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橋詞語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橋詞語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橋詞語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橋詞語產品中有13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4萬的網紅每天為你讀一首詩,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郭源潮 ◎宋冬野 你說你知道他們的世界 悲歌三首買一切 買崑崙落腳 蓬萊放思想 買人們的爭執釀酒湯 買公主墳的烏鴉 事發之木和東窗之麻 買胭脂河裡船行漁歌 黃金世界中萬物法則 你我都一樣 將被遺忘 郭源潮 你的病也和我的一樣 風月難扯 離合不騷 層樓終究誤少年 自由早晚亂餘生 你我山前...

 同時也有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我的名字叫甜甜」繪本介紹 訪問作者:朱勵雯 內容簡介: 「縱使面對死亡,我們總是心碎; 但背後留下的愛 卻是永恆。」 生命終究會走到盡頭,但愛卻能延綿不絕。 學習面對死亡的生命課題,安慰每個曾經受傷的心靈。 女孩的名字叫「甜甜」,是外婆幫女孩取的。外...

橋詞語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7 17:09:22

郭源潮 ◎宋冬野 你說你知道他們的世界 悲歌三首買一切 買崑崙落腳 蓬萊放思想 買人們的爭執釀酒湯 買公主墳的烏鴉 事發之木和東窗之麻 買胭脂河裡船行漁歌 黃金世界中萬物法則 你我都一樣 將被遺忘 郭源潮 你的病也和我的一樣 風月難扯 離合不騷 層樓終究誤少年 自由早晚亂餘生 你我山前...

橋詞語 在 偶然?占心|感情合盤|催眠培訓|調頻療癒|AcBars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6 07:52:11

留言標記你身邊那個根本沒在聽的朋友! (對,就是你啦~) ⁡ 在講課及諮詢時,有的同學會私底下來詢問我 我的「抓重點」能力要怎麼培養? ⁡ 尤其是在催眠及調頻諮詢時, 抓住對方口中關鍵性詞語~ 可以有效地幫助他去釐清內心真正的想法和感受 ⁡ 而這個經驗和能力, 其實就是從訓練自己「同理心聆聽」開始!...

橋詞語 在 Wendy溫蒂劇迷筆記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8-18 16:03:42

♠ 𝐼𝑐𝑜𝑛𝑖𝑐 𝐶𝑜𝑢𝑝𝑙𝑒 ⁡ 𝑃𝑎𝑟𝑡.𝟚 應景一下來發很久沒更新的經典cp,因為影片很容易被鎖,所以這次用「海報雜誌風」來代表我對他們的愛哈哈,七夕情人節管快來認領你愛的cp呀! ⁡ ⁡ ▐ 𝟚𝟘𝟙𝟡 僅此一次的愛情 👼 ║李妍書·丹 ⁡ 「我來守護你,做只為你存在的人」 ⁡ 一部哭掉太多衛...

  • 橋詞語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11 21:00:06
    有 725 人按讚

    郭源潮 ◎宋冬野
     
    你說你知道他們的世界
    悲歌三首買一切
    買崑崙落腳 蓬萊放思想
    買人們的爭執釀酒湯
     
    買公主墳的烏鴉
    事發之木和東窗之麻
    買胭脂河裡船行漁歌
    黃金世界中萬物法則
     
    你我都一樣 將被遺忘 郭源潮
    你的病也和我的一樣
    風月難扯 離合不騷
    層樓終究誤少年 自由早晚亂餘生
    你我山前沒相見 山後別相逢
     
    買石灰街車站的海鷗
    山水禽獸和年少一夢
    買太平湖底沉年水墨
    哥本哈根的童年傳說
     
    其實 你我都一樣
    終將被遺忘 郭源潮
    你的病也和我的一樣
    風月難扯 離合不騷
    層樓終究誤少年 自由早晚亂餘生
    你我山前沒相見 山後別相逢
     
    其實 你我都一樣 終將被遺忘 郭源潮
    你的病也和我一樣
    風月難扯 離合不騷
    層樓終究誤少年 自由早晚亂餘生
    你我山前沒相見 山後別相逢
     
    你我山前沒相見 山後別相逢
    你我山前沒相見 山後別相逢

    --
    ◎作者簡介
     
    宋冬野,1987年11月10日出生於中國北京,是著名的中國民謠歌手,音樂創作人,代表作品包括〈董小姐〉、〈安和橋〉等。
     
    --
    ◎小編 R Shu/@poem4life 賞析
     
    這是中國詞曲創作歌手宋冬野在 2017 年發行的作品,宋冬野也憑這首歌詞,獲得第 29 屆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
     
    關於這首歌詞的含義,宋冬野本人在 2018 年 5 月時,在微博上給出了一種說明,但他也說,「一首歌其實被怎麼解釋都是對的⋯⋯聽歌的人和寫歌的人是平等的」。而今天,透過這首歌詞,我想跟大家聊聊,寫作時常常使用的、讓文字產生詩意的一種方法:陌生化。
     
    「陌生化」簡單來說就是「不直說」或是「不用日常的語言說」,以中文為母語的人,稍微讀一讀歌詞應該就能感受到郭源潮的歌詞的確「不日常」。
     
    以下我用 4 句歌詞,來說明它們到底陌生在哪。也試著用大家國中讀過的修辭來輔助解釋,說明〈郭源潮〉為何能產生詩意:
     
    ▌買崑崙落腳 蓬萊放思想 ▌
    |借代|
     
    這兩句話中,最為陌生的,就是「崑崙」與「蓬萊」,在中國傳統神話《山海經》中,崑崙山是西王母所在的仙境,蓬萊山也是八仙所在的神山。
     
    回到歌詞中,宋冬野就是透過「崑崙」與「蓬萊」這兩個陌生化的傳統詞彙,代指仙境。整句歌詞來看,就是指:用悲歌三首,買到仙境般的生活,在其中落腳生活、暢談思想。
     
    ▌事發之木和東窗之麻 ▌
    |調換順序、引用|
     
    根據宋冬野自己的解釋,「事發之木和東窗之麻」引用自中國民謠歌手萬曉利的歌曲〈陀螺〉,歌中把人比喻為陀螺,並說人「在慾望裡轉/在掙扎裡轉/在東窗事發的麻木裡轉」,「事發之木和東窗之麻」就改寫自「在東窗事發的麻木裡轉」。
     
    這段改寫之所以成功,不只因為他把一般人習慣的詞語「東窗事發」和「麻木」拆開,變為令人有點熟悉又帶些陌生的文字,更厲害的是,「東窗事發的麻木」被他拆成「事發之木」和「東窗之麻」後,有了新的意思。
     
    「事發」延續上一句的政治意義,可以指任何重大事件的發生,而「樹木」在文學中,也是相對「高大、壯盛」的意象,符合「大事發生」的急迫感、嚴重感;而「東窗之麻」如果按照字面的意思解釋,則有「從東邊的窗戶看見外面麻之類的植物」,窗戶的開闊意象,加上麻相對「柔軟、矮小」的特質,讓整句頗有陶淵明「悠然見南山」的悠閒感。
     
    因此,這句就有了兩種意思:
    (1)東窗事發的麻木
    (2)重大事件的緊張+觀看自然的悠閒
     
    而且兩種意思,放在歌詞中,都非常通順。這就是將常用的詞,拆解重組成陌生的句子,進而讓它「一詞多義」,歌詞因此容易打動不同族群的人。
     
    ▌風月難扯 離合不騷 ▌
    |婉曲、借代|
     
    想要解釋 「風月難扯」、「離合不騷」,我們可以先將句子拆開,變成「風月」、「難扯」、「離合」、「不騷」。
     
    首先聊聊「難扯」, 扯是牽動、拉動、使某個事物改變位置的意思,難扯, 因此也可以解釋成「難以改變」。像這樣需要延伸、聯想,委婉的談論一件事,在修辭學上,稱為婉曲。

    接下來,要理解「風月」,則需要用前面提過的借代。「風月」有兩種解釋,第一是「風花雪月」的簡稱,代指情感慾望之類的事。
     
    另外一種解釋則是,風、月都是容易隨時間變動的事務,中國古典文學中,也很常以「月」來形容時間的流逝。因此,整句話翻譯起來就是「即使歲月的流轉也,難以改變」,當然,也有人會翻譯成「情感慾望之類的事情,已經難以扯動我的心緒」
     
    而「不騷」這句話中,騷是憂愁、憂慮的意思,不騷就是指「不憂愁、不憂慮」。
     
    「離合」則再一次用到借代。字面上來說,「離」是指「分離」,「合」是指人「相聚」,但這句話要說的當然不只分離和相聚,「離合」是「悲歡離合」的代稱,意思就是人際之間的各種紛擾,「離合不騷」則是「我已經不會再為人際之間的悲歡離合感到憂愁」。
     
    無論採用哪種說法, 「風月難扯,離合不騷」兩句話呈現的都是一個人看盡世事滄桑,對於人世一切已經麻木,因此即使歲月的流轉,也難以改變這個人的想法,就算歷經人事的悲歡離合,這個人也已經心如止水。
     
    ▌層樓終究誤少年 自由早晚亂餘生 ▌
    |引用、轉品|
     
    這段歌詞中,宋冬野使用了古典的詞彙:「層樓」、「餘生」,並用古雅的詞句,「誤⋯⋯」代表「耽誤了誰」,另外也把形容詞轉品為動次,寫出「亂餘生」這樣的句子。從詞彙到句式都很陌生。
     
    而「層樓」與「少年」的句子,引用自南宋詞人辛棄疾的〈醜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郭源潮〉融合了這闋詞的意義,「層樓終究誤少年」就是指:年少時,為了寫出憂愁的詩詞,耽誤了許多大好時光。
     
    不過,即使不知道辛棄疾的詞,這句話也有另一種別具風味的解釋:層樓本身就是高樓的意思,同時也是人仰望的目標。在現代社會中,高樓不免令人想起都市、浮華夜景或資本主義。
     
    因此這句話也可以解釋成,少年時追求榮華富貴,或者從家鄉來到都市追逐理想,卻因此耽誤大好時光。但這似乎是許多人逃脫不了的業障,詞句中用了「終究」這個詞,加深了這句話無可違抗的命定感:一代代的年輕人,即使聽過上一被追逐理想失敗的故事,作為少年,總是會情不自禁,被理想的光芒吸引,卻因此耽誤了年少的時光。
     
    然而,如果能夠拋下理想的執著與桎梏,卻可能面臨另一種煩惱:過度自由,可能讓心靈飄零無依。若年少的理想與找工作、賺大錢合流,那麼老後的飄零無依,就不僅是心靈,也可能是沒錢買房、無法養老的、經濟上漂泊與凋零。
     
    兩句話合起來看,世界彷彿注定殘酷,追逐夢想使人耽誤年少時光,但如果選擇自由,也同時要承擔漂泊的痛苦。在「不日常」的陌生化詞句中,宋冬野兩句話就說盡人世的無奈。
     
    歌詞之所以動人,可能包含幾個層次:文辭優美、故事動人、視野/意境遠闊。今天談的只是最基礎的「文辭優美」,如果想知道整首詞的故事和意境,下面附上幾個連結,有興趣都歡迎點進去,看看對這首詞深入的解析。
     
    ►宋冬野自己曾在微博上解釋這首詞,現在已經找不到,這裡有人備份他的微博全文:
    為什麼有人說宋冬野的《郭源潮》是他寫過的最好的歌曲呢?
    https://bit.ly/38CDNC2
     
    ► 這篇文章提到,為什麼〈郭源潮〉可以感動中國音樂界
    大麻的民謠啟蒙《宋冬野》北京民謠當代傳奇
    https://bit.ly/3yGrrTI
     
    --
    美術設計和攝影來源:李昱賢,IG:https://www.instagram.com/ahhsien_/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9/blog-post_11.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當代詞選 #宋冬野 #郭源潮

  • 橋詞語 在 VOP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07 13:58:29
    有 198 人按讚

    《攝影之聲》線上專題推出!​

    《攝影之聲》關鍵字線上專題系列,每期由客座主編規劃影像與視覺領域的重要詞彙,邀請多位研究者共筆,透過不同角度詮釋書寫當代影像論題。本期由影像研究者謝佩君擔任客座主編,首期主題「家常任務:關於數位視覺政治性的關鍵詞」,每周二、四推出更新,歡迎追蹤閱讀!​

    專題連結|https://bit.ly/vop-keyword​

    ███ ​ 家常任務:關於數位視覺政治性的關鍵詞 ​
    導言──謝佩君|客座主編​

      創立於世紀之末的美國外送平台Seamless,名實相符地是一則新自由主義式社會關係的寓言。以無縫接軌(seamless)作為品牌精神,和台灣現正風行的所有外送程式一樣,主打使用者從慾望到滿足過程的一氣呵成:我們可以躺著滑動手指於各家餐廳的菜色圖片間,點選、付款,接著等待外送員(gig worker)將餐點無接觸地送至家門外後,再附上一張即拍的照片作為送抵的證明。簡單又直覺,我們沒有發現線上點餐的自由,僅是將個體活動時空壓縮地複寫至市場──我們連躺著放空都可以消費,而零工經濟(Gig Economy)成就於我們壓榨自己的休閒時間(或是因經濟狀況犧牲休閒時間),在沒有基本工時、工會或保險的狀態下製造並滿足需求。從無縫接軌的角度來看,影像是「以時間根絕空間」障礙的資本共犯,既是索引也召喚著或點或滑或長按的反射動作,當它平順運行時我們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一如無縫接軌作為新自由主義的理性與意識形態。​

      「學術是關於認識世界的普遍任務」,批判與媒介理論學者沃克(McKenzie Wark)曾這麼說過。她將普遍定義為尋常、共享,甚至是粗鄙的形容詞,任務是時而帶著遊戲性質的勞動,而認識作為動詞,既是普遍之所以可能的條件,也是一種饒富趣味的任務。借鏡沃克將學術祛魅並重新賦予其社會實踐動能的論述,本專題「#家常任務:關於數位視覺政治性的關鍵詞」試圖將普遍一詞的公共意義擴延並轉化至家常,除了在疫情下居家辦公(Work from Home)成為新社會基準、公與私範疇並置且模糊的時刻,思考以家常為原點作為公眾實踐的可能外,也企圖以家常一字的意涵──日常、取材平易且頻繁使用──對上述影像無縫接軌地媒介於公於私的日常生活,提供十二個出自慣常口語的詞彙作為批判工具。因此,「家常任務」試圖認識的世界,不只是我們以第一人稱視角,以智慧型手機、筆電或平板,接受通知、點取、瀏覽並溝通交換的世界;同時也針對充斥於我們生活中之語言:以線上、視訊或梗圖等作為條件的日常經驗。例如,小說家言叔夏在〈回家的方式〉一文裡討論居家辦公,將進入Google Meet前的麥克風與鏡頭測試比擬作玄關的鏡子,視訊鏡頭下和鏡子前的我們一樣忍不住有著整理儀容的反射動作,毫不反抗地將自己投入畫面之中成為等待定義的主體。​

      馬克思主義文化批評家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在1975年出版《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彙》(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的序言裡,提及寫作緣由的個人層面:當他於二戰結束返回劍橋時,遇到也甫從前線歸來的朋友,兩人不約而同地,對眼前的新世界說出:「事實上,我們不再說著相同的語言。」世界大戰造成的斷裂,在短短四年半裡,急遽體現在對話中同一詞語的不同價值與興趣導向。援引威廉斯的體察,「家常任務」關注的是何以在新千禧後:「我們總說著相同的語言。」在這20多年裡,為什麼如數位、媒介或影像等詞彙仿若通貨,跨越地理疆界、國境文化,成為我們可交換可溝通的共享語言?如何理解這加速度過程中,語言流轉於多民族、多文化間之抵抗與連貫性、干擾或對比的歷史?從這方面來說,語言也顯露了它與生俱來的異質性;換言之,從來沒有純血的語言。​

      因此,本專題的七位作者邀請讀者在這無縫的語言生產鏈按下暫停鍵,以詞彙作為問題的切入點,透過家常的例子檢視數位世界的歷史與其概念流變,並剖析數位技術與影像生產、詮釋間的相互關係;或者,更重要地,以詞彙為單位,進行一場認識數位技術與影像生產政治性的練習:當數位物件同質化在我們眼前,它們是如何被渴求、辨識且描述?並進而被定義、處理以及認識?透過上述的提問,「家常任務」企圖承接威廉斯在上世紀的目標:以關鍵詞闡明文化如何是歷史的表徵,意即,在「創造屬於我們的語言與歷史時」,探尋一組詞彙──「去改變任何必須的改變」。​

    _____________​
    ⁡​
    Voices of Photography 攝影之聲​
    vopmagazine.com​
    _____________​

    #影像 #數位 #科技與技術 #新自由主義 #數據視覺化​
    #要素型媒介 #感覺中樞 #介面 #解殖 #文化分析 #平台 #投影​
    #謝佩君 #王柏偉 #徐詩雨 #陳琬尹 #楊子樵 #鄭安齊​ #關鍵詞

  • 橋詞語 在 譚蕙芸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7-12 21:12:42
    有 15,454 人按讚

    [過去與未來](六之三)

    國安法第一審唐英傑案,專家證人解釋「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的作供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控方專家作供後,辯方向自家邀請的學者提出問題。今天較後時間,代表律政司的主控官向辯方專家學者提出盤問,雙方攻防火花四起,加上法官們的提問,法庭裡關於歷史、學術、法理辯論,討論層面甚廣。

    代表律政司的署理刑事檢控專員周天行,在早上較後時間,開始向港大政治及公共行政學系教授李詠怡提問。周天行戴着金屬框眼鏡,右手長期拿着原子筆,在擱在木架上的滿有螢光筆筆跡的文件上做筆記。每問畢一條問題,就會動手在文件上寫一點東西。

    港大教授李詠怡(Eliza)這天穿了灰色線衫上衣,在上面加穿黑色西裝外套,她表情不多,語調大部份時間平穩,但有些時候,還是會表現出驚訝的語氣。

    法庭是個講究用字精準的地方,然而當周天行以司法常用英語詞彙向社會科學背景的Eliza發問,雙方已經就問題的用詞爭辯起來。

    周:「光時口號,梁天琦是創作者(creator)?」Eliza強調, “creator”只適用於聖經形容創造天地的上帝,但漠視了梁天琦參選之前,『光復」二字已經在社會上有人使用,故她認為應稱梁為 “improviser”(有二次創作的意思,或在前人的根基上再創作的含意)。

    周:「Does slogans represent political agenda?」(口號是否代背後有政治議程?) Political Agenda可解作一些潛在政治訴求。

    Eliza追問:「甚麼叫represent?」周天行於是提出兩個詞語代替represent. “regarded” “considered”. Eliza有點莫名奇妙,她回應道:「口號是口號,政治議程是政治議程,兩件事是不同的。」這個問題最後不了了之。

    在重點主題上,雙方糾纏良久。例如有一段,討論到「主權Regime」這個主題。周天行前請Eliza回答香港是否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部份,Eliza答是。

    周專員再追問:「若我問妳,要從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去光復主權,是否代表必然要推翻政權?(To reclaim the sovereignty from the PRC, does it necessarily mean to overthrow the Regime?)」

    三位法官之中兩位,陳嘉信和杜麗冰均追問周專員:「那一個政權(Which Regime)?」周專員垂頭找文件約六秒,再說:「香港的政權。」

    Eliza回答道:「這條問題很混淆,香港從來都不是獨立國家,何來主權?又何以光復?而且Regime在政治學上不只解作政體,也可用在經濟或貿易概念上。你問的『光復香港主權』和『推翻香港政權』是兩回事,我不知道怎樣把兩者放一起。」

    周專員用十二秒再找筆記,改為問,即是把香港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分割出來。Eliza回答:「『推翻政權』又和『分裂香港出來』是兩回事。香港從來都不是主權國,怎樣去恢復其主權呢?實在有點荒謬(absurd).」

    Eliza說:「我有點被混淆,這裡有不一致之處。『光復』是關於『過去』,想回到一個舊的狀態;而『港獨』是『未來式』,我不知道如何把兩者放在一起。」

    周再指,若說話的人從來不接受香港是中國一部份呢?Eliza指:「這裡要涉及太多假設,才達致你所說的總結,對我來說 doesn’t make sense。」

    過去,將來,今天的審訊,又再把法庭變成時光機,從1360年的元朝,再拉到近代中國史的文革,再提及到香港殖民地時代,再回到近年香港社會運動的脈絡。

    上周五,辯方報告裡提及元順帝因為想花費修建皇宮,被臣子勸阻,稱要「光復祖宗之業」,Eliza指,元順帝說此話時仍在帝位,故認為「光復」不一定涉及推翻政權。

    周專員今天追問Eliza,知否元順帝說這話的背景,正是元朝「紅巾軍」把蒙古皇宮燒毁,元順帝覺得失去了「上都」(今內蒙古多倫西北,其中一個首都)感到羞辱,故「光復」是涉及祖宗國土之爭。

    Eliza則認為,陳祖仁作為臣子寫此段文字,一直讀下去,並不是談及實質國土的失去,「業、大業、功業,不只是關於國土和政權,而是古時皇帝與皇朝如何看待皇帝正當性,就是作為天道承繼者,那個授權不只是談及土地,而是那個皇帝做了甚麼事跡。」Eliza說,她看了整篇古典,認為很清楚文中不「只是」談國土喪失。

    然而,周專員曾經挑戰Eliza對中國歷史的理解。Eliza說,她在中學有讀中史科,但在大學副修世界歷史。周專員堅持要問:「妳有無正統的中國歷史訓練。」

    Eliza反駁:「如果你想說,我只有中三程度的中史學識,我不會同意你的說法。作為學者,特別是研究香港政治的學者,我們常要去參考中國歷史,因為香港很多的發展和中史有緊密關連。我懂得看寫中文亦會讀文言文,作為學者我有能力去理解中史。」

    周堅持要問:「我問正統的中史訓練。」Eliza如此回應:「如果你硬要這樣問(If that’s how you like to put it.)我沒有教過中國歷史科,我博士研究也不是中國歷史,你可以說我『正規中史訓練是到中三』」。

    而作為控方專家的嶺大歷史系教授劉智鵬,今天打了紫藍色的間條領呔,整天坐在控方律師後,聽到他同意的觀點,有幾次認同地點頭。

    劉智鵬曾經在他的報告中提及「革命」可以參考「文化大革命」之使用,是「文革」與「政治層面」有關聯的例證。然而Eliza卻反駁,「文化大革命不涉及政權更替,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被推翻或被取代。」

    專員此時拿出一份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官方網站的文件。文件名為《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文件於1981年公佈,為內地官方對文革定性的文件。

    周專員把文件較後幾處,談及文革三個階段節錄,以英語讀出。文件內容節錄為:「林彪、江青、康生、張春橋等人主要利用所謂『中央文革小組』名義乘機煽動『打倒一切、全面內戰』;林彪反革命集團陰謀奪取最高權力、策動反革命武裝變的事件。這是『文化大革命』推翻黨的一系列基本原則的結果,客觀上宣告了『文革』理論的實踐的失敗。毛澤東、周恩來同志機智地粉碎了這次叛變。」

    周專員繼續以英語朗讀:「在發現江青等人借機進行篡權活動以後,對他們作了嚴厲批評,宣佈他們是『四人幫』;1976年毛澤東同志逝世,江青反革命集團加緊奪取黨和國家最高領導權的陰謀活動。十月上旬,中央政治局執行黨和人民的意志,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團,結束了『文革』這場災難。」

    「煽動」、「內戰」、「奪取最高權力」、「叛變」、「篡權」等英文翻譯,由周專員讀了出來,在香港高等法院的一庭空氣中飄揚。

    周專員讀畢,問,這份文件,與如何理解「革命」這詞,有關聯嗎?

    Eliza深呼吸了一口氣,慢慢回答:「你知道關於『文革』這課題,曾經有多少人出版了多少本專門的書籍,有多少人研究過?我認為要小心使用這資料。」

    周追問下去:「這份資料有相關性嗎?」糾纏一會,Eliza答,「我不會改變我原來的看法(關於文革不是關於政權更替)。周再追問下去:「那妳認為文件那一部份不合乎事實或不準確?」

    此時,法官彭寶琴插嘴:「周先生,你要再修正你的問題。」法官杜麗冰接下去:「李教授(即Eliza)沒機會從頭到尾看全份文件,她怎回答你?」彭寶琴再說:「她這方面的意見也不太有相關性。」關於文革的討論,就此打住。

    另一個有火花的議題,就是關於在光復社區示威中,有示威者拿着殖民時代的港英旗揮舞。Eliza指出,她沒有訪問過拿旗的人,不能知道每個人心裡想甚麼,但以她的閱讀(decoding),揮旗的人對香港2010年初的狀態不太滿意,想把香港恢復到以前的社會秩序。

    杜麗冰法官追問:「回到殖民時期統治?」Eliza回應:「或許是那種生活方式。」杜官接着問:「那是一樣的(統治和生活方式),想回到殖民地的生活,和回到英屬殖民地是一樣的。」

    Eliza說,她不同意。「我猜測,人們對殖民地時代一些東西懷念,或許是經濟結構,文化符號,我不知道。例如1997年7月1日,香港由殖民地變成香港特區,在社會、文化、經濟上,不是突然產生巨變。」

    Eliza以社科學者概念再重申:「想回復英治殖民地,和香港獨立是兩個不能共容的概念。」

    陳官追問:「恢復殖民地不是必然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分割出來嗎?」劉智鵬專家此時在座上點頭。陳官再說,即使他同意Eliza所說,但邏輯上不是不通嗎?

    Eliza再表示:「在狹義上及技術上可以說是,但法理上甚麼是分離主義,並不是我的專長範圍。我會問,香港要回到殖民統治,現實上可能性是零,故此我認為,揮旗者是要表達他們對現況的不滿。」

    三位法官,此時先後兩次把座椅退後商議。陳官表示他要「收回『同意李教授』言論的說話,而且這句話,亦不代表我們三名法官的看法。」然而不久,三官表示要休庭20分鐘。休庭後,陳官澄清他對Eliza證供的理解,並請她再詳細解釋。

    Eliza表示:「這裡涉及三件事。一。殖民地時代的生活方式;二。殖民時代的政體;三。追求港獨。而我認為,二。和三。基本上有矛盾。」意思是,兩個訴求是不能同時並行的。

    Eliza亦補充,控方專家劉教授曾指「香港自治運動」是「港獨運動」,她想澄清,「以我所知,香港自治運動是受到曾任嶺大助理教授的陳雲著作《香港城邦論》啟發,陳雲一度為該組織做過advisor,後來離開了,但他們不是追求港獨,而是追求保護香港的政治、經濟、文化,支持『一國兩制』框架和原則,追求高度自治,只是覺得一國兩制實踐起來不及他們期望。」

    盤問到了最後,周天行專員花了長時間,追問在光復行動中,一些示威者拿着或喊過的口號,例如「驅逐支那罪犯」「大陸人番大陸」等。周專員指,示威活動中,明顯有「反中共」及「支持港獨」成份,問Eliza是否認同「光復」二字意思,要參考這些「客觀事實」。

    Eliza說:「我要強調,這些活動中的確出現了很敵意的行為,對內地遊客和水貨客,而水貨客亦不只有內地人,也有香港人從事水貨活動。示威裡,有語言暴力(verbally abusive),很強敵意(very hostile),我認為這些口號很不恰當,富侮辱性,甚至涉及歧視(racist)。」

    Eliza指,但示威遊行裡,參加的人多樣。她舉例七一遊行,每年遊行有不同訴求的人在其中,包括性工作者,性小眾,宗教團體,甚至乎外傭,示威者之間的訴求不必然一樣,甚至可以有矛盾。故此,她堅持認為,社區的光復行動,主要訴求是關於公共空間秩序問題。

    陳官追問,照片裡有人舉起「恢復英港。建立港人政府」口號,如何解讀?

    Eliza答:「字面可解作『恢復英治時代香港』,但我們要問,這句不夠具體,『港人政府』究竟是指,『香港人由香港人去領導』(government led by Hong Kong people),還是『香港人的政府』(government of the HK people)?」

    Eliza說:「如此這般,表達意思不明。而很多示威者都有點『詞不達意』(not coherent), 他們也不太清楚自己想要甚麼,但他們憤懣很大,就弄一點東西出來表達一下。」

    周專員沒有放棄去追問,為何光復社區的示威者要舉港英旗幟。他問Eliza:「妳說示威者有不滿,所以去舉旗。但他們為何一定要舉旗,他們可以找渠道去投訴呀,例如向立法會議員申訴。」此時,旁聽席爆出笑聲。

    Eliza再解釋:「示威的作用,就是向政府發放訊息,表達民間訴求,他們為何不向立法會議員求助,我不知道。」

    經過了2019年和2020年,香港的街道,示威活動幾近絕跡;而立法會選舉,民主派議員亦在DQ潮下集體請辭,多個議員相継被控及入獄,而立法會選舉辦法亦大幅修改,按中央及港府宣傳,這是「完善選舉制度」。明天李詠怡教授會繼續作供。

    ***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一):[Regime & Redeem]
    7月2日控方專家劉智鵬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10137115741348/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二):[Just Do it]
    7月9日辯方專家李詠怡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29321820489544/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三):[過去與未來]
    7月12日辯方專家李詠怡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37523026336090/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四):[知行合一]
    7月13日辯方專家李詠怡及李立峯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40215429400183/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五):[沒有誰比誰高貴]
    7月14日辯方專家李立峯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43328702422189/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六):[選櫻桃的人]
    7月15日辯方專家李立峯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45860505502342/

    (圖為辯方專家證人之一的港大政治及公共行政學系教授李詠怡離開高等法院)

  • 橋詞語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9-12-30 20:00:11

    本集主題:「我的名字叫甜甜」繪本介紹
           
    訪問作者:朱勵雯
        
    內容簡介:
    「縱使面對死亡,我們總是心碎;
    但背後留下的愛 卻是永恆。」
      
    生命終究會走到盡頭,但愛卻能延綿不絕。
    學習面對死亡的生命課題,安慰每個曾經受傷的心靈。
      
    女孩的名字叫「甜甜」,是外婆幫女孩取的。外婆是女孩最喜歡的人,女孩很喜歡這個名字。
    曾經有段時間,外婆像睡美人一樣,睡了好久好久。媽媽告訴女孩,外婆睡著的時候,醫生幫外婆動了很多次手術。當外婆終於從夢中醒來時,所有的語彙能力卻如同空氣蒸發般消失了!
    唯一記得、唯一會說的,就是女孩的名字。
    「甜甜、甜甜」外婆用這個平凡的名詞表達著每一個想法,訴說所有的悲傷、幸福、痛苦或喜悅。這單字成了外婆唯一表達的方式,也成了女孩最珍視的詞語。
      
    有天晚上,女孩做了一個夢,外婆在夢裡,笑得好燦爛、好開心。隔天,女孩的爸媽說要帶女孩一起去看外婆,但是,當女孩見到外婆時,外婆卻又像睡美人一樣睡著了。
    只是,和女孩小時候讀的童話故事結局不一樣的是,這次女孩知道,外婆永遠不會再醒過來了……
      
    ● 作者創作歷程
    《我的名字叫甜甜》是我就讀劍橋藝術學院時所創作的繪本之一,也是我心中最重要的創作。那時在思索故事腳本的同時,我想起了外婆,以及那環繞著她對整個家族,還有我自己而言格外深刻的經歷,最後我才決定將這個被我內心深處上鎖的記憶編寫成這個故事。
      
    對我而言,「甜甜」這名字雖然平凡卻也極度特別,因為它與外婆的人生緊密的連結著,也緊緊的牽動著我去思考生命中最深刻的議題:疾病、死亡和失去,還有超越這之上的-人與人之間的愛與羈絆。
      
    『接受失去,才能更珍惜回憶』
    完成這個繪本是對「失去」的理解和接受。在外婆走了十餘年後,我仍舊會時不時的想起她,但是目睹生命消逝的過程總算不再是逃避的空白,我終於可以舒坦的與這段經歷面對面,也讓我更加珍惜每段曾經與外婆一起度過的回憶,我想這就是這本書最重要的意義!
      
    「我們都在流淚過後漸漸成長」
    面對死亡後的故事,每個人都不同,或許有些人不願意面對,或許有些人停滯在那個時刻很久,或許有些人輕輕地拿起卻沉重地再也放不下。
    寫這個故事時,很期待大家能在這個故事中被同理,帶給大家更多的溫暖和安慰。
        
    作者簡介:朱勵雯
    半個嘉義人半個花蓮人,從小喜歡在山林與田野間奔跑,
    大自然成為她作品的基調。
    2011年負笈倫敦藝術大學進修插畫。
    2015年畢業於英國劍橋藝術學院兒童繪本插畫碩士班。
    喜歡繪本、花草樹木、旅行、聽別人的故事,也寫自己的故事,更喜歡把他們畫出來!
      
    求學時期,曾因不擅長術科技法,認為自己畫不好而暫時放下畫筆 ; 之後在高中導師的建議下轉而學習服裝設計,不過大學四年卻讓她發現,畫圖仍是自己最喜歡的事。於是赴倫敦藝術大學就讀插畫課程,期間漸漸對繪本創作產生莫大的興趣。畢業後即申請入劍橋藝術學院,主修童書插畫碩士。
      
    在大自然間嬉戲成長的童年,對她日後的創作有很大的影響,花草樹木成了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而曾在倫敦當中文保母的打工經驗,讓她有機會更近距離觀察孩子們,也是她日後創作的養分之一。
      
    喜歡以水彩混合不透明水彩、壓克力、鉛筆及色鉛筆、電腦拼貼及繪圖等等方式創作。溫暖繽紛的色彩,細緻的線條是她作品一貫的調性。現為上班族兼接案插畫家,並仍持續地在創作路上探索前進。
      
      
    作者粉絲頁: Li-Wen Chu illustration
     
    出版社: 布克文化
    粉絲頁: 城邦讀書花園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 橋詞語 在 香港花生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8-11-05 08:49:12

    來源視頻﹕
    https://youtu.be/TpuVPDAKg-w
    10/31/2018 文贵先生在华盛顿直播:在华盛顿作为顾问的反ccp大联盟的演讲
    路德社直播台
    Published on Oct 31, 2018(美洲日期)

    詞語解釋
    CCP ------------------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中國共產黨

    王建新聞發佈會 -- 王建是海航集團董事長,美藉,在法國被中國政府謀殺,掩蓋為意外。郭文貴派人到法國調查、揭發,將在今年十一月開新聞發佈會公告詳情。詳見[粵語郭文貴17]。

    講香港港幤 ------- 郭文貴2018.10.10說11月初港幣即將大幅貶值,因中共迫港府濫發。詳見[粵語郭文貴20]。

    屈國姣失踪 ------- 屈國姣是郭文貴在香港生意的合夥人。去年失踪,及後在大陸視頻出現,攻擊郭文貴。但仍未釋放,不知所踪。詳見[粵語郭文貴6]。

    鄭曉松 -------------- 澳門中聯辦主任,10月21日,港珠澳大橋開幕的兩日前 ,墮樓身亡。官方稱他是自殺,許多人說他是被自殺。詳細分析見[粵語郭文貴21]。

    孟宏偉 -------------- 中國警察,任國際刑警主席,駐法國,很可能涉王建之死及郭文貴的紅色通緝令。今年十月回國後失踪,其妻公諸國際傳媒,中共才宣佈他違法、被拘留。事件可參考[粵語郭文貴21]2:21-3:04的論述,及其後的視頻。

    郭爆料 -------------- 即郭文貴一年多以來的爆料,可在Youtube搜尋 "Tsui Hon Kwong Me2",在其中的 playlist 有39段視頻可資參考,約需七八小時才看完。

    「藍金黃」手段 ------ 郭文貴總結的中共操控國內外各種人的手法。藍,指涉電腦和網絡的手段,如竊取資訊、或破壞你的電腦系統。金是金錢收買。黃是色誘和你中計後對你的要脅。

    撐「郭爆料」的人 -- 注意郭文貴沒有說﹕撐「我」的人。這是他接受了一些支持者的立場,撐「郭爆料」已經很好了,不必支持他這個人,也不必支持他全部行為和立場。

    「郭文」 ----------- 在「郭媒體」(見下)刊登的短文、短訊、照片、短片等。仿「推文」(見下)而創的名詞。

    「郭媒體」 ------- 中共的影響下,Youtube, Twitter, Facebook 等社交媒體去年曾陸續(全面或局部、永久或暫時)禁止郭文貴使用他們的傳播功能。郭文貴自行開發近似功能的平台,就是guo.media,中文就叫「郭媒體」。你都可以上去看和用的。

    「推文」 ----------- 在Twitter刊登的短文、短訊、照片、短片等。Twitter 音譯音「推特」,故當中刊的短文簡稱「推文」。

    郭文貴是「強姦犯」 -- 中共對他人格謀殺,詳見[粵語郭文貴5]。

    吴征、楊瀾 ------- 中共在美國的特務。可參考[粵語郭文貴9a, 9b]。

    財新 ------------------ 大陸的雜誌社,亦經營新聞網站,財源頗足,發行頗廣,攻擊郭文貴頗力。胡舒立主持。郭文貴認為財新是頭號盜國賊王歧山的喉舌。

    博訊 ------------------ 在美國的中文新聞網站,很多大陸的消息和分析,反共。但攻擊郭文貴頗力,全盤否定郭,反而肯定中共對郭的指控。郭文貴認為它已被中共「藍金黃」(見上)。

    Steve Bannon --- 音譯班農,為特朗普競選時的首席策劃師,朗普普任總統前期曾經是白宮的主要幕僚之一。離開白宮後同郭文貴交上朋友,常有長談,亦引薦郭文貴認識美國右翼上層和傳媒,得到後者認同。

    Stephen Wynn -- 音譯永利,澳門永利賭場(前)前老板,在拉斯維加斯亦有賭場。是特朗普競選時的共和黨籌款委員會主席,曾協助盜國賊把號稱習近平的信遞交特朗普,要求遣返郭文貴,詳見[粵語郭文貴21]。

    紅通通緝犯 ------- 郭文貴公開舉報盜國賊貪污瀆職,盜國賊就用盡辦法把他滅聲。其中辦法之一是從外國遣返中國。國際刑警最高級別的通緝令是紅色通緝令,簡稱紅通,於是去年曾叫國際刑警主席孟宏偉(見上)發出兩次郭文貴的紅通。意即全球警方見此人,就應拿下歸案;但原來國際刑警發出的只是紅色通知,只是推薦,仍受各國之間的引渡條約所制約。

    被VOA斷播 ------- VOA即Voice of America,美國之音,美國政府機構,向大陸有中文廣播。2017年4月,安排了郭文貴做即場直播的三小時訪問,做了幾天的節目預告和宣傳。一天前中共開始向美國之音施壓禁播,中文部記者照進行,最終「藍金黃」仍湊效,訪問進行了一小時後斷播。不接受禁播暗示的記者們停職至今。

    被哈德遜取消演講 -- 哈德遜即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位於華盛頓的美國智庫,頗具聲望。2017年10月,邀請郭文貴演講。一天前中共開始向研究所施壓,要他們取消演講,這次「藍金黃」完全湊效,演講取消。郭文貴和主持人唯有移師次選的全國記者俱樂部(National Press Club),詳細演講內容見[粵語郭文貴8]。上月,取消演講一周年的日子,美國副總統就在哈德遜詳述美國的中國總政策的新方向。

    申請政庇 ----------- 政庇即政治庇護。郭文貴抗衡中共多次企圖遣返他的計劃,向美國申請政治庇護。申請期間,已進入法律程序,因而不可能被遣返。

    把花生留住,請付費支持:轉賬至滙豐銀行 023-280233-838,抬頭 HONG KONG INTERNET RADIO LIMITED
    花生網頁: www.hkpeanuts.com
    PayPal 付款賬號: hkangrypeanut@gmail.com
    FB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hkpeanuts/

  • 橋詞語 在 殿下在香港-香港在世界 (Hong Kong in the World)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8-07-04 18:30:01

    【一個專為廣東話為母語人士而設的廣東話課程】
    ➜更多內容: www.cantonesecollege.com/course
    讓廣東話發揚光大!

    第一次上電視就被插! 對不起各位⋯⋯殿下唯有退出了|回應【陳凱文:鏗鏘集談「廣東話」,錯漏百出】的文章
    -------------
    在網上看到一篇由學研社成員陳凱文所撰寫的文章,批評節目鏗鏘集談廣東話錯漏百出。
    http://www.thinkhk.com/article/2018-06/21/27640.html
    這篇文章所述的部份,殿下確實是有不正確的地方。
    殿下在節目拍攝這一幕的時候隨機選取了一本書的其中一篇,即時開始參考裡面的內容,然後拍攝我寫稿和搜索資料的一幕。
    拍攝這一幕的目的其實是想知道一個有興趣研究廣東話的普通人,是透過什麼方式去研究去了解更多我們的母語,從中亦可以帶出我們在學習的過程會遇到什麼困難。
    正不巧地所選的詞語確實遇上困難點,揗(tan4)雞的揗(tan4)音沒有同音字可替代,而參考的大部份資料也引用了騰(tang4)字所取代,而中大的粵語審音配詞字庫都顯示了騰(tang4)也是揗字的其中一個發音,這亦稍為印證了廣東話在研究路上可能存在的真空部份。

    文中亦批評節目引用了粗鄙用語,例如吊吊揈、揸流攤等等。
    我發覺很多教語言和語言有關的工作者甚至學語言的人都進入了一個誤區,認為粗俗的用語是不能教不能學,很奇怪,明明這些用語在當地的使用率非常高,偏偏很多教育者就是認為教語言最好只學禮貌語,最多學交談口語。
    這些我稱之為語言潔癖。
    為什麼我們教一種東西就代表鼓勵你用那東西?學來除了用出來之外,還可以學來聽懂別人說話,知道用人使用時的語感,甚至作出適當回應。香港學語言很常忽略語感這一回事,一個詞語除了它的本義,還有它使用的時機和帶給別人的感覺。我們不是不應該學粗俗語,是應該學習粗俗語的意思,變化甚至是使用的時機,難度你沒有體驗過聽到俗語反而覺得有拉近彼此距離的經驗嗎?
    說起吊吊揈的語感如果用來形容人貿貿然用的話當然會失禮,因為會對那個被形容者帶有無所事事好食懶做的負面印象,這才是唐英年在說話裡真正被批評的原因。吊吊揈如果用在形容物件上面條樹枝吊吊揈的好像快要掉下來了整個形容的畫面就變得生動了。
    詞語本義不是不重要,只是語言作為溝通的媒介,一句說話一句用語會帶給別人什麼印象什麼感受才是最重要的。語言是會變化的,有些以前不適合在某些場合使用的用語,已經漸漸變得不同了,難度我們廣東話上千年歷史不是一直處於這樣的變化之中嗎?為何今天我們卻覺得這種變化是一種禁忌呢?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