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慶IG破千追蹤 - 抽獎?直播?
🎉耶!千呼萬喚,@anna_goes_around的IG專頁終於破了1千追蹤了
📦爲了這次的慶祝,安娜準備了幾個驚喜:
這次的破1千追蹤的慶祝活動是抽獎活動!獎品有安娜自己手作的獎品,還有谷燈堡德語的家教課程和模擬口試。抽獎名額有3位!不限國家,各位都可以參加...
歡慶IG破千追蹤 - 抽獎?直播?
🎉耶!千呼萬喚,@anna_goes_around的IG專頁終於破了1千追蹤了
📦爲了這次的慶祝,安娜準備了幾個驚喜:
這次的破1千追蹤的慶祝活動是抽獎活動!獎品有安娜自己手作的獎品,還有谷燈堡德語的家教課程和模擬口試。抽獎名額有3位!不限國家,各位都可以參加!
🎁3個獎項分別是:
1️⃣一個月6小時的家教課程(每個禮拜一次,一次1.5小時)+ 手繪明信片
2️⃣ 免費3次的模擬口試 + 手繪明信片
3️⃣手繪明信片
是的,不管你抽到哪個獎,都有明信片🤣
👩🏻💻爲了這次跟谷燈堡德語的合作,安娜也特別試上了線上家教課,分別跟外師和中師都上過一次課程,以下是我的試上感想:
🖤上課前:
谷燈堡德語會先詢問學生的德文程度,還有想要針對“聽説讀寫”哪方面需要加强。我希望可以跟老師像語伴那樣圍繞特定主題對話練口語,並選擇了“旅行”和“如何更融入在國外的生活”為上課主題。學生可以決定線上家教課要語音通話或是視訊通話,我選擇了視訊上課。
雖然我的課程比較著重在口語練習,但是在上外師課前,機構有先給我一篇跟跟主題有關的文章預習。看到文章的時候,我真的有點後悔太誠實跟機構說我的德文程度(喂),疫情期間比較少練習德文,我的德文程度應該退步了不少啊。但是我還是在上課前把文章讀了幾次,生字都查好,做好上課的準備。
❤️上課時:
外師課:
和外師上課時,真的很像在和德國語伴聊天。雖然在課堂中有討論一些課前預習的文章,但是大部分時間都是我和老師的對談。我們圍繞著“如何更融入在國外的生活”聊天。我們會把各自的經驗說給對方聼,老師甚至還給了我一些更好融入德國生活的秘訣。
跟老師上課和跟語伴聊天最不同的是,老師會在電腦螢幕上分享一個文檔,上面會把“教課重點”和我“講錯的語法”記錄下來。老師也會在在對談中把“可以延伸的文法重點”拿出來教我。這次的課程真的讓我重溫了和語伴聊天,練習德文,還學習到了新的知識。
中師課:
和中師上課時,老師在課堂開始時先告訴我課堂的流程:學生自介,老師問我一些關於今天的主題”旅行“的問題,再來是一起看一個德文短片,在看短片時會暫停討論短片内容。
因爲老師已經準備了很多跟上課主題相關的問題,所以課堂上課的形式比較偏“老師問,學生答”。學生在回答時,老師也會把關口説的語法,但是老師不會在學生説話時打斷糾正,學生的説話邏輯不會被打亂。老師還教了我幾個他自己在學習德文時總結出來的文法秘訣,是我上其他德文課時要死記硬背的知識點,對文法學習很有幫助。
💛上課後:
老師們都會把他們在課堂上寫的筆記文檔傳給我,讓我可以復習課堂上犯錯的地方。
💬安娜的建議:
這次的家教課程獎項是可以由得獎者決定要和外師還是中師上課(只能選其中一個)。安娜覺得德文初學者和對正常語速德文還覺得有壓力的朋友和中師上課會比較舒服。
如果你的德文程度已經是可以適應正常德文語速,並不會對和德國人正常聊天感到恐懼,那我覺得外師課是很好的選擇。
這次安娜都是希望能和老師們用比較輕鬆聊天的方式上課。課後我有稍微跟中師聊天才知道,老師們對於準備德文檢定的考生上課的經驗也是非常豐富,所以課程也非常適合要準備檢定的學生。
🧑🏫👨🏫模擬口試:
安娜原本也想要試試看模擬口試,但是因爲模擬口試只有在每月月底才能做,而這個月的模擬口試因爲台灣疫情升溫而取消了,所以沒有體驗到,但是機構也有稍微跟我介紹模擬口試:
1. 機構會先確認考生考試類型和級別。
2.試卷是坊間德國出版商的模擬題庫,機構會先了解參加的學員有做個哪幾本的模擬題庫,避免考到重複的考題。
3. 模擬口試時會有1-2位主考官(一定有德籍主考官)。口試的流程都會模仿正式考試流程,同時機構也會用官方給的評分標準來記錄口試者的表現。
4. 考官們會針對考生的口試表現給予回饋,考生會拿到評分表及試題。
⭐️目前機構因爲台灣的疫情變嚴重而取消了1個月1次的模擬口試,但抽到這個獎項的得獎者可以等到機構再次舉辦模擬口試的時候參加。
機構還有跟我透露:只要是谷燈堡德語的學員,每個月都可以免費參加模擬口試喔!
‼️想要報名抽獎,請完成以下步驟:
1. 追蹤@anna_goes_around 和 @gutenberg.deutsch
2. 留言區中留言“歡慶1千追蹤!”,並tag 2個你的朋友,如果有特別想抽中的獎項,也可以在留言中提到,説不定會心想事成哦。
3. 在限時動態中分享這篇貼文,並tag @anna_goes_around 和 @gutenberg.deutsch (私人帳號,請私訊截圖給我)
活動截至日期是2021年6月4日週五。
我會在隔天在限時動態公佈獲獎名單!
抽獎名額:3名
📢工商時間:
對谷燈堡德語的課程或留學代辦服務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在安娜的IG首頁填寫表單哦,想上家教課的同學也歡迎試上課程。填表單,咨詢,家教試讀都是免費的,就像試穿衣服不用錢🤣
⭐️通過安娜的轉介可享優惠:
課程9折優惠或現金折抵500元臺幣!
代辦服務現金折抵1000元臺幣!
課程包含線上,線下,團體,家教課程。
代辦服務包括選擇學校,準備申請資料,協助申請簽證,協助申請限制提領帳戶等等。
標準德語語法 在 杰宇的法文邂逅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有意思的杰論|🇨🇭瑞士人反納粹反到什麼程度?讓山區的少數語言成為瑞士官方語言!🗣 】
朋友們!你知道瑞士的官方語言是什麼嗎?😎
事實上,瑞士的官方語言包括德語、法語、義大利語,但你知道,瑞士有第四種官方語言嗎?🤓
瑞士這個國家非常特別,跟它周圍的國家(法國、德國、義大利等等)比起來,瑞士沒有「民族國家」的概念。瑞士人不是因為講同一個語言、來自同一個民族、或是信仰相同宗教,而被連結在一起。而是因為一群人共同嚮往著瑞士的自由與直接民主 « la démocratie directe » ,才團結在一起,成為一個聯邦國家 « une confédération »。
這是為什麼,瑞士政府沒有強制規定,所有人都要會使用「同一種」官方語言,而是由每個州自行決定其官方語言 。在瑞士,不同城市可能會有一種或數種不同的主要語言,像是我的州是雙語州,使用法文與德文。�而瑞士的第四種官方語言就是「羅曼什語」« le romanche »,這個語言來自「通俗拉丁文」,是羅馬的軍人傳下來的,後來受到一點日耳曼語系的影響,有些人覺得羅曼什語聽起來有「瑞士德語區的人說義大利文」的感覺。現今只有瑞士的東部山區比較多人使用羅曼什語。
以前,瑞士的其他地區,也會使用羅曼什語,但到後來,有些地區轉而使用比較主流的「德語」,羅曼什語因為比較弱勢,愈來愈少人使用,而逐漸消失。
很碰巧的是,二戰之前,瑞士的「反德運動」,讓瑞士人更重視多元的文化與語言。所以羅曼什語在瑞士人的努力下,沒有完全消失。
👉🏽 1930年代瑞士的反德運動:拼死不當德國人 !?
住在瑞士德語區的朋友們有沒有發現:瑞士德語區的人不太喜歡講標準德文,而且對於德國人的態度不一定很友善。這個現象我們要補一段二戰之前的歷史才能了解。
在1930年代之前,瑞士因為跟德國使用的語言非常接近,兩國人民往來比較密切[註1]。但是在1930年代,希特勒掌握德國大權後,認為要把「同文同種」的人,統一在德國裡面,變成一個強大的國家,因此有意統治瑞士。
這引起瑞士人很大的反撲。就像前面提到的,瑞士不是一個講同一種語言的民族組成的國家。相反地,瑞士的成立,來自於不同群體,對於瑞士的自由民主價值的信仰。這樣一個因為共同價值而團結的國家,尊重各地不同特色,採用「聯邦制」,各州擁有很大的自主權。
而德國納粹不喜歡「聯邦」的概念,他們要的,是一個「只說德語」的國家,並且有一個中央集權的強大政府,這個國家裡面只有一個民族,推行跟「自由民主的瑞士」完全相反的概念 —「國家社會主義」 « le national-socialisme »。所以,如果希特勒統一瑞士,他只會想要統一瑞士的「德語區」,並且要收回瑞士人的地方自主權。這代表瑞士人將失去自由、民主、個人的權利。
所以,瑞士人反納粹[註2],不希望希特勒硬是把瑞士德語區變成德國的一部份。瑞士位處德國與義大利中間,卻反對德國的納粹和義大利的法西斯黨。
於是,瑞士人開始建立一種「反德」的身分認同。當時很多作家、記者努力想辦法,捍衛瑞士的政治體制,推廣「瑞士意識」 « la conscience de la Suisse »,提倡瑞士人認同瑞士的國家特色,他們寫書、寫文章、到處演講,散播瑞士自由、民主、聯邦、多語言的概念,以對抗希特勒的野心[註2]。
這個「瑞士意識」,包含了多元文化的概念,瑞士人除了反德之外,也強調自己是多語言的國家。反德運動愈來愈激烈,當時的瑞士人甚至不願意講「標準德文」(德國人使用的語言,跟瑞士德語不太一樣),以證明自己跟德國人有所不同。
反德運動也影響到今日的瑞士人。我高中時在瑞士德語區唸書,很驚訝地發現,同學們對於標準德文 « Hochdeutsch » 很反感,基本上只有在學校時才會勉強說德文,而且在課堂上老師跟同學也常用方言溝通。後來,我才知道這是二戰前反德運動的陰影。
然而,希特勒愈來愈強大,當德國納粹在1938年合併了奧地利之後,瑞士人開始著急。瑞士隨即在同一年舉辦了一個公投,結果有八成以上的人,同意把羅曼什語變成官方語言。於是,羅曼什語變成瑞士的第四種官方語言。當時瑞士只有4萬5000人講羅曼什語[註3]。
這段歷史,就是為什麼時至今日,瑞士德語區對「標準德語」反感,但是法語區的人使用法語,卻不會有這種複雜的矛盾情緒。瑞士人不會特別去區分「瑞士法語」跟「標準法語」的不同,事實上,瑞士法語區的方言今日都差不多消失了,平常講話基本上是用標準法文,只是帶有一些瑞士特色:像是「70-99」的數字說法、用餐時間的說法、還有一些俗語,跟法國人的用法不太一樣。不過整體來說,法國跟瑞士的法文,共同字彙高達99.9%,反而德國人聽不懂瑞士人講的德文,瑞士德語區的方言給外面的人一種「跟德文完全不一樣」的感覺。
同時,這段反德的歷史,間接加強了瑞士政府對於少數群體的保護,強化了瑞士人對於少數語言的重視與包容,也讓羅曼什語得以保存下來。
👉🏽 你願意讓孩子在學校用少數語言授課嗎?瑞士原來是這樣做的
今天,瑞士總共有六萬人會說羅曼什語,其中,只有3萬5000人以羅曼什語作為母語,只佔瑞士人口的0.5%[註3]。
瑞士每個區域的政策不一樣,但是大多強調從「教育」開始保障少數語言。例如,瑞士一些東部的縣,以羅曼什語為母語,這裡的學校會用「全羅曼什語授課」,直到高中才開始用德文上課。
不過,有些羅曼什語區的政策不會這麼極端,因為瑞士畢竟以德語為主,會不會說德語,會影響到未來的生活,所以教育政策還是會確保學童會說德語。在這些地方,可能從幼稚園到小三,學校都是全羅曼什語授課,到了小四才開始,一半用德語、一半用羅曼什語。
相信有學習外語經驗的朋友都了解,學習一個語言要花好幾年的功夫,而且會受到很多不同因素的干擾,很容易中斷。因此,「學校教育」是保護一個語言的重要方法,要使用這個方法卻不容易,因為要在學校使用一個全國多數人不使用的語言,不是每個國家的父母都願意的。這需要國民與政府對於「保護這個語言的必要性」有一定的共識,納稅人願意花錢、政府願意下功夫,把這個語言放入人民的生活中,所以這件事非常不容易。
除了在學校學習語言之外,在日常生活中聽到、看到「其他人」使用這個語言,也會影響到你對它的「認同感」。因此,除了教育之外,瑞士花了很多的資源,為羅曼什語建立自己的新聞頻道 « La Radiotelevisiun Svizra Rumantscha (RTR) »、廣播電台、報紙,並且把國家所有官方文件都翻譯成羅曼什語。
這是歐洲成功保護少數語言的個案。瑞士政府與人民,都願意一直提供資源,維持這個語言的存續,這是歐洲其他國家做不太到的。像是法國南部的歐西坦語 « L'occitan »、法國西北部的布列塔尼語 « le breton »,在語言保存的努力上,都沒有得到羅曼什語這種待遇。
然而,因為羅曼什語區,多位於瑞士東部山區,很多人長大之後會離鄉背井,到外地工作,很難在當地教育下一代,造成語言使用的斷層,所以,儘管瑞士政府投入很多資源,今日會使用的羅曼什語的人,還是不多。
👉🏽 使用不同語言的人,有可能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嗎?
有人說過,歐盟整合無法成功,是因為歐盟底下有太多不同民族,這些民族無法在同一個制度下生活,對於各種政策都難以達到共識。其實,我覺得瑞士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瑞士不僅尊重少數群體的權益,瑞士人還享有「聯邦制」的地方自治權,最重要的是,瑞士人很尊重、包容不同文化的差異。就是因為這樣的精神,才能讓不同語言的使用者,和樂地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瑞士人努力保障不同的文化、語言,也反映出瑞士民主制度的精神。
有一位羅曼什語母語者說過,一個人會不會用自己的母語「思考」,是很重要的[註4]。把語言學到一個可以活用的程度,它就會成為你的靈魂的一部份,你會徹底了解這個語言的文化底蘊,能夠把這個語言的精神延續下去。有時候,我們會看不起所謂「不重要」的語言,不過看到這些母語者努力保存祖先留下的語言跟文化遺產,我覺得非常感動。我認為一個民主社會最核心的價值,在於政府保護少數群體的權利,保留各地的語言和文化,這也是「瑞士精神」的所在,因此我們應該全力以赴幫助我們的同胞,保留他們的母語。
最近,瑞士有一個歌手,開始以羅曼什語創作音樂,並且在瑞士的音樂節上,首次使用羅曼什語表演。這跟台灣很像,台灣近年來有一些歌手,開始使用「原住民母語」創作很好聽的歌曲。他們想用音樂的渲染,把少數語言傳下去。
除了歌手之外,台灣政府與民間也做了很多努力來保存少數語言。
我曾聽朋友說過,在台灣考客家語的檢定,只要報名,就會免費得到很多客家語學習教材,我覺得這個做法很酷!
朋友們!你的國家還做了哪些事來保護少數語言呢?
你們對於瑞士精神什麼想法呢?
歡迎在下面留言告訴我!也歡迎分享一些好聽的少數語言歌曲😊
#杰宇的法文邂逅
#有意思的杰論
#少數語言
#羅曼語
#母語是文化的根
標準德語語法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維多利亞女王】
1837年6月20日,英王威廉四世(William IV,1765-1837)去世,結束了他在大不列顛、愛爾蘭與漢諾威王國(Haus Hannover,今德國境內)短暫7年的統治,雖說私生子女一長串,但與阿德萊德王后(Adelaide of Saxe-Meiningen,1792-1849)的婚生子女皆已不幸夭折。兩天後,威廉四世的姪女,年方18歲的維多利亞(Queen Victoria,1819-1901)正式登基,開啟為期63年的『維多利亞時代』(Victorian era)。
『維多利亞時代』由於工業革命成熟發展,並且免於瘟疫肆虐,讓英國在社會經濟、國家勢力方面都有穩定長足的發展,加上早些時候因為殖民勢力大舉擴張,已經為英國贏得『日不落帝國』稱號,自此以往,英國邁入稱霸世界舞台的黃金年代。
女王的父親-肯特公爵(The Prince Edward Augustus, Duke of Kent and Strathearn ,1767-1820年)在她剛出生沒多久,大概8個月大時就去世。然後她的堂姐-伊莉莎白郡主(Elizabeth Georgiana Adelaide,1820-1821)雖說王位繼承權排序在維多利亞之前,但出生不到3個月便蒙主寵召,換句話說,維多利亞小嬰兒在10個月大時已經成為英國漢諾威王朝的唯一,並且是最後一位繼承人。(你看即使是比一般人擁有更多資源的王室,要讓嬰兒存活也沒那麼容易,面對生死同樣由天不由人)
維多利亞從此在肯辛頓宮中接受私人並嚴謹的君主養成教育,但因為母親來自德國,所以三歲之前只會說德語,之後才陸續學習英語、法語和印度語。不過根據她自己的說法,被母親刻意孤立,與外界隔絕,並且受教極度嚴格的年少歲月簡直是〝相當憂鬱〞(rather melancholy)。這點也在後世許多關於維多利亞的傳記電影或著作中都曾有所著墨,比如2009年上映電影:『年輕的維多利亞』(The Young Victoria)。
登基大典之後的一整年,大約有十幾位畫家為女王繪製肖像畫,好供廣大領土上的臣民瞻仰。身分尊貴如她,當時幾乎每天都要有個時段,或甚至一天兩次,乖乖坐好讓畫家為她細細描繪尊容,當然,若是沒有經過允許,這些畫家才不許跟女王交談。
這幅由美國畫家薩利(Thomas Sully,1783-1872)描繪的《維多利亞女王》(Queen Victoria,1838/05/15)肖像畫草圖便是成於此時。
畫面中的女王側身回眸,彷彿是最不經意的轉身一瞥。不同於自伊莉莎白一世時期表彰女王威權神聖的肖像畫傳統,薩利筆下呈現了維多利亞那神采清徹的眼眸、精緻小巧的嘴唇,還有豐潤粉嫩的臉頰,那芳華初綻的少女模樣因著頂上王冠和珠寶首飾而增添皇家氣勢(題外話,可見女生穿搭時配件有多重要。另外我們當然也不排除畫家為重要人物繪製肖像畫時必要的〝美圖〞效果)。
因為女王太年輕,這時候繪製肖像畫勢必得注意到如何呈現她青春活力卻不天真輕浮,嚴肅端莊不顯陰沉死氣的特質,如何拿捏得當考驗著畫家功力。據說也是因為薩利人長得帥又有魅力,讓女王陛下賜與他較大的自由度好進行肖像畫創作。
薩利原來出生於英格蘭,幼年隨家人移居美東維吉尼亞州,26歲時回到家鄉英格蘭學習繪畫技巧,之後成為美東上流社交圈內著名肖像畫家,並因此賺進豐厚酬金。1837年秋天,維多利亞女王剛登基數個月,人在美國的薩利準備動身返回英格蘭時,受到賓州慈善團體「聖喬治之子協會」( The Society of the Sons of St. George)委託,待在英格蘭期間為女王繪製肖像畫。
畫家從1838年3月開始這項工作,歷時約莫3個月,到5月終於完成。這段期間主要是繪製了一些肖像草圖進行研究,這幅就是其中之一。
畫女王的空檔之外,善於交際的薩利也沒閒著,他忙著逛美術館、博物館,參與歌劇、戲劇表演和社交活動,順便再研究一下別人怎麼畫女王。別忘了,這時候大英博物館業已開放(1759年),而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還要等到34年後(1872年)才會與大家見面。
畫家返回美國後,便根據這些草圖完成了兩幅正式肖像,一幅履行「聖喬治之子協會」委託,另一幅讓自己在巡迴展覽時展出。
不過也是盛名之累,薩利因為肖像畫所有權跟「聖喬治之子協會」鬧上法庭。費城法院後來判得協會擁有所有權,薩利則是保有設計或發明權,協會也不准複製此肖像畫。只是世事難預料,薩利原來用於展覽的版本於1865年南北戰爭之際燒毀,而聖喬治版本幾經輾轉後,最終於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安享天年。
薩利完成肖像畫之後約兩年,維多利亞女王嫁給自己的表弟艾伯特親王(Albert, Prince Consort,1819-1861),在婚禮中她穿上白紗,從此白紗禮服成為全世界新娘的標準配備。另外與親王的幸福婚姻生活讓女王陛下誕育9名子女(雖說女王本人很討厭懷孕),這些子女後來與歐洲各皇室聯姻婚嫁,更生下總計42名孫輩,使得大英帝國勢力更是深入遍佈全歐陸,也讓她被尊為『歐洲的祖母』(Grandmother of Europe)。
可惜好景不常,1861年12月,年僅42歲的艾伯特親王因為斑疹傷寒離世,女王從此陷入無盡悲傷,並且逐漸於公共事務中隱退,君主立憲制度也是於此時逐漸完善,並推進英國共和制度發展,女王或國王的頭銜自此象徵性大於實質政治性。
話雖如此,女王在人民眼中依然是重要標誌性人物。其實光是看這草圖中維多利亞清麗可人兼具皇家氣度的模樣,連我們這些歪果忍也不禁好奇與懷想她所標識的帝國榮光。
圖片來源 : 網路
《Copyright © 2019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標準德語語法 在 活水來冊房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陳雷講話是什麼腔調?
我也算是陳雷的微歌迷,從「戀戀戀」到「我若變好額」,我會的歌起碼十來首。不過,他的歌裡面,最有名也最特別的,大概是這首「歡喜就好」。
陳雷-歡喜就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9qGmA5rHmc
這首歌不但與他塑造的憨厚、土直形象相符,最「吸耳」(「吸睛」的耳朵版)的是這首歌的腔調——「人生短短」的「短短」並不是一般優勢腔的「té-té」(ㄉㄝ ㄉㄝˋ),而是「tér-tér」(ㄉㄜˊ ㄉㄜˋ),「問我到底腹內啥法寶」那個「到底」也不是「tàu-té」而是「tàu-tér」,哇哩咧這個發音——到底(tàu-tér)——是哪裡的腔調啊?
這種問題該問誰呢?
——你相信世界上有人能聽你講幾句話,就知道來自臺灣何地嗎?
重提一個老故事:
當年我還是個小屁孩,有一次家父受邀擔任某節目的台語顧問,吾全家來到台北錄影(有機會來臺北的話,小孩都一定要死皮賴臉跟著,因為南部鄉下小孩,常會跟同儕比誰去過臺北最多次,哪怕是去的是新店新莊都算去過臺北,去過最多次的就最「潮」)。
那次坐上計程車從電視台要回台北車站,我爸媽在後座就隨意以臺語聊了幾句。運將突然轉過頭來說:「聽你們的腔,不是本地人喔?」
我爸媽面對突如其來的搭訕,也只能簡短答一句:「對。」
運將:「聽你們的腔,是從下港來的喔?」
我爸媽:「對。」
到目前為止,這些對話都還屬正常範圍。
然而下一句,讓人聽了當場頭皮發麻!
運將:「而且你們的腔,應該是在——最北不過北港、最南不過朴子的地方喔!」
全車都嚇呆了!因為他完全說中了,只聽了幾句交談就聽出我們是從台灣的哪個角落來的!而他講的區域,直線距離不會超過十公里。(必須說明,我故鄉並不是像鹿港宜蘭永靖那種大家熟知腔調很重之地)
運將說,他因為工作接觸各地的人,所以南腔北調都懂些,而且他最厲害的地方是,對於語言的腔調很敏感,而且模仿力很強。
他說,有一次他載到了幾個黑道,黑道在他車上肆無忌憚講去哪裡幹了一票等等,聽得運將暗叫不妙,生怕知道太多被滅口。
於是,在快到目的地之前,運將突然以那群人的腔調說:「你們也是OO鄉的人喔?」
那群兄弟聽到鄉音一愣,也開始跟運將哈拉故鄉事。
最後,那群兄弟下車,跟運將說:「本來我們想說,到了地頭之後,順便做你一票。不過看在大家都同鄉的,也是有緣啦。再見。」
故事講完了,世間就是有這麼奇妙的人。
更奇妙的是,這麼奇妙的人,世間還找得出第二個,就是語言學家洪惟仁教授。
洪教授進行臺灣語言調查已經三十年了,有一年他進行語言調查借宿我家時,我還是高中的小毛頭,猶記得那時我還拿著一個什麼東西給他拍照建檔,所以我的倩影搞不好在他的哪一篇論文裡可以見到。
超過三十年的調查,跑遍了臺灣大小鄉鎮,洪惟仁教授終於完成了《臺灣社會語言地理學研究》兩鉅冊!
其中第一冊《臺灣語言的分類與分區:理論與方法》詳述他的研究方法,蒐集整理後對臺灣語言的分區標準,以及他對臺灣語言演變的看法。
第二冊《臺灣語言地圖集》則有超過一百張全彩地圖,詳細到可以用村里作為單位,這個鄉西邊村和東邊村腔調不一樣,從地圖顏色區分一目了然。
下了這麼深的功夫,洪教授自稱能夠聽人講幾句話就判斷來自何方,完全不需要懷疑。
從維基百科得知,陳雷是彰化縣大城鄉西港村人,翻開《臺灣語言地圖集》,大城鄉東邊是漳州腔,不過西邊靠海處都是泉州腔,更精確地講,地圖寫得很清楚,歸類在「彰化同安腔片」。
翻開第一冊的分類理論,更清楚的分類是「老同安腔」的「芳苑二林老同安腔小片」。
陳雷的腔調來歷,翻翻《臺灣社會語言地理學研究》,查得清清楚楚。
不只是臺灣閩南語,臺灣的客家話、原住民語的分類與分佈,這兩本書也都詳實記載。
洪教授說:「臺灣是語言的寶庫」,這麼多不同原鄉的先民,天南地北聚集擠進一塊小島上,語言腔調的豐富與密度,實在值得我們好好保存與了解。這套《臺灣社會語言地理學研究》,不只是他個人的代表作,也是臺灣語言學的代表作!
在翻閱這套書之後,我心中浮現兩本書的輪廓,希望未來有人能完成:
一是《臺灣語言演變史》,從史前時代南島語族的分佈,到荷西將語言帶到臺灣何處。鄭成功講什麼話?他的部將士兵講什麼話?把他們家鄉話散播到何處?清朝各地來的移民把語言紮根在哪裡?日語和華語怎麼藉政治力量影響臺灣?北管使用的「官話」在何時何地留下影響?臺灣各地有哪些隱語(例如南部的「香蕉白話」、眷村的江湖黑話、天地會的切口),怎麼來的?
洪教授說「臺灣四百年史,就是一場語言競爭史」,我期待他能夠以臺灣史為經、文化史為緯,由他自己或門生寫出這樣一本書來。
二是《外國人學臺語》,還記得我曾經分享過一位葡萄牙青年「阿廷」嗎?
https://www.facebook.com/ngtsinlam/videos/1256319517788906/
他會講葡萄牙語、西班牙語、德語、法語、英語、北京話、日語和台語!(他的論文是研究彝族語言,我不確定他會不會)更令人震驚的是,他居然沒住過臺灣,一直住在國外的他是怎麼學台語的呢?他講得很精要,一是「羅馬拼音」,學會拼音就能自己讀文章和查字典;二是在YouTube看「家和萬事興」。
我覺得現在的臺灣年輕人要學台語,已經和外國人學台語的門檻相差無幾了,如果有出版社能力邀幾個精通台語的外國人,談談他們是怎麼熟悉臺語的,或者電視台製作節目邀請外籍台語使用者現身說法,也許對於現在本土語言失落的一代,能有啟發的作用!
前衛出版社
公視台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