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機器學習技法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機器學習技法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機器學習技法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機器學習技法產品中有4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腎臟長腫瘤,其實可以考慮保留腎臟。 在我的門診中,不少同業醫師轉診過來腎臟癌症的患者。 「醫師啊! 我腎臟都要整顆摘除嗎? 可不可以刀下留人(腎)?」 面對病人, 我第一個會先考慮腎臟保留, 只切除腫瘤的可能性。 保存腎臟有幾個好處: 1.人體的腎功能隨著年齡慢慢增長,會逐漸衰退。 ...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起源於1834年日本江戶時代的國家傳統工藝─江戶切子(Edo Kiriko),最初是因仿照英國的雕花玻璃,在玻璃的表面進行裝飾,慢慢發展出屬於日本獨到的細緻工藝文化。切子無法機械化生產,所製圖形也沒有草稿,只能在玻璃表面先作記號,預設出圖案的位置,其後全憑工藝師的巧手慧心,一氣呵成,上千刀的切割才能...

  • 機器學習技法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19 08:30:53
    有 987 人按讚

    腎臟長腫瘤,其實可以考慮保留腎臟。

    在我的門診中,不少同業醫師轉診過來腎臟癌症的患者。

    「醫師啊! 我腎臟都要整顆摘除嗎? 可不可以刀下留人(腎)?」
    面對病人, 我第一個會先考慮腎臟保留, 只切除腫瘤的可能性。

    保存腎臟有幾個好處:
    1.人體的腎功能隨著年齡慢慢增長,會逐漸衰退。 理論上人只要一顆腎臟就夠了, 但是「兩顆腎臟一起老」, 總比一顆腎臟孤單老去來得好。
    2. 有的人腎功能就不太好, 如果再把一顆腎臟摘除, 往往距離洗腎就不遠了。
    3. 雖然大部分的腎臟腫瘤是惡性的, 但也完全不能保證不會是良性的腫瘤。 如果只因良性腫瘤卻把整顆腎臟全部摘除,那就太可惜了。

    現在我大部分都做「 達文西機器手臂部分腎臟切除」, 只要在病人的腹部打4-5個小洞進行手術, 把懷疑癌症的部分切除,整顆腎臟保留下來。 我的病人大部分開完刀後, 隔天早上就可以進食、下床活動, 手術後第二天中午就可以準備出院了, 出院之後除了禁止劇烈運動之外, 日常生活作息可以正常,大大地提高病人的生活品質。

    雖然病人治療的過程感覺輕鬆,恢復快、滿意度高,但對手術醫師而言是個壓力極大的手術。

    首先, 在切除腫瘤之前,必須要先用血管夾把腎動脈夾住, 讓腎臟呈現缺血狀態,否則在切除的過程當中會大出血。 腫瘤切除後, 有一個特殊的縫合技法, 把切斷的小腎盞、小血管紮紮實實縫合起來, 否則腎臟會滲血、會漏尿。 最後還要把挖下腫瘤後的大洞對縫修補起來。 最後再把血管夾放開, 讓腎臟恢復充血。過程當中還要考慮到病人的失血量、 腸道損傷、術後感染.. 等等各種潛在的風險。

    重點是所有的動作理想上要20分鐘內完成, 最好不要超過30分鐘, 腎臟缺血時間太久, 腎功能會大量的流失, 如此一來就失去做這個手術的意義了。

    所以每次將腫瘤切下來, 手術醫師往往是眼冒金星、 手心冒汗、口乾舌燥、心跳跟血壓飆高, 只有在看到病人,呼吸、血壓、心跳正常,安安穩穩的躺在手術台上,我才能放心。

    難怪開刀房護理師常常會開我玩笑「哈... 侯醫師我覺得病人的生命象徵都還比你穩定耶!」

    因為我們很努力, 才能讓我們的患者感到毫不費力。

    我接觸這個手術已經超過10年, 我非常感謝跟我一起努力的夥伴們。 還有感謝林口長庚醫院建立了高素質、高穩定度的機器手臂手術團隊, 讓我有強大的後援沒有後顧之憂。 還有感謝我的老師 2015-2016 指派我到美國西雅圖做機器手臂手術的進修研究, 把當時最新的觀念、趨勢帶回長庚, 與所有的團隊同人分享切磋。

    但我最感恩的,其實是每一個願意讓我手術的病人、病人家屬。 感謝大家對我們林口長庚團隊的信任。 在我心目中,每一位病人都是我的戰友、老師。 我們彼此討論, 一起成長、一起學習!

    #健康科技最前線
    #泌尿外科侯鎮邦醫師
    #達文西機器手臂
    #腎臟腫瘤手術

  • 機器學習技法 在 夢基地木創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8-27 09:55:07
    有 34 人按讚

    (((((( 課程公告 ))))))))))

    榫接基礎班

    ***兩人同行可享九折***
    ******榫接基礎班******
    周日班: 2021/10/24~2022/1/2
    上課時間:
    9:30〜12:00 午休1小時
    13:00~16:30
    (遇國定假日及不可測之天災等則視情況調整上課日期)
    如有事請假可以提供補課的服務唷

    課程內容:
    學習手工具 手提電動工具 大型木工機具操作及原理
    磨刀 手鋸 鉋刀 鑿刀學習
    認識木頭 材積計算 木材型變
    機器結構原理與機械加工
    各式榫卯工法 鳩尾榫 鑲板技法等等

    作品一:單斜鳩尾榫板凳
    作品二:拼花圓凳
    作品三:珠寶盒

    ***請自備原子筆 鉛筆 筆記本 耳塞 口罩***

    上課地點:夢基地木創
    地址:新北市汐止區鄉長路二段169號
    (工房前皆可停車,無需停車費)
    有提供08:50分於五堵車站專車接駁
    聯絡方式:翁老師
    0987840995 or 26426675

    課程費用:18000元
    課程共12堂
    需自備手工具或無工具需委託工房代購
    工具費用5000元

    課程繳費帳戶:
    銀行:上海商業銀行(011) 西湖分行
    帳戶:57102000017017
    戶名:夢基地股份有限公司

    如有木作經驗也可加入夢基地會員 享有更優惠的價格
    會員方案圖表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moodywoodydesign/posts/3802999216423010

    #夢基地木創 #榫接 #木作 #DIY #手工 #原木榫接 #實木家具 #汐止木工房

  • 機器學習技法 在 元照出版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07 09:05:40
    有 14 人按讚

    🎧【科技法律應用與趨勢】#月旦講座 ⭐焦點議題
    http://qr.angle.tw/cxq
    近年數位科技之迅速發展,對法律、金融領域的研究者與實務工作者而言,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金融監理、數位證據等,除理解其概況、運作模式外,也必須深入掌握國內外法制發展、監管等潛在議題。本次焦點話題統整科技法律領域之實務運作、比較法觀察、案例評析及趨勢發展等,提供各另領域之實務工作者汲取新知,對於相關實務操作情形有更完整圖像與瞭解。

    📌推薦影音,三場合購7折
    [金融科技]
    🎧開放銀行、開放金融及資料自主/楊岳平
    📑關聯文章→開放銀行、開放金融與資料自主講座實錄
    [犯罪監控]
    🎧位置資訊的監控法制現況及展望/李榮耕
    📑關聯文章→位置資訊監控法制的現況及展望講座實錄
    [數位證據]
    🎧區塊鏈證據與雲端取證/蘇凱平
    [會計師實務]
    🎧數位經濟課稅趨勢與我國境外電商課稅制度的探討/曾博昇
    📑關聯文章→數位經濟課稅趨勢與我國境外電商課稅制度的探討講座實錄

    📌精選書籍,加購享8折
    📙數位平台之相關法律問題/侯英泠 主編
    📙法律思維與制度的智慧轉型/李建良 主編
    📙大數據與法律實務指南/Maria Cristina Caldarola, Joachim Schrey
    📙通訊監察及隱私保護/李榮耕
    📙區塊鏈與法律:程式碼之治/Primavera De Filippi, Aaron Wright
    📙人工智慧相關法律議題芻議/劉靜怡 主編
    📙大數據偵查/王燃
    📙機器人也是人:人工智能時代的法律/John Frank Weaver
    📙金融科技力/金融研訓院編輯委員會

    📌精選文獻
    📂信託2.0──人工智慧結合信託的創新應用與發展/李智仁
    📂由投資軟體銷售之違法經營投資顧問罪論金融科技時代下法院的角色/楊岳平
    📂論數位證據之原件、複製品與最佳證據法則/蘇凱平
    📂美國區塊鏈與智能契約技術立法之發展與重要問題/郭戎晉
    📂科技偵查概論(上)──干預屬性及授權基礎/林鈺雄
    📂從跨巨庫觀點論刑事訴訟法新設「科技設備監控處分」之定性與規制/劉芳伶
    📂AI機器/深度學習與GAN生成式對抗網路適用著作權合理使用原則之探討/陳家駿
    📂通訊監察所得對話內容及傳聞法則/李榮耕

    🈵知識饗閱季,滿1500贈100:http://qr.angle.tw/ag1

    📢訂閱 #月旦雜誌,訂閱贈〈元照書籍〉1本(任選)+〈知識庫點數〉300點:http://qr.angle.tw/gyj

    📢#月旦知識庫 最新購點優惠:http://qr.angle.tw/dzl
    ※購買10,000元 →加贈新刊《月旦實務選評》一年份/12期
    ※購買5,000元 →加贈2000點
    ※購買3,000元 →加贈500點

    📢加入 #月旦講座 會員,享知識庫3,000點及其他好禮。 詳情 http://qr.angle.tw/m7v

    📚「試」氣如紅˙「躍」進法研,滿額贈法研書籍一本:http://qr.angle.tw/svu

    📚#元照新書:http://qr.angle.tw/pp8

  • 機器學習技法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9-11-17 08:00:00

    起源於1834年日本江戶時代的國家傳統工藝─江戶切子(Edo Kiriko),最初是因仿照英國的雕花玻璃,在玻璃的表面進行裝飾,慢慢發展出屬於日本獨到的細緻工藝文化。切子無法機械化生產,所製圖形也沒有草稿,只能在玻璃表面先作記號,預設出圖案的位置,其後全憑工藝師的巧手慧心,一氣呵成,上千刀的切割才能形成一只握在手中,有著美麗圖騰的切子玻璃杯。「極致」,不僅反映在日本人的性格上,在藝術上也有著奇特的表現。有素雅的茶具,簡約,卻耐人尋味,也有如藝術家草間彌生那不可思議的前衛圓點,鋪天蓋地,令人屏息。不過,另有這樣一種工藝、一種器物,能讓人靜下心來把玩,能感受到時間的溫度。
    1720年,在長時期閉關鎖國之後,德川幕府發布了「洋書解禁令」:除與天主教有關的書籍外,允許其它洋書輸入日本,並開放日本人向荷蘭人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此後,有一批一批為數不多,卻絡繹不絕的歐洲玻璃工藝流入日本,為江戶切子的發展,埋下了種子。江戶切子的誕生,可溯自1834年,相傳源於江戶(今日的東京)大傳馬町的一位老工匠—加賀屋久兵衛(通稱:加賀久)。他最初只是用金剛砂在冷玻璃表面進行紋樣簡單的雕琢,美化玻璃器皿。不久後,加賀久自行開始了切子的創作事業。明治維新時期,開放的政府對有著西方先進玻璃技術背景的切子,開始支持和大力發展。1873年的明治政府為振興切子產業,特地開設了品川興哨子(哨子意即玻璃)製造所,成為日本近代切子生產的發源地和聚集地。1881年,幾位日本切子工藝師,為自己的手工作坊注入了新生力量—招募了擁有當時最先進玻璃切割技術的英國人,作為店裡的玻璃切割技師。這也確立了近代江戶切子切割技術的轉型和發展。那個時候的匠人,踩著人力研磨的機器,緩慢卻有序地用金剛砂雕琢著手中的玻璃,陰刻著一條一道或淺或深的線條。伴著略微刺耳的摩擦聲、水磨聲,一件件玻璃藝術品在他們手中誕生。200年過去,除了機械磨盤的引入,匠人雕琢的場景好像並無改變。其實,在江戶切子誕生的同一時期,還有一種叫做「薩摩切子」的手藝,是由當時的薩摩(今日的鹿兒島)藩主所培植起來,然而,隨著藩主的去世和戰爭的爆發,薩摩切子在當時僅維持20年,就消滅於歷史中。江戶切子則以其普遍性流傳至今,被譽為「庶民培育的文化」,這也是它幾經地震、戰爭,卻依然延綿至今的生命力所在。江戶切子的傳承也很有章法,新的工藝師,是誰的弟子,又是在哪裡學習,都清清楚楚的記載在譜系之中,讓珍貴的工藝不會斷代。江戶切子,距今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起先,它只是在透明玻璃表面上,通過切割、手工打磨等,雕刻各種紋理的工藝。如今,已發展為在釉彩玻璃上雕刻精美細緻的花紋圖騰。相對於脫蠟鑄造法的十二道工序,切子的製作步驟相對簡單。先是利用吹製技法將器皿製作完畢,再於冷卻成型的玻璃器皿上,標記切割的位置(相當於作畫之前的描線)。然而,這樣的線條定位,其實只是粗略的描繪,要使最後繁複華美的圖案能夠呈現,還是需要工藝師長期培養的技藝與美感,以及深諳於心的手藝。一位能夠獨當一面的江戶切子「職人」通常需經過十年以上的培訓,目前在東京約有三十幾位合格的職人。切子的重要工具,是旋轉的圓盤狀切割刀──鑽石砂輪。機器開動,圓盤高速旋轉,玻璃器皿摩擦聲,沙沙作響。技藝生疏者,根本無從下手,各色花紋線條的長或短,深或淺,工匠要掌握毫厘間的分寸感,堪稱「一次性藝術」。純手工的珍貴,不言而喻。熟練的工藝師,心定手穩,膽大細膩,根據深度和形狀的不同,要選擇不同規格的切割刀,從大的線條逐漸到細密的紋路,切割成完美的花紋,最後再經精細拋光,將素材的魅力發揮到淋漓盡致。

  • 機器學習技法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6-12-26 19:54:14

    本集主題: #木雕創作展 游宗穆專訪
     
    這集除了專訪藝術家游宗穆外,還邀請到金車文藝中心 #藝術行政黃郁婷來介紹。
      
    ▲沉靜木質,『貝殼.旋』之美
      
    ▲雕塑家亨利·摩爾(Henry Moore)曾說「貝殼是自然界裡硬而中空的形體,造型自具自足,獨立而完美。」游宗穆藉由木雕,展現出貝殼內部螺旋反覆的美感  
      
    ▲工作室
      
      微雨的陰天,來到藝術家游宗穆座落台藝大校區後方的工作室。衝出來迎接我們的是毛皮黑亮的土狗「宵夜」,以肺活量十足的叫聲表示歡迎著。游宗穆的工作室為一座挑高的鐵皮廠房所改建,內部空間為六位藝術家共用,大大小小的工作台與工具各據一角,放在地板與高櫃上的立體作品增添室內風光,閣樓則有幾間格局有趣的薄板房,是藝術家們自行搭建的生活空間。
      
    ▲關於藝術,課後的避風港
     
      游宗穆的生活很簡單:「創作、狗、娛樂」。這三件事情占據了他生活中大半的行程,單純的生活就像他的作品一般直白,喜愛布袋戲的游宗穆引用當中常出現的一句話「一步江湖無盡期」他認為藝術創作是無止盡的,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國小上才藝班、國中上漫畫班到高中的繪畫班,這些「課業以外的避風港」,到升大學時成為他考量發展的路線,當時游宗穆的志願表上只填藝術科系,對他來說於藝術不再只是課後的消遣,而是想作的事情。
      
      游宗穆熱愛繪畫,也喜愛組裝模型和樂高積木,在拿到模型和樂高後按照說明書完成拼裝後,會將它們全數拆除,再次依照自己的喜好與想法重組,這過程如同雕塑,從加減與構築、破壞中產生作品。從大學才正式開始接觸藝術與學習雕塑,在大三後他才決定創作的方向,漸漸的建立起自己對於藝術的見解,慢慢找尋自身想要與想表達的理念。
     
    ▲對於木材質的喜愛
     
      游宗穆進入台藝大雕塑系,一開始學習木雕是從基本的磨刀開始,接下來刻鎖文,練習斜口刀的用法;以及傳統的透雕,例如刻雙魚、牡丹…等等,到大三木雕老師林漢鼎教授開始讓學生創作圓雕等。游宗穆說大一手刻、大二之後漸漸使用機會使用機械作為創作的輔助。直至研究所時,才漸漸減少機器的使用,回到以手工為主的方式來創作。
     
      對於木頭,游宗穆打從心底感到喜愛與莫名的親切。他認為每種木材質所表現出來的感覺與語彙不盡相同,原木的顏色、紋理、味道與硬度因品種而異,雖作品的造形是人為,但其呈現出來的色澤與味道卻是天然的。人造的夾板、木心板、角條等在創作的使用上產生強烈的工業性語彙。不論是原木或加工材,原料來自於大自然,就有種能拉近作品與觀者之間距離的魔力。
     
      對木材質的運用,游宗穆不會堅持一定要用原木或高級木材來創作,他認為只要能與作品結合,同時表現兩的特色就是塊好木頭,因此創作上對於木材質的應用十分廣泛:原木、夾板甚至於雜木等等,藉由創作希望能打破傳統木雕對木材質的迷思。
     
    ▲貝旋系列創作
     
      游宗穆參加過多場現場創作與工作坊,包含2009年關渡藝術節,擔任擔美國藝術Anthony Luensman的助手、2009台東漂流木現場創作、2010年大雪山漂流木創作,以及2013嘉義現場創作藝術家上原一明老師的助手,2016年第八屆「藝鼎杯」中國木雕精英邀請賽現場創作,等豐富的經歷。
     
      「雕」為「減」的技法,「塑」則為「加」,在這加減的過程中讓游宗穆專注、思考,並且感到快樂,這樣的情況在組裝模型、玩樂高積木時同樣存在著。木雕與模型和樂高不同,增加了媒材的部分。雕塑兩字中,「雕」對游宗穆來說更為吸引他,在創作上不斷的用減法來創作。對單一媒材創作者來說,一件作品的材質會影響作品呈現出來的感覺,而作者對材質的熟悉程度也可以決定一件作品的成功與否。
     
      此次展出的貝殼系列橫跨了游宗穆大學與研究所。大學時期的貝殼以擬仿與材質的探究為主,研究所後則是從原本的貝殼造形中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貝殼。游宗穆選擇貝殼作為創作發想,原因很單純「覺得它很漂亮」,除了造型的美感,另一方面也讓他繼續思考另一個創作「頭骨系列」的發展。除貝殼造型的模仿之外,也嘗試用其他材質來表現貝殼,例如:夾板、石膏、樹脂等等,最終還是回到單純的木雕創作。研究所時期的創作有兩個系列,一個是「貝殼.旋」,另外一系列為「骨.枝」。「骨.枝」有其理論與脈絡述說。「貝殼.旋」則是很單純地追求造形線條的美感,以及木材質與螺旋造形的結合應用。
     
      初期的貝殼作品,例「大貝殼」游宗穆利用夾板的特性,將貝殼螺旋的造型,配合夾板的紋路,放大增強視覺感受。研究所的貝殼系列接續著大學時期,游宗穆開始思考除了造型上的模仿,還能有什麼變化「如何讓大自然的貝殼變成屬於我的貝殼。」於是乎他開始研究貝殼,選定螺旋貝作為研究對象。在觀察了它的外在造型,以及用砂輪機將貝殼剖半研究內部的構造後,他試著將貝殼的內外部造型融合,第一件「貝殼.旋」的作品就這樣產生。「貝殼.旋二」改進第一件作品的缺點,嘗試利用穿透的視覺效果讓貝殼內外的造形、空間互相交錯、融合,產生一種節奏感。
     
    ▲藉由思考與觀查啟發靈感
     
      游宗穆覺得「創作過程對我的重要性不亞於作品的完成,有時甚至比作品更重要。」習慣紀錄下創作過程中的每個步驟,對於他來說,就是像記錄自己的孩子慢慢長大的過程。在創作的過程中有三步驟「觀察,思考,發現」:去觀察材料(原木)的變化,與造形的契合度;去思考作品的其他可能性,如果這麼做會如何?如果換一個方式或方向,會如何變化;去發現一樣的製作方式,上一件作品適合,這件作品適合嗎?如果適合,可以更好嗎?反之該如何改進。經由這些步驟改進自己的作品,藉由思考啟發下一件作品的靈感。
     
    ▲游宗穆-藉由貝殼單純而反覆的螺旋造型,造就純粹美感
     
     
    游宗穆:
    學歷
    2007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畢業
    2011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碩士班畢業
     
    簡介&經歷
    2014 第六屆「藝鼎杯」中國木雕現場創作大賽 銀獎
    2014 「疆界.擴散」2014台藝大雕塑系新世代校友展
    2014 第十五屆磺溪美展立體工藝類 磺溪獎
    2015 「雲端集銳」-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聯展(木雕組)
    2015 玩美藝術節 貢寮國小駐校藝術家
    2016 「藝鼎杯」中國木雕精英邀請賽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