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模仿犯上映戲院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模仿犯上映戲院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模仿犯上映戲院產品中有1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謝謝網友吳英雄拍攝分享27年前的今天(1994年4月9日)的《聯合報》第36版,右下方可以看到當時熱映中(3月26日在臺上映)的香港電影《九品芝麻官》的廣告,上頭寫著「票房再爆!口碑大呼過癮!周星馳再獲觀眾肯定!」,而廣告中列出的戲院裡,還有誰仍在營業呢? 片體鱗傷,看啥名堂? 「銀色獵物」 中...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最近討論度超高的電影《小丑》,你看了嗎? 男主角瓦昆不僅把這個小丑傳統邪惡、可恨、可憐的特質詮釋得很好之外,因為年紀的關係,還讓這個角色加了些中年滄桑,所以他的小丑是很成熟,很有深度的,電影在全球上映 4 天,吸金 72 億,打趴蜘蛛人、水行俠,還奪下威尼斯影展最高榮譽的金獅獎。 不過這部電影卻...
模仿犯上映戲院 在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2-19 19:05:02
你眼中的別人,或許只是內心的自己。 What you see in others perhaps is just a reflection of yourself. 複身犯 (Plurality), 2021 完整預告:http://lessons.piee.pw/3cscvp 故事敘述警方...
-
模仿犯上映戲院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9-10-14 14:00:01最近討論度超高的電影《小丑》,你看了嗎?
男主角瓦昆不僅把這個小丑傳統邪惡、可恨、可憐的特質詮釋得很好之外,因為年紀的關係,還讓這個角色加了些中年滄桑,所以他的小丑是很成熟,很有深度的,電影在全球上映 4 天,吸金 72 億,打趴蜘蛛人、水行俠,還奪下威尼斯影展最高榮譽的金獅獎。
不過這部電影卻也因此引發許多爭議,還成為美國司法部門關注的議題。因為《小丑》電影中不僅涉及了暴力、精神疾病、鼓吹犯罪等敏感議題,被認為會對社會來帶負面影響,產生一股『模仿效應』。
過去這一週,美國好幾家影院都收到來自 FBI 的提醒,説在《小丑》上映當天有『可信的』大規模槍擊威脅,美國大型戲院院線 Landmark 就規定觀眾入場看《小丑》時不可戴面具、臉部不可有彩繪等,也不可以攜帶任何會讓其他觀眾不安的物品!
而讓美國這麼害怕就是因為在七年前,另一部蝙蝠俠系列電影剛上映的時候,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發生一起知名的『奧羅拉槍擊案』,一名戴上面具的男子突然闖入一間戲院,向正在觀看電影的觀眾開槍掃射,造成 12 人死亡和 70 人受傷,成為美國近年其中一起大型槍擊案,而且美國現在會這麼怕,是因為社會氛圍跟7年前相比,非常不一樣,美國社會現在槍擊案比那個時候嚴重太多了,現在是反槍聲浪越大,槍擊案越多。
這部電影除了讓人擔心模仿效應外,所傳達的訊息也有很多爭議。
因為過去的創作者們,大部分都是描繪小丑的邪惡,但很少有作品去解釋『小丑為何是小丑』,這部電影描述小丑是如何在城市內掙扎生存,努力維持正常的生活,卻還是被嫌棄不正常、不夠努力,最後走向犯罪道路,這就好像在說,小丑身世很可憐,所以做壞事就情有可原了嗎?如果因此將暴行簡化為模仿行為,就會以為無差別殺人犯都是精神病。
這部電影要告訴你的是,小丑不是因為精神病而成為『小丑』,我們眼中的怪人,其實不一定是自願成為怪人的。人人都可能是掛著笑顏,內心卻不斷在哭泣的小丑。
有時你對別人付出多一份關心,都有可能改變他人的一生!
--------------------------------------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每週四晚間十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3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
模仿犯上映戲院 在 粒方不插電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10-02 22:30:17第76屆威尼斯影展金獅獎。本片取材自DC最著名的反派人物「小丑」,DC小丑起源電影。《醉後大丈夫》導演陶德菲利普斯擔任製片、編劇與導演;繼傑克尼克遜、希斯萊傑與傑瑞德雷托之後,瓦昆菲尼克斯成為在大銀幕上第四位接下「小丑」這個角色的演員,看他如何從一個失敗的喜劇演員,一步一步成為高譚市最邪惡、最頂尖的超級罪犯。
在電影中,瓦昆菲尼克斯飾演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亞瑟佛萊克,一個從小被母親暱稱為「快樂」的人,他因此立志為世界帶來歡樂,他想演出脫口秀,費心地觀察別的喜劇演員,捕捉他們的特性與幽默,但可惜的是,亞瑟一點都模仿不來。無論亞瑟多想讓別人快樂,他回家的路是一條漫長的階梯。在他經歷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之後,他一點一點地將內在的自我顯露出來。
小丑。
第76屆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導演陶德菲利普斯,瓦昆菲尼克斯主演。社會邊緣人亞瑟佛萊克,他如何從一個失敗的喜劇演員,一步一步成為高譚市最邪惡、最頂尖的超級罪犯。
陶德菲利普斯與瓦昆菲尼克斯兩人聯手,深刻地探索了社會邊緣人亞瑟佛萊克的性格,瓦昆菲尼克斯說:「這不只是一場寫實的角色研究,也將會是一部深入人性的警世預言。」
#跟我一起 #宅在家
#跟我一起宅在家
距離 2005 年的《蝙蝠俠:開戰時刻》(Batman Begins) 已上映 15 年,「黑暗騎士三部曲」仍在影史中有著難以撼動的經典地位,而導演諾蘭一直以來就是大銀幕和傳統影院的忠實擁護者,為了貫策導演的堅定信念,華納兄弟正式宣佈,「黑暗騎士三部曲」將於 5 月 29 日重返大銀幕,影迷們尖叫吧!
「黑暗騎士三部曲」劇照
無庸置疑的經典之作
在全球影迷票選電影排行榜 IMDb Top 250 名單中,《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 仍穩居第三名位置,爛蕃茄 94%、《黑暗騎士:黎明昇起》(The Dark Knight Rises) 爛蕃茄 87 %、《蝙蝠俠:開戰時刻》爛蕃茄 84%,諾蘭不只讓超級英雄「踏入了影史神話的王國」,更締造全台 6.5 億票房佳績,全球近 25 億美金票房的優異成績,成功擴大漫畫改編電影的觀眾群,讓蝙蝠俠成為當代大眾文化的一部分。
除了影評和票房叫好又叫座之外,《黑暗騎士》還在第 81 屆奧斯卡金像獎上獲得八項提名榮耀,希斯萊傑更幾乎橫掃當年多個獎項,包括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美國演員工會獎最佳男配角、金球獎最佳電影男配角及英國影藝學院獎最佳男配角等。
《黑暗騎士》劇照
克里斯多夫諾蘭力挺影院
導演克里斯多夫諾蘭是電影圈中知名的傳統影業擁護者,他熱衷於使用傳統膠捲拍攝電影,也採用 IMAX 技術製作高品質的觀影體驗,在疫情蔓延之際,全球電影院遭受空前的重大打擊,諾蘭投書《華盛頓郵報》文章曾提到:
「身為一位電影工作者,如果沒有在電影院裡工作的員工和來看電影的觀眾,我的作品永遠不可能完整。」
他以此呼籲大家重視電影院存在的重要性。這般熱情讓 IMAX 執行長Richard Gelfond 也直呼:
「諾蘭真的很希望他的電影能重新恢復電影院的生機,我不知道還有誰比諾蘭更努力的推動,就是為了讓電影院能重新營業!」
如果有一部電影能在此刻讓觀眾真正體會進戲院以大銀幕觀影的必要性,肯定沒有比克里斯多夫諾蘭電影更好的選擇,而此次的「黑暗騎士三部曲」,除了一般數位形式,IMAX 版本將同步回歸,《黑暗騎士》也會有雷射版IMAX 在大直美麗華映演。在近期疫情逐漸緩解時,以大銀幕放映效果重溫經典的「黑暗騎士三部曲」,就是我們走入影廳,一起凝聚情感的最佳理由。
克里斯多夫諾蘭執導黑暗騎士三部曲
「黑暗騎士三部曲」改編自 DC 經典漫畫角色蝙蝠俠,三部曲包含 2005 年的《蝙蝠俠:開戰時刻》、2008 年的《黑暗騎士》,以及 2012 年的《黑暗騎士:黎明昇起》三部電影。導演克里斯多夫諾蘭以冷靜、寫實的風格,帶領觀眾探索傳奇人物蝙蝠俠的起源,布魯斯韋恩以血肉之軀踏進高譚市最黑暗的街區,面對邪惡勢力打擊犯罪的同時,也一步步戰勝自己的恐懼。諾蘭表示:
「雖然蝙蝠俠是超級英雄,但他卻集恐懼、罪惡等多種負面情緒於一身;布魯斯韋恩除了有錢,他沒有任何超能力,他就是一個比我們更常做伏地挺身的人,但他平凡和貼近現實的人性卻是我們被他吸引且產生共鳴的原因。」
「黑暗騎士三部曲」不只集結了克利斯汀貝爾、「阿福」米高肯恩、「高登局長」蓋瑞歐德曼、「福克斯」摩根費里曼 、「貓女」安海瑟威等演技派巨星,更造就了眾多讓人又愛又恨的超級反派:「小丑」希斯萊傑、「稻草人」席尼墨菲、「忍者大師」連恩尼遜 、「班恩」湯姆哈迪 ,每一個絕對都是觀眾心目中獨具魅力也難以忘懷的存在。
「黑暗騎士三部曲」海報
《蝙蝠俠:開戰時刻》、《黑暗騎士》、《黑暗騎士:黎明昇起》三部電影將於 5 月 29 日同步大銀幕經典重現,全台將有超過 60 家戲院加入重映計畫。
模仿犯上映戲院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謝謝網友吳英雄拍攝分享27年前的今天(1994年4月9日)的《聯合報》第36版,右下方可以看到當時熱映中(3月26日在臺上映)的香港電影《九品芝麻官》的廣告,上頭寫著「票房再爆!口碑大呼過癮!周星馳再獲觀眾肯定!」,而廣告中列出的戲院裡,還有誰仍在營業呢?
片體鱗傷,看啥名堂?
「銀色獵物」 中沒有銀色, 「惡意的缺席」中沒有缺席,電影片名關係票房賣座與否,可是,你有沒有發現,有時候 「片名」跟電影內容一點關係也沒有?
█王立青
好萊塢性感艷星莎朗史東,前陣子主演一部激情懸疑電影「銀色獵物」,知道此片原名「Sliver」者,看到中文片名居然譯成「銀色獵物」,難免莞爾一笑。顯然該片翻譯人員看走了眼,將SIiver(細片、切片)看作Silver(銀色)。真是「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是惡意?是騙局?
記憶所及,這已不是台灣片商翻譯電影片名頭一回鬧笑話了。十二年前保羅紐曼、莎莉菲爾德主演的「惡意的缺席」,片名譯得之離譜,與「銀色獵物」有異曲同工之「謬」。
「惡意的缺席」原名「Absence of Malice」,是句法律用語,意指「惡意不足」或「缺乏惡意」。片商不知打那兒請來的高手,電影內容也沒看,便來個原名直譯;等我電影看完,才知道「惡意」不曾缺席,也無法缺席。譯者一時疏懶譯錯,才真是「惡意不足」的失誤了。
往前追溯,一九七四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由保羅紐曼和勞勃瑞福連手主演的「The Sting」,中文片名「刺激」,也犯了直譯的錯誤。
那年看完「刺激」,滿腹狐疑,這樣的劇情與刺激何干?回家翻辭典才發現,Sting除了作「刺」、「螫」、「刺激」解釋之外,尚有「詐騙」的俚俗用法。這才恍然大悟,片名不是「刺激」,該是「騙局」才對。
準此要領,一九九二年由詹姆斯伍德領銜主演的「Midnight Sting」可譯為「午夜騙局」,若沿用舊模式來個「午夜刺激」就糟了。不過該片正式的中文片名是「英雄本詐」,也很貼切傳神。
●天馬行空,莫名其妙
中譯片名,除了直譯之外,往往考量到國情、文化背景的差異,而需採取意譯。譬如「The Long Gray Line」,若直譯成「長灰色的行列」,誰懂?原來,其中的「灰色」是指西點軍校學生制服的顏色,因而這部電影依其內容意義,給它取個「西點軍魂」的中國名字,誰曰不宜?? 問題是在台灣意譯,照樣也會產生風馬牛不相及的天方夜譚式笑話。像當年名導演亞瑟潘的力作「Bonnie and Clyde」,是敘述美國經濟大蕭條年代,一對著名鴛鴦大盜的故事。對美國民眾而言,邦妮與克萊可謂家喻戶曉、耳熟能詳,只是到了台灣若直譯其名,則真是不知所云。這部警匪片起先在台灣遭到禁演的命運,影評人談及此片,冠名為「雌雄大盜」,至為允當。後來此片開禁,片商捨現成的好片名不用,竟然異想天開,來個「我倆沒有明天」。真是教人不想罵也難。
一九六七年,法國名導演梅爾維爾拍了一部由亞蘭德倫主演的警匪片「Le Samourai」,是日本話「武士」的羅馬拼音字。電影公映之前,片商耍了個噱頭,廣告刊登劇情大綱(電影本事),公開徵求中文片名。
結果中選的竟然是玄之又玄的「午後七點零七分」,搞得觀眾一頭霧水,莫名所以。誠可謂「張飛打岳飛,打得滿天飛」。
●群魔亂舞,終極滿街
直譯、意譯固然鬧過不少笑話,「援例引用」也是趣事連篇,歡笑一籮筐。
所謂援例引用,就是某部電影票房告捷,引來片商像蒼蠅叮肉般蜂擁而至,給新片取個類似的片名,一方面圖個吉利,二方面也盼望沾光,大發利市。
一九八二年,席維斯史特龍演的「第一滴血」,轟動世界,瘋狂天賣座。台灣有片商突發奇想,打算給新片取名為「女人的第一滴血」;這則消息是我某天邊吃早餐邊閱報看到的,害我當場噴飯!
阿諾史瓦辛格自從「魔鬼終結者」竄紅之後,凡是由他主演的電影幾乎都掛上「魔鬼」二字:「魔鬼司令」、「魔鬼殺陣」、「魔鬼阿諾」、「魔鬼紅星」、「魔鬼孩子王」、「魔鬼總動員」、「最後魔鬼英雄」,一時之間但見群魔亂舞,鬼影幢幢。
其中不沾魔鬼二字的「終極戰士」,據說原本也打算和魔鬼攀上關係的,卻被別部電影搶先登記註冊,只好更名。阿諾雖在台灣率先使用「終極」二字,後來卻成了布魯斯威利的正字商標。
布魯斯威利於螢幕「雙面嬌娃」揚名立萬後,以「終極警探」勇闖大銀幕,發紅泛紫,自此與「終極」結下不解之緣。後來有「終極神鷹」、「終極尖兵」等作品,票房卻是欲振乏力,害得威利悶悶不樂,額頭上的毛髮更形稀疏了。
當此之際,凱文柯斯納居然乘虛而入,盜用「終極」二字冠於「保鑣」之上,賣了個滿堂彩。此舉雖可稱為「篡位」而不過分,但其實布魯斯威利不也是從阿諾那兒篡奪而得「終極」?
「終極」本無種,男兒當自強,誰厲害就給誰用,有何不可??
●一窩蜂,不見新意
國片片名當然也少不了模仿抄襲、東施效顰之舉。
古龍原著、倪匡編劇、楚原導演,這個鐵三角組合拍的新派武俠推理片「流星.蝴蝶.劍」賣座,一時之間,但見三段式片名如雨後春筍,四處皆是。像「天涯.明月.刀」、「劍.花.煙雨江南」、「俠士.鏢客.殺手」、「千刀.萬里.追」⋯⋯族繁不及備載。
後來鐵三角又推出片名頗見新意的「三少爺的劍」,也引來一部「二小姐的刀」追隨其後,忠心耿耿。
以往國片命名,甚少使用到「的」這個字。直到「台灣新電影」浪潮掀起,眾家新銳導演不約而同地,酷愛用「的」字夾於片名之中,蔚為一股風潮。
試看這些片名:光陰的故事、小畢的故事、海灘的一天、看海的日子、帶劍的小孩、兒子的大玩偶、風櫃來的人、冬冬的假期、小爸爸的天空、最想念的季節、我們的天空、老莫的第二個春天、霧裡的笛聲。
以上所列,全是台灣新電影運動意氣風發時期的重要代表作。仔細一瞧,還真別具一格,饒富妙趣。
如果我有錢,當上片商老闆,一定要搞個一網打盡的全方位片名,比方說「終極魔鬼奇兵的第一滴血」,如何?夠狠夠絕吧!
【1994-04-09/聯合報/36版/繽紛】
模仿犯上映戲院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你眼中的別人,或許只是內心的自己。
What you see in others perhaps is just a reflection of yourself.
複身犯 (Plurality), 2021
完整預告:http://lessons.piee.pw/3cscvp
故事敘述警方懷疑在一場離奇的五人死亡車禍中,其中之一就是聲名狼藉的連環兒童失蹤案兇手。這五個人分別為仲介商人、太妹、男大生、野雞車司機,還有一個身份未明的男子。這五名乘客全數罹難,難以調查出失事真相以及失蹤案兇手的身份,然而肉票們卻還在某處等待救援。於是警方利用意識上傳的科技,將五人的意識灌入了另一個被判死刑的腦死植物人,也就是編號「193」的大腦中。
警方雖然從頭到尾都在偵訊「193」的「肉體」,但得要在他的神情、談話、以及動作中,去辨識出這幾個不定時出現的人格,並且從他們的自白中試圖找出真相。然而主導整個借屍還魂計畫,從旁協助調查的沈宜玲博士卻對實驗計畫別有用心。於是研究人員、警方、「193」以及在他體內的五名嫌疑犯,即將展開鬥智又鬥力的拉鋸戰。
在試片之後,我們覺得《複身犯》這個犯罪懸疑類型,像是從許多精彩作品中長出的一個全新的「奇行種」。例如在主角楊祐寧的精湛表演裡,讓我們聯想到《分裂》的James McAvoy;意識與現實交錯的分秒必爭,就像是Jake Gyllenhaal的《啟動原始碼》一樣地刺激;而不斷翻轉的劇情和暗黑的人性辯證,更讓我們想到了經典的《羅生門》。
導演蕭力修自2015年的代表作《麻醉風暴》拿下當屆金鐘多項大獎:包括最佳迷你劇集/電視電影獎與導演獎。在這次的新作品中,他想要呈現『當一個意識重新在一個陌生的軀殼中獲得重生,他會如何重新面對人生、記憶、遺憾和未來?那是一段什麼樣的恐懼和迷惑的旅程?』
也因此,意識科技的機制在這裡絕對不是重點,這不僅讓電影不用忙著解釋規則,更能讓編導將核心命題緊扣在「什麼才是真正的怪物」身上,進而逐一揭開人們眼中的「怪物」背後的動機與苦衷,同時也讓角色們在彼此身上看到跟自己同樣不為人知的人性掙扎。
觀影後我們甚至覺得《複身犯》已經為片中角色留下了許多伏筆,實在很期待電影可以以「迷你影集」的方式去延伸整個宇宙,不管是描述在「193」以前的實驗歷程、五個嫌疑犯各自的背景故事,甚至是電影完結的後續發展等等,相信精彩程度絕對會不輸電影。
對了,不管你對楊祐寧過往的作品是否熟悉,都會在這部電影中看到他令人驚豔的演技!他所扮演的被借屍還魂的「193」,除了有個令人心酸的角色設定,同時還得要依序模仿陳以文、王淨、以及林哲熹等人的角色,這讓我們在好幾場緊繃的關鍵場景中,不小心就被他惟妙惟肖的模仿給逗笑了,不得不說這次觀影的情緒還真是複雜啊!
歡迎點擊圖片看更多預告,而今天開始連續三天(2/19~2/21)在指定戲院有口碑場次,《複身犯》也會在2/26正式上映喔。
模仿犯上映戲院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從貝多芬到Mulan 西方種族歧視有否改變過?
近月因BLM運動,美國的所謂liberals(自由派人士),為贖罪做秀就突然颳起一股歌頌黑人風。連財經頻道CNBC,都突然多了很多從未見過的黑人嘉賓。
數天前在《紐約時報》看到一位19世紀混血黑人小提琴家George Bridgetower的故事。他爸爸自稱為非洲王子,其實只是一個來自Barbados的黑奴後裔,後來去了歐洲,在一些貴族家庭打工,娶了一位波蘭女僕,然後生下Bridgetower。他是一位音樂天才,5歲就開始在各歐洲王室表演,尤其得到英國威爾斯王子賞識,為他提供最好的音樂教育。1803年,他去到音樂之都維也納,並結識了比他年長8歲的貝多芬,成為摰友,經常一齊「蒲吧」和討論音樂。
貝多芬非常欣賞Bridgetower的才華,特意為他寫了一首小提琴奏鳴曲,並在首演中親自彈鋼琴伴奏,在致獻詞中「戲說」,此曲由一位瘋狂「mulatto」(黑白混血兒)致送給另一位「mulatto」,既有貶意亦自嘲皮膚黝黑。但好景不常,首演後不久,Bridgetower得罪了貝多芬一位白人女朋友(看《亂世佳人》就知道黑人冒犯女白人乃大忌),因此貝多芬就跟他決裂絕交,連樂曲致獻都收回,並改送給當時著名法國小提琴家Kreutzer。但Kreutzer也不領情,一不喜歡作品且嫌太難彈,更不願「執二攤」,結果從未演奏過此曲。經此一事,Bridgetower覺得無癮,就搬回英國。《紐約時報》發掘出此小故事的意思是,Bridgetower這位充滿才華的黑人音樂家,只因無意得罪了貝多芬,從此就在音樂史上消失,對他非常不公平!
1940年代,美國Nicholas Brothers跳舞組合,被白人舞王Fred Astaire賞識,連他都自嘆不如,後來他們更教過Michael Jackson跳舞。但當年他們只可在全黑人班的歌舞片中擔正主角,在白人片中只可客串一些下人角色。荷李活電影,要等到1965年由黑人影帝Sidney Poitier主演的《A Patch of Blue》,才第一次出現黑人男性夠膽親吻白人女性鏡頭。
即使到了2018年,在一次ESPN訪問中,LeBron James提到作為一個黑人公眾人物所面對的問題,竟然有人在他屋牆上寫上種族歧視字句,訪問中亦提到政治和美國總統特朗普。結果招來Fox電視台主播Laura Ingraham(永遠嘴角奸笑),極具侮辱性且暗藏種族歧視的攻擊。她說沒興趣聽取每年收入1億美元,但只懂把球彈來彈去的球星政見,建議他「shut up and dribble(閉嘴繼續運球)!」
白人主流只欣賞你翻筋斗娛樂大家
其實這些故事已道出白人的最理想種族關係──可欣賞其他種族人士某樣技能,例如Bridgetower的音樂天分,Nicholas Brothers的跳舞奇才,或LeBron James出神入化的球技,但他們仍須謹記自己的station in life(身分地位)。白人主流社會歡迎你使盡渾身解數,翻筋斗娛樂大家,但當你大膽展露思想和感情,就要小心隨時被攆出門外,甚至惡意攻擊。
Mulatto更惨,既不受白人社會所接受,但也經常被黑人排斥。數百年來美國都有一個one-drop rule的社會和法律概念,任何人只要數代前有一滴黑人血統,那個人即被辨識為黑人。從前可因此而喪失很多法律和社會權利,此傳統竟一直維持至20世紀中。即使現今法律仍然模糊,因為如被定為黑人,反而可能對考進哈佛和耶魯等名校有幫助!耶魯剛被司法部指控歧視亞裔和白人,意即優待黑人。其實亞裔最惨,何止耶魯、柏克萊和史丹福等學府,一早知道同樣有不明文亞裔收生上限。
奥巴馬和賀錦麗(Kamala Harris)都是混血兒。但近日賀錦麗反被右派白人攻擊為「not black enough」(不夠黑)。她媽媽來自印度,爸爸則是來自牙買加的mulatto。她被批評並非真正美國黑奴後裔,且含有白人血統。這一句最殘酷,mulatto身世可憐,一般是女黑奴被主人強姦後生出來的後代,所以有人形容mulatto的經歷才真正最black!
不敢直認種族歧視 以反共包裝仇恨
到了今天,雖然仍有特朗普支持者之類攻擊黑人,但最少有自稱liberal的衛道之士為他們出頭。但中國人又如何,有誰願意為他們發聲?現今美國的虛偽政治正確標準是,絕不可攻擊黑人,伊斯蘭教徒也不太好,但中國人則幾乎是free for all,可任意攻擊!
今年初位於紐約市唐人街的MOCA(Museum of Chinese American)發生離奇大火,有人懷疑是縱火,至今仍未查出真相。近月美國亞裔人士經常在街上被辱罵,最近在紐約,一名89歲老婆婆,竟慘被人掌摑和點火燃燒衣服!這種卑劣無人性行為,本以為只會在香港發生!
這些種族主義懦夫不敢直認種族歧視,通常會用「共產主義」作包裝仇恨藉口。但此舉騙不到人,即如白人霸佔美洲時,也不會直認侵略,只會以傳教宣道為藉口,結果是直接和間接害死數以千萬計原住民,幾乎滅族,是人類史上最嚴重的人道悲劇之一!
華爾街也一樣。周三CNBC名主播Jim Cramer吐出真言,直認不喜歡中國的程度,比白宮內任何人更甚!不止TikTok、華為、中芯(0981)和騰訊(0700)等中國企業受到無理壓迫,甚至替美籍華人創辦的Zoom擔心。已有人投訴部分數據經過位於中國的伺服器,擔心泄漏私隱,Zoom已道歉兼矯正,但仍遭NASA和個別政府機構禁用;亦有人指控Zoom不公平競爭,只因在成本較低的中國開發技術!亦擔心如被大事宣揚李嘉誠旗下維港投資為主要股東之一,更會被抹上莫須有之罪。
近年中國出了不少被譽為技巧上完美的鋼琴家,如郎朗和王羽佳等。郎朗運氣好,出道於中美關係較好的千禧年代初,全球觀眾被他天才所吸引!但當然批評者仍大不乏人。小提琴大師Isaac Stern在1980年奧斯卡得獎紀錄片《From Mao to Mozart》中,批評當年中國音樂家只有技巧,沒有感情和靈魂。到了郎朗又反而經常被批評感情太豐富!經過3年休養腕傷和去年結婚後,郎朗上月終於網上復出,在德國兩次錄下巴赫的經典巨作《Goldberg Variations》,一次在錄音室,一次在Leipzig的St. Thomas Church現場演奏,巴赫在這教堂工作多年並埋葬於此。暫時評價不錯,被認為較成熟內斂,但無可避免,被所有人拿來跟加拿大鋼琴怪傑Glenn Gould的經典1955年和後期1981年,兩次錄音作比較。一如所料,大部分樂評家認為郎朗演繹仍有所不及,今次反被批評演奏拖得太慢,技巧上不及Gould! 有可能嗎?西方樂評真難服侍!
過去不少鋼琴和小提琴家都是歐洲猶太人,經常會提到被納粹殺害家人和逃亡到美國或以色列的悲慘歷史,世人亦非常同情他們,並支持以色列。我有一個懷疑,如有天郎朗提到中國自鴉片戰爭被列強侵略百年歷史,並表明愛國,支持中國政府(他是中國籍,並且是香港永久居民),西方人又會如何反應?
其實從去年LeBron James發聲批評Houston Rockets經理Daryl Morey的支持香港示威言論為uneducated(無知)後的反應就可想而知。美國不論保守或自由派人士,異口同聲誣衊他是為錢而埋沒良知!唉,言下之意無非又是要求這黑人球星shut up and dribble!但一如Laura Ingraham所說,LeBron James收入過億美元,真的有必要奉承中國?不應隨便侮辱他人格。
早前郎朗亦有參與Lady Gaga發起的網上抗疫慈善音樂會,跟她和Andrea Bocelli等壓軸演出,是整晚高潮。我又再想,如郎朗不慎得罪Lady Gaga而反臉,郎朗會否得到如Bridgetower當年的同樣待遇,被逐出西方主流文化圈?
成龍是功夫電影的曠世奇才,更可被譽為Parkour界之鼻祖。印象最深的是在《紅番區》(片名政治不正確),一個由停車場頂層跳到對面公寓露台的鏡頭(當年已年過40),無花無巧,如失手肯定冇命!後來的《The Bourne Identity》和《Mission Impossible》等電影都曾模仿,但當然吊了威也。
Mulan棄在美上映亦受中美關係影響
後來成龍終被邀請到荷李活拍了幾套頗成功的《Rush Hour》系列警匪片,成為國際巨星。但請留意片中的成龍,從來沒有感情線(銀幕下是另一回事),更遑論跟白人女主角有接吻和牀上戲(周潤發的荷李活電影也一樣)。自詡為liberal的荷李活,處理中國人角色手法,其實仍停留在1950年代處理黑人角色的階段。幸好在2016年,奧斯卡頒發終生成就獎給成龍,換作今日的中美關係,成龍那麼鮮明的愛國態度,仍有可能嗎?
最近迪士尼宣布放棄等待美國院線檔期上映《Mulan》(花木蘭),改為直接上架Disney Plus串流頻道,收費30美元,無限播放。這做法有助Disney Plus用戶急升,但仍極難收回2億美元製作成本。在中國和某些地區仍會在戲院上映,相信放棄在美國上映的決定,除疫情外,亦受到中美關係影響。
未看過,但影評不錯,在新西蘭和新疆取景拍攝的場面非常壯觀,劉亦菲、甄子丹和鞏俐等人演出亦獲好評。但當然爭議亦多,首先在1998年的卡通片中,本來木蘭跟上司李將軍有段感情,但在真人重拍劇本中,被認為不適合#MeToo年代,給人上司性騷擾下屬的感覺,所以就把李將軍一角分為二,一個長輩身分的將軍和一個同當小兵,可發展感情的男生。本以為過骨,但竟仍遭LGBTQ圈猛烈批評,因為原來李將軍已成為雙性戀界偶像!現在抹殺角色,被視為性取向歧視!
中國崛起代表非白人首挑戰白人霸權
另外,去年劉亦菲發言支持香港警察,被人攻擊,她身為美籍華人,罪加一等!加上片尾向新疆政府鳴謝,在美國企圖全面抹黑中國處理新疆政策的今天,當然被人咒罵,更有人呼籲杯葛電影!我從未去過新疆,亦不清楚新疆政策細節,但最少知道現今情况比之前好得多。過去曾發生數千宗恐襲事件,現在已變得較安全、和平和穩定,似乎經濟發展得也不錯。即使真的有再教育營,不知道人權狀况如何,但肯定的是在過去20年,美國在中東以假反恐為名,殺害過的伊斯蘭教徒,遠超過100萬,絕大部分為無辜平民百姓,包括大量婦孺!這亦當然是激發一些極端分子,包括在新疆的,走向恐怖主義的主因!請放過我們,真的受不了美國(和在旁搖旗吶喊小嘍囉)的虛偽嘴臉和滿口假仁假義!
請牢記去年美國國務院前長期政策計劃主任Dr. Kiron Skinner(黑人女士)的溫馨提示:中國的崛起,正代表首次非白人社會對白人霸權的挑戰!報道中隻字沒提什麼共產主義,夠坦白未?看官夢醒未?
(中環資產持有中芯、騰訊、Zoom及迪士尼的財務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