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標點符號王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標點符號王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標點符號王國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004的網紅酸酸時事鐵絲團,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台灣是可以追溯南島語言最古老的地點。幾千年前,這些語言由台灣傳到東南亞和太平洋島嶼。南島語族最早起源於台灣」 【回顧】 一「兩岸哪裡一家親!研究:台灣人基因與中國不同」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259641420842601&id...
標點符號王國 在 薛晉寧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11 04:37:56
🍃 #毒檸王國 【#詩歌得意麼?】 Aren’t Poems Lovely? 0409 VOL. 13 《語言學》 薛薛詩語 在考口試時愛上了同組的考生, 於是同意他所憧憬的人生, 反為了博取注意而刻意反對,卻欠缺有力原因。 被緊張感迫得進退不能, 時間到了,被考官認為:「這孩子還是不行。」。 ...
標點符號王國 在 酸酸時事鐵絲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灣是可以追溯南島語言最古老的地點。幾千年前,這些語言由台灣傳到東南亞和太平洋島嶼。南島語族最早起源於台灣」
【回顧】
一「兩岸哪裡一家親!研究:台灣人基因與中國不同」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259641420842601&id=584986081641475
Jacky Cheng:台灣人,您對母親到底了解多少???
台灣文明,您知道台灣歷史四百年只是幼稚園程度,了解南島語族發源地是台灣,也只是小學程度而已,您懂得Paccan是原名,"您好"叫"台灣",四千年前遠洋Manga雙船體(與艋舺的台語同音,當然也與菲律賓的螃蟹船同音,但菲國學不到精髓,只能短航),傳出去台灣文明玉石珠算,給南洋與中土....總算是有中學程度了,12000年前的姆大陸,亞特蘭提斯陸沉,蘇格拉底,柏拉圖,西方三哲的理想國烏托邦,不在大西洋,而在太平洋,才是台灣歷史的大學程度,宜蘭與那國島間的海底沉城,虎井嶼,台東數千年以上萬年遺址隱藏了多少考古密碼....台灣人,你真的知道嗎?
(全南島語族的眼睛,都與Mada同音,南島族有十大語系,西到非洲馬達加斯加,東到夏威夷,南到紐西蘭,智利復活島,北是台灣,也只有台灣唯一同時擁有九大語系,流傳出去。3500~5000年前的航行授與文明(中國四川三星碓的蝌蚪文,沒中國人知道來源真意,台灣古跡中處處可見,是傳播源頭),菲,馬,近年在3500前的古墓遺址挖出,全世界僅有台灣東部獨產的豐田玉器陪葬,很明顯了。)
(有人說所謂的海底古沈城其實是斷裂的岩脈,但是它工整畫一的牆體卻又讓人無法解釋;有人說那是1622年荷蘭人佔領虎井時修築的城堡,遭明軍炸毀沈入海底;有人說這乃史前文明的遺跡,人類活動的證據;更有日本學者說這是八千年前人類活動的遺跡。)
(台灣宜蘭外海60海浬處,沉睡著一座神秘的海底古城,古城內有精細的雕刻、神殿、金字塔,學者研究,該遺跡屬於距今約1萬5000年前的「姆文明」(MU文明),也就是在中國大陸還與琉球群島相連時,人類在這塊「姆大陸」上所創造的高度發展古文明。相關學說已流傳一段時間,因為實在太過引人入勝,每隔一段時間就在網路上激起討論。
中國網站《萬花鏡》日前刊登一篇名為〈因地震沉入深海:台灣宜蘭海底驚現神秘金字塔!〉的文章,吸引了許多兩岸網友關注。該文指出,在距離台灣宜蘭僅60海浬的日本與那國島海域,沉睡著許多當地漁民都知道的巨大海底古城,1986年後,日本學者開始對遺跡進行現代化的海底考古研究。
經過長達8年的考古調查,琉球大學木村政昭教授振奮地表示,「沖繩周邊海底考古學的研究,將會讓全世界最古老的文明重見天日,古老的『海底龍宮』傳說即暗示海底古文明的存在,沈沒在海底的『姆文明』也讓海底龍宮的故事一直流傳下來,我確信與那國的海底遺跡,就是1萬2千年前突然消失的『姆文明』!」
根據考古隊以電腦合成方式繪製的遺跡復原圖,該遺跡有著海龜壁畫、靈石、廣場等祟拜物,可以判斷就是古文明居民聚會的神廟,而神殿北面有2個半圓形的柱穴,可能就是女巫舉行儀式前的沐浴之處,也有可能是讓即將獻給神的處女清浴的水池。
還值得注意的是,在半圓洞穴東邊近處的靈石,其擺設的方式與沖繩及日本本島的民間信仰類似。此外,神殿東方的拱形城門、巨石疊成的城門等,也與1萬年後才興起的琉球王國建築類似。而在城門附近發現的2塊重疊巨石,有人推測這2塊巨石是城門下方的基石;由2塊巨石整齊重疊在一起,及其上方留有長方形人口雕孔等看來,該巨石顯然是經過人力加工而成為城堡的一部分。
這項新的發現,與20世紀初美國學者詹姆士‧柴吉沃德(James Churchward)提出的『姆文明』假說不謀而合。柴吉沃德認為,在距今1萬5000年前的史前時代,現為日本、琉球、台灣的西太平洋一帶,其實是一整塊相連的「姆大陸」,其面積比南美洲還大,史前人類甚至在其上創造了燦爛的古文明,但因為遭遇大地震所引起的地質變動,而在一夜之間沈入大海,一切記載就此失落,沈眠在太平洋海底,直到今天仍有待人們挖掘出它的真實面貌。)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2974106319/posts/1528706937238428/
李致穎:談到女性或不同族群的刻板印象時,許多人都能理解這些特定形象,如女性的陰柔、感性、軟弱,南島語族的天性樂觀、愛喝酒愛唱歌等,對於弱勢性別或族群的主體性的剝奪,以及,成為他們追求自主性時的阻礙。
但是,上述的邏輯,對象ㄧ換作是「台灣人、台灣文化」就又不一樣了,各種刻板印象,例如隨性、草根性、海盜性格、髒亂、粗俗⋯等,全部照單全收,殊不知這些特定形象就是自己的主體性被襲奪、被架空後的殖民地文化,還把這些由殖民者所塑造出來的形象,當成自我認同。還有什麼比這樣的事情,更加悲哀的嗎?
#台灣文化應該要有各式各樣的面貌
#台灣人要打破殖民者的禁錮活出自我
https://www.facebook.com/1639848710/posts/10212110034219674/
李致穎:什麼是漢人?漢人是怎麼來的?
以「台灣南島語族」為例:
生番→熟番→人→漢人
未經由儒學「教化」的人,即為番或夷或蠻等,不文明、未開化之族群,必須透過儒家思想價值觀影響後、教育後,才能成為儒家價值觀下的「人或漢人」。
#台灣人正被教化為中華人
#已接近完成體
https://www.facebook.com/1639848710/posts/10207689328344790/
李致穎:把自己的認同,定義爲中國人,是個人自由的範圍。例如,我是泰雅族人,我也是中國人。
把自己所屬的族群認同,定義爲中國人,則不在個人自由的範圍。例如,我是泰雅族人,泰雅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
*溫馨提醒:台灣的南島語族,無論在對岸中國或此岸中華民國政府的定義下,都是中國的少數民族喔。
https://www.facebook.com/1639848710/posts/10213131710200935/
임가영:如果我是台灣的電視編劇,
簡直有發揮不完的題材(翻白眼)。
超過400年前至四、五千年之間,
南島語族的先人從台灣出發,
順著洋流和季風開枝散葉到了整個大洋洲。
(這個梗被迪士尼用走了就是「海洋奇緣Moana」)
400年前熱情浪漫的大航海時代,
荷蘭人教了台灣人以羅馬拼音做為文字記錄,
引進了最早的銀行會計制度,
至今番仔薑(辣椒)、番仔火((辣椒)、紅毛土(水泥)、水牛、黃牛、芒果、雞蛋花、甘蔗、水稻…
通通都是荷蘭人曾經來過的痕跡。
400年前日本幕府時代,
將軍穿的盔甲也都是台灣出口的鹿皮製造而成的。
380年前和兩蔣一樣宿命的鄭成功父子,
假裝反清復明建立了東寧王國,
跟228一樣殺盡不服從的台灣人,
跟白色恐怖一樣洗腦倖存的台灣人,
先人為了生存通通當了假漢人,
從此全台灣每個村莊聚落居民沒有血緣關係的也都一個姓,
每個姓的族譜第一代都是同個時間,
如果追本溯源去到中國,
拍謝阿嬤袂認得阿松誰跟你一家人。
台灣人曾經有革命精神,
譬如300年前的鴨母王朱一貴或230年前的林爽文,
其中林爽文在他的全盛時期曾經控制全台,
為此,
乾隆皇帝的緋聞私生子福康安率領清軍渡海來台專門對付林爽文,
打贏了之後還列為乾隆得意的十全武功之一。
150年前,
Robert Swinhoe把福爾摩莎烏龍推向紐約和倫敦的茶館做為點單最貴的茶,
也將台灣特有種生物登錄到國際上的各個學術期刊,
光是他的足跡事跡就註定是史詩般的鉅作。
而你不能移開視線的是接近同一個時期的George Leslie Mackay,
他是「寧願燒盡,不願朽壞」的馬偕博士,
餐桌上每天見面的胡蘿蔔、白色花椰菜、和高麗沒有關係的高麗菜都是他引進台灣的。
馬偕博士辦學校開醫院都是後來的事了,
但你知道當他踏上台灣的土地第一步,
是誰接住他的手?
蘭大衛醫生!
我小時候看讀者文摘的一篇「切膚之愛」,
主人翁的蘭大衛醫生,
當今彰化基督教醫院的創辦人,
也是奉獻一生在台灣,
一家人在台灣的故事根本也是大河劇。
也是同個時期,
基隆外海發生了一場戰爭,
造成越南變成法國殖民地,
卻跟霧峰林家有很大關係。
迄今每年中元節,
基隆的法國公墓還有人以紅酒和法國麵包祭拜百多年前的法國軍人。
我累了先寫到這裡。
寫這種東西很難過,
我們從小去上學被當作白癡騙到大,
歷史課本內容扣掉謊言剩下標點符號,
只有頁數號碼是正確的,
卻還要透過不斷的考試強行刻在腦筋裡面,
所以書唸得越好,
被毒害就越深。
但人們必須知道這片土地發生過什麼事,
才會明白為什麼它是現在這個樣子。
台灣的電視台當然有能力提供具有深度又好看的戲劇,
譬如幾年前民視製播的「浪淘沙」,
講蔡阿信醫師的故事;
又如比較近的是台視曾播出「純純」,
講的是台灣歌謠之父鄧雨賢的故事。
可是婆婆媽媽有印象的是「龍飛鳳舞」、「飛龍在天」之類的長壽劇,
或是什麼都有神有鬼有怪害過來害過去的「戲說台灣」,
透過這些使觀眾對台灣的過去能夠有什麼瞭解?
這就是重點了,
掌握媒體的他們不要台灣人瞭解台灣,
愚蠢才好控制。
你羨慕日劇韓劇能夠考究的呈現他們自己先人的生活風貌之餘,
不要忘了他們擁有的是自己的國家。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0420430480/posts/1642410355782963/
標點符號王國 在 火星童書地圖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NuPhoto拍立洗客製化童書繪本
我偉大的靠孩斂財計畫終於要開始了哇哈哈哈哈,這是第一彈!!
前陣子收到 #nuPhoto拍立洗 的邀請,介紹他們家的「客製化童書繪本」。這本繪本的背景設定在神秘的馬可洛王國,主角必須經過一連串的冒險和考驗,才能拯救這個王國。主角是誰呢?就是你來設定啦!客製的範圍包含名字(中英文皆可)、造型(男女各三款)、劇情(8種自選4種)以及印刷的紙質,我把連結丟給我妹,請她把主角設定成我外甥女🍉。
我知道寫長文都沒人要看,以下簡短直接切入重點!
👉我為何會推薦?
1. #背景圖像精緻。雖然主角和漫畫都很動畫風格,但以本土創作而言,背景的精緻度算是相當不錯!有點朱里安諾的fu。
2. #客製程度高。不單是姓名,而是劇情跟造型都可以選擇,變化更多元,就算有兩個小朋友,也不擔心劇情都一樣,還可以解鎖不同的劇情!
3.#適合送禮且隨時可以送。因為是冒險故事的劇情,並沒有限定在特殊節日或情景才能送哦。
4.#價格合理。有三種印刷品質跟裝幀可以選擇,以平裝+雪銅的組合是449,比一般印刷繪本稍貴,但以半自製繪本而言算是可以接受。
5.#有注音。好啦這點對我來說不是優點,但好像很多爸媽覺得加分所以寫一下。
👉需要注意的點?
1.#文字偏難需親子共讀。我在試閱完之後覺得文字頗難,詢問拍立洗的答案是希望親子共讀,建議大人在講故事之前可以自己先看一遍,講故事的時候會比較順。另外,贈書者在8選4的劇情中,相信都是選擇希望孩子能擁有的正向個性特質,在共讀時可以做適當的引導。
2.最後一頁給孩子的話要記得看排版。最後一頁給孩子的話可以留白手寫或是事先輸入印出來,我收到後看到第二行和第三行居然標點符號在句首,我整個強迫症發作,但那是我妹寫的所以沒辦法哈哈哈。
撇除我個人悖離市場主流的不喜教育意義、糾結牙齒掉的位置好像不一樣(專業矯正牙醫aka我妹表示可能是mixed dentition)、造型和封面書標太動畫(?!)等等,針對我一些尖酸刻薄提問,nuPhoto拍立洗也很耐心的回覆。像是:「為什麼角色造型那麼西方?」「因為黑髮造型會讓整個畫面的顏色搭配不易,因此詢問許多爸媽們的意見,得到的回答是髮型>髮色,所以設計了多款髮型。」
好,說要簡短寫結果廢話還是一堆。這本書還搭配4X6專屬相框,一張才3元。在現在一張A3列印都要3元然後我印合約就花了6元的時代,洗一張照片才3元好便宜喔(歪樓)。
繪本介紹&製作頁面:https://nuphoto.com.tw/shop/product/100/
標點符號王國 在 康Sir的編輯七力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黨外青春,以及傳媒時代的側影】
——廖志峰
繼《編輯七力》、《深度報導寫作》、《一次搞懂標點符號》之後,資深編輯人康文炳出版了他的第四本書,《回憶的敘事——一個編輯人的微筆紀》。他從編輯技藝的專業論述,回望自身的經歷,充滿了自我審視的意味,也著重個人感性的抒情與回憶,從而形成了這本難得一見的文集。
為什麼這些個人經驗是重要的?這些隨筆有必要編成書嗎?這是作者成書前一再進行的自我詰問,就像他年輕時,曾從宿舍窗口,對著外在的世界吶喊:人生為何?詰問的態度,始終如一。但為什麼不呢?作為一名讀者和編輯,我認為這些發乎內心的真誠隨筆,除了記錄著一己的生命軌跡,也為他所親歷的媒體時代留下側影。
時代雖然一去不返,但這些寶貴的親歷經驗,仍可以為讀者帶來些許啟示。這些文章開始出現在他的臉書專頁時,我原本只是隨意讀著,直到看他寫出了在《明日報》的經歷見聞,接著又看到他寫出《壹週刊》中,江湖傳言中神秘的編輯信條,有如聖經十誡的「黎十條」,眼睛一亮,忍不住吶喊:這是編輯人花錢也學不到的經驗,是一堂最夢幻的編輯課。於是,我開始認真地追蹤文章,也持續地敲邊鼓遊說,直到作者點頭。
卜大中在《昨日報》中曾寫到當「壹傳媒」來台成立了《壹週刊》後,又將辦新報《蘋果日報》,當時中時高層諸公的反應……。本書中,文炳也寫了「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先生在辦報前拜訪一位媒體大少的一段軼事,正可兩相參照。舊媒體的王國已然崩毀,但城垣仍在,而曾經的新媒體,在更新的即時新聞網站,個人臉書,以及Youtuber的夾擊下,聲勢慢慢消減,風行一時的《壹週刊》,終於也成了昨日的回憶。所幸,捲起這股狂潮的時代背景或思維視野,透過這本《回憶的敘事》,耙梳出珍貴的傳媒故事及核心價值,為時代留聲。
作為編輯人,我執迷所有關於編輯的成長及故事,「成長」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母題,其中容或有他山之石的借鏡;而「故事」凸顯的不只在於個人的功過事蹟,也在於編輯的思考和探索,可帶領讀者抵達何種境地。以一個編輯來看待另一個編輯同業、前輩的心路歷程,真正的意義不在於編輯人之間的自我取暖,而在一個傳播流動的時代,編輯人的參與見證,更何況,其中有含金量極高的無私分享。
文炳真正讓我吃驚,不止於寫出「黎十條」以及他從詹宏志先生和黎智英先生身上學到的編輯思維;他回應自己生命文本所說出的故事,更讓我十分震動。這個外貌冷靜寡言的編輯,內心燃燒著熱烈的青春焰火,超乎我的想像,我讀到上世紀八0年代驚動國際的「美麗島事件」的另一種回憶,一個身形瘦弱的青年學子如何擠在人群中,接受一場震撼教育,個人也從此烙下黑資料;我看到當年的大學男生宿舍,一種理想的火苗,如何的閃燃……。從沒想過他的黨外青春,如此熾烈、前衛,在理想湧動的年代,愛情也同時悄然到來……。
作者以「回憶的敘事」來總括這本文集,交錯著知性與感性的書寫,就像他的左、右腦各自負責的工作,一者拆解,一者重構,互位發聲,迴蕩,從而歸一。 書從職場生涯一路回溯至青春生命的躁動以及童年鄉愁,結於山的攀登與探索,帶著心的嚮往與渴望,餘音裊裊。本書雖以隨筆成形,以時間為經,以主題為緯,脈絡清晰,是一本返回赤子和內心的真誠之書。作者本人難得的自我揭露,揭露時代的側影,和青春心靈的追尋與成長路徑,讓讀者也經歷了一次猶如登山的自我澄靜之旅。
**
#7月1日新鮮上市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2351?sloc=main
TAAZE
https://www.taaze.tw/goods/11100911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