意的幾個事項,看起來好像會有一些幫助,但事實上,最後還是會搞得雞飛狗跳、聲音根本糟透了!原因無他,因為一些非常基本的『足下』問題,我們還沒能好好地正視它。而接下來,我們就是想『怎麼來解決這些藏在細節裡的魔鬼』!在我認為,魔鬼之最的大魔王,應該就是我們『看起來好像懂、但其實…也不怎麼懂』的器材---『Mixer』!

    [二. 認識現場的器材_01]~Mixer

    一般說來,我們之所以選擇去外面訂練團室,而不是在學校的吉他社、熱音社的社辦,或自己的起居空間來練團,其實主要的器材差別,就是練團室會有Mixer可以把大家的聲音訊號都收進來,然後可以從一對大喇叭『轟』出來,把大家都炸得現在不知道是幾點的那樣---當然,我很希望在看過先前的文章後(https://www.facebook.com/rayhuang.guitar/posts/152441022030117 ),我們至少已經先知道,這樣的炸法不是太健康的---;但到底Mixer應該要怎麼正確地使用,才能幫助我們往更專業的方向前進呢?

    我的建議是:不要從潛意識就害怕器材!其實所有人造的器材,都一定合乎人類的思考邏輯,所需要的,只是冷靜地思考一下『它為什麼這樣設計?』,然後在取用不盡的網路資訊大海,找到能夠幫助你理解問題的資訊,以及……一本使用手冊。

    不過,我知道你一定不想閱讀那些手冊!所以,我們先冷靜地看一下這個關於Mixer配置的最簡易說明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llvnQ6wMvA

    所以我們現在在討論『Mixer』時,你已經知道我們其實是在討論『Mixer前端的樂器們』→『Mixer』→『Power Amp』→『Speakers』的這樣一整個揚聲系統了,而整個訊號流動的方向與過程,你可以把它想像成:『聲音訊號』(嚴格說來,應該是一種電力訊號) 像是一股『水流』,在好幾個『分段銜接起來的水管』中流動著,而這個想像,將會影響著你理解整個Mixer調整的概念。而在此,我們必須再進一步想像:Mixer本身的線路就是一個標準尺寸的水管(我們假設它是一個直徑3公分的水管),而最理想的訊號流動模型,就是這些分段銜接的水管都能是相同口徑的大小,讓直徑也是3公分的『水流量』,能夠一路暢快地從前端流向後端。

    但,美好的事物在冷酷的世界裡總是很難存在的……

    上面這個影片一開始就設定了三個物件想要串接到Mixer:麥克風、吉他與鍵盤,這除了幾乎涵蓋了我們在練團室所有會用到的器材種類之外,其實還有一個特定的意義:這三個物件分別代表了三種不同輸出的訊號大小,麥克風是『水流量』最小的Mic Level (我們想像它是直徑1公分的水流好了!),吉他是『水流量』略大於麥克風的Instrument Level (就假設它是2公分的水流),而鍵盤是『水流量』等同於標準尺寸的3公分水流---Line Level,你應該立刻就可以理解,鍵盤樂器的訊號會在Mixer裡流動得最暢快,而麥克風訊號會顯得有點兒沒力氣。我們以冬天洗熱水澡所要用到的熱水器來比喻,Line Level將會得到最好的熱水品質,而Mic Level會因為水流量不太足夠而使熱水器不太能正常發揮效應,以致於水溫一直提不上來。

    在外面租房子的你,如果住得比較高,水流量比住一樓的同學要小,導致明明使用同一個型號的熱水器,卻在冬天無法得到相同溫度的熱水來暢快淋浴,這…應該是很機車的情境吧!

    所以你會打電話給房東抗議!然後房東就會去裝一個『加壓馬達』,來改善水流不足的問題---這真是一個好房東!

    也就是說,三種不同大小的訊號水流,為了要在Mixer裡得到同樣的『水溫』,你必須對比較小的訊號做一個『加壓馬達』的動作,而這個動作,在音訊器材如Mixer之類,我們是使用『Gain』(增益)這個設置,來做『訊號放大』(Signal Amplification),而理想的狀況是,將直徑1公分、2公分的水流直徑,都『放大』到標準尺寸的3公分,來使不同種類的訊號來源,都得到同樣的工作『水平』(Line Level)。

    如果上面這些個解釋,你都還能在腦海裡勾勒出那些畫面,那麼,你就可以花一點時間,看看下方的這兩個影片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xNDJE9ieU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UO1_AwncnE

    我們真的應該感謝製作這個影片的澳洲仁兄,他用了非常簡明的方式,示範了上述幾種不同大小的訊號應該如何在Mixer上使用Gain來調整到同樣的工作『水平』(Line Level);而透過這個影片,我們應該也就能理解為何全世界的音響工程人員在做『試Mic』的動作時,都喜歡用『Check! One! Two!』這個標準用語 (而且”Two”一定要加重語氣)了:因為他要找到會讓訊號破表(Clip紅燈亮起來)的放大極限,然後把Gain再稍微收小一點,以確保工作過程中,訊號不會有『失真』的狀況發生。

    『失真』?那是一個什麼概念?

    我們想像一下,如果你的房東給你加裝的是一個波音747引擎等級的加壓馬達,那個水流量將會強大到一開水龍頭,水流就將整個水管給撐爆了一樣;如果你的Gain將訊號水流放大到直徑4公分,你可以理解,直徑3公分的水管將無法運送所有的水,理論上會有直徑1公分差距的水『溢出』水管之外,這種『前端訊號大於後端接收』的現象,會造成聲音訊號出現一種『毛邊』的感覺,那就是一種『失真』的產生。

    為了要讓聲音訊號飽滿而順利並且不失真地流動,我們除了希望所有的訊號都能正確地放大到標準尺寸的口徑,還需要學習另一個觀念:如果可以,請讓『後端的接收口徑不小於前端的訊號來源』,這個觀念,對於日後你進階到錄音的工作時,也可以做為一個重要的工作準則。

    到這裡,我們已經對Mixer最重要的關鍵有了清楚的理解,接下來,有幾個工作步驟,我們可以分項來說明:

    1. 當你進入到練團室準備開啓整個揚聲系統時,請:

    a. 確認所有器材開關都是off的狀態---我是說『所有的器材』!

    b. 將Mixer上所有的旋鈕、推桿都先歸零---意思是說:Gain轉到最小,EQ各個旋鈕都置中,『Pan』旋鈕置中,如果有『AUX』的旋鈕,先轉到最小;所有的推桿都拉到下方底部。

    c. 將所有要串接上Mixer的訊號來源依序、按接頭形式正確連接上去。

    d. 按照訊號流動的方向依序打開電源。這件事有多重要呢?它重要到…沒有人願意認真地記得它,所以我們的器材總是被電流的瞬間脈衝給破壞,所以我們在學生級練團室總是用到半損的器材!『按照訊號流動的方向依序打開電源』的意思就是:先打開你的器材端電源→再打開Mixer的電源→ (如果練團室的器材配置上有外接的空間效果器,請在這時候打開電源) →再打開Power Amp的電源 (在打開Power Amp電源之前,請先將它的音量歸零)。

    在早期,製造商會把Power Amp與Speaker分別成不同的兩個物件,這樣的Speaker稱之為『被動式喇叭』,而喇叭本身是沒有開關的;近年來,製造商更喜歡將Power Amp與Speaker製作成合一的物件,這樣的產品,稱之為『主動式喇叭』。而整個最重要的順序,請記得Power Amp是要最後一個打開!

    e. 依照第二、第三個影片連結,在沒有推出任何音量的狀況下,先依序調整Gain鈕,到正確的Line Level工作水平。

    f. 將總音量推桿 (Master Fader 或 Main Mix旋鈕)推放到0dB的位置。

    g. 將Power Amp的音量轉到置中的位置。

    h. 配合練團室的空間大小以及實際需要,慢慢地將各個訊號軌道的音量推桿推放到適當的位置。在工作邏輯上,我們是使用這些軌道的音量推桿來做整個音樂呈現的樂器音量平衡,所以理論上每一個軌道的推桿應該會推放到不同的位置。

    i. 因為我們有兩個喇叭來呈現Stereo的聲音場景,因此可以適當地調整『Pan』旋鈕 (向左若干或向右若干),來讓各樂器有不同的擺放,以協助訊號源的聆聽定位。 (相關討論可以參考這一篇: https://www.facebook.com/rayhuang.guitar/posts/157640818176804 )

    j. 如果練團室的器材配置上有外接的空間效果器,它會以Send →Return的方式串接,而用AUX旋鈕來控制;針對Vocal或絃樂器類,如果必須用Reverb來潤飾音色,請在此時慢慢調整AUX旋鈕;不過,由於學生級的練團室常常遭遇到使用者用不正確的方式、胡亂調整了Reverb器材的參數,因此導致一打開AUX旋鈕就會造成麥克風瘋狂Feedback的慘劇,所以,在調整AUX的『量』時,請務必戒慎恐懼、小心再三啊啊啊!!!

    k. 如果一切順利,這個時候我們終於可以好好練團了!所以~請打開你們的Click,好好地按表操課、完成你們的團練進度吧!

    2. 當你結束團練、準備關閉整個揚聲系統時,請按照前述的開關順序、反過來執行!也就是說:將Power Amp音量歸零,關閉電源→將Mixer總音量歸零,關閉電源→將你的器材音量歸零,關閉電源。如果你很細心,其實也可以試著將Mixer上的所有旋鈕都歸零,以方便下一個訂班的使用者。其實~如果我們可以都能在各個練團室建立起這種『使用後歸零』的善良循環,那會是一件很酷的事情---而日本的所有練團室,這幾乎已經是一種基本禮儀了。

    3. 當你要離開練團室時,請記得向這些器材說『謝謝!』---即便只是在心裡說,都好。

    以上。

    不過,有時候你所選擇的練團室,在揚聲系統方面的確已經有部份器材損壞,通常最容易發生的會是喇叭的高音單體燒掉了,你因此不論怎麼調整,聲音始終都不可能理想 (這來自不可考的某一個惡劣的訂班使用者殘忍地使用方式所致…)。我會建議在你的團練器材裡多準備一條訊號線,將你的行動裝置正確地連接到Mixer,在你的樂手們還在忙碌地接線過程中,選一首你很熟悉的音樂,用現場的揚聲系統播放出來,這個動作可以幫助你:

    A. 迅速地檢查現場的揚聲系統有沒有不對勁的聲音。

    B. 如果你的行動裝置音量置中,你可以以此做為依據,來判斷Mixer的總音量是否一定要推到0dB,而你們的練團音量,因此可以控制在比較理想的範圍裡。

    而上述這些看似是在學生級練團室必要的工作流程,幾年後你進入到專業的錄音室,你會很意外地發現,幾乎你還會是做著一樣的動作;因為這些事情,本來就是一種專業的概念養成,此刻你所做的種種練習,都是在幫助你往專業更靠近一步。

    這樣,不是很好嗎?

    再一次,祝團練順利!

  • 機車喇叭音量調整 在 Moshpit Kenn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7-10-17 00:47:25
    有 44 人按讚


    看看!然後筆記起來
    可以的話
    把這些刺在腦子裡

    {{ 肆. 談談現場演出實務經驗 }}_02

    我們都曾經在年輕的時候,揹著樂器、設備,風塵僕僕地騎著機車、趕巴士,到城市中為數不多但不可或缺的樂器行練團室,與一眾音樂夥伴共同編織著音樂夢想,而排練著那些建構了我們音樂能力的曲目,一切雖然都很辛苦,但能與這些夥伴一起玩耍音樂,怎麼也都值了!---那是排練開始前一秒的事。

    從排練一開始,你就知道『音樂』這條路真是困難重重:你不論怎麼努力,你總是聽不到自己的樂器或聲音,而別人的音量總是暴力式地壓迫著整個排練空間、加上那些永遠都解決不掉的高音回授,讓你躲都躲不掉;一兩個小時之後,你剩下一雙被高頻、低音濫炸之後朦朧的耳朵、一種無力疲憊的心情,然後繳了團費、付了練團室的租金,心裡想著『這個練團室真是爛透了!打死我也不要再來這裡練了!』

    你訂班的練團室,如果有緣份的話,也許我也曾經在那兒練過團;在你的這個年齡,我的見解也不見得比你高明。不過,現在的我,倒是有了一點點不同的體悟,希望在這兒說說,能對你有一些幫助。

    在未來你能夠與更專業的音響工程人員開始對話之前,我覺得你需要先能學會與自己、以及音樂夥伴對話;而一切,就是從這個每小時幾百元租金的練團室開始。

    [一. 與音響工程人員的工作互動_02]

    現在的我,走進任何一個『將會』與音樂、聲音發生關係的空間或環境,都會習慣拍拍手掌、聽一下這個掌聲回傳到我耳朵的狀況;這裡面包括了很多的資訊,而這些資訊百分之百的會影響你接下來的所有工作內容。
    這是一個顯而易見、但重要得像空氣一樣看不見的物理事實:你所有要發出的聲音,都會在這個空間裡不斷地反射、擴散、折射…(http://www.ling.fju.edu.tw/ph…/arch_acoustics_phenomenon.htm ),所以,對於你身處的環境,你能先有一個環境條件的理解,應該會是很好的一個開始。

    一般來說,練團室為了『避免過多的聲音反射、折射』,或為了降低團練室彼此之間的聲音干擾,都會很盡力地在整個房間都貼上吸音棉,不過,如果你身處的環境並沒有經過良好的『空間設計』來消除『駐波』的問題的話,其實,整個聲音響應會非常容易有低頻能量氾濫而自然殘響不足的問題(就我印象所及,幾乎我到過的樂器行練團室,都是平行四邊形、貼了黑色吸音棉的狀況,而這類型的空間,幾乎都會有【很轟】的感覺)。(相關的基礎知識,可以先參考這一篇文字,並請持續Google相關資訊:http://www.taiwanaccess.com.tw/2346020839313543829133287328… )

    換成白話文來說:大多數的學生型練團室本來就不是以聲學條件來建設的,所以,第一件事就是:我們現在要在一個聲音條件不是很理想的環境來進行音樂的執行。

    這沒有什麼不好,一方面是『You get what you pay for』,這是合理的市場供需平衡,二方面是,這不失為一個鍛鍊自己『節制』能力的嚴苛條件,我的經驗告訴我,如果能克服這種環境,其實,未來你在任何工作場域,幾乎都不會再有難得倒你的事情了。

    這類型的練團室,通常都有幾個基本的設備器材:鼓組、吉他、貝斯音箱,簡單的Mixer混音器,幾隻收音的麥克風,一對連接在Mixer輸出端的擴音喇叭,如果要用鍵盤樂器以及鍵盤音箱,可能還要加錢,而且通常都還沒有任何地板型監聽,更不用說耳機式的監聽…好的!於是你與團員們就趕快把自己的樂器、器材組接起來,然後每個人都各自發出聲音,然後按照你在Youtube上看到的方式,把鼓組、吉他、貝斯、主唱,加上也許有的鍵盤都用了麥克風收音或Line in的方式,將訊號送進Mixer,再送進主喇叭(那一對Main Speaker),然後就什麼都不對了!低音超轟,主唱的麥克風瘋狂Feedback,但主唱說他根本聽不到自己的聲音,更不用講你的吉他音色什麼什麼的了……

    其實事情的執行順序不是這樣的。

    這類型的練團室通常空間都沒有大到需要將所有樂器訊號都送進Mixer來處理的必要,在這種沒有地板監聽條件的環境,我通常執行樂團事務的方式會是下面的邏輯:

    1. 先請鼓手就定位(這包括了鼓手應該就現場提供的鼓組做必要的鼓皮調整!這件事有多重要呢?我覺得它重要到未來我們要有一個專題來討論~),然後就今天要處理的音樂內容的音樂性,請他單獨演奏一下,然後詢問一下團員們,是否在不收音以及自己不彈奏樂器的狀況下,可以清楚聽到鼓組的每一個樂器;而這其中,我會更關心的是大鼓(Bass Drum,或說Kick)、小鼓(Snare Drum)與腳踏鈸(Hi-Hat Cymbal)的相互平衡,,因為這是一位鼓手所應該要有的最基本訓練,同時,也是一位鼓手的演奏是不是有資格討論『Groove』的基礎;如果你的鼓手在這三件樂器的音量平衡有很大的問題,你應該請他回去加強自己的基本練習,而不是急著要出來爭取表演的機會。

    一般說來,該產生『駐波』的現象,這時候已經發生了,而通常,它會來自鬆弛不緊實的大鼓,或音高不正確的小鼓,這些狀況,可以用『在大鼓裡面塞一塊毛巾被』以及『在小鼓面上貼膠布』這種小技巧來得到鼓組音色的改善,這也是你的鼓手應該要會的本事,如果他不會……,就與他一起看一下這個好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dooOap4m2c

    而鼓組在一個封閉式的環境、Live演奏的狀況下,通常是一個高聲量的樂器,而我會以這個樂器做為其他樂器音量平衡的基準,再繼續往下進行其他樂器的加入。

    2. 當你走進一間練團室,通常吉他音箱會貼著牆壁站在地上,你因此在架設你的器材時,會下意識地將自己站在音箱的前方、效果器盤放在自己的腳前,因此形成一種『面對著房間、背對著音箱』的慣性;但你可能不知道,『音箱會貼著牆壁站在地上』其實只是為了讓人員進出動線方便考量而擺放的一種習慣,真的要開始工作時,比較理想的方式是將音箱擺放在你的前面來『面對』你;另外,如果你知道音箱單體的發聲是呈現一個有角度的扇形,你應該就不會只是讓音箱垂直地放在地上,而會採取一種『仰角』的方式來面對你。這樣做的原因是:你可以用更小的音量就清楚地聽見自己的聲音,而且,你會意外地發現,原本的方式會有多麼地高頻氾濫而刺耳,因此你會調整出一個比較理性的高頻;更不用說,調整音箱的每一個旋鈕會有多方便了!

    而貝斯音箱所表現的低音,相較起來是比較『無指向性』的(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 ),因此在實務上,不會特別去搬動音箱來適應工作環境;但接下來的調校,卻會是整個團練品質的重大關鍵。

    3. 當鼓手提供了平衡的節奏與音量後,我會請貝斯手加入。從貝斯手的角度來說,他必須調整自己的音量,讓自己能同時聽到鼓組與自己,並且,他應該要適度地調整自己的低頻,讓自己的頻率能與大鼓有適度的結合但不致於造成空間的轟鳴。對鼓手來說,他通常會需要聽到貝斯的線條與落點,因此,如果情況允許,請盡量讓鼓手與貝斯手的位置可以相互靠近一些(很多的練團室並不會注意這些樂器的相關位置,所以,如何取得比較合理的工作位置,應該也是首要之務)。

    4. 在這之後才是吉他手進來的時候。因為你的音箱已經面對你,你可以比較容易取得你與節奏組兩人的平衡,至要的音量關鍵,絕對是『聽得到別人』這一點。而你在此必須注意的是:你的低頻想必是不應該多過於貝斯手的,甚至,你可能要建立一個觀念:在這樣的空間,更需要各種樂器去分層負責不同的頻率區段,而這個調整的思考邏輯,我希望能在未來的『談談電吉他相關』的文章裡,做更深入的分析與分享。

    而如果你是木吉他手,使用AG DI Box來做訊號放大,那麼,你與直接Line in的鍵盤手一樣,都必須依靠Mixer來處理訊號、推送到Main Speaker,這時候,我們需要小心地處理Mixer相關的知識。

    5. 在確認Mixer的各個音量推桿與主音量關到零、各軌EQ旋鈕置中、Main Speaker off的狀況下,才打開Mixer的電源,然後再打開Main Speaker電源。將主音量的推桿慢慢推到置中,理論上,這時候應該還不會有任何訊號;將你的那一道訊號推桿慢慢推到適度的音量,同樣的,你所需要的音量應該會是以聽得到別人樂器的條件來設定,以木吉他手來說,你所需要調整的低頻,應該是介於貝斯與電吉他手的中間,而鍵盤手也可以用這個模式來調整自己的音色。

    如果你在一打開Mixer、Main Speaker就覺得低頻混雜,請試著用Mixer上的『Low Cut』來抑制整個Mixer訊號輸出的低頻,如果因此而覺得自己的樂器低頻明顯不足,才開始使用各個推桿的EQ來做適量的補正。

    6. 然後,最容易讓整個團練音量失衡的人物才可以登場。我一直覺得『主唱』在使用麥克風的觀念,往往會影響整個團練過程的優劣,原因無他,因為,通常我們的主唱,都不太有足夠的發聲練習或共鳴練習這些必要的訓練,導致他的聲音一定要經過不正常的訊號放大,才勉強可以與其他樂器放在一起,在此,我們先溫習一下『一個過度放大的麥克風訊號如何造成Feedback回授』這個基礎知識:http://joshliu69.pixnet.net/…/332573752-%E3%80%8C%E6%9C%89%…

    如果你的主唱是一個音量過小,或完全不去練習、研究歌唱原理與認真鍛鍊共鳴位置的人物,那麼,他至少應該要長得非常體面;但即便如此,我仍然認為:音樂,還是讓專業的來!如果你的主唱並沒有以專業的態度來要求自己,我覺得,也許你應該要為自己尋找下一個機會。

    主唱的麥克風放大,其實並不是要讓Main Speaker的音量去滿足他,相反的,他的音量只是為了要讓其他人可以聽見而已,而主唱應該要聽到的,是他自己所有的身體、頭腔共鳴所帶來的振動記憶,因為,這並不是在KTV的無限歡唱,這是在團練。

    7. 反倒是有一種聲音,我認為它應該在Main Speaker裡被每一位樂手清楚地聽見,但我在實務中,幾乎沒有看到過任何一個年輕樂團會主動地去執行:Click!

    大家會直覺地認為,Click交給鼓手去聽就可以了呀!我的問題是:那麼,你怎麼去判斷鼓手現在與Click的關係,到底有沒有分家呢?

    現在的你,選擇在一個沒有地板監聽的工作環境來團練,我推測你應該還在音樂事業的起點,在這個階段的團練,其實首要目標,是要讓你與你的夥伴『穩定地』將音樂各個聲部、元素合奏在一起。我會非常認真地建議你:在此時,不論你是在家裡獨自練習,或終於有機會與其他夥伴一起練習,一。定。要。開。Click。

    8. 但也許因為你們都太專心在處理自己的部份,所以,你們都沒有注意到整個團練的過程,大家的拍子究竟有沒有合在一起;我的建議是:請購買一個有Stereo錄音功能的小型錄音器材,放在練團室的適當位置,將每一首團練的曲目都忠實地紀錄下來(當然包括Click無情的聲音),然後分寄給每一位夥伴。這個動作將會讓你們的下一次團練更有效率,而且,你會更深入地理解,我們在上一篇所提到的關鍵重點:『聲音的總合是有限制的』!

    我真的相信,在這種強度的要求與訓練之下,很快地,你與你的夥伴們會進入到下一個音樂水平標準,在那個時候,你會開始希望能在大一點、有良好監聽條件的工作環境來精進你們的音樂能力;而我也會在那個時候,開始與你討論『音色』這種更有個人特色的重要因素,以及如何與你的音響工程人員開始健康地對話。

    在那之前,請用『減法』的觀念,冷靜地試試上面這些簡單的建議。

    祝一切順利!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