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篇樂 動心 旋律 原聲帶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樂 動心 旋律 原聲帶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mysmalllamb (小羊)看板movie標題[好雷] 樂動心旋律 CODA (Apple ...
樂 動心 旋律 原聲帶 在 致電影 | 深紅 ?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4-28 23:49:10
🌿完整文章可以點自介的網站連結呦🌿 ⠀ 致,一個巨星的誕生 ⠀ 一個巨星的誕生搭配著另外一個巨星的殞落 在星海沈浮的兩人,因緣際會地在擱淺帶相遇 並相輔相成地將夢想與現實織成一網星夢 那相互輝映的光芒熠熠令人震懾動心 在興衰明滅間參雜了揪心痛楚卻雋永不衰的愛情 即使下一秒更迭的沉與浮將撕裂一切的美好...
昨天上架的 Apple TV+電影《樂動心旋律》,片名 CODA 不是音樂中的「尾聲」、而是聾人社群的「聾人父母之子女」"Child of deaf adult" ,而且一般來說是專指那些並非聾人的子女,他們可以是聾人家庭與聽覺世界的手語橋樑、但也可能夾在兩個世界之間認同焦慮裡外不是人。本片就來碰觸這個對一般觀眾來說少見的題材探索其處境,由《走過煉獄的女人》與《噩夢娃娃屋》的英國童星 Emilia Jones 飾演,她如今已是 17 歲少女要演高三年紀的叛逆戲路與獨立課題了,這次演的主角 Ruby 不但是位 CODA 少女已很難自處、而且她志在學習音樂更直刺父母的焦慮!
https://fr.web.img5.acsta.net/pictures/21/06/24/14/11/3810769.jpg
此片今年已在日舞影展大放異彩奪得四獎!只是看台灣宣傳,很少媒體提及它的 CODA 故事是改編自 2014 年法國片《貝禮一家》La Famille Bélier。我當年看過《貝》片就一見傾心、從此也固定在追女主角 Louane Emera 的歷年新歌、電影那一整組改編自法國老歌手 Michel Sardou的金曲原聲帶我更是聽了好幾年朗朗上口!抱著對《貝》片的原作期待來看這部《樂動心旋律》健康嗎?我個人是有失望也有驚喜,因為儘管兩片談 CODA 少女的核心主題一以貫之,但表現手法著重取捨乃至片型定位通通大不同:
《貝》片雖談聾人社群,但重點恐怕是「唱歌」,因此是部可出原聲帶滿滿歌單的「點唱機電影」Jukebox Movie ,《樂》片則顯然把重心放在表現聾人社群,更像說是部社會關懷片;《貝》片三個聾人角色中,只有戲份最少的小弟選角是聾人演員,而且給他的戲份其實並不多,但《樂》片很慎重地為三個角色都選了聾人演員,包括《悲憐上帝的女兒》影后 Marlee Matlin;《貝》片女主角 Paula學唱歌的訓練過程充足、歌單很長風格統一都唱好唱滿,《樂》片選曲則較紛雜、女主角 Ruby 唱歌戲份不多訓練過程跳很快、不太以歌曲表現劇情、僅集中在片末兩首表現情感。
也不只歌曲,連配樂與音景的使用都差很大:《貝》片歌曲膾炙人口配樂很滿隨時牽動觀眾情緒起伏、只有到最後留下一刻靜謐讓觀眾試著感受聾人;《樂》片則將配樂最小化、除了結局外幾乎令人忘了配樂的存在,反而取了很多漁村與大海的環境背景音,彷彿告訴一般觀眾我們能聽到環境音已是種幸運、就不用太奢侈地依賴配樂去烘托情緒了;《貝》片雖然非聾人演員也都有學手語去做日常對話,但基本不會讓手語太難太長談到心裡去,但《樂》片的手語就是重點的演技表現與感情表達,主角們與外界互動的戲份都大幅刪減,留下時間讓家人間的手語暢所欲言。
https://fr.web.img6.acsta.net/pictures/21/08/04/12/32/2633143.jpg
但主角的核心故事仍相似:《貝》片主角 Paula是個法國酪農小鎮的農家女兒,她一家都是聾人唯她一人能聽見,因此她從上學開始就常受側目被人嘲笑,努力適應聽覺社會後才慢慢成為父母與外界的手語翻譯窗口;只是這一翻譯竟不知不覺翻譯到了 17 歲,而且彷彿出身靜謐家庭更想大聲怒吼般,選社團時參加了最令人意外的「合唱團」,而有懷才不遇的伯樂老師教她以歌唱抒發人生憤懣;然而她從唱歌找到一片心天空時,父母在鎮上發起的農政改革也很更需要她,蠟燭兩頭燒才漸漸意識到自己與父母互相依賴非長久之計;最後以一曲 "Je vole"揮別父母展望前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fRY39ybeZo
《樂》片主角 Ruby 的經驗大抵相同:她是麻州漁村的漁夫家女兒,也是自小成為聾人家人與整個漁村社會的手語翻譯窗口一路到了 17 歲,尤其這年父母要領導漁村合作社改革時更是依賴她翻譯,但這「依賴」既綁住了她展翅高飛的機會、也限制了父母以聾人之姿直接與他人相處的潛力、畢竟如她哥哥說「在妳出生前,我們不也成功融入這聽覺社會嗎?」而這年她加入合唱團以唱歌抒發憤懣展現才能,一樣遇到懷才不遇的伯樂開發她潛力去考柏克萊音樂院,也一直在「家庭 vs 前程」間掙扎游移,最後以 Joni Mitchell金曲 "Both Sides Now" 道來兩面心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Cnf46boC3I
兩片具體的差別,除了選曲配樂收音與語言的「聲景」規劃策略不同、對聾人角色的選角與手語演技表現重點不同外,我覺得社經環境背景的不同與相應的「片型」之不同、亦決定了電影調性與觀影體驗的差異:《貝》片在純樸可愛的法國酪農小鎮、經濟產業與家計前途都有基本保障,整個以青春少女的法式喜劇呈現、在歡快與溫馨當中呈現聾人故事與親情主題;《樂》片則在辛苦蒼涼的美國海濱漁村、漁村經濟與捕魚前線處處現實血淚,整個以勞工少女的成長電影呈現、以痛定思痛與大破大立來與身為 CODA 的衝突人生完成和解。
https://fr.web.img2.acsta.net/pictures/20/12/16/12/14/1854489.jpg
記得當年《貝禮一家》才剛上映就大賣座並紅到全球多國時、就已經有「好萊塢翻拍美版」的消息出現了,但同時也有來自聾人社群的批判聲浪,我印象很深的三點有:(1) 許多笑點來自開聾人角色玩笑,真是大不敬!(2) 以聾人社群對「音樂」的想望為主軸,這不但老套、而且不切題、甚至傷害天生聾人存在的尊嚴,誰說人間的身心體驗中「音樂」如此神聖不可或缺呢?(3) 竟然讓非聾人演員演聾人角色、用硬學來的半吊子手語演出、整個創作團隊也缺乏聾人參與、彷彿法國演藝界沒有聾人社群似地... 這真是聽覺社群 (hearing people) 對聾人社群的凝視與侮辱!
https://www.theguardian.com/commentisfree/2014/dec/19/la-familie-belier-insult
-deaf-community
看看這次美版翻拍《樂動心旋律》,儘管有全新的美國編導Sian Heder、背後的製作群仍以《貝禮一家》Philippe Rousselet掛頭牌,是否他在上片得到聾人社群的強烈抨擊後要在這片撥亂反正呢?看《樂》片,既 100% 選了聾人演員來演聾人角色、也將手語戲份加重表現做好做滿、對女主角耕耘的「音樂」雖仍有呈現但比重減低了很多,整個配樂與音效也極小化、而取代以質樸的環境背景音,亦以蒼涼的漁村社會與勞動寫實、取代了酪農小鎮不痛不癢的法式喜劇,最重要的是這聾人家庭內部對戲大幅增加、有更多空間充分表現聾人社群的憂愁焦慮與所愛所欲...
但比較可惜的是,大幅提升 CODA 女主角與聾人家庭的「對內」戲份時、不免就犧牲了他們面對外界校園與社會的「對外」戲份,以致有幾條劇情支線實在跳得太快超不完整。這幾條戲份《貝禮一家》也通通都有,但《貝》片就有穩紮穩打照一般商業劇情片規格把它們鋪陳完整堆出結局高潮、《樂》片卻往往淡化處理或匆匆帶過甚至直接跳過:
(1) 女主角的閨蜜,在《貝》片是一路陪伴的好友,但在《樂》片從開場後不久就變成個慾女專吃女主角的哥哥;(2) 與女主角相戀的小帥哥,從陌生到破冰到衝突到圓滿,毫無漸進鋪陳只有突兀趕戲;(3) 女主角的音樂訓練,可說只有一次入門點通的開竅後就沒再鋪陳,連上課都沒幾次就片尾發表會;(4) 女主角與老師的衝突,本應有重要意義讓她看見別人的人生,但這衝突也沒改過解決就匆匆帶過;(5) 漁民父母要對抗漁會率獸食人的剝削,這剝削劇情是拍了很多令人看了咬牙切齒,但他們下定決心自己成立「漁業合作社」後,這發展事業做出改變的過程戲份趨近零。
https://fr.web.img3.acsta.net/pictures/21/05/06/16/42/0881934.jpg
以我個人觀察,覺得《樂》在修正前片錯誤而高規格改善聾人呈現之餘、倒把原本《貝》作為音樂喜劇片的種種大眾商業元素給犧牲了。若以關懷聾人社群的人類學片角度看、當然《樂》片寫實得多更保障了聾人的尊嚴,但若當作一部商業片期待暖心感動餘音繞樑、恐怕《貝》片還是更加膾炙人口令人多年難忘。話說《貝》片當年得到的三大批評,《樂》片真有解決嗎?第一點「開聾人玩笑」,《樂》片還開更大更腥羶呢;第二點「聾人嚮往音樂不切題」,其實兩片聾人角色嚮往的都不是音樂而是女兒所愛;只有第三點「任用聾人演員」《樂》片紮實做到了。
也許「讓聾人影人參與聾人題材」才是真關鍵、其他都是次要的?不過我也不是聾人社群也沒認識聾人朋友,只覺得《貝》片與《樂》片不管呈現聾人的真實性 (authenticity) 孰高孰下、我都很感謝兩片替我打開一扇窗、給我一個起頭讓我開始認識那陌生世界。不知有沒有聾人版友或是版友們的聾人朋友有看這片呢?期待聽聽(看看)你們與他們的看法。至於我這 hearing person 比較醉心的還是「點唱機電影」的聽覺饗宴,以這點來說《貝》片 Michel Sardou比《樂》片 Joni Mitchell合我胃口多了... 推薦上 Apple TV+觀賞!如有興趣可順道考古舊片《貝禮一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pmfrE1YL4I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9.33.11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628953739.A.05D.html
※ 編輯: mysmalllamb (118.169.41.9 臺灣), 06/22/2022 15:14:04
不過我再查了查,還真是覺得有點混亂:到底「聾」和「聽障」這兩個詞之間,誰才是歧視性用詞?抑或兩個都是歧視性用詞?
在以下這篇報導中,「聾」與「啞」都被視為歧視性用詞,因此在中華民國《身障法》中已改為「聽覺功能障礙」或「言語功能障礙」。這是台灣《上報》的 2017 年報導。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1&SerialNo=10160
但在以下這篇報導中,反而「聽障」被指為「只看到他們的障礙」而成了歧視性用詞,反而如你所堅持的「聾人」才是「視他們為一個人」才是真尊重?這篇則是香港與新加坡《端傳媒》的 2018 年報導。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80530-notes-the-name-game/
總之再次強調:我們對每一個社群包括這個社群都只有尊重,行有餘力時也會分點心力去關懷,只是在措辭的選用上我們也很害怕動輒得咎。也許對某些人來說是正確的對其他人來說卻成了歧視?也許在這邊的歧視用語在另一邊才是尊重?我們都不會想當個歧視者,我們也戰戰兢兢很想知道怎麼做才對。本篇文章就遵從 guangpiano 大的指示將全部修辭改為「聾人」,若其他版友有其他意見也請不吝指正,就算無解我還是必須試著找個解,還請多包涵。
※ 編輯: mysmalllamb (118.169.41.9 臺灣), 06/22/2022 15:2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