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榮耀的呼召經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榮耀的呼召經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榮耀的呼召經文產品中有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0萬的網紅水深之處(水深之处),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持守真理的勇士郭維德(二)著述及國度真理 #郭維德 的《#進國度之路》中譯本 即將於2021年初出版 #開始接受預定: cctf.org. 基督教經典翻譯社臉書頁面: https://www.facebook.com/ClassicsTranslation 信徒得救以後,既已獲得永遠的生命,應當...
榮耀的呼召經文 在 水深之處(水深之处)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持守真理的勇士郭維德(二)著述及國度真理
#郭維德 的《#進國度之路》中譯本
即將於2021年初出版 #開始接受預定: cctf.org.
基督教經典翻譯社臉書頁面: https://www.facebook.com/ClassicsTranslation
信徒得救以後,既已獲得永遠的生命,應當過怎樣的生活?基督徒得救後的生活和行為,會對其救恩產生怎樣的影響?這是幾乎每個得救的信徒,都會產生的疑問。聖經雖然對這些問題有清楚的回答,但這些真理要被光照和啟示出來,並被信徒看見並接受,還需要漫長的時日,正如因信稱義的真理,被遮蔽了一千多年才重新被信徒認識並接受一樣。郭維德(Robert Govett, 1813-1901),正是神呼召來承擔這一重任的人。
郭維德追求真理極其絕對,把一切奉為正統的教條放在聖經與聖靈的光照下檢視與察驗。他認為,信徒應當在從神領受的新亮光中一再重新查考聖經。因此,經過幾年如此查經之後,他因看見更合乎聖經的真理而捨棄了許多先前所持的宗派觀點。儘管這意味著不時受到把傳統奉為圭臬的人排擠,他也甘願為此付出代價。因他深知,基督這位生命的主及其聖靈的引導才應該佔據最高的地位。
郭維德以卓越的推理和分析能力著稱。在他五十多年的事奉中,以聖經經文為依據,不斷教導、佈道和警示與他同時代的人,現存著作三十七部。英國聖經教師大衛潘湯讚歎道:「我平生從未見哪位作家如此通曉神的話,並能以如此樸素的話語將其闡明。」他的教導始於神恩典的福音,和藉著耶穌基督得永遠生命的白白恩賜,接著論證信心的工作和基督徒的責任,以及在基督的審判台前的獎賞與懲罰。他還論證聖經中對以色列的應許會如同預言的那樣實現,並對登山寶訓和啟示錄逐字詳釋。這也是他的繼任者潘湯( D. M. Panton)接續的職事。
基督的審判台與千年國是貫穿郭維德大部分著作的主題。在闡明二者的關係上,他即使不是第一人,也算是最重要的先鋒。他根據整本聖經,清楚描繪出永生與獎賞的區別:永生是神白白賜給一切接受祂兒子救贖工價之人的恩賜;獎賞則是得以在千年國與基督一同掌權的賞賜,是人因憑信生活結出善行的果子而從神得著的獎賞。神這全能者願意獎賞所有的聖徒,但惟有那服從聖靈運行以至成聖的人才配得賞賜。
他對這一主題的思考在其事奉的早年即已萌芽。 1843年4月14日, 在一次佈道結束時,他提醒基督會再來,並勸誡會眾預備好自己以迎接主來。 1849年3月30日,他在假期寫的牧會的信中,首次在論及未來的審判時用了「獎賞」一詞。他寫道:「如果我們不灰心,我們的主和救主再來時,等待我們的獎賞是多麼的榮耀!」在1853年出版的《進國度之路》中,郭維德首次提出「部分被提」的教訓,論證一些基督的跟隨者,雖已因信稱義,但在踐行基督徒生活中失敗,仍將無分於千年國。那些喪失千年國的將被「撇下」,並在被提之後的大災難中受苦。
其實,這一真理,在他之前的聖徒也時有看見。比他出生早一百八十多年的勞威廉(William Law)在呼召信徒過敬虔與聖別生活時說:「你們若知道基督再來時,你們將受到怎樣的審判,你們就會立刻儆醒,從現在開始,過與主聯結的生活」;「聖徒與主聯合所行的善工和完全,是在基督的審判台前得著獎賞所必要的。」但這樣的論述仍然不足以喚起信徒的注意:「這真理雖然是聖經中古老的記載,對眾人卻是新奇而陌生的。」郭維德就以聖經為依據,邏輯嚴密論據確鑿地把這一真理條理清晰地陳明出來。他意識到這一真理如同所有出於神的教訓一樣,容易受人詆毀,但是,「這教訓是出於神的嗎?如果是,就不能被推翻。當然,不是所有的人都會接受,連信徒也不例外。然而,儘管這樣的教訓叫人對神滿生敬畏之心,並認識到自己的責任何等重大,但人若眼目單純,必因看見這教訓證據充分而欣然接受。」
郭維德在他的時代,成為神所使用之大器,引導人們從吸取屬靈的話奶到能吃屬靈的飯(林前三2)。他在《進國度之路》的序言中說「今日的基督徒豈是只喜歡聽人講說神的憐憫和他們因信主而享有的特權嗎?然而,我們也必須講說公正的神對那些享有特權者有何要求。」親愛的信徒,國度的獎賞與照著行為得賞賜,與其說是要求信徒履行宗教義務的威嚇,毋寧說,是讓信徒在今生就享受並經歷主的愛與恩典的勉勵。正如勞威廉所說:「即便是在今生,真正幸福和喜樂的生活,是只有在聖別與敬虔中,過與主聯合的生活才能獲得的。」今日世界的敗壞可說到了極點,魔鬼正在四處巡行尋找可吞吃的人。睡著的人哪,要起來,基督就要光照你了! (弗五14)「這教訓既然完全是以神明確的話為根基,就必在所有正直的人心中得勝。凡接受它的人,其生活也必然會受到極大的影響。」願他超過1萬頁的作品中的洞見,能繼續滋養和餵養這一代聖徒,激勵大家在基督審判台的異象中追求完全,正如我們的天父是完全的一樣(太五48)。
參考文獻:
1. A Short Biography of Robert Govett:https://www.schoettlepublishing.com/biographies/rgovett.htm
2.《進國度之路》譯者序
3. A Serious Call to a Devout and Holy Life, By William Law, Create 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 2013
4.《進國度之路》作者序
https://www.cctf.org/
榮耀的呼召經文 在 Sam Tsang 曾思瀚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編按:
2019年10月,曾思瀚博士赴台舉辦台北巡迴講座「誰的釋經,哪個傳統?」,宇宙光十分有幸是主辦單位之一,為了使本刊讀者對曾博士有初步認識,本期我們以「上帝陪伴人」為主題,採用問答的方式,請曾博士分享他在神學方面的領受,期盼讀者也能由此受益。
一、上帝從創造至今,祂的計劃從未改變,請問,超越受造的上帝為何要陪伴人?又是如何陪伴人?
我首先給的是傳統答案。上帝是藉著祂的話語(亦即聖經)陪伴人。我們讀到上帝以往作為的記載,這就成為上帝的話語,告訴我們,祂現在依舊陪伴在旁,因此,固定閱讀聖經能讓我們知道祂在陪伴。祂的陪伴也出現在大自然,有時候我們可以在其中經歷祂的作為,體會祂的大能。詩人往往以大自然為主題,頌揚上帝的陪伴,例如〈詩篇〉十九篇1~6節:「諸天述說上帝的榮耀;穹蒼傳揚他的手段。這日到那日發出言語;這夜到那夜傳出知識。無言無語,也無聲音可聽。它的量帶通遍天下,它的言語傳到地極。上帝在其間為太陽安設帳幕;太陽如同新郎出洞房,又如勇士歡然奔路。它從天這邊出來,繞到天那邊,沒有一物被隱藏不得它的熱氣。」接著要探討的是比較少人討論的主題,就是上帝的百姓聚會時,祂也在旁陪伴。
山姆‧威爾斯(Samuel Wells)曾在《上帝的同伴》(God's Companions)書中提到,我們對鄰舍行善,上帝就在其中陪伴;我認為這之中還有許多可以探討的地方。傳統上,福音派教會認為上帝的陪伴是屬於個人領域的神祕經驗,靈恩派尤其如此。我相信聖經教導更強調同儕團體,並支持那些與我們相左的人,上帝就是透過這種艱難的途徑,讓我們察覺祂的陪伴。上帝陪伴的主要用意,不是「讓我感覺良好」,而是要「建立榮耀祂聖名的群體」,這不僅需要敬虔的委身,也要積極的努力。我認為要從本體論、形而上的問題──「上帝為什麼需要我們成為祂的同伴?」進展到宣教、教牧的問題──「成為上帝的同伴是什麼意思?」因為沒有人能識透上帝的心意。所有這些臆測都是徒勞,但是我們可以從祂藉著亞伯拉罕建立一個國家,又藉著十二個缺陷重重的人建立教會,了解祂創造萬物的旨意──這就是我們應該朝向的目標。
請不要誤以為我的評語是要駁斥靈恩傳統經驗(charismatic tradition),〈使徒行傳〉是歷史事實的記載,我在著作〈使徒行傳〉注釋已經探討過這個議題,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其中對聖經的詳盡分析,已經勾勒出更廣泛的神學架構。〈使徒行傳〉傳的信息不是要我們尋求一模一樣的經驗,如果有人有過相同的經驗,很好;如果沒有,也很好。我的回答是要提倡每個人都能獲得的常態經驗(normative experiences),進而使這個世界更美好,而不僅讓自己的感覺更好。我們能夠成為基督徒,就是一種超自然經驗,如果以為靠自己就能「決志」跟隨耶穌,就是低估聖靈的大能以及我們全然敗壞的事實,同時也高估自己隨時都能擇善而行的能力。信耶穌本身就是一種超自然經驗,同時也是一種常態經驗。
二、既然上帝陪伴人,那麼人真的可能見上帝的面嗎?聖經教導我們「非聖潔沒有人能見主。」請問這是勉勵?還是條件?
〈希伯來書〉十二章14節:「你們要追求與眾人和睦,並要追求聖潔;非聖潔沒有人能見主。」這不是神學命題,其希臘原文也不是條件句;反而幾乎是〈希伯來書〉的五個警告:二章1~4節、三章12節~四章2節、六章4~8節、十章26~31節、38~39節(根據馮蔭坤,Ronald Y. K. Fung)的最後一個警告。這節經文中的「聖潔」,以名詞形式只出現在〈希伯來書〉此處。經文中的「主」,暗示我們應該如何解釋「聖潔」。這裡的聖潔不是指儀式或者傳統習俗上的聖潔,而是活出以耶穌為「主」的生活形態,〈希伯來書〉作者也提到努力與所有人和平相處,鼓勵信徒與世人建立健全的關係,這足以反映信徒與上帝之間的健全關係。這節經文說的不是親身面見上帝,是比喻手法,旨在鼓勵身為見證人的信徒要有健全的人際關係,結果就是他們同時也能經歷上帝。經文說的就是聖潔的生活形態,包括認真依循上帝所賜關於生命的訓示,並且要仰望耶穌(十二章2節),祂就是我們犧牲奉獻的典範。
三、掃羅與大衛都曾有上帝的陪伴,結果卻完全不同,其中的意義是什麼?對我們的啟示又是什麼?此外,大衛與拔示巴犯下大錯時,上帝是否仍與他們同在?或是「任憑」他們犯錯呢?
我認為就上帝的同伴來說,掃羅和大衛並不符合山姆‧威爾斯敘述的概念。一般人會用「我與上帝的關係」形容自己的認知,我不反對這點,但是當我套用山姆‧威爾斯的同伴觀念,就會引到另一個同樣有效的方向。如果教會要與年輕人或整個社會連結,就不能僅用個人靈修(personal devotion)作為靈性(spirituality)的典範。
山姆‧威爾斯的觀念涵蓋的不只是個人與上帝的關係。如果上帝與這個世界同在,那麼我們就需要成為這個世界的同在,參與這個世界的同時,也在經歷自己身為上帝的同伴──我們成為上帝在這個世界的器皿,如此一來,就得以目睹上帝如何透過人成就事情,也能看到,即使這個世界如此破碎,上帝依舊與人同在。
南非廢除種族隔離政策,就是基督徒積極投入真理與和好事工非常好的例子。他們成為上帝的手,看到上帝透過他們的努力,成就大事,也經歷到上帝與教會同在。當然,非信徒會說這只不過是基督徒在行善而已,但如果從基督徒的角度看這件事,就能說,上帝用超自然的方式除掉仇恨,然後用建設性的東西取而代之。
我的教會裡有一群非洲信徒,其中的胡圖族人與圖西族人一起敬拜基督。自從盧安達爆發種族滅絕,這兩個族群就互相為敵,但他們現在已經和好,並且致力在局勢依舊緊繃的盧安達和剛果修復兩個族群的關係,以及提倡和平。他們成為上帝在這個世界的手,不但因為彼此關係修復而親身經歷上帝,更因為進一步造福世界而經歷上帝。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議題,但我只是分享冰山一角而已。這類充滿想像的集體靈性觀(imaginative and communal view of spirituality)可以參考山姆‧威爾斯等原創作家的著作。
四、上帝創造時,是否給予我們holy的本質?但卻必須借由與祂有健康的關係,才可能達到聖潔?
我個人認為「與上帝的關係」是個遭濫用的詞語,但這可以涵蓋各式各樣的意思,我不喜歡使用這個詞語。就〈希伯來書〉而言,我們「必須」從猶太人的觀點詮釋其中的聖潔。舊約聖經裡頭,聖潔的規條是要透過各種宗教儀式,把上帝的百姓分別出來,有別於迦南人,藉此保持身為上帝百姓的身分。與上帝建立關係或許是其中一部分,但就猶太人來說,這不是聖潔的主要意義。
我樂於見到的聖潔是,在耶穌是主(lordship of Jesus)的前提下,承認自己的身分。這種身分的延伸意義是,讓我們能夠在上帝呼召我們前往的任何地方,投入各式各樣服事。這種分別為聖的觀念比較近似公開見證,就像以色列人成為周邊其他族群的見證。
五、在上帝的陪伴中,我們發現食物是個重要線索,雖然年代不同、情境不同,但食物與陪伴的關係相當明顯。基督徒生命中該如何看待陪伴?又該如何看待食物呢?
我認為解讀這些經文必須謹慎,它們不都跟食物相關,它們的文體也各不相同,我們不能直接把它們歸類為同一個主題:食物。在某些情況下,它們說的是食物,在其他情況下,例如主餐,食物則象徵其他意義。在少數例子,好比先知以利亞,食物具有比我們現代詞彙更深遠的社會意義──在屬靈旅程中,上帝的百姓像同伴一般,聚在一起用餐,不只飽餐一頓而已。此外,耶穌也用天國盛宴的比喻,例如〈路加福音〉十四章,形容食物的社交功能,我們邀請的客人,顯示我們相信上帝是什麼樣子。我們不採用古代宴會的社交意義,因為它的要旨不在食物,而在人際關係,以及我們相互對待的方式。
就應用來說,我們要進一步探討取得食物與分配食物的方式。食物就是經濟,經濟影響民生,不只關係自己的生活,也關係生活在遠方的人以及食物來源等等,它更關係到我們的各種資源,並反映國度的價值。這個議題一定要從「食物於我有何益處」(what food does for me)轉移到「食物如何為上帝的榮耀,增進人類福祉」(what food does for the greater good of humanity for the glory of God),世人必須學會公平分配它們,以彰顯上帝的公義。
六、食物是人類維持生命的基本物質,因此,上帝創造中,必然會為人類預備食物,但我們是否可以說:人犯的第一個錯誤,就是對食物錯誤的認知?
我想你指的是〈創世記〉一到二章,這個答案非常複雜。上帝給人類第一個命令就是〈創世記〉一章28節的生養眾多,遍滿地面,這反映上帝的形像。我們可以說,人類的第一個錯誤就是選錯食物,但這是憑著少數幾節經文犯下見樹不見林的失誤。〈創世記〉二章15到17節,上帝允許的一切和上帝禁止的一樣形成明顯對比。因此,人類始祖可以吃所有的樹所結的果實,只有一棵樹例外。
人類始祖的錯誤,就是假定上帝禁止我們享受生命,沒有把祂視為想要祝福我們的上帝。亞當和夏娃把目光放在不能得到的事物上,卻沒看到上帝可以賜給他們豐盛祝福。亞當和夏娃的舉止透露他們選擇相信蛇,說服他們上帝的應許不可靠、並詆毀上帝的善意。(創世記三章4節)
……(請見2019年10月雜誌)
榮耀的呼召經文 在 馮智政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榮光歸上帝定香港 #MorganFreeman扮上帝又係僭越喇 宗教研究的學者朋友及宗教領袖,如陳雲提出:《願榮光歸香港》是僭越了上帝。他們認為榮光是只歸於上帝的。 我既不是神學專家,亦沒有自立宗派,我試圖由簡單的翻譯問題去切入,有錯請指正。
因為聖經原文以希伯來語、亞蘭文及希臘文寫出,譯本只能夠盡可能地翻譯出聖經的原意。由於我不認識原語文的關係,我嘗試用King James的英文譯本與繁體中文和合本去比較。(香港其中一位認識這幾種語文的權威,相信是中大天主教研究中心主任的夏其龍神父。
Too long dun read,因為文章太長,我將個結論寫在前面。無論「榮光」與「榮耀」在King James的英文譯本都只是用同一個字「Glory」。在和合本的中文聖經,「榮耀」是用於對上主的讚美,因此榮耀應該是歸於上帝的。但和合本在使用「榮光」時,可帶有物質性的意義,又或者是上帝的代名詞。因此榮光降臨人間,就有一種「願祢的國來臨」、「願祢的旨意奉行在人間。」的意味。加上,在《約伯記》中文翻譯了約伯曾經有「榮光」。不過,在「願榮光歸香港」這裏用「歸」字,就好像有少少主次不分。因此,個問題不是「榮光」誰屬,而是在於個「歸」字可改為「降臨」。
#聖經研究
--長文開始--
在聖經英文版本裡Glory 這個字經常出現,但係在不同的意義上中文會翻譯成「榮耀」及「榮光」,在讚頌上帝是我們會傾向選擇用「榮耀」,如以下的經文:
(約書亞記 7:19 Joshua 7:19)
約書亞對亞干說:我兒,我勸你將榮耀歸給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在他面前認罪,將你所做的事告訴我,不要向我隱瞞
And Joshua said unto Achan, My son, give, I pray thee, glory to the LORD God of Israel, and make confession unto him; and tell me now what thou hast done; hide it not from me.
(歷代志上 16:28 I Chronicles 16:28-29)
民中的 萬 族 啊 , 你 們 要 將 榮 耀 能 力 歸 給 耶 和 華 , 都 歸 給 耶 和 華
"give to the Lord glory and strength...give to the Lord the glory of His name."
(詩篇 62:7 Psalms 62:7)
我 的 拯 救 、 我 的 榮 耀 都 在 乎 神 ; 我 力 量 的 磐 石 、 我 的 避 難 所 都 在 乎 神 。
"In God is my salvation and my glory."
(耶利米書 13:16 Jeremiah 13:16)
耶 和 華 ─ 你 們 的 神 未 使 黑 暗 來 到 , 你 們 的 腳 未 在 昏 暗 山 上 絆 跌 之 先 , 當 將 榮 耀 歸 給 他 ; 免 得 你 們 盼 望 光 明 , 他 使 光 明 變 為 死 蔭 , 成 為 幽 暗 。
"Give glory to the Lord your God."
在形容一種物質(substance)時,和合本會選擇用「榮光」英文版亦為Glory
(出埃及記 24:16 Exodus 24:16)
耶 和 華 的 榮 耀 停 於 西 乃 山 ; 雲 彩 遮 蓋 山 六 天 , 第 七 天 他 從 雲 中 召 摩 西 。
And the glory of the LORD abode upon mount Sinai, and the cloud covered it six days: and the seventh day he called unto Moses out of the midst of the cloud.
(出埃及記 40:35 Exodus 40:35)
摩西不能進會幕;因為雲彩停在其上,並且耶和華的榮光充滿了帳幕 。
And Moses was not able to enter into the tent of the congregation, because the cloud abode thereon, and the glory of the LORD filled the tabernacle.
(哥林多前書 15:41 1 Corinthians 15:41)
日 有 日 的 榮 光 , 月 有 月 的 榮 光 , 星 有 星 的 榮 光 。 這 星 和 那 星 的 榮 光 也 有 分 別 。
There is one glory of the sun, and another glory of the moon, and another glory of the stars: for one star differeth from another star in glory.
在代表了上帝,或上帝象徵時,和合本亦會選擇用「榮光」英文版又為Glory
(出埃及記 16:10 Exodus 16:10)
亞 倫 正 對 以 色 列 全 會 眾 說 話 的 時 候 , 他 們 向 曠 野 觀 看 , 不 料 , 耶 和 華 的 榮 光 在 雲 中 顯 現 。
And it came to pass, as Aaron spake unto the whole congregation of the children of Israel, that they looked toward the wilderness, and, behold, the glory of the LORD appeared in the cloud.
(約翰福音 1:14 John 1:14)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
And the Word was made flesh, and dwelt among us, (and we beheld his glory, the glory as of the only begotten of the Father,) full of grace and truth.
(以西結書 43:4 Ezekiel 43:4)
耶和華的榮光從朝東的門照入殿中。
And the glory of the LORD came into the house by the way of the gate whose prospect is toward the east.
(民數記 16:19 Numbers 16:19)
可拉招聚全會眾到會幕門前,要攻擊摩西、亞倫;耶和華的榮光就向全會眾顯現。
And Korah gathered all the congregation against them unto the door of the tabernacle of the congregation: and the glory of the LORD appeared unto all the congregation.
(利未記 9:6 Leviticus 9:6)
摩 西 說 : 這 是 耶 和 華 吩 咐 你 們 所 當 行 的 ; 耶 和 華 的 榮 光 就 要 向 你 們 顯 現 。
And Moses said, This is the thing which the LORD commanded that ye should do: and the glory of the LORD shall appear unto you.
當然我們亦都見到有些時候,應該翻譯成為自豪感嘅榮耀,會被翻譯為榮光
(哥林多後書 3:9 2 Corinthians 3:9)
若是定罪的職事有榮光, 那稱義的職事榮光就越發大了
For if the ministration of condemnation be glory, much more doth the ministration of righteousness exceed in glory.
之於榮光可以在屬於人間的呢?約伯記記錄了約伯與他的朋友辯論,「你們果然要向我誇大,以我的羞辱為證指責我,該知道是神傾覆我,用網羅圍繞我。 因委曲呼叫,卻不蒙應允;我呼求,卻不得公斷。神用籬笆攔住我的道路,使我不得經過;又使我的路徑黑暗。
(約伯記 19:9 Job 19:9 )
他剝去我的榮光,摘去我頭上的冠冕 。
He hath stripped me of my glory, and taken the crown from my head.