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差了,怎麼辦?」
.
瞥了一眼時間,還有近9小時的等待
可理智的明白,也就僅僅只是明白而已
還是始終有種莫名焦躁,蟄伏於心底,時刻提醒你即將放榜的事實
不管是滑手機想放鬆一下,抑或翻開書多少看點,似乎都無法減輕半點焦慮
好企盼能早點放榜,快出來吧,快結束這種煎熬
於是總忍不住想開手機看...
「考差了,怎麼辦?」
.
瞥了一眼時間,還有近9小時的等待
可理智的明白,也就僅僅只是明白而已
還是始終有種莫名焦躁,蟄伏於心底,時刻提醒你即將放榜的事實
不管是滑手機想放鬆一下,抑或翻開書多少看點,似乎都無法減輕半點焦慮
好企盼能早點放榜,快出來吧,快結束這種煎熬
於是總忍不住想開手機看看簡訊來了沒,想去重刷一下網頁望望倒數,總覺得能早一秒終結都好
但又極為矛盾地,很不想面對
萬一讓爸媽失望呢?萬一期待都落空呢?
還是別太快出來好了,我還沒有準備好
結果就是反覆在這兩種心情之間轉換,懸著的心,怎麼也放不下來。
這裡平常寫的都是別人的故事,今天難得來說說自己吧
.
「我不喜歡我的高中生活」
.
由我說出這句話有些諷刺,因為我寫過無數篇緬懷高中的文章
但實話就是如此,相比起大學,我的高中枯燥乏味地可以
沒幾個朋友,下課後直接回家,社團打發用的,成績在高三前是年年補考地一蹋糊塗
我念的也僅是間普通的公立高中,離了家鄉說出來就沒什麼人會認識的那種普通
我有學習障礙,通過榮總鑑定,得靠吃藥來幫助專心,但藥的副作用太多,所以非到最後關頭,我其實平時不太吃
我意志力薄弱,忍不住就會開始耍廢,等驚醒已經耗掉大半晚上,才罪惡地趕緊覺得多少要讀一下書的薄弱
直白說:就是在學校從不會被多看一眼的存在
但我有一點好,就是我不允許自己當最後,怎樣都不可以
就是一種,生平無大志,起碼當個中間吧
可數學實在太爛,爛到連中間都難以維持,所以我在高二抱著這樣下去不行的心情,開始全力拉
記得有次模擬考,數學考的奇難,難到我矇對了幾題,就超過均標了
少了數學拖累,我的排名突然爆發性向前,那次我考進了北區前一千,全班第一
我嚇呆了知道嗎?就是一種:臥槽,這也行?
單憑那次初嘗甜頭,我開始覺得我應該沒這麼糟,肯努力是有機會的,於是我投注了加倍心力念書
結果呢?從此徹底反轉,人生大逆襲?
當然沒有
下次模擬考就打回原形了,直到學測出來都只有勉強公立尾的分數
可我因此真真實實地,開始感到自己實力的增長
我開始能跟那些學霸侃侃而談地討論題目,解析該怎麼做比較好
我開始能回答其他同學的問題,特定科目上也有人會來找我詢問
而後感謝上帝,讓我有機會能在指考最後關頭,勉強拉起來,進了清大
這次經歷讓我理解到了一件事
.
「人生不是為了努力,而是你先努力,你才知道你能成就什麼」
.
什麼你要好好認真才有未來,那都叫屁話,誰都知道,誰都做不到
少數學霸我不談,跟我一樣的平凡人,就是會有惰性,就是努力不久,就是會常在間歇性凌雲壯志,與持續性混吃等死間徘徊
可一旦你嚐到甜頭,你發覺你努力能換到什麼,一切就都不一樣了
那才是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我很喜歡說一句話
.
「在你為數學苦惱時,挪威的極光正波光粼粼
在你為單字頭疼時,東京的櫻花剛搖曳著墜落
在你為古文掙扎時,澳洲的海豚恰巧打碎了浪花
在你為背科怨嘆時,倫敦的夕陽將天空染成了絢爛的紅,直至地平線的彼方
你以為你只是在為未來徬徨
可卻從沒想過,那些你未曾見過的世界,五彩斑斕地美好
其實,也正步步朝你越靠越近」
.
大學後,我依舊不是個多有自制力的人
但憑著我起碼要中等的自我要求,我也跟著周遭那些優秀的人一同進步
在最厲害的圈子中當鳳尾當久了,有天回頭就發現自己竟也排在了前端
當首次拿到了獎學金,當能出國代表學校,當申請企業實習成功,當面對面試官,能不亢不卑地說著自己的經歷
當人生第一次,以自己的力量賺到了能給家裡的錢
那累積起來一次一次的經歷,會讓你的信心不斷上漲
當你親眼看到了那個過去從沒想過的世界,就像看過了陽光,你也回不去黑暗了
講了這麼大串,我想說的是:
.
「成績出來,害怕,其實沒什麼啊」
.
就跟第一次獨自睡時,害怕床底下的怪物會冒出來
第一次迷路找不到爸媽時,恐懼自己會不會回不了家
第一次和初戀或知己吵架,覺得天都要塌下來
在本質上,都沒什麼區別
無論結果如何,它都殺不了你,也不會就此毀掉人生
真正恐怖嚇人的,從來都是自己的想像
是你自己為難了自己
不過這也好啊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
.
「你如今的氣質裏,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愛過的人。」
.
正是這些曾經的恐懼讓你成長
這些你所看進去的知識,讀過的書本,走過的路,流淌進了你的血液中,成了有天,你能為此自豪的模樣
所以,會緊張就對了啊,會緊張代表你在乎,你有付出
想怕就去怕啊,這些怕都經歷過了,你未來就能有底氣走得更坦然
會感到徬徨就更不是個煩惱了
試問,誰的青春不徬徨?
考差了,就加倍認真在準備上,或多花幾個月來挽回呀,哪有什麼
小孩子才比慘好嗎?
成熟第一步就是學著該如何面對
學測或許落幕了,但你的友情尚在,青春仍存
請把握好這段,去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是,級分很重要
但別傻了,無論結果如何
都不會是你價值的判官,你青春的結局
仍是那句老話:
一個才十八歲的人,你來得及成為任何人。
_
明天成績出來,我會再發篇以實用為主,下一步該怎麼做的文
若篇幅IG放不下,就會用Blog發再放到限時公告,明天可注意一下
_
樂擎文
留言開放喊想要上的志願,也歡迎同校系學長姐鼓勵囉
訂書、詢問、更多文字請見 @luke7459
樂威壯副作用 在 Jeff Machine 黃育仁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人生的缺憾來自於沒有痛苦
這星期終於排到疫苗注射,知道可以上網預約的當下,我很熱心的跟老婆說:「我們一起去登記好不好?」,結果她點連結進去看完後帶著意味深長的笑跟我說:「這個要38歲以上才能優先登記哦,我還太年輕。」,於是我默默接受自已在她心中已經是個大叔這件事,快快完成手續準備去接受「真.年輕人」測試。
其實是否要打疫苗我原本很猶豫,因為正反兩面不同的意見紛雜,但考慮到未來「疫苗卡」很可能會是許多場所或是活動參與的必要通行證,也考慮到給自已跟家人們多一層的保護,最後還是決定儘早面對。
早上十點半打完,大概到傍晚開始覺得左上半身開始輕微的痠痛,頭也開始有那種發燒前的膨脹感,就知道再過幾個小時應該不妙。果然到了凌晨開始高燒,39度以上,一向秒睡的我一整夜翻來覆去,其他像頭痛、全身無力、骨頭與關節痠痛…等等,症狀一個沒少,折騰到看見窗外有微微的陽光,乾脆起床,迷迷糊糊走到客廳,小小一段路卻花了比平常多五倍的時間,感覺很像前一天進行了12個小時全力對打(而且一直被打到頭跟左肩)的那種精疲力竭。一整天體溫大概都在38-39度之間,一直昏昏沉沉到晚上九點吃完老婆貼心熬的香菇肉粥後,才瞬間有了復活的感覺。
在發高燒的當下其實心裡一直在滴咕,沒事自已幹嘛找罪受?不打疫苗其實小心一點就好,但是精神恢復後想想,其實打疫苗這件事跟我們所有人一直以來都必須思考跟面對的問題是在同一個框架之下:人生透過受苦而成長這件事,到底是不是必要的?
打不打疫苗是一個選擇:有人基於防疫效果有待觀察、擔心副作用、覺得自已是低風險族群等等因素而選擇不打疫苗;有人覺得COVID-19的威脅與可能造成的潛在損失遠大於可以承受的水準,所以接受打疫苗的副作用與不確定性。不管是出於感性或理性,每個人對這個行為的期望值不同,驅使每個人的動力也因而不同,而這不就是人生的一個小小縮影?
人生這張考卷,幾乎永遠都是選擇題+申論題:先做出決定(選擇),再用想法跟行動填滿答案卷,然後一題一題再一題,永遠是滿滿的選擇申論組合題。在未來不可知的前提下,選擇題裡的答案通常都包含至少「當下輕鬆」「猶豫不決」「接受困難」三個選項,而做出不同選擇的人也都有自已的邏輯,每個人在自已的世界裡都是正確的,畢竟「未來不可知」這個最重要的設定是對一切反對意見的最大駁斥,所有人在做了選擇的當下都沒有足夠的佐證去否定不同的想法。
我覺得很有趣的地方在於,透過「做選擇」這件事,也可以回頭思考「打疫苗」這個行為。打了疫苗,正常狀況下,身體會回應,免疫系統會啟動,過程中會產生副作用(各種痛苦),但是痛苦過後「理論上」免疫力會針對特定的病毒產生抗體,等於是經歷過痛苦,抵抗力會變得更強。雖然不能保證百分之百不受感染,但如果不幸被特定的病毒攻擊,至少不會引發非常嚴重的後果。在人生當中所做的選擇也會讓你的心靈免疫力有不同的回應。如果選擇接受痛苦(磨鍊與挑戰都不會讓當下的你感覺舒服,可以視成追求成長的副作用),你會比之前的自已更強壯一些,你的適應力比之前更好,而毅力跟骨氣,就是在選擇面對與經歷各種大大小小的苦難之後,一點一滴累積出來的。(自尋煩惱或自我傷害,不在我們討論的「選擇接受痛苦」這個定義內,為人生帶來成長的痛苦,我覺得應該定義為「為了未來做準備而犧牲當下的副作用」。)
當然,因為未來不可知,即使你做了一個其它人覺得辛苦或不必要的選擇,這個選擇卻不必然會帶給你勝利或成功。很多勵志作品與商業管理書裡面常常提到,某個成功人士或是企業家,在面臨重大抉擇時,決定縱身一躍,傾全力投入,費盡千辛萬苦之後成就傳世功業,這樣的故事聽起來很動人,但如果你選擇面對困難、接受痛苦時有這樣的期待,請不要忘了「生存者的謬誤」,聽到一個成功故事的同時,可能有100個做出相同選擇的失敗者,那些縱身一躍卻粉身碎骨的勇者們,請問有人替他們立傳出書嗎(如果有的話其實我也很想看)?做了選擇不代表一定會出現我們心裡預期的結果,這是事實。但與其被動接受,我寧願主動面對,況且在我們的人生裡面,其實不常出現這麼極端、重大又不可逆轉跟修補的決定,上天雖然不會仁慈到能包容所有人都功成名就,但也不至於殘忍到永遠不給你失敗之後重新振作的機會。如果你對人生抱持著成長型心態,你知道這一路走下來,不論成敗,你會變得不一樣,每次都會接近你心目中想成為的樣貌一點點,而這種小小的成就感與自我肯定,不是透過「當下輕鬆」跟「猶豫不決」兩個選擇可以得到的。你無法預測未來也不知道結果,但你的心靈之眼所注視的,是那個你可以控制的,承受各種跌倒、挫折、淚水、無助、刺傷、疼痛、暗夜啜泣、身心俱疲…後,仍然慢慢前進的決心,你知道這個申論題必定會寫得很辛苦,但是你在面對未來不可知的龐大無力感之下,至少你有了一些可以掌握的東西:韌性、小小的勇氣,還有你對自已的肯定。
傳奇教練/奧運舉重選手Dan John說:「我們在無心的情況下,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習慣。」,如果面對困難時你養成了接受痛苦然後繼續前進這樣的習慣,相信對於人生當中很多不可控的風險與傷害,你不見得能免疫或是毫髮無傷,但的確會演化出相對堅強的免疫力與復原能力,而這是比祈求一個永遠沒有挫折與失敗的人生更務實的期許。
換個立場,選擇逃避痛苦,當一個風險規避者,或者不做選擇,把結果交給命運決定,這些行為是錯誤嗎?回到人生無常這個出發點,既然未來不可知,選擇「當下輕鬆」或是「猶豫不決」,也都是理性的行為,畢竟冒險犯難或是勇於面對,不代表風險會因此降低,也不代表能提高成功的機率。但如果面對人生,永遠做出消極或是被動的回應,那可以肯定的是,也不會有回報,因為零風險,所以零報酬(甚至可能會有負報酬,也就是失去一個機會),這樣的結果對我來說反而是一種遺憾,因為後悔比失敗更可怕。失敗了還可以重振旗鼓捲士重來,但除非你可以控制時間,否則後悔是無法逆轉的。
如果可以確定有不用吃苦的享樂人生(過去十輩子都燒了好香,然後照三餐行善積德,修來這輩子享不盡的福氣),的確是無法抗拒的選項,但歷史上仍然有眾多不吃這一套的漢子。天賦異稟的悉達多王子有一個好爸爸淨飯王,裁培他文武雙全,讓他可以娶到美麗賢慧的王妃耶輸陀羅,為了讓他不要胡思亂想還為他打造四季宮殿,讓他每天吃著山珍海味還有許多年輕貌美的宮女侍候他,但二十九歲那年他還是選擇走上求道之路,經歷六年苦修不成,最後在菩提樹下立誓不悟道不起座,最後才突破困難成佛。有了王子選擇困難與痛苦,我們才有釋迦牟尼,沒有痛苦,沒有收獲。自已在做出困難決定時,想到佛陀的故事,心裡就會大大放鬆,因為相較之下我的機會成本非常非常非常低,所以與其活在想像裡、活在逃避或消極的心態裡,我選擇在每次面對困難的時候放手一搏(想到我不用放棄一座宮殿、一個王國跟一個美滿的家庭就可以接受挑戰,會覺得自己好像也沒什麼好擔心的),就算常常要面對精神上情緒上的發燒與痠痛,至少每天晚上我可以不帶愧疚的對鏡中的自已說:「辛苦了,謝謝你的勇敢。」
沒有痛苦,就沒有成長,也沒有回憶,
人生的缺憾,往往來自於沒有痛苦。
樂威壯副作用 在 畢明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打針L和移民L,多的是。
做不到曉以大義,主打情緒勒索、guilt trip屈人、或直接罵人「唔打疫苗的應該羞恥」。
某教授原句為”I think Hong Kong people should be ashamed of themselves in not contributing to herd immunity to Hong Kong and to the whole world!”。首先,who cares what you think and who do you think you are。
說到底,是染疫風險 VS 疫苗副作用風險,歐洲人人接種,因為易中招,香港現況還好,就無謂博面癱,睇定啲,好正常。都是很個人的選擇,各有前因,有需要、有能力,自己考慮清楚就是了。
//我驚詫的,是經歷了那麼多波瀾壯闊、六月飛霜之後,人們的進步還是那麼少。
那些一走出來,便我對你錯的真理代言人,幾時才學懂、才明白,「我對,你也可以對」的空間真的存在......人人急不及待把自己捧上真理道德高地,把自己變成L,即係「撚」。
屌票之後,香港風土病是不是「屌針」?
然後罵人移民,或者不移民。
我最煩的時候,是.........//
每個人枱面背後有什麼重量誰知道,以為自己的標準就是所有人的指標最可怕。以為你的恐懼,你的安定,你的繁榮,一定是我的,更加可怕。
英國政治家Tony Benn說,”An educated, healthy and confident nation is harder to govern",難管治因為人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所以要易控制的話,”First of all frighten people and secondly, demoralise them"。恐懼,可以令人做很多決定,他通透的說”Hope is the fuel of progress and fear is the prison in which you put yourself”,我的希望不同你的恐懼,人人便有不同的決定了。
Real piece of shit教授仲話,”Hong Kong should set a good example to the whole world, not a bad example”,笑得我,日本人接種率奇低,會因為香港人都打了成為榜樣而去打嗎?
香港人為世界立過、足以自豪的榜樣很多,亦已經令全球看見。
點使5千蚊成為話題,因為現在還冇人講得清楚可以點使,連派錢都有本事天怒人怨的,憑什麼能成功谷針?//
不如再出創意誘因,如接種率至幾多巴仙,邊個局長咩官光榮下台,提早享福,讓出官位給更年輕、更忠誠的不廢之物上位,促進新陳代謝,可能比送樓送車更令香港人歡樂滿谷針呢。終極大獎,當然要夠份量啊。
#雖然邊個上場都一樣
#谷針谷針谷針 #Realpieceofshit教授
#暴龍哥都要招呼佢 #好波
#打針L與移民L #自己啱L晒人哋錯L晒
#個個都係專家 #潮流興屌針
#你知人哋屋企同健康情況咩叻唔切
#英國政治家TonyBenn
#歡樂滿谷針吖笨
樂威壯副作用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請訂閱【TVBS 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6ebRQXZfOLrKALxwUh84Sg 並開啟🔔
冷戰的一個最大特徵,就是把世界區分為好人和壞人,共產和民主,不是挺美國,就是挺蘇聯的兩個楚河漢界、清楚分隔的對立陣營;而如果用這個標準,或者說這段歷史,來看今天的中美關係,這兩場冷戰之間有著非常相似的地方,也有完全不同之處,像是今天的美中之間,每一天的貿易交易額,就高達20億美金,這在當年的美蘇冷戰高峰的時候,根本就是無法想像的事情。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今天的新冷戰,可以幫助我們用不同的眼光,來檢視這兩個霸權的之間的交手,和未來的關係發展。過去這兩個星期,美中在外交戰場上明爭暗鬥的新聞,幾乎占滿了國際版面,從阿拉斯加的首場美中面對面會談,到新疆棉問題,再到兩國外長奔走全球,合縱連橫,到處攏絡盟友,擴大戰線,都讓人聞到霸權對抗的火藥味。但令人玩味的是,不管是王毅和伊朗簽署的4000億合作協定,還是歐洲國家在應對布林肯的時候,顯現出的模稜兩可的態度,都讓人看到,中國經貿滲透全球的影響力。然而,全球經貿的連結,固然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降低軍事衝突的機率,但從另一個層面上看,如果中國的經濟規模一如預期,即將要超越美國的話,北京在搶下霸主的地位之下,會採取甚麼動作?而失去霸主地位的美國,又會如何看待或者因應中國威脅?屆時我們所面對的,恐怕會是一個充滿更多變數的世局。
{內文}
聲音來源:英國首相 邱吉爾(1946):從波羅的海的海灣,到亞得里亞海的沿岸,歐洲已經被一道鐵幕分隔。在鐵幕後面,是許多中歐和東歐古老國家的首府:華沙、柏林、布拉格、維也納、布達佩斯特、貝爾格勒、布加勒斯特,和索非亞。這些知名古都,與城中的人民,都淪入了蘇維埃帝國勢力範圍內...
75年前,美蘇冷戰,鐵幕的兩側,被視為一種意識形態的對抗;3/4個世紀後,美中冷戰,華府領導人,稱之為一種人權價值的對立;但對蟄伏已久,一朝崛起,摩拳擦掌的北京政府來說,美中矛盾不是意識形態,也無關價值對立,純粹就只是個位子之爭:中國想搏上位,美國不想讓位,兩邊各自落人,看誰身後人多,比誰聲勢浩大,如此而已。
美國總統 拜登:我預見美國與中國競爭加劇,中國設定了總體目標,我不會批評他們的目標,但他們的目標是成為世界領頭羊,成為最富有的國家、最強大的國家。但只要我在,這就不可能發生...
美國總統 拜登:我向(習主席)表示,沒有一個領導人能夠長久執政,除非他能夠體現該國的價值。我告訴他:主席先生,如我先前所說,美國的價值是「自由」,美國重視的是「人權」,雖然我們並非完美,但這是我們信仰的價值。如果你和你的政府繼續踐踏人權,我們將持續不斷地公開譴責你們,對外揭發你們的不當行為...
中國央視新聞旁白:...當地時間23號,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46屆會議,通過中國提交的《在人權領域促進合作共贏》的決議,決議呼籲各國堅持多邊主義,在人權領域開展建設性對話與合作...
中國央視新聞旁白:此前,就在12號,古巴代表64個國家,在會議上做共同發言,堅決反對將人權問題政治化和雙重標準作法,讚賞中國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推動中國人權事業取得成就,督促有關方面,停止利用新疆問題干涉中國內政,停止出於政治動機,對中國進行無理指責,停止任何藉口人權問題,遏制發展中國家發展的行徑...
除了透過本國媒體、聯合國機構等場域,發動空戰,型塑有利於己的國際輿論,地面上,硬碰硬的陸地戰,則是由美中兩國外交部隊,穿梭游走各大洲之間,走訪地緣戰略要地,攏絡盟國、扎根固樁、同時遊說中立勢力,伺機擴張版圖;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的飛行路線,從亞洲拉到阿拉斯加,再繞一圈抵達歐洲,苦心凝聚美歐亞民主陣營內部的向心力;另一頭,中國外交部長王毅的腳步,則是右踹安克拉治、上達北鄰俄羅斯、西訪土耳其中東、南會新加坡外長維文;兩軍交手時火花四射,各自帶開時,又有意無意在全球戰略要地,埋下更多的衝突引信。
紐約時報29號一篇報導分析,不管是要捍衛意識形態或人權價值,還是要爭辯自由與專制誰更有效率的口舌之快,可以確定的是,美中兩國都正沿著過去美蘇東西對抗的歷史軸線,搬演著似曾相似的爭霸戲碼。過去曾同一陣線的中俄兩國,如今雖地位調換,但反美口徑卻是同一鼻孔出氣:解放軍軍機至今已兩度和俄國空軍聯袂巡弋日本沿海,而同為太空國家的中俄,更宣布將在未來共同架設月球研究基地,與NASA太空計畫分庭抗禮;而中國外長王毅在與拉夫洛夫同台高調批美之後,隨即造訪兵家必爭之地的中東,先爭取阿拉伯國家,包括區域霸主沙烏地的支持和合作,接著又轉往土耳其進行疫苗外交;
27號,王毅抵達德黑蘭,和伊朗當局簽署一份醞釀多年,規模高達4000億美金的基建投資與戰略夥伴協議,而這個刻意搶在拜登政府重啟伊朗核談判前的動作,勢必會為美、伊、中、歐四方的關係,以及中東局勢的變化,埋下詭譎難料的伏筆
《經濟學人》網站影片:...美中強權的關係正在惡化,美國認為中國竊取技術機密,藉此取得霸權地位;此外,華府也戒備中國在南海的擴張,不滿中國對加拿大、瑞典的霸凌,認為中國企圖改變國際秩序,但從北京的角度來看,卻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在中國看來,美國就是不希望中國壯大和崛起,而對周遭其他國家來說,一場新冷戰儼然正在成形,所有人都可能受池魚之殃...
《經濟學人》網站影片:當然,美國早就和蘇聯打過一場冷戰,結局是美國贏了,所以有人說:美國何不複製經驗,圍堵中國,從經濟上孤立它?但問題沒那麼簡單。1980年代末期,美國和蘇聯之間的貿易往來,一年總和,大約是20億美金;但今天中美之間貿易買賣,光是一天,就20億美金。
全球化以來,中美之間,甚至整個已開發世界與新興經濟體,在經濟上和貿易上的相互依存,都讓這場新冷戰的衡量標準,和遊戲規則,迥異於上一場涇渭分明的美蘇對抗。但無論是經濟戰場,還是軍事戰場,雙方實力是一回事,各自對彼此的評估,又是另一回事。華爾街日報一篇分析認為,當今世局最大風險因素,就是北京可能對美國衰微的程度,做出誤判,而貿然開出第一槍。對此,拜登團隊似乎了然於心,因此華府目前看似好整以暇,包括新一輪對中貿易談判,都不急著正面迎戰,背後用心,就是希望先灑開外交大網,儘可能攏絡國際同路人,透過四方安全對話和北大西洋公約等新舊聯盟,重振美國武林盟主的外在形象,和實質威信,以便在與中方交手時,能夠先聲奪人,避免因為中國錯估美國實力,而爆發不必要衝突,尤其是在華府最擔心,風險也最高的台海戰場上。
CNN冷戰紀錄片旁白:1966年的毛澤東,是中國人心中的神、美國人眼中大敵,也是全球革命的象徵...
中國民眾:我愛您!我愛您!
CNN冷戰紀錄片旁白:但六年後,毛澤東擁抱宿敵...
廣播播報員:高峰會上,美中領導人正式會面。這兩個國家加起來,佔了地表總人口1/3,就如周恩來總理所說:中美終於打開了友誼之門...
1972年,中美破冰,1979年,中國開放。當年轉向西方,跳脫美蘇「資本vs共產」角力格局的中國,在40年後,卻又一手挑起了新冷戰,捲入一場「民主vs專制」的大國對抗。東西陣營的再度槓上,一方面證明了,昔日歐美論者期待經貿交流促成中國思想質變的想法,徹底落空;另一方面,美中現階段經濟上的依存,是否就足以打消未來兩軍一戰的可能性,也沒有人敢過度樂觀。曾獲普立茲獎的紐時記者布萊特史蒂芬斯,日前撰文主張,上一場冷戰美國致勝的關鍵,是共產主義自身的破產,導致了鐵幕傾頹;而盤點今天美中兩造優劣勢,華府最大勝算,依然是來自對手制度上的弊病和治理上的陷阱:今日北京所仰賴的民族主義、一人集權,和宗教管制,固然大幅噌強了內聚力、改善了效率,也維持了社會穩定;但歷史經驗顯示,這些專制手段的副作用,是長久高壓下必然引發的民心反撲與反噬。然而,再多的分析和評估,都不足以保證一場霸權戰爭的不發生,美中冷戰,該如何才能夠和平收場,仍然有賴華府有識之士的縝密操作,和謹慎應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DOt3l25nw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